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19-05-15 03:5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007年11月22日,英国励展博览集团中国区总裁兰德龙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宣布设立“励展中国奖学金“,据了解,这是国际展览主办机构首次在华设立会展类奖学金。

同时,全国上下关于会展教育的研讨会也逐渐增多,第一届全国会展教育年会于2006年3月10日-12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本次大会有来自全国30多所大专院校的代表及展览机构的代表,参加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刘宝荣副会长介绍了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议与展览专业委员会的情况,并宣布了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的聘任名单,《中国展会》编辑部参加了本次大会并成为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议与展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2006年在澳门展贸协会和澳门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亚太地区旅游会展教育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澳门召开,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亚太地区会展教育的发展和合作。2007年12月上海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长三角会展教育联盟,会议期间,成立了长三角会展教育合作机构,并达成了长期的合作机制。

会展资格认证培训教育体系开始起步,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率先在行业内启动了对会展人才的认证工作。由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和上海世博人才认证中心合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是改革开放为中国会展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之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并在短短30年中成长为一个新兴产业。会展业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诸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会展业已经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发展态势,各类为展会服务的运输、搭建、广告等公司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形成了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喜人局面。

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厦门、深圳、成都等城市的展馆建设日臻完善,同时由于具备在经济、人才、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突出优势,这些城市的会展功能开始凸显,展览业蓬蓬勃勃、蒸蒸日上,占据了我国会展业的半壁江山。在这些城市的带动和示范下,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开始从沿海走向内地,从国内走向国际,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展业历史回顾

会展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更是深刻地记录着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变迁。中国目前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区域中心,三大城市在全国会展业市场占有率分别是北京25%、上海18%、广州占了8%。形成了三足鼎立、互相竞争的局面。总体而言,我国会展业从解放以来,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78年——1989年)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会展业迎来了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1978年,中国贸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这是建国以来中国首次举办国际博览会,标志着中国展览业由起步期的“单国展览时期”向蓬勃发展阶段的“国际展览时期”过渡。1982年8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部、外交部关于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关于接待外国来华经济贸易与技术展览会若干问题的规定双双出台。标志着我国会展业的法制化、规范化的开端。1984年,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建成,成为北京20世纪80年代十大著名建筑之一。与此同时,出国会展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其标志性的事件是中国贸促会1986年参加瑞士“巴塞尔样品博览会”。在这次博览会上,中国首次采取了以展览为手段,以贸易成交和销售为主要目的摊位式展览形式,改变了以往以宣传成就为主的展贸分离的整体式展出方式,展览的贸易性、专业性大大加强,从而使中国展览业开始与现代国际展览业接轨。这次展览,在中国出国展览业的阶段性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86年我国最早从事展览器材开发、研制和生产的专业化公司中国常州灵通展览用品有限公司成立。1989年6月,深圳国际展览中心建立,拉开了深圳展览业的帷幕。自此,深圳展览业披上战袍,成为“正规军”,在全国率先走上市场化之路。这一时期中国展览业不论是出国展览还是来华展览,均作为配合新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手段,在促进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冲破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的企图,宣传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作为中国会展业的萌芽时期,会展数量少,组织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把会展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的经营意识尚未形成,会展从严格意义上讲大都不具备现代贸易会展的特征。

(二)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积累阶段(1990年——1999年)

中国会展业的产业化历程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等方面的目标的确立,随着金融、贸易和现代工业的聚集,我国一线城市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的会展业迅速崛起,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比如,1990年上海举办的国际展会只有40个,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到1999年,举办的国际展会达150个,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为例,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各种国际级展览会为19类;而90年代之后举办的为40类。

国内最早较系统地研究展览的著作在1990年,在这一年中国农业展览馆协会组织编写了《展览学概论》,该书对展览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从而为之后的展览及会议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事实上,在此之前国内已经出现了少量相关著作,影响较大的如中国革命博物馆组织编写的《解放区展览会资料》,中国展览馆协会编写的《展览研究文集》等。1993年,潘杰撰写了《中国展览史》一书,同年湖北武汉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展览馆协会编写的《展览知识手册》;1994年,陈汉典等编著了《中国展览学》。

1995年我国首家中外合资公司京慕国际展览有限公司面世,是有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亚洲公司和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共同组建的中国展览业内第一家合资公司,同时也是慕尼黑国际博览会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京慕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的面世标志着我国会展业国际化的开端。1996年2月12日,大连市政府决定成立大连市展览工作领导机小组。1999年,高交会馆成立,将展览业带进了新的时代。政府的全力支持让高交会成长为城市名片,同时也发展了礼品展、住交会等品牌展览,深圳初步形成了会展经济和会展城市。同时,1999年1月27日,林宁的《展览知识与实务》在经济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从90年代末开始,全国明确提出将会展经济作为新的增长点的城市多达三、四十个:环渤海经济圈有北京、天津、大连、廊坊;珠三角则由香港、广州、深圳、东莞(包括其属下的厚街镇)等领衔;长三角除上海外,宁波、杭州、苏州、南京甚至更外围的合肥,都把会展业做为发展重点;西南地区中,最富经济活力的成都和举办过世博会的昆明势头最旺。总体来看,这个时期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积累阶段,会展数量逐渐增多,新的会展法规的颁布,展览器材企业的成立,国际展览的逐渐增多,展览中心的逐渐增多,为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中国会展业发展的飞跃阶段(2000年至今)

从会展业的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来看,在北京、上海、大连、珠海等城市正在涌现出诸如“国际防织机械博览会”、“国际机床展览会”、“国际汽车展览会”、“大连时装博览会”、“珠海航空博览会”等一批在亚洲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品牌专业化国际博览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选择在中国召开,也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城市建设和会展水平的提高。国际商会年会、环太平洋论坛年会、亚太法官会议、国际引航员大会、APEC会议等700多个国际性会议在上海举行,为上海赢得了国际会议中心的美誉。

此外,中外合作办展也屡结硕果,继中国国际展览公司同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在北京成功合作举办了“中国卫生洁具、供暖及空调设备展览会”(ISH CHINA)和“中国汽车配件展览会”(AUTOMECHANIKA CHINA)后,双方又同上海市贸促分会合作,举办了“上海国际消费品博览会”(AMBIENTE SHANGHAI)。继中国贸促会9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博览会后,中国政府独立举办了本世纪最后一个A1类专业世界博览会明园艺世博会,有6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6个国际组织参加展出。

