第一篇:预防工作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预防工作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检察院
来源:《检察风云·预防职务犯罪》2012年第03期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高检院和市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精神和要求,充分发挥检察预防职能,闸北区院以“立体预防”为主线,以示范单位为动力,以预防协会为载体,以廉政文化为导向,着力于网络建设、制度建设、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进预防职务犯罪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全面服务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立足本区发展,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提高预防工作专业化水平
一是以区情为依托,体现“三环预防”工作定位。我院依托闸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按照区委制定的“南高中繁北产业”的战略要求,结合区域特色和工作重点,明确“三环预防”工作定位。一是聚焦南部苏河湾地区开发建设,深入开展华侨城地块等大型项目的创“双优”工作,重点关注资金安全问题,加强对动拆迁领域的调研,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二是重点关注中环大宁地区民生领域职务犯罪问题,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方犯罪”为线索,深入了解“药品回扣”屡禁不止的根源,适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检察建议,加大综合治理和民生保障力度。三是加强与北部产业园区在廉政文化建设和党建联建等方面的合作,推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
二是以示范单位为动力,突出“三位一体”专业特色。作为市院确定的预防职务犯罪社会化、专业化示范单位,我院将其作为检察机关服务大局、保障民生,切实提高检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契机,为此制定了“课题调研—示范项目—重点工作”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其一,以调研课题《预防职务犯罪社会化、网络化的实践与探索》为基本框架,深入回顾和总结预防工作的经验和不足,认真研究国际上在预防职务犯罪和反腐倡廉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提出能够契合当前预防职务犯罪需要的新思路、新方法。其二,将示范院项目作为我院加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做到三个“主动”:主动融入区域重点建设项目的服务保障体系;主动将检察机关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的信息、宣传、教育资源纳入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主动切入职务犯罪高风险领域,提升防控能力。其三,将我院特色项目和创新思路融入到主要工作中去,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的配合,基础工作做扎实,重点项目出特色,品牌项目有创新。
二、强化预防网络,建设廉政文化,努力拓展预防工作社会化途径
当前,我们认为推进预防工作社会化,应当积极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紧紧依靠地方党委和社会各级组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检察预防的职能作用和专业特长,充分利用创“双优”工作和预防协会的平台,努力构建预防职务犯罪社会化的良性运行机制。
1.以廉政文化为导向,发挥三项作用。将廉政文化融入预防宣传工作中,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化、公众参与性强的廉政文化宣传途径,促进以廉政文化为导向的社会预防腐败氛围的形成,体现预防工作“警示、教育、宣传”的社会功效。
警示:推进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建言献策,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本区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建设。争取社会多方支持,力争在我区建成集预防职务犯罪展览、集中教育培训、远程警示教育于一体的廉政教育基地,综合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展开廉政警示教育。
教育: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课程进党校活动。我院已与闸北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党校等五家单位联合会签了《关于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课程纳入党校、行政学院教育培训计划的实施意见》,将廉政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有力保障。
宣传:扩大预防宣传的社会影响。一是积极运用好新型媒体的传播作用。以我院两部全市检察系统廉政公益广告获奖作品为契机,建立与社会公共媒体的合作机制,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各阶层参与职务犯罪预防的积极性。二是在国有企业开展廉政文化巡展活动,协调指导协会会员单位开展廉政公益广告的创意制作活动,推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三是以闸北门户网站为窗口,在区域“大宣教”格局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及时宣传检察预防工作情况,并将检察预防宣传工作深入社区。
2.以预防协会为平台,做好三项工作。作为全国首家成立的“闸北区预防经济犯罪工作者协会”,至今已经走过了近15年的风雨历程。在参与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协会网络建设,不断提升协会的社会化功能,在突出检察机关组织、协调、联络职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会员单位的自我教育和主动预防作用。
一是夯实基础,不断健全协会网络。首先是按照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修改协会章程,使其更符合当前预防工作的形势需要。其次是扩大参加单位的数量,有条件地吸纳非国有企业单位进入协会。第三是不断激发协会的内在活力,完善行业预防网络,规范协会工作机制,加强对网络单位在人员培训、警示教育和专题预防方面的工作指导。
二是注重效果,全面落实协会制度。做好协会理事会议和联络员培训工作,积极开展预防咨询和企业法制宣传活动,继续召开信息交流会和专题研讨会,提高内部刊物《预防与交流》的质量,提高会员单位对反腐热点问题的调研热情,通过参与课题调研增强防腐意识。
三是创新机制,源头预防职务犯罪。充分运用预防协会的功能,突出其在检察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工作调研和交流,加强对重大工程建设、国有资产管理、涉及民生问题的专项治理。通过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探索和实践,抓好源头预防。积极探索专家人才服务工作,突破瓶颈,拓宽社会预防的重点领域和途径。
3.以创“双优”工作为载体,带动三个提升。我院积极推广第十人民医院“项目党建”的创举,积极参与申通地铁维保中心和中铁工程公司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探索,就是要将检察机关的专业优势与企业的管理机制进行衔接,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推进预防社会化。
一是方法创新提升“创双优”内涵。2010年9月,我院与第十人民医院在内科病房综合楼项目创“双优”过程中,成立了全市卫生系统首家由建设、施工和监理三方共同参与、属地建交委党委批准的工地临时党支部。支部成立后,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借助党建联建平台,依托区建交委和医院党委的大力支持,开展了健康义诊、青年联谊、工地维稳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创“双优”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
二是制度创新提升“创双优”质量。我院致力于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与企业、单位的精细化管理有机结合,有效运用“科技+制度”的新模式,提升反腐倡廉的成效。结合预防职务犯罪社会化示范项目工作要求,我院重点在申通集团维保中心后勤与物资保障公司及中铁工程公司上海分公司开展的“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上做了进一步探索和总结,以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力争推广到其他工程建设创双优活动中。
三是成果推广提升“创双优”影响力。一是指导会员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建立有效的廉政监督机制;二是向会员单位提出相关建议,推动廉政建设“科技+制度”模式的日趋完善;三是及时总结协会会员单位在廉政建设上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2012年3月,在由市院、市建交委和申通地铁集团公司召开的深化上海轨道交通创“双优”工作会议上,我院作了题为《重心下沉深化“创双优”活动加快步伐推进廉政风险放控机制建设》,受到与会人员的关注,轨道交通纪委领导表示要将由我院参与指导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试点工作向整个集团全面推广。
三、预防工作专业化、社会化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几个问题
1.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一是预防的专业化水平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匹配,存在着预防干部知识面不广、综合素养不高等情况,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证券化等诸多专业性问题,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亟待补强。二是预防宣传深度、广度不够,群众对检察预防了解不深,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三是随着预防工作介入领域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我们面临着队伍人员少、工作经费不足的现实问题,这将制约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检察机关预防工作的触角尚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也将制约社会化预防的推进,包括对公安机关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案件的预防调查范围等均有待进一步开拓。
