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记文言文 阅读有妙招
传记文言文 阅读有妙招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6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试卷的共有11
套,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7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试卷的也有11套。这实际上表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仍然集中在传记类上,而且考查的主要题型基本上趋于稳定——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文中信息的筛选归纳概括均以客观题形式考查,文言翻译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从试卷的命题规律和趋势上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客观题部分 ■
1.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2.文言虚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辨明虚词在所给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
3.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汉语特有的句式上,从近几年来看,大多数是考查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等)的特点,省略句式的补充成分等方面。
4.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的设题技巧相对较多,近几年来看常用的技巧有:(1)断章取义。也就是说对内容、中心的概括片面,如2006年的天津卷第14题的C项,“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的表述与原文的主旨不一致,实际上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
(2)张冠李戴。此类题目的迷惑性较强,选项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均在原文中有所体现,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正确的。
(3)无中生有。此类题目往往是把没有关联的事件用看似很正常的手段联系在一起,这类题型的设计往往很巧妙,一定要多留心。如2006年全国卷Ⅱ中的第10题的B项“说服吕后收回成命”有误,吕后只是“召诸将议之”,尚未有“成命”。从试题考查项来看,大多数试卷注重对原文的“人物才智品行的分析归纳与内容分析理解与概括”的考查,这也是近几年来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另外还要注意对作者观点的评价这类题型。■ 主观题部分 ■
这部分表面上只是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对文言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因为要做好这类题目,考生要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以及语言表达技巧方面有较充分的理解。
下面结合2006年重庆高考试卷的解析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解答技巧进行归纳: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
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
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答案A项中的“堪”的含义有“经得起、忍受,能够、可以”。《孔雀东南飞》中有“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之句,句中的“堪”字可以解释为“经得起、忍受”。答案B项中的“袖”字的含义主要有“衣袖,藏在袖子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之句,与选项B的用法是相同的。C项中的“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此处讲为“授职、任命”。答案D项中的“少”作为“稍微”解释,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太后颜色少解”之句,与选项D项一致。正确答案为C.「技巧归纳」考查文言实词重在考查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高考题设错的方式一般是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错误原因是先入为主,只知其一,不顾其二。考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一定要注意那些古今意义不同和古用今废的词语。同时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课本上的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从本义来看,考查的四个字在课本中均出现过,另外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理解。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解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把握好题干中的两项要求——“行义”和“直言”以及“分别”两字的暗示。万不可只顾其一不顾其二。A项前者属“行义”,后者只是行为,并非“直言”。B项前者写张养浩破除迷信之举,还能算是仗“义”;后者是“直言”。C项,两句都不能回答题干。而D项前句说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当然是行为仗“义”;后一句皇帝已经点明“非张希孟不敢言”,这说明张养浩敢于“直言”,所以是正确的。正确答案为D.「技巧归纳」解决信息筛选题要认真读懂原文,理解所选的用来作判断的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捕捉到重要信息,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其次是读懂题干,弄清标准(例如题干中全能说明“敢于直言”的一组),标准越明,答案才越有可能选准。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作出选择。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凭主观臆断,一定要从原文出发。选项B的表述说“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与原文的表述不一致,从原文可知张养浩是通过左丞相拜住上疏,属间接给皇帝上疏。其他项的表述均能从原文中找依据。正确答案为B.「技巧归纳」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分析题答题技巧:1.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2.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的概括综合,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遇到这种情况,切忌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3.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应首先把握住原文中的考查点:哪几个关键词、什么句式等,然后采用直译,直译不通则适当意译。第一句中的重点词:“加”“目”“绝”和状语后置“加之以刑”,其中“目”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第二句整体看并不难,但要翻译准确不容易。尤其要注意句中的“伏”“愿”和整句的通顺。参考答案为:(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技巧归纳」要做好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翻译原则——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其次要注意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当然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留、换、补、删、调、贯。留,即保留原词。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即改换词语顺序。
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增补词语。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即删略词语。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即调整句式。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即修饰句子。指文句中带修辞意味的说法,用典举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品读传记体味人生
——古代传记阅读指导
传记是记录传主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传记的发展,大致
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唐以前,以史书中的传记为主,诞生了诸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一大批鸿篇巨制,它们兼具史学性与文学性的特点,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别具特色的史传文学;魏晋以后,官方把持着修撰权,传记的文学性大为减弱,传记文学呈现出衰微的趋势。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使传记文学重获新生,其史传笔法催动了志怪、志人以及传奇小说的发展。
综观其中的优秀篇什,我们不难发现,传主们丰富的人生经历、个体生命的不二体验、独特的思想情怀、不朽的人格魅力,总能令我们备受感染,引发无尽的思考和共鸣。阅读他们的传记,回溯他们的人生历程,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无疑能让我们在与传主的真情对话中体味到人生的真谛,确立全新的人生价值取向。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品读古代优秀的人物传记呢?
