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考研问题的博弈分析
大学生考研问题的博弈分析
摘要:近年来,由于就业难度的加大,出现了一股“考研热”。是否考研,以及专业、甚至地区的选择对面临毕业的学生的未来影响都是十分关键的。大学生已经是一个完全具有独立思考的成年人,其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博弈现象,使其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本文将利用博弈理论,对考研过程中出现的三种重要选择进行简单的博弈分析。通过分析可知,考研过程中每一次选择都需要对自身情况和考研的宏观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才可能实现自身最优化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考研博弈
大学毕业后到底该考研还是该工作?考研到底是理性选择还是盲从?大学生毕业后到底要如何选
择自己的人生出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火热话题。而考研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
由下图可以看到,从做出考研的决定到最终录取的这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处处存在博弈。首先是在博弈中做出考研的选择,当选择了考研之后,须在博弈中对专业、地区、院校、导师做出选择,复习战略也是一种博弈。直到考试成绩出来,如果有调剂的机会,博弈将又一次出现。考试失利后博弈仍旧存在,是选择继续考,还是工作„„只有在考研过程的每一次博弈中达到最优或至少次优的情况下,考生才能达到效用最大。
图1考研过程中的博弈决策树
一 选择考研还是选择工作的博弈分析
三年级大学生面临着以后选择考研,还是就业的问题。影响考研或工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环境、个人前途、专业的不如意、家庭环境等。为了简单起见,从个人的收益最大化分析,有以下两点需要讨论:第一,从社会环境来看,任何学生都有可能选择考研或者工作,从成功的概率来分析,如果考研的人比较多则考研成功率自然降低,相反,考研的成功率就高。第二,从个人前途来分析,下面有一个收益分析方法,举个简单例子,工作带来的收益是每月 1 500元(现值),考研成功,考研带来收益每月 2 000 元(现值),考研失败的话,每月收益 1 300 元(现值)。
综合上面的两种情况,可以得到一个博弈矩阵,假设:
(1)学生自己在其他学生的考研的情况下,自己考研成功的概率为ρ1,在其他同学不考研的情况下,自己考研成功的概率为ρ2,很显然有 ρ2>ρ1;(2)考研成功带来的收益为 ν1,考研失败带来的收益为ν2,直接工作带来的收益为ν3,很显然有 ν1>ν3>ν2,(3)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假设为 m,一般水平m=1,成绩较好 m>1,成绩较差 m<1。(主要讨论学生自己的收益,(主要讨论学生自己的收益,其他人的略),有如下博弈收益矩阵:
注:对于其他学生,考研是指考研人数相对比较多,工作是指考研人数相对比较少
从上面的博弈收益矩阵可以看出,在很多学生都考研的时候,需要比较 mρ1ν1+(1-mρ1)ν2 与 ν3 的大小,由于研究生阶段属于精英教育,人数规模不会很大,因而,需要从自身出发,判断好自己的 m,而且需要根据许多信息判断考研人数的大概趋势。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考研或工作的选择,关系着自己未来。当然,对于学习能力超优秀的学生来说,由于m 值很大,从而考研收益始终是大于工作的,存在优势策略,即选择考研(由于模型的不全面性,现实生活不完全存在此现象)。
二、选择院校的博弈分析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校的选择也是极其艰难的,选择报考热门地区、热门学校,还是相对比较冷的院校,即一般普通高校,难以决断。很显然,每个人都想上国家重点高校,但是,考名校,不仅通过初试很困难,通过复试更加困难,所以需要考生衡量自身的能力,并且要有能接受高失败率的心理承受能力。从效用最大化出发,有以下两点需要讨论: 第一,风险偏好的问题。作为学生自己,需要判断自己是风险规避者,还是风险偏好者,并且需要根据信息判断其他考生的风险偏好,若大多数考生是风险偏好者,则考名校的成功概率相对较低,反之,成功率则高一些,当然,相对于普通院校来说,考研成功率还是要低很多。第二,考生对自身能力情况的分析,自己是一个基础扎实,还是基础一般的学生,专业课学习如何,复试是否占优势,考取名校、一般院校的成功概率如何。
综合上面两点,建立下面一个博弈收益矩阵,假设
(1)在其他同学为风险偏好者的时候,也就是选择考取名校,考生自己选择考取名校的并且成功概率为 p1,选择考取一般院校并且成功的概率为p2;反之,在其他同学为风险规避者的时候,成功概率分别为 p3 和 p4,有p3>p1,p2>p4,p2>p1,p4>p3,(p2-p1)>(p4-p3)。(2)假设考生自己考取名校,成功之后的效用为u1,失败的效用为 u2;考取一般院校,成功和失败的效用分别为 u3 和 u4。有如下博弈收益矩阵:
从上面的博弈收益矩阵,可以看出:
首先,要判断自己的风险偏好,因为风险偏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院校选择。比如,假设大家的能力一致,也就是 p2,p1,p3,p4 对于任何人都是固定值,考生自己是一个风险偏好者,则报考名校,带来的效用大于
一般院校;反之,对于风险规避者,报考一般院校,成功率高,比较稳定,其效用大于报考风险较大的名校的效用。
其次,能力决定一切。比如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即使是风险偏好者,其考名校的成功率也使很低的,因而总的效用可能小于一般院校;相反,对于很优秀的学生来说,即使是风险规避者,因为考取名校的概率很大,也会选择考取名校。
所以,选择学校的时候,要综合分析自己的实际能力,判断自己的风险偏好,并且根据现有信息分析其他同学的风险偏好,因为别人的选择,会影响到你考研成功率,从而可能改变你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你的选择,才是使你效用最大化的选择。而有些现象是不可取,比如,学生自己属于风险偏好者,本人也很优秀,但是父母是风险规避者,父母为了稳定,要求报考一般院校,自己就听从父母报考一般院校,这样是不会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的。
