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州职业技术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州职业技术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州职业技术教育情况,为州委、州政府整合资源,推动我州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根据州政协工作安排,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由部分教育界、卫生界委员和州教育局负责人参加的调研组,在分管副主席带领下,从5月中旬开始对全州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州农校、州民族学校、州卫校、临夏师范、临夏市、康乐、广河、临夏县,通过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形式,对近三年来我州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三年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契机,结合实际,采取措施,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全州职业技术教育逐步走出低谷,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据调查,目前,全州共有普通中专和职业学校12所(普通中专3所,县市职业学校7所,民办学校2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州卫校占地17亩,其中建筑面积20740平方米,现有办公楼、图书电教教学综合楼、实验实训楼、学生公寓、体操馆、形体训练室。州民族学校占地12亩,其中建筑面积5565平方米,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各1栋,教学设施主要有2个计算机教室和1个多媒体教室。州农校占地65亩,其中校内实习基地2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教学楼、办公楼、实训室等,三所中专学校总资产2872万元。教师结构情况,全州从事职教的教职工共有985名。(州直3所中专397名)。专任教师672名(州直3所中专234名),其中:本科学历教师322名,高级职称教师67名,中级职称教师179名,“双师型”教师88名(州直3所中专52名)。生源情况,主要是 “两后生”(即初、高中毕业后没有进入高中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城乡劳动力和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未就业的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现有在校学生8552人(州直3所中专3446人),学制为两年,第一年学习基础性的文化课、理论课,第二年进行实训、实习。专业开设情况,主要有经贸阿语、畜牧兽医、园艺、民用建筑、护理、汽修、数控、电子电工等27个专业。其中州民校、农校、卫校3所州直学校共设9个专业,分别是:农学、园艺、畜牧兽医、机械加工、数控技术、医疗护理、经贸阿语、计算机应用与维修、财会。培训情况,州上职校除承担学历培训外,各县市职校目前重点承担劳务培训,以短期培训为主,主要开展了牛肉拉面、烹饪、焊接、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宾馆服务、家电维修、养殖、温棚栽培等专业的培训,三年共投入职教、劳务培训经费3045万元,分别来自扶贫、科普、农机、人事劳动、乡企等几个部门,培养农村劳动力31277人。国家助学金发放情况,从2006开始,国家对中职生每生每年补助1500元,这一惠民政策在我州及时得到了落实,并严格按规定发放到学生手中。截至目前,共下拨助学金1363万元,共资助18446人次。就业情况,近三年,各职校普遍采取甘肃和天津及山东联合办学的机遇,主动与“长江三角区”和“珠江三角区”职业院校协商,进行校校、校企联合办学,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据统计,全州各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招生数已达3500多人,就业率连续三年在80%以上。
具体做法:一是积极宣传引导,扩大招生。面对社会上对职业技术学校能否学到真本事,就业能否保证等种种疑虑,各县(市)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优惠政策、人才需求形势、就业信息和劳务需求信息方面的宣传,使一部分群众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同时,部分职校还组织教职工深入各县市,动员职教对象参加职业教育,千方百计增加生源。临夏市通过召开职业学校招生协商会,对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指导,2006年,市上为职校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并为每生每年补助500元,给每位赴青岛就业的学生补助1000元,扭转了职校生源不足的问题。临夏县通过加强领导协调机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等方式,由乡、村、校配合,在摸清“两后生”底数的基础上,县教育局与全县各中学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全力动员“两后生”进入职业技术学校,使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加,仅去年就招收新生457人。二是面向市场办学,拓宽发展空间。为了使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各职业学校停办就业不
畅的专业,新开设具有市场空间、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州卫校的护理、助产和口腔工艺专业。州农校的畜牧兽医、数控技术、钳焊技术。州民族学校的经贸阿语等专业就业率高,市场前景广阔。三是培训师资队伍,提升教学水平。各职业学校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选派具有奉献精神、精明强干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和业务技能。州农校共派出50人参加了全国或省上组织的中职教师培训,先后有28名教师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一名教师取得研究生学历,还有十余名教师取得双学历。
二、存在的问题
1、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不够。从我州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看,虽然州县市政府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整体而言,职业教育成为整个教育大系统的薄弱环节,处在较滞后的状态。虽然近几年毕业的职校生就业率较高,但普遍存在就业层次低,经济收入不高的问题,对社会、家长和学生吸引力不大,职业教育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政府在政策支持、招生计划、资金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基本上由学校自筹资金、自定专业、自主招生,步履艰难的支撑着学校的生存。
2、教育内部发展不平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差距较大。近年来,我州现有的一些职校虽然通过教学改革、设置新专业等措施,有了明显的起色,但规模小、层次低,尤其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近几年企业用工要求的提高,州内的职业技术教育无论从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等方面,都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据调查,全州现有职校12所,在校生8552人,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职普生比仅为2:8,与全省4.2:
