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着力改善民生 普惠广大职工
蒲白矿业公司
着力改善民生 普惠广大职工
企强、民富是蒲白的不懈追求。蒲白矿业公司始终坚持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千方百计解决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广大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职工生活质量,使和谐矿区建设跃上更高的层次。
致力发展,为改善民生创造条件。蒲白矿业公司始终把发展作为最大、最根本的民生问题。乘集团公司“振兴渭北老区”战略决策的东风,蒲白大踏步地前进,原煤产量逐年递增,职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公司生产原煤230万吨到2011年生产原煤780万吨;职工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不到2万元,到2008年3万,2009年3.5万元,2010年4.7万,再到2011年的5.5万。2012年原煤产量将历史性地突破1000万吨,而职工人均收入也将突破6万元。“十二五”期间,蒲白将按照“打基础”、“保稳定”、“谋发展”的战略思路,众志成城、携手同心,大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奋力实现千万吨目标,为不断改善民生、从根本上改善民生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争取资源,为未来生存与发展创造空间。对于资源枯竭、接续紧张的蒲白老区,生存与发展是关系广大职工家属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为解决好生存和发展问题,蒲白一方面进一步挖掘老区资源潜力,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延长老区现有矿井服务年限;另一方面抓好白水中深部资源开发工作,在白水中深部建设雷牙、尧禾两个300万吨的矿井,确保未来有充足的能力安置老矿区人员就业,让面临资源枯竭的百年老矿区干部职工看到未来发展的希望,让老区人心稳、生活稳。
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普惠广大职工。近几年,蒲白矿业公司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倾力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使职工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职工收入连年大幅增加,沉陷区治理使职工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投资7000多万的矿区集中供暖改造工程结束了烧煤取暖的历史,系列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深入人心„„等等,真正使职工群众享受到了企业发展的实惠,得到了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肯定和拥护。
2012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蒲白将继续抓住职工得实惠这个目的不放松、不动摇,进一步提高职工收入水平,把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强力推进,彻底解决矿区职工住房问题,同时继续开展扶贫帮困工作,进一步改善矿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扩大绿化面积,不断搞好矿区生产生活环境;要加大文化投入,注重人文关怀,丰富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真正使职工体面劳动,生活得更有尊严。
(徐超 张莉)
第二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丁守庆
所有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民生问题。是稳疆兴疆之本。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1、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发展是手段。保障民生对落后地区意义突出。群众的要求更为迫切。
2、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打造“四个认同”需要民生支持。思想教育是一个大系统,由社会福利、社会意义和社会组织等三个系统所支持。
小平:单纯的思想教育对少数人可以,对大多数人不行;短时间可以,长时间不行。
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民生保障。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扩展就业渠道。少数民族一次性就业率20%,全国为70%。
3、是社会和谐的直接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思维、统筹摆布。和谐社会必须最大程度防止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人力资本失灵。防止人力资本失灵,是解决不同群体电入差距,防止弱势群众被边缘化。屁股指挥脑子?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贵在贯彻落实
1、实施富民安居工程。安居是民生之基。2020年完成牧民定居任务。对口援疆的资金用主要用在民生方面。张春贤
2、大力推进教育事业。教育是民生之始,双语教育也是民生工程。双语教育有利于增强四个认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职教育发展。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3、积极拓展就业机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根本还是解决就业问题。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群体,末就业大学毕业生,农村富裕劳动力三个群体就业问题。
4、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是民生的依托。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经济波动的减震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人口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对承担守边任务边民的补助制度。
5、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是贫困地区民生之路。坚持开发式扶贫。抓好连片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产业化经营三项扶贫重点工作。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不能让边远地区同志既守边又守穷。
三、保障改善民生必须夯实责任
1、转变观念、更新工作思路。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执政理念、发展思路的深刻变革。切实关注平均数字之后的民生实情----有多少人没有达到平均数字。
2、切实脚踏实地、追求务实效果。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民生工作的成效既是各级党政执政理念、能力、效果的标准。也是衡量各级干部对群众是否真有感情的标准。
3、切实接受监督,注重群众认可。;实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把公众认可度作为衡量民生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准。
第三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
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
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
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
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很快,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学难”“看病难”是当前的民生热点,也是民生难点。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相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举措,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惠及亿万群众。