三 上专业课与不上专业课的博弈分析过程
考研的特殊之处在于先初试考查,考生只有先通过了初试才有复试专业素质的机会,而且复试成绩的比重相对初试成绩要偏低, 这就意味着考生一旦进入了复试就很有可能顺利地考取研究生。然而大学阶段的专业课,尤其是关键性的专业课大部分安排在大三和大四上学期,而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末,这样我们一旦选择考研,只能在专业训练的黄金时期顶着学习压力备考。
由于这种特殊的考试安排,选择考研的同学在复习方式中的矛盾便产生了:是破釜沉舟,弃专业课于不顾,背水一战?还是“考研诚可贵,专业价更高”从而两者皆顾之?若选前者,专心基础课程的训练将为初试的顺利通过增加筹码,但复试如何应对?一旦考研失手,没有专业知识如何去选择工作?如果选择后者,尽管考研也进行,专业也不落,似乎两全其美,但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考研复习强度大,难度高,时间短;专业训练任务重,难度高,费时长,如果协调不当,很有可能专业学不好且直接影响考研。
根据实际情况,存在一个比较复杂的博弈现象,涉及到对于考研成功率,以及对于以后工作的影响。本文为了简单起见,就只从考研成功率来分析:第一,放弃专业课的学习,可以为考研赢得一部分时间,可以增加基础课程学习,比如英语、数学的学习,从而提高考研初试的成功率,但同时会造成复试成功率的降低。第二,相反,专业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复试的成功率,同时降低初试的成功率;还有,即使考研失败,在以后的工作中,专业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未来收益。
综合上面的两种情况,有博弈矩阵,假设:
(1)初试成功率为 p,复试成功率为 q,总的考研成功率为0.7p+0.3q(主要分析对象);(2)在其他考研同学上专业课的情况下,学生自己选择上专业课,初试、复试成功率分别为 p1,q1,学生自己选择不上专业课,初试、复试成功率分别为 p2,q2,相反,在其他考研同学不上专业课时,其概率分别为 p3,q3;p4,q4,很明显有以下关系 p2>p4=p1>p3,q3>q4=q1>q2。有如下博弈收益矩阵:
从上面的博弈收益矩阵,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需要考虑:专业课上课时间需要重新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分配,对于不同的人,在同样的时间,p,q 的增加值是不同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这一部分时间里,0.7Δp 与 0.3Δq 之间的大小,例如,在其他同学上课的情况下,学生上课,还是不上课,主要是权衡 0.7(p 2-p1)与 0.3(q 1-q2)之间的大小,对于不同学生,其结果明显是不同的。比如,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这部分时间用于基础课的学习,其初试成功率并不能明显提高,然而用于专业课的学习,其复试占有明显优势,可以大幅度提高复试成功率,在这时,极有可能出现 0.7Δp≤0.3Δq。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而言,需要全面了解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上专业课,不能随大流,别人不上专业课,我也不上专业课。
总之,考研的选择面临着种种问题,考研的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大学生应该认真对待,理性分析,对自己的人生和前途负责。
参考文献:
[1] 王则柯,李杰.博弈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2]李光久.博弈论基础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肖红叶.高级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4]张春玲,刘遵峰.应届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风险[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夏雨璐.大学生有关考研决策的博弈分析[J].时代经贸,2008,(2.)。
第二篇:大学生考研原因分析
首先,部分学生想通过考研再深造,实现人生奋斗目标。进人二十一世纪,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应接不暇,难以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这使大学生们感到要使自己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必须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而大学教育的四年制,多少年来没有改变,在这有限的四年中,一方面新知识的增长要求学的东西越来越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学习的范围越来越广,另 一方面,在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的新形势下,必须进行宽口径专业的培养教育,用于理论教学和过细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时在压缩,课程在整合,使学生感到学的东西多了,但不深,掌握的知识面广了,但不专。有必要通过考研,在更高的层面上继续进行深造,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增大自己的发展空间,实现个人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这部分学生往往在班级中成绩优秀,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参加考研。近几年,高等教育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多,使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时,由于人才市场仍处于买方市场,部分用人单位在招人上片面追求高学历,使学生感到面对人才市场的残酷竞争,要想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必须有更高的学历,考研是一个重要选择。这部份人为数较多,学习成绩往往处于班上中上水平,通过拼一拼、搏一搏,有相当一部分能够实现考研目标。
