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发展教育产业。”两年多来,后勤工作社会化在高等学校推进很快,随着高校大量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各高校包括一些名牌高校都借助社会力量投资兴建了大量的学生公寓,改扩建或新建了学生食堂等,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进校后校舍不足,食宿条件较差的问题,后勤社会工作有声有色,全国已经分别在上海、武汉和西安召开了三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涌现出了一批后勤工作社会化典型,形成了一整套后勤工作社会化的经验。然而,同样处于快速发展中的高中阶段教育,后勤社会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虽然不少学校已经在两年前就已经进行了尝试,见到了成效,积累了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中学规模小、收费低导致的投资风险比高校大,回报相对较低的原因存在,中学后勤工作社会化一直受到人们的冷遇,各地推进后勤社会化工作的面远不如高校广,效果远不如高校好。中学推行后勤社会化有没有可能性与必要性?中学后勤社会化的形式有哪些?在中学实施后勤社会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实践与探讨的问题,现结合学校两年多的后勤社会化实践就以上几方面问题浅谈自己的观点。
一、中学后勤工作社会化必要性与可能性
目前,各级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市县级政府,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但高中阶段教育却面临两大发展机遇,一是全教会召开后的高中阶段教育需要大规模发展的机遇,二是创建各级示范高中的机遇。要扩大办学规模,学生进校,首先必须有教室上课,必须保障最基本的教学条件,近几年高中阶段教育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发展很快,进入到××年,一个学校一年的高中招生人数可能就相当于年以前一个县区一年的高中招生总数。但教学用房、教辅用房却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规模与现状上,因此,扩大办学规模,适应群众对上高中的需求,必须保证最为基本的教学用房及教辅用房的数量,也要保证最起码的教学条件,包括实验条件、实践场地等,同时还要保证学生招进来有吃的地方,有住的地方,这无疑需要大量的投入。创建各级示范高中不仅要求教学用房及教辅用房数量充足,同时对教学设施也有具体要求,甚至要求很高,如实验条件、电教条件、场馆设施等要达到国家Ⅰ类或省Ⅰ类标准,这无疑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高中阶段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生源数量不足的问题,也不是师资数量缺乏问题,而是缺少硬件建设中启动资金问题。不难看出,在中学面临大发展的绝好机遇面前,谁的硬件先上了规模与档次,谁就抓住了主动,谁就赢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困扰学校发展的钱的问题就会最先得到解决,谁就会最先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谁就是高中阶段教育大发展中的最大赢家。但启动资金从哪里来?政府投入,数量有限或根本不可能;多收费,政策不允许,社会不答应;向金融部门贷款,贷款政策有变,不再提供信用贷款,只提供担保贷款或质押贷款,但学校固定资产不能提供担保。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或手段向社会融资,吸引社会资金对学校硬件设施先期进行投入,把学校的后勤让社会办起来,把办学条件先改善起来,把现代化设施先装配起来,把学校规模先扩大起来。向社会融资,让社会资金参与学校的后勤建设,把学校的后勤从学校的工作中剥离出来,这就是后勤社会化。
二、中学后勤工作社会化的形式
如何把社会资金吸纳到学校的后勤建设中来,既要让社会在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中发挥巨大作用,又要能调动社会投资者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值得探讨与思考的问题。高中阶段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学校规模较小,特别是住宿生少,收费比高校低得多,学生经济条件更为参差不齐,学生毕业后去向不明确,家长不愿意更多的投入,学生的消费层次及水平也较低等。因此,中学后勤社会化工作,由于投资回报较低,风险较大,推行速度远不如高校快,推进难度也比高校大。但只要后勤社会化采取的形式对投资者有吸引力,让投资者有利可图,中学后勤社会化工作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目前,中学推行后勤社会化较为成功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⒈教职工集资教职工集资,顾名思义就是把教职工手中的存钱以学校的名义借过来,让其发挥作用,学校按银行的贷款利息给集资者以回报,学校陆续从今后的收益中还本付息,由于集资事实上是教职工的一项福利,因此,教职工集资的积极性高,参与面广。这种融资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融资速度快、数额多,不需要签订任何协议,投资者基本上不承担任何风险,工程建设者也无后顾之忧,但这种融资方式不适合面向社会,否者会有非法集资这嫌。教职工集资主要用于教学楼、综合楼等教学用房或教辅用房的建设,也可用于学生公寓、食堂餐厅的建设,还可用于达标升级的其它硬件建设,如建设计算机教室、语音室及各种场馆,添置实验器材、电教器材,以实现电教器材或实验器材Ⅰ类达标等。
⒉建筑商垫资学校根据办学需要建设有关建筑,建筑工程资金全额由建筑商垫资,学校事先与建筑商商定投资回报形式(主要是垫资款的利息),通过有资质的单位结算,学校根据双方商定的协议还本付息。这种融资方式的最大特点是操作起来十分方便,还款时间可长可短,特别是计息时间可以推迟到建筑工程结算时,学校可以减轻利息负担,但学校必须完善各种手续,并聘请有资质的质量监理公司参与工程建设的全程质量监理。建筑商垫资主要用于教学用房和教辅用房的建设,也可用于学生公寓、食堂餐厅及其它教学设施的添置和场馆的建设。
⒊社会投资社会投资就是社会经济实体、经济暴发户、私营企业,甚至是国营企业,以赢利为目的参与学校的后勤建
设或服务,向学校投资。社会投资的具体形式十分灵活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①有偿租赁,投资者投入一定资金对学校现有的后勤设施进行改造或重新装修,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档次,学校若干年后收回管理与经营权或直接向经营者收取租金,有偿租赁主要适合于学生公寓及食堂餐厅的经营与管理。②学校在校园规划区内划定地皮,由投资者按学校要求建设后勤服务设施,学校只负责图纸的设计及全程质量监理,资金全额由投资者支付,所有建筑手续全部由投资者办理,学校全方位做好服务,若干年后所有资产及经营权、管理权全部收归学校。学校与投资者双方要商定回收年限,若学校需要在投资者经营时限内收回,双方要商定房产及有关设施的处置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适合于学校的食堂餐厅及学生公寓等长期有稳定收入的设施建设。③投资者在校园外土地上建设后勤服务设施,向学生提供后勤服务。投资者按学校要求设计图纸,取得合法的建筑手续,并承诺接受学校管理,学校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理和组织有关服务对象。最后如何处置有关的房地产及服务设施,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投资者自己投资、自己管理、自己经营、自己收益,除非出现经营管理问题,学校不再建设相应的设施,投资者长期经营,房地产学校不回收;二是待学校经济条件允许后回收,回收时请房地产评估事务所进行房地产价值评估,学校按评估价回收,并办理房地产移交手续。这种投资方式主要适合于学生食堂餐厅、浴池、学生公寓、多功能体育场馆等服务设施的建设。
⒋私人入股所谓私人入股就是以类似股分制形式融资进行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当然它又不是真正意义上股分制,也不需要成立董事会。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学校根据需要取得合法手续建设后勤服务设施,施工与监理全部按有关规定确定,建设资金来自于私人入股的股金,股息从向学生提供服务按规定收取的费用或经营中获得的收益中支出,学校按还款能力若干年后退还本金,服务设施可以由学校管理经营,也可以由股东确定专人管理经营,若交学校管理,学校必须以协议形式保证最低股息,每股多少钱由学校根据需要资金多少确定。这种融资的最大特点是融资数额可大可小,十分灵活,融资速度快,学校还款周期长和还款压力小,特别适合在学校教职工内部进行,但私人入股只能适用于有稳定收益的学生公寓及学生食堂餐厅等服务设施的建设。
