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职业教育发展未来30年的展望
对职业教育发展未来30年的展望
发表日期:2009年2月26日 共浏览272 次作者:马树超
【摘要】文章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从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信息技术发展、城市化进程、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及战略选择与政策法规六个方面,展望了未来3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并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期对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
【作者简介】马树超,男,上海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及职业院校管理、规划与评估研究(上海200032)。
【原文出处】《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期
摘自《教育与职业》(京),2008.27.9~1
1一、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将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持续增加,层次可能会逐步提升
有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超过10万亿美元,在2015年以前,我国由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需要大量发展,整个基本建设的任务还非常繁重,重化工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20年以后,从全国范围来说,有可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会转向现代服务业,“白领”岗位会有一定增加。按照今年全国人大会议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消息,今后五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每年
现在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分析,传统的“白领”岗位占
个人就业,只有一个是传统“白领”。今年普通高校计划招收本专科生超过
上有340万左右不能进入传统白领岗位。目前有些地方出现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现象,可能就是因为没有按照当前的就业结构要求和职业岗位目标定位来培养人才。因此,近几年职教规模发展的重心仍然是以中职和专科层次为主,估计再过
心上移将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推动职教的教学模式转型
为什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推动职业教育模式转型呢
息产业的技术周期短,而且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按照传统工业经济的知识传授方式来教学生,那这个教师就可能是不合格的。
教模式转型,教师的培养目标要从偏重理论知识和文化技术转为重视态度、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要求实施弹性学制,要求教学制度改革。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根据冬季的季节性特点,路桥专业学生的实习从5月份开始到
以工期来确定学期,改革了学年制度,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特色。
遭遇雪灾,很多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不放寒假,而是深入到第一线实习,习制度的转型。从教学内容上讲,强调校内校外经验的一致性,行动导向要重于书本知识和书本教学,要注重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教学要求上也在变化,美国华裔教师谈在中国与美国教中学的区别与感受。中国教师在课堂上讲西安事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000万个。根据25%左右,平均增加590万人,实际6-7年,重?因为信知识和技术技能。10月份,不放暑假,2008年2月,一些地方这就是职教模式和学要求学4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推动职《中国教育报》曾经刊登
生掌握的是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重要意义,学生只需要记住要点,考试就可以得100分;但在美国的华人学校里,教师要求用挑战式教学法,同样讲西安事变,教师要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例如,假如中国没有发生西安事变,今天的中国发展会是如何,等等。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提出论点、寻找论据,自圆其说,以此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我想,假如我们的学生也能在这方面得到经常的训练,一定会不断增加创新意识。
此外,还有证书制度的变化,强调双证书;教学评估,强调综合能力,强调多种形式的评价;学习方法,强调教室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强调团队式学习。前不久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技能大赛,项目都要求团队合作参加比赛,出一个教学改革的信息,合作沟通能力的培养,转型的指标是,学习过程要满足经济界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业老师,要强调教师的“脚手架”功能,强调双师结构。为什么强调双师结构息技术快速发展,等专业老师接受完进修培训后,上的第一线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带来新鲜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技能要求。势
年达到43.9%。采用简单外推法进行测算,的水平,到2020年可能达到城市化水平。现在做未来的城市化水平进程来简单外推,个动力。大批农民工留在城里做工,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但是,目前很多政策和制度环境不利于他们在城里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种有利于农民工在城镇发展提高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更多的技能,同时也有利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经常会为这些临时性措施而自喜,除地区差异和统筹发展并不是有效的办法。于我国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研究项目,人口在城镇接受职业教育并能够提高技能的发展制度,整体从全局考虑的一种战略视野。去适应和服务城市化进程学历教育与非全日制培训并行并举的教学制度,终身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认为,未来院职业教育座谈会。在汇报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和情况后,高职高专组的数控、强调技能大赛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那就需要加快教学改革。技术又发生了变化,三、城市化进程推动大职教。
我国2002~2006年城市化水平年平均增长201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可以达到目前东部60%,到2038年时正好距离现在3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预测性报告,是很难的事情,但是按照目前2038年能达到北京的水平也是相当快的发展速度。