1、会展数量增长快,收益明显

2000年以来,我国会展业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从机械、电子、汽车、建筑,到纺织、花卉、食品、家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国际专业展。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中心城市。从展览规模看,北京为全国之最;从展会数量看,上海位居全国首位。北京市2000年展览会突破100个,2001年又有增加,而且展览会的面积不断增加。以北京为例,北京国际贸易中心由于地处国际贸易的商圈,展览会也不断,平均每年接展50个,若要在这个展览馆举办展览会则需要提前一年。2007年北京市会展活动规模化和国际化特征明显。2007年北京市宾馆饭店、场馆承接会议21.3万个,其中,接待国际会议8045个,同比增长18.2%;接待展览1366个,其中国际展览355个,占全市展览的26.0%,会展业年收入实现81.8亿元。2007年北京市专门从事各种展览活动的大型场馆展出面积达677.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6%。2007年,为会展活动提供各类专业服务的单位服务展会个数达8903个,同比增长15.8%。全年实现会议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15.1%;展览收入为21.5亿元,同比增长27.4%。奥运会之前,北京会展业在北京奥运规划总方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2005年到2008年国际奥委会规定的北京奥运财政年度的四年时间,大规模地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和国际展览,使北京会展业提升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力。

2、会展研究逐渐丰富,成果多多

2000年以来,会展理论开始越来越丰富,2000年中德合作的中国重庆海纳会展研究所(原重庆会展研究所)于2000年11月由留德学者应丽君女士在重庆创建。目前是中国展览馆协会成员单位。2000年底起,该研究所开展《中国会展业人力资源调查》,倡导会展科学研究,全力推动我国会展人力资源建设。

2002年1月,中国展览馆协会会同国际展览联盟等机构共同在我国现代展览业的策源地――广州举办了全国首次会展发展高峰论坛暨第三届“展中展”,该次大会聚集了国内外一流的会展专业机构和最具代表性的会展职业经理人与专家教授,共同探讨了中外会展业发展的八大趋势与管理创新之路,并为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该次高峰论坛暨“展中展”已成为中国会展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这是我国会展业第一次的系统理论总结和会展业为社会所广泛认同。同年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教授培养毕业了我国第一届会展管理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其间,北京和上海两地分别创办了《中国会展》与《中国展会》两部专业会展刊物;《旅游学刊》、《中国经济信息》等诸多学术刊物先后开辟了会展专栏,《中国贸易报》、《中国经营报》等权威报纸设置了会展专版,国内会展经济研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中国我国关于会展经济的研究已经涉及会展经济的界定、区域会展业发展实践经验总结、中外会展业发展比较分析、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会展企业经营管理等众多主题。

2003年,中国大陆会展理论最早的研究者和全国高等院校会展教育的开创者之一,中国著名的会展活动策划大师和管理咨询专家马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和王春雷主编的的《会展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案例》,全书对会展业的发展历史、管理原理及具体方法做了深入的阐述,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主编了第一套全国会展经济管理系列教材,曾先后应香港会展协会和澳门展贸协会邀请作系列专题讲座,应中国贸促会等机构邀请在中国《展中展》论坛上作关于“中国会展业八大发展趋势、四大关注焦点和六大创新对策”的主题演讲;应上海、云南等省市政府邀请作会展项目策划和品牌建设等系列讲座,曾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会展人物”和“中国十大会展理论新锐”等称号。为鼓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举办具有国际规模和影响的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和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商务部于2004年1月13日公布《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规定》。2008年6月5日,全国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来自国家标准委、商务部、科技部、文化部、教育部、贸促会等国家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及全国各地会展协会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展标委会工作内容涵盖了会展业对标准化工作的所有需求,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各类标准对象,涉及会展业从策划、搭建、运行实施到后续利用的全部产业链。

3、逐渐重视会展教育,资格认证正在起步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推动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多家高校开始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2001年,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设立会展与广告专业,2002年,按浙江省高校招生计划录取87名学生。该专业共开设37门课程,其主干课程为传播学、市场营销、构成学、广告学、文案、灯光艺术、环境艺术、会展实务、网络展览、广告设计、模型制作、计算机制图技术、摄影、影视动画制作等。2002年8月,澳门大学开设《会展管理与实务》,应中百邀请,该研究所2002年10月在天津开设专题讲座《中国会展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城市会展经济发展与会展品牌规划管理》。2003年3月4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正式成立会展管理系,主任为刘大可。北二外会展管理系开设的课程包含三个层次:一是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法律、心理学等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二是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经济管理方面的核心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一般性经济与管理方面问题的能力;三是会展概论、会展经济学、会展项目管理、会展营销、会展客户关系管理等会展方面的专业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从事职业化会展管理的作,于2006年6月首批认定了高级会展师31名、会展师19名。此后,中国贸促会、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共同举办的“注册会展经理(CEM)”培训、中国贸促会与德国国际培训和发展协会合作的“赴德国展览管理系列培训班(MesseCampus)”等人才培训工作以脱产、半脱产、利用业余时间等多种多样的方式相继展开,培训内容包含了会展理论和实物操作等方面,取得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好评。2008年9月,外经贸部对外贸易企业协会开始组织筹备国际商务会展等级考试,考试等级设,国际商务会展员、国际商务会展师、高级国际商务会展师等岗位考试。2010年前,只组织国际商务会展员专业培训考试。目前,中国会展业人才培训工作逐步兴起,会展人员资格培训认证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二、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瓶颈

经过30年代发展,虽然我国会展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的会展业比较而言,显示出不成熟、不规范、不配套。

(一)产业松散,效益低下

我国会展经济产业要素松散、产业关联脱节主要表现为会展经济发展在管理体制、市场预测、宣传促销、配套服务等方面没有实现良好的对接。这种产业要素的脱节直接导致了会展经济联动优势的发挥,大大减小了会展经济的连带效应。会展经济作为第三产业群体中的边缘产业,其发展对于旅游饭店、航空运输、设计装饰、电子音像等行业都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经济的关联度高达1:9。而在我国会展经济最发达的京、沪、穗三地区,这种经济的关联度却只有1:6。

(二)结构失衡,分布不均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结构的失衡,一是供需结构的失衡。首先区域结构的失衡是指各省市的会展业发展水平相差明显但又不是真正的“重点突出,合理分散”,因为除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之外的区域会展中心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即便是上海、北京等主要会展城市竞争力也不够强。

供需结构的失衡主要是指国家对会展场馆建设的控制失灵,虽然全国的会展场馆数量在增加,但由于空间布局和档次结构的不合理,仍不能满足会展市场的需要,全国会展业普遍出现了“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问题,从而使我国会展业发展陷入了“规模不经济”的怪圈。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各地区会展业发展犹如“天女散花”,各省市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而很少有城市注重自身的区位、资源条件及市场环境。