第四篇: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改善民生
民生为本,民富为先。改善民生是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期待,也是我们谋发展、思稳定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我们始终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的原则,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有限的财力优先向民生倾斜,集中力量办好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大事、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把“富民安居”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保障住有所居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是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2009年以来,我县通过实施牧民定居、抗震安居和廉租房建设,大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1560户牧民实现标准化定居,新建廉租住房240套、抗震安居房873户。今年,自治区提出实施“富民安居”工程,这为我们加快住房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将以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为重点,在农区,用5年时间完成1500户农村危房改造,完成3500户牧民标准化定居,确保5年内在地区率先实现全部牧民标准化定居;在城市,用5年时间新建300套廉租房,对1205 户居民实施棚户区改造。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得到更好解决,使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二、把“富民兴牧”作为改善民生的依托,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要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与全疆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但是我县农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工程性缺水,丰富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良好的水土资源优势不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化为农牧民的现实收入。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以自治区实施的“富民兴牧”工程为契机,重点抓好:一是控制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库容2.3亿立方的吉勒布拉克水电站建设,确保2012年建成使用;今年开工建设库容3亿立方的哈拉托别水库,2015年前建成使用;力争库容6200万立方的加郎尕什水库明年开工建设,2013年前建成使用,这些工程建成后,即可实现我县水资源的年调节。二是水利灌溉体系建设。加快推进9个大中型灌区的新建和续建以及660公里渠系建设,3年实现干支斗渠全防渗,5年构建完整的水利灌溉体系,开发、建设饲草料地20万亩,解放下潮地、恢复弃耕地15万亩,总播面积达到80万亩,农牧民人均耕地由现在的7亩增加到15亩,土地收入增加一倍。三是节水灌溉。通过大面积推行膜下滴灌实现节水、节肥、节约劳动力和农牧民增收的目标。今年底,膜下滴灌将达到18万亩,“十二五”末全县节水面积达到总播面积的80%以上。
三、把“劳有所得”作为改善民生的根本,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就业关于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为使更多的人实现就业,我县除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措施外,不断加大解决就业问题的力度。2009年,对城镇无业人员,我们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工矿企业稳定就业、服务行业灵活就业等多种途径实现就业610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我们通过完善“政府引导、免费培训、多方输出、全程服务”的工作机制,立足矿山企业就业一批,围绕项目建设转移一批,依托小城镇建设吸纳一批,组织外出务工输出一批。
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9113人,人均劳务增收147元。今后,我们将重点抓好三类群体的就业问题。第一类是零就业家庭,政府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办法,做到动态清零,24小时内解决就业问题。第二类是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统筹纳入全县技能培训,力争两年内实现就业。第三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围绕市场需求,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长期稳定就业。
四、把“学有所教”作为改善民生的基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是民生之基,办好教育是最大的惠民之举。我们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倾注更多精力,投入更多财力,做到适度超前、规划科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推进集中办学。2009年,我们按照“集中办学,普及双语”的教育思路,撤并了25个办学点,全面启动了县初级中学和县高级中学改扩建工程。今年秋季乡级中学学生已全部到县城就读,实现城乡同等教育。同时,把乡里腾出的校舍用来办集中小学,村里腾出来的校舍办幼儿园,实现“县办中学、乡办小学、村办幼儿园”的办学目标。从今年开始,我们将按照规划对24所学校(教学点)进行标准化建设,配备图书和必要的实验、体育、教学器材,完成校园绿化、美化,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大力推进双语教育。稳步推进民汉合校,为双语教育的深入推进创造了良好环境。全县有双语幼儿园26所,计划再建61所乡村级学前双语幼儿园和20所牧民定居点双语幼儿园,确保2012年实现学前双语教育全覆盖,2015年基本普及双语教育。三是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幼儿阶段,入园儿童每人每年给予1000元生活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在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同时,将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0元;高中教育阶段,对贫困、特困寄宿生每人每年补助生活费1200元,特困生学费由县财政负担。对考上大学的贫困、特困生分别给予第一学年学费资助,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五、把“病有所医”作为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重视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满足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是全面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确保乡乡都有卫生院、村村都有卫生室,农牧民参合率达99%。