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好监狱社会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监狱社会化工作的几点思
考
笔者认为,监狱的社会化工作,其实就是让罪犯更多的接触社会,或者依法让罪犯提前离开监狱,到社会上去服刑。做好监狱社会化工作的主要举措,是依法提高罪犯假释率、建设开放型监狱、加大监狱开放力度让罪犯更多的接触社会。
第一、依法提高罪犯的假释率。
假释制度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刑罚执行制度,是对罪犯接受教育改造成果的最高肯定,起到了促进罪犯自新、重新做人的重要作用。在世界各国假释均保持了较高的适用率,在我国香港、澳门的假释率也分别达到了48.4%和20.9%,但是,在我国内地假释制度的使用始终保持较低的水平,比如内蒙古某监狱2011年共有23名罪犯获得假释奖励,占押犯总数的1.53%;前几年,罪犯假释率更低,从2004年截止到2008年,河南省全省的假释比例分别为0.13%,0.07%,0.01%,0.01%,0.046%。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刑法规定的假释条件很高,而且有的条款的可操作性很差。在我国提倡监狱工作社会化的背景下,国家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大对罪犯的假释力度,适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罪犯假释率,降低监狱行刑成本,减轻监狱工作压力。从立法上科学修改罪犯假释的适用条件,这是提高罪犯假释率的最佳途径。
我国《刑法》第八十一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以上规定中,“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这一条规定,笔者认为不尽科学,一般情况下,任何机构、任何人都无法确定罪犯是否有再犯罪的危险,这就如社会人有没有犯罪危险一样,如果这个能预测,公安机关可以重点监控那些有犯罪危险的人。由于这条规定的存在,很多监狱考虑到符合假释的其他条件的罪犯的残刑较长,所以,一般不会冒险为这些罪犯提请假释建议。笔者认为,立法部门应该将这条规定去除,换成其他可操作的规定。至于其他规定,因为考虑到对罪犯的必要的惩罚,所以是很难修改的。
第二、建设开放型的监狱。
茂盛的树林里有一条通向哥本哈根的高等级公路,公路旁边有一片错落有致的红顶白墙房舍,房舍之间是碧绿的草坪和停满轿车的停车场。环境幽静,交通便利。这是一座高级疗养院还是乡间度假村?都不是,这是一座监狱。监狱?闻听此言你肯定会大吃一惊,没有高墙、没有电网、没有哨兵,怎么会是监狱?没错,这确实是监狱。是丹麦10座开放式监狱中的一座,名叫Horserφd的国家监狱。1934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开放式监狱。自此以后,西方欧美国家陆续建设了本国的开放型监狱。
开放式监狱的优点是:
1、给予犯人更多的自由,让他们在接近于正常生活的条件下进行矫正,有利于帮助受刑人适应社会生活。
2、戒备设施较少,可以节省管理和建设费用。
3、便于消除犯人和管理人员之间的对立,使他们互相信任,改变犯人的反社会观念。其缺陷是:没有有形的防范脱逃的设备,容易诱发受刑人脱逃,而且会引起该机构所在地居民的不安。当然,开放式监狱里关押的罪犯,是严格筛选出来的,如果筛选不当,不仅影响刑罚的公平正义性,甚至会引发想象不到的严重事件。2011年1月1日零时前后,英国福特开放式监狱大约40名囚犯砸碎窗户,纵火焚烧监狱建筑,触发火警。英国狱警协会说,这起暴动事件可能缘于监狱囚犯不愿接受酒精呼吸测试。
建设开放式监狱的目的,是为了让罪犯更多的接触社会,而不是对罪犯的放纵。在中国这个人情大国,法制没不健全,如果建设开放式监狱,在押罪犯的筛选必须经过法定的科学的公平公正的程序。
第三、加大监狱开放力度让罪犯更多的接触社会。
虽然,罪犯被关押在监狱里,但监狱可依法有选择的为罪犯传递社会信息,每天组织罪犯观看电视新闻,多搞联帮联教,邀请社会公益组织、公益人士,加入到帮教罪犯的队列中来;有选择有保障的将罪犯带到监狱外临时接触社会,比如,组织罪犯到学校等部门去现身说法,这种规模当然不能太大,毕竟要考虑监管安全。总之,就是让社会上的人进入监狱、让罪犯走出监狱,通过这两种模式,在确保监管安全的前提下,让罪犯更多的接触社会。
第二篇: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社会化思考
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社会化思考
内容摘要: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进程缓慢,方式方法单一,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社会效益,没有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亟需建立基于罪犯的教育改造形成社会多方机构与监狱合作开展教育的模式,将罪犯的教育改造这项复杂而专业且监狱不能完全做好的事务交予社会去办,明确相关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的职责、分工,与监狱一起形成合力,共同来做好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
关键词:教育改造 社会化 市场化
新中国改造罪犯的成绩是举世公认的,包括战犯和末代皇帝在内的一大批犯罪分子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1994年《监狱法》颁布实施后,我国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监狱布局调整和监狱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得到显著增强,特别是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提出,使教育内容得到丰富,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教育改造质量不断提高,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一直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看到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客观认识到目前教育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要看到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进程缓慢,方式方法单一,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社会效益,没有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发展,影响了罪犯教育改造专业化和改造质量的有效提升,亟需通过体制机制、内容及手段方法的创新来解决。
一、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现状
