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党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后勤”,是指后方勤务的简称。它产生于军队,是一个军事概念和军事术语。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后勤”一词的使用已从军队扩展到机关、学校、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社会组织。现在讲“后勤”,一般是指一个组织正常有效地运转所必需的各种财务供给保障和生活服务及其管理等工作,故也叫“后勤”工作。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的性质、任务和活动方式不同,其后勤工作的内容、范围和特点也不相同。从实质上讲,后勤工作是一种为组织提供各种服务和保障的辅助性工作,其基本职能是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因此它是任何组织都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否认了“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存在,党校的后勤市场不存在价格和竞争机制,党校无法在市场中“有效购买”到合适的后勤服务,只能立足自身,建立全面、福利型的后勤保障体系。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时期,党校自办后勤服务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由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转变为基本由市场的供需(市场机制)来调节。在新的社会经济体制环境下,党校福利型的自办后勤服务模式弊端凸现,其不经济性严重阻碍了学校与后勤本身的发展,党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
党校的后勤服务具体是指为完成党校教育工作而开展的物质供应,环境建设、物业管理等服务活动。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一方面是指党校后勤服务范围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求取社会效益,学习并适应社会化服务机制;一方面是指引进社会化服务机制、服务实体为党校后勤服务所用,借助外力,在积极提高党校后勤服务工作质量,水平,能力、效益的同时,推动党校后勤服务事业的发展。
党校后勤社会化将会彻底打破了落后后勤模式所形成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党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要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党校负担;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党校的办学活力;有利于党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学校的稳定。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挖掘潜力,拓宽服务空间、开辟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效益?由此引发了党校后勤工作者不得不做出积极的思考。
一、我国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正式提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我国学校后勤在社会化改革的道路上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学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学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合学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这个含义包含四层意思,一是学校后勤应当进市场,使市场而不是行政计划成为学校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使学校后勤服务体系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学校后勤社会化应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政府引导起宏观调控和扶持作用,社会承担主要是剥离学校办社会的职能,把学校后勤这一经济属性较强的行业回归社会,恢复其商品的属性和职能,从而为教育的发展甩开包袱。三是社会化的学校后勤必需满足学校办学需要,这就是在具有第三产业“服务”的本质职能的同时,必须将“育人”纳入它的本质职能之中。四是社会化、市场化的学校后勤的组织形式是企业法人化。
二、党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改革目标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使党校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在体制上,事企分开,实现党校后勤管理职能与后勤服务职能的分离,管理职能是制定党校后勤服务需求规划,引入竞争机制,为党校选择后勤服务实体,代表党校以(甲方)身份与后勤实体(乙方)签订各类经营服务合同,监督后勤服务质量。服务职能是实体为党校提供后勤所需求的各类劳务。在机制上,后勤服务由党校行政拨款改为契约或收费服务,以形成市场驱动有序竞争的后勤服务新机制。通过改革使后勤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形成良性的运行体系,成为补充党校教育经费不足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减轻党校负担,使党校领导集中精力抓党校发展方面的大事;通过改革使后勤工作能适应党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需要,努力做到党校满意、全校师生员工满意、广大后勤职工也满意。党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
三、党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原则
规范分离、整体并入。把具有服务职能并具备条件的后勤部门成建制地从党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去,提出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分离一个的原则,分离出去的后勤部门作为企业按照规范分离的标准。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合理收费、有效监控的运行模式。
党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要有利于教学、科研的改革和发展,把党校办后勤,逐步转化为社会办后勤,党校与后勤做到事企分开。改拨款制为服务收费制。对新成立的后勤集团所提供的各种后勤服务,党校不再以拨款的方式付给费用,而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实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以合同方式分门别类,合理地付给费用。同时逐步理顺关系,建立后勤经济核算、收费服务的办法和价格管理体系;产权清晰,经营自主。实现资产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相分离,把为党校提供后勤服务所需的资产,如房产、场地、设施设备等后勤资产通过评估核算,盘清后租赁给后勤实体经营使用,所有权归党校,为后勤实体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产业实体创造条件。
四、党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面临的现实矛盾与问题