2.对策和建议。一是建议在市院业务处的指导下制定《专业化预防小组工作指导意见》,涵盖工作程序及实体内容。以专业化预防工作小组为依托,探索成立“重点预防项目专家咨询小组”,提供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加强对预防干警在金融、财务、工程建设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二是建议要加大对检察预防廉政文化的投入力度,形成以廉政教育警示基地建设、廉政广告传播、企业廉政展示、党校廉政培训、廉政刊物发放为主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廉政文化建设格局。三是建议进一步拓展预防工作面向社会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基层检察院
直接联系群众的优势,推行社区(街道)检察室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和法制宣传工作,针对社区管理中发生的违法违纪问题,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四是建议积极参与虚拟社会管理工作。网络媒体是新的意识形态阵地。预防部门要积极参与网络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净化网络环境。针对社会热点个案、执法瑕疵等引发的涉检网络舆情等事件,应加大网络宣传力度,运用门户网站、微博等信息发布平台,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第二篇: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使共青团的工作基础、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思考。新的形势迫切要求共青团组织跳出“就团论团”的模式,大胆解放思想,调整团的组织设置,构建新的运行机制,优化团的资源配置,走社会化之路推进团的各项事业。在这一进程中,共青团机制建设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积极探索团的工作在坚持政治功能和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注重在社会化层面的推进,从而使团的工作进一步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构和秩序衔接起来,形成良性工作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探究了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动因,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中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探索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动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工作机制。
1、工作观念的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团的十五大提出:“要以党政所想、社会所急、青年所需,共青团所能的要求设计团的活动,建立完善团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以达到紧扣社会热点,引发党政关注,触发大众共鸣,满足青年需求,激发青年热情的目的”。新的工作理念,要求各级团组织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团的工作的总要求,紧扣党政工作大局,带领青年服务社会。
2、工作的职能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团的十五大指出“协助政府做好青年事务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能,是促进青年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现阶段,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来一部分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将逐步转由社会团体来承担。对共青团而言,“生命在于运动,组织在于活动”,共青团有自己的政治、组织、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在履行联系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职责的同时,要根据新的形势逐步在青少年事务的管理、青少年权益的维护、青少年信息部的发布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青年需求的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我国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也造成了青年成长和发展中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共青团组织相对封闭的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青年多元化的需求。共青团组织的无限责任和有限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短缺、服务手段匮乏已成为制约共青团工作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共青团组织必须自觉适应社会变革,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时,借助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在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开拓,与市场经济和青年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领域、新方向,构建共青团工作社会化运作的新机制。
二、我区在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方面的基本实践在推进共青团工作社会化工作机制方面,我们以时代发展为参照系,以社会为坐标,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给团的工作准确定位,使团的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在广泛融入社会生活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取社会之长,补共青团之短”,不断创造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工作条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1、优化环境,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保障机制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争取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已逐步形成了社会化的工作体系。一是组织领导体系完善。紧紧依托党建带团建,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团的工作的文件及相关意见,为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部门联动逐步形成。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与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事务有关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将青少年工作的目标与各单位的阶段性工作和具体任务结合起来,努力将相关单位纳入团的工作体系之中,变共青团一家唱“独角戏”、搞“独家经营”为“多方协作”,为团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三是行业作用得到发挥。采取“行业牵动,团组织推进”的工作思路,突出行业特点,使团的品牌工作,如“双争”活动成为各行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基层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2、适应社会发展,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组织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共青团原有的按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建立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的组织体系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团组织覆盖面不够的问题日益显现。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要求,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团组织的领导,有利于团结教育凝聚青年,有利于团组织整体功能体现的原则,团区委着力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社会化组织体系。一是进行团建创新。打破地区、行业的界限,按照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对新经济组织建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麦德龙超市、新特医药公司等私营企业建立了团组织;根据青年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特点,采取动态设置团组织的办法,建立了社区团(总)支部,组织设置变“单一化”为“多样化”。二是拓展团的阵地。建立了以共青团为核心,以青年活动中心、青少年读书俱乐部为依托的社会化组织体系,形成了共青团新的力量矩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共青团人手不足,势单力薄的局面,使团的工作能够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和更广泛的青年之中,促进了团的事业发展。三是延伸团的臂膀。适应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求,适应青年社会结构变化,积极推进城市青年中心建设,把青年中心作为基层团组织整合资源、凝聚人才的新平台,联系青年的新纽带。
