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试心理评估(全文5篇)

时间:2019-05-15 00:2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考试心理评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考试心理评估》。

第一篇:大学生考试心理评估

大学生考试心理评估

指导语:请仔细阅读以下题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判断,在对应答案上打“√”。⑴考试心理紧张是在考试一两天前才开始的。

经常如此偶尔如此很少如此

⑵你是不是经常一走进考场心里就怦怦跳,安不下心来。

经常如此偶尔如此很少如此

⑶你是不是在考试作答过程中经常写错语句,而不得不重来。

经常如此偶尔如此很少如此

⑷尽管老师或其他人给过你考前安慰,但你是否经常觉得一进考场,这种安慰对消除你的紧张和焦虑几乎毫无作用。

经常如此偶尔如此很少如此

⑸你是不是觉得一到实际考试,尤其是关键性考试,你的智力与脑力经常不如平时。经常如此偶尔如此很少如此

⑹在作答过程中,你是不是经常觉得手在颤抖,字迹特别潦草,满卷子涂涂画画很不整洁。

经常如此偶尔如此很少如此

⑺要是老师或监考人在你身边观看,你是否经常感到无比恐慌,无法作答。

经常如此偶尔如此很少如此

⑻你是否一到考试总感到精神不集中,以致看不到卷子中有关作答方面的重要要求。经常如此偶尔如此很少如此

⑼你是否在考试中经常抱怨自己或老师。

经常如此偶尔如此很少如此

⑽平时考试成绩尚可,但遇到重要考试成绩就不理想。

经常如此偶尔如此很少如此

计分与评价:以上问题,凡是回答“经常如此”者记1分,答“偶尔如此”记0分,答“很少如此”记-1分。然后累计得到总分,分数越高,则考试焦虑情况越重,反之则焦虑越轻。

第二篇:临床心理评估

临床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根据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对人的心理现状和水平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鉴定。

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量表法等

临床心理评估:是将心理评估的通用理论运用于临床范畴。侧重于个体身心健康影响因素的评估。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如:从行为上出恐惧是心理评估,探究恐惧的原因是临床心理评估。

护理领域的临床心理评估:依据护理专业领域视角,针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心里评价过程。

临床心理评估功能:1.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甄别重度心理患者,区分心理干预等级。

2.为确定患者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3.评价干预效果

一般护士不需要如此,是小的问题

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

人所处的紧张状态,当一个人遭遇到重大问题或变化,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和思维混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就是危机状态。

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件事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事件本身。就是说源于个体对事件的看法。

临床心理评估的意义:体现健康概念在临床护理中的指导作用;扩大了护士工作范畴,强调了护士职责。促进患者心理表达,改善护患关系和交流。

临床心理评估实施原则:综合评估原则,动态评估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不太适合初次见面进行评估

注意事项:赢得患者的同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的权益。

临床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

——观察法

1.属于定性和半定量的评估方法。通过对患者个别或代表性的行为实施直接或间接观察,推论其行为活动所反映的心理特征。

如,定性,肚子疼;定量,疼的程度

2.特点:结果较客观真实,多次评估结果不宜重复;患者不受干扰,简便快捷易操作;受护士个体临床经验和专业水平的限制。

3.观察内容的设计:1.去诶的那个观察的目标行为,观察必须紧扣表征患者心理状态的行为特征;2.选择适宜的观察方法,连续轮换隐蔽;3.设计明确的观察指标,观察期,次数,间隔时间,总持续时间;4.记录方式,叙述性记录,事件性记录

4.注意事项:明确观察的目标行为;明确界定可能影响目标行为的因素;明确并记录每天的观察时间次数地点;记录观察着的行为如何被周围环境所影响;注意观察着的行为如何被他人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所改变;尽快记录某件事的发生事件,间接性记录除外;叙述或记录中,详尽记录观察着的重要内容表达方式,说话时的周围情况;记录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尽可能客观完整和准确观察事件或目标行为。

——访谈法,量表法

——心理测验,四点含义:1.行为样本,通常人的心理活动+通过行为表征,心理测验即通过测试人的行为间接地反映其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征,控制其行为的影响因素,用复杂的测量方法筛选行为样本。2.标准环境,用相同的方法引起受试者的反应;3.结果描述4.测验工具

标准化心理测试的基本特征:常模,信度,效度

第三篇:第三章 心理评估

内科护理学-第三章 心理评估

第三章 心理评估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评估在制定临床护理计划、提出心理障碍的护理措施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心理评估是对人的各种心理现象作出客观量化的评价,以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评估在制定临床护理计划、提出心理障碍的矫治措施及疾病的辅助诊断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健康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护人员必须了解或掌握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心理评估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心理评估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其水平作出的综合评定。所谓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人格特征和自我认知等内容,如情绪状态、气质特点、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自我评价等。