(一)教育改造的核心地位没有凸显 把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是我国监狱工作的根本宗旨,教育改造在监狱工作中无疑处于最核心的位置,但在思想认识和实践中,教育改造的核心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部分民警对监狱矫正罪犯本质持怀疑态度,认为苦口婆心的教育收效甚微,不如加大对罪犯的监禁痛苦和劳动量来发挥监狱的惩戒作用。由于教育改造质量具有长期性和内隐性的特点,监狱更热衷于追求显性的监狱安全和经济效益目标。随着对监狱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力度的加大,“唯安全论”和“安全就是监狱工作的一切”的倾向较为突出,重安全轻教育现象比较普遍。最终导致了劳动任务繁重、教育条件不匹配、教育手段缺乏、指导思想偏差、警力配备不到位、“5+1+1”教育管理模式也难以执行到位。实现监狱从传统的“安全型”向“矫正型”、“质量型”的演变,任重道远。
(二)罪犯教育改造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者的平等和互动。而监狱的教育改造具有强制属性,往往忽视罪犯的教育主体地位,忽视罪犯的需求、参与和感受,忽视罪犯的个体性差异。在循证方面,对罪犯个体的成长经历、犯罪心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的分析论证粗糙,普遍施以传统的法制、道德、文化、技术等教育,分类教育、个性化教育未得到有效推进。技术教育“干什么、学什么”,不能适应罪犯释放后就业和社会专业化分工需要。罪犯觉得监狱开展的职业技术培训与自己的期望值有差距。罪犯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层面的洗涤和人际冲突处理、心理调适、自我控制等社会化技能教育不足。教育形式以课堂教育、集体教育为主,个别化教育限于思想转化、谈心交流内容,教育形式不够丰富,“你说我听”的“填鸭式”教育现象严重。社会化教育的渠道有待拓宽,一些传统有效的教育方法、手段如组织罪犯外出参观、亲情会见、离监探亲等基于安全的考量被严格限制。监狱虽然注重“六大核心专业”民警的招录和培训,但民警职业化分类进展缓慢,在实际工作中同时承担着安全管理、组织劳动、教育改造、狱情分析、刑罚执行等繁重任务,教育改造专业化程度不高,“全警皆师”的现象突出。在行业规范管理情况下,从事教学工作必须资格认定的,培养一个好老师要三、五年的讲台磨练,并非随便一个能识字的上讲台就能照本宣科,问题的症结在于因循计划经济时代封闭、狭隘、自我的教育模式,对教育改造社会化理念,缺乏科学意识,没有以教育改造社会化实践为基础,从人本主义出发与时俱进地创新开拓精神。现有的教育改造活动由于脱离社会而流于形式,缺少现实意义。
(三)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封闭性较为突出
近年来,监狱系统在利用社会资源做好罪犯教育改造工作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监狱与社会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性互动关系。监狱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践中,监狱长期游离于社会系统之外,开放性不足,封闭性突出;社会也把监狱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在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很少主动将监狱纳入系统中统筹考虑和整体谋划。从监狱方面来看,在教育理念上,仍然没有摆脱过去“关起门来搞改造”的思维模式;在教育资源的挖掘和使用上,满足于现有渠道,视野不够开阔,如对社会帮教志愿者的利用缺少总体规划,各个监狱各行其是,聘任的数量和种类各不相同;罪犯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由监狱机关独家承揽,忽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化社会分工。技术教育不是从罪犯最终要成为“社会人”的需求出发,而是延续几十年的老传统,“干什么,学什么”,不能满足罪犯的改造需求。在教育改造效果的评价上,满足于自我评价,用入学率、到课率、及格率、转化率、普及率、合格率等水分较大的指标评价教育改造工作的成效,结果是自我感觉不错,却得不到社会的充分认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也缺少对监狱教育改造的支持和配合。社会帮教工作是社会支持监狱工作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社会帮教工作一般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负责,依旧是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社会帮教工作零星、分散、不系统,也影响帮教效果。由于监狱和社会之间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因而在教育改造罪犯方面就没有形成合力,进而影响教育改造质量,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四)教育改造社会化工作需要进一步创新
罪犯教育改造面临的困难比普通的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这一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罪犯的教育改造活动中,与教育改造成果具有一定关联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罪犯的亲属,相关社会团体、学校、组织、用人单位等,都有可能也有能力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做出贡献。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分工不清,责任不明,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教育改造社会化长效机制,社会有关团体、机构、单位和个人对参与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监狱教育改造社会化工作也受诸多传统因素制约,一直未能在教育改造罪犯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由于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使相当一部分民警认为社会力量在罪犯的教育改造中最多只能解决罪犯的一些具体困难,不具备系统性和连续性,并且认为相对杂乱的信息还有可能破坏罪犯思想的稳定性,罪犯与外界过多的联系对监管秩序也有不利之处等等,因此对这项工作限制多于鼓励。另一方面,可用的社会化资源与罪犯比例严重失调,罪犯当中只有一小部分能接受社会帮教。并且,在教育改造内容上多是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对罪犯进行形势、政策、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而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帮助罪犯却很少。在形式上,多是作报告、来监看望、安慰、鼓舞罪犯,以促进罪犯能够安心改造,形式比较单一。