第三、客观形势变化引发学生参加考研。近几年由于许多高校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使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递增,招生规模不断扩
大,考上研究生并非高不可攀。在考研潮流冲击下,参加考研的学生越来越多,形成考研热。第四、部分学生被周围考研生形成的学习氛围所感染而参加考研。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原处于想考又不想考的不确定状态,在部分带头考研生所形成的学习氛围中,他们感一种外在的无形压力,并在内心深处唤生出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在通过不断自我调整过程中,重新找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以试一试,拼一拼的心态加人到考研这一行列中来 ,山摇摆不定的状态转变为一心一意参加考研。
第五、为 了改变自身现有的专业而参加考研。这部分学生一般成绩较好,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他们大都不满自己所学专业,看好一些热门专业,感到所学专业在以后市场竞争中难以发挥作用,而对其它专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大学本科学习还没有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时,他们选择了考研来获得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以发挥自身的个性和特长,为将来参与社会提高竞争力。因此,这部分考生跨专业参加考研,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自学非本专业的知识,其付出的代价要比其它同学高,但这类学生考研成功率比较低。第六、其它因素引发的参加考研者。如有的是在父母压力下参加考研的,有的父母本身条件较好,希望子女能够考上研究生,学生在家长的压力和要求下,为完成父母之命而参加考研;有的是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恋爱一方考研,另一方在其影响下参加考研。综上所述,大学生考研原因,笔者将其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学校四个原因:从个人出发,学生对就业的逃避心理,从众心理都是学生选择考研的心理动机,当然也不排除学生自身确实想通过研究生教育来获得学术上的提高,对本专业的热爱,期以通过研究生教育对本专业有更深入的研究。从家庭出发,现在的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且独生子女也逐渐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家长也希望孩子进一步学习深造,并且在经济上也能够承担。另外传统家庭观念淡化,22-26岁大学毕业生考虑成家立业的人数趋减,他们更倾向于自身的提高,追求更高的教育。从社会出发,大中城市人才趋于饱和,竞争异常激烈。研究生拥有较好的就业前景,且工资较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变革、观念的更新、社会的进步,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等都发生了变化,有些人开始崇尚自我,淡泊集体,对待学习、工作都带有“功利性”。从学校出发,学校的考研环境较好,考研人数较多,或者每年考研成功案例较多促使学生考研。
第三篇:生活与博弈分析
《生活与博弈分析》中的收获和建议
第一次接触到博弈论,是在大二的一次基础英语课上,老师放了一部叫《美丽心灵》的电影。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以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离奇又震撼人心的一生的故事。
虽然当时更多地是被纳什传奇的一生所吸引,对博弈论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和理解,但影片中一个用来描述纳什均衡的有趣场景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电影中,纳什与他的三位同行在酒吧遇见了一位美丽的金发女郎,大家纷纷表示自己很有欲望,想追求她并和她上床,可惜这几位科学家都没有勇气,他们互相推诿,却没有人敢于实践。此时纳什提出了这样一个博弈:如果所有的人都去追求金发美女,那么这位美女就会很高傲进而拒绝他们,他们都会失败,当他们再转而追求她的女伴们时,也会惨遭拒绝,因为没有谁会愿意屈居第二当次品;但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去追求她的女伴们,那么就会成功,而金发美女则会遭到冷落,纳什便能乘虚而入,这样所有人就都得到了上床的机会。进而纳什得结论:“团体中的每个人,都作出对本身和团体都有利的事时,才会促进社会利益”,也是因为这次“灵感”,纳什突破了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的自私促进社会公益”的理论。