一、辨明传类,准确解读。的类型很多,有自传与他传,有一人之独传与多人之合传,有正规史传和文人写的别传、逸事,等等。
面对一篇传记,我们首先要善于辨明其所属的类型,这样才能求得准确的解读。比如说,自传是传主本人的文字,具有自然、真切的特点,我们可以沿着传主所叙之事直接窥知其思想、人格;他传是作者为别人写传,其中必然融入作者的情感认知、价值企求、思想趣味,要准确解读既需注意传主之事,更要参透作者其人,看其事是否真实,其叙是否公正客观。独传作为单个人的传记,其人生经历有着怎样的特点,前后所叙之事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予关注的;而合传一般是相关聚合,或是相近聚合,这就需要我们理清关系,在近似中找出差别,在比较中见出异趣。正规史传往往是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表现人物,而别传、逸事(如《段太尉逸事状》)往往并不重视人物全史,而是从横截面取材为多,对此我们也应有足够的认识。
二、学以致用,重视积累。既然是古代传记,则是文言文,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重视积累。这样的积累,包括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写作资料的积累,写作技法的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活用词、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的积累。读是为了用,学以致用,方能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丰富我们的写作宝库,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三、了解笔法,全面解读。史传常用的叙事笔法之一是“互见法”,即同一个人的事情并不是在一篇之中完全写尽,而是分散在若干篇传记之中。因此,要窥知其人全貌,需打通若干篇什,参互阅读,不能逗留于一而不知其二,仅凭一点而去妄论其人。比如《史记》中的刘邦,其人其事并没有也不可能在《高祖本纪》这一篇之中穷尽。《项羽本纪》中写他一再追问“为之奈何”,说明他善于征询别人的意见;《留侯世家》中的“沛公殆天授”从侧面写反映他的才能;《淮阴侯列传》中“信知汉王畏恶其能”、“见信死,且喜且怜之”,说明他也有妒贤忌能的一面。只有将这些打通阅读之后,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正的高祖。第二是“实笔”与“闲笔”相结合。不少传记在主要事迹之外常设“闲笔”,初看似乎离开了事情的主线,其实并不闲,这或许正是作者巧于营构之处。《项羽本纪》中鸿门宴座次的描写就能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项羽的个性特点。自己面向东而坐,而刘邦则是面向北而坐,反映出他的妄自尊大、骄横无礼、以势压人。《淮阴侯列传》中写韩信“俯出胯下,蒲伏”则是为了表现他善于忍小辱而图大谋的性格。
四、知人论世,顾及背景。“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观点,他说:“颂(诵)其诗,读其书,不知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在阅读传记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用这种方法,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来解读。一是要了解传主所处时代背景,了解他所处的特殊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深理解。二是要从传主一生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中,通观其思想性格,特别是传主在人生转折点处的特殊表现,从而于事情之外揭示出意义和价值。三是可以联系与传主相关的人物的表现来看传主其人,看这些相关人物对于突出传主起到何种作用。
五、结合评赞,理性审视。一般的史传文末都有作者的评语,称为“评”或“赞”。这样的评赞,既可以帮助我们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去审视传主的思想、个性、人格、情感、价值观等,也可以让我们获知作者本人的观点态度。比如苏秦最终失败了,但司马迁却不以成败名位论英雄,认为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受到时代、作者本人认识观的限制,有的作者评赞所持的观点并不见得是公允客观的。如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评云:“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认为诸葛亮谋略并没有什么特别,没有对付敌人的才能。何以有这样的评赞呢?原因在于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马谡被诸葛亮杀了,陈寿的父亲也因此获罪受到被剃去头发的刑罚,这样的评赞显然有挟私报复的嫌疑,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对此,我们要冷静分析,看看哪些至今仍符合进步潮流,哪些表现了作者和时代的局限。阅读要有自己的思想,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读出个性,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自己!