(三)市场无序,管理落后

与会展业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会展业市场秩序比较混乱,首先是由于政府行为的不当介入。与国外会展业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几乎相反,我国许多城市的大型会议或展览都由政府主办,政府一方面对会展活动的具体运作干预太多,过多地插手展会的管理运作过程,政府机构繁杂的手续和非专业化的管理,极大地阻碍了会展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和会展业管理运作效率,导致了我国会展经济多头办展、重复办展、低层次办展等现象的发生。而另一方面政府在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体促销等重要问题上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国内会展业没有统一的行业管理部门。目前我国虽然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等城市成立了地方展览协会,对我国会展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有所推进。但我国会展业目前仍然尚无全国性的行业协会,会展经济的行业自律机制、发展宏观指导和整体协调功能都还很不完善,制约了会展经济的发展。会展业行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没有部门全权负责国际、国内会议及展览界之间的横向交流与联系,这既不利于提高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化水平,也无法协调各地展会的内容、层次和频率。

最后,我国会展业行业法规建设滞后是导致我国会展市场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我国已在《展销管理办法》和《关于在境内举办涉外经济技术展览会的决定》等会展经济发展规范出台的基础上,于2002年12月,终于由国家经贸委发布了我国会展业第一个行业标准《专业性展览会等级的划分和评定》。但从整体上来看,现行管理措施远远难以适应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会展经济市场秩序亟待整治,会展行业法规亟待健全。

(四)服务滞后,人才缺乏

我国会展业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滞后。如目前在国内展会中,只有极少数展览会设立了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等客户服务项目。大多数情况下,参观商和观众在参加展览会时遇到的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展会后的情况也无从了解。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会展业尚未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格局所导致。展会主办者既是策划人员,又是具体实施人员,从展品征集、宣传促销到展场布置、活动安排甚至为参展商提供住宿、饮食等服务均由同一批人承担,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会展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会展业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然而目前我国的专业会展人才尤其是会展策划、装修与营销等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国内许多会展主办者对会展经济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会展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都亟待提高。一方面,会展从业人员大都来自各相关行业,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工作技能,从而制约了我国会展业的办展水平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由于这些非专业化的展会组织者对会展经济理解不充分,因而不懂得将会展活动与旅游等服务性行业结合起来,这不仅降低了会展活动的运作效率,还会影响参展商和观众对举办地的满意程度。

三、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未来展望

尽管目前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与自身的大国地位和资源条件极不相称,但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会展业将赢得众多发展的契机。概括而言,中国会展业在未来发展中将呈现以下八大趋势。

(一)产业化趋势——全面对接,产业互动

会展经济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形式已经日益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会展经济所具备的产业化特征也日益明显。首先,会展经济的产业内涵不断延伸。从目前会展经济的发展来看,会展经济已经摆脱了以往单纯会议或展览的界限,其内涵逐步丰满起来,包括宾馆、餐饮、航空、旅游、物流、搭建、设计、布展等众多行业的大会展经济产业正逐步完善。其次,会展经济产业效益快速增长。通过充分发挥会展业在沟通相关行业信息、交流产品和技术、推进行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对旅游、宾馆、交通、通讯、运输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对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再次,会展经济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将为会展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会展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日益显著,其创造的直接和间接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日益增大。从国外会展经济发达的国家来看,会展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致为0.2%,而目前我国该比重仅为0.004%。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会展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将达到0.1%,届时我国会展经济将发展到相当规模。

(二)国际化趋势——宏观调控,扩展竞争

与其它行业相比,中国会展业是一个壁垒相对较少的行业,对于众多国外展览公司来说,我国会展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随着服务贸易准入壁垒的取消,使他们进入中国会展市场的渠道更加畅通,并使国内会展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发展,所以我国会展业的竞争扩展到会展产业的每个领域。另外,入世能给国内会展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办展技术,尤其是在会展业的配套服务部门怎样分工协作、会展业与旅游业等行业如何实现有效对接等问题上可以提供新的参考依据,这势必会提高国内会展管理部门的调控水平。面临入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会展界应做好两方面的准备,即对内抓紧制定行业法规,对外尽快熟悉国际规则。

(三)法制化趋势——健全法规,规范市场

与国际会展业的蓬勃发展相比,我国会展业的法制进程却十分缓慢,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的会展立法主要散见于国务院各部委颁布的一些管理规定。尽管立法层次不高,体系还很不完善。会展立法最初出现在会展发展比较成熟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最早以成文法形式出现的法规是《国际博览会联盟章程》和《德国展览协会章程》,以及《国际展览会公约》等,GATS协定是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才达成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会展业在形成一定规模后,进入了市场竞争时期。我国会展在法制化方面迈出新了的步伐,在政府的强势介入下,一些大型重要展会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更加明确,国家战略意图也在展会中从不同侧面得以体现。我国会展的现行立法,包括(1)关于会展审批管理的规定,例如:关于对在我国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加强管理的通知、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关于出国(境)举办招商和办展等经贸活动的管理办法等;(2)关于举办者主体资格的规定,例如: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规定等;(3)关于展品进出关、运输等的规定,例如: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出国(境)文物展览展品运输规定等;(4)地方政府规定。由于会展业的“经济推动器”作用,各个地方都极为重视,纷纷出台相应的法规,像1998年广东省人大制定的《广州市举办展销会管理条例》、1999年大连市制定的《大连市展览会管理办法》、2001年江苏省政府发布的《江苏省关于对本省举办的大型会展实施知识产权监督管理的意见》等。随着会展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会展业的法制化发展趋势会更加明显,会展法制体系会逐渐健全,以规范会展市场秩序,创造会展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集团化趋势——渠道多样,优势互补

集团化是国内各个产业部门急需解决的共同问题,它是伴随市场竞争而产生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

中国推进会展业集团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会展企业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全国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会展企业的集团化不是企业和企业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个行业在资产、人才、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的融合与质的提升。我国会展行业的集团化可以分三步走:一是采取横向联合、纵向联合、跨行业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组建会展集团;二是开展品牌竞争。即会展集团应以统一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开展经营管理,以逐步提高品牌的知晓度及价值含量;三是实行海外扩张。积极向海外扩张是会展企业集团化达到较高水平的一项重要竞争策略,它能使国内会展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主动。海外扩张主要有设立办事机构、合作主办展览、移植品牌展会、投资兴建展馆等四种形式。

(五)品牌化趋势——规模导向,品牌支撑

品牌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中国会展业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综观世界上所有会展业发达国家,几乎都拥有自己的品牌展会和会展名城。例如,在德国慕尼黑每年要举办40多个重要展览会,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本行业的领导性展会,高档次的展览会为慕尼黑赢得了大批参展商,也增强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增强中国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品牌化是必由之路。