当时就觉得博弈是一个很有趣并且深奥的事。不过后来去查资料发现这个场景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纳什均衡,很大程度上只是导演的牵强附会。虽然不免有些失望,但仍然就博弈以及纳什均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选修了《生活与博弈分析》,才算是真正认识了博弈论和纳什均衡。查资料得知,“博弈行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弈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而这种博弈行为其实是很常见的,并且广
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在学了这门课后,我发现确实是这样的,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都有博弈论的影子,比如说下棋、赌博、甚至是我们经常会玩的剪刀石头布,也是受博弈论的影响。
博弈论真的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虽然我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还没有到可以运用博弈论解释清楚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现象的程度,但是意识到博弈论的存在和作用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充满乐趣的。就拿许多宿舍周末经常会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到了周末大家通常会比较懒散,每次大家早上醒来时基本上都已经饥肠辘辘了,而我们学校因为北京同学较多,到了周末通常宿舍里只有两个人,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自己去买饭,同时也帮另一个同学带饭;自己去买饭,不帮另一个同学带饭;另一个同学买饭,同时也帮自己带饭;另一个同学买饭,不帮自己带饭;一起去吃饭还是都不去买饭。而通常如果另一个人被要求带饭的话,考虑到宿舍感情等的问题,一般是不会拒绝的,因此就剩下以下几种情况,即:自己去买饭并帮另一个人带饭;自己不去买饭让另一个人帮忙带饭;两个人一块去买饭或者两个人都不去买饭。在这里假设这两个同学为甲同学和乙同学。很明显,对于甲同学来说,在他自己不去买饭,而让乙同学帮忙带饭时收益是最大的,同理,乙同学的最大收益也是出现在自己不去买饭,而让甲同学帮忙带饭的时候。当两人都不去买饭时,两人均没有收益,只能饿肚子。而当两人一块去吃饭时,两人都能得到一定收益,只是小于各自的最大收益。这时,甲和乙都想获得最大收益,即让对方去买饭并帮自己带饭,因此就会出现两个人都不愿意去买饭的情况,这样的话就会使得两人都没有收益。因此最好就是两人一起去买饭,这样两人都可获得收益。就如前文中纳什所说,“团体中的每个人,都作出对本身和团体都有利的事时,才会促进社会利益”。然而现实生活中,因为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而且个人的性格和两个人的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因而大多数时候这个问题的结果是:先忍不住饿的那个人去买饭并帮另一个人带饭。在两个人对峙都想获得最大收益的时候,先忍不住饿的那个只好放
弃最大收益选择去买饭,而且因为前面提到的原因,一般也会帮另一个人带饭。我就是我们宿舍那个经常忍不饿所以帮别人带饭的人。这大概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吧。
博弈论确实是无处不在的。就如那句谚语所说,“人生如棋,一步下错,全盘皆输。”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博弈啊,而我们生命旅途中的每一次选择更是一种博弈。因为选择即是与自己博弈的一种形式。譬如,填高考自愿,在当时的一种环境条件下,考虑了各方面的原因,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各种纠结后做出了我们最后的选择。所以,可以说,经过这么一场与自己博弈的过程,在那一瞬间的选择,我们就已杀死了无数个在其他学校或是辍学在外打工的自己。又如在大学毕业季,每个毕业生都面临着出国、考研或者找工作这三种选择,在利用现有信息经过一番博弈之后,每个理性的人都会尽力选出对自己收益最大的选项,而一旦做出了选择,就是否定了其他的可能性。就比如选择了出国,就杀死了当时考研或者找工作的自己。再比如小到选课,其实也是一种博弈,通过权衡选修课的授课内容、结课方式和难易程度以及授课老师等因素,与自己进行博弈,最后选出结果。比如我,选修了《生活与博弈分析》,就是否定了其他的选修课。
而在《生活与博弈分析》课上,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在某节课上做的一个实验。当时老师说如果愿意投几块钱的同学超过90%,老师就会给每个人更多的钱。虽然具体的条件和数额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我仍是记忆犹新。当时我想这不是很轻松就可以赚到钱嘛,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很容易就可以做到,让老师给我们钱了。当然还是我考虑不周,想得太简单了,结果真的是让我大吃一惊,举手选择投的人很少,可能50%都不到。接着老师又把条件降到70%,这次我想经过上次的教训,大家更应该团结起来,只有这样大家猜可以获得收益。当然结果又让我失望了,举手选择投的人甚至比上次还要少。之后老师又把条件降到50%,有了上两次的教训,我是不会选择投了,果然,举手选择投的人已
经非常少了。现在想来,其实这个问题很像囚徒困境。对于两名罪犯来说,如果都抵赖,那两人都可以获得最大收益,;如果一方坦白认罪而一方抵赖,坦白认罪的那方将获得自己的最大收益,而抵赖的那方将获得最小收益;如果两人都可以获得一定收益。而因为这两名罪犯是分别关押的,他们无法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因此他们会表现为不合作。两名罪犯都只会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坦白”为他们二人各自的最优选择。所以两名罪犯都会坦白认罪。就像在这个实验问题中,因为每个人给出自己的答案就好,不能与其他人交流,所以就很难团结起来,每个人都有两种选择,谁也无法知道他人的想法,而一旦大多数人选择不投,自己就会亏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会表现为不合作。除非条件很低,比如说20%或者10%,只有大家都觉得万无一失时才会选择投。而在这个实验中,因为前面已经进行了三次,都次举手选择投的人都是越来越少,有了这样的经验,即使条件降到20%,也未必能够达到。因此,经过这个实验以后,我想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我是断然不会轻易选择投了。