第二篇:传记文言文
传记文言文 阅读有妙招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6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试卷的共有11套,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7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试卷的也有11套。这实际上表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仍然集中在传记类上,而且考查的主要题型基本上趋于稳定——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文中信息的筛选归纳概括均以客观题形式考查,文言翻译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从试卷的命题规律和趋势上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 客观题部分 ■
1.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2.文言虚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辨明虚词在所给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
3.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汉语特有的句式上,从近几年来看,大多数是考查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等)的特点,省略句式的补充成分等方面。
4.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的设题技巧相对较多,近几年来看常用的技巧有:
(1)断章取义。也就是说对内容、中心的概括片面,如2006年的天津卷第14题的C项,“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的表述与原文的主旨不一致,实际上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
(2)张冠李戴。此类题目的迷惑性较强,选项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均在原文中有所体现,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正确的。
(3)无中生有。此类题目往往是把没有关联的事件用看似很正常的手段联系在一起,这类题型的设计往往很巧妙,一定要多留心。如2006年全国卷Ⅱ中的第10题的B项“说服吕后收回成命”有误,吕后只是“召诸将议之”,尚未有“成命”。
从试题考查项来看,大多数试卷注重对原文的“人物才智品行的分析归纳与内容分析理解与概括”的考查,这也是近几年来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另外还要注意对作者观点的评价这类题型。
■ 主观题部分 ■
这部分表面上只是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对文言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因为要做好这类题目,考生要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以及语言表达技巧方面有较充分的理解。下面结合2006年重庆高考试卷的解析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解答技巧进行归纳: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
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答案A项中的“堪”的含义有“经得起、忍受,能够、可以”。《孔雀东南飞》中有“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之句,句中的“堪”字可以解释为“经得起、忍受”。答案B项中的“袖”字的含义主要有“衣袖,藏在袖子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之句,与选项B的用法是相同的。C项中的“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此处讲为“授职、任命”。答案D项中的“少”作为“稍微”解释,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太后颜色少解”之句,与选项D项一致。正确答案为C。
【技巧归纳】考查文言实词重在考查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高考题设错的方式一般是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错误原因是先入为主,只知其一,不顾其二。考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一定要注意那些古今意义不同和古用今废的词语。同时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课本上的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从本义来看,考查的四个字在课本中均出现过,另外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理解。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C.不得已而为盗耳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A项前者指示代词“这”;后者人称代词作定语“他的”。B项均为“就”。C项前者副词“才”;后者为转折连词“却”。D项,前者是介词“为了、因为”,后者表被动“被”。正确答案为B。
【技巧归纳】考生复习虚词时不仅要注意虚词的用法,而且要注意虚词的意义,尤其是语境义。在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的考查中,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同一意义,可有多种不同的表述;而文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具有稳定性。因此,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解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把握好题干中的两项要求——“行义”和“直言”以及“分别”两字的暗示。万不可只顾其一不顾其二。A项前者属“行义”,后者只是行为,并非“直言”。B项前者写张养浩破除迷信之举,还能算是仗“义”;后者是“直言”。C项,两句都不能回答题干。而D项前句说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当然是行为仗“义”;后一句皇帝已经点明“非张希孟不敢言”,这说明张养浩敢于“直
言”,所以是正确的。正确答案为D。
【技巧归纳】解决信息筛选题要认真读懂原文,理解所选的用来作判断的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捕捉到重要信息,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其次是读懂题干,弄清标准(例如题干中全能说明“敢于直言”的一组),标准越明,答案才越有可能选准。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作出选择。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凭主观臆断,一定要从原文出发。选项B的表述说“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与原文的表述不一致,从原文可知张养浩是通过左丞相拜住上疏,属间接给皇帝上疏。其他项的表述均能从原文中找依据。正确答案为B。