5.8的平均水平和全国职普生5:5的要求差距较大,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相差甚远。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的培养规模呈倒金字塔,这和就业岗位的金字塔分布规模正好相反。导致许多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而许多技能岗位找不到合适员工的现象。
3、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招生难度较大。一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普高、轻职高的思想观念。从发放调查问卷表的情况看,学生愿意上普高的占82%,家长希望孩子上普高的占90%,普遍对职业学校心存鄙视,致使职校招生困难。二是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有些中学甚至将职校招生人员拒之门外。三是个别县
(市)在招生上只允许本县(市)中学向本县(市)职校输送学生,并将招生任务与学校年终考核挂钩,用政策限制其他县(市)学校在本县招生。四是对国家的优惠政策了解不够。从2006年起,国家对中等职校生每生每年补助1500元。从调查问卷看,学生不了解的占71%,家长不了解的占85%,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职业学校的招生。
4、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花钱的教育”(普高和职业教育投入比例大体为1:3),需要一定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和场地,而且所设专业还要适应市场变化随时调整,随之相关设备也需要不断更新,这些都需要比较多的投入。多年来,我州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各级财政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不足。根据省上要求的城市附加费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县(市)不低于20%,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不低于30%的政策没有得到落实,职业学校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办学条件普遍简陋,缺乏实验实训基地和设备,专业技能的培训受到很大限制,所学的操作知识和技能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企业的岗位需要不对接,培养的人才得不到企业的认可,造成了社会对学校的偏见和误解,认为送到职业学校学不到专业技能,上职校不如上普高或直接外出打工。
5、专业设置不合理,难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近几年,州直中专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新开设了康复技术、口腔工艺、经贸阿语、数控技术等专业,已成为我州的优势专业。但各县(市)职业学校与市场结合不紧密,专业设置重复、雷同、陈旧、缺乏特色。多集中在宾馆餐饮、牛肉拉面、汽车和家电维修、电气焊接等“门槛”较低的专业上,对社会、家长、学生无吸引力。
6、专业课教师严重缺乏,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一是数量少。从师资结构看,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不尽合理,文化课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一般占到40%,专业课教师明显不足,“双师型”教师更缺,一般只占10%左右。二是质量差。我州职校部分教师是从普教战线调入或转行从事职业教育的,难于胜任专业课教学工作。三是缺乏培训经费。州、县两级财政没有安排培训经费,使教师培训无法开展。近三年内通过国家和省上安排、学校自主联系等办法,参加培训的专业课教师只有80多名。
7、现有职校规模小,层次低。我州职业教育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在校学生,都比较分散,没有一定的办学规模,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民
族特色、产业特色的品牌,毕业的职校生就业不稳定、质量不高,走向州外、省外的人员不多,自主创业的能力较差。
三、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州每年大约有“两后生”2.5万多人,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有
1.5万多人,为他们提供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就业、创业的能力,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培养高素质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的人才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重大任务。但是我州的职业技术教育从规模、结构和水平上来看,都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强适应并服务于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新建一所综合性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时候。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充分认识到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多年来对办高等教育政府喊的多,做的少,没有付诸行动,错失良机,令人痛惜,今年,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形势下,一定要紧抓机遇,坚定信心,突出快字,举全州之力新办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为临夏人民造福。二是要广泛运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大力宣传国家、省州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优惠政策,宣传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突出贡献,使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择业观。并通过各职校展板、招生简章、就业人员现身说法等方式,广泛宣传职校生创业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鼓励更多的人通过职业教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对中小学学生和家长的职业教育观教育,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培养人才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共识。
2、加大政府统筹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一是整合州民族学校、州卫校、州农校及有关县(市)的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建立一所规模比较大、师资力量强、实训设施全、教育质量高、辐射带动强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为我州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资源。二是州上应尽快制定出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意见或《条例》,使我州职业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州