二、实现教育改造社会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育改造罪犯是中国监狱管理制度的一大特色,对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管改造制度建立几十年来不断发展,在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上不断创新,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观的多元化,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使监狱自身的教育改造能力面临重大挑战。就最近十年来的教育改造创新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多样性的思想价值观念下,寻求社会资源的进入和帮助,寻求更加专业化和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手段,无论是社会帮教、志愿者教育、理论专家支招、社会矫治等等,都是在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实现的。
教育改造工作的目标定位就是把罪犯改造成为适应社会的守法公民,这就决定了教育改造必须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监狱改造人的实际出发,面向教育的现代性和开放性,把监狱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全面融入社会。全面融入社会是遵循教育改造规律的外表体现。它要求监狱在规划和推进教育改造活动时,把罪犯的教育需求置于社会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满足罪犯立足社会,具备必要的社会交往和生存谋生技能为基点,对教育改造的内容、方法和推进的路径等进行全面的创新,形成社会要素统筹下的监狱教育改造新格局。把教育改造建立在面向社会,社会共同参与的开放式教育体系?教育模式,并着力在教育改造的内容、方法和路径上全面创新。
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是我国监狱的行刑目的。我们知道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因而对罪犯的改造也必须采取综合手段和方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罪犯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遭受失败的部分,对罪犯进行改造也就是使其再社会化的过程,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越多,社会化的程度就越深,社会化的过程当然离不开社会化的手段和方法,所以监狱工作社会化首先是改造罪犯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它重视社会分工和协作,重视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改造罪犯的主体即行刑权无疑是监狱系统,但封闭甚至排斥社会参与改造无疑是与当今社会的发展不合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监狱的分工是改造罪犯,其他社会团体根据改造罪犯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改造是必要的,它体现了社会协作,也便于监狱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因此,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监狱工作社会化可提高行刑效益,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
《监狱法》第 3条规定:“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结合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明确监狱教育的目的是将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具体表现为转化罪犯消极错误的观念和犯罪的恶习,提高文化程度和认知能力,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监狱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监狱教育个别化、社会化和技术化发展的趋势,监狱培养目标注重以罪犯为中心,培养身心健康,适应社会的守法公民将成为必然要求。
三、罪犯教育工作社会化的重构
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社会化就是将可利用的社会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知识与技术等社会资源同罪犯教育改造的内容有机结合,使监狱与社会合力完成对罪犯社会化教育改造的一种新型工作模式。其本质和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促进罪犯获取掌握信息、知识、技能和接受情感的认知工具,把大量社会资源运用到罪犯教育改造过程中,能使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要素、教育环节经过整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狱内教育结构与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完成罪犯社会化再教育的目的。
罪犯来自于社会,犯罪原因存在于社会,对罪犯实施教育离不开社会帮助,罪犯教育改造的社会化是监狱教育改造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多元碰撞,使社会成员对价值观念、信仰信念的思考与选择更加多维,不当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恶习成为了犯罪的一大原因,而矫正罪犯的思想、观念、信仰、行为等也成为了监狱教育改造的一大难点。过往的实践证明,这单纯依靠监狱的力量显然是无法完成的。面对复杂的教育改造挑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进一步理清监狱所应承担的职责和职能,引进社会资源。按照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就转变政府职能所讲的“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职能转变必须体现一个原则——专业的事务交给专业的机构(或人)去办。这就监狱来说,其发展方向就是要基于罪犯的教育改造形成社会多方机构与监狱合作开展教育的模式,将罪犯的教育改造这项复杂而专业且监狱不能完全做好的事务交予社会去办,明确相关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的职责、分工,与监狱一起形成合力,共同来做好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
创新与社会机构合作模式,监狱或可进一步尝试推行“教育外包制”,实行市场化改革,监狱以政府名义出资购买服务,符合规定条件的社会教育机构投标,监狱负责管理,从而寻找监狱与社会双方合作的契合点,满足双方需求,实现互利双赢。实现文化教育资源共享。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文化教育机构共建基地,监狱为社会机构提供科研帮助的同时得到优质教育资源,又使社会机构科研成果反哺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
