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扬州市大力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的实践与探索2
扬州市大力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农村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弱化背景下,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扬州市积极探索,大力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现状与成效
2007年以来,扬州市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植保社会化组织网络。目前有县级植保专业化合作社5个,分别是:邗江区利民植保专业合作社、高邮市卫农植保合作社、仪征市仪丰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宝应县保农植保合作社、江都市为民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农业县(市)植保合作社的全覆盖;成立乡(镇)级植保专业合作社64个,占全市乡(镇)总数83%;村级植保专业队418个,占全市农业行政村总数39%;拥有个体大户专业服务队760个。经过两年多的运作,我市植保社会化服务在组织上不断健全、制度上不断完善、内容上不断丰富、质态上不断提升,实现了重大病虫害防治效果、防治效率、防治效益“三提高”,达到了防治成本、劳动强度、环境污染“三降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一是示范带动作用显著。植保社会化服务在病虫防治上起到
为指导,坚持“政府倡导、部门指导、农民主导、市场引导”的发展思路,逐步建立起以服务农民为宗旨,公益性植保机构为依托,服务组织为纽带,专业化防治队为基础,由公益植保机构、企业、弥雾机手、农民共同参与的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
1、政府重视,强势推进。2008年,扬州市政府召集农业、农工办、民政、农机、供销等相关部门,专题研究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随后市政府召开全市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推进会。2009年,市政府将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工作综合考核指标。各级农业部门也相应出台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将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列入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力抓好推进。
2、典型引导,制定规划。2007年以来,扬州市先后3次组织开展全市植保工作现状及服务体系情况调研,全面了解全市病虫防治工作现状,总结了一批植保社会化服务典型,将邗江等地的经验做法在全市进行推广,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扬府发〔2008〕111号),计划通过3年的努力,基本达到植保社会化服务的全覆盖,做到防治效果、防治效率、防治效益“三提高”,达到防治成本、劳动强度、环境污染“三降低”,实现农产品质量、人畜生活、作物生产“三安全”目标。到2010年所有乡(镇)都成立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市成立专业防治队830个,专业化服务面积80%以上。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媒体宣传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
合作组织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作社章程,制定财务管理、日常工作管理等制度,切实维护服务和被服务双方的利益。县、乡级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做到有服务标牌、有服务基地、有防治示范方、有防治规章制度和信息档案等;村级专业防治组织做到有专业防治人员、有机动植保器械、有防治信息档案等。同时,市、县农业部门组成督查组,不定期开展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检查。
建办模式如下:
一是县、乡、村三级联动模式。近3年来,邗江区13个镇(街道)相继成立植保服务合作社,区成立邗江区植保协会、邗江区利民植保服务合作社,村、组组建专业队165个,形成了上下一体的三级联动组织。区、镇合作社实行农药联供,引进利益平衡机制,农药利润按照农药销售单位:植保专业队(弥雾机手):合作社:年终奖励提成4:4:1:1的方式进行分配,形成农药销售企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农民为一体的利益链。邗江植保站向服务组织提供病虫信息、防治技术、开展上岗技术培训、防治效果督查等服务。此外,邗江植保在对植保合作组织的引导上做到“搭平台、树品牌、奖先进”,搭建了“邗江植保网”、“邗江植保通”信息平台,树立了“邗江植保连锁”、“放心店”品牌,奖励了一批服务优质的农药经营企业、植保专业服务队、弥雾机手等先进集体及个人。2008年,邗江植保社会化服务统防统治面积占全区防治面积60%。
为农民开展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等综合服务。每亩收取育秧、机插费用112元,病虫防治费用100元,由于精准播种、统一管理,秧苗明显好于大面积生产,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
三、问题与对策
当前,扬州市在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上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随着工作向纵深推进,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基层植保服务技术力量薄弱。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乡村两级植保机构是关键,他们是技术传送、措施落实的桥梁。而目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到位,测报手段落后,经费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市77个乡(镇),其中46个乡(镇)配备植保技术人员,共计75人,只有9个乡(镇)配有病虫监测仪器。全市1059个农业行政村,设有植保员的村不到7%。基层植保体系的不健全,严重阻碍了植保新技术、新药械以及植保社会化服务的推广。
二是防效评估机制尚未建立。缺少植保社会化服务(统防统治)责任评估机构,在出现纠纷时难以进行责任认定,有效维护农民与服务组织双方的利益。
三是组织盈利能力不足。当前,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以水稻等粮食作物病虫统防统治为主,主要收入来源于按照服务面积收取一定的作业服务费,由于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作业服务费收取偏低,服务组织的盈利能力有限。