【技巧归纳】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分析题答题技巧:1.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2.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的概括综合,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遇到这种情况,切忌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3.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应首先把握住原文中的考查点:哪几个关键词、什么句式等,然后采用直译,直译不通则适当意译。第一句中的重点词:“加”“目”“绝”和状语后置“加之以刑”,其中“目”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第二句整体看并不难,但要翻译准确不容易。尤其要注意句中的“伏”“愿”和整句的通顺。参考答案为:(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
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技巧归纳】要做好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翻译原则——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其次要注意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当然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留、换、补、删、调、贯。留,即保留原词。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即改换词语顺序。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增补词语。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即删略词语。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即调整句式。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即修饰句子。指文句中带修辞意味的说法,用典举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第三篇: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
例说高考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6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试卷的共有11套,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7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 试卷的也有11套。这实际上表明,高考文言阅读的材料仍然集中在传记类上,而且考查的主要题型基本上趋于稳定——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文中信息的筛 选归纳概括均以客观题形式考查,文言翻译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从试卷的命题规律和趋势上来看,客观题目大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客观题部分
1、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2、文言虚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辨明虚词在所给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从题型来看,近几年来高考文言虚词考查较多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分别由一个加 点的虚词,考生须对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做出判断。每题用来做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出自高考文言阅读材料,有4个例句 出自中学课本。
3、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汉语特有的句式上,从近几年来看,大多数是考查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等)的特点,省略句式的补充成分等方面。
4、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的设题技巧相对较多,近几年来看常用的技巧有:
(1)断章取义。也就是说对内容、中心的概括片面,比如2005年的湖北卷第14题的D项中“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与原文不符,原文表面描写两个 和尚对李超武技的指导,实际写两和尚对李超德行的指导。再如2006年的天津卷第14题的C项,“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 严。”的表述与原文的主旨不一致,实际上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
(2)张冠李戴。此类题目的迷惑性较强,选项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均在原文中有所体现,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正确的。比如2006年的重庆高考试卷的第11题 的选项B中表述说“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与原文的表述不一致,从原文可知张养浩是通过左丞相拜住上疏,属间接给皇帝上疏,很明显这是张冠李戴。
(3)无中生有。此类题目往往是把没有关联的事件用看似很正常的手段联系在一起,这类题型的设计往往很巧妙,一定要多留心。如2005年的黑、吉、桂试卷 中的第10题的C选项中说文中人物“优孟为相”,这一说法不能从原文看出。再如2006年全国卷Ⅱ中的第10题的B项“说服吕后收回成命”有误,吕后只是 “召诸将议之”,尚未有“成命”。
从试题考查项来看,大多数试卷注重对原文的“人物才智品行的分析归纳与内容分析理解与概括”的考查,这也是近几年来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另外还要注意对作者观点的评价这类题型。
(二)主观题部分
这部分表面上只是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对文言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因为要做好这类题目,考生要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以及语言表达技巧方面有较充分的理解。下面结合2006年重庆高考试卷的解析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解答技巧进行归纳: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 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 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
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 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 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 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答案A项中的“堪”的含义有“经得起、忍受,能够、可以”。《孔雀东南飞》中有“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之句,句中的“堪”字可以解释为“经得起、忍受”;《论语》中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之句,句中的“堪”也是“经得起、忍 受”的含义。答案B项中的“袖”字的含义主要有“衣袖,藏在袖子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之句,与选项B的用法是相同的。C项中的“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此处讲为“授职、任命”。答案D项中的“少”作为“稍微”解释,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 有“太后颜色少解”之句,与选项D项一致。正确答案为C。
