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致信媒体称大学越上越迷茫
学生致信媒体称大学越上越迷茫 不知道努力方向
诉说了他目前的迷茫和焦虑:他曾经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但忙忙碌碌之后又觉得失去了自我;他不愿意被动地为了就业去加入考证大军,但又常常担心将来找不到工作;他想按自己的意愿简单生活,可又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找不到奋斗目标。
我们认为,这种焦虑和迷茫并不是这名同学独有的状态,而是有一定的共性。这种焦虑和迷茫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更多来自于外部环境,比如大学教育和就业压力。今天,我们刊登这名同学的来信以及本报记者和他的对话,就是希望这一现象能引起更多大学生和教师的关注,大家一起来思考该如何走出迷茫,不再焦虑。欢迎广大读者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我们的通讯地址是: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教育科技部,邮政编码:100702,电子邮件:jiaoyu@cyd.net.cn">jiaoyu@cyd.net.cn。
中国青年报的编辑老师:
你们好!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在寒假到来的时候,我决定给你们写这封信,把我的迷茫和困惑告诉你们,希望中国青年报这张属于青年人的报纸给我一些建议。
2011年11月,当我决定不考研时,我把“这不是我想要的东西”作为对自己的解释。当我知道那个不是我想要的东西时,我又开始迷茫哪个又是我想要的呢?我始终都没有坚定地把握自己的追求。
渐渐地,我对“考证”再也没有了动力。正如同学说的:最近图书馆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在准备四六级、教师资格证和期末考试,起码我们班的绝大部分同学是这样的。
就我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如果需要,我们可以考以下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普通话证书、教师资格证、计算机二级证、导游证、秘书证等等。在众多的证书当中,我只考了一个本科生必须要持有的英语四级证书,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看着身边的同学在紧张地准备着四六级考试与教师资格证考试(今年这两证刚好在同一天统考),本来并没有多大压力,但是当你看到10个人里有8个人在考,而自己却每天悠闲地看看书、上上网、写写字,难免就会感到不安。有时我会问自己:我这样是不是不思进取?我以后会因为没有这些证而错失很多机会吗?我以后会为现在的选择而后悔吗?未来是一片茫茫的大海,我不知道哪个航向是正确的。我动摇过,但还没有破坏自己价值观的基石。我只是有点犹疑与担忧,不断地审问自己:我究竟有没有勇气坚持我想要的东西?
我已经厌倦了每天记忆各种复习资料与试题集,机械地参加一场场考试,等拿到证后就彻底地忘却,然后再准备下一门考试。我不想去评估这些证书以后对我到底有多少作用,我只是厌倦了这种“被动的”“学与考”的生活方式,我总是在试图寻找一种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总是在想我能不能为“自己”读点书,这也是对沉寂、苦闷、茫然的大学的反抗。
大三了,我放下了诸如“委员”、“主席”、“会长”的头衔与各种学生工作,如室友评价的“做一名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学生”,安安静静地过好每一天。时间是自己的,自由地安排每一个时间段,沉浸在自我中很快就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快乐,很幸福!
在这个学期,我不遗余力地在网上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只有在出现经济危机时才停止。2011年南昌的冬天似乎没有了往年肆虐的寒风与阴冷的冬雨,每天都是暖暖的晴天。我喜欢拿着一本书到寝室的天台上或楼下的草坪上,让和煦的阳光照在脸上,又让冰凉的西风清醒发热的头脑;一般在一个节气到来时,气温就会骤降并伴随着刮风下雨,如果没有课,我也就会懒懒地窝在床上,不吃早饭,打开电脑看一部自己喜爱的电影;每天晚上差不多10点多从图书馆回来,然后开始记录每日的言与事。我们大三有一门让其他专业很羡慕的专业必修课——汉字书法,在老师的激发下,我深深地陶醉于汉字的书法艺术,每晚写完日记后,都会花半小时临摹一页颜真卿的楷书,经过两个多月的练习后进步明显,不禁窃喜。书法已然是继音乐后我的又一情感载体。周末的天气总是那么好,我喜欢在校园里,拿着自己心爱的相机留下一处处可爱的风景。
上大三以后,我逐渐养成了这4个爱好——藏书(看书)、写日记、书法、摄影。半年了,我明白了我喜欢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这才是我坚持想要的东西。但是,在“考证”、“拿奖学金”、“评荣誉”、“找工作”等外在目标的侵扰、诱惑、压力下,我不知道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坚持我想要的东西——仅仅是对自由独立的自我的向往!
老师,我有点害怕。我不知道该不该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不知道是否有勇气坚持下去,不知道坚持了以后会怎样,不知道不坚持又会怎样,不知道怎样坚持,不知道坚持意味着什么。
我该怎么办?
江西农业大学杜克海
一个大学生的忙与盲
不想跟风,却又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收到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大三学生杜克海给中国青年报写的信后,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他。记者(以下简称记):看了你的来信,感觉你有点迷茫。以前有过这种感觉吗?