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这些政策和制度都需要改革。现在很多是临时性的措施,似乎保护了城镇居民的利益,我们正在做一个“十一五”希望有比较明确的政策导向,我们要讨论的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必须拓展职教功能,职业院校要推行全日制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必须成为学习型社会和30年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2006年11月,笔者和王明达同志等一起参加温总理主持的国务自动化和机器人等四个大赛就是希望给高职院校传递有的学校不善于对学生进行另一个教学模式因此需要不断有岗位开放成为职教改革的必然趋1.230年,将会接近当前北京的同时也是职教大发展的一实际上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消温总理强调,对于专?就是因为信200655% 是关缺乏从要使职业教
模具、要求学生具有团体合作与沟通的能力。使学生只是自己低着头干,使就业成为学习的动力。个百分点,我们需要营造一使他们能够提高素质,为经济建设掌握很多地方官员教育科研规划的国家一般课题,建立有利于农村但是现在还不具备这种环境,面临这样一种制度架构,职业教育怎么
育真正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就要建立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机制,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对此,笔者的体会是,职业教育必须加快体系开放、机制开放、模式开放,让更多的人包括农村劳动力有机会分享职业院校教育,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我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对策。
四、市场经济发展必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
现在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包括教育体制改革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笔者曾经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时提出,我们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是为城里人办的教育,考虑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我们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没有改过来。虽然学校也很努力,都在想方设法增加招收农村的学生,培训,但是,整个体系和制度环境的改革任务还非常艰巨。我们讲经济社会变革极大,但是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问题,就是普通中专、管理,这一管理体制在分工上出现职责交叉,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介绍,原来由劳动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纳入教育部门宏观管理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海的技工学校归入教育部门进行宏观管理,效果。因为经过长期的发展,技工学校形成了技工学校特色,职业高中有职业高中的特点,统一由教育部门进行宏观管理以后,职业学校互相之间取长补短。史进程中,政府转型成为必然,务型政府转变,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治理型政府转变。体制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与就业准入制度实施宏观管理,的理念和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你适应改革,要么就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来摧毁你这个机构。大势所趋。
将更多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等要素于此,职业院校教育需要走出传统的学科教学形态,更多地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要素。因为产业发展、行业标准都要求职业教育要瞄准国际轨道,所谓“接轨”。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培养了一系列优势产业,20世纪80年代的纺织品、服装等外向型产业,电产业;进入新世纪的挥比较优势,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将成为重要举措。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有利于地区职业教育的规划与发展,我们预计在未来若干年,这种转型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教育部门对各类职业学校实施宏观管理,将有效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有位美国学者曾经对美国的高校改革说过这样一句话,五、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技能型人才走出国门。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IT产业,等等;涌现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下一步,中国企业发,现在要把很多行业、甚至到农村帮助开展转移劳动力的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一个突出技工学校归劳动部门宏观在此转型过程中,劳动部门对职业资格证书历史车轮必然滚滚向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将是也就是行业标准和产品生产标准的90年代的家电、手机、集成电路、机30年高增长,经济难以适应目前上取得了明显的也有利于不同类型由管制型政府向服职业教育管理对旧要么职业教育鉴为了适应
它不是从农村人口出发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归教育部门宏观管理,给地方统筹规划职业教育带来困难,前不久上海市教委主任在天津技能大赛期间的职业教育座谈会上专门劳动部门负责管理职业资格证书,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双重历技能型人才走出国门将会是必然趋势。企业的要素融入职业教育里面来,企业走出国门的要求,职业教育将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融入产业、行业要素,携手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使职业教育在服务企业走出国门的同时,能够培养出“走出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增强在国际技能型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北京有一所财贸职业学院,为一批具有北京特色的著名财贸企业的连锁经营培养优秀的人才,受到高度评价。当这些名牌企业进一步向国外连锁发展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培养出跟着企业走向世界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形成在国际技能型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六、战略选择与政策法规对于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具有决定性意义