三、中学后勤工作社会化中应注意的几方面问题
⒈后勤服务推向社会,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后勤社会化是以吸收外来资金为前提的。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提法是不准确的,正确的表达方法应该是社会化办后勤,或后勤社会化,社会化建设后勤服务设施。当然,后勤服务除了要有必要的硬件,也需要有必须的内部服务设施,这都需要很多投资,社会投资进行内部设施添置,并与服务联系在一起,这是必要的,也是充分调动投资者积极性的需要。
⒉投资学校后勤的社会人不是慈善家,而是地地道道的商人,总是要以赢利为目的,有利可图,获取利润是商人追求的目标,因此,学校吸引社会资金办后勤,必须考虑到投资者的经济利益或社会利益,必须让投资者有利可图。
⒊无论是学校自身办后勤,还是社会办后勤,总是学校的后勤,不仅要纳入到学校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无论后勤投入来自哪里,无论是后勤服务是社会还是学校,后勤总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后勤服务对象总是学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特别是工商、税务等,要让投资者享受学校办后勤的一切待遇。
⒋社会化办后勤,不是永远的,它是一种权宜之计,它是学校在资金遇到困难又要发展,又要抓住机遇条件下的权宜之计,不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一旦条件成熟,学校将要把后勤纳入到自己的管理与服务之中,因此,无论何种后勤社会化形式,都要在考虑到学校的财力、考虑到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时机收回所有权,并在后勤社会化的开始就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以保障学校经济利益。
实施后勤社会化需要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
⒈投资者所建设的各种后勤设施,必须安全可靠,比较稳妥的解决办法是,从钻探、图纸设计、申报计划、招投标、施工,学校都要全面参与,要聘请质量监理部门进行全程质量监理,考虑到参与后勤投资的多数为建筑商,实施招投标可能会挫伤投资者积极性,一般不进行招投标,但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除此之外,学校必须全面参与管理,学校更应该聘请资质过硬的监理人员,确保后勤设施的质量。也只有质量合格,无任何安全稳患,有有关部门出具的质量安全许可证方能投入使用。
⒉社会投资形式,后勤服务及管理方式,终止协议的责任与处理,将来资产归属,资产移交时资产价值的确定等,在具体实施后勤社会化之前都要明确,特别是在校外建设的后勤服务设施,在将来资产移交时,房产、服务设施、地产等如可评估等,学校在此这前,一定要集思广益,充分的思考,对可能预见的问题,都写入到有关协议中去,并与投资方签定有法律效力的文书,确保将来不留下任何后遗症。
⒊后勤社会化所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投资者有利可图,收回投资有保障;二是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学校的管理。社会化投入所建立的设施,到底交给谁来管理,由谁来向学生提供服务,这要看是否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是否能够向学生或学校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后勤社会化所建设的各种设施交由学校来管理,由学校来向学生提供服务是最为理想的,如学生公寓,应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住宿,由学校按规定收取公寓管理及住宿费,由学校直接与投资方结算投资者的回报,简单讲,社会投入建设设施,学校投入服务与管理。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服务质量与收益是紧密相连的,投资者离开了服务,收益除非学校明确给予保障,否则不一定能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
 
第二篇:中学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发展教育产业。”两年多来,后勤工作社会化在高等学校推进很快,随着高校大量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各高校包括一些名牌高校都借助社会力量投资兴建了大量的学生公寓,改扩建或新
建了学生食堂等,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进校后校舍不足,食宿条件较差的问题,后勤社会工作有声有色,全国已经分别在上海、武汉和西安召开了三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涌现出了一批后勤工作社会化典型,形成了一整套后勤工作社会化的经验。然而,同样处于快速发展中的高中阶段教育,后勤社会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虽然不少学校已经在两年前就已经进行了尝试,见到了成效,积累了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中学规模小、收费低导致的投资风险比高校大,回报相对较低的原因存在,中学后勤工作社会化一直受到人们的冷遇,各地推进后勤社会化工作的面远不如高校广,效果远不如高校好。中学推行后勤社会化有没有可能性与必要性?中学后勤社会化的形式有哪些?在中学实施后勤社会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实践与探讨的问题,现结合学校两年多的后勤社会化实践就以上几方面问题浅谈自己的观点。
一、中学后勤工作社会化必要性与可能性
目前,各级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市县级政府,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但高中阶段教育却面临两大发展机遇,一是全教会召开后的高中阶段教育需要大规模发展的机遇,二是创建各级示范高中的机遇。要扩大办学规模,学生进校,首先必须有教室上课,必须保障最基本的教学条件,近几年高中阶段教育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发展很快,进入到××年,一个学校一年的高中招生人数可能就相当于年以前一个县区一年的高中招生总数。但教学用房、教辅用房却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规模与现状上,因此,扩大办学规模,适应群众对上高中的需求,必须保证最为基本的教学用房及教辅用房的数量,也要保证最起码的教学条件,包括实验条件、实践场地等,同时还要保证学生招进来有吃的地方,有住的地方,这无疑需要大量的投入。创建各级示范高中不仅要求教学用房及教辅用房数量充足,同时对教学设施也有具体要求,甚至要求很高,如实验条件、电教条件、场馆设施等要达到国家Ⅰ类或省Ⅰ类标准,这无疑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高中阶段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生源数量不足的问题,也不是师资数量缺乏问题,而是缺少硬件建设中启动资金问题。不难看出,在中学面临大发展的绝好机遇面前,谁的硬件先上了规模与档次,谁就抓住了主动,谁就赢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困扰学校发展的钱的问题就会最先得到解决,谁就会最先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谁就是高中阶段教育大发展中的最大赢家。但启动资金从哪里来?政府投入,数量有限或根本不可能;多收费,政策不允许,社会不答应;向金融部门贷款,贷款政策有变,不再提供信用贷款,只提供担保贷款或质押贷款,但学校固定资产不能提供担保。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或手段向社会融资,吸引社会资金对学校硬件设施先期进行投入,把学校的后勤让社会办起来,把办学条件先改善起来,把现代化设施先装配起来,把学校规模先扩大起来。向社会融资,让社会资金参与学校的后勤建设,把学校的后勤从学校的工作中剥离出来,这就是后勤社会化。
二、中学后勤工作社会化的形式