3、以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服务机制团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组织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需求旺盛与团组织供给不足已成为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重要矛盾。我们坚持以团的组织系统为基础,调动可能利用的社会资源,围绕青年的学习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青年的手段,推动服务青年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初步构建了团的服务体系,调查报告《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一是关注青年思想动态。加强了基层青年思想状态的调研并建立了硚口共青团网站,初步形成了青年社会调查信息系统,为党政领导及上级团组织倾听青年呼声,了解青年愿望,掌握青年工作动态畅通了渠道。二是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以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为宗旨,以团干部培训班、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活动、创建社区青少年学校为载体形成了青少年教育培训网络。三是服务社会弱势群体。与劳动部门联合建立了区青工职介所及街(乡)青工职介网络,帮助了下岗失业青年再就业;采取借用、合用、合建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法律服务站、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等活动阵地,探索服务青少年的有效形式。
4、遵循市场规律,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融资机制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资源配置社会化。随着共青团工作职能的不断拓展,共青团单纯依靠财政拨款、单纯依靠自身的有限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共青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共青团组织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的结合,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我们按照“源于社会,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做了一些尝试:一是依托社会力量建立青少年服务基地。按照“社会化运作、事业化推进、品牌化管理”的工作思路,与新华书店联建新华博克书屋,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基础;二是通过青教办、青联、关工委等组织,充分协调与青少年事务有关的资源,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技术、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对社会上原有的一些阵地、场所,通过团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进行扶持、命名,建成团的活动阵地。
三、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运行中应把握的几个环节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共青团的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建立,为我们在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中加强团的建设提供了一种依托。不断完善社会化的工作机制,还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1、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第一,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是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的需要。加强团的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共青团组织青年、服务社会是国家政权社会支柱作用的具体化,共青团组织要从发挥好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作用的高度来认识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政治优势。第二,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是发挥共青团职能作用的需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的发展对共青团工作的需求度和期待值日趋上升,要求团的工作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期待,更好地为实现其政治职能服务,通过把握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求来体现社会作用,赢得社会地位。第三,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是发挥共青团整合资源优势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共青团获取资源的方式,主要依赖行政手段,所拥有的资源足以影响青年的成长发展,因而对青年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动员力。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一方面,仅靠行政手段获取资源已不能满足共青团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依靠多种手段获取资源。另一方面,青年获取资源的途径多样化,不仅可以从团组织获取资源,也可以从市场和其他方面获取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共青团要获得更多的资源来推进工作、服务青年,就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资源整合机制。
2、形成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组织网络。共青团组织体系依托党政机构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在发挥党建带团建优势的同时,应努力面向基层、面向新的领域、面向新兴青年群体,调整和完善组织机构,构建新的联系。一是密切与非团属青年社团的新联系。推动经济部门和企业设置青年工作机构,培育和发展团属社会中介组织,以此形成一个对共青团原组织体系具有补充作用的新的开放多元的社会化组织网络,从而覆盖到那些原组织体系涉及不到的新体制下的新领域和新兴青年群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上与青年进行联系和沟通。二是密切与社区青年的新联系。社区是青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共青团要通过与社区青年的广泛联系,既了解青年的所想所需,又保证团的组织在社区更好地发挥作用,有效服务经济社区发展。三是密切团组织与团员的新联系。着眼于保持团组织与团员之间直接、经常、便捷的组织联系,逐步形成适应团员流动,易于确认身份,便于团员参与团的工作和生活的组织联系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基层组织形式,对团员实行多重组织覆盖,努力做到哪里有团员,哪里就设置团组织,并通过互联网、青年卡等手段加强与团员青年的联系。
3、探索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育人模式。一是探索实践育人的模式。坚持抓好培育“四有”新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提高青年一代的素质。培育“四有”新人是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责任。要把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发扬在实践中育人的传统,引导青年牢固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帮助青年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创业和创新能力;二是探索共建育人的模式。共青团工作的根本落脚点是育人,工作的社会化层面推进,进一步要求共青团的育人工作要在坚持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引导和基础性的岗位实践锻炼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对社会所需求的各类人才的培养,采取共同培养的方式在人才成长重要环节和人才成果的最终体现上,有更多实质性的介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探索互动育人的模式。在育人的过程中,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寻求上下互动、部门联动的育人途径,体现共青团组织的份量,举荐优秀团干部和有培养潜力的优秀青年干部为党政的后备干部,举荐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为新学科、新产品、新产业带头人的培养对象,举荐优秀青年经营管理人才为企业主管的后备人才。
4、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管理职能。当前,整个城市的管理重心正逐步下移至社区,社区在城市基础管理和功能完善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推进必须充分关注社区,切实依托社区,形成共青团工作社会化即共青团工作社区化的理念。一是夯实社区团的工作基础。根据当前青年分布流动的特点和态势,以及共青团自身组织网络的结构状况,社区共青团组织的管理范围要进一步突破“区属”,面向“区域”,把社区区域范围内的各类青年群体和青年资源组织起来,协调起来,从而使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及体制变动等因素所成的团的组织管理的真空和组织资源的流失,有效地予以重新充实和整合。当前,正在推进的社区团建和青年中心建设,正是这方面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实践,应予以有力的巩固和发展;二是发挥社区团的工作作用。社区在联系政府、社会和市场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社区也是广大青年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领域。因此,社区不仅是共青团现有的,同时也是许多潜在的、有待开发的社会职能高度集聚的地方。社区团的工作要通过与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的进一步融合,使团的社会职能作用得到不断的发挥;三是搭建社区团的工作舞台。社区要成为共青团组织教育青年、服务社会的重要工作舞台,社区外团组织的工作要进入社区,要到社区中寻找和开拓自身工作的新天地。
