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州县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汇报
龙州县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综合试点工作汇报
2010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2010—2012年)的通知》(桂政发〔2010〕43号),组织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10大项目,其中,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中,全区遴选14个县(市、区)开展县级政府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试点。今年3月,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推选县级政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试点县(市、区)通知》(桂教办〔2011〕64号)精神,我县积极申报并得到崇左市推荐。今年4月1日,自治区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公布县级政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试点县名单的通知》(桂教职成〔2011〕16号),确定我县为全区14个试点县之
一。确定后,我县按照《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2010—2012年)》和按照自治区教育厅的有关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县级政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试点县的各项工作。
一、制订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
4月份以来,我县以《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2010—2012年)》为依据,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实施县级政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试点县的有关工作要求,经过认真调研和多方论证,制订了《龙州县人民政府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试点工作方案》,计划在今年基本完成三年职业教育攻-1-
坚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工作重点转移到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试点工作上来。到2012年,我县基本构建农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教育格局。健全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村教学点和其它培训机构为基础,形成覆盖县、乡、村的职业和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切实把县职教中心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村教学点建设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扶贫开发服务和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力争在两年内使青壮年农民每年都能参加一次以上的实用技术培训,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都能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
二、加快完成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增强职业教育办学和培训能力。
实施职教攻坚已来,我县已累计筹措经费3190万元投入县职教中心基础实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县职教中心的办学条件。龙州县职教中心由原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成人卫生学校三所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校园占地面积148亩,校舍面积20960平方米,设置有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学前教育、焊接技术、服装制作与工艺、商务英语、文秘、酒店服务与管理、农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电安装与维修等12个专业,装备有网络、汽摩修、护理、电子电器、电焊、制衣等30个专业实训教室,拥有电脑292台,专业教学设备价值632万元,图书6.06万册,职业教育办学能力和培训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学校先后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农业科技培训星火学校”、“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万农民培训资助项目广西培训学校”、“广西大石山区特困村屯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工程培训基地”、“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并获得“2000-2009年广西教育系统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三、落实工作措施,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职业教育资源。
(一)统筹和综合利用部门培训资源。根据《龙州县人民政府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县以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试点为契机,统筹协调教育、劳动、计划、农业、科技、扶贫、建设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拓宽与全县各种各类培训机构的合作,使职业教育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和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规模和效益。同时,加强与上级有关培训项目部门的联系,争取获得上级更多的培训项目,确保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试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二)建设和完善县、乡、村三级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按照《龙州县人民政府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县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全县12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阵地,以全县120所村级分校为办学点,充分利用校点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和师资配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合理分工,强化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并经过两年的努力,使全县逐步形成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村教学点为辐射点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
一是强化县职教中心的“龙头”建设。在今年完成职教攻坚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增强职业教育办学和培训能力。目前,我县已筹措成人教育经费20万元准备用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今年初,我县在制订教育投入计划中增列了职业教育经费225万元,用于提升县职教中心办学能力;并争取上级专项经费的支持,不断拓展县职教中心的培训和服务功能。县职教中心还要承担起为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村教学点提供教师培训,提供培训教材和教学设备,开展送教下乡服务和教学指导工作,真正使“龙头”活起来、动起来。
二是强化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目前,我县12个乡镇均办有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其中武德乡、逐卜乡和彬桥乡3所成人文化学校属单门独院式学校,充分发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当地农村职业培训中的作用,通过县职业教育中心的辐射,使各乡镇都能开展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和各种实用技术培训。