【技巧归纳】考查文言实词重在考查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高考题设错的方式一般是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错误原因 是先入为主,只知其一,不顾其二。考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一定要注意那些古今意义不同和古用今废的词语。同时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课本上的常见文言 实词的理解,从本义来看,考查的四个字在课本中均出现过,另外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理解。
文言实词的题目解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解题方法上看,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 正确答案。
2、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中有考生不熟悉的生僻词,那么对这个词的解释一般就是正确答案,它只不过是干扰项罢了;反之,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是常用 词,题中给出的解答又正好与现代汉语的常见用法吻合,一般情况下,这类选项有可能就是错的。
3、有的实词词意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 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4、利用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常见方法进行推断,比如古今对照法(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邻字辅助法(根据相 邻的字来推断词义)、语法分析推断法(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对句判断法(又称“语言结构推断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成语印证法、课文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等。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C、不得已而为盗耳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A项前者指示代词“这”;后者人称代词作定语“他的”。B项均为“就”。C项前者副词“才”;后者为转折连词“却”。D项,前者是介词“为了、因为”,后者表被动“被”。正确答案为B。【技巧归纳】考生复习虚词时不仅要注意虚词的用法,而且要注意虚词的意义,尤其是语境义。在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的考查中,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 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同一意义,可有多种不同的表述;而文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具有稳定性。因此,文言虚词的“意义”是 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解答文言虚词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看清题目要求,明确思考角度;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注意检查,即把解释的意思代人原文,联系上下文看 理解是否恰当。②先理解翻译课内句子中的虚词,再比较推断文段中句子的虚词用法;③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辨明上下文的关系;④通过分析语句 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是否相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解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把握好题干中的两项要求——“行义”和“直言”以及“分别”两字的暗示。万不可只顾其一 不顾其二。A项前者属“行义”,后者只是行为,并非“直言”。B项前者写张养浩破除迷信之举,还能算是仗“义”;后者是“直言”。C项,两句都不能回答题 干。而D项前句说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当然是行为仗“义”;后一句皇帝已经点明“非张希孟不敢言”,这说明张养浩敢于“直言”,所以是正确 的。正确答案为D。
【技巧归纳】解决信息筛选题要认真读懂原文,理解所选的用来作判断的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捕捉到重要信息,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其次是读懂题干,弄 清标准(例如题干中全能说明“敢于直言”的一组),标准愈明,答案才愈有可能选准。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 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作出选择。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考查,实际上就是考查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即拿来一篇文言文,通过整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性格表现题答题技 巧:
1、解答此题的基本思路:将几个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正误。建议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 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2、要注意审题,例如如果题中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 “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凭主观臆断,一定要从原文 出发。选项B的表述说“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与原文的表述不一致,从原文可知张养浩是通过左丞相拜住上疏,属间接给皇帝上疏。其他项的表述均能从原文 中找依据。正确答案为B。
【技巧归纳】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分析题答题技巧:
1、注意区分“作者观点态度”与“所述事件”、“所主,这是做此类题的大忌。
2、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 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
3、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的概括综合,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遇到这种情况,切忌以偏概全,只见数目,不见森林。
4、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4分)(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4分)
【解析】该题应首先把握住原文中的考查点:哪几个关键词、什么句式等,然后采用直译,直译不通则适当意译。第一句中的重点词:“加”“目”“绝”和状语后 置“加之以刑”,其中“目”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第二句整体看并不难,但要翻译准确不容易。尤其要注意句中的“伏”“愿”和整句的通顺。参考答案为:(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 为警戒。