值得欣慰的是,国内已初步涌现出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会展企业或展会,如北京国际会展中心、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大连星海国际会展中心、北京国际汽车展、深圳高交会等,这些品牌企业或展会为我国其它城市发展会展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这些民族化的会展品牌与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国际性会展公司或展览会相比,无论在品牌的知晓度上,还是在品牌的无形价值或扩张程度上,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此可以预见,品牌化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日程。而且,中国会展业的品牌化应主要围绕三个内容来进行,即培育品牌展会、建设会展名城和扶持领导企业。

(六)专业化趋势——专业定位,专业运作

“只有实现专业化才能突出个性,才能扩大规模,才能形成品牌”已成为国内会展界的共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会展业追求的都是综合化,强调小而全,并希望以此吸引更多层次、更多类型的参展商,结果造成展览会特色不鲜明、规模普遍小、吸引力不强。而且,主要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国的国际知名展会才比较缺乏。

专业化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国内会展界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一是展会内容的专题化。展会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定位,否则就吸引不了特定的参展商和观众,国内绝大多数展会主办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目前,在全国每年举办的1300多个展览会中,有75%以上是专业性的。二是场馆功能的主导化。除了会议或展览需要有明确的定位外,场馆也应该有比较清晰的主导功能定位。在会展发达国家,一些国际性的品牌展会总是固定在某个或几个场馆举行,这样既便于会展公司和场馆拥有者之间开展长期合作,又有利于培育会展品牌,我国会展企业应吸取其中的成功经验。三是活动组织的专业化。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尤其是与国际会展市场的进一步接轨,国内会展业必将在展会策划、整体促销、场馆布置、配套服务等方面走上一个新台阶,各类专业会展人才也会越来越多,组展过程将呈现出专业化、高水平的特点。

(七)生态化趋势——绿色理念,潜力无限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任何一项产业要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都必须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可以预见,生态化将成为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会展业的生态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注重场馆的生态化设计。投资者在兴建会展场馆时将从会展场馆选址、建筑材料选择到内部功能分区,突出生态化的特色,有关管理部门也会对此制定相应的规范。目前,“绿色会展场馆”的概念在国内已经相当时兴。(2)大力倡导绿色营销理念。会展城市在组织整体促销或展会主办者在对外宣传招徕时,都将更加强调自身的生态特色和环保理念,以迎合参展商和大众的环保需求心理。(3)强化环境保护意识。除积极建设绿色场馆外,展会组织者和场馆管理人员将比以前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和三废处理,在布展用品的选用上也应做到易回收的材料优先。(4)以环保为主题的展览会将倍受欢迎。随着中国会展业的日益成熟,国内会展产品中必将涌现出大量与环保相关的专业会议或展览,并且这些展会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八)多元化趋势——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从整体上看,世界会展业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具体包括产品类型的多行业化、活动内容的多样化和经营领域的多元化。首先,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对会展产品类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会展企业应根据当地的产业经济基础和自身的办展实力,积极开发新的专业性展会。专业内容可涉及汽车、建筑、电子、房地产、花卉等各个行业,关键是要尽快形成自己的品牌。其次,会展形式正在从传统的静态陈列转向融商务洽谈、展会参观、旅游观光、文化娱乐等于项目于一体,这是全球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面临激烈的行业市场竞争,我国的绝大多数会展公司都会努力拓展本企业的经营项目,形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格局,以分担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从总体上看,我国会展经济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空间上具有很大的潜力。随着世界各国和地区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根据会展活动的特点以及国际会展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我们可以预测,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会展业会向着国际化、多元化、产业化、法制化、生态化、专业化等方向发展,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二篇:2010年成都市会展业发展回顾与2011年展望1206

2010年成都市会展业发展回顾与2011年展望

成都市博览局

2010年是“十一五”发展收官之年,也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成都全面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起步之年。成都会展业以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为指导,创新会展经济发展模式,搭建更多、更高层次的对外合作交流平台,实现了会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推动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营销城市、拉动经济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一、2010年成都市会展业发展情况回顾

2010年,全市会展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据统计,全年举行各类会展节庆活动366个(其中:展览会94个,节庆活动183个,高端论坛及学术会议89个;一般性社会和行业、部门会议15435个);展览总面积185万平米,会议总面积344万平方米;会展业直接收入32.1亿元,拉动消费272.06亿元;参节参会8000万人次,其中外地人1300万人次;签订经贸合同2878.14亿元,引进投资金额8728.23亿元。

2010年3月,国家商务部主管的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授予成都“中国会展名城”称号。其后,陆续荣获“2009-2010十大品牌会展城市”、“中国会展之星〃最佳城市奖”、“中国最佳绿色会议城市”。

(一)加快“会展之都”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服务城市总体发展。一是实施“三步走”战略,分阶段建设“会展之都”:近期(2011年—2015年)把成都建成为中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中国会展名城,中长期(2016年—2030年)建设成为亚洲会展名城,远期(2031年—2050年)建设成为世界会展名城。二是实施“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确保发展方向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三是实施“会展品牌集聚区、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中国西部休闲节庆之都”三大建设工程,全方位推动会展经济发展。

(二)全面提升会展品质。展览方面,成都家具展、汽车展、西博会等自办品牌展,以及春季全国糖酒会、书博会、药机会等品牌来展规模和影响均明显提高。2011年起,每年全国春季糖酒商品交易会永久落户成都。成都家居、休闲用品及礼品展览会和中国(成都)国际电子生产设备及技术展览会等定点成都的新兴展会发展势头良好。

会议方面,举办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落实发展议程地区研讨会、第3届中国绿色公司年会暨商界领袖成都论坛、第4届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论坛、第2届国际化工新材料(成都)峰会、2010年首届全球汽车论坛、第12届骨科学术会议、第5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第8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2010年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峰会暨展览会、2010中国(成都)国际物联网峰会等众多国际会议,亮点纷呈,品质高,影响广。

节庆方面,服务地方经济和功能区建设,与区(市)县合作办展办会的力度明显加大。2010年第七届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是成都市获得联合国“美食之都”称号后举办的第一个美食旅游节,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美食节、购物节、啤酒节等重点节会向二、三圈层区(市)县延伸,品牌覆盖面及影响力逐年扩大。

(三)优化会展服务工作。完善涵盖宣传、公安、交通、工商、海关、卫生检疫、旅游等30多个政府部门的“会展一站式服务”机制,设立现场政务服务中心和应急指挥部,建立快速处理各类突发问题机制,提升会展政务服务质量。