三是充分利用村完小闲置教育资源,将职业培训送到农民家门口。目前,我县正在实施校点布局调整,村一级小学基本集中到乡镇中心校办学,大部分村完小教育资源闲置。我县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在村屯设置职业教育培训点,开展送教下乡、下村活动,将技能培训送到农民家门口、到田间地头,使农民不需要离开村屯就能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形成县、乡、村职业和成人教育培训网络,使职业教育培训网络进一步延伸、扩大和覆盖到各乡镇、各村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
第二篇:职业教育工作汇报
篇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益阳市教育局(2007年9月)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职业教育机构323个,其中:高等职业学院2所、技工学校9所(含高级技工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43所、乡镇农校92所、职业培训机构86个。中等职业学校中,政府主办14所,占32.5%;行业企业主办9所,占20.9%;民办20所,占46.5%。职业院校共开设专业43个,其中面向第一产业的4个、面向第二产业的8个、面向第三产业的31个。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初步建成了以高职院为龙头,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骨干,以乡镇农校和其他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2、办学基础能力不断提高。“十五”以来,我市职业院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基础设备设施日趋完善。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6.6%,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6.5%,中级以上职称的占68.4%,“双师型”教师占17%。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6所,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5所,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
3、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十五”以来,全市中职招生人数稳步增长,2004、2005、2006年全市招生分别为19112人、22675人、23346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逐年增长,年培训达到了10万人以上。
4、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大力推进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订单”式培养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85%的学校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70%;积极推进课程、教材、教学手段改革,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对口就业率日渐提高。
二、主要做法
1、整合教育资源,全面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识到益阳职业教育特别是益阳市城区,存在着办学条件差、学校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专业设置重复、形不成特色、难以提高质量等问题。200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整合城区职业教育资源的思路:以重点学校和优势专业为纽带,通过资产合并、重组、置换和扩建等形式,打破部门、行业和学校类别的界限,对中心城区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重点是做好四项工作。一是支持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益阳发展。将市酒厂、市化工机械厂置换给该院,支持其就地扩建并去“筹”转正。二是支持湖南兵器工业高级技校发展。将原益阳工业贸易学校整体置换给省兵器工业技校,支持省兵器工业技校发展成为高级技校,并拟申办高级技师学院。三是将市一技校、市二技校、省粮食二技校合并,迁址原益阳农校,并在周围扩征用地,组建并被评估认定为益阳高级技工学校。四是在中心城区办好1所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将市工业职业中专并入益阳电子工业中专,创办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经过两年多艰苦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整合任务。
2、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了实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我们着重抓好了“送、引、激”三项工作。送,就是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培训。特别是重视送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参加企业生产实践。近3年来,我市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32人,参加省级培训186人,到厂矿企业进行业务培训45人。引,就是不受身份限制,积极引进“能工巧匠”,高薪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全市共引进各类兼职教师200多人。激,就是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向“双师型”倾斜。2006年,市教育局表彰了10名农村职教“双师型”教师,今年正准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10年,我市“双师型”教师占全体专业教师的50%以上。
3、重视学生实训,着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一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沅江职业中专筹资1100万元,建了一栋五层的实训楼,添置了大量实训设备;桃江职业中专筹资800万元,建起了综合实训大楼和多种实训实验室;南县职业中专去年争取资金350万元,添置了实训设备,益阳职院投资5900多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实训基地。另外,我们广泛开展了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对口实习基地,不仅降低了实训成本,使学生迅速掌握技能,而且许多学生在实习后便被企业盛情挽留,促进了就业。二是改革课程设置。本着“必须、适用、够用”的原则,整合基础性课程,保证开足实训课,并大力开发校本教材,突出实训教学。实行弹性学分制,鼓励和倡导学生迅速掌握实践技能。益阳职院依托学校内外的实训基地,从学生的职业岗位出发,积极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教学-经营一体化”培养、“教学-生产-技术三位一体”培养、“工学交替式”培养等。桃花江女子旅游学校紧跟行业的发展开发教材,及时调整方向和技术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全面推行学生“双证制”。益阳市每所职业院校都奉行“双证”教育,让学生们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能够拿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与劳动部门配合,每年组织“双证”考核。据统计,全市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时拿到“双证”的有85%。
4、开辟绿色通道,实现“零距离”就业。一是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们认为,在学生就业安置上,要体现三个100%的理念:一个学生安置不好,对一个学生和他的家庭的损失是100%;每个学生的就业安置,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如果学生没有较好的就业岗位,学校就有100%的责任。二是加强就业指导。我市各院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指导处,强化组织管理,并经常派出精干队伍深入市场,调查就业形势。而且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学生一进学校就得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和训练。就业指导课从就业形势、就业准备、职业素质、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设计,到信息收集、市场分析,以及创业计划与实施,非常有针对性。有些学校把已经就业成功的学生请回来作就业讲座,切实解决学生就业中的一些心态、思想问题。三是倡导“订单式”培养。许多学校通过采取“订单式”培养、与劳动力大省的合作协调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沅江市职业中专的“日立班”和长沙山河智能机械公司挖机操作手定向培养是我市订单式培养的成功范例。四是做好毕业生跟踪服务。许多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和创业实际,认真做好创业扶持工作。从项目确定、规划设计,到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进行重点指导和帮助。安化县职业中专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农”字特色,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20万人次,提供资金4万多元,担保贷款20万元,扶持了一大批农村致富能手。桃花江女子旅游学校重视就业形势的市场调查,重视毕业生的跟踪服务,目前已形成了依托广东、上海、北京三大地区,辐射全国各地的就业网络,实现了高层次就业、零距离就业和全员就业。