(一)对罪犯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方面,可邀请党政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来监进行法制、道德、形势、政策和前途教育;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工程、城市建设新貌、科技文化展览、英模报告会等对罪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邀请文联、科协、体协等团体指导罪犯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陶冶罪犯情操;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增加罪犯对社会的正面了解;引导罪犯亲属通过亲情电话、亲情共餐、特优会见等形式进行亲情规劝和感化。
(二)对罪犯的文化教育
犯罪学家认为,文化水平低、社会知识浅薄是犯罪原因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罪犯接受其他教育,重新回归社会的障碍。由于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世界各国针对此项矫正教育方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教师素质同样也有严格的要求,在监狱中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大都是取得教师资格的教育部雇员。
文化教育从内容看主要是向罪犯传授科学和文化知识,根据罪犯原有的文化基础,进行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课程的教育。尽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教育方案具有一定差异,但基础教育课程通常包括:基本的阅读、写作和算术技能。各国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的实施,如阿根廷的《监所法》规定:“在所有的监所,都要对文盲和没有接受过初等教育的被监禁者进行义务教育。”同时规定:“不努力摆脱文盲状态的被监禁者不能完全享受劳动收益和优待。”各国监狱机关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还鼓励有能力的罪犯参加更高层次的文化学习。法国的法律明确规定,罪犯可以参加国家教育系统举办的函授学习。对一些无法在监狱内学习的课程,如果对罪犯的矫正或再社会化确有必要,监狱长可特别批准该罪犯施行半自由制度,使其可以到监狱外参加这种学习。当然,对于这类外出学习的罪犯,也有相应的纪律约束。一旦罪犯违反这些条件,监狱可以撤消对罪犯外出学习的许可。社会教育以其专业性强,内容丰富,贴近回归后生活弥补了监狱干警教学能力欠缺,形式内容单一,干警说教缺乏说服力等不足,因此,要广开社会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社会的教育改造资源,因时、因事、因地、因人制宜地改造罪犯,追求教育改造罪犯的综合效应。监狱教育不是孤立封闭的,而应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文化教育方面,可依照《监狱法》第63条、第64条、第65条规定,协调教育部门在罪犯中开展初等教育等文化基础教育,以及电大、函大、网上远程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争取得到政策、师资、教学教材和教育经费的支持。
(三)对罪犯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紧随文化教育之后的教育活动,1559年成立的、被称为“首先实现现代自由刑思想”阿姆斯特丹监狱,在强调“以劳动疗法使罪犯回归社会时”,就开始了职业训练,后来受其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一些监狱,甚至就起名为“习艺所”。因此,职业教育可以说是在西方监狱中相当传统的一项教育活动。发展到今天,职业教育的内容已颇为广泛。一般来说,罪犯参加这种职业培训是自愿的,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来选择具体内容。监狱方面只是根据年龄、知识水平和个人才能考核一下其是否适合接受这种教育。但在日本,接受培训的人员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根据日本《罪犯职业训练规则》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者方可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年龄未满40岁;职业训练开始时,服刑时间必须达到1年以上;行为状况良好,意志坚强;检查结果表明具有进行职业培训的素质;希望能从职业培训中习得技能作为释放后谋生的手段。
对罪犯进行职业教育的组织活动在各国矫正实践中也不尽相同。在德国,罪犯的职业教育是在生产车间进行的,由监狱资深职业培训教员负责,期限一般为1~3年,特殊的课程可缩短至6个月,培训结束后需要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在法国并非所有的监狱都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对于那些在没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监狱内服刑的罪犯来说,经过个人申请,如果从年龄、知识水平和个人才能等方面考虑适合接受这种教育,经司法部门批准也可通过自学、参加函授学习的方式,从事技术知识的学习。
当前,我国监狱要以灵活的技能培训拓展出路,最大限度提高罪犯刑满后的生存能力。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工、劳动制度的深刻变革和当前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要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技术为主,力求更多的刑满释放人员回归后能自立于社会。
提高罪犯的劳动技能不仅是监狱生产的需要,也是增强罪犯就业谋生本领的需要。可以走以监狱为主、监狱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路子。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将社会志愿者队伍确定为改造罪犯的一支常规的重要辅助力量,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使他们能介入到技术教育、就业指导等领域,??有教育资源。
依照《监狱法》第64条、第66条规定,结合监狱生产和就业形势需要,协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罪犯中开展以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等为主要内容的指导培训,发给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和培训证书,以利于罪犯安心改造和刑满就业。