上应成立职业技术教育的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工作机构,对3所中专学校和各县(市)职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实验实训要求、考核评估、毕业标准等实行总体规划和规范管理,避免各校之间招生的不良竞争,避免专业设置和设备购置的重复,以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优化全州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四是县(市)职业技术学校在现有的基础上,应以短期劳务培训为主,结合自身优势,突出
一、两个特色专业。鉴于州上要新建职校,各县(市)职校不再重复投入,没有职校的县原则上不新建,以免造成设备、师资、技术、信息、实训基地的浪费。将来自各个渠道的职教经费、劳务培训经费集中使用,统一调度,增强州上的宏观调控能力。五是州上应尽快批准建立职业技术学校,筛选并确定已有的优势专业,争取今年秋季招生,新生先由现有的3所中专学校进行教学管理。
3、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拓宽发展渠道。要抓住当前国家重点扶持发展职教的有利时机,加快我州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一是要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作为对县、乡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要创新办学体制。坚持由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方办学。促进学校与企业、社会力量结盟合作等办学形式和学工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活力。同时,建议新学校实行“双证制”(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逐步建立起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密切配合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三是要不断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证发放制度。职业技术教育分属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其证书各发各的,很容易造成部门或行业保护主义,也让学生难以适从,给社会、用人单位、家长造成消极影响。建议新建职校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签定证书,应由新职校统一发放。四是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劳动社会保障和人事等部门要加大对企业等用人单位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处罚违反规定的行为。用人单位也要提高对就业准入制度的认识,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发挥职业学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中的作用。
4、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要根据“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专业设置与学校布局相结合、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长远专业与过渡专业相结
合”的原则,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特色专业,为使新建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更趋合理,我们建议在继续办好现有的经贸阿语、园艺、农学、机械加工、护理、畜牧兽医、钳焊、数控技术、口腔工艺、汽车驾驶与维修10个专业的基础上,将经贸阿语、钳焊、数控、护理、畜牧兽医5个专业进行重点培育,并强化阿语训练,使其成为我州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为今后向中东地区和阿语国家输送劳务人员做好准备。随着我州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形势,逐步增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古典建筑与修缮、清真烹饪、幼儿教育、花儿艺术、工艺美术(砖雕、刻葫芦)、酒店管理、旅游营销等专业,对其中的有些专业可逐步地办成大专班,待形成一定规模、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转升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5、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广开师资来源渠道。学生的“出口”决定“入口”,质量决定学校的命运。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队伍是关键。我州目前中高级以上职称师资人才非常缺乏,“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13%。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造就无法在短期内完成,这将是制约我州新建职业技术学校的一个重要“瓶颈”。为此,一是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采取国家和省上培训、联合办学培训、校园内培训等方式,逐步解决“双师型”教师紧缺的问题。二是在用人机制上要有突破,适当放宽职校的用人机制,使学校可以根据市场和就业的需求聘请专业教师,并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机制,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
州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
2009年7月7日
第二篇:关于加强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调研报告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智力资源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资源。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首尔召开了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第二届国际大会。大会的主题是迎接21世纪初所面临的就业和其它社会经济的挑战。2002年,我国也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指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的重要任务,是当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国兴系于教育,国外经济发展表明,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本中最直接的方式。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的煤炭资源越来越难开采,越来越走向枯竭,并且粗放式的生产模式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灾害。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尽快在智力开发上做文章,否则将会失去更大的机遇。我市政府也在2003年下发了20号文件,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对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制定了许多很好的措施。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离文件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下面,就我市的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招生难,分配难;招生难缘于分配难。以2002年为例,我市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是6769人,职高、中专和技校总和为5318人。普高与职高的比例由过去的4:6下降为1.24:1。职业教育招生出现严重的下滑局面。另外,在我们招生的1382名中专生中,相当一部分是外地生源,并且进校就读的实际人数也低于这个数字。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不能完成。又如,2005年,我市普高招生9千多人,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仍然徘徊在5千多人,普高与职高的比例进一步下降为1.6:1。对于这种现状,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认识滞后