三、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一方面,我市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市第四次党代会已明确提出“加快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篇二: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汇报 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汇报 长沙环球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环球职业中专学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宁乡县教育局的领导和扶持下,办学18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创建于1994年,2005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2004年成功组建了长沙环球职教育集团,2010年2月成功地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学校总面积6万5千余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43.1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8千多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25.2平方米。现有在籍学生3248人,其中三年级1741人已进入顶岗实习,当前在校学生人数为1507人,共计30个教学班,在校师生比为1︰12.4。在校教职工135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专业课教师60人,双师型教师32人,本科以上学历占52.9%,高级以上职称占2.3%,中级以上职称56.8%,双师型教师比例达33.7%。学校开设有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财经商贸类、文化艺术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等6大类9个专业,共有标准教室102间,各专业标准化实验、实习、实训室或工场19间,计算机房(含多媒体教室)13间,共有实验、实习、实训工位2200余个,教学用计算机1012台,设备设施投入达2800余万元,总资产达7800余万元。2008-2011年,我集团承担了国务院扶贫办的“雨露计划·腾飞工程”,三年来免费为中西部地区培养贫困学生1万多名,学生来自全国23个省、21个民族。办学18年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5万多名初中级实用技术人才,为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先后接纳了2000多名大学毕业生来我集团各校区任教,为国家减轻了一定的就业压力。近年来,集团还与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了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
二、主要工作和成就
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响应县委县政府“集全县之力,举全县之智,坚决打胜创建教育强县的攻坚战”的号召,领会县教育局“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思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改革办学模式,提高办学效益,各项工作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1、集团化发展,资本化运作,办最具前景的职业教育。2005年,经长沙市教育局批准,成立“长沙环球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至今,通过独资办学、合作办学、政府托管等方式分别在湖南、四川、山西、辽宁、河南等省开办了长沙环球职业中专学校、湖南新环球技工学校、韶山环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韶山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邵阳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省荥经高级职业中学、四川省天全高级职业中学、四川省石棉高级职业中学、四川省芦山高级职业中学、辽宁省彰武职业中专、河南省原阳职教中心、山西省天镇县环球高级职业中学等12所职业学校,基本形成了集团化、多元化办学格局。2010年,“环球教育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第一所在海外上市的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集团公司,成功地实现了以“家庭作坊式”的办学模式向“国际化”、“资本化”办学模式的转变,为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订单化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办真正的职业教育。在“订单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中,我们实现了“四个坚持”,即坚持面向市场办学,运用现代企业思想革新学校管理模式;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坚持知识与技能并重,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围绕市场设专业,围绕就业设课程,围绕技能建模式,围绕素质抓管理,实现了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对接的“五个对接”,以及学校与工厂合一、课堂与车间合一、老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的 “五个合一”。学校力推校企合作办学,自2001年以来,先后有600多家企业与我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有1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校设立了定点培训。我校在籍学生有98%以上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勤工俭学和顶岗实习工作,95%以上的学生毕业时都取得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2006年,我校何广文校长的《订单教育》、《职业教育办学理论探索与实践》两本职业教育的专著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公开发行。
3、四性化教学,人本化教育,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我校独创了以问题性、实践性、主动性、独立性为核心的“四性教学法”,借助于完善的分层教学体系以及学分制教学制度,充分地组织、引导、激励和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德育工作则以“假设定立常态,催生智力亮点;革新评价体系,不拘一格育人;弘扬优良个性,开发智力潜能。”序列化工作方式,建立学生“德育银行”,构建了个性化、动态性、互信性、激励性的德育评价体系。办学18年来,我校在师生技能比武、教师赛课、论文评选等方面,先后有1000余名师生获得过省、市、县1400多项的表彰与奖励。2007年,在湖南省职业院校重点项目建设的申报中,我校一举通过了省级精品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省级学科带头人电子学科周文锋、计算机学科沈恒等4个项目的申报,是当全省各中职学校中通过项目最多的学校。2012年,我校已入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学校,申报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在教学科研中,我校先后参与了国家级课题《高中阶段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以及省级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并成为了长沙市15所学分制试点学校之一。
