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检察机关的后勤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检察事务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有管理机制,亦是检务改革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和被广泛认可的。认识其内涵,把握其特点,分析其现状,探索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的对策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笔者试对其略陈管见。
一、检察机
关后勤管理的深刻内涵
“后勤”是后方勤务的简称,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员、物资、设施,构成后勤工作的本体;二是补给、运输、维修、其它勤务,构成后勤工作的职能;三是组织、计划、协调、执行、监督,构成后勤工作的过程。“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含义表示管理发挥的职能或从事的主要活动。这些职能可以概括地称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结合以上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得出,后勤管理与后勤工作是不同的。后勤管理是用科学的方法、手段,通过有目标的组织协调工作,搞好后勤的各项工作。这是后勤工作的一个运作过程。后勤工作是为保证生产、经营、科调和职工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所做的工作,这是后勤工作的本体和职能。因此,检察机关后勤工作是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关职能运转的基础和保障。检察机关后勤管理就是一个更科学、更合理地有益于检察事业发展的运作过程
二、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的特点
检察机关后勤管理是集行政事务管理和后勤服务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为了保证检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检察职能的充分发挥,对检察机关行政事务工作进行合理的组织、指挥、协调、管理、服务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保障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一)综合性。检察机关后勤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具体担负着全院的计划、财务、车辆、统计、服装、基建、办公用品、会务、督办、通讯、安全、综治、食堂、卫生、水电、绿化和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的目标考核项目及公共关系等20余项管理、服务职责,其中有些本身就有检察业务性质。所以说,后勤部门是一个综合性、业务性纷繁、涉及面广的内部管理、保障、服务机构。离开了后勤部门的保障服务工作,检察机关的正常运转是不可想象的;离开了后勤管理,后勤工作是无法开展的。
(二)服务性。就是检察机关后勤工作人员,运用自己的体能、技术和知识,利用一定的设备和设施,为机关工作者提供的保障形式的服务。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科学地组织后勤人力、物力、财力,以最少的人员组合、最短的时间占用、最低的物力消耗和财力支出,最大限度地完成和体现服务性。保障服务性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固有属性和永恒的主题。因此,检察机关的后勤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为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服务。归纳起来主要有“五大”服务:一是为领导服务。后勤部门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它首先要为领导服务。领导工作到哪里,后勤服务工作范围就要延伸到哪里。二是为干警服务。检察人员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主体,为了让干警们全心身地投入检察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在分工协作的前提下,后勤管理部门担负着为全院干警的衣、食、住、行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三是为机关服务。为保障检察工作正常运转,后勤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公、办案条件,美化庭院环境。四是为内部各部门服务。根据检察院各内部机构所从事的职能活动,后勤管理部门往往掌管着全院的财、物,也是确保各业务部门工作正常运行之基础,这就需要后勤管理部门为其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三)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后勤管理工作事无巨细,头绪繁多,既有人际关系,又有业务关系,还有人与物的关系,而人与物的关系处理不当,又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检察业务所需的交通、通讯、器材装备等物资保障以及全体检察干警的生活样样都要细心考虑周全,精心安排,稍有疏漏,就会影响检察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检察人员办案的情绪。其次是上下左右,纵横交错,涉及面广,既要处理好本院内部各处、室、科、局、队的关系,又要协调好检察院与外部的诸多方面的关系。可以说检察机关的后勤管理工作既是内部保障的基础,又是对外沟通的桥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四)琐碎性。后勤管理工作常常是从一些不起眼的树枝落叶、芝麻小事做起,然而这些被称为小事的工作切不可小看。例如会议会务需要准备会场、抬桌子、搬凳子,如果没有这些不起眼的准备工作,就无法保证大事的顺利进行;每天的迎来送往,电话的接进拨出,是再小不过的事,都代表着检察院的文明风貌,若有不慎,将会直接影响上下、内外关系,也会影响到检察形象和生存环境。
三、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现状
目前基层检察机关后勤管理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后勤部门设置不合理。基层检察院的后勤管理