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个观点,而未来导,职业教育很难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育应该市场化,但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不能市场化。振兴论坛上,有学者提出世界银行专家认为学校职业教育效率不高,学校职业教育中投入项目与资金。点,就是很多国家的政府仍然把职业学校教育当成一个重要的法宝,青年接受学校教育、帮助青年人成功就业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但是,目前职业教育大发展中存在着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资源能力严重不足。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下降到5.5%,与职教大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我们还可以从以下数据来分析“高原缺氧”现象。第一个数据是师生比。24.8,小学的师生比是生比是1:18.O;中部地区的师生比是师生比是1:26,小学的师生比是生师比在2006年有三个省份超过了任务怎么能完成呢?能存在的问题,有些地区客观上存在着教育资源的短缺现象,的生均教育资源水平相差悬殊,就可能是政策导向上有问题。还有一个数据是,国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职业中学是职业高中低于普通高中,这说明了教育系统内部发展的协调性不够。因此我们认为,未来3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非常好,但关键在于各级政府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这就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一,职教财政性投入能不能占到财政性教育投入的1997年占11.6%。职业教育发展是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职业教育财政性投入占整个教育财政性投入的比例却越来越低。职业教育能有多少强度得了一定成果,未来设,我们目前的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建设在总体上来说缺乏集中度,集中度还很不够。这并不是说要“一刀切”自己的特点补充地方特点和要求,推动各地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过去30年的职教发展将继续证明,没有政府的主因为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两年前,但笔者强调,世界银行的专家同时也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高原缺氧”的制约,突出的表现就是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2001~2006年应是职教发展最好的时候,国家对2007年各类学校师生比,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比高达1:18.8;东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比是1:26.2,小学的师生比是1:20。更极端的师资短缺现象是,普通中专学校的平均50,还有四个省区高于2163元,小学是
最后,笔者提出三个问题,作为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思考。10%?第二,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第三,能否加大职教科研体系建设力度30年能不能加大这个力度?要加快全国性的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标准建,而是指国家要有基础性标准,各地区可以根据
30年有些学者说职业教所以世界银行不愿意往原因是它对于解决弱势8%1:1:23.0,小学的师1:18.0;西部地区的40,这样育人和技能培训的双重但是在同一个地区内几类学校2006年全1634元,普通高中是2241元,第5.5%。2002年还占8.6%,对行业企业参与?在过去30年,职教研究取职教专业建设标准的在全国政协举办的中国职业教育但这段时间中职的教育财政拨款占全国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从我们在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课题中,专门分析了地方政策上可现在占
注:本文系作者在《人民政协报》联合“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1979~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研究与编纂”课题组举行的“中国职业教育30年的回顾、思考与展望”研讨会上的学术报告。
第二篇:对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展望
对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展望
亲爱的同事、领导及尊敬的评委们,上午好;
我很荣幸站在这里展示一段演讲,今天我的题目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展望”,下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表述我的个人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且从中找到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比如电能、氢气以及混合燃料等。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环保、使用成本低等的优势。我国已出台包括减税、购车补贴和政府采购等各种法规和举措,促进新能源汽车销售。2015年新能源电动车在中国达到了343%的增长幅度,售出约33万辆,倍受中国二三线城市喜欢。这一增长势头也一样延续到了今年,单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就飙升了144%,达到1.61万。可以预料,新能源汽车增长的热潮才刚刚开始。
第二,互联网汽车。互联网汽车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得汽车可以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相连,配合先进的人工智能及传感技术,实现司机对汽车更加便捷、智能化的控制,如通过智能手机来控制汽车,用语音来给汽车下达指令甚至自动驾驶等。互联网汽车具有智能、方便、安全等优势。2015年12月14日,百度宣布正式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预计3年内在全国十个城市划分示范区,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商用化,5年实现量产,10年后,将有80%新出厂的汽车可实现自动驾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座的每一位都可以享受到互联网汽车带来的便利。
以上就是我演讲的全部内容,非常感谢您的聆听。
第三篇: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对未来的展望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报告
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等需要。
人们所居住和工作的建筑物均由各个单一空间所构成,而每一个单一空间又是由基本构件所构成。建筑物的基本构件可分为板、梁、柱、拱。建筑可进行如下分类:
按照民用建筑的使用功能分类: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按照民用建筑的规模大小分类:大量性建筑,大型性建筑。按照民用建筑的层数分类:低层建筑,多层建筑,中高层建 高层建筑,超高层。
耐火等级:是衡量建筑物耐火程度的指标,它是由组成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最低值所决定。按耐火等级划分为四级,一级的耐火性能最好,四级最差。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在很古老的年代就已产生文明,建筑这方面也不例外。
最古老的中国建筑,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山洞、圈养牲口的栅栏,到后来聪明的中国人采集石块、木头,堆积成“房子”的形状,然后就是泥巴的使用,让房子的结构更加牢固,经得住大风、大雨。随着
时间的发展,人们在“村庄”外围起“墙”,防止野兽的袭击。这便是中国建筑的开始。
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
北宋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风格大气、华贵,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写意,庄重严肃,雍容华丽,亲切宜人,自由委婉,种类庞大,令人赞叹!