完善由会议中心、宾馆酒店、旅行社和餐饮、广告、翻译企业等20多个行业的企业组成“会展服务联盟”的服务体系,为展会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

(四)创新展会申办机制。通过争取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设立驻京工作组、完善展会信息库、发动各种力量(产业部门和区县、协会组织、大专院校等)、出台优惠政策等措施申办展会,成效明显。成功引进第28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第9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66届原料药会和第65届全国药品交易会等27个大型知名展会。

(五)加强营销,扩大产业知名度。运用多种媒体资源开展宣传推广;利用重大会展节庆活动平台宣传城市和行业。借上海世博会平台营销成都,城市最佳实践区成都活水公园案例成功运行8个月,宣传效果好,签约10个项目,总投资51.29亿元。

(六)夯实会展业发展基础。加大会展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加快转变产业增长方式,初步形成以大型会展集团为龙头、中型会展企业为骨干,专业化分工合作的市场主体群。完善会展统计工作,对大型展会节庆活动开展专项调查,加强产业运行质量监控。健全评估体系和会展服务招投标制度,引导会展企业走“绿色环保”和“循环经济”的路子。

二、2011年成都会展业展望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是开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新局面的关键之年。全市会展业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为指导,努力打造“硬件设施、服务机制、品牌项目、龙头企业、综合影响”五个全国一流,全面加快我市“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会展之都”建设步伐,助推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一)主要目标:2011年,计划全年举行各类会展节庆活动400个,展览总面积200万平米以上,外地来蓉参展、参会及参节人数1500万人次;会展业直接收入超过39亿元,同比增长20%,拉动消费超过320亿元;引进国内外知名展会10个以上。

(二)重点工作

1、抓好会展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和起步工作。完成《成都市现代会展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发布;加强我市会展重点发展领域和功能区建设,配合做好场馆设施建设等工作,研究并出台会展业促进政策措施等;加强各场馆设施、会议场所和节庆场所的目标定位研究、引导和产业培育。

2、打造高端品牌经贸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发挥会展产业综合作用,切实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服务于对外开放,办好西博会、欧洽会、软洽会、糖酒会、体博会等知名展会;服务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局面和主要功能区建设,办好新能源论坛、物联网峰会、化工新材料大会、电子商务论坛、网货交易会等新兴展会;服务于新型城乡形态和示范线建设,抓好区域节会品牌建设和定点打造、延伸工作。按照“质量第一”的新要求,进一步创新申办展会机制,引进国际高端会议和国际大型展会并力争定点合作。

3、优化办展办会机制,提升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发挥部门、行业组织作用,充分调动区(市)县政府、民间组织、国际国内办展办会机构的积极性,引入项目与合作办展办会相结合,创新办展办会模式,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和运作水平。推动品牌项目“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不断壮大会展企业的实力。加强会展协会组织建设,推动行业规范和标准建立,力争在国内走在前列。

4、加强国内营销和国际推广。深化与省市媒体以及中央电视台、新华网、新浪网、21世纪经济导报、中国经济时报等媒体合作,扩大成都会展影响力。加大投入,有针对性地选择国际知名会展城市或国际会展组织,加强国际顶尖论坛和博览会举办期间的国际推广。

第三篇:湛江改革开放的回顾与展望(范文)

湛江改革开放的回顾与展望 2008-09-20 14:45 字体: 大 中 小

湛江是个年轻的城市,自1900年开始大规模开埠建设至今仅108年。湛江是我国最早输入西方现代经济及经历过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少数几个城市之一。早在20世纪初湛江就已成为与香港、澳门齐名的国际市场。在抗战期间我国沿海城市相继沦陷后,湛江曾是我国唯一的海上对外贸易通道,是我国沿海最活跃、最繁忙的对外贸易口岸。当时湛江的对外经济发展盛极一时。

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经济社会发展路线。湛江人久违了的对外开放意识又被重新唤醒。1984年,湛江被确定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这一决定大大激发了湛江人改革开放的热情。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湛江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已焕然一新,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892.56亿元,比1984年增长898.8%,年均增速 10.5%。近3年每年连续净增1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13217元,比1984年增长547%,年均增长8.5%。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4年的49.3 :27.9:22.8 变为2007年的19.8∶47.3∶32.9。被确立为沿海开放城市以来,湛江工业已建成石油、电力、制糖、纸浆、家电、饲料、水产品加工、纺织八大支柱产业。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比1984年增长2141.3%,年均增长14.7%。农业开展了以发展水果、水产、畜牧为主的商品化规模生产,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进入现代农业产业化时代。目前,湛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糖蔗、对虾、珍珠、红橙、菠箩、剑麻、富贵竹等特色产业基地。外经贸发展很快,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25.8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64.42倍,年均增长20.1%。1984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共20.1亿美元,去年1.5亿美元,年均增长12.1%。来源于湛江的财政总收入185亿元,比1984年的2.09亿元增长80.77倍,年均增长21.1%。目前,湛江综合经济实力排在全国百强城市第82位。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大,仅200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2.77亿元,比1984年增长3807.7%,年均增长16.5%。近年来,已建成湛江港30万吨级的深水航道和30万吨级陆岸油码头、25万吨级铁矿石码头等重大港口工程,2007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9150万吨,比1984年增长581.4%。建成了粤海铁路、黎湛铁路复线,粤湛、渝湛高速公路,扩建了湛江机场。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85年的33.7平方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3.4平方公里.市区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1.57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6%,绿化覆盖率45.7%,居全国重点城市第4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排名连续四年居全国环保重点城市前5位。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大休闲城市等称号。

(三)人民生活日益改善。2007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90元,是1984年767.7元的14.8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是1984年368元的13.5倍。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城乡人民实际收入仍有很大增长。

二、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原因

我市作为全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自己同自己比,取得许多成绩与进步。但同全省的发展水平相比,同首批开放的13个沿海城市相比,则存在不少差距。自1984年至2007年,全省经济的年均增速达13.6%,而我市仅10.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实现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分别排第11位和第14位。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外贸进出口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都排在第13位。2007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9886元,分别排第14位、第12位和第13位。我市几乎所有经济指标在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排位中都相当靠后。湛江经济发展不够快有下面一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

一是与我省经济发展中心广州、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香港距离较远,接受到的经济辐射较弱。湛江虽然也有港口,但国际集装箱航线和班轮都很少,外向型企业的出口交货远不如珠三角便捷和省钱。在湛江办外向型企业的地缘优势比珠三角要差得多。

二是对国家给予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没有很好地学习、研究和运用,错过了利用优惠政策发展湛江经济的大好机遇。90年代后期个别主要领导工作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卷入了全国特大走私案,给湛江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