杜克海(以下简称杜):之前,目标一直很明确,过得也挺充实。我是个农家子弟,知道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读高中的时候,几乎每时每刻、分分秒秒都是围绕“读大学”这3个字而努力。我清楚地记得,当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奶奶出门的次数多了,妈妈的笑脸多了,家里的客人也多了。而我也得以有机会第一次走出生活了18年的小县城,去感受外面的精彩。
然而,大学和我之前的想象不一样。大量的课余时间,极少的作业,很容易对付的考试,要是不参加些课外活动,那一定很无聊。在无知无畏中,我参加了班委的竞选、学生会干部的选拔、社团的招新,最后成为了班级的纪检委员、学生会的干事、文学性社团《飞白报》的会员。每天的课余时间有了会议、活动的填充,听从学长们的安排,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有时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在社团组织中,没有孤独寂寞,有的是“优秀班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优秀会员”、“三等奖学金”等荣誉,初来乍到的我内心很满足,似乎该有的我都有了。
大二刚开学这段时间,各社团都在紧锣密鼓地“抢人”,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并感觉自己不适合在学生会中工作,我留在了《飞白报》,并意外地被推选为报社社长。作为一个社团负责人,要承担很多,很累,很不容易!一年中,我没有课余时间,没有周末,甚至连暑假都留在学校编辑报社承办的《江西农业大学校友》期刊。这一年,我把重心放在“走出去”,与江西校媒联盟及其他校园媒体取得联系,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在全体社员的努力下,我们报社荣幸地被评为“江西省十佳校园媒体”、“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三星级会员媒体”,个人荣获江西农业大学“先进社团负责人”、“《江西农业大学校友》优秀编辑”称号及“社团与学生工作特长奖学金”、南昌市“谷雨诗会”原创诗歌三等奖等。
在大学里,大家习惯于用担任什么职务或得什么奖来评判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或许在某些同学看来,我算是功成身退吧。在去年10月换届后,我彻彻底底地成为一个普通的学生。不时有同学问我:你为什么不去竞选社联部长或主席?你来担任校刊主编怎么样?„„我告诉他们:大三了,我只想好好地休息一下,好好地看看书,好好地为自己生活。
记:在经历了前两年忙碌且被认为成功的社团生活之后,大三的你选择了看书、写日记、书法、摄影这么一种自以为悠闲自在的课余生活。这是你自己的决定,可为何又觉得心里惴惴不安呢?
杜:打个比方吧。以前都是跟着大部队前行,从来也没有想过要走到哪儿,只知道跟着走没错。走累了,独自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当发现大部队走远了,自己却徘徊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前段时间,自从班主任在班会上介绍了考研的相关事项之后,我的内心便起了波澜。刚进大学时我便认定自己是应该去考研的,正如我们美学老师讲的:趁着年轻,多学点知识。在同学当中,人家听说你要考研,条件反射似地就会问:考什么专业?考哪个学校?然而这些,我都不能自信满满地回答,而只能忐忑地问我敬重的一个老师:老师,我想考研,但不知道考什么专业。“我觉得你更适合做实事!”老师醍醐灌顶的点拨,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并不适合考研。但我又适合干什么呢?
我时常问自己,自问自答好像很容易进入到一个矛盾的怪圈。起初我把读书、摄影、书法作为我想要的东西,然而往深处想想,这些兴趣爱好仅仅是我生活的点缀,仅仅是我在繁重的压力下的精神润化剂,它不是我生活的主页。那我究竟想要什么呢?我的人生追求、奋斗目标是什么呢?我感到茫然!
记:你在来信中说,周围那些忙着“考证”的同学是为了就业而学习,你的内心很排斥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你想寻找一种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享受在阳光下看书的小资情调。可是你想过没有,将来毕业之后靠什么来维持这么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
杜:这个问题问到了我的痛处,这也是我近期焦虑的根源。在大学里,同学们学习的目标不外乎两个:拿奖学金和考证,因为这是日后找工作的重要筹码。可我知道自己内心是极度不愿意机械地参加各种证书考试,我已经厌倦了这种“被动的”“学与考”的生活方式。我不喜欢的东西考过就忘了,而我喜欢的书读过之后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有一天晚上,我随手拿起《古文观止》,翻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每当心为形役,形为名趋,体为利使时,偶尔也觉得看看书、写写字、拍拍照这种淡然的生活蛮好的,既然本性喜欢安静,又何必那么浮躁那么功利呢?“何不委心任去留”。
然而转念一想,又心有余悸。人们常说年少轻狂,年轻人就要去社会上经历风雨干一回才不枉此生。有时我会问自己:我这么悠哉地过日子是不是不思进取?我会不会因为没有考证而错失就业机会?