相比外国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是相当辉煌,但到了近代。由于政府的关系,科技发展缓慢,中国在建筑业上还是和外国有一定的差距。期间外国侵略者在中国修建了不少有特色的建筑。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经历了数十年异域文化的侵袭,尤其是建筑文化。撞撞高楼在中国拔地而起,与世界大流并在一起,中国迎头赶上。并走在了前列。
关于中国未来的建筑方向,主要有三点:
一、在空间上向地下和空中发展。
二、向绿色建筑靠拢。
三、向智能建筑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幅员辽阔,但是中国的人口也吓人。人均空间紧张,因此,在未来建筑中必然要走地下和高空之路。在这方面,钢筋混凝土技术还需大力发展。地下空间的利用对改善地面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在发展地下交通、降低城市大气污染的同时,还应提倡建设城市地下市政管线公用隧道,将自来水、排污管、供热管、电缆和通信线路纳入其中,可缩短路线长度达30%,还易于检查和修理,不影响地面土地的使用。有条件的城市还可发展地下垃圾处理系统,消除垃圾“围城”现象。与地下空间类似,高空技术在有限的地表创造出了更大的空间,意义可见一般!地下商场、车站、工厂等,高空空间技术使住房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地下空间及空中发展和我国国情及其匹配,当今国内发展薄弱,这方面前景巨大。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
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绿色建筑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民生要求,是建筑节能的进一步拓展和优化,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兴起顺应了世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类型,又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的必然组成部分,前景广阔。
修订版的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对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科技信息发展的重要体现,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将会极大的推动社会的进步,也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趋势!
在这次建筑工程实习的过程中,老师带着我们分别参观了中南大学新校区艺术楼、中南大学体育馆和东方大院。
中南大学新校区艺术楼总投资3200万元,建筑面积14621平米,四层框架、层高23.1米。气势宏伟、造型奇异,堪称中南大学新校区建筑群的代表之作。
中南大学体育馆是一座仿鸟巢的现代化体育馆,占地21000平米,能有2万座位,是大跨度建筑物的典型例子,外形结构主要由由
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场馆设计如同一个的容器,高地起伏变化的外观缓和了建筑的体量感,并赋予了戏剧性和具有震撼力的形体。
东方大院是金科地产在长沙倾力打造的独具东方人居魅力的现代中式宅第,从传统中式院落与徽派建筑风格中获取建筑灵感,融合了现代居住文明与中国民居建筑精粹。独栋别墅的外院、侧院、水院空间序列张弛有度,结合游泳池这一现代功能,使室外空间大度有序,同时采用三合院布局,使室内外光影交融,自然景观与建筑人文空间相映成趣,富于传统禅意。联排别墅的前院、天井、后院功能性与美感并重,直中见曲,有开有合,暗合中华传统文化刚柔有度的形气。在规划上,建筑群的空间展开以曲折、含蓄为美,使人趣味无穷。项目景观设计以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为根基,融合了历史、人文、地理特点,结合中国哲学对园林的影响,强化“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与“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出院落独特的景观沉淀。
通过这次建筑工程的认识实习,我们简单的了解到了建筑工程的主要内容及建筑工程的研究方向,了解到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参观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收获良多,对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在未来专业的选取上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达到了本次认识实习的目的。
第四篇:公司未来发展与展望
公司未来发展与展望
未来展望:
其实就我现目前的工作岗位与职务,对整个公司发展的信息获取量是不够的,我没有办法对公司的未来发展说出什么规划,但是我所能看到的就是股份公司的高管和各子公司的高管的敬业精神和付出精神,我也相信我们在董事长和各位高管的带领下一定会让公司达到千亿产值和百年鑫泰的双重目标。
但是我们现在最紧要的就是人才的缺失,特别是复合形的管理人才。人是一个企业的根本,也是企业文化建立的践行者,百年鑫泰,一定要有的是流传下去的精神和文化。
针对裕荣公司现状,出现了矮子里拔将军的现象,现在不是人才能不能用,而是有没有人用的问题。
针对人才我个人不觉得非要高精尖,而是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对公司前景的动察力和超强的思维导向能力,还有就是革命性的执行力。
但是要求一个人同时具备这些能力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在公司的后备干部储备和人员培养上,我个人觉得用人不用满,应该从被培养人的潜力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达到60%就可以培养,因为他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关于人才培养,公司其实可以建立商学院、培训中心等形式,利用休息时间,股份公司各职能部门针对各专业都可以针对被培养人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请兄弟单位专业人才或者专业老师来公司进行培训与探讨,这就是一个选人、用人、留人的平台。