职业教育尽管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由于人们认识观念上的落后,仍然非常不尽人意。主要表现有:
(1)择业观念的挑战。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一产和二产仍然是我国的主导产业,但是由于长期学而优则仕和“望子成龙”的观念影响了人们报考职业学校。
(2)社会转型期就业压力的影响。由于经济转轨的负面影响,企业释放出过多的劳动力,造成了大量的社会失业,给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带来严重的困难。
(3)社会上追求高学历热也严重影响了当前的职业教育。
(4)在领导层认识滞后的表现是,有决策没落实,或者是落实不好。比如,政府2003年20号文件对我市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制定了很好的发展规划,但我们现在拿出文件对照一下,可以发现落实的东西不多。
(二)体制滞后
从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职业教育必须面向本地区,面向市场进行运作。但是从当前我们设置的专业来看,我们仍然存在与当地经济不太协调的方面,尤其是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还没有与当地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存在着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设置什么,而是我们有什么样的师资,设置什么专业。我们认为这是职业教育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当前职业教育人事制度方面看,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底,骨干教师和主业学科带头人缺乏。
2、职业学校用人机制不活,统的太死。一方面学校的教师由于没有相应的适应市场专业的专长,而闲置在学校内,而另一些有适应市场专长的教师又进不来。
(三)毕业学生在社会上缺少竞争力
由于学校基本上采用封闭式的教学,学校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学校与社会结合的不够,基本上还是采用封闭式的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不够,职业教育的技能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竞争力不强,就业难。
以上三个方面已严重阻碍了我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解决。
我们的建议
(一)建立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实行一条龙职业教育培养方案
鉴于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难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实行一条龙的职业教育培养方案,即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各职业中等学校为基础,实行职业学校中期选拔机制,使较优秀的职业中学学生进入高等专科职业学院学习,高等专科职业学院的较优秀的学生,进入本科院校(例如太原理工大学**学院)学习。形成一个不断鼓励学生上进的宝塔型人才选拔机制,使我市职业教育形成一个完善的培养体系。根据现有的条件,我市要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坚持条件、按需设置、保证质量”的原则,可设置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三年中专,两年大专),加强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根据我市的特点,学生可以三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两年在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这样可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二)向晋东办大教育,创建有特色学校
**是晋东的重要城市,但是由于行政区
第三篇:关于加强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调研报告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智力资源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资源。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首尔召开了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第二届国际大会。大会的主题是迎接21世纪初所面临的就业和其它社会经济的挑战。2002年,我国也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指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当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国兴系于教育,国外经济发展表明,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本中最直接的方式。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的煤炭资源越来越难开采,越来越走向枯竭,并且粗放式的生产模式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灾害。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尽快在智力开发上做文章,否则将会失去更大的机遇。我市政府也在2003年下发了20号文件,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对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制定了许多很好的措施。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离文件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下面,就我市的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招生难,分配难;招生难缘于分配难。以2002年为例,我市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是6769人,职高、中专和技校总和为5318人。普高与职高的比例由过去的4:6下降为1.24:1。职业教育招生出现严重的下滑局面。另外,在我们招生的1382名中专生中,相当一部分是外地生源,并且进校就读的实际人数也低于这个数字。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不能完成。又如,2005年,我市普高招生9千多人,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仍然徘徊在5千多人,普高与职高的比例进一步下降为1.6:1。对于这种现状,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认识滞后