4、精细化服务,标准化管理,办人民最满意的职业教育。2004年,我校一举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教育产品即教育服务”的思想,形成了为学生、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这些学生“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和体系。同时,为了加强服务品质,推出了如《标准化寝室管理》、《a级食堂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标准化管理文件和制度,学生对后勤服务、寝室管理、就业安置等工作的满意率均达到了98%以上。2008年我校承办了国务院扶贫办“雨露计划·腾飞工程”扶贫培训项目后,先后有来自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建设兵团)、21个民族的13000余名学生报读我校(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共计达1571人)。为了实现民族和谐、团结稳定,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次以“学习民族历史、了解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为主题的“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班会主题活动,为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开办了专门的“清真餐厅”,建设了设备设施齐全、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活动室”,并成为了宁乡县民宗局、长沙市民宗局“民族三进工作试点单位”,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妇联以及各省、地(市)扶贫办和妇联的高度评价。
18年的筚路蓝缕、潜心经营,我校的办学业绩硕果累累,诸多荣誉纷至沓来。先后荣获了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各类荣誉多达近400余项(次)。主要荣誉有:1996年,长沙市教委职教中心授牌为“毕业生就业安置服务试点指导学校”;1997年,湖南省教育委员会授牌为“社会力量办学优秀单位”;1998年,湖南省劳动厅授牌为“重点就业培训中心”;1999年,长沙市教育委员会授牌为“社会力量办学优秀单位”;2000年,长沙市教育委员会授牌为“招生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湖南省教育厅授牌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优秀学校”;2002年,湖南省银行业协会授牌为“守信用企业”;2003年,湖南省劳动厅授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省级骨干培训机构”;2004年,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5年,国家教育部授牌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2006年2篇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汇报 龙江县职业教育招生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县职业教育工作深入贯彻省、市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招生工作。招生数量较去年同期相比,稳中有升。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职教中心学校1所,综合中学13所。今年全县应届初中毕业生3579人,中职计划招生1080人,截止到9月15日,职教中心学校招收全日制新生164人,综合中学招生243人,成人中专招生382人,共计789人,占今年招生计划总数的73.1%。
二、主要措施
(一)落实政策措施,推进招生工作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制定出台了《龙江县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龙江县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指导我县职业教育发展。二是县领导亲临学校指导工作。3月份起,县委王书记,政府刘县长、何县长亲临县职教中心学校指导工作,现场办公。县政府先后拨款135万元,改造学生宿舍、搬迁锅炉房、移出校园内的变压器、规划校园建设等,解决了多项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三是县政府每年都能按时足额划拨职业教育发展经费,职业教育经费有保障,有力推动了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做好今年的招生工作,县教育局印发了《2012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方案》,年初召开专门会议,把中职招生纳入了全县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一是把是中职招生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初中学校,确保中职招生任务完成。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从县教育局到各校形成了主要领导挂帅,主管领导具体抓,落实责任制。三是加大力度,把中职招生完成情况纳入对各学校考核和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四是落实奖惩政策,教育局对完成招生任务的学校每年奖励一至两万元,仅去年就发放招生奖励金18万元。在奖励的同时,对因措施不力导致职教招生完成率居全县后三名的学校,在学教育工作综合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学校主要负责人在该学不予评先评优。
为推动招生工作,职教中心学校积极落实各项政策。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助学政策、涉农专业免收学费政策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学费政策。二是学校为鼓励学生到校学习,实行了奖学金制度和中考文化课低于二中录取分数10分以内的学生免收学费政策。2011年335名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25万元,为54名生活困难学生免除学费5.4万元,29名学生获得奖学金共计6900元,152 名涉农专业学生和2名中考文化课低于二中录取分数10分以内的学生享受到了免收学费政策。奖助学金制度的实施,进一步调动了学生走进职校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家庭贫困的中职学生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二)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招生工作
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育局今年本着早动手、早宣传;多形式、多途径;全方位、有重点的指导思想,开展职教招生宣传工作。一是由县教育局职成股牵头,与县职教中心学校从3月下旬开始,深入到全县21所初中学校进行招生宣传,共召开家长座谈会21次,参加座谈会的学生2000余人,家长800余人。通过发放招生宣传简章,观看职教中心学校制作的《让我们在这里起飞》职教招生宣传片,请已经参加工作的职教中心学校毕业生讲述自己的学习发展经历等,使学生和家长们对职业学校办学优势、发展现状、专业设臵、办学保障、升学就业等方面情况有了新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他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二是利用电视、《今日龙江》教育专版、龙江县教育信息网等媒介,广泛宣传职业教育成才典型,职业学校办学优势、发展现状、专业设臵、就业安臵等情况,使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和职业学校的办学成绩家喻户晓,引导学生报读中职学校。三是为了使不能升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能够继续学习,7月15日--7月22日,职教中心学校又抽调20名专业教师分3组,对全县156个村屯的486名没有考入普通高中的学生,逐一进行有针对性的家访,给这些学生耐心、细致的讲解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除此之外,职教中心还借教育系统排球赛、职教中心高考实现历史性突破宣传等契机制作图板,宣传招生信息。
四是各初中学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思想,特别是在初三年级,有重点地宣传读中职学校的优势,引导部分学生对职业学校的认识和向往,消除家长和学生对入读中职学校前途不明,就业不清的偏见,为职教招生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动员各方力量,推进招生工作
为了完成今年的招生任务,教育局、职教中心学校、各初中都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推进招生工作。
一是教育局根据招生工作的需要,先后召开了三次职教招生工作会议,分阶段督办推进。第一次会议重点是下达招生指标,落实招生计划,逐校明确招生工作任务;六月二十日召开的第二次会议,重点是通报招生任务完成情况、介绍交流工作经验,促进招生任务完成;七月下旬,普通高中招生结束后,教育局又召开了招生工作推进会议,针对中考落榜生,进一步研究落实招生的空间和对象,推动招生工作。