三是在经济发展中没有注重发挥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工业发展的滞后减慢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四是没有很好地发挥港口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影响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效果和进程。

五是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滞后,致使90年代初曾闻名全国的“三星”、“半球”等大型国有、集体企业及一批规模较大的国企因体制上的缺陷而最终垮掉。

六是县域特别是乡镇财力严重不足,缺乏发展经济的启动资金,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七是在县域,由于办公经费供给不足而导致的各部门利用职权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的现象仍然存在,政务环境和投资软环境仍有待改善。

三、几点经验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经济发展与省内、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虽然仍有较大的差距,但与自己过去相比,则已有很大的进步。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给我们留下了下面一些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和启示。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今后无论是把握机遇还是应对挑战,都要靠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二)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工业立市”。要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港口兴市”。要通过港口的发展推动临港大工业、对外经济、港口物流业的大发展。

(四)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生态建市”。要通过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必须坚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要通过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去加速经济发展,并顺利解决三农问题。

(六)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要关注民生,设法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并注意搞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四、要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城市优势,加快经济发展

在利用沿海开放城市优势,加快湛江经济发展方面,应该注意确立下面一些发展思路:

(一)实施钢铁带动战略,构建重化工业产业链。国家发改委已在今年3月发文确定宝钢将在湛江建设大型钢铁厂。湛江将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加速发展时期。我们要以建设东海岛现代化钢铁新城为目标,举全市之力抓好湛江钢铁基地建设。目前我市已派出160多人的强大工作组,开展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并保证在项目立项后三个月内完成全部征地拆迁工作。我市已计划在上海和珠三角召开钢铁配套项目大型招商会,重点引进与钢铁基地形成循环发展产业链的项目和为钢铁生产服务的港口物流等配套产业。要大力发展与钢铁业关联度大的机械制造、船舶制造、金属制品等下游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建设沿海石化产业带。推进大唐国际雷州火电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大型火力发电。加快推进70万吨木浆项目,建设林浆纸一体化基地。尽快把湛江建设成中国重要的钢铁基地、造船基地、石化基地、能源基地和林浆纸基地,推动工业跨越发展。

(二)大力加强港口建设,做大做强港口物流业。要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围绕构建区域性航运中心、物流中心的目标,加快推进以湛江湾港口为核心的环雷州半岛港口群建设。加快推进宝满集装箱码头、东海岛等大型港区建设,继续引进宝钢等战略投资者加盟港口建设经营,大力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港口建设经营。加快构建以湛江港为中心的现代物流平台,全力打造华南乃至东南亚最大的油品、铁矿石、煤炭、粮食、化肥等大宗货物集散中心和交割地。力争港口货物吞吐量到2011年达1.5亿吨、集装箱100万标箱,2020年达3亿吨、200万标箱。

(三)全力推进“双转移”,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推进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是省委、省政府主动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根据广东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抓好这个促进湛江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一是要大力抓好产业转移园的建设。目前我市经省认定的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园已投入运行,深圳龙岗(吴川)产业转移园正在抓紧建设。我市将力争在2年内,各县(市、区)基本上都有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要充分利用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多的优势,结合宝钢湛江钢铁厂上马的用工需要,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力争到2012年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0万人,转移劳动力120万人,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以上。目前我市已制定了《湛江市承接产业转移和推进劳动力转移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双转移”的优惠政策,完善了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建设。我市应通过加强领导,运用政策、落实制度去做好“双转移”工作。尽快缩小我市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四)致力壮大城市实力,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城市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地,也是资本投入最容易增值和最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地方。对于象湛江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工业,着力点是城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特别注重做大做强城市经济,才有可能增强以城带乡的能力,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我市将重点推进海东新区的建设,近期将设法筹集资金购买海湾大桥的股权,降低城市东、西两岸的通行费用,提升海东新区开发建设的投资价值。要超前预测钢铁项目上马后的住房需求,加快城市房地产的开发建设。要着力构建城市中央商务区,建设一批高档的酒店、写字楼和大型购物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科技、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把湛江建成繁荣的粤西中心城市。

(五)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全市经济实力。目前我市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差距,是县域经济的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慢的主要原因是县域财力十分薄弱,难以筹集发展经济的启动资金。建议采取省、市财政组织担保,县域财政负责偿还的方式,成立融资公司,引导银行资金投资于县(市、区)的工业园、城镇地产等收益有保证的建设项目,促进我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六)做好外经贸工作,促进对外经济加快发展。要树立服务好现有客商就是最好的招商措施的理念,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严格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和激励政策,建立现代化招商网络,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招商引资积极性。建立熟悉政策、熟悉自身条件和客商情况的专业招商队伍,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大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主动应对反倾销等国际贸易壁垒,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动出口主体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努力扩大出口。要注重做好促进进口的工作,尽量简化手续,便捷通关。要通过促进进口去促进我市工业特别是炼油、制油工业的发展,繁荣市场,增加财政收入。

(七)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打造城乡宜居环境。加快制定湛江市项目落户准入标准,合理设置环境准入条件,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加强鹤地水库、湖光岩、九州江、鉴江、南渡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源保护,确保水质达到二类水质以上。继续加强城市的公园和绿地建设,力争市区每年新增100万平方米绿地。大力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控制工业和汽车废气排放,确保城市环境质量长期保持在全国重点城市前五名。今后几年,我市将着手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在实行对外开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永保绿水青山和碧海蓝天的城乡环境,让老百姓过上能保持身体健康的幸福生活,这是我市永远追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湛江市委政研室)

第四篇: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

----2004-2005第二期学年总结

随着2004-2005第二学期的结束,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也顺利的划上句号。在这一学年里,我们系经过不断的摸索,从一棵树苗长为参天大树。回顾本学年,我就自身的问题和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一一汇报。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成绩】

1、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

在2004-2005第一学期的教学管理中,我们系一切从零开始,不断的揣摩和探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因此,在本学年中我系虽然毕业生达到808人之多,位居全校第三,且对于我系而言,毕业生的教学档案修正和处理又是第一次。但是,在本学年的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中,我们秉承“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沿用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毕业生教学档案一一落实到实处。

2、期末考试的安排和监考:

期末考试是大学生整个学期学习的大检阅。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下一学年的学习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期末考试安排,是促进我系稳定发展的关键。我系教务办公室根据教师教学计划和学生课程安排,合理利用教师、教室的不同时间段,将我系教师所任班级的考试细致认真的安排下去。

监考是期末考试的另一大事,为了确保学生能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场合下顺利的完成本学年学习的检阅。我们采取严格、严厉和严禁的态度,对每个学生都严厉要求遵守考场制度。因为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安排中,我系教务工作繁忙,加之学校事务较多,因此在监考中,监考人员严重不足,我系老师皆以大局为重,不顾身体疲乏,一周之内监考了十多堂考试,确保了期末考试的顺利完成。