党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党校的办学活力与水平,也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的转变,为党校教育的稳步、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得认识到,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势必会影响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1、投资成本的回收困难很容易挫伤投资者持续投资的积极性
社会资源的利用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资源教育化的基本前提是应该让社会资源投资者“有利可图”,这是资本“寻利”特性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党校后勤设施的投资过程中,投资大、收益低,投资成本回收周期过长的矛盾十分突出。究其原因,除了经营管理因素外,党校后勤设施的建设规格与标准是由国家统一规定,有硬性要求的,而向资源使用者的收费标准也同样由国家统一限定,也有硬性规定,“硬”碰“硬”,市场机制不存在,经济规律不存在,空间没有了,投资与收益不配比,矛盾客观存在。
2、投资风险独担与投资利益共享 在党校后勤资源的投资、使用、管理过程中,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不可能简单地用代数公式来计算。我们认为,党校后勤资源投资成本的回收困难,是由后勤服务产品的“准公共”特性决定的。实际上,党校后勤资源的投资不但不可缺少,而且投资的利益也十分巨大。后勤资源投资者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党校后勤设施的建设,对国家、地方,对学校都带来巨大受益。学校后勤经济实体做强做大了,不仅能创造许多就业岗位,而且还能有力推动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商业零售、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对拉动社会需求,促进所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后勤社会化改革既减轻学校的负担(如财政的,管理的等多方面),又促进学校规模迅速扩张,党校后勤社会化之后,不仅解决了学校的后勤保障问题,而且使学校从后勤经营、管理的琐事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教学、科研和育人,有利于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提升办学层次。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所有的风险都只承受在后勤投资者及后勤经营者身上。实质上看,学校后勤投资成本回收困难,正是“投资”与“受益”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投资不是不能受益,然而,党校后勤资源的投资者却的确无法从投资中受益。由于后勤经济实体姓“教”的属性,后勤服务产品并不完全是“私人产品”,不能以完全市场化为准则,不能以争取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而必须兼顾社会效益。面对这样的客观条件,后勤投资者必然进退两难,一方面是社会的要求、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市场的巨大压力和风险。
3、学校角色的错位:“办”与“管”辨证关系
过去,由于历史客观条件的制约,学校不得不自身办后勤,现在,这些制约条件已经消失了,如果学校还继续投资经营本来应由社会承担的后勤服务,学校就超越了其职责行使的范围,无疑是一种越位,必然制约学校的发展。但是,自己不办,决不意味着可以不管。由于市场中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不是慈善机构,追求经济利益仍是它的主要目标之一。基于这个特性,后勤实体在为学生提供后勤服务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矛盾,如后勤服务价格高,质量差等等。因此,党校必须积极参与改革,应该站出来和后勤投资、经营者一起出谋划策,共同解决难题,而不是敬而远之,置之不理。
4、党校后勤资源的专用特性与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党校后勤资源的专用特性是指党校后勤资源作为学校赖以生存的后勤保障,对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党校后勤资源一旦投入使用为学校服务,由于地理位置、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就决定其要终身以既定的服务内容为学校服务。后勤设施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不容易按照社会化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来组织生产,通过改变后勤资源的原有用途来提高其使用效率。党校后勤资源缺乏流动性,既提高其成本,又加大其风险,其经济性随之降低。
另外,党校后勤服务还存在社会化与福利化的矛盾。党校后勤的服务对象,习惯于长期来学校福利型的自办后勤服务,对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缺乏必要的思想认识。
五、党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的探索
党校后勤社会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后勤资源的社会化;二是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所谓后勤资源的社会化是指以提高党校后勤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为目的,在党校后勤资源的投资和运用上实现市场化,一方面开放投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党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让社会资源教育化,另一方面还要向社会开放使用,充分挖掘党校后勤资源的潜力,积极融入第三产业,让教育资源社会化。所谓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指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在党校后勤服务的提供方式、经营运作模式、市场服务对象和提供服务的主体要求上,实现市场化,即改变学校后勤垄断经营的方式,允许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竞争,共同为师生提供后勤服务,真正使党校后勤服务成为市场行为。党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直接目的,既要让原有的后勤资源出效益,又要让社会力量办后勤,而且还要让后勤服务的水平与质量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1.进一步提高对党校后勤改革的认识 党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过去一切后勤都由党校包办的机制,用社会化的新思路建立新型的党校后勤保障体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利用社会力量解决党校后勤问题,实现后勤与社会接轨。另一方面,后勤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社会化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
2.进一步完善党校后勤现代企业制度