第三篇: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使共青团的工作基础、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形势迫切要求共青团组织跳出“就团论团”的模式,大胆解放思想,调整团的组织设置,构建新的运行机制,优化团的资源配置,走社会化之路推进团的各项事业。在这一进程中,共青团机制建设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积极探索团的工作在坚持政治功能和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注重在社会化层面的推进,从而使团的工作进一步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构和秩序衔接起来,形成良性工作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探究了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动因,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中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探索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动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工作机制。
1、工作观念的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团的十五大提出:“要以党政所想、社会所急、青年所需,共青团所能的要求设计团的活动,建立完善团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以达到紧扣社会热点,引发党政关注,触发大众共鸣,满足青年需求,激发青年热情的目的”。新的工作理念,要求各级团组织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团的工作的总要求,紧扣党政工作大局,带领青年服务社会。
2、工作的职能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团的十五大指出“协助政府做好青年事务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能,是促进青年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现阶段,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来一部分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将逐步转由社会团体来承担。对共青团而言,“生命在于运动,组织在于活动”,共青团有自己的政治、组织、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在履行联系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职责的同时,要根据新的形势逐步在青少年事务的管理、青少年权益的维护、青少年信息部的发布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青年需求的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我国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也造成了青年成长和发展中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共青团组织相对封闭的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青年多元化的需求。共青团组织的无限责任和有限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短缺、服务手段匮乏已成为制约共青团工作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共青团组织必须自觉适应社会变革,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时,借助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在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开拓,与市场经济和青年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领域、新方向,构建共青团工作社会化运作的新机制。
二、我区在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方面的基本实践在推进共青团工作社会化工作机制方面,我们以时代发展为参照系,以社会为坐标,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给团的工作准确定位,使团的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在广泛融入社会生活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取社会之长,补共青团之短”,不断创造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工作条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1、优化环境,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保障机制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争取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已逐步形成了社会化的工作体系。一是组织领导体系完善。紧紧依托党建带团建,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团的工作的文件及相关意见,为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部门联动逐步形成。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与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事务有关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将青少年工作的目标与各单位的阶段性工作和具体任务结合起来,努力将相关单位纳入团的工作体系之中,变共青团一家唱“独角戏”、搞“独家经营”为“多方协作”,为团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三是行业作用得到发挥。采取“行业牵动,团组织推进”的工作思路,突出行业特点,使团的品牌工作,如“双争”活动成为各行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基层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2、适应社会发展,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组织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共青团原有的按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建立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的组织体系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团组织覆盖面不够的问题日益显现。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要求,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团组织的领导,有利于团结教育凝聚青年,有利于团组织整体功能体现的原则,团区委着力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社会化组织体系。一是进行团建创新。打破地区、行业的界限,按照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对新经济组织建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麦德龙超市、新特医药公司等私营企业建立了团组织;根据青年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特点,采取动态设置团组织的办法,建立了社区团(总)支部,组织设置变“单一化”为“多样化”。二是拓展团的阵地。建立了以共青团为核心,以青年活动中心、青少年读书俱乐部为依托的社会化组织体系,形成了共青团新的力量矩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共青团人手不足,势单力薄的局面,使团的工作能够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和更广泛的青年之中,促进了团的事业发展。三是延伸团的臂膀。适应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求,适应青年社会结构变化,积极推进城市青年中心建设,把青年中心作为基层团组织整合资源、凝聚人才的新平台,联系青年的新纽带。
3、以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服务机制团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组织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需求旺盛与团组织供给不足已成为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重要矛盾。我们坚持以团的组织系统为基础,调动可能利用的社会资源,围绕青年的学习教育、劳动就业
第四篇: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使共青团的工作基础、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形势迫切要求共青团组织跳出“就团论团”的模式,大胆解放思想,调整团的组织设置,构建新的运行机制,优化团的资源配置,走社会化之路推进团的各项事业。在这一进程中,共青团机制建设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积极探索团的工作在坚持政治功能和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注重在社会化层面的推进,从而使团的工作进一步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构和秩序衔接起来,形成良性工作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探究了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动因,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中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探索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动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工作机制。