防治列入农业保险,把专业防治人员生产安全列入人身安全保险。二是协调广电部门,将植保病虫电视、广播预报作为公益性事业,免费为农民提供播报平台。三是协调农机部门,增加植保器械的补贴范围和补贴标准,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将背负式弥雾机列入购机补贴范围。
第二篇:珙县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珙县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珙县政府副县长 郑 静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四二一”家庭、空巢老人的增多,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是破解日趋严峻的社会养老难题,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截至2010年底,珙县有60岁以上人口5.8万,其中空巢老人14127人,“三无”老人381人,“五保”老人1427人,残疾老人1681人,留守老人380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8%。如何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养老工作,已经成为建设幸福珙县的一大重要课题摆在我们面前。为此,珙县县委、县政府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服务社会老人”的工作思路,在巡场镇龙祥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经过两年的探索,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模式。
一、珙县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情况
(一)坚持党政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机制。把老龄工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重点责任目标计划和考核范围,建立领导责任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社区试点和分类施养相结合,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机制。一是实行政府买单的无偿服务。对“三无”老人,送往社会养老机构,实行政府买单、集中供养,目前全县共有1031人享受此项政策。对示范社区的困难家庭老人和享受低保对象,以居家养老的方式,由社区服务站无偿提供服务,所需经费由社区统计、乡镇审核、县民政局审批,政府负责“买单”。二是实行低价有偿服务。对有一定经济来源但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实行居家养老的方式,由社区提供低价位的有偿服务,养老服务费用按市场价位的10-30%收取。三是实行市场化的有偿服务。对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人,实行居家养老的方式,由社区提供市场化的有偿服务,养老服务费用按市场价位的30-60%收取。四是实行农村社会养老服务。2009年出台了《珙县农村互助养老试行办法》,开展农村互助养老试点工作,2010年全县全面推进新型农村保险试点工作,目前全县共有60岁以上的老人14.14万人领到每月55元的养老金。
(三)坚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夯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一是组建“以老助老”互助小组,成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组织社区老人开展互助活动。通过组织医疗、家政等志愿者队伍,使其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于助老服务,并相互提供家政、娱乐、体育、医疗等各种帮助。二是建立健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如社区医疗保健站、托老所、文化活动中心等,把老年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建立空巢、孤寡老人的社会照料系统,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组织志愿者为老人看护和日常服务。农村敬老院是我县机构养老的主要形式,它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并给予信息资源、政策支持。同时募集社会资金,建设、改善相关设施,主要收养城镇“三无”老人、农村五保对象、孤残儿童等,实行养、治、教并举的工作方针,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全县共17个农村敬老院,床位1170张,入住五保对象1031人。
(四)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一是整合社区资源,完善服务设施。对试点社区进行规划,按养老功能进行改造,完善日间照料中心。2010年、2011年投入了150多万元完成了三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集娱乐室、服务站式服务、上门服务等为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二是加强管理力度,组建好服务队伍。强化“四支队伍”建设。即:服务管理者队伍;专业队伍建设;党员先锋服务队伍建设;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三是着力平台建设,规范服务内容。制定规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对签订服务协议的服务网点都明确规定提供服务的各项制度。
(五)坚持物质保障和精神关爱相结合,丰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内涵。一是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以上,享受待遇人数6179人。新农保强力推进,参保率达到87.7%,享受基础养老金人数达到14.14万人,困难老年人的保障力度不断加大。老年人医疗保障待遇明显提高,参加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医保范围内报销比例最高可达88%和70%,参加新农合的老年人住院费用补偿率最高可达70%。二是满足老年人教育文化需求。改善老年大学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开展老年教育,形成覆盖城乡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目前,全县有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4所,在校学员334人。各乡镇都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健身活动场所。三是实施老年人精神关爱行动。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场地有限,居家养老服务活动的关键是做好上门服务。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上门服务人员随喊随到。服务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