总之博弈论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像卖家和买家的讨价还价,卖家和卖家之间的降价竞争,再比如说每逢期末就会出现的作弊问题,这些都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和解决。就拿学生考试作弊来说。不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只要是存在考试的地方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诚信的作弊问题。就像我们学校,虽然每学期考试都会有诚信考试的签名以及考试宣讲会,包括各科老师也都会反复强调,而考试作弊现象还是会出现,并且屡禁不止。通过用博弈论分析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同学所在的学校作弊成风,那么可以看出,在考试作弊的群体中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作弊带来的好处,自然不会有人选择诚信考试。如果在这种环境下,同学选择考试作弊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说,良好的学生诚信氛围是对学生有约束作用,反过来,不良的诚信氛围会使很多学生选择从众行为,因而,成为一种恶性蔓延。而学校的学习氛围,为人诚信氛围与学校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想解决考试作弊问题,学校就
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制度。由此就可看出博弈论的重要性。而博弈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团队与团队、厂商与厂商之间,他还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整个国家,博弈论对其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毫无疑问,我从《生活与博弈分析》这门课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不小的收获。以下我想说一下我个人一点建议。
首先是我希望老师今后讲课能多使用幻灯片的形式,虽然博弈论有许多需要分析的地方,或许使用板书可以和同学有更好的交流,但是使用幻灯片会更清晰明了,而且板书经常是即使坐在前排也不太能看清。而且博弈论本身就比较复杂难懂,再加之我们学校是文科学校,大多数同学之前对这方面没有基础和认识,因此我认为通过放一些博弈论方面有趣的视频之类的能够让大家对此产生兴趣,寓教于乐。因此我认为将板书和幻灯片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其次是这学期老师有两次有事没能来上课,我个人认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事先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就不会扫兴而归。而且如果这种情况如果出现较多的话,学生会不知道是否要上课,导致会有人带着侥幸心理而不去上课。而且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一次我叫一位同学一起去上课,那位同学说她有两次去上课结果到教室会发现停课了,白跑一趟,也不知道这节课上不上,所以她就不想去了。我想这件事也是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的吧。老师和学生均有两种选择:上课和不上课。当老师和学生都去上课时,双方都能取得最大收益;而当有一方不去上课时,另一方就会有亏损,而自己则即不亏损,也无收益;当然在老师和学生都不去上课时,双方都是零亏损和零收益。这时,老师和学生本应追求最大收益,即都去上课,但是由于没有交流和沟通,就会导致不合作的情况,就像前面的提到的囚徒困境一样。所以学生就会选择不上课。当然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要复杂的多。
其实这门课总的来说是很好的,老师也都是很耐心地在讲解,同学也收获了不少。以上
就是我个人的建议,可能也有不合理的地方,还望老师见谅。
第四篇:大学生考研问题调查问卷
大学生考研行为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您好!
我是北津学院财管1124的学生,现在正在做一份关于大学生考研行为调查,感谢您能在繁忙的学业中,抽出您宝贵的时间完成这一份调查问卷,由此对您造成的不便请谅解,谢谢!
1、您对考研是否有清楚的认识?()
A、有很清楚的认识B、有基本的认识
C、没有很清楚的认识
2、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3、您什么时候开始有考研想法的?()
A、大一B、大二C、大三
4、您为什么选择考研?()
A、希望可以找到一个高薪的工作B、在自己的专业上继续深造
C、来自家庭方面的要求D、想推迟进入社会的时间
5、您打算考取哪类学校?()
A、普通院校B、211、985院校C、自己学校研究生学院
6、对于考研学校的选择,您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
A、学校的学术能力和学习资源B、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复习状况而定
C、考取的难易程度D、今后个人自身的发展
7、您觉得考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可多选)()
A、备考时间少B、考研科目难度大 C、毅力不够D、心态有波动E、其他
8、您觉得考研准备中,复习起来最难的科目是哪个?(可多选)()