二是教育局在招生工作中做到全过程把握、全过程推动。在春秋两季招生过程中,局领导和职成股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各学校,对各校的招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对招生任务完成不好的学校跟踪问效,强力推进职教招生工作。三是职教中心成立以专职招生人员为主,以全体教师为辅的招生队伍。在乡镇、村屯、社区,聘用以学校往届毕业生为主的兼职招生员,建立由专兼职人员组成的招生工作宣传网络,扩大招生覆盖面。学校对招生人员的工作在方法、目标、途径上多方协助,提高了招生工作效率。
四是各中心学校都能认真落实招生任务,制定招生工作方案,各校将招生目标分解到班、落实到人。部分学校还重点抓好村校长工作,给村校下达招生任务,形成了“人人有指标,层层扛指标”的工作局面。各校把教师招生任务完成情况与工作考核挂钩,实行奖惩,作为晋升职称、评优选模的重要条件,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
五是做好职教中心招生工作的同时,我们积极采取措施提升综合中学建设水平,提高中职班招生数量。为缺乏专任教师的学校聘任专任教师;帮助学校确定好适合学生发展,学生感兴趣的专业;争取资金,为学校增添实习设备;提高了中职班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样,大大降低了中职班学生的流失率。
第三篇:职业教育工作汇报
职业教育工作汇报
双阳区是一座新兴的山水型新城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市场人才的需求,按照双阳区政府的有关文件及教育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方案,双阳区第十三职业成人教育学校于2004年同长春市第162中学实行了职普对接,完成了“一址三校”的新型办学模式改革,现有职教编制四人,与普教共享教育资源,一、工作回顾
04年职普自对接以来,在区教育局的正确引导下,通过我校的不断努力,充分利用普教的现有教育资源,大胆的尝试职业教育的办学改革新途径,使我校的职业教育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到2010年8月止向职业技术学校输送生源219人,就业率100%
二、具体做法:
1、领导重视,把职教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职业教育工作是学校总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将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纳入教师岗位责任制,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浓郁的合力氛围,始终坚信“眼见为实,实地考察”的原则,校长和职教校长多次到吉林、长春的20余所职业技术学校实地考察,将那些具有实训基地、设备健全、学校
管理规范、就业出口好的学校纳入重点,经领导班子多次研究,结合市场需求及学生兴趣爱好和专业设置,与长春市高新职业技术学校、长春市机械电子技术学校等多家实行联合办学,签订办学协议。
2、拓宽渠道,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
几年来,使我们尽管在联合办学上取得一些成绩,但我们不满足现状,积极探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04-07年实行了“1+2”的办学模式,与长春市高新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这样一来完善的我校的不足,促进了职教的发展,四年共培养职业学校毕业生79人。在联合办学的基础上,我们又尝试了校企联合办学,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培训,实行订单式教育,使我校学生就业有了保障,被分配到长春市内的一汽大众轿车、福耀玻璃、移动通信、长虹电子公司、吉林宏利源特约销售公司等单位。这些学员不但理论扎实、技术过硬,部分学员成为企业骨干。其中就业于希达电子有限公司的屠赫男同学现任车间班长,月薪3200元;就业于北京现代吉林宏利源特约销售公司的刘继明同学,现任前台接待经理,月薪加奖金3千余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受益”的职业教育办学目标。这种做法得到了社会、家长、学生的一致认可,使我校的职业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向着良好的势头健康发展。在搞职业教育的同时,我们又充分的利用职业教育的现有资源,积极
开展培训工作。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农民发家致富的需求。我们大力开展成人培训工作,先后举办了劳动力转移、劳动预备、保安、家政、电工、农机修理等多期培训班。累计培训1369人,转移劳动力398人。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培养了大批的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科技致富带头人,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及问题
经过几年来的职业教育改革尝试,我们认真总结了工作中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及问题:
1、安置就业存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即在职业技术学校所学技能到企业无用武之地,所学非所用。
2、现在部分职业学校办学不规范,亟待完善。多数学校无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短缺,做不到理论联系实践,导致培养人才实践操作能力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
3、用人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霸王条款现象。劳动报酬低,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等因素。严重影响学生的稳定就业,给职业教育发展造成了不利因素。
4、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老龄化,有的教师不能担当培训任务,教师严重短缺,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极为突出。尽管实现了职普对接,但普教只能自给,无能力资助职教,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现在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国家扶持的几个方面
1、完善、规范、健全农村职业学校,促进农村职业学校健康发展。
2、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有待于政府出台相应政策,给予扶持。
3、要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确保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经费。
4、改变现有农村职业教育师资状况,提高职业教育师资对质量,搞好双师型教师的培训。
五、下步工作打算
1、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精神,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树立培养一个孩子升学与输送一个孩子学到一门技能,找到就业岗位,同等重要的办学思想。
2、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和动员工作力度,形成全体教工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氛围,形成合力、3、全面掌握了解每名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习不感兴趣,面临失学的学生,做好正确引导,力争把他们输送到职业学校学一技之长,一门技能,为家长分忧,为社会分忧。
4、结合本校实际,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把职业教育工作办出知己的特色,力争使三分之一的学生输送职业学校。
第四篇:农村发展研究会工作汇报
农村发展研究会发展过程简介及近期活动汇报
农村发展研究会前身农村经济研究会,成立于2001年,是在经贸院团委领导下的学生社团,主要以理论的的学习与研究为主,以我们副院长陈俊国副教授为指导老师。现有在籍会员(大
一、大
二、大三)70人左右,常到会人员30人左右。
从04年至今,我们主要举行了以下学术和实践活动: 1、2004年寒假期间,我社团(原林园学院‚走入乡村组‛成员程雅利、赵戴勋)赴北京参加全国大学生支农培训活动、主讲人之一温铁军。活动结束后,同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社团代表一起组成河南队到河南洛阳市宜阳县参加支农调研活动。2、2月份,根据社团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经大家平等协商、院团委同意,原经贸学院农村经济研究会和林学园艺学院‚走入乡村组‛整合成立农村发展研究会;经过学校同意,我们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建立合作关系,同时社团发展方向由原来的纯理论研究转变为理论与社会实践并重。3、3月份,在校环保协会的倡议下,我们与市其他高校社团一道在郑州邙山区进行了义务植树。加强了会员间、本会与其他高校社团的联系、沟通与交流。4、3月份,在原会长张超的周密安排下,协会实现了平稳过渡。5、4月中旬,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的倡议下,我们和其他高校一起在学校发起了一场‚爱心传递你我他‛大型募捐活动。在两天的时间里,我们一共募捐到了近千元的衣物、书籍等。募捐物资送到兰考县城关乡后,当地的群众非常的感动,当地政府给我们学院领导发了一封感谢信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6、4月下旬,正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的‚全国大学生‘乡村建设高校行’‛的时间。河南区的活动是由河南大学承办的。4月24—25日(周六、周日)受河大三农发展研究会之邀我们参加了此次培训交流活动。活动期间,我们和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师专等学校以及省外的朋友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对知识分子(包括大学生)如何参与服务‚三农‛的事业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在新乡村建设理论方面得到了不小的提高。