如何把社会资金吸纳到学校的后勤建设中来,既要让社会在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中发挥巨大作用,又要能调动社会投资者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值得探讨与思考的问题。高中阶段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学校规模较小,特别是住宿生少,收费比高校低得多,学生经济条件更为参差不齐,学生毕业后去向不明确,家长不愿意更多的投入,学生的消费层次及水平也较低等。因此,中学后勤社会化工作,由于投资回报较低,风险较大,推行速度远不如高校快,推进难度也比高校大。但只要后勤社会化采取的形式对投资者有吸引力,让投资者有利可图,中学后勤社会化工作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目前,中学推行后勤社会化较为成功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⒈教职工集资教职工集资,顾名思义就是把教职工手中的存钱以学校的名义借过来,让其发挥作用,学校按银行的贷款利息给集资者以回报,学校陆续从今后的收益中还本付息,由于集资事实上是教职工的一项福利,因此,教职工集资的积极性高,参与面广。这种融资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融资速度快、数额多,不需要签订任何协议,投资者基本上不承担任何风险,工程建设者也无后顾之忧,但这种融资方式不适合面向社会,否者会有非法集资这嫌。教职工集资主要用于教学楼、综合楼等教学用房或教辅用房的建设,也可用于学生公寓、食堂餐厅的建设,还可用于达标升级的其它硬件建设,如建设计算机教室、语音室及各种场馆,添置实验器材、电教器材,以
实现电教器材或实验器材Ⅰ类达标等。
⒉建筑商垫资学校根据办学需要建设有关建筑,建筑工程资金全额由建筑商垫资,学校事先与建筑商商定投资回报形式(主要是垫资款的利息),通过有资质的单位结算,学校根据双方商定的协议还本付息。这种融资方式的最大特点是操作起来十分方便,还款时间可长可短,特别是计息时间可以推迟到建筑工程结算时,学校
可以减轻利息负担,但学校必须完善各种手续,并聘请有资质的质量监理公司参与工程建设的全程质量监理。建筑商垫资主要用于教学用房和教辅用房的建设,也可用于学生公寓、食堂餐厅及其它教学设施的添置和场馆的建设。
⒊社会投资社会投资就是社会经济实体、经济暴发户、私营企业,甚至是国营企业,以赢利为目的参与学校的后勤建设或服务,向学校投资。社会投资的具体形式十分灵活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①有偿租赁,投资者投入一定资金对学校现有的后勤设施进行改造或重新装修,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档次,学校若干年后收回管理与经营权或直接向经营者收取租金,有偿租赁主要适合于学生公寓及食堂餐厅的经营与管理。②学校在校园规划区内划定地皮,由投资者按学校要求建设后勤服务设施,学校只负责图纸的设计及全程质量监理,资金全额由投资者支付,所有建筑手续全部由投资者办理,学校全方位做好服务,若干年后所有资产及经营权、管理权全部收归学校。学校与投资者双方要商定回收年限,若学校需要在投资者经营时限内收回,双方要商定房产及有关设施的处置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适合于学校的食堂餐厅及学生公寓等长期有稳定收入的设施建设。③投资者在校园外土地上建设后勤服务设施,向学生提供后勤服务。投资者按学校要求设计图纸,取得合法的建筑手续,并承诺接受学校管理,学校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理和组织有关服务对象。最后如何处置有关的房地产及服务设施,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投资者自己投资、自己管理、自己经营、自己收益,除非出现经营管理问题,学校不再建设相应的设施,投资者长期经营,房地产学校不回收;二是待学校经济条件允许后回收,回收时请房地产评估事务所进行房地产价值评估,学校按评估价回收,并办理房地产移交手续。这种投资方式主要适合于学生食堂餐厅、浴池、学生公寓、多功能体育场馆等服务设施的建设。
⒋私人入股所谓私人入股就是以类似股分制形式融资进行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当然它又不是真正意义上股分制,也不需要成立董事会。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学校根据需要取得合法手续建设后勤服务设施,施工与监理全部按有关规定确定,建设资金来自于私人入股的股金,股息从向学生提供服务按规定收取的费用或经营中获得的收益中支出,学校按还款能力若干年后退还本金,服务设施可以由学校管理经营,也可以由股东确定专人管理经营,若交学校管理,学校必须以协议形式保证最低股息,每股多少钱由学校根据需要资金多少确定。这种融资的最大特点是融资数额可大可小,十分灵活,融资速度快,学校还款周期长和还款压力小,特别适合在学校教职工内部进行,但私人入股只能适用于有稳定收益的学生公寓及学生食堂餐厅等服务设施的建设。
三、中学后勤工作社会化中应注意的几方面问题
⒈后勤服务推向社会,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后勤社会化是以吸收外来资金为前提的。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提法是不准确的,正确的表达方法应该是社会化办后勤,或后勤社会化,社会化建设后勤服务设施。当然,后勤服务除了要有必要的硬件,也需要有必须的内部服务设施,这都需要很多投资,社会投资进行内部设施添置,并与服务联系在一起,这是必要的,也是充分调动投资者积极性的需要。
⒉投资学校后勤的社会人不是慈善家,而是地地道道的商人,总是要以赢利为目的,有利可图,获取利润是商人追求的目标,因此,学校吸引社会资金办后勤,必须考虑到投资者的经济利益或社会利益,必须让投资者有利可图。
⒊无论是学校自身办后勤,还是社会办后勤,总是学校的后勤,不仅要纳入到学校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无论后勤投入来自哪里,无论是后勤服务是社会还是学校,后勤总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后勤服务对象总是学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特别是工商、税务等,要让投资者享受学校办后勤的一切待遇。
⒋社会化办后勤,不是永远的,它是一种权宜之计,它是学校在资金遇到困难又要发展,又要抓住机遇条件下的权宜之计,不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一旦条件成熟,学校将要把后勤纳入到自己的管理与服务之中,因此,无论何种后勤社会化形式,都要在考虑到学校的财力、考虑到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时机收回所有权,并在后勤社会化的开始就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以保障学校经济利益。
实施后勤社会化需要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
⒈投资者所建设的各种后勤设施,必须安全可靠,比较稳妥的解决办法是,从钻探、图纸设计、申报计划、招投标、施工,学校都要全面参与,要聘请质量监理部门进行全程质量监理,考虑到参与后勤投资的多数为建筑商,实施招投标可能会挫伤投资者积极性,一般不进行招投标,但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除此之外,学校必须全面参与管理,学校更应该聘请资质过硬的监理人员,确保后勤设施的质量。也只有质量合格,无任何安全稳患,有有关部门出具的质量安全许可证方能投入使用。
⒉社会投资形式,后勤服务及管理方式,终止协议的责任与处理,将来资产归属,资产移交时资产价值的确定等,在具体实施后勤社会化之前都要明确,特别是在校外建设的后勤服务设施,在将来资产移交时,房产、服务设施、地产等如可评估等,学校在此这前,一定要集思广益,充分的思考,对可能预见的问题,都写入到有关协议中去,并与投资方签定有法律效力的文书,确保将来不留下任何后遗症。
⒊后勤社会化所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投资者有利可图,收回投资有保障;二是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学校的管理。社会化投入所建立的设施,到底交给谁来管理,由谁来向学生提供服务,这要看是否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是否能够向学生或学校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后勤社会化所建设的各种设施交由学校来管理,由学校来向学生提供服务是最为理想的,如学生公寓,应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住宿,由学校按规定收取公寓管理及住宿费,由学校直接与投资方结算投资者的回报,简单讲,社会投入建设设施,学校投入服务与管理。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服务质量与收益是紧密相连的,投资者离开了服务,收益除非学校明确给予保障,否则不一定能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
⒋学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也是一种吸引社会化投资的开放,能否吸引到投资,关键是看投资环境,除了社会大环境要利于投资者投资外,学校还要做好服务,想为投资者所想,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组织服务对象,帮助投资者解决实际问题。