A、数学B、英语C、政治D、专业课
9、您最想了解以下哪些与考研有关的情况?(可多选)()
A、考试的重点划分B、复习时间安排C、考试难度D、复习技巧
E、考试时间F、考试准备G、学校情况 H、招生情况I、需要费用
10、您打算跨专业考研吗?()
A、是B、不是
11、您当初对考研成功的期望值是什么?()
A、学习成绩好,有把握考上研究生
B、只要自己尽力就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C、自己学习成绩差,考上几率很小
12、您主要复习方式是?()
A、自己复习B、上补习班
13、您想考什么类型的研究生学位?()
A、专业硕士B、学术硕士
谢谢合作,祝您生活愉快!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主题班会的游戏
1,盲行。
将参加活动的成员分成相等的两组,其中一组先蒙上眼睛,另一组分别选择同伴,然后由组织者选择路线前进,行进过程中不可以说话只能通过肢体语言沟通,然后交换再做一次。
通过分享大家在行进中的感受,然后引导大家懂得信任的意义。
2,生命之重。
让参加活动的成员每人用笔在纸上写上自己的20种身份,比如我是哥哥,班长,团员,男朋友,党员,儿子,朋友,孙子,等等。。然后将20个身份舍弃10个,再舍弃5个,再舍弃3个,再舍弃一个。引导大家思考对于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3,假如生命还有三天。
让参与活动的成员在纸上写出假如生命只有三天大家会去做的事情。然后进行彼此之间的分享。其实每个人都有遗憾,也都想去挽回,只是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去做,与其等到那个时候,不如现在就去做。
主题班会的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仅有生理卫生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心理卫生,才能增强身心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生活节奏更加紧张,威胁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部分在校大学生们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
一、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因环境适应、人际关系、交友恋爱、完成学业等问题,而患有心理偏离、孤独忧郁、心理障碍等心理疾病的比例接近30%。为什么会有如此高比例的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笔者认为,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
变时期,这一阶段中,会出现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当这些矛盾冲突存在的过于强烈和持久,在遭遇某种刺激时,就易出现心理障碍,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
二、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
由于国内外学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异,有关心理健康的涵义迄今尚未有统一的意见。正如Kaplan L.所说:“许多人都试图定义心理健康,但这是一个混合的领域,它不仅包含知识体系,也包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
[1]。
早在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之时公布的章程就已经指出:“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应处于完整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郁景祖,1995)。从1949年WHO健康定义到1989年对健康概念的重申与解释,健康概念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含义,健康研究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方面拓展,涉及学科向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推进,单一健康模式转向多元健康态度,大健康观取代小健康观,整体健康观取代局部健康观,现代健康观取代传统健康观。考虑到其中“心理健康”对“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前提作用,我们仍可认为WHO的健康概念仍是以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核心的。综合心理健康的各种定义,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且积极
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含义;其二,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较为广泛的关注。概括而言,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生活动过度、注意分散、焦虑、抑郁、攻击、退缩等大量具体的心理问题,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建立诊断其心理问题的标准与评估工具。探讨个体自身与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及变化的影响,并发展了许多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技术。目前,国际上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重视探讨学生心理健康与其所处家庭、学校、同伴、团体、社区等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从个体、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入手,采用综合干预来矫正学生心理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学业成绩、信心、情绪、智力、焦虑、抑郁等领域,主要揭示我国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表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具有相当迫切的现实需要。在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和影响机制方面,研究者考察了家庭、同伴等对学生焦虑、抑郁、恐惧等内向型心理及对攻击型、违规、适应不良等外向型