工作一般由院办公室负责,基础检察院机构改革后,办公室要对口接受上级检察院计划财务处、政策研究室、办公室的目标任务考评,造成办公室任务过重,压力过大,不仅直接影响了后勤行政管理职能的高效发挥,而且影响了检务后勤保障的优质服务。二是后勤部门人员分配不合理。例如有些基层院后勤人员兼职过多,业务工作综合工作一起抓,起不到服务的实质效果。根
据上级检察部门“三大部门”的目标任务和当地党委、政府开展的综治、卫生、安全等近20项的单项工作,任务多、项目杂,使许多工作都处于疲于应付状态。还有些基层院领导重业务,轻后勤,人员配置素质失衡,造成能者忙忙碌碌,庸者轻轻松松,不利于后勤部门自身管理和调动积极性,更与后勤人员应具备的办事高效、保障得力、服务优良的素质要求相悖。三是后勤工作管理服务机制不科学,制度不完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倒金字塔机构配置模式造成管理紊乱、制度空悬、服务缩水,办事凭经验,运作靠习惯、工作失范、无序,随意性大等问题,降低了后勤管理的水平,降低了后勤工作的质量。
总之,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体制上。眼下检察机关的后勤管理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纵向封闭型”,存在着 “小而全”的编制模式。在管理方法上,采取的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法;在分配制度上,仍然是“铁饭碗”;在效率上,仍存在低效率等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检察机关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进而难以适应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对检察事业的要求。
四、对加强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的思考
在深化改革、公正高效、全面加强检察机关业务建设的形势下,如何加强检察机关后勤管理,充分发挥和强化后勤部门的“参谋助手、协调枢纽、管理服务、后勤保障”的职能作用,真正实现全面、高效的优质服务,已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改革体制为重点,以搞好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手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一)改革后勤管理体制
我国近三十年的改革使我们认识到:改革是出路,体制出效益。因此,体现改革是提升后勤管理能力的重点。一是将检察机关的后勤行政人员从检察官系列中分离开来,建立检察系统“分类管理”下的独立的司法行政官序列,为长期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从根本上另辟独立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是从体制上使后勤部门能“容”人,能“留”人。二是将“物质”服务保障业务从原办公室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后勤管理部门。如基层院设置计划财务管理科,专门负责对经费、物质保障、后勤管理工作实施统筹规划并组织实施。随着实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基建招投标、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措施的出台,“科技强检”战略的实施,检察改革进一步深入,后勤管理部门的职责也越来越重。基层院设置计划财务装备科,能改变“倒金字塔式”的机构设置中“一对四”的“针鼻”现象,也就是使后勤工作更好地为新时期检察工作提供高效服务保障。三是建立检察后勤职业标准。结合检察业务的特点,构建其后勤职业化规范,应包括职业准入条件(选拔)、职业管理制度(考核、培训、升降、奖惩、工资待遇),职业保障规定和职业奉献精神等。建立检察机关后勤保障系统职业标准与检察官职业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是检察事业发展对检察后勤保障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检察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变革后勤服务机制。现阶段检察机关后勤管理机制形成了 “小而全”的封闭格局,已严重滞后于其它行业的改革。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改革检察服务机制,更新服务理念,是提升后勤管理能力的保证。一是要科学规范后勤工作管理职能,将管理职能与服务职务分开,实行行政管理向科学的经济管理,实现由“办后勤”向“管后勤”的根本转变。二是要健全完善后勤工作机制,创新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益和水平,实现由“封闭后勤”向“开放后勤”的根本转变。三是要建立后勤工作保障体系,将以市场为导向,法制为保障建立起检察后勤保障体系,使经费的预算、分配、支出、物资的采购、供应、资产的管理、干警的医疗、住房、工伤、养老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坚持会计委派制,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公务用车、公务旅行、公务接待改革,执行住房、医疗、通信、就餐、交通等货币化,实现由“行政后勤”向“经济后勤”的根本转变。后勤管理工作要做到卫生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责任具体化、管理法制化、制度人性化、花样品种多样化、就餐快捷方便化,征求意见经常化,资源配置科学化的“十化”要求,以全新的服务理念、先进的服务机制、优良的服务作风,保障新时期检察业务中心的开展。
(三)着力维护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是信息时代的第一资源,然而,目前检察后勤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具有宏观思维和现代司法理念、政治过硬、思想敏锐、办事干练、廉洁勤政、甘于奉献”的高检院要求相关甚远。因此,善待干警、培养干警、提高综合素质是提升后勤管理能力的关键。一是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拘一格的选拔后勤人员,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合理搭配,分工负责。二是要关心爱护后勤人员。后勤工作的特点注定了后勤人员工作时间长、强度大,这本身就是对后勤干警思想、心身和家庭的严竣考验。领导干部要加倍地珍惜和爱护后勤人员,从政治、生活、身体、家庭等方面从优待警,抓好队伍建设,做好“留人”的工作,努力培养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后勤保障人才。三是要提高综合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手段,制定和实施近期和长远规划,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后勤管理队伍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参谋助手、服务保障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懂经济,会管理,能协调,肯吃苦,洁自身”的复合型后勤管理队伍。四是要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后勤管理工作是属于承上启下、左右互动的工作性质,这就要求每位工作人员认真、仔细、耐心地做好每件事情,在细中求精,精中务实,实中求细,努力养成稳重、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最终达到领导满意,大家满意。