⒌中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毕竟不同于高校,不能高收费,暂时也不能培养成本收费,学生的经济条件也不允许学生高消费,因此,中学后勤服务社会化,不能走高校的“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模式,更不能像高校那样成立各种服务公司向学生提供成人化的全面的服务,应突出解决经费问题。
第三篇: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龙岩师专曾兵
近年来,我校后勤改革工作在校党政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社会化”改革这一实际问题,立足校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统一布署下,按照“早改革,早受益”和“先剥离,后规范”的工作思路,于2000年7月出台了“龙岩师专后勤综合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过近一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效益,积累了一些经验,从而使我校后勤改革出现了新的局面,逐步走上了社会化的改革之路。
1、主要做法
我校后勤改革采取“先剥离,后规范”方式,以体制改革促机制转换,组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学校后勤经济实体,并逐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学校发展要求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力求使后勤服务让学校满意、师生员工满意、后勤职工满意,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主要做法有:
1·1在管理体制上,按照“事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实行人员分流,资产重组,在原总务处“一体二制”的基础上,建立“小机关、大实体”的后勤管理新体制。将原有总务处人员、机构进行精简变成“小机关”——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行使后勤规划、管理监督、检查协调等职能。将原后勤中有关经营和服务性单位进行重组、组建经济相对独立的“大实体”——后勤综合服务中心,下辖饮服中心、文印中心、水电中心、物资供应中心、学生公寓管理中心、物业中心、洗涤中心、招待所等九个二级中心实体,负责为全校教学、科研及师生提供后勤服务。中心模拟股份制模式组建,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管委会成员由分管后勤副校长、人事处、计财处、后勤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由分管后勤副校长担任主任。中心按市场机制运作,实现自收自支、自我壮大发展。后勤管理处与后勤综合服务中心形成甲乙方关系。1·2在运行机制上,学校不再承担后勤人员工资及日常运行费用,后勤综合服务中心全面实行有偿服务,将原来主要靠学校拨款运转的后勤运行机制转变为主要靠校内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按照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企业机制运行。
1·3在人事制度上,按照社会化方向和企业管理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劳动人事制度。后勤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由学校聘任,中心其他人员由主任聘任,报学校人事处备案,中心主任有独立的用人自主权。后勤综合服务中心及下属各实体按照“精简、效能”和“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定岗定员、打破干部与工人界线、实行全员劳动合同聘任制,按事设岗、按岗定员、竞争上岗。中心所属人员的管理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措施。对进入中心工作的在编正式职工,学校仍保留其事业编制身份、档案工资、职级职称和技术等级;在中心工作期间,继续按国家和市政府 1的工资政策,参加正常调资晋级,并计入档案工资,退休时回学校办理退休手续,享受教职工退休待遇;其个人的住房公积金、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等社会保障待遇继续由学校支付;职称评聘,住房分配等方面按学校现职干部、职工的同等标准执行。新进人员不列入学校编制,由中心按社会劳动用工政策自行管理。
1·4在分配制度上,后勤管理处人员的工资、奖金由学校列支。后勤综
合服务中心及下属实体所有人员实行结构工资制。结构工资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和奖励津贴四部分组成。基础工资主要体现职工原职务、职称、年功积累、政策性补贴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因素;岗位工资体现职工岗位差别、拉开档次、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取酬;效益工资体现效益优先、有利有得、无利不得的原则;奖励津贴由中心主任掌握,根据职工完成一定量的工作,表现突出情况而灵活发放。基础工资与其他三部分工资的比例适当扩大,侧重调节工资比重,强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后勤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1·5在财务制度上,中心实行独立核算的二级财务制度。学校对中心实
行会计委派制,中心财务业务上接受学校计财处的指导和监督,委派会计受计财处和中心双重管理,会计人员同时履行向中心负责和向计财处负责的双重职责,使会计工作的服务和监督达到有机统一。
1·6在资产管理制度上,将原属后勤使用的资产在改制后全部或部分划
给后勤综合服务中心使用,其产权仍归学校。为保证中心在改革初期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现阶段学校是以无偿的形式提供给中心使用和管理,将来逐步过渡到有偿服务。中心及下属实体对占用的资产承担保值和不流失责任。
1·7 在监控制度上,学校通过职能部门监督制、成立监管会、联席会制、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方式建立对后勤综合服务中心的监控体系,对中心及下属实体的服务质量、经营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建立有效监控制度,促进后勤服务中心及下属实体正常、有效地运行,真正做到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2、改革成效
通过改革,实现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转变,后勤服务由被动服务变为
主动服务,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落实了人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打破了传统的分配形式,实现了“按劳分配、奖勤罚懒、优劳优酬,工种不同、待遇区别、责利一体”,提高了办学效益,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1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后勤社会化的启动解决了学校的后顾之忧,使学校能集中主要力量抓
好教学科研工作。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习惯于关起门来搞自己的“小而全”后勤模式,维持
“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状况,对社会上许多可利用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许多可以由社会承办的事情也由学校包揽,办了许多不该由学校办的事,使学校承担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力物力有所分散,造成教学工作上不去,后勤服务办不好。改革后,学校对后勤工作开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精简学校编制,减轻了社会和学校的就业压力。
以当时在校生数1000人的规模统计,原总务处工作人员为17人。按现有
学生数2000余人的规模计算应为34人。改革后,后勤处和中心现有的管理人员只有12人,实际精简管理人员22人;按计划经济管理时期炊事人员与学生数配比为1∶50计算应配备炊事人员42人,并占用学校人员编制。改革后,这部分人员全部由社会承担,为学校减编42人。目前中心共提供就业岗位89个,其中安置学校分流人员20人,吸收社会人员69人,减轻了社会和学校的就业压力。
——激活了人的积极因素,促进职工就业观念的转变,为学校用人机制改