心理学中把人的心理品质又称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人格特征、自我认知三个方面。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格特征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和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自我认知包括人的生理自我(体像)、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和自尊等。心理现象的三个方面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人格特征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自我认知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自我调节的内控系统,以保证人格的完整与协调一致。

一、心理评估目的与意义

心理评估在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医学、军事、司法等领域有多种用途。其中为临床目的所用时,即称为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评估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

1.探索病因。

2.为明确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3.评价治疗与护理效果。

4.是重要的科研手段。

二、心理评估的方法

(一)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心理评估最常用的方法。心理测验是以实验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评估工具。

(二)观察法

观察法是心理评估的最基本方法之一。观察者运用感觉器官对被观察者的可观察行为(如表情、动作、言语、服饰、身体姿势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并根据观察结果作出评估。包括: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

观察法尤其可用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智障者、聋哑人等)的心理评估。观察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不但与观察方法的选择有关,还取决于观察者的判断力、观察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会谈法

会谈法又称为“晤谈法”或“交谈法”,是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以面对面的交谈方式而进行的评估。会谈法的特殊之处在于会谈可以提供许多通过其他方法无法获得的信息。包括:结构式会谈、自由式会谈。

(四)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全面收集了解个体的各方面情况,如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家族病史情况、家庭背景、婚姻状况、工作环境等情况对被评估者进行心理评估的一种方法。

(五)医学检测法

第二节 心理评估的内容

一、病人的自我认知

(一)自我认知的概念

自我认知也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感知、看法和评价。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内、外在特征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觉察与体验而形成的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动态的、评价性的“自我肖像”。

自我认知是一个人对自己心理、生理特征的判断。如对自己情绪情感、意志特征、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对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对自己性格特征的评价,对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的评价。个体认知自己的途径主要有:

1.通过与他人的比较。

2.依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认知自己。

3.通过对活动成果的分析。

(二)自我认知的形成1.自我认知的形成阶段 自我认知的形成经历了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三个阶段。

(1)生理的自我阶段:在生理的自我阶段,自我认知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身体、衣着、物品、父母及家庭对自己的态度的评价判断,个体可直接通过镜子和照片来感受自我形象,表现出自豪或自卑的情绪情感体验。

(2)社会的自我阶段:此阶段的自我认知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名誉、威望、社会中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的评价判断,追求他人对自己的重视与注意,追求名誉地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情感,表现出自尊或自卑的情绪情感体验。

(3)心理的自我阶段:心理自我阶段是自我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自我认知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才能、性格、智慧、道德水平等方面的评价与判断,追求事业上、政治上、道德上的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潜能,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容他人任意歧视、侮辱、诽谤,从而产生自我优越感或自尊等自我道德感体验。

2.影响自我认知形成的因素包括环境、经济条件、角色、期望、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生理变化、生活经历、自身认识水平、主观经验、有重要意义的人物对自己的评价、身体健康状况等。

(三)病人的自我认知紊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病与非病没有明确的界限之分,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两者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对“病人”难以下确切的定义。在临床上理解为,病人是指个体的生理与心理行为功能发生改变,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并且社会功能活动受到影响者。病人从健康状态转为疾病状态,会出现自我认知紊乱的现象。自我认知紊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感知、看法的消极评价或不适应状态,包括对自己的体像(身体心像)、社会角色(社会身份)、生理功能及自尊的消极认知评价。

1.体像 体像又称身体心像,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形态、功能和感觉的主观心理体验。任何形式的体像改变都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如容貌缺陷、毁容、截肢、感知觉障碍等。体像障碍者表现为回避现实,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讨论容貌问题,拒绝照相、照镜子;拒绝康复训练活动;易出现性格改变,常表现为悲伤(如哭泣、愤怒、失望等)、易激惹、情绪不稳或沉默不语等。

2.社会角色的改变 社会角色改变指无能力承担或履行个体应有的特定角色功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一个成年人往往同时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一旦身体健康状况发生变化就增加了新角色(病人角色),这一角色的出现影响了以往正常生活方式,人就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角色便出现角色冲突。角色改变还会出现在一个人正常生理功能发展过程中或家庭结构改变时。角色改变后表现为缺乏安全感,依赖性增强,出现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3.生理功能认知改变 生理功能认知的改变主要源于病理性病变。表现为主观感觉异常,注意力由外部世界集中到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过分关注身体自觉症状,如对心跳、呼吸、胃肠蠕动异常敏感;对声、光、温度等刺激反应过于敏感;感到疼痛加剧,感觉度日如年或感知障碍,甚至出现思维紊乱或幻觉等。