二、目前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共识尚未形成,社会重视不够。社会居家养老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全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还不深,政府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同时老年人“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和消费习惯没有普遍形成,向政府“等靠要”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也一定程度制约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向市场化、体系化发展。
(二)配套政策尚未完善,起步工作乏力。目前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相适应的政府配套措施不健全。一是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没有专项经费预算和投入,试点社区也仅是将少量资金直接补给向老人提供服务的人员手里,造成工作经费缺乏。二是原社区阵地建设配套项目中没有将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其中,现在要寻找适合开展养老服务的日间照料中心及场地难度较大。三是缺少吸引社会服务机构参与的扶持政策,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很难得到一定的经济回报,缺乏参与积极性。四是缺少动员社会志愿者参与的激励机制,对志愿者的激励措施基本上停留在精神鼓励上,造成志愿者很难提供持久的服务。
(三)专业培训尚未到位,服务水平不高。目前社区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专职服务人员大多是农村健康老人和少数志愿者,绝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护理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只能提供家居清洁、生活护理、陪送看病等基本服务,对于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保健、娱乐、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则难以满足。
(四)服务平台尚未建立,服务项目单一。没有可以为广大社会老人介绍、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造成居家老人了解和沟通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渠道十分有限,难以通过服务平台从市场中寻找中意的服务提供者。造成供求双方交流不畅通、信息不对称、相互缺乏信任度,也导致服务提供者难以准确了解居家老人的真实需求,难以准确把握服务项目的定位,提供最为需要的服务。
三、今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思索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全社会确立家庭敬老、爱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同时,对那些遗弃甚至摧残老人的子女,要通过传媒予以揭露,使其受到舆论的谴责,对触犯刑律的,要依法予以追究。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财政加大养老服务工作的投入力度,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所必须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对参与到为老服务中来的社会服务机构适当从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费用减免、培训和用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激发社会服务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加大管理服务力度。一是成立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管理,根据当地老年人口规模和养老服务需求状况,认真组织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规划等,严格按照规划和建设标准组织实施。二是加强管理服务。建立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并逐步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三是整合社区资源。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社区现有的可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资源,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等现有公共设施,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服务。充分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资源拥有者和经营者的沟通、教育、协调工作,协调各方利益,使社区资源尽可能充分整合和利用起来。
(四)进一步加大服务沟通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培育可以提供各类养老服务的实体,构建有良好信誉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平台,丰富服务方式,如动员社区党员和热心居民对高龄独居老人开展邻里守望;动员社区医院组成老年医疗康复组开展经常性的定点和上门为老服务;动员社区法律工作者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法律帮助;动员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困难老人结成帮扶对子;为有经济能力的居家老人介绍优质而价格合理的家政服务等等。
(五)进一步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居民群众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同时建立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促进志愿者队伍的稳定。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社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工作,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