职业教育尽管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由于人们认识观念上的落后,仍然非常不尽人意。主要表现有:
(1)择业观念的挑战。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一产和二产仍然是我国的主导产业,但是由于长期学而优则仕和“望子成龙”的观念影响了人们报考职业学校。
(2)社会转型期就业压力的影响。由于经济转轨的负面影响,企业释放出过多的劳动力,造成了大量的社会失业,给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带来严重的困难。
(3)社会上追求高学历热也严重影响了当前的职业教育。
(4)在领导层认识滞后的表现是,有决策没落实,或者是落实不好。比如,政府2003年20号文件对我市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制定了很好的发展规划,但我们现在拿出文件对照一下,可以发现落实的东西不多。
(二)体制滞后
从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职业教育必须面向本地区,面向市场进行运作。但是从当前我们设置的专业来看,我们仍然存在与当地经济不太协调的方面,尤其是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还没有与当地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存在着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设置什么,而是我们有什么样的师资,设置什么专业。我们认为这是职业教育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当前职业教育人事制度方面看,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底,骨干教师和主业学科带头人缺乏。
2、职业学校用人机制不活,统的太死。一方面学校的教师由于没有相应的适应市场专业的专长,而闲置在学校内,而另一些有适应市场专长的教师又进不来。
(三)毕业学生在社会上缺少竞争力
由于学校基本上采用封闭式的教学,学校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学校与社会结合的不够,基本上还是采用封闭式的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不够,职业教育的技能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竞争力不强,就业难。
以上三个方面已严重阻碍了我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解决。
我们的建议
(一)建立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实行一条龙职业教育培养方案
鉴于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难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实行一条龙的职业教育培养方案,即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各职业中等学校为基础,实行职业学校中期选拔机制,使较优秀的职业中学学生进入高等专科职业学院学习,高等专科职业学院的较优秀的学生,进入本科院校(例如太原理工大学**学院)学习。形成一个不断鼓励学生上进的宝塔型人才选拔机制,使我市职业教育形成一个完善的培养体系。根据现有的条件,我市要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坚持条件、按需设置、保证质量”的原则,可设置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三年中专,两年大专),加强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根据我市的特点,学生可以三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两年在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这样可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二)向晋东办大教育,创建有特色学校
**是晋东的重要城市,但是由于行政区域规划的限制,使**与晋东其它县的联系非常不够。但是仅从*
*本地考虑,属地狭小,生源有限,造成许多职业学校吃不饱,师资浪费。因此,**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资源和交通便利的优势扩大到晋东乃至全省。使**的职业教育上规模,上等级,并把“蛋糕”做大。我们认为这是我们谋求发展的重要出路。
(三)加快建设**学院的步伐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科教兴市的需要。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使**这个晋东的重工业城市没有一所大学,这已严重的阻碍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现在我们虽然有了太原理工大学**分院、**教育学院和**电视大学这样的高等学校,但是,必须看到这些学校是比较薄弱的学校,我们要想真正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发展,就应该通过联合使它们上规模,求发展。为此,我们建议,尽快成立**学院筹备组,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面向晋东大地,以职业教育为主,服务于社区的大学。
(四)职业教育要关注弱势群体
职业教育要关注失业人员、辍学青少年、城市无着落居民和农村人口。尤其要把职业教育的中心放在农村,并根据当地情况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其培训经费由政府拨给。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在农村,全国农民和农民子女急需职业教育,渴望能够致富、就业和建设美好的家园。一些切身感受到职业教育甜头的农民和农民工说:“要致富,学技术”,“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这真实地表达了农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衷心欢迎。现在全国已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无论是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群众都必须再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过去,我们讲“读完初中,出外打工”,今后的发展趋势是“要打工,读职中”,读了职中,学了技术,就可以朝着小康的目标奔。各地开展扶贫工作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搬迁工作的实践经验表明,“这扶贫,那扶贫,最有效的是职业教育扶贫;这移民,那移民,最有效的是职业教育移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也要求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政府决策者要把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到是对我市经济发展的投入,提高到是对我市社会发展的投入,是对我市未来的投入的认识上来。逐年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使职业教育有发展的后劲。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要不低于30%,并且资金只能用于职业学校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避免出现实习设备买不起,实习材料用不起的现象出现。