4.自尊的认知 改变个体的自尊源于对自我认知的客观正确的评价以及对自我价值、能力和成就的恰当估价。人生病后自我价值感必然受挫,自尊心也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表现为自我贬低、自卑、信心不足、犹豫不决、窘迫感、推诿责任、敏感多疑等。

(四)自我认知评估的内容与方法

1.自我认知评估的内容 主要包括体像(身体心像)的自我感受、社会角色的适应状况、生理功能的认知评价、自尊与人格特点等。

2.评估方法 可用交谈法、调查法、观察法、评定量表法等。

二、病人的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的定义

情绪与情感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对定义的理解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与情感 由客观刺激引起所有情绪情感都不是自发的,它是由现实环境中的刺激而引发。引起情绪与情感的客观刺激包括人和物或机体生理状态等。

2.情绪与情感是主观态度体验体验是情绪情感的基本特色。客观事物对人具有不同的意义,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情绪情感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情绪与情感产生的基础是需要情绪情感是以需要能否满足为基础的,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需要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愉快、满意),相反则产生消极的态度体验(伤心、抑郁)。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产生需要不同、(2)反映特点不同、(3)表现形式不同。

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内在本质内容。情绪和情感相互依存交融为一体,彼此不可分割。内在的情感体验需要通过外在的情绪呈现出来,外在的情绪表现受内在稳定的情感制约、调节和监督。

(三)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1.基本的情绪情感形式

(1)原始情绪:根据情绪与生理需要的关系,把复杂的情绪分为喜欢、快乐、恐惧、愤怒、悲伤等基本的情绪形式。

(2)感知情绪: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如看到辽阔大海而心潮澎湃、听到优雅琴声而陶醉、触到伤口而疼痛等。

(3)人际情绪:与人际交往有关的情绪,如爱恨情仇、思念、牵挂等。

(4)自我评价情绪:与个体对自己的看法评价有关的情绪,如自信、自卑、内疚、惭愧、骄傲、悔恨、自责等。

2.情绪状态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稳定性、紧张度和速度,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情绪状态。

(1)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具有笼罩性和弥散性特点的情绪状态。心境作为一种心理背景,在某一时间段影响人的一切活动,使人的所有方面都带有相同的感情色彩。这种状态持续时间少则数小时,长则数周、数月或更长时间。积极乐观的心境,使人信心倍增,精神振奋,调动灵感发挥创造性,提高活动效率;消极悲观的心境,使人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丧失信心,降低活动效率,阻碍活动进展,有害身心健康。

(2)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它具有爆发性、冲动性、激动性的特点。激情是可以被人意识到的,个体能够主动的用理智来控制、调节、避免或减轻激情发作时的强度。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激情能够鼓舞人心,激励人们迎接挑战、攻克难关去实现目标,是促进人们积极行动的巨大驱动力;消极的激情则会让人头脑不冷静,作出缺乏理智的冲动失控行为,影响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突发事件和意外事件时,常需要人们迅速毫无选择的作出抉择应付危机形势,这时所产生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就是应激。

3.社会情感 是由社会需要引起的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形式,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道德感:指个体的思想意图、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2)理智感:是个体通过智力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观体验。

(3)美感:是依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美感包括艺术美感、社会美感、自然美感。

(四)病人情绪变化的特征

病人情绪活动的特征包括主导心境、情绪的强度、持续的时间和稳定性四个方面。

1.主导心境差 受疾病的影响病人主导心境普遍较差,多表现为郁郁寡欢、紧张不安、萎靡不振、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2.情绪活动的强度大 病人的情绪反应强度普遍大于正常人。其情绪反应的强度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发生变化。

3.情绪活动的持续时间长 疾病期间由于病痛对正常生理功能造成了明显影响,病人的情绪体验以消极情绪为主,持续的时间也较长。

4.情绪活动不稳定多数病人的情绪活动不稳定,表现出易激惹、冲动、急躁,或易愤怒争吵,悲伤哭泣,无理取闹,情感脆弱易受伤害。

(五)病人常见的不良情绪

个体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及环境的改变,正常生活模式被破坏,不少病人的心理状态失去了平衡,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常见的不良情绪有恐惧、焦虑、抑郁和愤怒。