再过一年我就要面对棘手的就业问题。我似乎没有做好走上社会的准备,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职业。而没有一份好工作,我又怎么能延续目前我喜欢的这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呢?每每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的纠结。这也是我给报社写信求助的原因,希望你们能帮助我走出迷茫。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新浪教育讯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将于今明两天举行,据统计,全国共有165.6万名考生确认报名参加今年研究生招生考试,比2011年增加14.5万人,增幅达9.6%,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专业学位报考人数达43.7万。这是自2010年以来,考研规模连续第三年以超过10万人的速度增长。其中专业学位报考人数达43.7万。
三成考生为“考霸” 七成考生愿明年再战
新浪网教育频道调查显示,第一次参加考研的占68.3%,32.7%的考生参加过2次考试及更多,这些“考了又考”的考研人,有着动机各异的“考研梦”。自大学扩招以来,本科生陡增,就业竞争白热化。为增强自身竞争力,许多考生把希望寄托在考研上,此举等于转嫁了就业压力。所以有人说,今天的“考研热”是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的表现。
在另一项“如果没考上,明年你还考吗?”的调查中,有超过五成考生表示明年再考,这一数据达到52.5%。18.3%的考生表示“先找个工作,抽空复习明年再战!”,超过七成的考生愿意明年再考。另有18.3%的考生表示“不考了,直接找工作”。
心理学专家认为,多次考研的考生心里已经默认了一个“心理高度”,这个“心理高度”常常暗示他们的潜意识:考不上研究生,就找不到好工作,人生就没有希望。这样的潜意识使他们不仅意识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产生了对就业的恐惧感。
执著不容否定 但不要变成“范进”
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文学院的刘教授做了十几届研究生导师,也曾多次参加研究生考试出题、评卷、面试工作。他认为对于“考了又考”的学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考试具有偶然性,一些人往往因为一时没选对专业,或者英语太差,或者临场发挥失误而没有考上,“像这样的学生我们鼓励他再考一次,也希望他们再次考研能如愿以偿。”
刘老师特别提到,有一部分考生放弃工作、专职考研就显得有些盲目了,因为他们可能并不适合考研、读研。“在参加复试时,我见过这样一些学生,考了很多年,把指定参考书上的条条框框背得烂熟,可是知识面很窄,思路也不开阔,这样的学生我不喜欢。”他认为,研究生要体现“研究性”,如果自己不适合做研究,即使经过数年的反复学习,通过了初试,也可能在复试时表现不佳;即使考上了,也可能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换来的果实并不适合自己的胃口。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孤注一掷盲目考研并不明智。
第二篇:中国药科大学汪越
中国药科大学汪越: The Call of the Warmth 汪越:中国药科大学选手,第17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获得者。个人简介:
汪越,女,山东肥城人,出生于1992年8月,现为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2010级学生。曾获校一等奖学金,获得2011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江苏赛区决赛一等奖,并曾于2011年代表学校赴秦皇岛参加“China Open”英语辩论公开赛。
开朗阳光的我喜爱语言文字带给我的丰富感情及理性思考,也喜爱有英语相伴的人生路程;我一直相信真诚的交流可以打开朋友的心扉,一直坚定地做一名诚挚的演说者。希望能通过此次比赛,更加关注中国与世界,收获一个崭新的自我。
演讲稿:
Honourable judges, distinguished guests, 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morning.Humanism, by which I mean the will to give people love and care, is the most joyful and meaningful part of being human.From the old days to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world, humanism is always telling ordinary but moving stories.Let me tell you what touched my heart this winter break, one morning when I visited my grandmother in the hospital.Walking down the cold, tiled corridor, I noticed an old man, with his granddaughter – maybe 10 years old – sitting by his side.I was lured there by her voice – light and playful – and after I'd seen them together, I could barely take my eyes away.Delicately draped over this old man's beeping cardiograph was a silk sheet with an ancient, cheerful Chinese poem beautifully written on it – and now, this little girl's entrancing voice lovingly brought these words to life.I stood there transfixed;no longer did I see the family members swimming in nervousness;no longer did I feel the hospital's tense cloud of anxiety;no longer did I hear mortality's soft whispers in the corridors;instead, I saw a startling marriage of juxtaposing images and emotions.I was beholding, I realized, a bewilderingly simple yet overwhelmingly powerful metaphor – one that shows that no matter how cold a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an conjure, humanity is always there.In the forefront or the fringes, it is always there.For here it was, illustrated vividly before me – the coldness of technology embodied in the hospital walls, while the soulful words of the little girl danced around them in defiance.This experience opened my eyes in many ways – ever since, I have been acutely aware of, and wonderfully conscious of, the warm heart of humanity surrounding us, whether we choose to recognise it or not.As one psychological theory states, “We see what we want to see”.After my experience that day at the hospital, I have chosen to recognize, day by day, the warmth of humanism everywhere I can.I refuse to accept the negative, narrow-minded, caustic opinions that technology is eroding our souls.I say to them, let the machines continue their monotonous cacophony, for just one smiling face is infinitely more valuable than a thousand churners of binary code;le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develop and develop until it poetically devours itself, because one heartfelt “hello” to a fellow traveller can speak libraries of warmth;let the powermongers and oil barons puff their last cigars, because the love and care, and warmth of humanism will always shine like beacon, reaching out to each and every heart on this small planet.Although I'll probably never see that little girl or her grandfather again, I'll never forget seeing them there in the hospital that day – and if I did, I'd thank them for showing me how vivid yet subtle, how firm yet fragile, and how invisible yet omnipresent the human spirit is in our world today.Thank you.
第三篇:录取分数越高大学真的越好吗
录取分数越高,大学真的越好吗?