(六)进一步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社保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在发展机构养老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渠道,发挥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投资兴办老年公寓、老年福利院。对政府为主投资的公共服务机构,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相关的政策规定,实行无偿、低偿或保本服务,体现国家对老年人的福利保障;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机构,倡导多让利于老年人,体现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服务组织和机构应树立真诚为老年人服务的理念,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制订奖惩措施,实现规范服务。实施具体服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贴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机构自身的特点和专长,努力开发多种多样、富有个性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和档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
第三篇:中学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发展教育产业。”两年多来,后勤工作社会化在高等学校推进很快,随着高校大量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各高校包括一些名牌高校都借助社会力量投资兴建了大量的学生公寓,改扩建或新
建了学生食堂等,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进校后校舍不足,食宿条件较差的问题,后勤社会工作有声有色,全国已经分别在上海、武汉和西安召开了三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涌现出了一批后勤工作社会化典型,形成了一整套后勤工作社会化的经验。然而,同样处于快速发展中的高中阶段教育,后勤社会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虽然不少学校已经在两年前就已经进行了尝试,见到了成效,积累了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中学规模小、收费低导致的投资风险比高校大,回报相对较低的原因存在,中学后勤工作社会化一直受到人们的冷遇,各地推进后勤社会化工作的面远不如高校广,效果远不如高校好。中学推行后勤社会化有没有可能性与必要性?中学后勤社会化的形式有哪些?在中学实施后勤社会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实践与探讨的问题,现结合学校两年多的后勤社会化实践就以上几方面问题浅谈自己的观点。
一、中学后勤工作社会化必要性与可能性
目前,各级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市县级政府,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但高中阶段教育却面临两大发展机遇,一是全教会召开后的高中阶段教育需要大规模发展的机遇,二是创建各级示范高中的机遇。要扩大办学规模,学生进校,首先必须有教室上课,必须保障最基本的教学条件,近几年高中阶段教育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发展很快,进入到××年,一个学校一年的高中招生人数可能就相当于年以前一个县区一年的高中招生总数。但教学用房、教辅用房却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规模与现状上,因此,扩大办学规模,适应群众对上高中的需求,必须保证最为基本的教学用房及教辅用房的数量,也要保证最起码的教学条件,包括实验条件、实践场地等,同时还要保证学生招进来有吃的地方,有住的地方,这无疑需要大量的投入。创建各级示范高中不仅要求教学用房及教辅用房数量充足,同时对教学设施也有具体要求,甚至要求很高,如实验条件、电教条件、场馆设施等要达到国家Ⅰ类或省Ⅰ类标准,这无疑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高中阶段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生源数量不足的问题,也不是师资数量缺乏问题,而是缺少硬件建设中启动资金问题。不难看出,在中学面临大发展的绝好机遇面前,谁的硬件先上了规模与档次,谁就抓住了主动,谁就赢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困扰学校发展的钱的问题就会最先得到解决,谁就会最先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谁就是高中阶段教育大发展中的最大赢家。但启动资金从哪里来?政府投入,数量有限或根本不可能;多收费,政策不允许,社会不答应;向金融部门贷款,贷款政策有变,不再提供信用贷款,只提供担保贷款或质押贷款,但学校固定资产不能提供担保。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或手段向社会融资,吸引社会资金对学校硬件设施先期进行投入,把学校的后勤让社会办起来,把办学条件先改善起来,把现代化设施先装配起来,把学校规模先扩大起来。向社会融资,让社会资金参与学校的后勤建设,把学校的后勤从学校的工作中剥离出来,这就是后勤社会化。
二、中学后勤工作社会化的形式
如何把社会资金吸纳到学校的后勤建设中来,既要让社会在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中发挥巨大作用,又要能调动社会投资者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值得探讨与思考的问题。高中阶段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学校规模较小,特别是住宿生少,收费比高校低得多,学生经济条件更为参差不齐,学生毕业后去向不明确,家长不愿意更多的投入,学生的消费层次及水平也较低等。因此,中学后勤社会化工作,由于投资回报较低,风险较大,推行速度远不如高校快,推进难度也比高校大。但只要后勤社会化采取的形式对投资者有吸引力,让投资者有利可图,中学后勤社会化工作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目前,中学推行后勤社会化较为成功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⒈教职工集资教职工集资,顾名思义就是把教职工手中的存钱以学校的名义借过来,让其发挥作用,学校按银行的贷款利息给集资者以回报,学校陆续从今后的收益中还本付息,由于集资事实上是教职工的一项福利,因此,教职工集资的积极性高,参与面广。这种融资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融资速度快、数额多,不需要签订任何协议,投资者基本上不承担任何风险,工程建设者也无后顾之忧,但这种融资方式不适合面向社会,否者会有非法集资这嫌。教职工集资主要用于教学楼、综合楼等教学用房或教辅用房的建设,也可用于学生公寓、食堂餐厅的建设,还可用于达标升级的其它硬件建设,如建设计算机教室、语音室及各种场馆,添置实验器材、电教器材,以