心理问题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与性有关的适应不良等。从发生心理问题的领域看,主要集中在:
1.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在考试焦虑、成绩波动过大、专业不满意、学习负担过重等方面。一项关于学习的调查发现,由于专业学习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多。据调查,学生中认为“时时感到一种压力和竞争”的占72%,“常常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而担心不安”的占60.3%。
2.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怖、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代沟等。良好的交往愿望和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常常导致青年学生内心的冲突而心理失调。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卫生家丁瓒先生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
3.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异性交往困难、陷入多角关系不能自拔、单相思而苦恼、失恋的痛苦、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性自慰行为产生的焦虑自责等。除了恋爱问题导致的心理困惑外,更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性心理方面的问题。
4.与求职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自
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等。随着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分配已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所代替。不少应届毕业生对这种新的变化不适应而出现种种困惑和苦恼。
5.其他。如,家庭关系、经济问题、出国留学、余暇生活、个性发展、人生态度等方面出现的困惑或苦恼。
综上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几乎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而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既有个人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在原因,又有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外在原因。
其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1)生理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受其自身的遗传、生物化学、性别、年龄、神经活动等生理因素的影响。此外,神经系统的类型特点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影响。(2)心理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有着正相关。同样的生活事件对于不同的大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一般而言,个人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会使不同的大学生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的评价态度,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此外,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内在矛盾也常常成为其心理障碍的动因。这
些矛盾使他们经常处在情感波涛中,长期的内心矛盾或者内心矛盾冲突强度过大,使他们心理平衡遭到破坏而引起心理与生理上的疾病。其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受个人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影响外,还要受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不幸的生活事件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影响。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可见,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清楚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