公司今年是上市后的第一年,纵观各大上市公司,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就管理来说没有最好的管理方案,只有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机制。我们的内控制度也就是我们鑫泰的宪法,但现在至少在裕荣公司还没有真正完全的落实到位。
在9个月的5+
2、白+黑的工作时间里,我发现了在工作中还有一些问题的存在:
一、工作流程不畅通
1、公司现目前来说分为行政部、工程部、运行部等几大部门,各部门各自为阵;
2、在工作中只为自己部门考虑,不为别的部门思考工作的便利性和合理性;
3、推诿问题严重,没有担当;
4、解决问题的完整性和时效性欠缺,缺少监督机制。建议:
1、尽快实行事业部改革试运行,找到最适合裕荣公司的方案;
2、在公司所属片区内形成片区负责制,从合同签定完毕后一套人马立即开展工程建设工作,工程建设合格完成验收后直接就地转为运行工作。可以有效的避免设计不合理、后期大面积整改等问题发生。
3、如果实现第二条建议可有效避免工作推诿现象发生,并且有问题都可以做到前瞻性的预判。
4、建议建立内部服务监督机制,以各对应的服务部门为监督考核对象,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监督考核环,并由管理班子监督落实到位,避免打人情分。
二、缺乏标准化流程
1、工作中不严格按公司的内控制度进行操作;
2、大部份工作仅凭经验办事;
3、学习机会不够;
4、老带新出现“留一手”的现象。建议:
1、定期组织全员对内控制度进行学习并进行跟踪考核;
2、制定各部门与各岗位的各项工作的标准化流程,避免新员工学习时走弯路,拿到就能用、用就能上手;
3、建立标准化流程后一个团队拉出来就是一个子分支机构。
三、员工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1、由于薪酬架构的原因,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2、没有完全打开员工的晋升通道;
3、还没有完全树立起企业主人翁精神,还需要多做暖心的工作。建议:
1、打破旱涝保收的工资状况,根据公司所划分片区的任务量和市场占有率进行绩效考核,薪酬与绩效真正的挂钩,避免走形式。
2、让有能力的员工挣到钱,让观望的员工动起来,让混日子的员工混不下去;
3、在公司内部形成能上能下的晋升机制,要做到内部形成竞争机制,定期进行评选,以公开、公平、公正、民主的形式开展。
4、真正落实工会的责任与工作,公司大部份的利润是由员工创造的,工会要发自己内心的把员工当为自己的家人,甚至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就象对待自己家里人一样的对待员工,放下架子,不走形式,不搞过场。
就我个人而言,不管基于什么原因来到鑫泰,但是现在我想我已经完全把心扎根鑫泰了。通过9个月的工作和学习,我也完全适应了公司的节奏和管理平台,也可以说把以后在鑫泰工作的时间做为了我自己的二次创业历程,我是78年的,今天也跨入了40岁的门槛,如果让我自己再去单打独斗,十年、二十年我也许再也找不到这样积极向上的平台了,为了同样的一个目标为什么有航空母舰不坐而非要自己去划个小船在大海里航行。
在鑫泰这艘航空母舰上不管是当水手还是舵手,我们都是只有一个目标,所以我只有对我自己更加严格的要求,加快学习的步伐,才能和鑫泰一起到达我们共同的目的地。
第五篇:长江港口3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长江港口3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长江港口以其坚实的步伐,走过了整整三十个春华秋实的年轮。三十年来,经过几代港口人的努力,长江港口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合力建设长江黄金水道方针的推动下,长江港口上台阶、迈大步,一年一个样,三十年大变样。
一、港口发展成效显著
1、港口生产持续增长,连创新高。
在长江沿江腹地经济旺盛的运输需求带动下,长江港口生产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资料显示,1978年,长江港口吞吐量总计尚不足0.8亿吨,经过30年发展,伴随着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的振兴,港口生产年年攀升。“十五期”以来,长江港口吞吐量以年均22.12%的速度增长,2007年迈上了9.18亿吨的新台阶,是30年前的11倍以上。近几年来,新一轮长江港口大建设、大发展的帷幕已经拉开,长江干线各主要港口吞吐量节节攀升,形势喜人。港口行业在保障长江流域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长江港口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涌现出了一批骨干港口。截止到2007年,已有苏州、南通、南京三港的货物吞吐量突破了亿吨,成为全国内河港口首批过亿吨的大港,另有10多个长江港口的货物吞吐量超过了千万吨。
改革开放30年来,港口的集装箱运输发展从无到有,从落后到繁荣。长江水路集装箱运输,始于1976年,经历了试验、起步和发展阶段。在三个发展阶段中,航线由原来单一的内贸线发展到今天的内支线、外支线和内贸航线。箱型由国内5吨箱发展到今天20、40英尺的国际标准箱,运输方式由以顶推船队运输为主发展到今天大型化的江海直达、滚装、自航船等多种运输方式。从1984年至2008年的25年间,长江干线开展集装箱装卸业务的港口由6个发展到20多个,运量较集中的港口均已建成集装箱专用泊位,少数港口外贸码头、件杂重件码头兼顾集装箱装卸业务。据统计,1983年长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只有2.68万TEU。2007年达到554万TEU,为1984年149倍,25年平均递增速度为24.87%,呈快速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港口集装箱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对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开发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均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据统计,上海港外贸集装箱除本地箱源外,约90%来自长江流域,内贸集装箱箱源中近60%分布在长江流域港口,内支线运输货源中长江流域地区占总量约80%。
2、港口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港口供需矛盾得到极大缓解。