7、‚五一‛期间,我们计划到兰考县搞支农服务活动,为把这次的活动做好,我们做了周密的安排,而且为了更高好地为当地村民带去实惠,我们在学校公开招募了有农业科技专业知识方面优势的志愿者。但是由于突发性事件,经团委同意我们放弃了此次活动。8、5月份,中央下发了粮食直补的通知。借助02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到新郑八千村实践基地实习的机会,我们组织部分会员到新郑市做了短期的调研活动。我们发现,当地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这个政策是了解的,而且是基本满意的。同时,我们对当地的特色大棚生产有了初步认识,并认识到这是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也对当地的防护林建设进行了参观。
9、暑假期间,我们响应团中央和校团委的号召,组成‚河南农业大学赴方城实践服务团‛(校百支重点团队之一)到南阳市方城县做‚三下乡‛支农实践服务活动。在近20天的时间里,我们走遍了整个白石咀(9个自然村组成),经过和广大村民的接触,在当地村委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农村发展研究会与当地村委和村民三方确立了合作共建关系。当地组织为了表示对我们的感谢,给我们赠送了‚情系山村,服务农村‛的锦旗。返校后,我们的队员形成了‚有付出的努力,就有收获的希望——关于南阳市方城县白石咀村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一文。10、9月份新生开学报到、军训后,我们成功地在桃李园和校本区开展了招新工作,吸纳新会员近50余人。11、10月20日,我们在桃李园6#活动室召开了我们第一次全体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我们会长马庆伟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协会的章程和一些规章制度以及我们在2004上学年的工作总结及下学年的工作计划。副会长张庆凯向大家介绍了我们的近期活动和对会员的具体要求。秘书长王东晓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和北京经济改革杂志社合作的一些情况。我们邀请我们的01级优秀学生代表杨选科、03级优秀学生代表周大及原会长张超给我们的新会员就大学生活和学习,特别是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一些情况进行了指导,我们的会员也就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向他们进行了指教。学长的谦虚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令我们的新会员赞叹不已,他们纷纷表示要向他们学习,充实的度过自己美好的大学生涯。12、10月31日,我们组织大家在校区10#楼前进行了羽毛球比赛。当时一段时间,我们经贸学院进行第16期业余党课培训,时间非常紧。我们抓住了那个宝贵的时机,见缝插针组织了这次活动。我们针对比赛结果,向大家颁发了奖品。那一天是我们的新会员冯娟的生日,我们在活动结束后,向她献上我们衷心的祝福。经过这次的羽毛球比赛,大家增强了了解,增加了友谊,提高了集体意识和荣誉感。
13、根据安排,我们于11月2-3日参加社团部组织的篮球比赛。接到通知后,我们立即有效组织会员进行了训练。11月1日下午,我们统一组织我们的参赛会员在操场附近的篮球场进行了战前训练。我们为保证这次训练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从机电学院学生会借了小喇叭和鼓,利用塑料瓶子装石子、组织拉拉队等方式制造声势。皇天不负有心人,虽然我们的选手全部来自大一,但我们在比赛中奋力拼搏,取得了‚优秀组织奖‛的优异成绩。14、11月4日,我们秘书处安排学习实践部召开会议,对我们即将召开的‚全体会员学习讨论会‛进行探索。活动以‚如何减轻农民负担‛为主题,在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见解。15、11月12日,我们在校区3#303召开了我们由全体会员参加的学术讨论会。这次的活动由学习实践部承办,以‚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按照安排,我们把到会的会员分为五组。先进行小组内部讨论,确定自己的发言代表和发言内容,然后由发言代表进行组间辩论,之后我们打破小组的限制,让全体会员进行讨论。此次活动气氛非常活跃得到了广大会员的认可。16、11月19日,我们在桃李园东楼607室进行了我们协会内部的演讲赛。院学生会社团部对我们这次活动大力的支持,委派张志超同学参加了我们的这次活动。我们的这次活动以‚我的大学理想和追求‛为主题,同学们围绕这个主题踊跃发言,畅谈了自己的大学生涯的规划。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发现,我们的同学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他们没有放松对自己学习的严格要求,表示要一手抓学习,一手抓社会实践活动。为活跃活动气氛,我们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文艺节目。活动结束时,学生会代表张志超对会员发言进行了点评。我们安排张志超、邵静芳、吴明辉三人组成评委会,对会员的发言进行打分。根据打分,我们对前五名进行了物质奖励。17、05年寒假期间,我们的赵戴勋同学到周口太康县,和来自北京理工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朋友一起参加支农活动。活动期间,他们在当地克服了许多的困难,建立了老年人协会和妇女协会等群众性组织,以丰富当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广泛好评。
05年寒假期间,受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的邀请,我们的张庆凯、蒋浩、王道轩到开封市兰考县,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合作社和教育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于回校后写了‚支农路在何方——大合作,小合作?‛的调研报告。对南马庄村的养殖协会和食用菌协会等有了初步了解,并考虑使其成为我们方城合作共建的一种发展模式。
05年寒假,受白亚丽等大学生支农志愿者的邀请,我们的马庆伟到湖北房县对当地的合作社和以及各种经济、公益协会进行了实地调研,回校后形成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谈我的湖北之行‛一文。18、3月18日,通过全体会员投票选举,我们产生了新的一届协会负责人。经对前一段工作的总结,根据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对部门分工和职责进行了调整。19、4月2日至3日,我们分别在桃李园西楼402和校区北四楼进行了河南省各高校三农社团学习交流活动。
不足:制度不规范,纪律不够严明
缺少与领导沟通,组织宣传力度不够 社团发展设想:
1、内部建设: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会员自身素质;
2、外部发展:加强与全国其他各高校三农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求服务“三农”事业的道路;加强社会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真正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对4月2-3日河南省内各高校三农社团学习交流活动的说明:
活动举办的目的:共同探讨社团建设问题、支农实践服务活动经验与教训总结,同时加强与省内各高校三农社团的联系,以更好地为农民增收等‚三农‛问题的解决贡献我们大学生的一份微薄之力。
学习交流的主要内容有:1.有关‚三农‛的基本理论。2.全国大学生志愿支农活动的历史: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支农志愿者深入农村;前一时期全国大学生支农、支教和调研状况的总结与经验交流。3.新乡村建设运动的整体介绍:二三十年代梁漱冥先生提出的乡建;当前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乡村建设;我们为什么要搞新乡村建设。4.结合我们全国大学生支农项目点的具体案例——兰考贺村的发展模式,培训我们社团如何支农(结合支农项目点的经验和教训,阐释支农实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5、社团建设和支农经验交流。
6、如何加强河南区各高校三农社团的学习与交流,如何利用各社团的自身优势更好地为支农实践服务(师大的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河大数次下乡经验、农大的农业科技优势)。