高校招生录取正在进行之中,这是一场围绕着高考分数展开的竞争——通过录取分数线的高低证明高校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大学的声誉。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也总是觉得录取分数线高的大学好,录取分数线低的大学不好;录取分数线高的专业好,录取分数线低的专业不好。选择大学和专业变成了买涨不买跌。
录取分数线,为何会成为高校“命根子”,变为高校质量和声誉的象征?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在目前的高考升学评价和学校办学制度之下,除了分数线之外,没有其他指标来评价一所大学的生源质量。甚至有排行机构,就用录取分数线作为高校生源质量的指标。如果招生录取制度不变,高校和中学,以及全社会,对分数的态度就不可能转变。指责高校只看分数,不可能有任何作用——如果北大录取分数连年下降,社会舆论必然指责北大的办学出现问题,因此,只要能保住录取分数线,就能保住江湖地位,只要录取分数在内地高校中位居前列,就说明学校办学一流。
有意思的是,虽然高校把录取分数线作为学校办学质量的象征,但我国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通常与大学的办学质量、办学声誉并无紧密关系,而往往与学校传统录取数据有关。比如,北大近年来屡屡曝出办学丑闻,前任校长更是遭到舆论持续不断的冷嘲热讽,学校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可是,这些丑闻似乎并不影响北大的招生;还有,两年前,人大曝出招生丑闻,网上曾有议论,人大的录取分数会不会走低,可事实是,人大录取分数根本不受影响。
这种录取分数和办学质量、声誉的关系,給大学带来的“启示”是,不管办学上出现什么问题,只要抓住录取工作,分数线就会坚挺。而我国的招生录取制度,又为大学去操控录取分数线提供了制度性漏洞。——按照我国的高考志愿填报和录取规则,一名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最担心的是能不能被这所学校录取,在以前实行等第志愿填报和录取时,第一志愿填报出现失误,就可能导致志愿填报失败,在实行平行志愿之后,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志愿填报仍旧存在定位不准的风险。
为规避风险,提高志愿填报成功几率,考生和家长所能做的,就是参考往年的录取分数(名次),进行志愿填报定位,如此一来,影响学校当年录取分数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往年录取数据。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所能做的,就是“挖空心思”提高录取分数,让高分学生在定位时,把本校作为目标学校(高分学生在定位时首先考虑的是往年录取分数高的学校)具体途径有三。
一是采取违规预录取方式,以消除考生填报本校的顾虑,这是高校针对考生担心填报不录取,所采取的有针对性战术,这种战术有的高校招生人员有的年份“使用得好”,招生录取业绩显著,有的使用则出现纰漏,比如承诺录取的分数没有预先设定好,导致报考人数增多,录取分数上扬,结果分数线是上去了,可有的被承诺的考生,却未被录取,出现放考生鸽子招生事故,最近复旦大学曝出的招生确认书事件,就属于此类,还有的招生人员本来准备“精准”掌握报考本校的每一名考生,可其中有个别考生,却被其他学校“策反”,导致本校录取分数下挫,出现断档招生事故,北大清华今年在招生中撕破脸皮,在微博上开骂,就源于此。
二是谋求有更好的录取时机,想办法把学校(或部分专业)的录取,整体提前到上一个批次。这是快速提高学校录取分数线,进而“提高高校声誉、地位”的途径,也迎合了地方政府想提高一本、二本录取率,以及考生想进一本院校的心理。近年来,我国不少省市的一本率大幅提升,所用的办法,就是把在二本录取的院校,提升到一本。而大学从二本变为一本的当年,办学质量没有任何实质变化,录取分就提高几十分。在上海,北大和清华,被安排在提前批之前的零志愿录取,更是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在集中录取阶段,录取分数永远最高。
三是对录取分数做手脚。分析每年由教育部、地方教育考试院和高校发布的专业招生录取分数,会发现三者发布的数据各不相同,其中,高校发布的专业录取数据,往往最高,加上了各种校内录取优惠分数,排除掉特殊类型考生,这分明是想制造本校录取分数高的形象,以影响考生的报考选择。
毋庸否认,录取分数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出生源质量,可是,现阶段看来,录取分数却无法反映一所学校的真正办学质量,这是高考录取,不能进行学生和学校自由的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在目前的录取制度之中,考生并不能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填报志愿还有一定的博弈色彩,根本不能充分分析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声誉自主做出选择。只有实行双向选择,一名考生可同时申请若干学校,拿到若干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再做选择,才能把考生的注意力,从关注是否被录取,到关注录取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也才能让大学,从关注录取分数,用各种手段提高录取分数,以录取分数来突显学校的地位,到真正重视办学质量、办学服务,吸引适合本校培养要求的考生选择。
第四篇:优秀大学毕业生事迹材料:越努力越幸运
优秀大学毕业生事迹材料:越努力越幸运