(六)情绪与情感的评估方法

1.会谈法 通过与病人和病人家属及同事、朋友谈话,收集了解病人情绪情感变化的主客观资料。

2.观察与测量 主要观察情绪的外部表现和测量生理指标的变化。

(1)情绪的外部表现

1)面部表情;眼睛和口是反映情绪的最重要表情部位,如高兴时眉开眼笑,口角微翘;疼痛时眉头紧锁,口角抽动;震惊时目瞪口呆;无奈时目光呆滞,双唇紧闭。

2)身段表情:当一个人情绪发生变化时常伴有肢体动作表现,如紧张时坐立不安,双腿发抖;悔恨时捶胸顿足;得意时摇头晃脑;骄傲时趾高气扬。

3)言语表情:言语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物质工具。如喜悦时音调高亢、语速较快;紧张时声音颤抖,语言断续;悲哀时音调低沉、语速缓慢;痛苦时呻吟等。

(2)情绪引发的生理变化:主要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外腺体(汗腺、泪腺、肾上腺、胰腺等)和脑电波、皮肤电的变化。可通过肤电反馈仪、脑波仪、血压计等观测。

3.量表评定法是对情绪情感较为客观的评估方法。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Avillo情绪情感形容词量表、(2)Zung自评焦虑量表(SAS)、(3)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论文

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及对策

11物理1班

王清清

11101091028 11物理1班

袁晓仪

11101091036 11物理1班

雷嘉宝

11101091011 [摘要]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蔓延,已严重危害到了高校的教育评估体系。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分析,提出 了有效遏制考试作弊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13444

[文献标识码]h

[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3—0090—02

考试在中国历史悠久,古代中国就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和后备人员。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考试成为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机制。而考试作弊现象则伴随着考试制度的出现而出现。笔者就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在某市某大学进行了匿名调查,在被调查的近500名不同院系的学生中,有10%的学生坦言:“有过作弊经历。”只有58%的学生表示,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肯定不准备作弊。由此可见,考试作弊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中一种常见的错误行为,是学生中的不正之风,它不但损害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也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品德。遏制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对考试作弊行为的界定

考试纪律和考场规则是维护考试秩序,保证考试过程公正、公平和考试结果真实的必要手段。考试作弊是一种违反考试纪律和考场规则的行为,是参与考试行为的主体,在执行考试的过程中,因主观故意而产生直接破坏考试目的,严重影响考试功能与作用的正常发挥,虚假反映对象在特定知识经验信息传承中的质量和效果,导致考试结果失去特定信度和效度,要求偏离理论假设的行为。因而,考试作弊是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以不正当手段获得考试成绩的特殊问题行为。当这种行为出现时,表现为窃取或骗取考试答案和成绩。这种明确的目的性和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是构成考试作弊行为的两个要件。

二、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

总结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以及笔者自身的监考工作经验,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作弊现象普遍化。

资料显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人数 占到学生总人数的5%-.-6%,甚至在个别考场中,考试作弊的人数比例达到了两位数以上。说明大学生考试作弊,已从极个别人 的极个别行为发展到了许多人的行为。这种情况不只存在于普通高等学校中,也普遍存在于一些重点大学中。

2.考试作弊群体构成复杂化。大学生考试作弊不再仅限于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也加入作弊的行列。以前,考试作弊者多是高年级和毕业班的同学,现在,一些新生也开始作弊。而且在考试作弊的队伍中,女同学的数量有所上升。

3.考试作弊手段多样化。大学生考试作弊大多采用夹带的方式,而且夹带手法越来越高明。有的学生夹带事先准备好的缩印纸条,放在口袋里、坐椅上、袖口里等;有的把答案抄写在手掌上、桌面上或存储在计算器里;还有的利用无线耳机接听答案和 利用手机收发答案等。考试作弊手段的隐蔽性和多样化由此可见一斑,令监考教师防不胜防。

三、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功利心理。

在现在的高等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在评优、评奖、入党、毕业就职、考研时能否被录取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虽然教育部和各高校对考试作弊 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但仍有学生铤而走险。

2.侥幸心理。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人群中,只有0.5%的人被发现。许多参与考试作弊的学生觉得,考试中既然能够作弊,又不会被发现,还可以得到好一些的成绩,当然可以试一下。另外,由于各高校加大了严肃考风考纪的力度,对作弊学生的处罚比较严重,所以,监考教师面对考试作弊的学生时,不免心生慈悲,怕学生因考试作弊被退学而影响其一生,对考试作弊的学生采取了查而不报的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在大学生考试作弊中希望侥幸逃脱的心理。

3.从众心理。

事实上,在考试作弊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在复习之初并没有想参与考试作弊。但是看到别的同学作弊,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同学,因考试作弊侥幸逃脱而取得好成绩,认为自己不作弊是一件十分吃亏的事情,于是加入到了考试作弊的队伍中。