我们要按照《监狱法》“罪犯文化技术教育列入所在地区教育规划”的要求,取得当地教育和劳动部门的理解和支持,逐步实现罪犯技术教育的师资由当地大中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来承担,教育劳动部门统一领发证书的目标。
在上述正规化教育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辅助性教育。所有教育工作都要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可通过与市、县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签订帮教协议,依托综治委、关工委、社会工委、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组织建立社会帮教自愿者队伍,以即将刑满罪犯、家庭特困罪犯、少年犯等为重要对象,进行集体帮教和“一对一”帮教,保证教育的规范性,连续性和实效性。
(四)逐渐施行心理咨询市场化
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但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的产生应归功于19世纪末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始创的心理分析。就在弗洛伊德创立心理分析理论的同时,西方出现了近代学派。在矫正人格理论的影响下,一些人尝试使用新的方法矫治犯罪人,许多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目前,西方国家罪犯心理矫治发展很快。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开看,罪犯心理矫治的目的是配合其他教育方案促使罪犯发生积极的变化,并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另外,在西方国家从事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心理学家、精神病专家并非监狱行刑人员,而是作为志愿人员或应聘到监狱服务的专家学者。
实际工作中,民警开展心理咨询兼有管理和咨询的双重身份,客观上就因“非对等主体”给罪犯造成了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罪犯咨询的积极性和效果受到了较大影响。因此,在监内成立模拟社会服务体系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或实现更加彻底的外包心理矫正服务,由第三方机构或专家进行专业的心理矫正将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方向。
(五)重构科学的教育改造工作评价机制
一是构建监狱安全教育评价机制。监狱是监管改造罪犯的场所,关押对象的思想、情绪稳定状况直接关系到监管场所的安全与稳定。人的一切行为来源于其心理活动,而教育改造工作抓住了关键的“攻心”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手段,是思想转化、心灵启迪、行为矫正的内在因素,它对整个监管改造秩序的稳定起着基础性、关键性的内因作用。虽然教育改造工作的效果往往滞后于教育本身,但安全价值的评价,却构成了整个教育改造工作评价的基础。因此,对安全教育价值的评价,应致力于将隐性评价和显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罪犯思想稳定状况、情绪变化特点和行为的倾向性特质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最终效果的检验和评价为依据,方能体现监狱教育改造的基本特质和第一要务。通过制度牵引,如果每个罪犯都心悦诚服地认罪服管,监管场所的安全自然就有了保障,监狱就会有一个持续稳定的改造秩序,如是,监狱教育改造在维护监狱安全中的特定的价值就得以充分显现。
二是改革罪犯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是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监狱组织罪犯生产劳动,使其在艰辛的劳动过程中,改变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不良思想,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行为习惯,并通过劳动体验人生价值,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了解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技能,有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集体观念的养成和社会生活技能的提高。因此,监狱通过构建罪犯劳动教育评价制度,不仅评价罪犯的劳动态度、劳动质量,还要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财富,检验劳动创造的成果,以引导、培养罪犯端正劳动态度,在监狱组织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学习劳动技能、科技知识,获得社会认可的各类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为罪犯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和本领。
三是建立教育改造的社会价值评价机制。监狱教育社会化重在实现罪犯由监狱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和转变,规范和引导狱内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相联相通,为罪犯设置社会化生活环境,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实际社会生活状况,缩小社会与监狱两种生活的差距感,增强他们刑释后适应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能力。
监狱法规定,罪犯的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列入所在地区教育规划;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罪犯的亲属,应当协助监狱做好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监狱,不是学校或专职教育机构,对罪犯的教育应与社会教育相融通,通过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监狱教育改造的社会价值,应体现在监狱价值取向的实现状况和出狱后的社会效果评价两部分组成。
(六)实行教育改造工作评估社会化
为了确保罪犯改造质量,必须改变目前自己教育自己评估的机制,实行教育改造工作第三方评估制度,由监狱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教育改造工作评估机构或委托专业社会机构评估。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罪犯教育改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改造是一条艰辛而永无止尽的路,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更新完善。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能把新时期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越搞越好。