优秀大学毕业生>事迹材料:越努力越幸运
李志,女,汉族,出生于1992年6月21日,2012年9月入学,就读于>市场营销专业。201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班级团支部书记,校团委组织部副部长,校友服务团传媒接待部副部长,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协会会长。在校期间,荣获校三好学生两次,校优秀团员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两次。多次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等大赛,并荣获辽宁省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她坚信'越努力越幸运'.严于律己,永葆先进
李志同学自2012年9月5日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以来,处处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要求进步,并于2015年6月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对于自身各方面有着充分的认识和思考,有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并对于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能够有足够的勇气迎难而上,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热爱祖国、热爱党,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是非观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人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生活严谨、作风正派,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明行为。
刻苦学习,锐意进取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她学习才是学生的本职工作,因此,她从未敢在学业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她勤奋刻苦、锐意进取,并且善于总结学习经验,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不懈努力,大一至今,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大一学年专业排名二十,大二学年专业排名第四,大三学年专业排名第二,并荣获2013-2014学及2014-2015学国家励志奖学金。此外,她还荣获校优秀团员两次,校三好学生两次。这些成绩,让她更加坚信:越努力,越幸运。功夫不负有心人。
除了专业课,她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会声会影、威力导演等视频编辑类软件。还学习了基础的摄影技术和PS技术。她一直坚信活到老学到老,即便走出大学的校门,也会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的态度。
责重泰山,履职不倦
有人说,检验一个人品格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承担一份责任。在大学期间,她担任过各种学生干部的工作,每一个工作对她来说都是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正是这许多的责任,养成了她服务型的性格。作为市场营销121班的团支部书记,她服务于她的班级。工作上她积极配合老师,完成上传下达等工作。学习中,她也乐于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分享给有需要的同学,帮助生病休学的同学整理复习资料。生活中,她能与身边的同学打成一片,并主动为大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作为校团委组织部副部长,她服务于团组织。协助团委老师完成日常的团务工作,组织策划各类团日活动。团委的工作培养了她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她的手中没有错过一笔团费,没有丢过一份文件。作为校友服务团的志愿者,她服务于校友。多次接待值年返校的校友聚会,带领校友参观校园,为他们介绍毕业后母校的变化,记录他们返校全程中的珍贵瞬间。这些宝贵的经历,让她学会了理解与奉献。
发展兴趣,丰富课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期间她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过各类社会实践工作。多次利用寒暑假时间做兼职工作,开过淘宝网店,也曾在夜市摆过摊。这些工作,不仅磨练了她的意志,让她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一丝一线来之不易,也让她有机会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此外,为了更好的锻炼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武装自己的头脑。