在党校后勤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党校后勤实行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是党校后勤企业改革的方向和大势所趋,是党校后勤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主要途径。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理顺后勤和党校的关系。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地发展后勤生产力,提高后勤的“造血”功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壮大后勤实力,更好地满足党校办学的需要。
3.进一步深入开展社会化实践工作
社会化服务对一切领域的渗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部门和单位的自我服务必须与社会化服务融为一体,必须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创新,大胆改革。社会化服务以对社会一切领域开展服务为目标,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中体现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也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部门和单位的自我服务则是以相对有限的服务设施和手段
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对相对有限的人群开展的服务,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不积极融入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大潮中,必然遭到社会化服务的取代而淘汰。因此党校的后勤服务必须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服务体制,在围绕党校工作开展服务的同时,积极寻找生存和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地州党校通过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地州党校后勤工作者必须审时度势,积极稳妥地开好头,起好步。引进社会化参与党校后勤服务,目的就是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嫁接改造党校后勤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党校后勤事业发展。党校后勤工作一定要超前部署,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后勤工作的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各种物资的管理、使用、节约制度,奖惩制度等。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后勤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党校教学工作和推动党校后勤服务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把党校的后勤服务半径延伸到社会的其他领域,挖掘党校后勤服务潜力,利用党校后勤服务设施,到校外开展多方面的效益型服务,同时还要积极拓宽校内后勤服务,如环境的净化美化、校区和家属区的物业管理,日用小商品的组织和供应等,满足党校教职工生活多方面的需求。可成立多功能、市场化的党校服务中心(公司),内设若干经营部。
党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我国党校的办学活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党校后勤领域里的体现。我国党校原有的后勤体制,是历史形成的,是计划经济的必然结果。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后勤机制,不仅使党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是党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严重制约了党校教育的发展。党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将促进党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模式的转变,推动党校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党校后勤设施建设,会增加投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创造就业机会,具有很强的带动辐射效应,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二篇:后勤社会化
后勤社会化:指不再像以往一样,有自己设立部门、专门人手解决,而是借助社会力量来解决或是辅助后勤问题。这样有利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质量。
包括后勤服务社会化和后勤资源社会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要做到由自己办后勤转化为选择和监督社会力量来来营运社会服务,后勤服务工作作用社会化的营运或由社会去承担。后勤社会化的直接目的既要让原有的后勤资源出效益又要让社会力量办后勤,而且也要让后勤服务的水平与质量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校后勤社会化的目的:
自从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之后,很多高校陆续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整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于是我校开始效仿其他高校提出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我校改革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来解决我校的后勤问题。实现后勤服务与学校规范的分离,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达到最大化的合理运用。通过改革使得我校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推动我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的深刻改变,从而正确引导社会消费与投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后勤社会化改革还可以借助社会力量解决后勤问题,从而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质量。进而使得学校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我校的实施现状:
我校从2012年9月开始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我校设立了后勤综合服务中心,这个部门专门负责处理各种后勤问题,无论是宿舍用水用电、水龙头、洗手间的问题,还是食堂用餐的卫生与否、以及付费方式,还是后勤的监督举报等问题
第三篇:浅谈我校后勤社会化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专题 学号:
姓名:李倍10120821
2浅谈我校后勤社会化管理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后勤管理越来越成为高校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制约着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2000年国务院提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目标,许多学校的后勤管理因此进入社会化的起步阶段。其具体运作方式主要有准企业化运行模式、开放运行模式以及“大后勤”运作模式等等。为了我校更好更迅速的发展,我校最近也开始实施后勤社会化管理的计划。