1、工作观念的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团的十五大提出:“要以党政所想、社会所急、青年所需,共青团所能的要求设计团的活动,建立完善团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以达到紧扣社会热点,引发党政关注,触发大众共鸣,满足青年需求,激发青年热情的目的”。新的工作理念,要求各级团组织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团的工作的总要求,紧扣党政工作大局,带领青年服务社会。
2、工作的职能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团的十五大指出“协助政府做好青年事务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能,是促进青年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现阶段,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来一部分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将逐步转由社会团体来承担。对共青团而言,“生命在于运动,组织在于活动”,共青团有自己的政治、组织、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在履行联系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职责的同时,要根据新的形势逐步在青少年事务的管理、青少年权益的维护、青少年信息部的发布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青年需求的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我国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也造成了青年成长和发展中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共青团组织相对封闭的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青年多元化的需求。共青团组织的无限责任和有限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短缺、服务手段匮乏已成为制约共青团工作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共青团组织必须自觉适应社会变革,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时,借助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在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开拓,与市场经济和青年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领域、新方向,构建共青团工作社会化运作的新机制。
二、我区在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方面的基本实践在推进共青团工作社会化工作机制方面,我们以时代发展为参照系,以社会为坐标,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给团的工作准确定位,使团的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在广泛融入社会生活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取社会之长,补共青团之短”,不断创造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工作条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1、优化环境,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保障机制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争取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已逐步形成了社会化的工作体系。一是组织领导体系完善。紧紧依托党建带团建,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团的工作的文件及相关意见,为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部门联动逐步形成。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与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事务有关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将青少年工作的目标与各单位的阶段性工作和具体任务结合起来,努力将相关单位纳入团的工作体系之中,变共青团一家唱“独角戏”、搞“独家经营”为“多方协作”,为团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三是行业作用得到发挥。采取“行业牵动,团组织推进”的工作思路,突出行业特点,使团的品牌工作,如“双争”活动成为各行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基层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2、适应社会发展,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组织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共青团原有的按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建立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的组织体系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团组织覆盖面不够的问题日益显现。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要求,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团组织的领导,有利于团结教育凝聚青年,有利于团组织整体功能体现的原则,团区委着力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社会化组织体系。一是进行团建创新。打破地区、行业的界限,按照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对新经济组织建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麦德龙超市、新特医药公司等私营企业建立了团组织;根据青年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特点,采取动态设置团组织的办法,建立了社区团(总)支部,组织设置变“单一化”为“多样化”。二是拓展团的阵地。建立了以共青团为核心,以青年活动中心、青少年读书俱乐部为依托的社会化组织体系,形成了共青团新的力量矩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共青团人手不足,势单力薄的局面,使团的工作能够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和更广泛的青年之中,促进了团的事业发展。三是延伸团的臂膀。适应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求,适应青年社会结构变化,积极推进城市青年中心建设,把青年中心作为基层团组织整合资源、凝聚人才的新平台,联系青年的新纽带。
3、以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服务机制团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组织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需求旺盛与团组织供给不足已成为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重要矛盾。我们坚持以团的组织系统为基础,调动可能利用的社会资源,围绕青年的学习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青年的手段,推动服务青年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初步构建了团的服务体系。一是关注青年思想动态。加强了基层青年思想状态的调研并建立了硚口共青团网站,初步形成了青年社会调查信息系统,为党政领导及上级团组织倾听青年呼声,了解青年愿望,掌握青年工作动态畅通了渠道。二是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以加强
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为宗旨,以团干部培训班、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活动、创建社区青少年学校为载体形成了青少年教育培训网络。三是服务社会弱势群体。与劳动部门联合建立了区青工职介所及街(乡)青工职介网络,帮助了下岗失业青年再就业;采取借用、合用、合建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法律服务站、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等活动阵地,探索服务青少年的有效形式。
4、遵循市场规律,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融资机制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资源配置社会化。随着共青团工作职能的不断拓展,共青团单纯依靠财政拨款、单纯依靠自身的有限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共青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共青团组织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的结合,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我们按照“源于社会,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做了一些尝试:一是依托社会力量建立青少年服务基地。按照“社会化运作、事业化推进、品牌化管理”的工作思路,与新华书店联建新华博克书屋,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基础;二是通过青教办、青联、关工委等组织,充分协调与青少年事务有关的资源,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技术、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对社会上原有的一些阵地、场所,通过团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进行扶持、命名,建成团的活动阵地。