实现电教器材或实验器材Ⅰ类达标等。
⒉建筑商垫资学校根据办学需要建设有关建筑,建筑工程资金全额由建筑商垫资,学校事先与建筑商商定投资回报形式(主要是垫资款的利息),通过有资质的单位结算,学校根据双方商定的协议还本付息。这种融资方式的最大特点是操作起来十分方便,还款时间可长可短,特别是计息时间可以推迟到建筑工程结算时,学校
可以减轻利息负担,但学校必须完善各种手续,并聘请有资质的质量监理公司参与工程建设的全程质量监理。建筑商垫资主要用于教学用房和教辅用房的建设,也可用于学生公寓、食堂餐厅及其它教学设施的添置和场馆的建设。
⒊社会投资社会投资就是社会经济实体、经济暴发户、私营企业,甚至是国营企业,以赢利为目的参与学校的后勤建设或服务,向学校投资。社会投资的具体形式十分灵活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①有偿租赁,投资者投入一定资金对学校现有的后勤设施进行改造或重新装修,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档次,学校若干年后收回管理与经营权或直接向经营者收取租金,有偿租赁主要适合于学生公寓及食堂餐厅的经营与管理。②学校在校园规划区内划定地皮,由投资者按学校要求建设后勤服务设施,学校只负责图纸的设计及全程质量监理,资金全额由投资者支付,所有建筑手续全部由投资者办理,学校全方位做好服务,若干年后所有资产及经营权、管理权全部收归学校。学校与投资者双方要商定回收年限,若学校需要在投资者经营时限内收回,双方要商定房产及有关设施的处置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适合于学校的食堂餐厅及学生公寓等长期有稳定收入的设施建设。③投资者在校园外土地上建设后勤服务设施,向学生提供后勤服务。投资者按学校要求设计图纸,取得合法的建筑手续,并承诺接受学校管理,学校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理和组织有关服务对象。最后如何处置有关的房地产及服务设施,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投资者自己投资、自己管理、自己经营、自己收益,除非出现经营管理问题,学校不再建设相应的设施,投资者长期经营,房地产学校不回收;二是待学校经济条件允许后回收,回收时请房地产评估事务所进行房地产价值评估,学校按评估价回收,并办理房地产移交手续。这种投资方式主要适合于学生食堂餐厅、浴池、学生公寓、多功能体育场馆等服务设施的建设。
⒋私人入股所谓私人入股就是以类似股分制形式融资进行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当然它又不是真正意义上股分制,也不需要成立董事会。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学校根据需要取得合法手续建设后勤服务设施,施工与监理全部按有关规定确定,建设资金来自于私人入股的股金,股息从向学生提供服务按规定收取的费用或经营中获得的收益中支出,学校按还款能力若干年后退还本金,服务设施可以由学校管理经营,也可以由股东确定专人管理经营,若交学校管理,学校必须以协议形式保证最低股息,每股多少钱由学校根据需要资金多少确定。这种融资的最大特点是融资数额可大可小,十分灵活,融资速度快,学校还款周期长和还款压力小,特别适合在学校教职工内部进行,但私人入股只能适用于有稳定收益的学生公寓及学生食堂餐厅等服务设施的建设。
三、中学后勤工作社会化中应注意的几方面问题
⒈后勤服务推向社会,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后勤社会化是以吸收外来资金为前提的。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提法是不准确的,正确的表达方法应该是社会化办后勤,或后勤社会化,社会化建设后勤服务设施。当然,后勤服务除了要有必要的硬件,也需要有必须的内部服务设施,这都需要很多投资,社会投资进行内部设施添置,并与服务联系在一起,这是必要的,也是充分调动投资者积极性的需要。
⒉投资学校后勤的社会人不是慈善家,而是地地道道的商人,总是要以赢利为目的,有利可图,获取利润是商人追求的目标,因此,学校吸引社会资金办后勤,必须考虑到投资者的经济利益或社会利益,必须让投资者有利可图。
⒊无论是学校自身办后勤,还是社会办后勤,总是学校的后勤,不仅要纳入到学校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无论后勤投入来自哪里,无论是后勤服务是社会还是学校,后勤总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后勤服务对象总是学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特别是工商、税务等,要让投资者享受学校办后勤的一切待遇。
⒋社会化办后勤,不是永远的,它是一种权宜之计,它是学校在资金遇到困难又要发展,又要抓住机遇条件下的权宜之计,不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一旦条件成熟,学校将要把后勤纳入到自己的管理与服务之中,因此,无论何种后勤社会化形式,都要在考虑到学校的财力、考虑到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时机收回所有权,并在后勤社会化的开始就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以保障学校经济利益。
实施后勤社会化需要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
⒈投资者所建设的各种后勤设施,必须安全可靠,比较稳妥的解决办法是,从钻探、图纸设计、申报计划、招投标、施工,学校都要全面参与,要聘请质量监理部门进行全程质量监理,考虑到参与后勤投资的多数为建筑商,实施招投标可能会挫伤投资者积极性,一般不进行招投标,但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除此之外,学校必须全面参与管理,学校更应该聘请资质过硬的监理人员,确保后勤设施的质量。也只有质量合格,无任何安全稳患,有有关部门出具的质量安全许可证方能投入使用。
⒉社会投资形式,后勤服务及管理方式,终止协议的责任与处理,将来资产归属,资产移交时资产价值的确定等,在具体实施后勤社会化之前都要明确,特别是在校外建设的后勤服务设施,在将来资产移交时,房产、服务设施、地产等如可评估等,学校在此这前,一定要集思广益,充分的思考,对可能预见的问题,都写入到有关协议中去,并与投资方签定有法律效力的文书,确保将来不留下任何后遗症。
⒊后勤社会化所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投资者有利可图,收回投资有保障;二是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学校的管理。社会化投入所建立的设施,到底交给谁来管理,由谁来向学生提供服务,这要看是否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是否能够向学生或学校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后勤社会化所建设的各种设施交由学校来管理,由学校来向学生提供服务是最为理想的,如学生公寓,应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住宿,由学校按规定收取公寓管理及住宿费,由学校直接与投资方结算投资者的回报,简单讲,社会投入建设设施,学校投入服务与管理。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服务质量与收益是紧密相连的,投资者离开了服务,收益除非学校明确给予保障,否则不一定能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