以下是我个人对本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认识。后勤社会化管理指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把原来单一依靠行政手段,变为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调控手段手段,高效利用高校内外资源要素多元化的管理方式,优化高校后勤资源配置,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效能,提高高校后勤保障能力,主动顺应高校稳定发展要求。
在之前我校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援来建设我们航院的后勤设施,由于单一依靠政府的支持导致我校后勤设施建设缓慢,比如以前我校教学楼、寝室楼等的建设,只能依靠政府财政的辅助而分几年
才完成。而现在逐步实施后勤社会化管理后,我们航院开始运用社会化、市场化资源配置模式,高校后勤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采取政府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的新机制,大大加快了后勤设施的建设速度。
通过我的调查我发现我们航院后勤管理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在人员管理、分配制度、考核奖惩机制以及集约经营、成本核算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社会化为后勤管理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力量,同时也转变了我校后勤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不再单纯的依赖学校,而是自己找市场,自己管理,提高了其自主能力,增强了对竞争观念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对学校师生的服务意识。通过利用社会资金来做好本职工作的后勤工作人员逐渐意识到其工作内容的转变。比如我校学生餐厅最近的变化最能体现到后勤社会管理的改革,现在我校新老餐厅都由后勤自主管理,不依赖学校的支持,通过联系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比如:投资餐厅经营人,餐厅座椅上的广告商等,吸引资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加强我校的社会化管理进程。
我深刻体会到后勤社会化管理的优点。通过后勤社会化管理,不仅提高了在校师生的饮食安全,丰富了同学的饮食,并且在周末引进各方面商人来我校摆摊位以及吸引广告商(这学期明显增加)来我校做宣传策划活动,不仅能增加管理资金来源,而且方便了同学们日常购物,丰富了同学们的生活。当然后勤社会化管理在带来这些好处的同时也不乏有美中不足之处,通过考察我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虽
然我校都建立了企业化运营的后勤集团,表面上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但实际上,由于和学校在人财物方面的关系没有理清,这些企业还只是模拟性的,后勤集团并没有能够真正的独立,绝大多数仍是学校内部的一个实体,并不完全具备社会性和独立性,虽也有极少数高校后勤集团登记为独立的法人,但由于学校拥有完全的产权,经营的风险仍然由学校承担。总之,后勤集团从学校的“规范分离”变成了同学校“分而不离”。由于学校和后勤人员及财物的关系复杂,后勤并没有像所理想化的理论状态一样真正从学校独立出去,它依然会依赖学校,受到我校行政手段的管理.,后勤管理人员的更替仍与学校有复杂关系,大多与学校有关老师的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适应后勤社会化管理,我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新的用人制度,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招聘,以岗择人。
二、加强岗位的培训工作,从事后勤管理和服务的职工必须更新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等,以更上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步骤。
三、建立新的分配制度,打破大锅饭,消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按技能、按知识价值等的分配制度。
四、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使后勤向着服务效率高的方向前进。
后勤社会化改革从提出以来已经在许多高校成功的实施,并且带来了匪夷所思的良好成果,我校更应该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扬长避短,推进我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我们航院后勤社会管理的认识。
第四篇:对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探究
对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探究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科学发展,党校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遵循干部教育规律的同时,还要遵循经济规律的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科学发展。党校如何生存发展,特别是党校的后勤服务问题,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只有对党校后勤服务进行探究思考,改善和加强管理,实现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才能推动党校的快速发展,因此,只有提高党校后勤服务水平,才可以确保党校实行科学发展。
关键词:党校后勤服务 服务社会化 改革
一、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必要性
党校是个育人培养人才的机构,不仅带给大家文化知识,更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因此党校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甚至更先发展,因此如何迎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挑战,已经是摆在党校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时代课题,其中党校后勤服务工作现代化管理经营又十分关键,它在整个党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提高后勤服务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益,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有利于提升队伍素质,让后勤服务工作管理规范、保障有力、服务优质,对党校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党校后勤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后勤服务的重要性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单位都追求经济业务的水平,而忽略了后勤管理的重要性和不可忽视性,认为后勤服务与业务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实不然,就是因为这样的旧观念,导致后勤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滞后。