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由于学校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报告会、座谈会、出版专栏等多种形式,通过对分流职工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就业观念教育等,使在中心工作的后勤职工深受鼓舞,从思想上转变了观念,树立了“有岗位、有活干、有收入”就是就业的新观念,改变了嫌弃苦、脏、累工种的就业的旧观念;树立了自强不息,靠自身素质求生存的新观念,改变了“等、靠、要”以及出工不出力的依赖思想。因此,目前在中心工作的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安心工作,平等竞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如:中心有一位职工生病,已办住院治疗,为了不影响工作,仍坚持半天住院,半天上班。由于后勤工作的特殊性,有些岗位没有节假日和双休日,还有一些岗位每天工作在10小时以上。但他们没有怨言,没有提出要加班工资,默默地为师生辛勤工作。
——后勤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饮食服务深受师生欢迎。食堂的经营引入竞争机制之后,各食堂主动扩大
了经营范围,增设了营业网点,延长了服务时间,所提供出售的饭菜价廉物美,大众菜、特色小炒及各米面复制品应有尽有,使师生吃得放心,吃得经济,吃得营养,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因为有了竞争,各食堂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外出就餐的现象明显减少。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周边饮食店约三分之二因此经营困难,陆续关闭或转让。
学生公寓服务上新水平。改革后,学生公寓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强化服务功能,以服务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中心为每幢学生公寓配备了一名专职生活管理员,其根本任务就是把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放在第一位。他们通过承担如组织“三自我”学生打扫公寓周边的环境卫生、为学生发放生活用品、修理床架、更换灯具、早晚开关灯、夜间锁门等繁杂的服务工作。真正达到环境脏了有人扫、床架坏了有人修、灯管灭了有人换、下水道堵了有人通的服务标准。这种细致而周到的服务得到同学们的欢迎与肯定。
水电服务满意率大大提高。水电服务工作是与广大师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大
事,长期以来就是焦点难点问题。以往,水电服务出现“脸难看、事难办、等等看”现象时有发生。改革后,水电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合同制,水电管理员积极性明显提高,服务态度明显好转,他们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认真履行
“有叫必到、限时维护”的工作标准,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据民意测验显示,我校水电服务满意率达93.5%。
中心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改革前,学校各部门到总务处仓库领取办公用
品经常领不到货。改革后中心仓库完善采购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做到仓库有货马上领,仓库缺货立即购买,保证供应,方便师生。如:去年入冬学校决定全校破损玻璃全都更换,上午决定,下午中心就提供给后勤部门所维修的各种玻璃,这种办事效率在改革之前是很难做到的。
——后勤服务范围有所拓宽。
中心广开服务渠道,全方位为学生提供服务,如:新建洗涤中心,解决学
生因学习紧张洗衣难的问题;在澡堂专设了热水供应窗口,解决了部分学生不习惯洗公共浴室的困难;在各幢楼内设有小卖部,方便学生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购买。由于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了服务质量,大大地满足了师生的多种需求。
2·2经济效益初见成效
——减少学校在后勤服务系统工作人员经费支出每年53.6万元,其中:
中心安置学校分流人员20人,为学校节约人头经费约20万元;中心聘用炊事人员42人,为学校节约炊事员人头费33.6万元。
——每年可节约水电费支出近7万元,其中:中心对水电管理人员实行奖
罚分明的合同制目标管理,彻底改变了“长流水,常明灯”的现象,水电费比改革前节约3万元;由于水电费纳入中心各项经营成本核算,每年可回收水电费4万余元。
——引入社会资金36万元,后勤设施得到有效改善。
——从运行半年财务报表分析预测,中心除人员工资,管理费开支外,积
累资金约7万元,预计年积累资金15万元以上。
——通过自我积累及多渠道筹集资金,中心投资近10万元新建第三、四
食堂和投资20余万元新添招待所设备,可望在二至三年内取得经济效益。
3、存在问题
3·1从学校自身特点和客观环境来看,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
规模小、社会影响力较低、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经费紧张,加上当地政府投入不足、社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与大高校相比,后勤改革难度加大,压力加大。如何寻求突破,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3·2从实体规范性来看,后勤社会化改革配套机制的建立不够完善和相
对滞后,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上受原事业单位工作机制的影响,企业规范化建设整体落后社会企业,给中心运作带来困难。
3·3从服务市场来看,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参与、没有实质性的政府主导行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产业化,其社会化程度较低,服务市场单一,仅局限于本校范围,仍未摆脱垄断经营的模式。
3·4从中心自身实力来看,其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意识能力相对较
弱,主动参与校外竞争的意识不强,加上中心员工素质整体不高,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总体缺乏后劲,使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受到制约,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5 从竞争性来看,由于社会参与程度太低,社会上有实力的企业还未
跨进校门,就资本而言,引进社会资金目前还不足5%,因此,在校内市场还难以找到真正竞争对手,使中心缺乏应有的竞争能力,仍存在惰性和依赖性现象。
4、今后打算
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按照国务院的总
体布署,2003年要基本完成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高校后勤工作实现社会化,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仅仅迈出了第一步,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还有很大差距,实现社会化的困难还很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争取按期实现学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我校在努力探索一条切合实际和自身特点的社会化改革的发展之路的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制宜,制定了
“三步走”的发展模式,为今后我校后勤改革向社会化方向指明了前进道路。
4·1第一步:采用“小机关,大实体”模式。即现阶段的改革模式,通
过“小机关”和“大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完成后勤实体向社会的融合。这是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4·2第二步:走“小机关,小实体”之路。通过不断引进社会力量从事
后勤服务对能够由社会承担的后勤服务项目,要抓住机会“推出去”,由社会来办,使学校后勤实体精简至最小程度;通过逐渐减少对现有实体的资金投入,减少人员安置,把后勤实体控制在最小程度;通过逐步开放校内市场,敞开校门,欢迎校外第三产业来校服务。