3、毕业生资格审查和毕业证学位证的办理:

在XX老师的带领下,我系根据学校的规定,对每个毕业生的资格都进行了严谨和慎重的审查,确保没有学生因为资格审查的问题而导致其证件的发放。

7月1日,我跟随教务处到校本部办理毕业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在其中,为了准确的办理其证件,我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对待工作,使我系毕业生的证件办理正确率达到100%,顺利的完成了学生毕业证件的办理。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本学年工作中,我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透过工作表现出来。

1、同事间沟通不够,工作进展不顺利:

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但是在工作中常常和XX老师发生争执,不懂得利用委婉的语气和委婉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导致在工作中进展不够顺利。

2、缺乏稳重、性格毛躁:

本学年,因为毕业生的事情较为繁多,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因而在工作中,当事情紧迫时,不能抑止自己的脾气,表现出性格毛躁的一面,不能保持应该有的持重。

3、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本学期,我出任XX级计维班主任,因而在工作中,有些时候不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导致某些工作延滞,效率不高。因此在下一学年中,应该积极主动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方法,达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目的。

当然,我还有许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XX老师和各位同事指出批评。

【对2005-2006第一学期工作的几点建议】

1、泾渭分明、各司其职:

在本学年中我们教务这一块,虽然分工比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做得不好。从而导致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重复、吃回锅肉的问题,也容易导致因分工不明而出现失误时推卸责任。新的学年中,我们应该分工更加明确,避免吃回锅肉现象和相互推卸情况的发生。

2、次重分清、缓急分明:

2005-2006第一学期的工作中,我觉得应该把持住缓急分明、次重分清这条思路。这样,在开展工作中就能够避免避重就轻、主谓不明的问题,我们也能够及时、准确的干好我们的工作。

3、奖惩明确、责任连带:

在本学年中,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就没有规定有明确的责任关系。我以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将各项工作所带来的责任与工作挂钩,严格要求。这样我们应该严厉指出和批评工作中的错误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能在开展某项工作同时就不用担心另一项工作的进展或者失误。

4、合理搭配、协调发展:

合理的搭配能够使工作中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协调发展则是正确处理各项工作的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充分发挥协调的精神,大家互补,做到协调发展、合理搭配,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以上建议谨为自己一时之想法,还不够成熟,还望XX主任指正。

这就是我2004-2005第二学期的工作总结,虽然不如人意,但我想终是我肺腑之言。我真诚的希望,在2005-2006第一学年中,我们的各项工作能蓬勃的开展下去,我们系在XX主任的领导下茁长成长。

第五篇: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与展望

日新月异南大门

——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与展望

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 是华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是一座具有历史魅力和现代色彩的中心城市。

50年风风雨雨不停步

广州市自1949年10月14日解放以来,在不同的经济社会 背景下,先后14次编制过城市总体规划。这些总体规划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特别是 1984年经国务院审批的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对促进广州市改 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与城市建设的持续高速发展起到十分重 要的作用。通过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城市经济社会得 到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城市面貌得到 较大改观。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广州市沿珠江组团式发展,重点 向东向南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的格局已基本形成。1986年至 1998年,广州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70平方公里发展到276.4平方公里,现代化大城市已初具规模。

首先,按照总体规划,大力发展新区,使第二组团(天 河)、第三组团(黄埔)已基本形成。按照规划将大型建设 项目主要安排在新区,在天河区建设体育中心、火车第二客 运站,并对天河机场一带5.2平方公里用地按规划统一进行 综合开发,按规划控制了珠江新城的用地。目前,6.6平方 公里的珠江新城已按规划逐步实施。天河地区已初步形成广 州市文化体育、商业办公、居住服务中心。在黄埔区按规划 安排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沙港、云埔工业区,这些项 目的建设,使黄埔区已基本成为广州市工业、港口业基地。

其次,在旧城改造中,坚持“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 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旧城区的城市功能有了进一步 加强,旧城区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有了 一定的提高。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取得长足 进步。近十年来,广州市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城市道路、立交、桥梁,完成了北环高速公路,地铁1号线已建成。自1988年至 1998年,道路长度由545公里增长到1887公里,道路面积由6 51万平方米增长到2234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6.82平方 米。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由156条增长到292条,全市拥有营运 的公共汽(电)车4632辆,万人拥有公共汽车16标台,居全 国十大城市前列。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1980年至1998年建 成区人均公共绿地由3.51平方米提高到6.3平方米,绿化覆 盖率由23%提高到28.06%。

城市市政基础建设也得到大力发展。自来水普及率达98 .66%,日供水能力达到382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达93%,按规划建成大坦沙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污水处理厂(日处 理污水33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6.7%;日处理66万 吨的猎德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展顺利。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也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文化、教育、体育、卫生设施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大力改善和提高了城市 的生活工作条件。

长期以来,广州市坚持以房地产住宅建设为中心,带动 城市建设,先后兴建了300多个住宅小区,建设了一批经济适 用的住房,1998年底,经抽样调查,广州市人均居住面积已 接近13平方米,是1978年3.82平方米的3.4倍。

广州城市规划启示录

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必须基于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指导 性。由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广州市城市发展的客观实 际,从而保证从宏观上引导城市的有序发展,促进了城市经 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天河新区的建设和黄埔、芳村新区的建 设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珠江新城6.6平方公里 用地的长期规划控制,更充分说明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 超前指导性。

有效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总体规划。近十几年,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 作。在旧城改建、新区开发建设、道路交通、环境保护与园 林绿化等方面,都科学地编制了更详细、更具体的专项规划 和实施性规划。

要保障城市的各项建设按照《城市规划法》实施,除了 要有权威的规划外,还必须有维护规划的法规。早在1984年,广州市便开始制定《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 则,广州市是全国最早编制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城市之一。经过3年的努力,《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经市人大审议 并于1987年1月1日起实施。《实施细则》经市政府批准从19 88年1月1日起执行。《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后,广州市结 合实际,历时6年草拟了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的第一部地方性 法规———《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 于1997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近年来,广州市还先后制定和 实施与《城市规划法》相配套的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 广州市分区规划编制办法》等共约88项,为依法编制规划、依法建设、依法管理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近十几年来,广州市不断探索强化规划管理的方法,取 得了突出的成效,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连续3次被国家建设部评 为“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广州市早在1987年就率先实 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土地有偿使用和综合开发,不但 提高合理利用土地,而且能为城市基础设施筹集资金。如芳 村花地湾、天河体育中心、恒福路等一些建设项目,均采用 此法筹集建设资金。