(二)思想观念落后僵化 现阶段党校后勤服务中经济意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宁愿照搬照抄之前的服务理念,也不愿冒险,对新的服务社会化还犹豫不决,思想僵化,自力更生意识不强,总希望靠政府帮助解决困难。在工作中,依然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这对党校的科学发展起很大的阻碍作用。
(三)管理体制不规范
目前,党校后前管理体制还很不完善,还是按照以前传统的管理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很重要,这样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党校存在行政科室和服务经营主体没有彻底分离,其职责也不明确,再加上各种配套设施落后,各方面制约因素依然存在,使后勤服务难以科学规范化。另外,随着党校事业的发展,后勤服务的项目越来越多,服务的规模越来越大,用行政的办法管理服务实体,造成许多工作关系不顺,常常处于左右为难的无奈境地。
(四)后勤规模小,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党校的食堂较小,宿舍数量明显不足,后勤保障能力相对较差,这与学员和教职工的要求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是党校的后勤服务工作存在的挑战。
目前,党校后勤队伍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硬件的和软件的,硬件的比如食堂伙食没改进,还是像以前学校一样的大锅饭,剩菜剩饭,还有住宿条件没提上。其次,是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管理能力需要加强。目前的后勤服务不能适应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要求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所以,加强对党校后勤管理人才的培训和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建设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后勤管理队伍,是当前党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五)费用利用不合理。
党校的日常经费,基本上都来源于财政拨款,党校工作的开展受制于财政支持的力度。但是这些费用没用在点子上,并没有体现在后勤管理上,后勤服务还是依旧,后勤队资金没有合理利用和安排,导致资金的浪费,是后勤管理的一个问题。再加上部分党校思想不够解放,不但不能积极向上争取财政资金支持,还不能开拓创新,积极开源创收,导致许多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
三、提高党校后勤服务水平的措施
(一)改变观念,重视后勤服务的建设
对于目前党校后勤管理观念的落伍,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因此,首要任务就是从思想上抓起,改变陈旧的思想,学习新知识和新理念,首先,要坚定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改进服务方式,提高保障能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既是我国机关后勤体制改革30年来最突出的理论成果和实践财富,也是全国各级党校后勤部门改革创新走过的艰辛路程。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方向必须坚持,绝不能动摇、更不能后退。其次,多渠道实施后勤服务社会化。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必须坚持,但实现社会化改革的途径可以也应该多样化。后勤服务社会化,不能理解为把党校所有的服务项目都交由社会上的专业公司承担,也不能理解为所有党校都可以采用同一种方式社会化。由于各级各地党校之间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学校规模、领导素质、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不能照搬一成不变的经验和一劳永逸的方法,只能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确定符合自己实际的社会化办法和步骤。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管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管理出效益。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顺利的开展工作,为此,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工作来抓,规范后勤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后勤管理制度,为更好地推进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一是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责任分解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关键环节上、制度上和程序上抓到位,要人在其位,就必谋其政,以堵塞各种服务管理漏洞。二是健全监督制度。后勤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专业服务公司的检查指导,对他们的管理行为、服务质量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对教工和学员反映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沟通协调和妥善解决,不断提高管理效益。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适合党校后勤工作实际、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更好的工作业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对后勤职工工作业绩的量化考核办法,实行工作业绩和收入分配挂钩的分配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以工作业绩作为干部提拔人用的核心指标。三后勤党员的积极发展,鼓励后勤工作人员积极加入共产党,发挥党员的积极作用。
(三)、合理充分利用资金
党校后勤的管理费用是由政府拨款,因此要合理充分的利用,为食堂增添碗筷,改善食堂的伙食,多添加食堂每天的伙食的花样,比如推出自助餐,改善来党校学员的住宿条件,党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向地方党委和政府及财政部门汇报工作情况,使其不仅了解党校日常的经费需求,还要了解到党校长远发展的经费需求,如基础设施和校园硬件建设等长期投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其次,要节约能源资源,勤俭办学,努力以最小的经费投入,取得最大的教育科研产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扩大后勤的规模,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要走出一条健康科学的发展道路,必需要有一支高素质后勤队伍。一是要加强政治思想建设。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尽量推选有管理能力而且思想上进的共产党员,对于后勤的服务人员,必须经常开展经常性的、深入细致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后勤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提高他们的政治修养。二是加强人才培训与引进。