(六)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其发展的源泉。对于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底的现象,有关学校有积极引进人才,人事部门要着眼与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予以考虑,制定有区别于普通高中的用人计划,保证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和招聘,在职业学校人才流动和引进专业教师上要给予较为宽泛灵活的用人政策。对于骨干教师和主业学科带头人缺乏,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继续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保证教师培训的资金。
(七)加强我市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
在2003年20号文件中,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那就是“要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但到目前仍然没有落实。职业技术教学研究也要象普通教育那样,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才能对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指导,才能保证我市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们建议,尽快组建**市各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并将其列入正式编制,开展职业教育研究。这个机构可以独立建制,也可以附设在各级教研室,也可以由各相关学校的兼职教研员组成,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职业技术教育关系到我市未来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而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第四篇:市人大调研我市职业技术教育
市人大调研我市职业技术教育
清远信息港讯:5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关翰琴率调研组对当前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组一行听取了副市长廖迪娜关于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情况的汇报,并实地察看了市高级技工学校、市长江职业技术学校、市职业技术学校。关翰琴充分肯定了我市职业技术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她要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创新机制,构建起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发展规划、招生平台、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人才培训评价标准五个方面实行统一政策,充分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发挥不同部门的优势,形成统筹推进职业教育的合力。
据悉,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教育强市发展战略和劳动力培训转移战略,职业技术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市有中职和技工学校20所,在校生78093人;全市有职业技术学院2所,全日制在校大专生12773人;有各种职业培训学校38所,每年可培训4-5万人次;各乡镇(街道)至少有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006年至2010年,省、市、县财政不断加大对我市技工学校的资金投入,我市技工学校建设专项资金累计省级财政投入约1.3亿元,市级财政投入约1.7亿元。全市职教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全市现有中职、技校教职工2669人。
本文转载于:清远信息港 连州论坛 http:///
第五篇: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调研报告
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调研报告
根据州政协2008年工作计划,州政协秘书处、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州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对2003年以来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3年以来我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为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温饱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而采取的扶贫新举措,其内涵就是把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群众搬迁到一个适宜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地方,促进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 的有效结合,实现的目标是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自2003年以来,我州7个县先后被列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试点县,成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重点地区。
我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以来,在州发改委专门成立了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各县也均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组织、协调和管理这项工作。
2003——2007年全州共安排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24项,计划建设安置点54个,其中临夏县13个、广河县7个、和政县8个、积石山县6个、东乡县7个、永靖县10个、康乐县3个。批准总投资23207.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655万元,整合资金2879万元,县自筹1840万元,群众自筹6831万元。截止目前,全州已建成安置点29个,占计划的53.7%,其中:临夏县建成9个,占计划的69%;和政县建成6个,占计划的75%;积石山县建成3个,占计划的50%;广河县建成3个,占计划的42.8%;永靖县建成5个,占计划的50%;康乐县建成1个,占计划的33%;东乡县建成2个,占计划的28.6%。14个安置点正在建设,占计划的26%;11个安置点尚未开工建设,占计划的20.3%,其中2007年下达安置点13个,占全部计划的24%,由于省上计划下达迟,县上正在准备开工建设。共到位易地扶贫搬迁试点专项资金9178万元,占计划的78.8%,其中:临夏县到位1566万元,占计划的100%;康乐县到位320万元,占计划的44.2%;广河县到位1101万元,占计划的59.6%;积石山县到位1251万元,占计划的84.6%;永靖县到位2375万元,占计划的88.7%;东乡县到位1408万元,占计划的86.4%;和政县到位1158万元,占计划的66.7%。州财政局已将2003——2007年省财政下达我州的工程资金11655万元全部拨付各县财政局。