4.“助人为乐”心理。

高校的考试制度不同于高考,对于及格以上者并没有名额限定,所以有些大学生对同学抄袭自己的答案并不介意,相反还会得到抄袭者由衷的感谢。出于这样的原因.“助人为乐”者出现在作弊者队伍中。“助人为乐”者把助人为乐的精神发挥到极致时,甚至可以充当“枪手”的角色。

5.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原指人们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逆反心理的高发年龄段为青少年期。大学生正处于逆反心理的高发年龄段上,他们希望摆脱父母、师长与规章制度的控制和管理。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于学校制定的考场规则和教师提出的不得作弊的要求持强烈的排斥态度,总觉得考前老师说得太多,考场又管得太严,因 而以考试作弊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6.猎奇心理。

应试教育体制的特点就是唯分数论,分数成为 衡量一名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无论是从价值观念上还是个性心理健康的水平上,都比较容易偏离社会日常标准。因而,一些大学生会感到生活了无兴趣,觉得读了那么多年书,还不知道作弊有何体验,是一种遗憾。于是,为了追求刺激,便会以作弊取乐。

7.投机心理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有的学生为了省去秉 烛夜读的辛劳,对将来有用的、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就多学、苦学,而自认为无用的课程则不愿学。可又想获得好成绩,便只能靠投 机取巧,蒙骗过关。

8.冒险心理。

在近些年的高校招生录取中,各地考生的成绩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人校后虽然也努力学习,但仍然出现了多门功课虽历经考试、补考、重修仍不能及格的局 面。按高校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这样的学生只能留级或退学。于是,便产生了“与其坐而待毙,不如背水一战”的冒险心理。

9.厌学心理。

受学非所用或上了大学可以松口气之类思想的影响,一些平时学习不努力的学生,把时间荒废在上网、谈恋爱等事情上,日积月累,学习上欠债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在考试时凭真

实水平难以过关,但为了混个文凭,好“对得起”家乡父老,就采取了作弊一策。

10.“合理化”心理。

有些学生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家庭、自身疾病、意外事件等因素的干扰,自己的学习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担心考试会不及格,基于特殊情况下的“合理化”借口,偶尔采取考试作弊行为。

四、应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策略

通过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分析,我们看到,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既有学生本身的原因,即部分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平、法纪观念较差;也有其深层次的学校和社会原因,即学校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的体制因素、不良社会风气以及家长和其他社会主体施加的压力等。

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严重影响高校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学校应该通过加强教育、严格管理来减少和杜绝大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国外有关学者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考试作弊模型,指出学生作弊意识取决于四个因素:对作弊后果的态度、与他人对作弊看法相关的主观漠视、对作弊行为的自我控制程度、与作弊相关的个人道德责任感。据此模式,高校在防范考试作弊方面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诚信教育,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机制。

学校平时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使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和立足社会的基础,在一个成熟的社会机制中,个人信誉甚至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诚实原则更是社会大力提倡人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诚信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通过案例教学、事迹报告等多种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形式加强对大学生学术诚信道德意识的培养,不仅从道德认知上教育学生讲究诚信,而且帮助大学生用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政人员更要做好诚信教育的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诚信实践活动,使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课外活动全过程,在校园内形成一个诚信者人人赞扬、失信者个个鄙视的校园道德氛围,从而使大学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诚信档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诚信观念。大学生诚信档案分为学习承诺、守纪承诺、文明义务承诺等方面,并附有每学期行 为记录表、自我评价表和品行说明书。在大学生的诚信档案中,教师要采用客观描述的方法,只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进行分类记录,不对其进行结论性评价,并对有不诚信行为的学生在入党、评优等方面进行必要的限制。通过这样的方法,对大学生从伦理和道德方面进行约束,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改变高校一元化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灵活地设置课程。在有条件的学校实行学分制,减少必修课的数量,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选择课程。同时要充实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前沿和最新成果,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要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利用电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影像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进对学生的激励机制。

要扩大奖励对象的范围,建立多元的奖励标准。作为教育激励手段的奖励活动,其标准的多元化体现为,除了考试的分,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某些专门能力也应当成为评奖评优的标准。奖励标准的多元化,会激励不同类型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不同的学习生活领域得到学校、社会的认同。

4.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健全考试机制。

要改革考试制度,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根据不同性质和类型的课程,设计运用不同的考试方式,以开放的、学用结合的考试模式替代传统的考试方式。为提高考试效能,考试命题应以能力测试为导向,坚持知识积累和创新运用并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为保证考试的效度,应规范命题,建立题库。采用多种考核形式,给学生表现能力提供多元途径,如开卷笔试、口试、做小论文或小设计、写课外作业等。多采用等级评价来替代百分制,降低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敏感。要健全考试运作机制。考前要加强对学生的考试纪律宣传,使其认识到考试作弊的危害及其后果的严重性。要加强对考务人员的思想教育,促使其真正负起监考的责任。要科学安排考场,考试场次以分散为宜。考场规模一般应在三十人左右,保持考生间距,随机安排考场和考试座位。