党校的人员不仅要培训他人,对自己也要不断培养和提高,也可以通过外出学习、专家授课、理论考核、岗位技能比赛等形式提高后勤队伍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大胆引进社会上的专业人才进入党校后勤队伍,以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勤人才队伍,不断推进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工作。三是改革创新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打破在后勤职工的身份界限,逐步建立符合党校后勤科学发展的人事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的优胜劣汰机制,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公平公正的干部人事制度。结束语:党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是必走之路,结合自身的情况,采取合理的改革措施,转变自身的错误观念,建立有素质强有力的队伍,合理利用资金,建设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后勤服务管理体制,想后勤服务社会化发展,大胆创新,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之路。
何胜军
衢州市委党校
***
柯城区世纪大道686号市委党校
第五篇: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与探讨
高校后勤工作必须始终不渝地
坚持社会化改革的大方向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濮德璋
2006年10月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高校后勤改革再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得以全面推进,后勤改革也在逐步深入进行,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何认识和评价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作用,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是摆在高校后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国外高校后勤工作与计划经济时代国内高校后勤工作比较
国外高校一般不包揽后勤事务,相当比例的后勤事务由社会团体和企业承担。它们之间或以合同、契约形式参与,或完全自由参与,后勤事务的运作模式十分灵活,大体可分为高校直接参与型、专门机构负责型、高校与专门机构共同举办三种类型。
1、英、美、法、德、日本高校后勤工作模式
英、美国家的高校后勤工作模式是学校直接参与型。其高校设有专门后勤事务管理机构,一般由一名副校长负责后勤事务,校方直接参与后勤事务的运作,并设有各种服务机构。总的来看,尽管学校直接参与后勤服务事务,但社会化程度普遍较高。比如美国高校学生食堂,分为校方自办餐厅与社会引进餐厅两大类经营方式。美国一些办学历史长、规模大、后勤管理经验丰富的高校还采取自办食堂、学生宿舍的模式。另一些高校则通过竞标形式引进校外服务业,学校与被引进方签定操作性很强的协议条款。再如高校住宿,英美两国虽不尽相同,但都充分体现了社会化的特征,高校提供少部分学生的住宿,大部分学生的住宿由校外组织及团体解决。总体上,英国高校内住宿生占全体学生的比例一般仅在10—30%。美国高校学生住校率较高,特别是条件较好的个别院校。
法国和德国高校后勤工作模式是专门机构负责型。其后勤管理社会化程度较高,高校不设后勤管理机构,后勤事务完全脱离学校。法国学生后勤事务全部由具有行政性质的国家公立机构——大学事务中心承担,对大学生的住宿、用餐、发放助学金等事务,实行高度社会化的管理与服务。设在中央一级的叫全国大学事务中心,设在地区一级的叫地区大学事务中心。法国大学事务中心本身不直接介入对大学生的生活管理和服务,而是通过地区大学事务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成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网络,以满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种需求。德国高校后勤全国“一盘棋”,即由创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大学生服务中心统一服务。中 1
心负责人由州政府任命。在德国,高校只负责教学、科研及其相关事宜,学生的用餐、住宿、发放助学金等事务,均由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大学生后勤服务
社承担,学校一概不管,实现了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的经 费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0%,二是国家拨款,占总收入的20%。德国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管理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颇具特色,为欧洲大多数国家的高校所效仿。
日本大学后勤事务采取了学校与社会有关机构共同举办的模式。这是日本大学后勤事务的最大特点。学校后勤由事务局统一管理,还有一些大学的后勤工作由直属校长领导下的庶务课来承担,有关群众组织(如“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织联合会”)和第三产业对高校后勤服务的参与程度很高。服务体系几乎遍及全日本的高校,主要经营食堂、商店、书店、学生宿舍,此外还提供中介、订票等多项综合服务。学校方面一般都为“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织联合会”开办的各项生活服务无偿提供房子和基本设备,个别学校还免收其水电费,服务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另外,由于政府对高校后勤社会化实行免税和低税政策,社会上的专业公司竞相投标承包学校后勤业务,日本高校后勤主管部门就有了较为宽泛的择优选择的余地。
2、计划经济时代国内高校后勤工作模式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实行的是政府单一包办的体制,与之相适应,我国高校后勤体制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办教育的产物,它的直接后果是形成了“学校自己办后勤”的模式,学校无论大小,后勤都由自己办,高校后勤从体制上从属于学校,后勤部门是学校行政体系的一部分,后勤和高校之间完全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
比较欧美日国家高校和我国高校的后勤工作模式,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外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是其主流模式。国外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后勤工作社会化后,大学校长可以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十分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自己办后勤是全国统一的单一模式,尽管我国大学的主要功能与国外大学相同,但由于高校自己办后勤,使得大学校长的主要精力除了抓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外,还要分散很多精力在后勤工作上,非常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有的校长曾形象地说:“中国大学校长所要做的工作=国外大学校长所做的工作+国内乡、镇长所做的工作”。