参加这次学习交流活动的成员主要为: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的三农社团代表;
另有支农志愿者代表:上海同济大学严共波,上海师大博士生李勇;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兰考贺村合作共建点村民代表两人,农大农村发展研究会方城县白石咀合作共建点负责人一人。
会后,我们进行了各高校社团的联欢活动,主要内容有:
歌曲:《父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明天会更好》、《今天》、《精终报国》、各高校校歌、〈少年壮志不言愁〉等
戏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女驸马选段〉等 朗诵:〈羊皮卷〉:爱,是人间…… 相声:满汉全席
笛子独奏:〈洪湖水,浪打浪〉、〈两只蝴蝶〉 舞蹈:秧歌舞、街舞各一。
在校园内去工程楼的路上唱的歌曲有:
〈支农队对歌〉部分歌词: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农民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好儿女。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不为名利,直到把祖国万水千山走遍,三个代表旗帜高高飘扬。听,风在呼啸雷声响;听,支农歌声多么嘹亮。同学们整理行装准备出发,同学们奔赴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未来的胜利,向全民族的希望
〈明天会更好〉: 〈幸福在哪里〉: 〈同一首歌〉: 〈黄河大合唱〉: 关于4月3日举办支农学习交流会过程原由的说明及检讨:
3月28日,我们通过网络信息得知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博士为总负责人的‚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将于4月2日至3日(周六、周日)在郑州市组织实施河南区大学生‚三下乡‛支农培训及学习交流活动,深感激动:作为农大的一名学生,作为农村发展研究会的成员,我们觉得多获得一些有关‚三农‛方面的知识和下乡支农实践的经验,对我们学习专业知识和以后的支农实际工作是有些好的作用的。
3月29,省电台〈沟通无限〉拦目编辑突然找到我们,谈了一些有关大学生支农的看法,特别谈到了白亚丽休学支农的事迹,并说下周二要邀请温铁军老师和白亚丽到演播厅做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并希望我们农村发展研究会组队参加,谈论一下关于大学生利用一课外时间支农的看法。这与我们以前得到的温老师要来郑的信息是相符的。经与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兄弟三农社团负责人讨论协商,考虑到郑州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我们河南农业大学的农业技术资源优势,随推举我们河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承办这次培训及学习交流活动。考虑到我们社团内部学术交流和支农实践服务活动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我们学校原有的特色支农活动(专家‚三下乡‛、科技副村长模式、科技点播台等),我们觉得有必要与河南各高校的三农兄弟社团进行学习交流,以利于我们今后的学术探讨和支农实践服务活动。在与天津科技大学的支农队员白亚丽取得联系并经其同意后,我们邀请其来我们农大与河南的三农社团共同探讨支农的经验与心得,以利于我们今后的支农理论学习和支农实践工作,而切郑州位于开封与新乡之间,便于联系。于是我们开始筹备此次活动,并请示了团委的意见;3月30日,在我们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时,白亚丽突然发来消息:因温铁军老师要推迟来郑时间而不能按原计划于周末抵郑,白亚丽的交流位置将由另两名大学生支农志愿者严共拨波和李勇替代。我们立即将此消息告知团委。3月31日,团委表示,可以以社团的名义举办此次学习交流活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做了比较详尽的准备工作,然而由于时间紧迫,多有不尽人意之处:我们没有虑及事情的变故,我们没有及时向团委等领导通报我们的活动进程和活动组织形式,我们也没有注意到我们的下乡服务活动的‚志愿者‛标志——‚红领巾‛会引起那么大的消极影响,我们一直把它作为一种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对我们支农队员的一种精神支持!这也是对其他高校三农社团及支农志愿者活动经验的借鉴。然而,我们错了,我们忽视了外界对我们的反映。
对于以上种种,作为协会负责人,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此恳请学校有关领导的惩治。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一切均为我一人的组织不力,而对于活动的举办目的和活动内容,我向领导保证:绝对无半点其他不正当的意图:我会的成员之所以选择农村发展研究会而非名字好听的社团,那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我们深知我们父母的生活艰辛,我们更愿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我们的家乡做点实事!我们选择农村发展研究会,只有一个目的,更多的关注农村,更好地为农村服务。
望学校有关领导明查。
张庆凯
2005年4月3日晚
注:
为提高我们新会员的理论水平,我们规定,每周要上交至少两篇学习资料,主要是增加在平时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感到意义的东西。这些资料可以是专家有见解的学术观点,可以是世界前沿的有关三农方面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是领导的指示批语以及有一定权威的数字等,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的会员的理论水平确实得到了提高,这在我们进行的各项活动中都可以得到体现。绝大部分会员在这项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积极。
在校内举办活动的同时,我们也不忘和校外的联系,特别是和南阳方城服务基地的联系。我们按照协议书的要求,向当地寄发资料。我们不时通过电话或书信的形式和当地负责人取得联系。通过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网,我们和省内外的朋友在不同的领域进行探讨交流,北京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也不时对我们的活动进行指导。11月18日,我们在网上召开了一个总结交流会。在这个交流会上,我们就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校内活动的组织以及社团换届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通过这次的交流会,我们提高了自己的认识,也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二、我们现在的问题
在社团发展方面,我们现在还有非常多的问题,简单概括如下:
1、在支农活动方面,我们的理论知识非常的欠缺,尤其在新乡村建设方面。我们下乡活
动已经进行了几次了,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调研报告。没有相当的理 论知识做支持,这样的东西很难出来。
2、我们现在的活动还没有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我们是农业学校,我们的支农活动应该
充分利用我们的农业科技优势,但是我们现在并没有把这个资源利用起来。我觉得问题在 于我们没有去努力争取,只是觉得这样做难度大而没有去尝试。
3、我们现在的对外联系工作做的还是不够。现在,我们只有非常少的人在强农论坛上去
交流,就不要说三农网了。我们的社团和别的不一样,我们这样的社团需要不停的和外面 的朋友进行交流。不客气的说,我们在支农活动上还处于初级水平,我们的会员在这方面 的知识储备非常非常的欠缺。这些知识我们的课本上没有,我们周围的朋友基本上没有人 知道,如果要提高的话,我们要怎么做呀?和外面的朋友交流就非常的重要了。我们的交 流不应该是个别人对外的工作,大家都要动起来。
4、费。
这样的资金来源是不可以的,至少现在对我们来说的不可以的。我们现在的一次下乡所需 的钱就把它给报销了,就不要说去别的地方和朋友交流学习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从 外联和学校两方面做文章,我觉得这才是我们的选择。
5、工夫。
6、我们在部门设置和负责人安排上还有一些问题。我们现在有这样的问题,什么呢?就
是有一些工作贯彻不下去。问题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是这样的,一个原因是这个决定不 科学,大家有意见。我现在给大家做这样的保证,以后有什么大的决定我至少征求5个人 的意见;而且我觉得大家也应该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要主动说,不要以静制动,这样对社团 的发展不好。
三、以后的工作思路
1、加强新乡村建设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但是部门负责人要熟悉这方面的知识,我们的 全体人员都要掌握它。用理论知识做指引,我们的支农实践活动才可以不迷失方向,在前 进的道路上我们才可以不感到迷惑。我们的学习部要注意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2、调整部门结构和负责人安排,力争实现资源的效应最大化。我们在05年寒假期间,和许多高校的朋友进行了不同的交流;我们要参考别人的长处,结合我们自己的特点,进 行我们的部门调整。