但受设施不完善、设备不配套和医疗技术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制约,医疗服务水平离老百姓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切实解决各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今后我们将着力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完成县医院综合楼建设,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把县医院建设成为一所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二级甲等医院;成立哈医中医院,推动哈医药事业发展。完成6个乡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配套必要的设备,配齐医护人员。完成全县80个行政村、新建牧民定居点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新建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3个牧业医疗服务站标准化建设,配备3至4辆牧业医疗流动服务车,使医疗服务水平有一个大的提升。同时,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实现全民医保。凡是参保人员,除规定的正常报销额度外,自行负担住院费用超过1万元的部分,再报销一半,不设封顶线,并根据财力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切实减轻群众的看病就医负担。
六、把“困有所助”作为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2009年以来,我县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农村9392人享受低保,城市5
544人享受低保;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41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8%,3574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人每月领取65元养老金;加大扶贫开发力度,410户1927名农牧民实现脱贫。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五保户孤儿残疾人生活保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领域实现全覆盖,保障标准始终保持地区内较高水平。同时,努力做好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残疾人工作,积极开展临时性救济、定期慰问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救助活动,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困难。认真落实好国家扶持政策,加大对承担守边任务边民的补助力度。加快推进扶贫开发,提高农牧区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面对中央大力支持新疆发展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我们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为民生,让全县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五篇:强化社区服务 着力改善民生
强化社区服务职能
千方百计改善民生
——塘平社区服务和管理情况汇报
近年来,塘平社区在区委、政府、凤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社区发展全局,以全力构建 “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居民自治、文明祥和”的新型现代化社区为目标,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强化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不断推进 “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和谐社区建设。2007年被临沧市委评为“临沧市文明社区”;2008年荣获“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云南省五四红旗团组织”、“临沧市民主法制示范社区”等称号;2009年又被命名为“云南省文明社区”、“云南省和谐示范社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一、社区基本情况
塘平社区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东北,地处临沧城郊南汀河畔。辖区面积2.8平方公里,社区设党支部1个,党小组2个,共有党员48名。下辖8个居民小组,设有工会、团支部、妇联、警务室、卫生服务站、老年协会、民乐队、文艺宣传队等组织。社区现有工作人员9名,社区志愿者近100多人。辖区内有驻社区单位18个,共有居民2027户、5303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党的领导,构建社区服务体系
1.加强制度建设。结合社区实际,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共建联席会制度》、《社区党组织工作制度》、《社区党组织议事规则》等制度,并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了“设岗定责”活动,明确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职责和任务,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根据每一个党员的自身特点,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党员自觉参与社区建设,让每个党员在各自的社会角色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加强班子建设。一是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班子。结合2008年社区“两委”换届,坚持把党性强、能
抓服务、比效率”(“三抓三比”)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二)整合资源,开源节流,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多方投入推动社区办公场所建设。社区本着“方便群众,便捷实用”的原则,投资70多万元建成300多平方米社区工作站,配备了8台电脑,1台打印机,1套多媒体设备和电子显示屏。
二是整合资源推动社区活动场地建设。社区通过资源整全资源将原来自然形成的垃圾场投资23.6万元建成3000多平方米室外活动广场(篮球场、地掷球场、门球场)。
三是开源节流推动辖区硬件建设。社区多方筹集资金38万元,在辖区内安装了48个监控探头,建成了社区治安防范监控网络系统,对社区内的交通安全和治安状况进行重点监控。对8条背街小巷进行硬化,安装了路灯118盏,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三)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全面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1.健全就业服务网络。一是千方百计与各方面联系就业信息,积极为失业人员寻找就业机会;二是办好信息栏目,及时提供就业信息。2010年通过社区与用人单位
书,免费供青少年阅读。为杜绝未成年人沉迷于网吧,义务巡逻队员对辖区网吧进行定期不定期巡查。
5.建立特色文艺团队。成立了社区健身队、社区歌舞演出队、小脚老奶舞龙队、娃娃舞龙队、民乐队等文艺团队。每逢节日、庆典,都组织开展文艺表演。并配合有关政策法规进行自编自演,社区工作人员亲自参加演出,同时充分利用小区宣传栏、文化活动站、图书室、科普课堂等载体,广泛进行计划生育、科普知识、法制知识等宣传活动。
6.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一是大力宣传创建卫生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居民住户均按规定和要求进行卫生清扫,排除卫生死角,社区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改善;二是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基本能满足辖区居民的就医需求。建立社区家庭健康档案3120份,建档率达到90%。
7.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依托社区旅店业信息采集窗口对出租房和流动人口进行清理、登记、办证、建立台帐、掌握其基本情况。
三、下步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