⒋学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也是一种吸引社会化投资的开放,能否吸引到投资,关键是看投资环境,除了社会大环境要利于投资者投资外,学校还要做好服务,想为投资者所想,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组织服务对象,帮助投资者解决实际问题。
⒌中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毕竟不同于高校,不能高收费,暂时也不能培养成本收费,学生的经济条件也不允许学生高消费,因此,中学后勤服务社会化,不能走高校的“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模式,更不能像高校那样成立各种服务公司向学生提供成人化的全面的服务,应突出解决经费问题。
第四篇:工会工作社会化的探索与实践
工会工作社会化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随着**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发育的不断完善,面对面广量大的职工群体,面临日益激增的工会事务,面向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要求,**区总工会不断创新工会工作理念,在引导中服务,在维护中凝聚,在建设中完善,积极探索工会工作社会化的方式方法,努力建设服
务型工会,逐步实现工会工作由系统内自我循环向系统外开放运行的转变。
一、**区工会工作社会化理念的提出
截至**年底,**区现有建会单位18303家,会员550373人,建会数是五年前的2.4倍,会员数是五年前的1.7倍,工会组织大量增加,工会工作量激增,但全区专职工会工作者人数没有增加,要解决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存在两种选择:一种是增加辅助人员,这种方式虽然能暂时缓解工作量上的压力,但势必会出现队伍庞大,管理成本难度加大,管理经费日渐加重的矛盾,而且辅助人员今后的职业发展会面临很多问题。另一种选择,就是打开工会系统,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整合资源为职工群众服务。在实践中,**区总工会一方面坚持“花小钱办大事”的理念和“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整合与工会职能相关的部门人员和社会力量。如,在工会组建中将劳动监察协管人员纳入组建工作队伍等,共同推进工会组建覆盖工作;另一方面,坚持“工会专职干部专业化,工会服务事务社会化”的理念,把服务职工需求的一些专业性工作,例如法律服务、心理疏导等工作交给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或人员承担,这样既扩大了服务的供给,也降低了管理和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二、**工会工作社会化的具体实践
(一)工会干部的“专业化”促进工会工作的“社会化”
一是工会干部来源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在工会主席“公推直选”的前提下,通过社会化招聘的方式,把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人员纳入工会工作队伍中来,培养一批社会化、专业化的工会工作者。与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合作,开办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专修班,将社工专业的优秀学员作为专职化的工会工作者进行定向培养,并在全区各个镇、街道,以及一些大型企业为其提供实训基地。**年双方共同开办第一期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专修班,发动60余名工会干部和工会学院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工作互动,为工会系统输送了专业化、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破解工会工作难题,不断探索社会化工会工作新机制。又如,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培养工会工作人员。**年**区建立了大学生见习基地,并构建了二级见习工作管理体系,即一个见习基地,下设多个见习单位。**年,**区总工会向社会招聘大学生见习岗位105个,其中工会见习岗位35个,企业技术见习岗位70个,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会工作人手不足的矛盾。
二是工会干部职业能力的“社会化”。工会干部既要熟悉了解工会工作内容,也要学习了解社会专业知识,区总工会面向全区工会干部开展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劳动关系协调员职业资格培训、劳动仲裁员的培训,多方面培养工会干部处理社会事务的专业化能力。
(二)工会工作内容的“专业化”促进工作任务承接的“社会化”
一是在劳动监察协管员队伍中挑选优秀人员组成工会组建指导员,参与工会组建工作。利用劳动监察协管员与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在劳动监察协管员处置企业劳资纠纷事件时适时推进工会组建,对辖区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指导辖区内各类企事业单位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和发展会员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101名劳动监察协管员组成的工会组建指导员队伍在所有镇、街道、工业区实现了全覆盖。
二是联合区文广局、体育局等专业部门优势,开展各项职工文体活动。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为契机,联合区文广局开展“唱支红歌给党听”合唱比赛;每年与区体育局合作开展**职工“桥牌赛”、“乒乓球赛”、“象棋赛”、“羽毛球赛”、“五人制足球赛”等五项体育赛事的基础上;**年与上海市总工会、市体育局合作开展上海职工体育健身四季大联赛开幕式暨春季“**杯”上海农民工健身大赛。探索利用文广局、体育局的专业人员队伍组建职工文体活动指导员队伍,实现重心下移,深入企业指导职工文体活动的开展。
三是联合区科委开展职工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全国科普日,联合开展“科普进企业”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提升职工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普素养。组织职工创新研修班成员参加第20届全国发明展会,展出各类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14项,参展内容包括机械制造、纺织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四是联手社会各方开展职工技能竞赛。每年联合区人保局等政府部