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导致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与后勤社会化改革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目标。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日益深入,我国逐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和发展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因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据统计,1978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仅为27万人;1998年,在校生人数为643万人,毛入学率为9.1%;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
招生规模,至2005年,在校生人数已达到2300万人,毛入学率为21%。2003年,教育部正式宣布,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阶段历史性地跨入大众化发展阶
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导致高校教育体制改 革与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整个体制与之相适应,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提上了日程,这一改革包括了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等,这些改革都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推向深入。
高等教育要发展,后勤保障一度曾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1999年到2001年,国务院召集教育部等部委以及部分高校连续三次召开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从而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向纵深发展阶段。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高校后勤体制改革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据统计,80%以上的高校通过体制改革,后勤部门已经从学校行政体系中相对分离,组建了多种类型的后勤服务实体,其中一部分后勤服务实体已经向工商管理部门注册,成为具有得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一部分学校则成立了后勤实体,将产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学校与后勤实体间的甲乙方关系,在后勤实体中实现独立核算和企业化管理;一部分高校则适度开放了封闭的校园后勤市场,通过公开对外招标,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后勤服务和经营,尝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初步改变了高校后勤行政化管理的单一模式,高校后勤市场开始部分纳入社会第三产业的大市场。此外,后勤工作在人事制度、财务制度、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全面推进了改革,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高校后勤保障能力极大提高,基本解决了制约高校大规模扩招的“瓶颈”
高校推行后勤社会化,使原来的投资体制产生了巨大变化,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后勤设施建设。据统计,自1999年11月全面启动高校后勤化改革到2002年底,全国高校新建大学生公寓达3300万平方米,改建大学生公寓1000万平方米;新建大学生食堂达400万平方米,改建大学生食堂130万平方米;从而保证了高校扩招任务的顺利完成。另据统计,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9年共和国诞生50年,全国高校共建成大学生公寓仅3200万平方米、大学生食堂570万平方米。也就是说,全面启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三年时间,高校大学生公寓和食堂的建设规模,超过了改革前的50年。此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极大地改善了高校大学生就宿就餐条件、教职工居住条件、校园学习与生活环境、学校交通通讯设施等,确保了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3)劳动用工制度变化,极大地减轻了由于扩招带来后勤人员增加给学校造成的人员负担过重的困难
高校扩招后,在校大学生比扩招前几乎翻了两番,后勤工作人员也随着在校大学生增加而增加。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劳动用工制度的变化,后勤系统在人员分离时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对新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采取了公开招聘的办法,由后勤集团采用人事代理制,招聘人员的人事关系不再纳入学校的人事管理,后勤集团仅具体负责招聘人员工作安排和日常管理,直接
按政府对社会用工的政策办理,极大地减轻了学校人员负担过重的困难,提高了人员利用率。同时,后勤集团还实施了以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为目的的内部分配制
度改革,不同程度地打破了原有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进一步体现了多劳多得、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符合当前高校后勤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与分配制度。
总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面临的困惑
1、中国的国情和高校的教育属性,导致高校后勤经常处于“政治后勤”的角色,而不能完全按一般社会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运转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在高校后勤工作中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或逐步引入社会企业进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逐步扩大高校后勤市场社会化程度。其目的是要让高校的领导能够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好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但在目前,中国的国情和校情要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高校后勤必须体现“姓教”的特点,既是说,高校后勤除了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生活保障外,还必须为确保高校稳定服务。高校后勤必须围绕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后勤要经常扮演“政治后勤”的角色,而社会企业始终坚持以赢利为目的,这与高校后勤扮演“政治后勤”角色时的价值取向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目前高校建立的后勤集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还不能完全按一般社会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运转,部分学校事事按企业来要求后勤集团,使后勤集团经常处于尴尬的地位。