她从大一开始,在尹子民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参与了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并在大三学年初始担任了管理学院创新创业团队的学生团长。参加比赛的日子,是大学里最辛苦的日子,却也是最幸福的日子。从选题到调研,再到数据的分析和策划书的编写,以及一次次的修改。团队的老师和所有团员,在实验室熬了一个又一个的通宵,常常是天没亮出门,第二天天快亮才回去。遇到瓶颈的时候,她也常问自己,每天寝室、教室、实验室,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到底要不要坚持下去。可是每次迈进实验室的门,看见队友们努力拼搏的身影,便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作为团队的团长,她不仅帮助老师完成团队的日常工作,同时也积极的帮助其他队员,将自己的参赛经验毫无保留的分享给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和所有队员的共同努力下,管理学院创新创业团队在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各大赛事中战绩颇丰。而她所在的小团队,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荣誉。包括: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二等奖,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辽宁省二等奖,第十二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014年创青春服务杯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就业大赛>创业计划书竞赛三等奖。参赛的这段日子,让她有了很强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
追逐梦想,永不止步
大学四年她刻苦学习,追求上进,不断的完善自己,为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准备。2015年年底她经过层层面试和筛选,凭借自己的过硬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在众多985、211高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功加入世界五百强企业排名第57,全球三大快消品公司百威英博集团。在前期的实习生活中,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可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她一直坚信'越努力,越幸运',一旦发现自己不够幸运,那就是需要加倍努力的时候。
第五篇:越老越有男人味(上)
越老越有男人味的50大动作硬汉
1.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年龄:66 硬汉代表作:(洛奇)(第一滴血)(第一滴血2)(敢死队2)(飞越巅峰)
现年66岁的史泰龙,作为一位40后,他带给了欧美人乃至世界人近几乎疯狂的体现。要不是因为出生的时候头部尺寸过大让手贱的医生肆无忌惮的给他的脑袋施压,不然小时候帅气的脸庞也不会长成一副木讷样。(洛奇)六部曲,(第一滴血)四部曲,第五部终结篇也正在拍摄。还有如今的(敢死队2),史泰龙一直都默默的走在为动作片这一条路,三十多年来没有放弃过。估计欧美动作硬汉演员中能与之分一杯羹的只有施瓦辛格和威利斯了。
早年的医生在手术上把孩童史泰龙一张意大利帅哥脸庞活生生弄成了意大利黑手党的脸。
史泰龙的事业之路坎坷无比,他和很多人一样,做过人生中最漫长的事情“求职”,做过打工仔,做过电影院服务员。就这样,史泰龙走了下来。最后,就像这部(洛奇6)的剧照那样,成功了。2.李连杰 年龄:49 硬汉代表作:(黑侠)(龙之吻)(精武英雄)(鼠胆龙威)(中南海保镖)
李连杰,确实是真真正正创造了属于他的奇迹。少林寺,南北少林和少林小子这三部电影过后,人们忘记了他,李连杰自导自演的(中华英雄)和(龙在天涯)都遭受了票房滑铁卢。李连杰被迫去美国教拳,后来
回港又出现了罗大卫和嘉禾的逼迫以及徐克的人情危机。在种种不利之中,李连杰还是挺起来了,靠着小时候在各国巡回演出甚至接见尼克斯总统时培养出来的吃苦能力的坚韧毅力,李连杰道路越走越大。最终在90年代末杀进好莱坞。
期待着李连杰的(不二神探)吧。。。可惜杰哥是第二男主角
3.阿诺德·施瓦辛格 年龄:65 硬汉代表作:(终结者)(真实的谎言)(终结者2)(魔鬼司令)(敢死队2)
阿诺德·施瓦辛格,没有受过演员培训,却是世界最卖座演员之一。他没有受过专业学习,却成为了政治家和两届加州州长。他的人生是一次传奇,从一个健美先生到大卖座演员,施瓦辛格的道路并不平淡,反而,危机重重。
当白发之年的施瓦辛格依旧挺着机关枪,喊着“I AM BACK”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好好审视下这个世界,这个残酷的世界。动作电影后继无人,本该安享晚年的年龄都还有出来打,这是怎样一个世界呢?。。无从知晓
4.成龙 年龄:58 硬汉代表作:(**故事)(飞龙猛将)(红番区)(我是谁?)(醉拳2)
成龙,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民族。他的电影,贯穿全球,从1962年的小童星,到2012的十二生肖,在电影圈打拼超过五十年的JACKIE CHAN成龙,依旧没有淡出人们视线。从(醉拳)中那嬉皮笑脸,故弄玄虚的少年黄飞鸿,到(**故事),(A计划)中负有责任感的市井好汉。再到(新**故事),(功夫梦)中落魄的形象,成龙一路打拼过来,人生中所要尝的都尝尽了,剩下的,也只有无限的回忆。
还是只有期待。CZ12·十二生肖