4·3第三步:实现“小机关,无实体”模式。这是高校后勤彻底社会化的模式。学校主要通过宏观调控管理,引导社会企业进入高校,并树立良好的社会企业文化,做到服务育人,使学校本身不再办经济实体,更多的是集中力量抓教学科研。
第四篇:湖北医药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与探索
湖北医药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与探索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二年的历程,在这十二年的改革过程中,各高校审时度势,结合自身实际,就推进后勤改革、提高服务质量,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高校办后勤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我们湖北医药学院于2009年11月,打破前几年后勤社会化改革只在校内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界限,让校内市场与校外市场接轨,调动社会上的人、财、物,让名牌优质的企业都有机会进入高校,实现社会范围内的资源最优配置。也就是学校从“办”后勤转变为“管”后勤,用招标、监管的方式获取集约化、专业化的服务,从而不断优化后勤结构,探索后勤管理规律,改善管理模式、管理形式和管理程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校自身特点的后勤管理新路,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
各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模式大体上经历了两次重大改变:
1.甲乙方的第一次剥离。2000年,根据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及国务院的要求,多数高校成立了校内后勤服务实体(后勤集团或后勤总公司),实现了后勤服务体系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和事业编制的相对剥离,普遍实行了“模拟甲乙方的校内分开型”管理体制。即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是学校的后勤行政管理部门,后勤集团作为乙方是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两个机构同时向学校负责。后勤管理处(或资产处)代表学校将学校后勤经营服务职能以契约形式整体委托给后勤集团,并对后勤集团的经营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后勤集团根据提供经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合理取费。这次改革,不仅增强了后勤服务体系自身的实力,同时由于甲乙方分开所带来的服务实体的灵活性,为吸引和积累更多的后勤资源创造了条件,从而为高校扩招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2.新一轮的后勤模式改革。经过前一次剥离,大多数高校后勤 1
集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及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较好的后勤服务,确保了学校日常工作有序进行。但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稳定和高校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这种简单甲乙方分离体制已明显不适应高校事业发展对后勤服务保障的需求。实践证明,这种“模拟甲乙方”管理体制存在许多弊端:一是分而不离,作为后勤服务实体的乙方,并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质上仍是学校的内设机构;二是甲乙方主体地位不平等,乙方最终要“以学校大局为重”,听命于甲方;三是甲乙方关系不顺畅,甲乙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必然发生分歧和利益冲突,加上甲乙双方同为学校内设机构,并无独立的法人地位,极易造成双方关系不顺畅,甚至矛盾突出;四是增加了中间环节和运行成本,学校对后勤服务实体的管理都要通过后勤管理部门来进行,而在机构设置上,后勤服务实体和后勤管理部门都是学校的二级单位,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
为此,全国许多高校做出了新的探索和选择,进一步优化后勤服务实体和经营职能。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完全外包形式,引入社会上完善的服务体系,把后勤服务实体全部推入社会,实行市场化运作。二是提高自身条件,按现代企业制度注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将校内服务实体融入社会服务业;三是甲乙方重新合并,通过机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后勤的保障功能。也有很多高校把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退出纯经济属性和弱势服务项目基础上,集中发展校内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和强势服务项目。
二、因校制宜,积极探索我校后勤管理新模式
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全国高校基本一样,2000年成立后勤集团,2009年下半年开始,学校启动了新一轮后勤社会改革,撤销后勤集团成立后勤处,取消过去的甲乙双方运行机制。后勤处作为学校后勤服务管理职能部门,代表学校有选择使用社会优质服务,并对其实行全面监管,实行合同化管理模式,“小机关,大服务”,“ “拿钱养事,提升服务,只管不办,管办分离”。
(一)稳步开放市场,改善保障服务质量
引进社会优质资源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的关键,在于学校花钱是否能得到等值的服务,学校提供资源和市场能否得到等价的收益。因
此,学校在强化优势、做好服务的同时,着力加强了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选择,以及对社会服务的督查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1、严格社会服务准入。遵循“管办分离、以钱养事、提升服务”的原则,严格社会优质服务准入管理。一是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选择具有合法经营资格、有实力、讲信誉的企业进入校内后勤服务市场。二是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聘有实力的企业经营,争取最优惠的服务。三是实行严格的契约管理,签订规范的合同,明确学校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四是实行规范的考核评价,严格奖惩,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
2、积极开放校内市场。根据后勤服务市场的“保障服务性、经营服务性、社会服务性”三种不同类型,学校分类实行事业化、企业化和合同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大量吸纳社会优质服务资源,逐步开放了餐饮、物业保洁、园林绿化、公寓维护、超市、教材、保安、水、电、气等零星维修等市场
(二)减轻人员负担,维护学校稳定
按照“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学校核定后勤干部职数及员工编制,明确要求,除特殊岗位不再聘用社会用工,对原学校事业编制和实行人事代理员工,鼓励年轻员工竞争上岗、转岗分流;鼓励有能力有专长的员工自主创业;鼓励年纪大的员工提前退休,并要求社会托管企业尽可能地接受原后勤社会用工人员,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各种社会劳动保险,依法保障这些员工的合法权益。这样,有效化解了学校与社会用工人员之间的矛盾,维护了学校的稳定。
(三)选准突破口,确保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初步成功
我们认为:高校有别与社会,但有受社会影响。虽然主要消费群体是学生,另外也包括教职员工以及部分短期来校的在职培训人员,但在消费习惯上受社会的影响,消费群体在消费额度及消费需求上存在着比较大的跨度和层次,高校现有的食堂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对饮食的多元化需求。而竞争性经营能调动餐饮企业的积极性,我们要建立由学校监督、企业运营的餐饮经营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让餐饮企业积极主动提供各种特色餐饮,满足广大师生多样的需求,从而形成更加高效,更富有品质感和生活感的新型高校餐饮服务业态。