第三篇:如何做好监狱内勤岗位工作
如何做好监狱内勤岗位工作
管教内勤是协助监区领导做好监区工作的重要参谋和助手,做好管教内勤工作的前提是做好狱政管理和狱内侦查工作。
如何做好罪犯管理和教育工作,我认为既要善做减法,又要善做加法。
我认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一要做好监区罪犯面对面管理教育工作,想方设法搜集、汇总、研判犯情、狱情,千方百计掌握罪犯思想改造动态和日常行为举止,针对各阶段罪犯的改造表现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沟通、引导、教育和打击,做到恩威并施、奖罚并举。既要发挥考试、考核指挥棒作用,又要聚焦罪犯关心和在乎的人和事,双管齐下逐步引导罪犯树立遵规守纪意识和行为规范意识,协助监区领导维护好监区的长久安全稳定。
在犯情、狱情摸排和搜集方面,除了民警三大现场巡查发现、会见与亲情电话的监听、复听和罪犯往来信件的观察等途径,还有耳目信息员的情况汇报,当然不能仅仅依靠这些摸排、搜集途径,我们要在犯群中寻找更多想改造、要改造、不起眼、靠拢政府的罪犯,多向他们了解深层次、隐蔽性的犯情、狱情,与耳目信息员情况汇报相互印证,重视罪犯情报来源而又不完全依靠罪犯情报,要严格筛选、综合把握,与自己平时的观察发现和其他民警的反应相结合辨别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于发现的重要犯情、狱情要保持持续跟踪和关注,不轻易打草惊蛇,学会欲擒故纵,同时做好对提供情报信息罪犯的保护,严格保密,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以应知应会抽背为理由组织多名罪犯了解情况,干扰罪犯的视线,出其不意以开展清监查铺搜身方式查获收缴不利于改造的物品,最大限度地挤压罪犯违规违纪活动空间。
在罪犯日常行为养成方面,对于行为养成差且屡教不改的罪犯给予相应扣分处理、狱务公开曝光,一个月内停止拨打亲情电话,停止营养餐加餐、监区文娱活动和罪犯评优评先活动,减刑、假释往后顺延,大帐物品除日用品以外停止点购,且需要面壁思过半个月。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监区已经连续几周未发现一起视频通报罪犯违规违纪情况。监区始终坚持有错必纠、有错必查、有错必惩。可能有些罪犯对这一切都不在乎,那么监区把精力聚焦到罪犯最关心的人和事上,用罪犯最关心的人和事来触动罪犯的内心世界,高举利剑、悬而不用,从而为管理取得一定的突破口。对于改造表现好的罪犯则采取大张旗鼓的表扬,在犯群中逐步形成弘扬正气、唱响改造主旋律的氛围。
二要做好各类台账和报表的撰写上报工作。台账和报表是记录监区日常工作的客观反映,是查询资料的有效工具,是执法留痕的主要依据,是规范管理的真实再现,规范填写台账、真实记载台账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做好基础工作,结合我们监区管教工作的开展情况,谈谈我的五点看法:
一、保证台账填写数量、倾向注重质量。许多台账和专档的建立、管理在保证数量不缺项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该谈话教育的谈话教育,该布置任务的布置任务,光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则台账势必会流于形式,光注重质量而不注重数量则台账难免会不够完整。比如说勤杂事务犯专档里的材料除撤销审批表以外共六种,少一样都算不完整、不规范。再比如就基础台账填写而言,监区内勤可结合各自监区工作开展情况对各类基础台账进行阶段性自查(选择每周一次或每旬一次),对于缺项的予以统计并将情况汇总到监区领导处及时开展沟通、补差补缺;对于罪犯出入调动、外出就医、刑满释放、日常奖扣分事由等重要事项要及时在当班执勤记录台账上予以填写,同时也为罪犯的计分考核周评议提供最直接、最可靠的参照和依据。
二、科学安排和规划台账填写时间。俗话说,“今日事、今日毕”。打个比方,夏天的居民小区垃圾一般都是日产日清,如果不及时清理则势必会造成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我们的台账的填写、专档的完善同样如此,也应当以日产日清或日产周清的方式予以填写,避免时间长了造成该登记的未记载、该记录的被遗漏,同时也避免越积越多,写起来就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容易造成忙中出错。大家不妨可以利用值班期间组织罪犯在活动室开展晚间活动的时间集中清理纸质台账,我觉得比等到考核或检查的时候再来临时抱佛脚要轻松得多,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因集中补台账而造成的忙中遗漏和疏忽,无法保证材料之间的相互印证和关联性。
三、以考核结果为导向及时补差补缺。以监狱季度标准化监区考核为依托,把通报的不足之处集中汇总到一起,不断寻找工作的薄弱环节,既要注重与前一季度本监区的考核结果作纵向比较,也要注重与其他监区的考核结果作横向比较,对于每次考核检查组来监区考核检查的项目和提出的建议都要及时记载并汇总,认真反思,加以改正,补差补缺,运用考核结果倒逼方法,推进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和进步。
四、加强学习和经验交流以学促进。一方面,大家要自己学、主动学,特别是精细化管理手册和计分考核奖惩细则,要把握什么时间节点做什么事、怎么做才不会错。另一方面,由狱政科、狱侦科牵头,在全所范围内把各监区基础工作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召开培训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及时宣传推广,便于大家学习和借鉴,“百花齐放春满园”比“一枝独秀不是春”来得更好,共同提高、共同促进,全面提升全所各监区基层基础工作管理水平。此外,内勤岗位上狱政、狱侦的事务性工作比较多,容易做也容易忘,因此建议大家建立自己专门的工作日志(如内勤岗位一本通)或备忘录,对一些事务性工作和执法性环节的流程和程序予以记载,方便熟练运用。
五、跳出大墙思维,提高工作效率。内勤岗位与文字工作打交道的比较多,撰写文字材料成为家常便饭,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进一步缩短工作时间,我使用了一款科大讯飞公司研发的输入法软件,因为讯飞输入法可以将人的语音转化为文字,前提是这个语音输入最好说的要是普通话,以便识别(识别率在95%以上)。此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再需要一一打字,为内勤民警做好文字材料工作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可以提高内勤民警的口才。
第四篇:监狱行刑社会化问题研究
监狱行刑社会化问题研究
监禁刑在近代以来成为各国刑罚体系的中心,矫正罪犯使其复归社会成为监狱行刑的主旨。但是监狱行刑以将罪犯隔离于正常社会的手段,去追求罪犯再社会化的目标,却形成了手段与目标之间的深刻矛盾。在日益开放的现代化社会中,监禁刑的运行成本在不断增加,而其改造效果却令人失望。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在西方兴起了行刑社会化思
想,主张慎用监禁刑,尽可能把罪犯放到社会上接受矫正,同时弱化监狱的封闭性,使其尽可能接近自由社会,并扩大社会力量对矫正事业的参与,以利于罪犯回归社会。