门,联合区域内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高等院校,与区内各专业部门组织开展汽车维修、物业水电工、绿化工、数控机床工等竞赛,形成了“活动组织社会化,升级评审专业化,人员使用社会化”的良好态势。五是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工会服务事务。区总工会培育的由100多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区心理咨询协会”,为职工提供心理关怀和疏导服务。区
总工会与区司法局共同培育的由**区内11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20余名律师组成的“**区职工维权律师志愿团”,自**年以来坚持在每个工作日为职工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指导帮助各基层企业开展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作,有效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三)在工会组织参与政府事务中体现“社会化”
主动承接政府重点工作项目。为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区总工会主动承接实施区政府推进的重点工作项目——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年,**区成立了由35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创建办公室设在区总工会。结合**区劳动关系的实际情况,将评价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定性标准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明确各项评估依据和操作方法,形成**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评估体系。截至**年8月,**区参加创建企业已达1024家,创建成功企业704家。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有力地促进了**区劳动关系的和谐,**区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劳动者举报投诉案件和劳动仲裁案件受案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主动实施政府实事工程。为了在广大职工群众中树立心理健康的理念,**年**区总工会将“万名职工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作为政府实事工程进行实施。依托“**区心理咨询协会”这一平台,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造福职工,有力地推进了心理健康知识在职工群众中的传播。在培训内容上,根据不同类型职工的工作特点和职工的切实需求,以职场压力管理、快乐工作与自我管理、危机管理和干预、工作与生活平衡等12个内容为主题,制定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菜单,为职工提供可多元选择的个性化培训。在培训方式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职工的工作为中心,教师送教上门(进车间、进班组),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沟通氛围,激发职工探究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实事工程共开展专题培训120多场,培训职工2万多人,成为服务广大职工群众、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平台。坚持至今的教育培训已进入上千家企业,有十万多职工接受了心理健康知识的启迪。
(四)工会工作效果的感知体现“社会化”
**区工会工作效果开始引入第三方评估,让社会感知,接受社会监督。自**年开始,**区大规模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工作,该项工作一改以往类似评优工作“看材料定结论”的做法,通过严格的社会公开招投标流程,聘请3家社会第三方评估机构深入企业,了解职工对企业劳动关系的真实想法。在评估范围上,该项创建评优工作通过“地毯式”评估覆盖**全区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在评估内容上,涵盖劳动关系中职工尊严、劳动合同与报酬、社会保障与福利、职业健康安全、民主管理、职工培训与发展、职工沟通与关爱、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等八项关键内容。在评估方法上,采取深入企业,领导个别访谈、职工群体访谈、随机问卷调查、查验申报资料真伪、接受职工举报、信息技术检验企业诚信度等多种措施。通过全覆盖、立体化的评估方式,不但真实了解到企业劳动关系情况,也使和谐劳动关系的理念深入人心。据统计,在创建过程中,3家评估机构共对541家被评估企业提出计1407条整改建议,其中858条整改通过,整改通过率为60.98%。第三方评估、第四方审计、“安静的观察员”制度、媒体公开报道、接受监督举报等多种评估监督机制,确保了评估工作公平公正规范。同时,依据评估公司提出的针对性整改建议,被评估企业进行逐项整改,不断完善和提高了创建企业的管理制度。
三、**区工会工作社会化的成效
(一)工会工作队伍的素质得到了提升
一是工会工作队伍在工会工作社会化中强化了合作共赢的工作理念。在工作中“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工会工作队伍的沟通协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二是工会工作队伍在工会工作社会化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会工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工会工作事务的运作中,需要通过搭建不同的工作平台来整合社会资源,例如在劳动争议调解、职工技能竞赛等工作中,资源整合就非常有效,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三是工会工作队伍在工会工作社会化中提升了“专业化”的工作能力。工会工作队伍在社会化中逐渐加强了心理咨询知识、劳动关系调解知识、劳动仲裁知识、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工会工作队伍为职工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工会工作经费的使用中体现了效率
一方面,工会工作经费不再是简单地支付增加人手的所有开支,而是通过整合其他工作力量为我所用,例如工会组建指导员队伍,通过增加工作内容的方式,给予相应补贴激励的方式共同承接工会工作,降低了管理和服务成本,提高了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工会工作经费资金杠杆的作用,工会工作经费出一点,政府补贴一点,社会出一点,如合作开展各类桥牌赛、乒乓球赛等职工文体活动等,使工会工作经费的使用获得了更大的社会效应。