【技巧归纳】要做好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翻译原则——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其次要注意翻译时以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直译是指按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意译是指按原文的大意翻译,即允许在内容不走样的前提下,用合适的话 和表达方式表示。这两种方法可以单用,也可以兼用,视原文情况而定。凡是遇到古今异义、词义通假、词序颠倒、句式特殊的句子,直译后语意不通顺,表达欠准 确,则可练习上下文,适当用意译。当然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留、换、补、删、调、贯。留,即保留原词。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 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即改换词语顺序。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 增补词语。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即删略词语。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即调整句式。指把文言句中 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即修饰句子。指文句中带修辞意味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检查 一遍,看看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楚江怀古唐宣宗大中初年,原在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从北方来到江南,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滨,触景生情,追慕前贤,感怀身世,写下《楚江怀古》五律三章。这是其中一篇。诗人描写了洞庭湖的风景,凭吊屈原,抒发了自已羡慕屈原的情怀,表达了自已苦闷忧伤的心境。全诗借景抒怀,凝练深挚,情真意切。
《楚江怀古》第一首详解 注释
马戴,字虞臣,会昌四年进士第。宣宗大中初,太原李司空辟掌书记,以正言被斥为龙阳尉。懿宗咸通末,佐大同军幕,终太学博士。诗集一卷,今编二卷。写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初年,原在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从北方来到江南,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滨,触景生情,追慕前贤,感怀身世,写下《楚江怀古》五律三章。本篇虽题“怀古”,却泛咏洞庭景致。诗人履楚江而临晚秋,时值晚唐,不免“发思古之幽情”,感伤自身不遇。首联先点明薄暮时分;颔联上句承接“暮”字,下句才点出人来,颈联就山水两方面写夜景,“夹”字犹见凝练;尾联才写出“怀古”的主旨,为后两首开题,而以悲愁作结。诗人描写了洞庭湖的风景,凭吊屈原,抒发了自己羡慕屈原的情怀,表达了自己苦闷忧伤的心境。全诗借景抒怀,凝练深挚,情真意切。全文 其一: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马戴诗《楚江怀古》(黄仲金 书)其二: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芦洲生早雾,兰湿下微霜。列宿分穷野,空流注大荒。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其三: 野风吹蕙带,骤雨滴兰桡。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阴霓侵晚景,海树入回潮。欲折寒芳荐,明神讵可招。《楚江怀古》第一首详解注释 〖微阳〗微弱的阳光。〖楚丘〗楚地的山丘。〖洞庭〗洞庭湖。
〖木兰舟〗木兰树所制的舟船,此因楚江而用《楚辞》中的木兰舟。木兰舟本典出《迷异记》:“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木兰:小乔木。〖广泽〗广阔的大水面。
〖云中君〗本《楚辞·九歌》篇名,为祭祀云神之作,此也因楚江而想到《九歌》。〖竟夕〗整夜。韵译
雾露团团凝聚寒气侵人,夕阳已落下楚地的山丘。猿在洞庭湖畔树上啼叫,人乘木兰舟在湖中泛游。
明月从广漠的湖上升起,两岸青山夹着滔滔乱流。云中仙君怎么都不见了?我竟通宵达旦独自悲秋。题解
本篇虽题“怀古”,却泛咏洞庭景致。诗人履楚江而临晚秋,时值晚唐,不免“发思古之幽情”,感伤自身不遇。首联先点明薄暮时分;颔联上句承接“暮”字,下句才点出人来,颈联就山水两方面写夜景,“夹”字犹见凝练;尾联才写出“怀古” 的主旨,为后两首开题,而以悲愁作结。诗人描写了洞庭湖的风景,凭吊屈原,抒发了自己羡慕屈原的情怀,表达了自己苦闷忧伤的心境。全诗借景抒怀,凝练深挚,情真意切。
楚江怀古 评析
(作者李元洛)
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唐人五律,多高华雄厚之作,此诗以清微婉约出之,如仙人乘莲叶轻舟,凌波而下也。”他以“清微婉约”四字标举此诗的艺术风格,确实别具只眼。
秋风遥落的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露气迷茫,寒意侵人。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曲微婉地透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情怀。斯时斯地,入耳的是洞庭湖边树丛中猿猴的哀啼,照眼的是江上飘流的木兰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涉江》),诗人泛游在湘江之上,对景怀人,屈原的歌声仿佛在叩击他的心弦。“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这是晚唐诗中的名句,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一句写物,一句写己;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诗人伤秋怀远之情并没有直接说明,只是点染了一张淡彩的画,气象清远,婉而不露,让人思而得之。
楚江怀古
黄昏已尽,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从广阔的洞庭湖上升起,深苍的山峦间夹泻着汩汩而下的乱流。“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二句,描绘的虽是比较广阔的景象,但它的情致与笔墨还是清微婉约的。同是用五律写明月,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李白的“梦绕城边月,心飞故国楼”(《太原早秋》),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都是所谓“高华雄厚”之作。而马戴此联的风调却有明显的不同,这一联承上发展而来,是山水分设的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田同之《西圃词说》),“广泽生明月”的阔大和静谧,曲曲反衬出诗人远谪遐方的孤单离索:“苍山夹乱流”的迷茫与纷扰,深深映照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撩乱彷徨。
楚江怀古
夜已深沉,诗人尚未归去,俯仰于天地之间,沉浮于湘波之上,他不禁想起楚地古老的传说和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楚江怀古》之三),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点明题目中的“怀古”,而且以“竟夕”与“悲秋”在时间和节候上呼应开篇,使全诗在变化错综之中呈现出和谐完整之美,让人寻绎不尽。从这首诗可以看到,清微婉约的风格,在内容上是由感情的细腻低回所决定的,在艺术表现上则是清超而不质实,深微而不粗放,词华淡远而不艳抹浓妆,含蓄蕴藉而不直露奔迸。马戴的这首《楚江怀古》,可说是晚唐诗歌园地里一枝具有独特芬芳和色彩的素馨花。
第一首虽题“怀古”,却泛咏洞庭景致。诗人履楚江而临晚秋,时值晚唐,不免“发思古之幽情”,感伤自身不遇。首联先点明薄暮时分;颔联上句承接“暮”字,下句才点出人来,颈联就山水两方面写夜景,“夹”字犹见凝练;尾联才写出“怀古”的主旨,为后两首开题,而以悲愁作结。全诗风格清丽婉约,感情细腻低徊。李元洛评曰:“在艺术上清超而不质实,深微而不粗放,词华淡远而不艳抹浓妆,含蓄蕴籍而不直露奔迸。”