我校于2009年11月以学生餐饮为改革突破口,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了三家不同地区有实力的餐饮公司经营我校四家学生食堂,三家公司签订合同前都在我校交有风险保证金。目前在我校已实现了竞争性的餐饮服务,出现了良性竞争的局面,师生员工得到了实惠,真正形成了餐饮质量“精品化”、餐饮生产“精细化”、餐饮供应“多样化”、餐饮服务“人性化”等校园餐饮文化特色。
三、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新方式方法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于高校后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对原有后勤管理模式的重大突破,拓宽了后勤管理的思路,为后勤管理与现代化管理接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我校规模不算大,船小好调头,我们及时调整思路,更新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研究、改革和创新,后勤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后勤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以前学校后勤即管理又服务,也就是说即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现在的管理方式是甲乙方管理、契约式管理。甲乙双方通过签署合同或协议,共同遵守合同内容;甲方主要职责是根据合同或协议内容对乙方进行监督检查;乙方根据合同或协议履行合同内容。学校和委托方产权清淅,职责分明,服务内容明确,实现了严格意义上的甲乙方关系。
(二)后勤管理的方法发生很大变化
现在管理方法主要通过制定制度、服务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管理。对于违反制度,达不到标准,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可以通过经济的手段进行处罚。在监管上我们对食堂采取的“一对一”的监管方式,一个食堂一个监管员按标准化的程序专业监管,对不达标的采取“一日一记,一月一累积”清理,量化处理进行经济处罚,我们还密切配合政府食品卫生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餐饮企业监管,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对师生负责。
(三)管理的程序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采用的目标管理变为过程管理。在后勤服务质量管理过程
中,采用了世界通用的PDCA质量循环管理程序,通过制定服务计划,实施计划,监督检查,持续改进四个阶段,不断地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监管与服务相辅相成1.我校后勤与经营公司不是行政关系,而监管与被监管、指导与被指导、服务与合作的关系。我们在监管的同时,还要做好社会托管企业的服务工作,一旦企业遇到困难,我们都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如这些企业职工住房问题,物价疯涨的时候,我们要给予一定补贴,与学校一起共同难关;社会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企业形象,也会主动了加大服务环境硬件和服务过程软件建设,这也会为学校节省一大笔开支。
2.在社会企业中实行党的工作和党组织全覆盖。我们在这些企业中,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这些企业的员工当成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一份子,积极开展各种先进的评比表彰活动,抓两头促中间,利用社会企业的赢利奖励优秀员工,调动企业及企业员工为学校师生服务的积极性。
四、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体会
1、社会化是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高校后勤改革的社会化方向是正确的,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道路必须继续走下去,任何迟疑、等待观望、止步不前的言行都是不正确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其基本框架是:“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2、实现后勤改革的社会化,成熟的市场主体是关键。要做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前提是要有合格的市场主体,否则学校就无从自主选择。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历经数年,但合格的市场主
体仍然比较缺乏,无法形成可供学校自主选择的竞争群体,校园市场与社会市场不同,虽然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更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体现公益性,并要承担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责任。有些社会企业在进入高校市场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影响了高校后勤的声誉和社会化效果。有些社会企业只重短期效益,资金投入、物资投入、经营策略不考虑长远规划,不利于高校后勤整体可持续发展。还有些社会企业热情有余而诚信不足,与高校合作讲感情、讲义气而缺乏必要的契约精神,不认真履行合作协议,违规经营情况时有发生。社会企业要成为符合高校服务市场的合格主体,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从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营环境到帮助有实力的社会企业了解和熟悉高校市场特点,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后勤社会化的模式要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因校制宜。我国高校后勤长期坚持的“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即必须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坚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这是由高校后勤“经济属性、教育属性”的双重性所决定的。这个宗旨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灵魂,必须坚持,不应动摇。因此在坚持社会化这个大方向的前提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照抄,不僵化呆板、固步自封,要因地、因时、因校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情况的机制与模式。后勤采取何种组织模式只是后勤改革的形式,是外在表现,而不是实质,不是内涵,在众多的组织模式中也没有哪种模式就是标准或范本。学校采取何种后勤组织模式并不是改革的关键,改革的关键在于这种组织模式是否实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是否能建立起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没有既定的成功范例可循,但要善于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因地、因时、因校制宜,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第五篇:医院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实践与体会
中国医院建筑装备2013-7陈伯勋等 P.89
医院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实践与体会
医院后勤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统筹计划和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大力量为一线医疗、教学、科研提供后勤保障,包括医院经济(财务)、资产、能源、环境、安全、生活及其他后倾需求的综合服务。随着医院的发展、现代化技术的引进、设备规模的扩大、群众需求的变化,后勤工作涉及的范围与知识面越来越广,后勤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要求后勤管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给后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后勤工作进行改革。