(四)形成科学制度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何况检察后勤管理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就是路线、方针、政策的体现,也是提升后勤管理能力的前提。一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后勤管理工作,从战略高度谋划后勤保障的未来发展,横向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向集约型发展;纵向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结合上级院的战略性构想,制定出本院后勤管理工作的长远规划,为充分发挥后勤保障功能和作用奠定基础。二是建立健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各项规章。在新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部门职责、规章制度、工作规程、考核标准等一系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长效性的检务保障工作制度,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三是要强化制度的落实。制度定得再多,如不抓落实也是一纸空文,后勤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抓制度的落实。这就要求在自我管理、自觉管理的基础上,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要有不抓出成效决不罢休,认“死理”的精神,以致使各项规章制度都落到实处,推动检察事业的整体发展。
(五)强化后勤管理责职。一个部门少不了职责,一个机构少不了管理。正确处理“管”与“理”的关系,是提升后勤管理能力的基础。一是要有大胆管理的意识。后勤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续,大至钱财物管理、安全保卫,小至一张纸、一个信封的使用等。这就要求后勤人员树立常抓不懈的“管理意识”,一在“管”,二在“理”,以制度落实为抓手,实现有效管理。二是要有超前意识。后勤工作太具体,我们不能沉溺在纷杂的具体事务中而迷失方向。这就要求后勤人员每天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还具有超前意识,有目标、有办法、有特色地去完成每一项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更成熟地履行岗位职责。三是要有经营理念。市场经济下的后勤管理如没有经营理念,那将是不完备的,这就要求其运用经济规律抓管理。要以最小的投入,最低的物质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四是要有节约品质。后勤管理工作更多的是对物的管理,要当好“家”、理好“财”,做好“主人翁”,如没有厉行节约的优良传统,那将是不称职的后勤管理者。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爱护设备公物,节约一切消耗,不浪费、不奢侈、不盲目追求豪华高档、不讲排场、不搞花架子,坚决克服资产管理中“重购置轻处置、重使用轻保养、重占有轻管理”的突出问题,实现“财尽其用,物尽其用”,以现有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检察机关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需要。五是加强个性修养。后勤管理工作复杂深奥,又易得罪人,还不易出成绩。这就要求广大的后勤干警不断陶冶个人情操,注重个性修养。归纳起来要做到“五要五不要”:要勤奋学习,爱岗敬业,不要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要淡泊名利,甘为奉献,不要追逐名利,患得患失;要清正廉明,作风正派,不要阳奉阴违,两面三刀;要细致高效,严守纪律,不要粗疏拖拉,跑风漏气;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不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只有这样的“铺路石”,我们的检察事业才能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轨道上不断前进。
第二篇:企业所得税管理现状与思考
企业所得税管理现状与思考
珙县国税局肖昌勇张 伟
随着我国税收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所得税在国税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对堵塞税收流失、强化税收基础管理、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利于促进税收增长和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有利于贯彻公平税负、促进各类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以珙县为例,笔者就目前基层国税企业所得税管理作初浅思考:
一、企业所得税重要性分析
(一)纳税人管理户和税收收入呈正比例逐年攀升。从户籍和收入情况来看,自2002年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改革之后,国税征管范围进一步扩大,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户数和税收收入逐年攀升。就珙县而言,2002年至今,该县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管理户数已经翻了一番,所得税税收收入更是呈几何倍数增长。