3、力争学校及外部力量的支持 我们现在进行的新乡村建设活动,是一项新型的活动。它的理论是我们的老师基本上妈妈没有接触过的,我觉得他们应该对这些赶兴趣,而且 有许多的高校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行动;我们的外联部也要换个工作的思路,把我们内的 工作做好,让外面的世界了解我们。
4、办出我们自己的特色 我们学校是一个农业院校,这个资源是非常多的朋友 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我们要解放思想,立足自身发展,利用好学校资源,打出我们河南 农业大学这块名牌。
农村发展研究会的朋友们,过去的一年,我们同舟共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 上述的成绩;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将众志成城,为农村发展研究会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农村发展研究会会长 马庆伟
在社团文化建设方面,我觉得我们现在做的还不够。还好,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了这方
面的工作,但是还不够。我们和别的学校进行比的话,就要在我们的社团文化建设方面下 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资金筹集渠道。我们现在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我们的会
第五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情况汇报
xx市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情况汇报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抓,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1996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2005年又通过省政府的“双高普九”评
估验收。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xx市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仍然不平衡,农村还存在相当数量的薄弱校,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也十分有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定》、《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建立更具公益性、义务性、均衡性的义务教育体系,确保在2010年前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主要抓好下面四项工作:
一、完善投入保障机制,逐步推进办学条件均衡
目前,xx市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费和生均公用经费预算安排已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之上,但还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为此,我们将按照xx市的要求,在2008年前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小学达到100元以上,初中达到250元以上,今后还要逐年有所增加。在此基础上,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扶持薄弱校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农村寄宿制乡镇中心小学和“四有”初中校建设。继续抓好教育布局调整、资源优化工作,根据农村生源逐年减少的情况,继续调整撤并农村中小学校,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效益。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投入长效机制,将危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专户管理,确保每年新增危房得到及时改造和修缮;对已经立项的危改工程项目,积极落实资金投入,确保按期完成。同时,进一步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争取在2008年年底前,实现xx市提出的中小学多媒体、网络教室的配置目标,扎实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
根据省政府制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要求,结合xx市城乡中小学生源和布局情况,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原则上按班生数比配备,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按班级数比即1:1.5配备教师,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教师配置,切实解决部分学校教师不足及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落实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按教职工年工资总额的1.5%-2.5%核拨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继续实行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补贴制度,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xx乡及xx镇、xx镇的部分学校教师每人每月发给岗位津贴50元,今后随着财力的增强,再逐步提高津贴标准和扩大津贴范围。鼓励和引导新分配的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对到农村任教的毕业生继续实行到岗工作第一年直接享受转正后的工资待遇。积极实施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和骨干教师帮扶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
三、落实扶助机制,保证困难群体子女享受义务教育权力
进一步完善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制度,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金专户,从城市教育费附加、学杂费、人助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继续贯彻落实特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学杂费政策和残疾学生“三免一补”政策,确保没有一个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完善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工作,简化农民工子女入学手续,使农民工子女100%入学。重视做好学习困难学生和厌学学生过细的思想工作,重视做好单亲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子女等特殊家庭子女以及农民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建立档案登记、结对帮扶和应急救助机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
四、优化布局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统筹规划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提升职业学校服务“三农”的整体水平。积极推进“双证”教育,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加快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结合。大力推广“订单教育”,通过“校企联办”、“订单培养”、“弹性学制”等有效手段,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巩固xx职专作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地位,教师职称职数在省定标准基础上向上浮动30%;积极聘用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人员到xx职专担任专、兼职教师,其工资由财政按学校教职工的平均工资予以核拨。多渠道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每年市财政从城市教育附加费中抽出不低于20%比例的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校舍建设、设备添置等。同时,要求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这次会议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政策落实、教育机制创新等方面工作的落实到位,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