三、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运行中应把握的几个环节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共青团的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建立,为我们在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中加强团的建设提供了一种依托。不断完善社会化的工作机制,还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1、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第一,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是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的需要。加强团的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共青团组织青年、服务社会是国家政权社会支柱作用的具体化,共青团组织要从发挥好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作用的高度来认识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政治优势。第二,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是发挥共青团职能作用的需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的发展对共青团工作的需求度和期待值日趋上升,要求团的工作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期待,更好地为实现其政治职能服务,通过把握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求来体现社会作用,赢得社会地位。第三,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是发挥共青团整合资源优势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共青团获取资源的方式,主要依赖行政手段,所拥有的资源足以影响青年的成长发展,因而对青年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动员力。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一方面,仅靠行政手段获取资源已不能满足共青团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依靠多种手段获取资源。另一方面,青年获取资源的途径多样化,不仅可以从团组织获取资源,也可以从市场和其他方面获取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共青团要获得更多的资源来推进工作、服务青年,就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资源整合机制。
2、形成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组织网络。共青团组织体系依托党政机构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在发挥党建带团建优势的同时,应努力面向基层、面向新的领域、面向新兴青年群体,调整和完善组织机构,构建新的联系。一是密切与非团属青年社团的新联系。推动经济部门和企业设置青年工作机构,培育和发展团属社会中介组织,以此形成一个对共青团原组织体系具有补充作用的新的开放多元的社会化组织网络,从而覆盖到那些原组织体系涉及不到的新体制下的新领域和新兴青年群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上与青年进行联系和沟通。二是密切与社区青年的新联系。社区是青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共青团要通过与社区青年的广泛联系,既了解青年的所想所需,又保证团的组织在社区更好地发挥作用,有效服务经济社区发展。三是密切团组织与团员的新联系。着眼于保持团组织与团员之间直接、经常、便捷的组织联系,逐步形成适应团员流动,易于确认身份,便于团员参与团的工作和生活的组织联系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基层组织形式,对团员实行多重组织覆盖,努力做到哪里有团员,哪里就设置团组织,并通过互联网、青年卡等手段加强与团员青年的联系。
3、探索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育人模式。一是探索实践育人的模式。坚持抓好培育“四有”新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提高青年一代的素质。培育“四有”新人是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责任。要把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发扬在实践中育人的传统,引导青年牢固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帮助青年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创业和创新能力;二是探索共建育人的模式。共青团工作的根本落脚点是育人,工作的社会化层面推进,进一步要求共青团的育人工作要在坚持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引导和基础性的岗位实践锻炼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对社会所需求的各类人才的培养,采取共同培养的方式在人才成长重要环节和人才成果的最终体现上,有更多实质性的介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探索互动育人的模式。在育人的过程中,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寻求上下互动、部门联动的育人途径,体现共青团组织的份量,举荐优秀团干部和有培养潜力的优秀青年干部为党政的后备干部,举荐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为新学科、新产品、新产业带头人的培养对象,举荐优秀青年经营管理人才为企业主管的后备人才。
4、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管理职能。当前,整个城市的管理重心正逐步下移至社区,社区在城市基础管理和功能完善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推进必须充分关注社区,切实依托社区,形成共青团工作社会化即共青团工作社区化的理念。一是夯实社区团的工作基础。根据当前青年分布流动的特点和态势,以及共青团自身组织网络的结构状况,社区共青团组织的管理范围要进一步突破“区属”,面向“区域”,把社区区域范围内的各类青年群体和青年资源组织起来,协调起来,从而使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及体制变动等因素所成的团的组织管理的真空和组织资
第五篇:双拥工作社会化的实践与思考
双拥工作社会化的实践与思考
双拥工作社会化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双拥工作社会化已成为新时期双拥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县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拥军热情,形成了“党委政府搭台,部门联动,社会唱戏”双拥工作社会化的新格局,通过全县军民,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双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三次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全省“双拥模范县”。根据该县的做法,笔者提出了几点粗浅建议仅供参考。
一、主要做法
(一)抓认识强基础,形成共识。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把推进双拥工作社会化作为双拥工作的新突破口和切入点。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办等36个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全县双拥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办落实。建立基层双拥组织168个。15个乡镇,310个村(社区)建立了优抚对象服务中心。军地结成军民共建对子24个,形成了党政军三位一体、群团组织广泛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双拥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和网络。双拥工作社会化的格局已形成,社会组织已成为拥军优属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一支生力军。
(二)以国防双拥宣传为抓手,推进双拥社会化。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主阵地建设。全县上下始终把国防教育宣传作为双拥基础工作来抓,在方式上做到“四个纳入”(把国防双拥宣传教育纳入宣传教育内容;纳入“六五”普法>工作计划;纳入党校干部培训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 在对象上突出“五个重点”(领导干部、广大青年、民兵、学生和部队官兵);在措施上体现“四作四必”(党政军领导带头宣讲“双拥”和开展国防教育,作为各级党委中心组的必学内容,作为考核的必报材料,作为各级干部培训班的必训课目,作为全县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切实把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落到实处。如县委及各乡镇以党校和成人技术学校为阵地,结合干部培训、民兵整组、征兵及学生军训,每年开展2次国防教育,每年国防教育授课达2000多课时,受教育人数达22万余人。
二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县国防教育办公室、双拥办将每年的8月定为双拥宣传月,提前制订全民国防教育计划,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健全了双拥创建宣传网络和有效的督查奖惩机制,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态势。县电台、电视台、**县新闻网、《今日**》开辟了《双拥新曲》、《双拥之声》等专栏节目,共播发“双拥”政策性、法规性文件36个,采用宣传双拥稿件430余篇,制作电视专题片4部,编发双拥简报32期,举办国防知识竞赛3场,在公共场所设立“军人优先”、“军人免费”等标示牌45个,投资18万元在公路沿线设立永久性户外宣传牌8处,刷写永久性宣传双拥标语1200多条、举办宣传专栏260余期、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万余份,并结合“双拥在基层”双拥“三百”活动,举办了《“双拥情”专场文艺晚会》、《新** 军民情》和《军民鱼水情》军民联欢晚会、体育友谊比赛等活动11场(次),唱响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主旋律,使群众受教育面达到95%以上,有效增强了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国防意识,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自觉参与、支持双拥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完善各项双拥工作制度,使双拥社会化有章可循。