行刑社会化代表着行刑发展的国际趋向。本文试结合刑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有关知识对行刑社会化思想的内涵、价值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罪犯监狱矫正行刑社会化
目录
引言……………………………………………………………………………(2)
一、监狱行刑社会化的内涵解读……………………………………………(2)
(一)一些重要概念的界定…………………………………………………(2)
(二)监狱行刑社会化的概念………………………………………………(4)
(三)监狱行刑社会化的内涵………………………………………………(5)
(四)监狱行刑社会化的价值………………………………………………(6)
二、我国监狱行刑社会化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7)
(一)监狱行刑社会化在我国的发展………………………………………(7)
(二)监狱行刑社会化在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8)
(三)在我国推行监狱社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9)
三、我国监狱行刑社会化的实现途径………………………………………(10)
(一)要充分尊重罪犯的社会化人格………………………………………(10)
(二)实现罪犯教育改造的社会化…………………………………………(10)
参考文献………………………………………………………………………(11)
引言
刑罚执行是刑法运用的重要环节,刑罚效益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刑工作的质量。但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偏重于对罪犯行为的研究,关于罪犯构成、量刑制度等方面的理论已是炉火纯青,而对以罪犯处遇为核心的刑事执行理论的研究尚是一个薄弱地带,特别是对监狱行刑问题的研究就更少。在行刑问题研究上的落后和受冷落的局面,必然会影响我国刑法学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高。据了解,在国外刑法学界,研究重心向行刑领域倾斜已成普遍趋向。在当今日益人性化的时代,刑法学应该是一门以人为本的人学,刑罚也应当关注人的价值,顺应人性的发展,我国刑法学瞩目的中心也应由犯罪行为向罪犯做适当调整。
同国外相比,目前我国行刑实践中社会化程度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监狱行刑中的孤立、封闭、保守的倾向严重,尚没有典型的开放式监狱建成。假释、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等社区刑罚的使用率极低,同时在执行上也处于散乱失控的局面。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刑罚效益的发挥,阻碍着我国刑罚执行工作现代化的进程。通过分析我国监狱行刑社会化程度偏低的原因,借鉴国外有益的立法与实践经验,寻求和设计有效的对策和方案,克服目前监狱行刑过于封闭的弊端,通过狱政管理、刑罚执行、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后勤保障等改造手段的社会化,实现罪犯改造过程的社会化,从而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增强罪犯刑满释放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推进行刑社会化导向下中国刑罚改革,以发挥刑罚运作的最佳效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推进监狱社会化进程,也有利于我国的人权保障事业,因为使犯罪人重返社会意味着最高层次的人道。
在行刑社会化导向之下,推进监狱行刑改革已成大事所趋。国务院已经批准在十四个省市进行监狱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监狱社会化。从目前见到的相关资料中发现,多数学者认为作为行刑社会化的一部分,监狱行刑社会化主要是限制监禁刑的适用,通过扩大社区矫治来实现。从而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增强罪犯刑满释放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监狱行刑社会化的内涵解读
(一)一些重要概念的界定
1、监狱
广义的监狱是指所有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限制人身自由的一切关押场所。包括死刑犯等候处决的场所、自由刑罪犯判决后的执行场所、羁押犯罪嫌疑人、未决犯的看守所、关押各类违法人员的拘留所等。狭义概念的监狱是指国家依照法律设置的刑罚执行机关。是关押已决犯的场所,是执行自由刑的场所,是高度戒严的羁押场所,有严密的警戒措施和较为现代化的监控手段,对在押人员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教育和劳动改造。本文所指的监狱就是这种执行自由刑的场所,包括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对象包括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罪犯。
2、罪犯
我国出
第五篇:做好监狱人民警察
张先余:做新时期合格的监狱人民警察
马克思曾经说过:“罪犯产生罪行,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这个生产部门(指罪犯)同整个社会的关系,就可以摆脱许多偏见。罪犯不仅生产罪行、而且产生刑法,生产全体警察和全部刑事司法、侦探、法官、刽子手、陪审官等等。”通过马克思的这段话可以认识到监狱的产生来源于犯罪行为,它的首要职责就是犯罪控制,作为对现行法制所竭力维护的社会秩序的一种破坏力量, 犯罪现象的发生会带来多方面的消极后果.在这些消极后果中, 最直接的并可以进行计算的便是经济损失;同时伴随着犯罪行为的实施, 还会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微观而言它破坏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安定的生活秩序,降低了社会组织的运作效率,严重威胁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的安全需要的满足,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的活动范围;宏观而论,它损害了法制的尊严,侵蚀为社会所确立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使人们的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正确的导向性和可预测性。如安全感的满足不充分,人们就难以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和工作,在单位时间内的社会产出就会减少。某一地区社会治安的不良,会影响投资者在此的投资信心,从而滞缓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等。那么为了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对触犯刑律的行为予以公正,及时的惩罚,就成为一种控制犯罪的手段。同时这种惩罚本身相对已经遭受破坏的社会关系而言,也是一种愈合剂和安抚力量,有利于某种社会关系的恢复与重建。因此,可以说社会的团结与和谐,很大意义上正是伴随着对犯罪公正,及时的惩罚而得以实现和发展的,那么为了保证社会的团结与和谐,对犯罪进行控制,对罪犯进行刑罚执行,就需要产生专门的刑罚执行机关和刑罚执行的场所——监狱。