港口建设成果显著。建国初期直到改革开放之前,长江港口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据统计,从1949年至1980年,长江港口建设投资总额仅为6.32亿元。“六五”期间(1981-1985年),长江港口建设总投资为2.01亿元,新增泊位13个,新增吞吐能力753万吨/年。“七五”期,交通部贯彻国家强化沿海和长江两条经济发展主轴线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建设长江主通道的战略方针,开始着手解决长期以来干流水运要素之间的比例失调问题,加强了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1986-1990年,长江港口建设投资总额为6.27亿元,新增泊位25个,新增吞吐能力1038万吨/年。进入90年代,港口建设作为长江干线的重点,在“八五”期继续得以强化,累计完成基建投资11.8亿元,新建、扩建货运泊位29个,新增吞吐能力1214万吨/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港口通过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九五”期,长江干线港口建设又陆续完成了一批改、扩建工程,完成建设投资约15亿元。“十五”期港口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完成投资达68.02亿元,新建和改造码头泊位102座,其中万吨级泊位11座,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4011万吨,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142.2万TEU,新增汽车滚装能力64.9万辆。
进入21世纪,长江港口发展驶入快车道,并重点完善了煤炭、矿石、集装箱、滚装等一系列专业化泊位建设和库区复建工程,使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进一步提高,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目前长江干线生产用码头泊位数4640个,综合吞吐能力10.3亿吨,万吨级泊位255个,集装箱专业泊位53个,综合通过能力706.74万TEU。
在长江港口码头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港口运营技术设施得到改善。1978年前,长江港口的主要生产设施简陋落后,有的港口甚至靠人拉肩扛装卸货物。码头前沿最大的起吊设备仅为5吨。如今,长江港口装卸设备、运营设施无论从种类、装卸能力都取得长足进步,装卸设备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的进程加速。随着一系列先进港机设备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港口码头的服务效率显著提高。
3、港口功能得到了拓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前,从长江港口进出的货物,大多以装卸零星的散件杂货为主。港口功能主要集中在客货运输换装和中转业务,为港口所在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服务。如今,长江沿线港口功能由客货运输换装和中转,逐步向装卸、仓储、运输、工业、商贸、旅游等多元化功能发展,在促进沿江地区经济和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对长江流域扩大对外交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前长江沿线港口所在地城市充分发挥港口区位优势,在港口周边腹地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成为长江流域水运发展的重要方向。依托长江港口建设物流园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开发区成为港口和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江港口在传统的装卸、转运业务基础上向包装、加工、仓储、配送、提供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综合物流功能延伸。
随着长江港口码头功能的日臻完善,长江港口接卸的货种也不断拓展。除传统矿石、煤炭、石油等大宗物资外,集装箱、液体化工、散装水泥及粮食、滚装运输等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系统配套、能力充分、物流成本较低的五大港口运输系统:一是由南京以下长江港口为中转港,提供长江沿线大型钢铁企业的专用卸船码头和公用卸船设施组成的铁矿石运输系统;二是以海进江以及长江“三口一枝”为主的煤炭中转港,提供长江沿线大型钢厂、发电企业专用卸船码头和公用卸船设施组成的煤炭运输系统;三是依托长江沿线中石化企业,提供专业化石油装卸船码头石油及制品的油品运输系统;四是以上海、南京、太仓等干线港为主,其他长江支线和喂给港组成的集装箱运输系统;五是以重庆港、宜昌港为主要输入、输出中转港的滚装运输及物流系统。
4、港口布局更加合理,港口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上世纪80年代初,长江各港口之间各自独立发展,相互之间没有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合理分工合作关系,整体合力发挥不够,影响长江水运优势发挥。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长江港口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要立足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本企业的市场定位,加强相互协作配合及资源整合,共同谋求双赢或多赢局面。近几年,长江港口资源整合已经悄然而生,重庆市辖区重庆港、涪陵港、万州港三港已实现资产重组,成立了新的港口物流集团公司,标志着长江港口资源整合全面展开。目前,上海港推行的长江战略,主要以集装箱运输为切入点,相继与重庆、武汉、九江、芜湖、南京、江阴等港开展合作,先后合资组建了集装箱码头公司、物流公司和内支线集装箱运输公司,从而形成了从长江上游到下游的集装箱装卸、运输、代理一条龙服务的支线运营网络和喂给港群,实现了长江流域与沿海地区集装箱业务及港口资源的整合,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下游苏州港通过对苏州市所属张家港、太仓港、常熟港三港实行资源整合一体化而形成了苏州新港,使苏州港一跃成为亿吨级大港,进入全国十大港口行列。经过市场的培育与发展,长江已经基本建立了主要港口、地区性重要港口和其他一般港口三个层次的港口。