(三)工会工作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一是在社会化中拓展了工会工作的覆盖面。在职工群众中深受好评的“万名职工学电脑”实事项目、“万名职工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等,在社会化中工会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工会工作覆盖的职工群体越来越广,工会组织服务职工的能力不断增强。二是在社会化中提升了职工群众的认同度。工会组织不再是一般职工眼里的传统福利组织、娱乐组织,工会组织在职工素质的提升、职工权益维护上所体现的作为,使广大职工群众在实际工作中受益,工会工作运用开放式的评价系统让职工群众评判工作成效,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工会组织的认同度。三是在社会化中提升了工会的社会影响力。由**区总工会承办的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作为典型案例被推荐参加由第三方机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举办的评选“倾听民意”政府奖活动,树立了良好的工会社会形象,进一步扩大了工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
四、**区工会工作社会化的思考
(一)工会工作社会化要努力使工会组织成为“枢纽组织”
将一些服务性工作交给专业社会组织承担,既避免了工作的“不专业”,也可以减轻了工会工作者的压力,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并非可以将所有工会工作交给社会专业组织承担,一旦形成这种态势,工会组织将有可能被“边缘化”甚至“被取代”。在工会工作社会化中,必须分清哪些工会工作是可以社会化的,哪些工作必须由工会干部自己承担的,例如职工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增强职工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必须由工会干部自己来做。工会组织要避免“边缘化”,更要努力成为各类服务职工群众专业社会组织的枢纽,使其在工会组织的引导下,为职工群众提供健康、积极、有效的服务。
(二)工会工作社会化要使工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体现新作为
工会工作的社会化要求工会工作领域不断向社会领域延伸。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要求工会组织强化以职工群众为本,维权为重,服务为先的理念,围绕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发挥工会组织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找准工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完善工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机制体制。我们要围绕基本民生建设,发挥工会在参与社会建设中的服务作用;围绕社会安全建设,发挥工会组织在参与社会建设中的维稳作用;围绕现代社会管理模式建设,发挥工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参与作用,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体现新的作为。
(三)工会工作社会化要注重工作成效的评估
工会工作的社会化中,一旦将工会事务交予社会组织或人员承接,必须考虑工作成效的问题,因为社会组织或人员本身不是工会工作者,需要通过培训使其了解工会事务的内容、流程及要求,需要制定若干工作标准使其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不断纠正偏差,需要对于其工作完成情况细分为若干考核条目以检验完成的成效,这些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需要完善相关制度体系,这也是我们在工会工作社会化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的方向。
第五篇:春季植保社会化服务示范点工作开展小结
春季植保社会化服务示范点工作开展小结
在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上上下下密切配合,不懈努力,积极宣传,强化服务,多层次、多形式的引导农民,帮助农民,服务农民,认真做好了上半年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准备充分,精心组织,确保植保社会化服务示范点的工作开展。
我站根据
良种补贴和高产攻关项目的安排情况,确定了植保社会化服务示范点的试点乡镇。在此基础上,结合去年小麦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及早做出了预案。并做到责任到人,任务明确,成立了由农委总农艺师任组长、植保站站长任副组长,试点乡镇技干为成员的植保社会化服务技术领导小组。从而确保了我县植保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的扎实开展,全县植保社会化服务基点共__个。
二、切实做好示范点病虫监测工作,为病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我县农业布局,在赵屯、关帝庙、黄楼、城关各设立一测报基点,密切注视病虫发生动态,结合气象资料、环境条件进行认真统计分析,及时作出预测预报,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指导试点区农户进行科学防治,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三、加强植保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提高试点乡镇农民的病虫防治技术。
对试点乡镇的村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以及果树病虫害防治培训。主要内容是化除化控,小麦中后期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及果树病虫综合防治。通过培训,试点区的农民对病虫发生与防治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何时用药,用什么药都有了明确的思路,对小麦病虫防治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全县小麦防治_—_遍,为全年小麦午季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培训的同时,针对一些文化水平不高,部分内容记不住的现状,将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印成明白纸,深受农民欢迎。
四、充分利用媒体优势大力宣传。
为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农业丰收,我站在电视上做了两期《植保之窗》,并与农委合作做了一期《**农业》,针对当前病虫草害,做出了建议性的措施,提升了科学技术的利用和普及率,促进了植保技术的推广。
五、建立考核机制。对试点区的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进行一次考核,对在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予以表彰。
_年五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