全州目前采取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模式有三种:①群众参与自建模式:如临夏县韩集镇沙楞沟、永靖县盐锅峡焦家安置区建设中,发改局与乡镇、村、户分别签订责任书,采取统一规划、设计,限定最低和最高标准,由搬迁户自主建设,主体工程由发改局分阶段验收,资金由发改局在验收后拨付乡镇,由乡镇按进度分期给搬迁户拨付补助资金,形成县、乡、村、户四级联动的建设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减轻了县上的压力,项目实施顺利。这种模式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②县上和农户联建模式:如临夏县、和政县、广河县、永靖县部分安置点建设中,采取乡镇包料(水泥、砖、木材)、施工企业出技工、搬迁农户自备砂石料并出小工的模式,使搬迁群众既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弥补了自筹资金,也有效调动了积极性。③县上统一建设模式:如积石山县、临夏县、和政县、广河县等在建设2003——2005年安置点时,由发改局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由施工企业按统一标准进行建设。从2003年我州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五年多的实践证明,它对贫困地区居住在山区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是明显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一是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易地搬迁后,群众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集中居住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住房由过去的土房、危房变成了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户均宅基地达到了0.3亩——0.4亩,基本上实现了通水、通电和宅区道路畅通。二是拓宽和增强了群众增收渠道及脱贫致富的能力。易地搬迁后,一部分群众不再依赖原有的土地“靠天吃饭”,而是通过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商贸流通、发展高效农业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如积石山县前庄安置点离县城仅2公里,搬迁群众通过在企业打工、搞商品经营等增加了收入。和政县马家堡镇中庄村安置点临近集镇,不仅为搬迁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他们从事商业、运输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随着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热情,为在“搬得出”的基础上实现稳得住、能致富,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奠定了基础。三是人居环境有了变化。各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中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坚持边总结、边完善,使项目规划设计更加科学,更加切合群众居住实际。目前在建和准备开工建设的项目在设计上有了很大改进,除了将搬迁户住宅统一连户集中建设,尽量节约土地外,将居住与养殖分离隔开,改变了以往人居与畜禽养殖、厕所一院建的不卫生局面,以人为本理念得到更好的体现。四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由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迁出区域地质灾害较多,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和“天保工程”,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州各县财政普遍困难、人多地少、山区多、贫困面大,7个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条件各不相同,要完全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建设进展缓慢,入住率低。2003——2007年,我州7个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建设安置点54个。截止2008年4月底,仅建成安置点29个,搬迁群众1741户8482人,分别仅占计划的53.7%、47.7%、46.6%。康乐县2004年胭脂镇西坡村安置点尚未开工建设;2005年全州的13个安置点仅建成9个;2006年的13个安置点中还有2个未开工建设,2007年的12个安置点仅开工建设8个,直接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截止目前,全州建成项目入住率仅为47.7%。
2、配套资金落实不理想,项目建设不完整。2003——2007年省上给我州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计划中县配套1840万元,整合其他资金2879万元。由于各县财政困难,县配套资金仅到位420万元,占计划的22.8%,整合资金755.7万元,占计划的26.24%,两项资金缺口达3543.3万元。各县将国家补助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用于住房建设,县配套和整合资金通过给水利、电力、交通等业务部门下达任务的形式落实。致使建成的部分安置点尚未实现通水、通电和道路硬化,个别没有按实施方案修建暖棚、圈舍、学校、卫生所等配套设施,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和完整性,使项目建设周期延长,竣工验收滞后。
3、群众自筹比例高,负担较重。2003——2007年,全州共下达群众自筹资金计划683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4%,户均达1.2万元。截至目前,群众自筹资金1652万元,占计划的24.2%。根据各安置点的具体情况,群众自筹资金也不尽相同,如广河县庄禾集镇大庄安置点每户群众自筹2000元,为全州最低。和政县新营乡大庄村群众自筹建房资金8000元,无法兑换土地的群众还要自筹宅基地购置费3000元,自筹资金累计达11000元。加之部分安置点建设标准提高,建筑材料、人工工资等持续涨价,群众自筹比例加大,贫困户大多拿不出自筹资金,使真正的扶贫搬迁对象搬不出,存在扶贫搬迁名不符实的情况。
4、土地制约相当严重,集中安置困难很大。省上要求集中易地安置点必须达到50户以上,而我州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大多数县乡(镇)没有预留公共土地,集中安置用地只能通过土地置换或购买来实现,由于搬迁农户大多居住在山梁或沟壑地带,土地贫瘠,要与川塬地带的良田进行置换难以实现,给集中搬迁造成很大难度,尤其是跨乡、村置换非常困难。除积石山县将国有土地进行无偿划拨用于宅基地建设外,其它各县受土地制约相当严重。如康乐县2004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胭脂镇西坡村边家窑安置点因宅基地无法解决至今尚未开工建设。由于无法解决土地置换问题,已经搬迁入住的群众只能依靠原有的土地,使群众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居。
5、后续产业开发滞后,群众增收渠道仍然狭窄。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后续产业开发投入不足、组织引导不力,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大多数群众仍然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收入渠道狭窄,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较低,仍处于基本解决温饱的状态,整体面貌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是我州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基本上都属于就近搬迁,将原来生态环境恶劣、生存条件极差的散居群众集中搬迁安置到本村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只是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耕作生产仍然依靠原有土地,安置点与耕地相距较远,造成生产与生活的极大不便,生产条件未得到有效改善,后续产业发展缺乏基础支撑,难以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二是对安置点群众的就业培训力度不大,组织开展劳务输出不够,群众缺乏稳定的就业渠道和增收方式。三是部分群众的思想观念仍然比较保守,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意识还不够强。