5.加强大学生健康与行为的教育。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健康心理和健康行为的标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同时要在考试前夕,开展心理咨询,通过与学生平等、友好的交谈,缓解学生考试压力,引导学生产生良好的行为。[参考文献]

[1]高玉杰,等.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源与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5)[2]李春生.大学生考试作弊与诚信教育[J]_当代教育论坛,2005(4).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

1.心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环境、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

2.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成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即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

3.异常心理:是指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也称障碍性心理问题,只有心理严重病态的的人才会出现异常心理。

4.心理困惑:个体对心理负性情绪经常性地思虑或忧虑,得不到心理的解脱和轻松感,时间保持超过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寻求亲朋好友和专业心理师帮助。

5.心理障碍:个体对心理负性情绪经常性或时刻性的烦恼忧虑,并具有身体上的不适感觉,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时间 超过三个月以上,必须求助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

6.心理情绪:受某种因素影响产生的情绪反应。持续时间不超过一个月,顺其自然

7.心理疾病: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了病理性的症状,严重影响甚至丧失了社会功能,个体的心理活动与现实存在着某种脱节和不协调。个体对自己的症状缺乏明确的意识或不完整的意识。一方面 药物控制,另一方面必须同时做心理治疗。

8.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互动过程。

9.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表现为亲近、疏远、友好、敌对等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爱与归属等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

10.挫折心理:是指个体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内外部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使其需要不能满足、动机不能实现,由此而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11.人格: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整合。

12.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或自我概念)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评价。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认识自己的一切。

13.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大学生的智力发展通常比较好,不存在智力低的问题。(2)考试焦虑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性问题。

(3)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光环效应。(4)大学生的价值准则倾向于理想化。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

2、智力正常。

3、情绪健康。

4、意志健全。

5、人格完善。

6、自我评价正确。

7、人际关系和谐。

8、社会适应正常

9、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三.主要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影响:政治、经济、社会风气大众传播影响:报刊、广播影视、网络

学校教育影响:教师、学风、校园文化家庭父母影响:家长、养育、亲子关系

同伴群体影响:朋友、异性、交往方式个人条件限制:生理、心理、自我期望

四.异常心理的分类

心理情绪、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五. 大学生心理困扰

1、大学生活适应问题(新生发展性危机期)。表现:生活能力弱,自立能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大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

2、学习问题(学习焦虑期)表现: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动机功利化。

3、情感困惑期。表现:爱情的困惑、友情的困惑、亲情问题

4、择业彷徨期。

六、大学生最常见六大心理困惑

1、理想、信念的困惑。

2、人际交往的困惑。

3、自卑困惑。

4、学业困惑。

5、恋爱困惑。

6、择业困惑

七、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

1、一年级: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造成失落感;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造成紧张、焦虑;人际关系不和谐造成孤独感或依赖(怀旧)感;目标的迷失与不确定导致阶段性迷茫;学习与参加学生活动的冲突;考试焦虑;对学习方法的反思;专业选择的困惑;对财物支出缺乏规划而产生压力等

2、二年级:进入专业分流后,二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产生敌对等负面情绪;学习任务重、竞争压力大,抑郁、焦虑、强迫情况增多;考虑未来的个人发展,矛盾、犹豫与冲突;性困惑与对爱情的渴望等。

3、三年级:考研和就业压力的提前到来,导致焦虑;考研选择的冲突,包括本校与外校、国内与国外、本专业与跨专业等;考研复习与专业课程问冲突,导致焦虑;课业要求与校外实习、兼职的矛盾冲突等。

4、四年级:竞争压力、专业、自信不足、绩点等因素,导致对就业前景担忧;就业冲突,包括行业、地区、岗位等;

恋爱中的冲突;离别伤感;找工作的花费导致经济压力;毕业离校,用破坏寻求发泄等。

八. 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类型

(一)神经官能症

1、神经衰弱

2、癔病,又称瘟病或歇斯底里症。

3、强迫症

4、焦虑症

5、抑郁症

6、恐怖症

7、疑病症

8、妄想症

9、网络心理障碍

(二)人格障碍

1、偏执型人格障碍

2、强迫型人格障碍

3、回避型人格障碍

(三)精神病

1、精神分裂症

2、躁狂抑郁症

3、反应性精神病

九、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应对

第一,要依靠我们自己。第二,切忌讳疾忌医,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医。第三,不断优化学生的心境。第四,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明确责任。第五,心理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第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十、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1.生理自我的形成期(1~3周岁)此时,幼儿已经把自己从一个客体的我逐步转化为一个主体的我来认识。一般对自己的身体、动作以及个人的所有物等都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人们把此阶段称为生理自我的形成期。