此外,截止到2009年10月,我县共有纳税人共1482户,其中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就有135户,占9.1%;全县税收收入1.55亿元,其中企业所得税420万元,占总收入2.7%,收入仅次于第一大税种增值税。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税源还是税收收入,企业所得税呈逐年上升趋势,企业所得税在基层国税工作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二)对经济发展的杠杆调节和导向作用进一步凸显。从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上来看,其重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我县水能资源丰富,企业所得税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使全县小水电企业得到大力发展,目前,已开发建成了35 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达25025万千瓦,“以电代燃”的产业结构优化取得显著成效;二是鼓励类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县环境保护的改善,如2006年投产运行的四川双马宜宾水泥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属西部地区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产生了
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采取各种环保措施,减少了水泥生产行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促进了我县环境保护的进一步改善。
因此,基层国税作为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第一线,如何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管理,确保收入可持续增长,大力提升基层国税所得税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及如何服务地方经济是当前基层国税的工作重点之一。但从目前企业所得税管理情况来看,基层国税在企业所得税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二、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从历年来企业所得税管理情况来看,目前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自主申报不实。一是部分私营企业依法纳税意识较差,财务人员完全按照业主的意愿做账,明显存在现金交易、收入不入账、费用乱列支或以白条入账等现象,造成大量申报不实。二是财务人员兼职普遍,财务核算水平较差,由于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对企业所得税政策的不了解,使部分企业会计制度执行不统一,财务核算不规范,不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所得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长亏不倒”的问题十分严重。
(二)户籍管理困难。一直以来,基层国税企业所得税户籍管理就存在一定难度,其原因主要有几方面:一是工商交换信息取得的新办企业名单中,存在部分老企业变更后产生的新企业,这为基层国税开展户籍工作增加了难度;二是部分私营企业办理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后并未开展经营,甚至于部分企业连法人代表都无法联系,成为空壳企业,这同样为基层国税的户籍管理和征收管理加大了难度。
(三)纳税评估流于形式。由于企业所得税实行季度预缴、汇算清缴,因此,加强日常检查和监控在企业所得税管理过程中尤为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纳税评估作为日常工作中重要的监控手段其重要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管理人员由于责任心和时间、精力等原因,在纳税评估过程中流于形式,就指标算指标的情况普遍存在,并未客观细致的收集企业信息和行业信息,通过指标分析发现的异常情况也未能仔细深入的调查研究,往往是与企业约谈过程中主观采信了企业相关人员的自述。
(四)征管手段粗放。基层国税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日常事务性管理冗杂,管理人员疲于应对各种临时性工作安排,造成税源管理部门对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情况和税收增减变化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缺乏对相关税源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在企业所得税的税源监控和管理上缺乏主动性,不够精细。
三、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纳税遵从度。一是要加大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学习培训力度,深入开展对纳税人的所得税政策法规的辅导,面对面,手把手,帮助企业财务人员熟练掌握所得税知识和操作流程。二是要转变服务理念,在平等服务上下功夫。要按照建设服务型国税机关的要求,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执法是最佳服务的理念、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满足的理念,做到依法、公正、文明服务,促进纳税人自觉主动依法纳税,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
(二)突出对所得税规范管理工作的考核。研究制订相应的企业所得税管理考核办法,将所得税漏征漏管情况、纳税评估质量、日常检查情况、审批事项管理情况等指标作为所得税考核的重点,并将单项考核的结果作为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考核和引导,促使全体税收管理员统一认识,加强管理。
(三)强化纳税评估,进一步提高征管水平。纳税评估是税源管理的加强日常管理的一个基本环节和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企业申报的各种信息资料,运