先后修订完善了《**县拥军优属暂行办法》、《**县优抚对象医疗保障试行办法》、《**县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实施方案》、《创建双拥模范乡镇、模范单位实施细则》、《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退役士兵安置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坚持用制度解决双拥工作社会化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保证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建立了双拥工作例会、检查评比表彰、成员单位工作述职及走访慰问等制度,使各基层双拥组织开展活动有章可循,按制运作。
(四)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推进双拥工作社会化。为切实维护好各类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我们始终把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作为双拥工作的重中之重,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从完善“七大机制”入手,狠抓各项政策的落实,解决了优抚对象的生产、生活、住房、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有效推进拥军优属社会化。
1.建立了抚恤优待自然增长机制。一是义务兵优待金不断提高。按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测算,20**年农村义务兵年人均年优待标准达到了5100元、城镇义务兵年人均优待标准达到了6570元;进藏(疆)和高原条件兵给予三倍的优待,高校在校生入伍的本科优待标准增发100%,专科增发50%;二是抚恤定补标准大幅增长。20**年提标后,“三属”按城镇、农村不同标准人年达到了10210—16630元;残疾军人按等级不同人年达到了6650—41570元;在乡老复员军人人年达到了9300—9780元;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人年达到了4380元;参战参试退伍军人人年达到4320元,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军人每服役一年月补助15元,三级残疾军人护理费人月达到了1172元;三是优抚机构服务对象“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供养对象生活标准由原来的月人平40元提高到600元,并投入资金**0万元对光荣院进行了维修改造,使光荣院面貌焕然一新,2012年被评为全省“模范光荣院”。
2、建立优抚对象数据动态管理机制。为进一步加强优抚对象数据和抚恤补助资金的管理,切实落实优抚政策,维护优抚对象合法权益,不断提高优抚资金使用效益、提升优抚工作管理水平,该县多措并举,准确核实优抚对象数据,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努力实现优抚对象信息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一是加强优抚政策法规的宣传。通过电台、电视台、《今日**》等新闻媒体,加大优抚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使每个优抚对象了解政策,熟悉政策规定,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二是组织专班对优抚对象进行核查。查人员增减情况,查优抚对象生产、生活情况,研究解决优抚对象存在的困难。组织专班进村入户,核对优抚对象的残疾军人证、复员退伍证、身份证等证件,逐个登记,对于减员的及时按政策上报,对生活困难的想办法给予解决。乡镇“优抚对象服务中心”经常深入到优抚对象家中,及时掌握优抚对象的情况,对于增减情况,每个月上报民政局。三是及时录入优抚对象数据。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对于优抚对象增减情况,在每年年初,对优抚对象身份证、户口本、复员退伍证、残疾军人证、部队医疗病情证明等相关资料,逐个扫描、录入、上传,全面建立优抚电子档案。同时将优抚对象证件复印件连同审批表等资料保存一套纸质档案,防止优抚对象信息丢失。优抚对象数据动态管理机制的建立,使工作人员掌握每个优抚对象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落实好优抚政策,管好、用好抚恤补助资金提供了可靠依据。
3、建立了立功官兵优待奖励机制。对在部队被评为优秀士兵及荣立三等功以上的官兵均给予200-3000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鼓励他们在部队再立新功,为国防建设作贡献。
4、建立了优抚对象“三难”解困长效机制。为切实解决好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近年来制定出台了《**县优抚对象医疗保障试行办法》,采取医保、农合+医疗补助救助+医院优惠减免的办法,为2400余名医疗困难的优抚对象解决医疗补助95万余元,缓解了他们的医疗困难;将残疾军人魏启泽等162名生活困难的复退军人纳入低保,月解决80—260元低保金,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大力实施“安居工程”,为老复员军人郭芳顺等137户住房困难的复退军人,按照每户5000—8000元不等的救助标准,解决资金76余万元,用于他们新建或维修住房,优抚对象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5、建立了复退军人安置和培训机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复退军人安置工作,每年都要下发通知,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2011年以后符合政策安置的退役士兵全部实行了全额事业编岗位安置,安置率达到了100%。县民政、人社、教育等部门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建立了退役士兵岗前培训、技能培训机制,退役士兵基本上做到了一人一技一岗,有的还通过培训成了各行各业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去冬今春接收的131名转业退伍军人,8名符合安置的退役士兵,全额事业编制安置到县城管综合执法局等4个执法单位,123名退役士兵参加了技能培训,合格率达95%,推介就业率达到了85%。实现了“政策落实到位、技能培训实用、退役士兵满意”的目标。
6、建立优抚对象基层服务机制。该县15个乡镇、310个村(社区)普遍建立了优抚对象服务中心,通过建立优抚对象服务网络和联络员制度,促进优抚政策的全面落实,为优抚对象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有效的促进了涉军稳定,并做到“六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优抚安置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优抚、安置、信访等股室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相应成立了工作机构,保证优抚对象服务中心工作顺利推进。二是办公场所落实到位。各地各单位按照便捷、实用的原则,为优抚对象服务中心落实了办公及活动场地。配有办公设施和活动用品。三是队伍落实到位。各地分别配备3—5名思想品德好,有一定能力的优抚联络员。他们主要负责各项优抚政策的宣传和解释,收集优抚对象诉求,了解掌握优抚对象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做好优抚对象思想工作。四是工作内容落实到位。服务中心年有工作目标,季有>工作计划,节日有活动安排,上门服务有记载;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月有汇报,半年一小结,年终有总结。同时,民政局还不定期组织联络员集中学习新政策、新规定,确保政策宣传到位。五是工作制度落实到位。建立健全《优抚对象服务中心管理制度》《优抚对象信息员制度》等10多种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并上墙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六是监督检查到位。县民政局每半年对优抚服务中心工作进行一次督办检查,年终组织专班对服务中心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该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通报表彰,工作滞后的提出批评,确保优抚对象服务中心发挥更大的作用。自20**年优抚对象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优抚对象服务中心和优抚联络员的作用,上门为1200多名优抚对象解凝释惑,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及困难情况,为困难突出的890名重点对象解决生活、治病、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及时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7、建立了拥军优属联动机制。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职,相互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教育部门对军人家属、优抚对象子女入学入托、转学寄读、考试升学三优先,先后解决了109名优抚对象子女入学难问题,并减免部分学杂费;住建部门优先对125户住房困难优抚对象纳入廉租房或农村危房改造;民政部门优先将困难优抚对象纳入城乡低保及医疗救助范围;医疗部门免费为军人和优抚对象检查身体,减免相关治疗费用等。
(五)抓共建强发展,促进双拥工作社会化。军民共建,贵在真诚,重在军民共参与。为进一步做好共建工作,扩大双拥工作的内容,该县结合“双拥在基层”、“关爱革命功臣 情系基层官兵”活动,把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纳入创建文明单位的管理范畴,使参与共建活动的单位不断增加,双拥工作社会化内容不断丰富。
1、尽职尽责支持军队建设锦上添花。在实际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为驻军官兵办实事做好事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近年来,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00余万元,为县人武部解决军事指挥中心大楼、武器仓库建设、民兵训练基地建设缺口资金600余万元;为消防大队解决装备购置、整体搬迁征地等资金650万元;为武警中队解决新建营房、修水塔、砌围墙等建设资金200余万元;县民政局、教育局等单位从有限的办公经费挤出资金,为驻溪部队官兵宿舍、学习、活动室全部安装空调,彻底改变了官兵的生活训练条件,为他们工作、生活创造了良好环境。供水部门免费为消防、武警官兵供水;供电部门优惠为他们架线、供电;粮食部门优先优质供应军需粮油;邮电部门免费为他们安装电话;医疗部门免费为军人检查身体,治疗疾病;交通部门对军人乘车实行免费;县职业技术学校和**公司免费为武警、消防官兵和“军嫂”进行电脑培训,提高官兵的科技文化素质,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激发了全县军民的双拥热情,有力促进了我县双拥工作的全面发展。