形成了四大港口群,即四川三峡库区港口群、湖北武汉地区港口群、安徽芜湖地区港口群、江苏南京等长江三角地区港口群;港口群的形成及港口资源的整合,使港口群内部和港口群之间实现了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竞争有序的格局,增强了为腹地经济服务的能力。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水路运输占地少、运能大、能耗低、污染小的优势,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交通运输部制定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与《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已获国务院审批实施。两部规划共同构成了我国港口较为完整的长远发展规划体系,更有利于促进长江港口布局进一步优化和长江水运跨越式发展。
5、港口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为港口发展注入巨大动力。
长江港口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长期成为困扰和制约长江港口发展的瓶颈,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下游少数港口企业开始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借助资本市场将企业做大做强。2001年11月,遵照国办发[2001]91号文件精神,长江港口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一港一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港口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随着《港口法》出台,为长江港口企业大规模利用社会资本建设港口,提供了机制和法律保障。较短几年,出现了多种资本争相投资长江港口码头建设喜人局面,解决了长江港口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老大难问题。国内一些大型航运企业和国外码头运营商如中远、中海、马士基、和记黄埔、香港保华、香港远航等一大批外商也纷纷投资参股长江港口业,选择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回报率的集装箱码头,与此同时,长江港口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工作步伐加快,港口核心经营资产已改制为多元化投资的股份有限公司,如重庆港
九、芜湖港储运公司、南京港集装箱公司已成为上市公司。南通港、宜昌、池州、安庆港所属企业与香港保华、香港远航合资经营,江阴港正在为民营企业上市作准备。武汉、九江港务集团已先后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实现联合。长江许多国有独资港口企业已经实行了公司制改革,这种动向预示着今后长江港口企业间以资产为纽带的合资、合作经营、参股、联盟等活动将进一步活跃。
目前,长江港口已经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港口建设投资方式已经由单一的主要由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转变为政府投资、地方、企业筹资、利用外资、社会融资等多种形式,形成了投资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机制,有力促进了长江港口的发展。
6、港口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竞争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初期,长江港口管理体制不顺,港口政企不分,政出多门,港口法律规章不但数量少而且相互冲突,严重影响港口市场经济机制的形成。
二十一世纪初,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交通运输部在总结我国港口多年建设、管理经验和借鉴国外港口成功做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深化长江港口管理体制改革举措,实行港口彻底下放地方,政企分开,进行了港口理货、引航体制改革等。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港口改革配套规章和措施,这对加强港口管理、维护市场秩序、改善投资环境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极大促进了港口发展。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了地方和中央对港口管理的关系,充公调动了沿江地方政府支持港口发展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港口集疏运供给能力、运输费用、服务水平和便捷的通关体系以及信息平台的建设,使港口发展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参与市场竞争力水平显著提高。
港口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2004年《港口法》的施行,标志着以此为龙头法、其他法规和部门规章为组成的港口法规体系的建立,使港口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为港口政企分开、新管理机构和新机制的创建、港口经营秩序的规范、港口配套改革以及港口企业深化改革指导等工作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法律保障。
二、30年长江港口发展的主要经验