广州市自1989年开始,改革建筑管理方式,实行建筑报 建特许人制度、专业管理审批制度、建筑管理竣工验收制度,加强建筑规划管理工作。

为了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保证规划管理适应新形势的要 求,广州市把依靠科技管理作为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的必备条 件。一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吸收和培养人才。1987年,广 州市便从美国引进国内第一套城市规划地图信息系统,后又 聘请美国有证规划师协会前副主席卡罗尔·托马斯夫人和日 本世界知名建筑专家丹下健三为城市规划局的高级技术顾问。近十年来,广州市规划局和规划院从全国10多所院校吸收了 大学生近200名,共20多个专业,其中有60多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生;二是健全科技管理机构。为了适应科技管理的需 要,先后批准市规划局成立了交通规划研究所、规划自动化 中心、广州航空遥感指挥中心等科技管理机构,并配备了专 业的技术人员;三是利用科研成果管理。目前,市规划局建 立的“广州市城市地图和总体规划信息库”、“广州市地下 管线信息系统”、“广州市城市规划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 和“居住区详细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已在规划管理 工作中广泛应用,这些系统经国内外专家评审认为具有“国 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 灵魂,是城市管理的依据。实施城市规划的实践证明,各级 领导除了要认真按城市规划的要求布局各项建设外,还必须 带头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支持规划部门开展工作; 只有树立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才能使规划得以实施 和落实;只有充分发挥城市规划部门依法行政的职能作用,才能保证一切用地和建设活动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新形象步入新世纪

党的十五大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讲话时指

出,广东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998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把广州建设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市,充分发 挥广州作为全省经济发展重心和龙头的作用。围绕建设现代 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广州市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建设和发 展新的指导思想,调整了广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思路,确立 了在高起点上发展的思路,着眼于50年不落后,强调城市规 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进一步调整了城市发展布局,明确城 市的功能分区,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新轴线,从瘦狗岭到火车 东站到河南赤岗一直延伸到洛溪大桥的新客运站,将规划一 条12公里的城市新轴线,通过国际招标选择最佳方案。进一 步明确划分城市功能分区,对城市各大组团和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旅游休闲区、科学体育区、工业开发区、居民 住宅区等各种功能分区进一步调整完善,确定下来后就作为 长远的发展战略分步实施。确立了“新区先行,拉开建设,突出重点,以新城区建设带动旧城区改造”的思路,坚决把 城市结构拉开并有序地配套建设,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沿珠 江轴线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逐步完善向南联系番禺、向东 联系东莞、向西联系佛山的经济发展轴线规划,从而强化中 心城市的功能,加强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辐射力。确立 了构建交通道路主体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的思路,以内 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及7个方向联络道和若干条快速路构成道 路主骨架,完善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和主干道路网三大交通 路网系统;确立了城市建设的精品意识,积极规划建设广州 新国际机场、广州大剧院、广州艺术博物馆、新广州体育馆 等一批跨世纪的标志性形象工程。在此基础上,广州市按照 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提出了城市建设实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奋斗目标。“一年一小变” 重点在管理,以整治脏乱、拆除违章建筑为突破口,整治市 容环境,迎接建国50周年;“三年一中变”重点在建设、完 善城市交通道路网络,完成“迎九运”工程、“城市形象工 程”和标志性工程,整治白云山和珠江“一山一水”,建设 新的旅游观光带,迎接“九运会”;“2010年一大变”重点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发展,完善城市布局,形成合 理的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布局,形成合理的 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市政、环卫等公共配套设施,基本实现 城市现代化。按照这些新的思路,广州市进一步完善了城市 规划,经过历时4年的努力,全面编制完成了79个地块的分区 规划,去年又完成了20个文明示范村镇、16个中心村镇、50 条自然村的规划,城市立体交通路网进行了全面规划。配合 “城市形象工程”建设,对珠江两岸景观、城市主干道路、绿化广场、主要“窗口”地区和商业街区等进行了城市设计。规划部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园林绿化、环境整 治、道路交通、“迎九运”工程等方面的109项“城市形象工 程”,经过努力,1998年已完成了32项。

为了实现广州市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的目标,广州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了这方面的领导工作。首先全市 上下统一认识。要求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要 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心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 赴,千方百计确保实现“一年一小变”的目标。二是学习先 进。广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组织学习考察团,分别赴上 海、中山市,认真学习他们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先进 经验。成立了广州城市建设协调小组及办公室,建立了市创 建文明城市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协 调、指挥。各区也迅速成立推进“一年一小变”工作领导小 组及办公室,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迅速推进这项 工作。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同志和各区、市各有关部门的主要 负责同志签订《广州市城区整治脏乱,实现城市环境“一年 一小变”目标责任书》,将“一年一小变”目标分解为10大 专项整治工作(整治市容卫生、整治占道经营和乱摆乱卖、清拆违法建筑和违章搭建、整治机动车辆乱停乱放、整顿违 章户外广告、整顿建筑工地、整治市区道路进出口、治理市 内河涌、清理收容遣送“三无”人员、落实除“四害”工作),限期到今年国庆节前完成。市创建文明城市联席会议办公 室每月都对全市整治情况进行抽查,市人大、政协代表也不 定期参与检查。由于市委、市政府决心大、抓得紧,目前,全市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已经全面发动起来,全市性整治 脏乱大行动已经展开,并初见成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望新世纪,广州,这座中 国的南大门,经过广州市人民的齐心协力,一定会营造一个 高效、舒适和美丽的城市环境,将以崭新的形象雄步21世纪。

下载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北农村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湖北农村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共湖北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 2008年第12期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报告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从农村发端。30年来,围绕农业、农村、农......

    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7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国民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2.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中国制造业采购经......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回顾与展望

    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理论与现实意义 姜晓萍 [摘要]政府流程再造,是当代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旨在阐释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内涵与特性,分析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与目标,为......

    +广州会展业:过往三年回顾与未来五年展望-上

    广州会展业:过往三年回顾与未来五年展望 张玉明 (广东商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 要] 2008至2010,广州会展业走过坎坷,逆势而上,迎来发展的春天,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最具活力会展城......

    党课讲稿-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

    党课讲稿--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

    市工商局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回顾与展望(共五则)

    改革开放30年,是**市经济社会取得空前发展的30年。30年来,**市工商行政管理事业与改革开放同行,与时代发展同步;3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工商人甘当执法主力,勇为发展标兵,为**经济建......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与展望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与展望 摘要:从1978年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起,我们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前进,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经济政治实力,文化素质水......

    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

    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会展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程。会展业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