2.社会自我的形成期(3~12周岁)该阶段个体尚未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很弱。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也能认识自己的行为,但是不了解情绪是自己的一种主观感受,他们通常依靠成年人的评价或观点,来认识外部世界。

3.心理自我的快速发展期(12~18周岁)①逐渐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心世界,如对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爱好、理想等内在品质产生了兴趣,渴望了解自己或他人的个性心理特点;②逐步学会用自己的观点评价事物,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涂上个人色彩;③有较高的追求,产生了与价值观或社会要求一致的理想自我;④抽象、概括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能对一些具体事物或情景,做出一些理性思考。

4.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统一和稳定时期(19周岁以上)主体我与客体我分离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化,逐步达到自我意识的稳定。大一是自我意识分化时期。大二和大三是内心矛盾冲突最尖锐、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时期。大

三、大四是自我意识趋于稳定和统一的时期。

十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类型:自我肯定、自我矛盾、自我否定、自我扩张、自我萎缩

十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

1、自我认识自觉、符合实际,具有客观性

2、自我体验敏感、强烈,具有丰富性

3、自我调控主动、持久,具有积极性

4、自我形象设计强烈、丰富,具有完善性

十三、大学生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

(一)、多视角地、客观地认识自我1、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中认识自我。

2、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

3、通过反思反省认识自我。

4、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自我。

5、通过自我教育认识自我。

6、辩证地认识自我(二)、用阳光心态对待自我1、增强自信心

2、扬长避短

3、直面失败与挫折

(三)、及时有效地调控自我1、确立符合实际情况的理想自我。

2、全力打造现实自我。

3、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品格。

4、自觉走向成熟完善的“大我”

十四、人格的特征

(一)人格的整体性

(二)人格的稳定性

(三)人格的独特

(四)人格的社会性

十五、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儿童早期经验5.学校教育因素6.自然物理因素7.自我调控因素

十六、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

(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二)智能结构健全而合理

(三)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四)富有事业心,具有一定创造性和竞争意识

(五)情感饱满适度

十七、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

1、明确自学的目标、方向。

2、养成良好的自学态度。

3、探索有效的自学途径。(1)讲究读书的方法;(2)掌握记忆规律;(3)充分利用学习技巧。

4、要善于利用一切有益于自学的条件。

(二)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

1、规划、统计时间。

2、充分利用时间。

3、提高效率。

4、时间管理的法则(1)优先重要法则。(2)长远重要法则。(3)一举两得法则。(4)标本兼治法则。

(三)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是完成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是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拓展所获得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到企业实习、社会调研等。

(五)组织管理能力

1、从心理上做好准备。

2、赢得别人的支持。

3、学会倾听、整合别人的意见。

4、使别人清楚地了解你的观念。

5、具备诚意和创意。

(六)创新能力的培养。(1)培养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2)培养强烈的进取精神。(3)要培养坚定的信心和勇气。(4)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5)坚持实践和锻炼。

十八、大学生潜能的开发:

1、正确评估自己。

2、树立强烈的信念。

3、培养积极的心态。

4、积极的自我暗示。

5、科学使用和合理开发大脑。

6、自我放松法。

十九、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1、两者区别: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在心理或行为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一般是从静态角度看的一种状态。人际交往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关系,它是在人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关系,一般是从动态、角度看的一个过程。

2、两者联系:一方面两者互相依赖,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实现的前提基础,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的起点和依据,另一方面,两者又互相影响。人际关系发展和变化是人际交往的结果,交往状况与人际关系发展程度成正比,人际关系程序又影响和制约人际交往深度,决定交往内容、性质。

二十.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就是指各种非人为力量所能克服的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的限制以及自然物理因素的影响。此外,还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疾病、事故以及亲人生老病死等等。

(二)社会因素。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2.学习压力过大 3.人际关系不良 4.两性感情纠葛 5.就业形势严峻 6.经济困难

(三)个体因素1.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生理因素。大学生的身高、性别、年龄、容貌、生理缺陷或疾病等生理因素,通常也会成为挫折产生的直接原因。2.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心理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引发其挫折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个体认知、能力、需求、动机、兴趣、性格、自我意识等心理因素。此外,个体的动机冲突、抱负水平和挫折容忍力等因素也会引起大学生产生挫折心理。