2、尽心尽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县人武组织退伍军人中的致富“带头人”,帮助2100多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使每户年平增收2000元以上;县人武部、武警、消防大队积极参加县“六城联创”活动,每年投工1500多个参与绿化美化活动;投入警力600人次,参加治安联防、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抓获犯罪嫌疑犯30多人;捐款8000余元,资助32名孤儿和失学儿童上学;特别是在特大洪灾、火灾等抢险救灾战斗中,县人武部、消防、武警官兵奋不顾身,连续作战,在救灾抢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主力军作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驻溪官兵在开展“双拥在基层”、双拥“三百”活动中,以创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幸福社区为抓手,积极开展联谊活动,以服务光荣院老人为抓手,为老人们洗衣被、剪指甲、打扫卫生等服务已形成常态化,让老功臣们幸福地安度晚年。县人武部、消防大队和县医院、实中、地税局等54个单位多次受到市、县表彰,县职业学校和武警中队还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军民共建模范单位”。
二、双拥工作社会化存在主要问题
(一)少数单位对双拥工作社会化认识不足。一是认为 “双拥”在战争时期比较重要,和平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没那么重要,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有所淡化;二是认为“双拥”是党委、政府和部队的事情,与己无关,特别是一些部门单位参与双拥共建的热情不够高。
(二)政策法规不够健全。虽然对双拥工作社会化,省、市县出台了一些意见和办法,但只是对双拥工作社会化一般性指导意见,缺乏推行力和操作性,没有从制度上根本规范双拥社会化,致使社会化拥军处在松懈、自发的状态,制约了双拥工作社会化的发展。
(三)活动流于形式。认为双拥活动就是“发发钱、拜拜年”,逢年过节走走过场,不注重平时开展拥军优属、军民联谊等活动,使双拥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实现融合共建,互利双赢。
三、加强双拥工作社会化的对策和措施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国防和军队的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对双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效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是双拥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双拥社会化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一要更新观念。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双拥工作社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做好新时期双拥工作,是增强双拥工作群众性和社会基础的需要,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双拥社会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拥军优属将成为全社会责任,成为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必须把双拥工作社会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二要加强组织领导。双拥工作社会化要坚持“党委主导、政府搭台、部门联动、社会唱戏、互利双赢”的原则,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切实加强对社会化拥军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坚持把双拥工作社会化作为重要工作摆上位置、列入日程、纳入体系。各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双拥办要勇于担当起牵线搭桥的责任,积极为双拥社会化创建平台,突出各行各业、各单位、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和个体拥军的主体地位,形成社会化拥军的整体格局。三要夯实基础。双拥社会化是基础,各部门、各行业、各类社团、组织、各乡镇、各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村要成立拥军优属工作站、服务小组或志愿者队伍,切实加强对双拥社会化工作的领导,变过去政府一元化拥军为政府指导下多元化拥军,形成双拥社会化的组织网络,推动双拥工作社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强化国防教育,营造拥军氛围。一是加强国防教育。把社会化拥军工作列入双拥工作的主要内容,融入国防教育体系,纳入中小学教育规划,纳入党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充分发挥烈士陵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组织引导干部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明确爱国拥军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强化公民爱国拥军的责任意识,大力弘扬拥军报国精神。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平时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舆论媒体的宣传作用,积极拓展宣传阵地,大力营造爱国拥军氛围,加大对社会化拥军工作的宣传,使社会化拥军工作的观念进机关、进学校入课堂、进村入户、进社区入家庭、进工厂入车间,激发社会各界的爱国拥军热情、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覆盖的宣传体系。三是注重典型引导。工作中要重视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评先表彰等形式,营造全社会爱国拥军的浓厚氛围,使双拥社会化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三)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双拥社会化。双拥工作社会化要不断探索和创造富有时代特色、能够吸引军民广泛参与的形式和载体,要不断创新共建内容和形式。各地各单位要按照民政部、省民政厅开展“双拥在基层”、“关爱革命功臣、情系基层官兵”活动的要求,广泛开展行业拥军、政策拥军、文化拥军等拥军活动,扩大双拥工作的群众基层,推动双拥工作深入扎实开展,使群众性的拥军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富吸引力和感召力。一是积极推进行业拥军。开展社会化拥军政府是主导,各部门、各行业力量是主力。各部门各行业立足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出台社会化拥军的举措和政策,建立顺畅的军地沟通渠道和联络机制,积极为驻军部队解难题、办实事。二是积极推进社区拥军。成立社区、村镇优抚对象服务站,建立双拥工作联络制度。各社区要积极与驻军部队建立军民共建点,签订共建公约,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三是积极推进社团、经济和社会组织拥军。各级双拥机构要指导各类社团、经济和社会组织建立健全拥军组织和制度,积极为他们搭建平台,牵线搭桥,搞好服务,定期组织举办活动,有序与部队交流和对接。动员和引导他们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扎实有效、富有特色社会化拥军工作。四是积极推进志愿者拥军。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积极倡导各级各类团体、组织和个体成立拥军志愿者队伍,以县、乡两级双拥机构为依托,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社区、村镇为基础,分别成立拥军志愿者服务队,建立拥军优属联络网,组织开展拥军优属工作。
(四)健全管理机制,注重引导规范。政策法规和长效机制建设是双拥工作社会化持续深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使双拥工作社会化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强基固本,着力建设一套双拥社会化持续发展和全面落实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在各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级双拥办要充分发挥双拥社会化一线指导的作用,主动作为,担负起双拥社会化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加强对双拥工作社会化的指导,积极吸纳工商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加入到双拥工作机构,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体经济组织纳入双拥工作范畴,形成双拥社会化的组织领导网络,有效提高双拥工作社会化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党委政府要制定出台关于双拥工作社会化方面的意见,积极引导、规范双拥社会化工作,保障双拥社会化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双拥社会化工作有法可依、有人来管、有平台可用、有戏可唱,有序推动双拥社会化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多样化。三是健全激励机制。民政、财政、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要从政策上考虑,结合实际情况,对参与拥军优属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尽可能地提供政策方面的优惠,以此鼓励和倡导社会化拥军。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双拥社会化的奖惩制度,把拥军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各级社团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社团组织开展双拥工作。同时要对拥军政策不落实或恶意破坏军民关系,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组织和个体予以惩戒。各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对双拥社会化工作进行检查,并结合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对在双拥社会化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造成一定影响的要予以通报批评。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拥军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为,促进双拥工作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