一、目前医院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模式陈旧,缺乏主动服务意识
大部分医院至今还沿用几十年一贯的管理模式,变化甚微。虽然后勤管理者积累了大量经验,但这种陈旧、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已无法达到社会对现代化医院的要求。另外,我国医院后勤管理模式长期以来受到“铁饭碗、平均主义”的负面影响,致使后勤人员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缺乏主动服务意识,较社会化物业服务公司缺乏竞争力。
(二)队伍结构不合理,后勤人才缺乏
受传统观念影响,后勤管理一直处在医院管理的边缘领域,管理者重视不够,后勤人员老龄化严重、文化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缺乏医学、工程技术、专业管理等知识,均使后勤服务难以达到服务质量规范的要求。由于医院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后勤服务人才需求量大增,若引入社会化机制后,原有人员的安置成为困难问题。而目前后勤缺乏规范的准入制度,严重制约医院后勤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阻碍医院现代化进程。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竞争意识
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讲求供给,不计成本,追求被动服务,班组虽齐全,人员编制却存在不合理现象,缺乏竞争意识,越来越不能满足医院发展过程中后勤机构的实际需要,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加重了医院负担。
二、医院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实践
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始创于1950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00余亩,固定资产近5亿元,开放床位1500张。自2008年底医院开始进行后勤保障服务社会化改革探索,根据医院实际,采取分项招标及承包的模式,与荆州市某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和洗涤公司分别签订承包合同。医院小区管理和绿化管护,所需人员的聘用、吃住及管理均由物业
公司负责,所需经费医院按合同提供。医院成立后后勤保障相应职能部门,负责检查、监督及质量考评。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已建立一套全方位、一体化的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模式,不仅为医院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而且对提高医院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院环境起到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作用。
(一)成立物业管理办公室,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后勤社会化是解决医院后勤运行高成本、低效率、低质量的必由之路。为加强院方对第三方午夜管理公司的协调监督,成立了物业管理办公室作为一级管理科室,代表医院使协调监督职能。物业管理办公室推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管理理念。医院相继出台了《医院后勤管理规章制度》、《医院后勤岗位职责》、《医院废物处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制定了物业保洁、外送等四大项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和六大项岗位核查预算方案,做到临床之所急,想临床之所想,帮临床之所需。
(二)加强成本控制,做足精细化管理
服务公司提供后勤保障,医院负责对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与质量控制。洗衣房设备及附属设施的维护由专业洗涤中心服务,被服的破损及报废可由社会洗涤中心承担,医院只支付被服使用费,这样可以节省设备的使用、维修费用,减少开支;环境绿化由社会绿化公司签订相关合同,院方只负责对环境绿化管理的监督,有效减轻了后勤工作的压力;水、电、暖气维修成立物业维修组,与医院签订常年维修管理合同,保证水道、电道、汽道、跑道的畅通,做到发现问题就地解决,急活随叫随到,零活不过夜,保障医院的正常运作。
(三)增强节支能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努力创建节约型医院
加强水电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大力提倡使用节能产品,有效控制和节约利用能源,提高供水供电保障能力和节水节电效益。在科学合理调配水电资源上,有计划地维修和改造陈旧老化的供电线路和供水管网;在自觉节约用水用电上,严格控制浪费,并充分运用智能化管理手段,加强路灯、办公区域、医疗区域等场所的照明管理,消除“常流水”、“长明灯”现象;在做好各类水电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比较分析等工作的基础上,做好水电责任管理、计划管理、安全管理,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勤俭办事、反对浪费的狼嚎风尚,并使之成为全院员工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通过创建节约型医院的工作切实降低医院运行成本。
三、医院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成效
(一)减员增效提高了医院劳动生产率
实施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首先必须降低成本,当务之急是进行减员增效,减少人力资源上的闲置和浪费。临床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是医院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其他人员的工作较多起辅助作用。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可以使医院充分利用社会在信息、资源和服务方面的各种优势,把许多可以也应该由社会承担的服务职能还给社会,医院则可通过市场,选择最有利于自身需求的服务减少医院在人员和管理上的支出,达到减员增效的目地。
(二)监管机制提升了医院后勤服务质量
医院配备相关人员组成的后勤监管委员会,以合同规定的责、权、利为依据,对后勤服务质量进行全程质量监督考评,并负责指导、监督和协调后勤管理工作。后勤服务监管委员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后勤管理与服务监督暂行办法》和《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后勤管理与服务监管细则》,包括基础管理、房屋管理、机电设备管理、餐饮管理、医疗辅助管理、安全保卫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绿化管理、公共区域和设施管理等医院后勤工作的各个方面。医院还制定了《后勤服务病友反馈表》和《后勤服务职工反馈表》,实行百分制记分,每月进行调查考核。调查结果作为对后勤服务公司考评的重要指标,纳入经济奖惩计算公式,以起到激励、处罚、提升质量的目的。
(三)专业化服务模式构建了高附加值的现代医院大后勤
企业的管理机制对医院后勤管理作用是通过“人格化的管理”向“非人格化的管理”的转变而实现的。后勤服务公司以较高的策划水准,投入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引入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为医院后勤工作带来了专业化、标准化和人性化的星级服务新气息,使医院的后勤保障达到全方位和高水准,让医院职工和患者进入医院即处于被服务之中,同时有效地堵塞了“跑、冒、滴、漏”等问题。通过不断规范完善后勤监管细则,为医院高速、协调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支持,形成,名副其实的现代医院“大后勤”。
四、结束语
总之,坚强有力的后勤服务是医院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是医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正确把握医院后勤管理发展的方向,积极推进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