(1)请从动、静结合角度分析此两句话“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的表达效果;
“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将月亮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两句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还写出了苍茫的青山,喧闹的滔滔江流,构成了一幅含情的淡彩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诗题怀古,实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听到“猿啼”,看到“微阳”、“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然而,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全诗以悲愁作结,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
8.(1)第三联用动静结合手法,描绘洞庭湖阔大,明月初升,青山苍茫,滔滔江流喧闹不休,构成了一幅壮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3分)
(2)第三联寓情于景,表达自己直言被黜内心的不平。(2分)(意思接近即可)9(1)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
(2)表达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缅怀,以及秉持正道之心。(2分)(3)抒发了客居他地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接近即可)
第四篇:文言文传记文章阅读资料
文言文传记文章阅读资料汇编
古代有关仕宦的词语汇释 1.铨选官吏
举:推荐,选拔。如“举贤以自佐”。荐:推荐。如“通三经者,荐擢之”。进:推荐。如“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铨:量才选拔官吏。如“未闻如此铨授”。选:挑选。如“选贤进能,不私乎内”。
征:朝廷直接征召。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召:征召。如“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辟:官府招聘。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起家:起于家而出任官职。如“建元中,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公,时邓公免,起家为九卿”。
2.授予官爵
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授:授职,任命。如“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爵:授予官爵。如“爵人于朝,与士共之”。署:任命。如“北海郑玄,北面受署”。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史”。用:任用。如“(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捐:纳资得官。如“入资捐同知职衔”。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赠:赐以官爵,或死后追封爵位。如“可赠太中大夫,赐绢二十匹”。(《梁书》)3.上任做官
仕宦: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就:赴任。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视事:到职工作。如“视事二三年”。(《张衡传》)下车:官吏刚到任。如“衡下车,治威严”。4.提拔调动
擢:提拔。如“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晋书》)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调:调动官职。如“调永新州判官”。(《元史》)徙:调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迁调官职。如“愿以侍疾久,转正员郎”。(《南齐书》)放:京官调到地方任职。如“放了鸟里雅苏台的参赞大臣了”。(《儿女英雄传》)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5.兼职代理
领:兼任。如“又领扬州刺史”。(《晋书》)摄:暂时兼理。如“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守:兼理,指比本职高的兼职。如“将仕郎守麟台正字臣陈子昂”。(陈子昂《谏用刑书》)
行:大官兼理小官的事。如“寻加伏波将军,行荥阳太守”。(《魏书》)
判:以高官兼作低职。如唐以宰相判六军十二卫事,宋以宰相判枢密院。权:暂时代理。如“韩愈权知国子博士,三岁为真”。(《鼠璞》)
假:暂时代理。如“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如“辞对有序,歆甚知之,召署主簿”。(《后汉书》)6.贬官免职
贬:降低官职。如“又例贬永州司马”。
谪:降职或被流放。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罢:免职。如“主谳者亦各罢去”。(《狱中杂记》)遣:谪贬、放逐。如“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黜:废免。如“王废狄后”。(《国语》)绌:通“黜”。如“展禽三绌”。(《荀子》)替:废免。如“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孔子家语》)
左迁:贬官。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放:本义为放逐,特指京官改为外任 7.离职退休 致仕:辞官归居。如“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 致事:辞官退居。如“大夫七十而致事”。
乞骸: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能归葬乡土。也叫
乞骸骨,如“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晏子春秋》)
乞身:请求退职。如“故仪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告老:官吏年老辞官。如“晋韩献子告老”。请老:因年老请求退休。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古代少数民族特称。
东方少数民族:夷。西方少数民族:戎。南方少数民族:蛮。北方少数民族:狄、胡。兄弟排行称谓
老大(兄):伯、孟,如刘伯温、曹孟德。老二:仲,如孔仲尼、范仲淹。
老三:叔,如孙叔敖。古代年龄特称 周岁:晬(zuì)。幼年:垂髫、髫龄、髫年。
10--15岁:少年、少童、总角、总发、及笄(女)。
(7)劾:弹劾,揭发罪状。例: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资治通鉴·宋纪十五》
(8)贾祸:招来祸患。例: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1996年高考卷)
3.表示办案或犯罪遭审判类的词语。
(1)坐:①由„„而获罪,定罪。滂坐系黄门北寺狱。《后汉书·党锢列传》
②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晋人使与邾大夫坐。《左传·昭公二十三年》(2)案(按):考察、审问。例: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同上)
(3)论:判罪。例:论守独石、内官弓胜田猎扰民。《明史·列传第六十五》(4)当:定罪。例:顺等罪当死,勿论。《明史·于谦传》
(5)狱:案件。例: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续资治通鉴》
(6)牒:文书。例: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4.表示要求辞官回家的词语。