5.布鲁斯·威利斯 年龄:57 硬汉代表作:(虎胆龙威)(虎胆龙威3)(第六感)(敢死队2)(虎胆龙威2)
威利斯做过保安,做过酒保,做过警卫,虽然没有史泰龙那么坎坷,却也挺惊人。后在电视圈混过一阵子,直到那部(虎胆龙威)出现后,改变了威利斯一生。虎胆龙威整个系列卖座程度
直接击败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系列,直逼施瓦辛格和卡梅隆创造的(终结者)系列。为三位动作巨星创造了各自的奇迹。其后,威利斯的一部(第六感)除了为他拿到1400万美金(非网上传闻的1.4亿美金,你设想一个演员就1个多亿,这电影怎么拍?),还为他得到了海内外圈子的热泪赞赏。而威利斯那本来就松散的头发,在经过三十年的洗礼后,已经成为一片瓦亮的黄土大地了。
从敢死队里的威利斯出场我就知道有这么一天。TM的为了这仨在同一个镜头下飙戏爆枪,我等了二十年啊。
6.斯蒂芬·西格尔 年龄:61 硬汉代表作:(魔鬼战将)(最高危机)(魔鬼战将2)(绝地战将)(枪口朝下)
7岁时因为看了一场空手道的比赛而立志学习武术。17岁前往日本,在大阪学了10 年的合气道与剑道,并取得黑带资格。他是首位在东京拥有自己道场, 并有超过2000个学生的非亚裔。八十年代末回国后又参加电影制作,虽然西格尔没有“三巨头”那样的爆火,却也辉煌一时。而(敢死队3)史泰龙也有意让西格尔参与领衔主演的行列。
现在肥的一B啊。。
7.周润发 年龄:57 硬汉代表作:(老虎出更)(夕阳之歌)(侠盗高飞)(再战边缘)(英雄本色续集)
他出身于香港南丫岛贫民区,只上到两年级,不到十八岁就进入TVB电视圈打工。22岁凭借(网中人)成为当家小生,23岁又凭借(狂潮)火遍全港。24岁凭借(上海滩)成为香港以及台湾的时装电视剧之王。凡是他主演的电视剧,必火。后来转战电影圈,初期参加电影一部惨过一部。后来一部(英雄本色)成为明日之星。后来更被誉为“银幕枪王”。。
8.查克·罗礼士 年龄:72 硬汉代表作:(越战先锋)(猛龙过江)(德州**)(越战先锋3)(三角突击队)
罗礼士,曾是七届全美空手道冠军,曾是李小龙,李峻九,丹·伊诺山度,乔·刘易斯,木村武之等人的挚友。他出演了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的决战对手,他们的决斗场面被誉为世界动作片最精彩武打场面第一名。后来他出演的越战先锋系列也取得不错成绩,后来的德州**系列更成为过收视冠军。
当年和李小龙的决斗,记忆犹新。9.尚格云顿 年龄:52 硬汉代表作:(铁拳无敌)(地狱醒龙)(魔鬼命令)(双重火力)(终极标靶)
尚格云顿从小身体虚弱,但看了李小龙的影片之后,就热爱上了武术。他父亲决定让他习武,11岁开始武术生涯,1980年仅20岁的尚格云顿战胜了世界第二号空手道选手从而取得欧洲职业空手道联盟联赛的中量级冠军。他独特的“360度回旋踢”更是电影历史上一抹闪亮的经典。后来涉足影坛,拍摄了(铁拳无敌)(血点)等B级动作片,是八九十年代B级动作
片之王。而在(敢死队2)中云顿再次亮起他的回旋踢,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令人窒息的八十年代。
10.尼古拉斯·金·凯奇 年龄:48 硬汉代表作:(勇闯夺命岛)(变脸)(风语者)(国家宝藏)(国家宝藏:夺宝秘笈)
以一部(勇闯夺命岛)大火,到与吴宇森合作的(风语者)和(变脸)成为全球新一代硬汉巨星,虽然没有史泰龙,威利斯那种硬汉来的英姿飒爽,却是另一种趣味的硬汉殿堂人物。但最近凯奇乱接片,片酬和票房也开始下降,人气和赞美声自然也略有后退。
11.哈里森·福特 年龄:70
硬汉代表作:(星球大战)(夺宝奇兵)(亡命天涯)(银翼杀手)(空军一号)
他是所有硬汉中累计票房最高者,星球大战系列,夺宝奇兵系列,单单这两部电影的票房折合现在的票价进行换算那就完全是一个奇迹了。哈里森福特的(亡命天涯)不仅打开了中国引进片的大门,更令看管了中国动作片一招一式的观众发现,原来动作片还可以这么拍。哈里森福特,值得让人铭记,因为他代表了一段美国片最辉煌时期的巅峰,他的电影,是一个时代的永恒。。。
12.千叶真一 年龄:73 硬汉代表作:(幕府风云)(北路代理战争)(必杀第四号)(复活之日)(直击!地狱拳)他是日本老一辈的动作巨星,在日本的动作电影同辈份之中,能与其抗衡的只有绪形拳。曾先后主演过多部热卖电影,其中并不仅仅包括动作片,千叶真一的戏路很广的。而导演(幕府风云)则是90年代日本电影中投资最大,场面最豪华的动作片。
因为绪形拳先生已经去世,所以不在此做总结 13.狄龙 年龄:66 硬汉代表作:(拳击)(十三太保)(洪拳大师)
(报
仇)(英雄本色)
狄龙,从与张彻合作的狄姜时代开始,再到与楚原,古龙合作的个人黄金职业生涯,后来到八十年代跌落低谷。后又一两部英雄本色短暂恢复光辉,狄龙的路途起伏不定,却又耐人寻味。周旋在七十年代的武侠,八十年代的动作与喜剧,九十年代的落魄与迷离,狄龙与很多人一样,见证了香港电影曾经的辉煌时期。
14.姜大卫 年龄:65 硬汉代表作:(新独臂刀)(十三太保)(螳螂)(报仇)(保镖)
和狄龙一样,都是那个年代的见证人。所谓狄姜,两人合作,必定卖座。这是根本道理。不过狄姜时代过后,姜大卫和狄龙走的路却并不同,姜大卫转居幕后,导演了(怪人怪事)(吸毒者)(听不到的说话)等片,其中,(听不到的说话)更是被奉为可与弟弟尔冬升的(癫佬正传)披靡的影片。近期姜大卫常常客串下电视剧,客串下电影,晚年生活相当舒坦。
15.梅尔·吉布森 年龄:56 硬汉代表作:(致命武器)(致命武器3)(勇敢的心)(赎金)(士兵宣言)
梅尔吉布森,听起来有些陌生却又有些熟悉,(致命武器)系列令他名声大振,(勇敢的心)令他成为奥斯卡影帝兼最佳导演。影帝+最佳导演,能做到这样的,有几个?
16.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年龄:82 硬汉代表作:(黄金三镖客)(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战略大作战)(西部执法者)好吧,最大牌的来了。镖客系列震撼全球,配乐绝对经典,帅气的伊斯特伍德尤其是那双眼睛,绝非陈永仁,宁采臣可比的。霸气又沉默的出场,堪称世纪经典。后期转战导演,最新导演作是莱昂纳多主演的(胡佛传)。