回顾长江港口建设30的历程以及取得的成绩,主要经验有五个方面:一是港城良性互动,共创双赢发展。港口发展为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港口的繁荣,各级领导都始终把港口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二是加强宏观调控,规划管理,重视港口建设的合理布局,树立了长江港口建设一盘棋的思想,明确了长江干线主要、重要和一般性港口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地划分了港区功能,并对长江干线主要货种的运输系统进行了统筹规划,使港口建设有序发展。三是不断加大港口建设的投资力度,扩大投融资渠道,在统一港口规划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地方、企业积极性,采取国家投资、地方、企业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等多种方式建设港口基础设施,缓解了港口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四是理顺了港口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开、港口企业进行改制。为港口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运输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发挥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作用。五是依靠科技进步,广泛采取了新工艺、新装备,大力提升港口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水平,以科技为先导,提高创新能力,为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港口企业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港口发展前景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来,长江港口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过去,长江港口人倍加自豪,放眼未来,长江港口发展潜力巨大。
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与东部沿海共同构成我国“T”字型的经济发展主轴线,是东、中、西三大区域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依托,是长江沿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长江流域经济快速发展,是推动长江港口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换代,重化工业迅速发展,带来具大的交通运输需求。近年来,长江沿线各主要省市GDP连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沿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包括集装箱、汽车滚装、石化产品在内的专业运输逐年增加,特别是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增幅较大,运输需求十分旺盛。
我国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因此,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江水运资源十分丰富,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占地少、污染轻、能耗小的特性;长江干流航道具有通过能力大、运输成本低、适于规模化运输等优势,具有通江达海运输的条件。在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条件下,长江水运更能克服道路等运输条件限制,适合于矿石、建材、钢铁、石油及其制品等大宗物资和集装箱,以及大件、重件和危险品运输。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2020年,长江干线(含江海直达)货运量将达13·5亿吨和19亿吨以上。在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中长江港口拥有强大的发展潜力,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一定要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适应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求,满足国家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着力提升港口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港口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并与其他运输方式共同构建布局合理、衔接畅通、便捷高效、辐射力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在共同和谐发展中,发挥比较优势,求得自身新一轮发展。
为此,长江港口未来的发展,一是应继续加大长江干线港口建设力度,建设适应外向型经济的外贸进出口原油、铁矿石运输系统;安全可靠便捷的煤炭运输系统、功能齐全的集装箱运输体系;建设现代物流和临港工业结合的物流园区,努力提高现代化管理和装备服务水平。二是加快港口结构调整步伐,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港口现有设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大港口技术改造力度,通过专业化改造和信息技术,提高港口有效供给能力,积极推动老港区功能改造,整合低效码头资源,利用市场手段提高服务能力。适应专业化、大型化和集约化运输发展需求。三是整合资源,发挥港口群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大的环境下,应打破行政界限,加大港口间资源整合力度,优势互补。加强地区间联合,促进共同发展,着力提高港口整体争竞力。四是依托港口城市,利用产业转移机遇,发展临港工业,建设特色的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形成综合运输枢纽和现代港口物流中心。五是加大港口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积极推广交通运输部推广的港口节能环保示范项目,增加投入,改善港口作业环境,增强港口发展后劲。六是加快港口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创新发展,提高港口设备科技含量和技术装备水平,培养高素质管理经营人才,实现港口可持续发展。七是切实加强企业安保工作。建立港口安保长效机制,创造执行有力、监管有效、平稳有序的港口安保环境,促进港口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