6、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一是资金管理不到位,部分县的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存在挤占、挪用、滞留等问题。二是由于省上的有些政策规定和我州实际存在一定差异,部分领导和干部对这项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实施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三是由于大部分县还没有完成搬迁群众的户口划转工作,有些安置点村社组织还没有建立,仍由迁出地管理,存在管理上的脱节现象。四是群众参与建设项目的程度不高,存在政府部门大包大揽的现象。五是项目验收工作滞后,截止目前,我州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还没有一个项目完成竣工验收。
三、意见建议
省上对易地扶贫搬迁在政策方面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还处在试点阶段,结合近几年的实践,由于各地条件的差异,要完全按政策规定实现以整村整社搬迁为主的目标等要求,项目实施中困难较多,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加大向上汇报力度,争取符合我州实际的政策。一是针对我州各县多山区,平地少,土地资源紧缺的实际,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大汇报力度,反映易地扶贫搬迁方面不适合我州实际和现状的某些硬性规定,使上级部门能够适当变通有关实施细则并能够特许我州在搬迁模式上采取分散搬迁,安置模式上采取集中、分散、插花安置的办法,集中安置以20—30户左右为宜。使搬迁、安置形式更加符合我州实际。二是应根据我州县穷、民穷现状和建设成本持续涨价的实际,争取提高国家补助标准,尽量减少县级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比例,切实提高扶贫成效,真正使易地搬迁成为“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2、严格执行“一公开、两参与、一测评”制度。全面落实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发挥项目最大扶贫效益。在今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建设中应严格执行“一公开、两参与、一测评”制度。“一公开”就是公开项目名称、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建设内容、建设期限、实施单位等主要内容,实行阳光工程。“两参与”就是让群众参与项目实施方案的讨论制定,使之更加符合群众的愿望,不断提高项目论证的科学性、民主性;让群众参与项目实施过程,既让群众在项目建设中增加收入、减轻负担,又让群众自觉进行监督,有效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一测评”就是项目建成后组织开展受益群众满意度测评。
3、以人为本,加强科学规划。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易地扶贫搬迁应抓好四个重点环节:一是认真开展摸底调查,选准搬迁对象、摸清安置区资源承载能力,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最佳实施方案。二是合理确定安置地。在调查摸清安置区人口、土地、道路、供水、电力、通讯、电视、教育、卫生等各方面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和评估后续产业发展潜力及群众就业机会,择优确立安置地。三是做深做实做透基础工作,积极开展搬迁户安置区宅基地划拨,耕地置换等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四是科学规划易地搬迁实施方案,科学分配建设资金,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
4、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资金整合作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实施成功的保证。为此,必须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最大限度地把国家其它专项资金整合到项目区,增加投资额度,发挥资金整体效益。在保持管理渠道不变、资金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积极整合整村推进、退耕还林、人畜饮水、农村能源、乡村公路、社会事业、国土整治、基层政权建设、农网改造及其他扶贫资金和“两基”资金,集中用于试点工程建设,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充分调动水利、电力、交通、教育等部门的积极性,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全面解决安置区路、水、电、医、学校、户籍等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5、积极培育和开发后续产业。在加强改善安置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科学培育主导产业,积极落实保障措施,引导群众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努力实现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四至五年发展、六年后致富的目标。一是依托迁入区资源优势,面向市场,科学指导,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按照农牧结合和集约化经营的思想发展生产,整合产业发展项目,完善养畜暖棚等后续产业配套工程建设。.如建设牛羊养殖村、蔬菜基地村等。二是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将搬迁户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引导他们发展商品经营、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不断增强城镇活力,壮大城镇规模,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三是加大劳务培训和输转力度。把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作为劳动力培训的重点,分批分次开展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本领。鼓励开展自主创业,并通过政府组织输转和帮助实现就业,增加收入。
6、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纳入州政府对各县目标考核内容。同时,建立对工程项目实施情况的督查机制,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督促各县提高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认识程度和工作力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发挥良好效益。
7、积极推广新的建设模式。各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中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从调研来看,临夏县沙楞沟安置点采取了群众参与式建设模式,实行国家投资阳光补助方式,调动了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减轻了县级配套的压力。这一模式符合我州贫困山区群众搬迁的实际,确保了建设质量、建设进度和入住率,建议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在全州进行交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