用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种指标,对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额与评估额进行比较分析,审核其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通过项目评估、整体评估或分行业评估等多种形式开展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做到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并通过人工计算、定性定量分析等方式选择企业所得税的重点纳税人逐步开展纳税评估。
(四)依法加强税务代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财务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业务素质上都不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基层国税应积极发挥税务代理机构的作用,广泛推行税务代理,对会计核算基础较差,没有建帐能力的企业或财务核算混乱、帐证不健全的企业,要依法鼓励其由税务代理机构来代为建立健全帐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和办理纳税事项,为这些企业逐步过渡到查帐征收企业所得税创造条件;此外,还应要求企业在办理申报、税收优惠审批、税前扣除审批等事项时,依法要求出具专业中介机构的鉴证报告,通过中介机构的鉴证,确保企业的办理申报、审批等事项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真实性。
(五)加强亏损企业管理。建立季度预缴申报的预警机制,加强日常监控,按期开展服务性调研,掌握企业成本、费用的列支情况,加强数据比对分析工作,根据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申报数据等涉税信息开展数据分析比对,结合日常检查、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等手段,对发现的异常事项及时掌握并分析处理,并查找企业亏损的真正原因,促使企业规范核算,控制“明亏暗盈”;对于部分“长亏不倒”的企业,符合核定征收条件的,应实行所得税核定征收,确保税源不流失。
不难看出,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已然成为基层国税刻不容缓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基层国税机关应当根据自身征管现状,探索建立贯穿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全过程的一整套科学、合理、严密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通过科学的财
务监督,对资金投入、成本管理、利润核算一直到往来款项结算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保证企业所得税收入稳定增长。
第三篇:2011--检察机关队伍建设现状
检察队伍建设现状及设想
当前,基层检察队伍状况并不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检察工作的客观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已成为基层检察机关最迫切最紧要的问题,本人试图从思想政治工作、引进人才、科学管理、教育培训等方面探讨检察队伍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以引发领导及相关部门对队伍建设的的重视。
一、基层检察院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政法专项编制73人,实有检察人员66人,缺编7人。在职检察人员中,党组成员(检委会委员)10人,检察员35人,助理检察员2人,书记员15人,法警4人。检察人员年龄结构:50岁以上22人,46-50岁13人,41-45岁10人,36-40岁5人,31-35岁4人,30岁以下12人。全院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43人,其中,第一学历为大学本科的仅为15人,其余多为后取电大及党校函授学历;所有检察人员,由学生分配、社会人员考录、军队转业安置、其它单位调入组成,所占比例相当,业务骨干不多,缺乏高精尖型和理论型人才;2001年至今参加司法考试16人,通过司法考试4人。由此刻看出我院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队伍缺编严重,出现了断层现象。由于历史原因,多年来我院检察队伍普遍存在准入政策不规范,渠道多样化问题,招录、军转安置、社会调入等多种方式并存,且进入人员年龄往往偏大。新的《检察官法》颁布,提高了进入检 察机关的门坎,使得入口关收缩,进入检察系统的难度加大。目前仅仅依靠公务员考录来补充,然而由于待遇不高、条件艰苦,报考人员较少,一时难以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2003年以来我院陆续招录15名公务员,但是我院编制应为81人,去掉补充松山新区8名,还空编7名。
(二)检察人员素质偏低,与发展的检察形势不相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院多数检察人员不是“科班”出身,很多人员的学历起点较低,专业不“对口”。在司法实践中,对重大、疑难案件的处理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工作易流于形式。基层院虽然能坚持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但是部分干警在思想上未能充分认识到加强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政治学习无关紧要,经常是“人到心不到”、“心在曹营身在汉”,组织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不作笔记,不认真领会﹔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不注重学习有关政治理论。
(四)执法理念还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执法思想陈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仍不同程度存在“重口供、轻证据”、“重实体、轻程序”思想;为民执法的思想尚未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意识不是很强;过于注重办案的法律效果,轻视办案的政治和社会效果,不能很好的达到三者的有机统一。
(五)管理还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管理意识存在偏 差,认为只要完成省院《两大考评》考核任务即可,制度太多、管理太严会限制主观能动性,缺乏参与管理和接受管理的自觉性。检察机关的制度比较多,但多数都是从上到下修定而成,与基层实际相结合得不够。另外,到目前为止从上到下各级检察机关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系统、科学、可操作的制度规范。