因此,我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的首要职责就是对罪犯进行公正地刑罚执行,以保证因犯罪现象所产生的受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修复,以保护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所以我深刻的认识到监狱工作的重要性和作为一个监狱人民警察的使命感和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从而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及认识到继续加强学习业务素质的必要性,只有不断从工作中和理论中学习各种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并且这也是由监狱人民警察所承担的任务所要求的。犯罪是自成体系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客观存在,本质属性在于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就必然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因为对立法者而言,只有当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序超过了通过其他手段处理的界限,应当动用刑罚相威胁方面防卫时,才会被规定为犯罪;对司法者而言,已发生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只有达到了触犯刑律的程序,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时,才会将其称为犯罪,那么犯罪就必然要受到刑罚处罚。刑罚的目的在于通过追究罪犯的刑事责任以遏止这类行为的发生,而遏止的前提是:行为人具有辩别是非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主观能力;否则,刑罚不仅难以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而且也背离了刑法保障人权的宗旨,因此,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社会危害性的内部结构是主客观的统一,即只有一定的人在罪过心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才具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社会危害。作为罪犯在成为负担作为对犯罪行为进行法律非难的责任的主体时,同时也成为了包含改善要素,赎罪要素的刑法主体,如要离开了行为人的罪过心理,赎罪思想,那么罪犯在回归社会就具有重新危害社会的可能性。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作为刑罚的执行者,其任务就是改造罪犯使其产生罪过的心理、赎罪想法和犯罪危害性,让其在刑罚执行完毕后回归社会时不至于重新危害社会,所以如何教育和改造罪犯实际上就是我们全部的工作。并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将会出现许多新情况,以及我过去没有处理过的新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那么就要求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都需要大大的提高,否则就无法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其次作为监狱人民警察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是因为法律是社会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载体,它代表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刑事法律作为其他法律实施的保障手段,所确立的更是为社会的存续所必须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犯罪首先就是对社会基本道德观念的破坏,所以可以认定罪犯的社会基本道德观念意识淡泊,观念不强。而监狱人民警察作为罪犯的管理者和改造者,就必然要讲道德,讲法律,讲政策,坚持执法必严,大公无私的工作作风,同时本着人道主义的观点去关心罪犯的改造和日常生活,把罪犯当人看,要向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医生对病人一样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不侮辱罪犯的人格更不允许体罚和虐待犯人,做到因人施教,分类教育,以理服人,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罪犯,使其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从而产生赎罪的心理和罪过心态,以完成刑罚的最终目的,罪犯有了赎罪心理和罪过的心态后并不能认为他们的改造已经完成,还存在一个如何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这就必然要求我努力掌握法律、法规、社会形势、社会政策和政治素质的学习。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去学习法律、法规,不断地了解社会形势,关心国内外大事,了解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才能更好地对罪犯进行法制道德、形势、政策、前途等内容的思想教育,才能使他们在回归社会,不会重新犯罪,危害社会,不会不适应这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从而真正地溶入社会,从而完成对罪犯的刑罚,这也是做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他的任务和职责所必然要求的,只有如此才能完成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我做为一名新参警的监狱人民警察,要本着当好人民的勤务员,站在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高度,全心全意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地在工作和学习中提升自身素质,以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提高监狱改造工作成效,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更好地构建“平安重庆”和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力争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监狱人民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