17.洪金宝 年龄:63 硬汉代表作:(东方秃鹰)(肥龙过江)(飞龙猛将)(富贵列车)(夏日福星)
洪金宝,是香港动作片中的大哥大。他,开创了功夫喜剧的先河,他,继李小龙之后升华了功夫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他,是第一位以国际制作费为标准拍摄
动作片的人。他拍摄了(赞先生与找钱华)(败家仔)(A计划)等经典作品,作为硬汉,他或许没有那身材,却有那魅力。
18.元彪 年龄:55 硬汉代表作:(东方秃鹰)(执法先锋)(西藏小子)(亡命鸳鸯)(急冻奇侠)
七小福中的小师弟,三兄弟中最晚成名的。他的出名来自于洪金宝为其的造星计划,元彪不负众望,主演的(败家仔)和(杂家小子)皆票房大收特收。随着时装片来临,元彪主演了(执法先锋)(东方秃鹰)(急冻奇侠)等片都卖座不俗。后来元彪还自编自导了(西藏小子)票房不错,还有元彪主演的(阿修罗)和(孔雀王子)两部曲在日本更是成为1989,1990日本华语片票房冠军。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元彪和洪金宝也开始走下坡,香港功夫片已成为回忆。
19.米基·洛克 年龄:60 硬汉代表作:(摔跤王)(铁汉狂奔)(龙年)(毁灭战士)(铁拳浪子)
1979年,他以一部(1941)涉足影坛,其后《体热》、《餐馆》、《斗鱼》及《大街小瘪三》等片中塑造了一系列反叛青年的形象,而遂渐受关注。1986年与金·贝辛格共同出演的情欲片《爱你九周半》,终于令其声名大噪,成为80年代好莱坞银幕极具魅力的叛逆英雄。尽管他的电视在欧洲有着极佳的口碑和票房,但因其众所周知的叛逆性格及多变的脾气始终被好莱坞视为异端,也令其演艺事业颇受影响。
20.汤姆·克鲁斯 年龄:50 硬汉代表作:(碟中谍)(碟中谍2)(最后武士)(壮志凌云)(世界之战)
一个碟中谍系列,全球吸金超过20亿美金,克鲁斯,曾经数年占据最吸金演员,克鲁斯不同于许多演员和明星,他并没有天赋的演技,他的成功全靠自己不断地学习与苦练,克服自身的弱点,补充有益的经验。早年的吃苦精神对他帮助极大,终于,他凭着自己坚韧不拔、吃苦钻研的精神一步步走向成功与辉煌。
21.肖恩·康纳利 年龄:82 硬汉代表作:(勇闯夺命岛)(007之诺博士)(偷天陷阱)(007之金手指)(007之雷霆谷)1961年英国影界计划拍有关情报员007詹姆斯·邦德的系列片,这是根据弗莱明的小说改编为电影的一个庞大计划。身材高大,体质健壮,加上性格上如出一致,康纳利很快被确定为庞德的扮演者。1962年,007第一部《007: 诺博士》(《Dr.NO》)完工上映,收到了空前的成功和票房。康纳利也因此而一举成名,受到好莱坞的极大重视。康纳利共主演了六部正式007系列片。其后在1983年再多演一部非正式007片。他凭1987年主演的(铁面无私)荣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金像奖.近年颇热衷于政治活动,积极参与苏格兰公民投票脱离英国,令英国当局不悦。
22.罗杰·摩尔 年龄:85 硬汉代表作:(007之金枪人)(007之太空城)(金矿)(逃亡雅典娜)(铁面金刚)
他是007饰演者中最成功,年龄最大,出演作品最多的一位,其中他领衔的(007之太空城)更是007系列中第一部大大打破制作费记录的,当然,票房收入也打破记录。在出演电影系列007的同时,罗杰摩尔也主演了诸如(铁面金刚)(炮弹飞车)(北海龙虎
榜)(大煞星与亡命客)等一大批叫好叫座的电影。后来,罗杰·摩尔的演艺事业随着007的离去开始走下坡路,尽管仍然频频在银幕亮相,影片的票房却大都不甚理想,此后他多出现电视节目中。罗杰摩尔于1999年1月被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并于2003年6月被授予爵级司令勋章(KBE),以表彰他代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取得的成就。
23.道夫·龙格尔 年龄:55 硬汉代表作:(敢死队)(敢死队2)(洛奇4)(**威龙)(支手轰天)
龙格尔14岁习武,拥有空手道黑带二段资格,曾是瑞典高级空手道国家代表队长,曾荣获1980、1981年欧洲重量级空手道冠军。能文能武的他曾在求学期间,得到斯德哥尔摩皇家工技学院、华盛顿大学等三份奖学金,在澳大利亚还取得了硕士学位,又获奖学金入MIT进修。后对演绎事业感兴趣,出演了一些影视作品后,受邀参加史泰龙的(洛奇4)中的苏联选手。后多演不少B级动作片,票房也挺乐观。2010年,再
次受史泰龙邀请,与众星合演电影(敢死队)。两年后又出演了(敢死队2)。
24.埃里克·罗伯茨 年龄:56 硬汉代表作:(猎与杀)(白车惊魂)(决战)(超魔鬼毁灭者)(夺命交易)
埃里克·罗伯茨曾是当红的八十年代青春偶像和九十
年代动作明星,演出的众多质量参差不齐的动作类型电视片让他成为九十年代美国流行文化里的一个符号。1979年,23岁的他凭借《吉普赛之王》获得金球奖新人奖提名,84年凭《情,难舍》获金球男演员奖提名,后更凭借《暴走列车》同时被金球和奥斯卡提名最佳男配角。1987年,埃里克首登百老汇出演“Burn This”,又一举摘得戏剧世界奖。此后除了拍有百余部动作电视片外,他也是唯一一位出演过“英伦神秘博士”的美国演员,然而他在《神秘博士》中的演技并不为人所称道。
25.王羽 年龄:68 硬汉代表作:(独臂刀)(龙虎斗)(冷面虎大闹京都)(大刺客)(独臂双雄)
一部独臂刀,一份情侠义。一部大刺客,一抹男儿泪。一把金环刀,一条好汉命。独臂刀,王羽,张彻,两人共同创造出来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史有恨有爱有仇的侠义武侠巨制。后来王羽自编自导自演的(龙虎斗)更是将师傅张彻这一特点进行了最大程度升华,将好男儿的血泪绽放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