(六)干警职级待遇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基层检察院条件艰苦,干警待遇差,相对于行政机关而言,检察干警流动性差,职务晋升慢,发展空间小,条件苛刻。行政机关的优秀年轻人员十年时间能从科员晋升为正科级领导,基层检察机关的优秀干警二十年时间仍然是科员的比比皆是,这些人员看不到职级晋升的希望,工作积极性严重挫伤。
比如:我院现有17科室,多数科室依据2002年机构改革的文件精神,确定为股级单位,延续至今。只有,反贪局为正科级,政治处为副科级。2006年底公务员登记时,反贪局长被登记为乡科级非领导职务,政治处主任登记为副乡科级领导职务,副检察长、纪检组长的职级为正乡科级非领导职务或副乡科级领导职务,登记千差万别。特别是政治处与反贪局的职级设置与高检院、省院的设置完全不同。在省委、市委关于《各级人民检察院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纪检监察、政工、反贪污贿赂机构负责人按有关 3 规定和实际需要配备。”但是同一文件中关于机构的同一规定,在执行中却不相同。
2010年1月5日,根据《**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的精神,设立专检委2名、渎职侵权检察科更名为反渎职侵权局,职级均按实职正科对待。于是造成了行政系列位于副检察长、政治处主任之后的专检委、反渎局局长,行政职级却高于副检察长、政治处主任职级的现象。
二、产生这些问题和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对政治理论及业务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学习和管理的考核指标没有落实到位。从检察机关工作运行来看,重视组织政治理论的学习,轻视组织检察业务的学习﹔对政治理论学习、业务学习没有考核指标,或是考核指标操作性不强,缺乏切实可行的检查措施,特别是省院两大考评体系并不考评这些内容。
(二)执法理念没有彻底端正。近年来,通过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等等一系列活动,检察人员执法理念和执法思想在整体上有较大的改观,一些旧的执法观念和错误做法被摒弃,与法治文明相适应的执法理念正逐步得到普及。但是,少数同志的执法思想和执法行为仍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和执法工作的新要求,一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和观念在一些干警头脑中根深蒂固,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办案轻监督。
(三)科学的管理及从优待检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从基层检察院的管理发展状况来看,基本都是根据上级院要求,参照有关单位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本院实际,进行一些探索和创新而不断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新时期、新形势对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但到目前为止,从高检院到省检院,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科学的、规范的、可操作的、可以借鉴的、具有指导性的行政、业务管理制度,尤其是队伍工作考评制度。基层院从优待检措施,没有形成具有法律、法规、规章层面的制度,仅限于各基层检察院,根据自身实际,和当地党委沟通协调,从而导致从优待检力度不够,效果不佳。比如规范津贴的事情。检察官津贴发放之前,我们基层检察院有一个检察人员办案津贴,属于国务院规定发放的津贴,每人每天2.2元。在没有规范津贴之前有的院按21天算,发放46.2元,有的院按25天算,发放55元;但是从2009年开始,有的地区继续发放,有的地区停止发放,依据的都是锦州市有关文件。我在北镇院就有46.2元津贴,而**就没有了,听说之前**是按照每月55月发放的。我想一个国务院规定的津贴不应在一个市内却有许多差别吧。
三、加强基层院队伍建设的几点构想。
(一)量化考核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夯实队伍建设基础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性质决定了检察工 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这就要求检察队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然而,思想政治工作的成绩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味干巴巴的对干警进行说教,显然也不适应干警思想发展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使这一软指标硬起来。如完善执法效果考核机制,建立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案件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干警一年来执法办案情况全面统计,对真正在执法办案中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干警进行表彰奖励,对执法不规范,不规范的干警进行曝光。甚至我们可以实行思想政治工作量化考核不合格的科室年终评先创优一票否决制度。让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这一指标与执法办案融为一体。通过严厉的制度,提高干警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度。
(二)加强检察队伍建设,解决人员紧缺的问题 我院平均年龄已达超过47岁,年龄结构老化,近五年还将自然减员18名﹔检察官断层严重,青黄不接,办案力量不足﹔缺编严重,我院按81人编制算,缺编率已达20%,人员紧缺,检察队伍人员面临危机。面对进人的困难局面,检察机关应该以更开放的态度、更开阔的视野要求加大人才招录力度,突破专业、身份等限制,争取组织、编制部门的支持,突破50%的缺编招录限额,在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下,对当前严重缺人的基层检察机关,上级相关部门应当制定更具体的优惠政策。当前,检察院、法院系统主要都是由省级检、法两院会同相应党委组织部门组织公招考试,费时长,效率低,进人难。并且由于法院相比检察院的部门优势、上级院相比下级院的级别优势的存在,往往出现条件艰苦的基层检察院报名人数可能因达不到开考比例而被取消的局面。因此,要尽量避免检法部门、上下级院同时招录,探索一个县区检法两家分时段招录,以及上级院与基层院分步进行的办法或上级院只能遴选的原则,以真正解决基层人员不足这一难题。