二十一、大学生挫折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

1、对挫折进行正确认知。

2、用奋斗目标导航。

3、对挫折进行正确归因。

4、培养较强的挫折容忍力。

5、适时释放挫折情绪。

6、迁境移情,淡化消极情绪。

7、借助于心理咨询

二十二、大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原因

人的情绪变化是由认知评价引起的。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消极情绪,既受他们个性、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1、达不到既定目标所产生的失败感是他们产生消极情绪的重要原因。

2、不客观的自我归因。

3、自尊心的丧失。

4、人际交往贫乏。

二十三、调适大学生消极情绪的对策

(一)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是消除消极情绪的重要保障。

1、开展以适应校园生活为主题的活动。

2、精心设计组织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

3、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区,走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二)提高教育者素质,改善教育手段,精选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果,是克服消极情绪的有效途径。

1、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应当把教育目的与学生个人期望有效协调起来。

2、智育教育手段及载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3、要加强校园正面引导,加强对校园社团和学生正式和非正式群体的指导。

(三)青年学生加强自我调控,是克服消极情绪的关键。

1.了解自我2.管理自我3.自我激励4.识别他人情绪5.处理人际关系

(四)大学生较为常用的情绪调节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合理情绪疗法(2)认知重评(3)音乐疗法(4)心理暗示法(5)放松训练法

(五)适度发泄情绪

a.口头言语的发泄b.运动发泄c.抽象发泄

二十四.如何提高大学生受挫能力

参加社会实践,加强挫折体验大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挫折容忍力,必须“主动出击”即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挫折常用的有两种形式:(1)读书体验法。(2)现场体验法

适当运用挫折心理防御机制当大学生在学习、社交方面遇到挫折时,可以有意识地运用一些积极的防卫机制,如升华、补偿、幽默,等等;这些积极的防卫机制能把挫折或苦难变为前进动力。

调适抱负水平大学生在确定自己的抱负水平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地评估一下自己拥有的资源,包括自己的资源,诸如能力、智力、体力、经验、兴趣等,还有外部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老师和同学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相关信息资源等,这样制定出来的目标才能切实可行。

加强人格锻炼大学生健全人格训练的主要方法有: ①充分认识自我,优化人格组合。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④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⑤培养广泛的兴趣,诸如写作、科研、运动等,这些活动能使受挫者很快摆脱挫折情境的困扰。

二十五:人际交往原则:1.平等尊重原则交往中的平等原则表现为交往的各个方面都要平等对待、相互尊重、相互爱护。渴望受到尊重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尊重他人,时时让他人感到重要,是成功交往的重要法则。

2.相容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

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互利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信用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 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5.宽容原则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二十六.人际交往技巧:(1)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二十七.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主要指交往主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年龄、性别等

(二)文化因索是人际交往双方最一般的社会心理背景,由于社会文化已内化为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而为我们本能的体现着,(三)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对交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情绪、个性等方面。

(四)时空因素 主要是指时空上的接近。这往往是人人之间彼此熟悉,加深了解的一个客观外在条件

下载大学生考试心理评估(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考试心理评估(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及对策 强智利 (西安培华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 陕西西安,710125) [摘要]考试作弊现象源远流长,它伴随着考试制度的出现而出现。当今,考试作弊已经成为高等......

    大学生心理论文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挫折心理及意志力的培养 凡守金 摘要:反映在学生心理意志品德品质上的问题之一­——心理挫折行为,伴随着绝大部分学生一起度过金色年华。研究大学生的心理......

    大学生心理征文

    郭栗囡 20142140 建筑与艺术学院 建1401-3 我的心理成长史 回忆我的青春,虽然如今的我依旧在青春期里过着日子。 -题记 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有多少期望的种子在春天里......

    大学生心理剧本

    大学生心理剧本主题:蜕变 班级:10级思想政治教育 主编:周婧 蜕变 故事简介:和小伟和杨媛媛在大一的时候相恋了,可是他们的爱情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在爱情和学业之间,他们也曾矛盾过,但......

    大学生心理测试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测试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需要——(P66) 2.情绪——(P197) 3.人格——(P172) 4、精神疾病——(P287) 5、神经症——(P299)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

    大学生心理作业

    大学生心理训练与潜能开发心得体会 经常想问,什么是大学?我们在大学能收获到什么?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体会和接触到的所有东西,我感觉大学不仅仅是个收获知识的地方,今后真正工......

    论大学生心理

    论大学生心理 曾经被称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中所彰显出来的各种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正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们的心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有......

    大学生职场心理

    大学生个人成长心理培训—— 职场心理前言:社会心理支持——人的本质是社会化的,他依赖周围的人提供的内在、外在的评价而存在。对个体而言,获得确定的评价的意义比其他任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