(1)乞骸骨:告病告老请求退休。例:莽上疏乞骸骨。《汉书·王莽列传第六十九上》(2)致仕:请辞官回家。例:乾统初,(杨绩)乞致仕,不许。《辽史·列传第二十七》
(3)归养:回去奉养父母。例:独子无兄弟,归养。《信陵君窃符救赵》 5.常见的古今异义:
(1)特征:特别征召。例: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后汉书·党锢列传》
(2)视事:官员到职工作。例: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3)故事:按旧例。例: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1998年高考卷)
(4)下车:官吏初到位。例: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
(5)中外:朝廷内外。例: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风采。《明史·列传第一百一》
(6)首领:脑袋,性命。例: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1998年高考卷)
重要实词的特殊含义
按:按诛五人 // 收摄按问(追究、查办)
当 :表奏皆当死 // 蒙毅当赵高法应死(判罪)德(1):赵郡农民德之(感激)(2):周顺昌好为德于乡(恩惠)论:于是论高辇死(判决)
可(1)后进文章无可意者(适合)(2)帝可其奏(准许)(3)可堪回首(岂,哪)方(1):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比较)
(2):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比方)少(1):时论颇以此少之(轻视)
(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稍微)多 :时亦以此多之(赞扬)
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雅 :赵高雅得幸于胡亥。(平素)课(1):劝课农桑。(督促)(2):课敛赋税(征收)
(3):昼课赋,夜课书。(学习)简 :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选拔)克(1):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
(2):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约定)
略(1):攻城略地(夺取)
亟(1):子亟去,勿污我。(赶快)(2):亟请武公,公弗许。(屡次)干(1):干青云而直上。(冲上)
(2):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干预)(3):不鬻智以干禄,不辞爵以吊名。(求取)董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督察)摄(1):收摄按问(拘捕)(2):摄敝衣冠(整理)
恤(1):内省不疚,何恤人言(顾虑)
(2):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顾念)(3):振贫穷而恤孤寡(救济)次(1):非次拔擢(次序)
(2):次北固山下 // 师次彭模(停留 驻扎)伐(1):此五霸之伐也(功业)
(2):每一令出,(屈)平伐曰(夸耀)第(1):宋世景举秀才,对策上第(等次)(2):必躬造左公第(府第)(3):第归,杀而鬻之(只管)(4):能取进士第(科第)微(1):人微言轻(地位低)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购 :高祖购求季布千金(悬赏)
趣(1):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魏(催 促)(2):农赴时,商趣利(追逐)(3):趣甚疾(疾走)
第五篇:提高教学质量有妙招
提高教学质量有妙招
刘 影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作文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在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考场上奋笔疾书,考试后满载而归。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成绩都令人满意,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成正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呢?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妙招一:活
1、教法活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不要用统一的模式去要求学生,也不要死教书本,要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如,数学课堂上,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还有不同的解法吗?”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以后做题时,不用我说,学生就自告奋勇向我汇报:“老师,我有两种方法。”所以,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学生创新的火花。语文课上,我针对训练点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学习了《桂林山水》一课,我启发学生:看了图片,你觉得桂林的山还像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正因为我平时的教学做到了“活”,所以考试的时候,无论题型怎样变化,学生的思维都是活跃的,不会一遇到难题就无从下手,手忙脚乱。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教学质量。
2、练习活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练习和复习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所以每讲完一节课,我都会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每单元结束我都会进行集中的复习。习题分为基础题,能力题,提高题,题型要全面,典型,稳中提升。既要照顾差生,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这样,通过经常性的练习,学生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见过的题型多,所以考试的时候就可以游刃有余,自然提高了教学质量。
3、作业活
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我把学生分为A、B、C三等,每天晚上给学生留有不同的作业,分层练习,分层提高,打破了以往的固定模式,优等生注重能力提升,中等生注重能力培养,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对家长提出了要求,可以在他们的帮助下,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妙招二:严
“严师出高徒”。平时的教学中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大到每一次的考试,小到每一个字的书写,必须严格规定,因为知识来不得半点马虎。教育学生认真审题,做题步骤清晰,一丝不苟。对于典型题老师要认真检查,不允许出一点错误,一些简单的题,也要由小组长检查,不放松一个环节,有了错误,立刻改正。
妙招三:细
作为教师,一定要做个细心人,对于书中的知识点,要仔细揣摩,不放松一个细节。因为如果连老师都疏忽了,那么学生可能也就马虎大意了,而考试的时候恰巧就出现了,那么也许全班的同学都会措手不及。此外“细”还指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动态,哪里学生不懂,哪里学生模糊不清,都要进行及时的跟踪辅导;还要留心考试的命题方向,结合考试命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以上就是我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一定会收获硕果累累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