(三)加强科学管理机制建设 规范队伍建设保障 从检察工作特点和检察人员管理的规律着手,建立以能力、学识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的人才管理和使用机制,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让肯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荣誉﹔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兑现奖优罚劣,增强考评结果的权威性,加强对考评结果的使用﹔健全规范保障机制,推进队伍建设的“法治化”进程,确保队伍建设规范、有序的进行。
1、完善检察官执业保障机制。检察官不同于一般公务员,既要通过公务员考试,又要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职业准入条件明显高于一般公务员,但是检察官的工资待遇偏低,晋升职级机会少,极大挫伤了基层院检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调动检察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建议由省检察院牵头,提请省人大就检察人员职级待遇问题,制定地方法规,改革 检察官工资、福利制度,按照《公务员法》和《检察官法》的要求,参照公安机关的警察人员工资管理办法,尽快建立健全与检察官地位和作用相适应、与检察官业绩相联系、鼓励检察官奉公执法和创造性工作的工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执行好检察官津贴;完善检察人员奖励制度,充分发挥优秀专业人才在队伍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将检察工作技能和工作质量作为评先创优的重要内容;不断激发和调动检察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
2、健全规范保障机制。必须健全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要把规范工作流程管理作为切入点,制订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人员言行以及督察落实制度,严格用规章制度来规范各项工作尤其是执法行为。认真落实执法质量考评制度,约束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坚决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切实保障当事人权益。
(四)以加强检察实务教育培训为核心,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检察队伍教育培训工作必须从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全方位、深层次地去理解和贯彻“人才兴检、素质强检”战略,营造检察队伍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提高检察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强化教育培训的实战性,做到训为用、训为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注重技能培养,使理论真正融入实践,发挥实际效果。我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 教育培训工作:
(一)学历教育。以本科教育作为学历教育的重点,加大对学历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学历教育保障和奖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干警尤其是年轻干警去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优化队伍学历结构,造就一支专业化、高素质检察队伍。
(二)司法考试教育。为确保年轻干警尽早地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对参加考试的干警在时间、经费、培训、任用和生活上给予鼓励性的保障措施,提高检察机关司法考试通过率,努力营造检察机关浓厚的学习氛围,努力营造有利于检察干警自学成才、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
(三)岗位技能、计算器、互联网、摄影、检察官等级晋升培训等应用科学知识和专业培训,提高检察人员对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能力。
(四)财会、证券、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知识培训,完善检察人员知识能力结构。
第四篇:酒类流通管理现状与思考
酒类流通管理现状与思考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我国已有5000年的历史,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步,它不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给人们带来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享受,更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酒类商品的监管,酒类监管的历史沿革具体表现为从最初的汉武帝时期的“初榷酒”到后来的禁酒、税酒以及如今的取消专卖制度,成立行政部门对酒类市场进行行政监管。
1979年,因为粮食的全面放开,我国取消了酒类专卖制度,从国家产、供、销一条龙的管理模式变为成立行政部门对酒类市场进行行政监管。然而,酒类市场的放开,一方面缓解了酒类商品的供求矛盾,为余粮寻找出路,节约粮食;一方面也造成了小酒厂众多,产品质量低、行业内部竞争恶劣、假冒伪劣酒类商品猖獗、假酒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等情况。酒类市场急需整顿,以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酒安全。
然而,面对酒类市场的杂乱无序,酒类监管部门却因为法律的不健全、机构的不统一、政府部门的不重视、缺乏部门合作的协调机制等原因无法真正履行好净化酒类市场的职能。
一、酒类流通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西峰区现有零售备案登记酒类经营户XX家,其中:酒类批发企业XX家,占酒类经营总数的9.3%,酒类零售XX家,占酒类经营总数的67%;餐饮业XX家,占酒类经营总数的22%,娱乐场所XX家,占酒类经营总数1.7%的。酒类批发经营户全部领用了《酒类流通随附单》,共发放《酒类流通随附单》XX余本。
2006年XX区酒管局成立以来,我区共出动执法人员XXX余人(次),对全区的酒类经营单位进行了逐户检查,每及时开展各类专项整治X次以上。2006年至今,共立案XXX起,共结案XXX起,实施行政处罚XX万元,下发责令整改XXX份。