2、产权制度改革步履艰难,制约了后勤实体的建立与发展
针对高校后勤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进行后勤资产评估、改变资产性质,明确拥有资产的主体。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后勤资产如何从学校资产中合法地分离出来,为后勤集团公司所拥有,由后勤集团公司独立承担债权债务和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从真正意义上确定学校与后勤集团的产权关系。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产权制度改革难度极大,国家没有政策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如何解决后勤集团与学校之间的产权关系,这就使得后勤实体的建立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另外,由于目前多数高校的后勤实体不具备法人资质,也就不具备独立融资的条件。近年来,后勤实体筹措用于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额资金,其法律责任和市场运作风险实质上均由学校承担。由于后勤资产产权不清晰,无法对后勤服务产生的债权债务进行明确界定,后勤实体一旦出现重大经济责任事故,学校作为法人就必须承担全部责任,从而可能直接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目前,高校后勤与学校的产权不明晰,导致后勤实体与学校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离,而是一种分而不离的虚假现象。
3、劳动用工制度等存在诸多问题
虽然很多高校的后勤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但实质上仍然属于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由于改革实行的是“老人老办法”,后勤正式职工的人员经费不得不与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同步增长,而后勤正式职工的工资大部分学校由后勤实体自
己承担。目前,高校校内后勤市场不可能再有大的增长,有的甚至还在逐步萎缩,不开拓校外市场,后勤实体难以承担“养人”的巨大压力。而现行管理体制下,后勤实体不具备法人资质,难以走出校门去通过合法经营增强经济实力。长此以往,后勤实体的人员包袱会越背越重,市场越来越小,后勤实体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旦经济承受能力不堪重负,后勤职工队伍的稳定就会成为严重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认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需要一个漫长的历程,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仅仅处于这一漫长历程的初级阶段,对于高校后勤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我们必须给予充分认识。
四、今后一段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结合国情、校情,理清思路,努力探索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后勤工作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完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由于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又牵制着学校方方面面,高校的各项改革,包括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就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就高校校情来看,学校是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必须服从国家发展经济,确保稳定的大局,同时,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着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学校的稳定;就高校个体来看,各校自身的具体情况不同,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等情况均有差异,在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过渡模式,以及改革进度的快慢,都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灵活掌握。此外,各高校由于办学层次差异、地域差别、周边社会环境不同、后勤的实际现状不同,导致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并不一致,改革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实践证明,那种对全国高校统一要求、一刀切的做法是不现实的。
我认为,要充分估计过渡时期后勤改革的复杂性,各高校在推进后勤改革工作时,必须适应基本国情和校情,努力实践,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后勤工作模式。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重在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努力探索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由于受社会大背景、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在全国范围内不可能照原来的设想有突破性进展,但并不意味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可以停顿。我认为,后勤工作应模拟现代企业运转,重在加强管理,完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在提高后勤的效率、效益、质量上下功夫。
3、高校后勤工作应始终围绕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努力作让学校师生员工满意的后勤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涉及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后勤工作者应对自身正确定位,在学校方方面面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后勤工作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做让学校师生员工满意的后勤。
综上所述,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高校后勤工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化改革大方向;在具有极大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中,后勤人应当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为最终建成“市
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国家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有关各方依法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