二、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对酒类法规政策的宣传。
把《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甘肃省酒类商品管理条例》、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酒类批发和零售两个经营管理规范等酒类法规政策、真假酒识别、科学饮酒的宣传作为主要任务贯穿于专项检查整治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各种形式,上门入户,做好宣传工作,力争每户经营者持有一套法律法规宣传资料,每户经营者都能张贴 “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警示标牌。
(二)调整工作重心,突出工作重点。按照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一是坚持备案登记为基础,购销台帐为依据,以酒类流通《随附单》为主线,深入开展执法检查,实现溯源化管理。严把购销关、溯源关,严格审查购进酒类商品《随附单》和销售酒类商品《随附单》记录的信息是否与实物品名、规格、生产日期、生产批号相符,是否货单同行、货单相符。对违规酒类商品,上追溯到厂家,下查至零售商和餐饮行业的消费终端,确保酒类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二是要求酒类生产经营者进行自查自律,建立经营者第一责任人的制度,严格实行溯源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购销存货登记制度。三是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进行整治,对全区的各批发市场、宾馆饭店、超市、零售商店及学校周边、旅游景点和城乡结合部进行整治,确保专项整治工作不留死角。四是加大名优品牌酒的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市场占有率大、品牌价值高、畅销品牌的酒类商品,通过对品牌酒类商品的一系列专项执法检查,有效打击了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仿冒知名酒类商品等违法行为。五是加大酒类批发企业的检查力度。建立酒类市场定期检查机制,妥善安排时间、人员进行市场检查,严查制售假冒伪劣酒的行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三、酒类流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酒类流通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人员、交通工具和专项工作经费。
二是由于检测技术、设施的缺乏,在检查整治活动中对假冒伪劣酒的识别能力不强。
三是酒类流通环节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现象依然存在,国家名酒和畅销酒被仿冒现象时有发生,缺乏有效打击手段。
四是酒类经营企业小散弱的现象没有改变,存在管理制度不严、货源不清、渠道不明、手续不全等问题。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加强酒类流通市场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够;二是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部门配合不够通畅;
第五篇: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管理思考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管理思考
我国于2006年底金融政策做出重要调整,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3月在四川成立了第一家村镇银行,同年10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110多家村镇银行。近三年的运营实践表明,村镇银行积极发展联保贷款,创新金融担保模式,有效缓解了农村金融长期供应不足、金融服务产品短缺的问题,在构建和完善现代农村金融体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工作安排,至2011年全国35省市将共设村镇银行1027家,意味农村金融市场正蓄势待发。
但是,村镇银行由于资金规模、机构规模、结算功能等等客观因素制约,其“小”而“弱”的先天特性决定其不可能和金融大鳄出手过招,面向农村、服务“三农”的政策框架决定了其经营的目标和方向。尽管如此,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绝不能有“小而卑”、“小而散”的思想,卑则微、散则乱。村镇银行在经营中应着力实现“四个优”:
一、管理模式优。村镇银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设立,采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村镇银行以发起方式设立。村镇银行应实行简洁、灵活的公司治理,按照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原则,建立和设置公司组织架构,要科学设置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精简设置职能部门,实现机构高效、安全、稳健运行。村镇银行在设立之初就着眼于建立公司治理机制和现代金融运行机制,达到最优的管理模式。
二、服务质量优。村镇银行由于受功能限制无法在结算功能和结算渠道上与大型银行比功能服务,但可以在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上做到最优。
三、资产质量优。作为新设立的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应借鉴大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经验、引进一流管理人才,实现资产质量的最优化。这点是应当且必须做到的。
四、经营效益优。作为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的村镇银行,实现经营效益的最优化不仅没有任何借口,而且责无旁贷。这不仅是任何一个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村镇银行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目前,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村镇银行要成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让我们衷心祝愿这朵金融新葩绽放出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