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切实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总工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和职工初步享有了用人自主权和 择业自主权。同时,外商来华投资办企业的也越来越多,这时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用人自主权的扩大,部分企业尤 其是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管理存在不少问题。一些企业不按规定签订劳 动合同,任意辞退职工;工资水平偏低,克扣职工工资;忽视职工安全健康,劳动 条件恶劣;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强迫职工加班加点;职工不经培训就上岗;没有保 险福利待遇等,严重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劳动管理的 政策法规,纠正企业违反劳动法规的行为,切实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现就有 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企业招用职工,必须按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实行劳动合同 用人制度,与被录用职工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工会组织应当帮助、指导职工 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后,到劳动行政部门鉴证。
二、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职工的工资,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根据国 民经济发展、本企业生产经营和当地物价指数上涨情况,适时调整职工工资。企业 必须按时足额地向职工发放工资,不得拖欠和克扣。
三、企业要按照国家规定,承担对职工的培训义务。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 水平。对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要经过培训考核,按国家规定,持证上岗。
四、企业必须认真执行国家的社会保险法规、政策,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并按 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为职工缴纳养老、待业、医疗、工伤、生育等项社会保 险基金,支付职工各项社会保险、福利待遇以及在基本生活设施、文化、教育、卫 生保健等方面的补贴。对不缴纳或不按期缴纳社会保险基金的企业,由银行从帐户 中直接划拨,并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或补交滞纳金。
五、企业必须加强对职工的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必须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企业要有专人负责安全卫生工作。要严格执行国家对女职工的劳动保护规定,做好 女工“四期”保护工作。对于拒不执行国家安全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劳动行政部 门有权令其停产。
六、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严格控制加班加点。企 业延长工作时间,应当征得工会和职工的同意。每周加班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 时,凡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加班加点,必须付给职工相当于本人工资150~20 0%的加班工资。
七、企业处罚违纪职工,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劳动政策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严 禁体罚、殴打和侮辱职工。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处罚职工的行为,劳动行政部门和 工会组织应立即责令其改正,并向职工道歉和赔偿损失。对克扣工资、任意延长工 作时间、强迫职工加班加点等问题要依法及时处理。对克扣职工工资的,要限期补 发;对强行要求职工加班加点的,除限期改正外,还要责令其限期足额发给加班工
资。对触犯刑律的,劳动行政部门要建议公安、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八、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按 照《劳动监察规定》,建立健全劳动监察工作制度,结合日常工作经常深入企业,对其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察,及时纠正和处理违反劳动政策法规的行为。
九、各级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企业应按照《工 会法》在上级工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成立企业工会。工会要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作为经常工作,对企业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发现企业违反劳动法 律、法规的行为或收到职工投诉后,要代表职工与企业交涉。对不改正的,要及时 向劳动行政部门、上级工会组织和有关单位通报情况,共同采取措施使其改正。
十、各地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组织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使劳动法律、法规、政策家喻户晓,增强企业和职工的法制观 念和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作用,对于执行法规好的典型,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对违法乱纪的典型也要有选择地公开报道,造成一个保障职工 合法权益的舆论环境。
1993年9月21日
第二篇:《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强劳动保障执法 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写作提纲
——张虎文
一、执法情况及维权现状
(一)执法维权情况
1.执法维权的法律法规已成体系; 2.执法维权的服务机制逐步形成; 3.执法维权的意识进一步提高; 4.执法维权的力度加大,效果明显。
(二)违法侵权情况 1.用工不规范 ①私招乱雇:
②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③违法解除劳动合同。2.工资拖欠现象普遍
①工资发放不及时,克扣拖欠; ②最低工资标准执行不规范; ③不支付延时的工资待遇。3.随意延长工时 4.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5.违法责任落实不到位
(三)分析成因
1.企业管理混乱,市场运作无序; 2.立法滞后不配套;
3.企业法律意识薄弱,诚信度不高; 4.劳动者自觉维权意识差,法治观念淡薄;
5.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人员紧缺,经费不足,束缚执法监察工作。
二、加强执法及维权的必要性
(一)落实国民待遇,维护民权的需要;
(二)净化市场的需要;
(三)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需要;
(四)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三、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措施和办法
(一)健全法律;
(二)完善机构;
(三)广泛宣传;
(四)规范管理;
(五)加大执法力度,查处侵权行为。
加强劳动保障执法 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自1994年颁布至今已经实施十周年了。十年来,通过深入宣传和组织实施,《劳动法》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但有些用人单位在贯彻实施《劳动法》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用人单位不履行法定社会保险义务、不按规定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及不依法建立和解除劳动关系等,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部分企业经济困难方面的问题,也有企业管理者法制意识淡薄、劳动管理不够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不够的因素。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对职工权益保障不够重视,以维护投资环境为由,干扰了正常的监察执法工作,影响了《劳动法》的贯彻实施。所以必须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强劳动保障执法 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依法治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法制建设,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法制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初步确立。《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部重要法律。《劳动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与义务,制定了用人单位应当遵守的劳动标准和行为规范,对全面建立并实施劳动合同、社会保险、最低工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监察等重要制 3 度作出了具体规定,并明确了违反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劳动法》的实施,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改革开放、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都具体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依法行政奠定了法制基础。
一、执法情况及维权现状
(一)执法维权情况
1.执法维权的法律已成体系
十年来,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劳动法》的实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全面建立了劳动合同用人制度,通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为建立现代企业用人制度,实现劳动关系法制化创造了条件;二是最低工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立,工资支付的有关规定得到了较好地落实,劳动者依法享有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三是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建立了覆盖城镇各类企业的基本养老、失业保险制度,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正日趋完善,劳动者法定社会保险权利正在逐步得到落实。特别是近几年,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两个确保”工作,建立和完善了三条保障线制度,保障了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四是建立了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劳动争议处理三方机制建全;五是与《劳动法》相配套的一批重要法规和规章陆续出台,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2.执法维权的服务机制逐步形成
《劳动法》颁布实施十年来,全国各级政府普遍设立了劳动保障争议仲裁机构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制定了工作制度,积极开展了执法工作:一是开展了常规巡视监察,主动发现和纠正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了对劳动合同订立、工资报酬、社会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劳动力市场秩序的执法监察力度;二是认真做好群众举报案件查处工作,建立了举报制度,公布了举报电话,积极受理劳动者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并依法进行监察和行政处罚;三是认真开展劳动保障年检,督促用人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法律规定,依法规范用工行为;四是开展了专项的大检查活动,集中力量纠正违法行为,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五是健全劳动争议三方协调机制,加大劳动保障争议案件的查处力度、排查纠纷、化解争议、依法维权、维护稳定。同时,城建、交通等部也相继推行了施工企业资质年审考评制度,司法部门推行“法律援助”服务,广播宣传等部门联合开通了“法在身边”热线等,逐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维权服务机制,为维权提供了组织保障。3.执法维权的意识进一步提高
随着国家和各地区维权会议的相继召开,工作的督查落实,相关部门在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加大 4 新闻媒体宣传力度的同时,及时召开了维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用人单位代表宣讲会、就业人员座谈会、群众举报案件查处新闻通报会,派工作组深入基层督查指导工作。使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得到提高,自觉维权意识增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很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纷纷到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政策咨询,索要法规条款和劳动合同文本,自行整改规范,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营造了良好的维权氛围。4.加大执法维权的力度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3年年底全国主动监察用人单位23131户、社会中介组织8446个,督促私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保险登记由原来的13%和50.9%提高到87%和92.5%,签订劳动合同由原来的35.9%和79.6%提高到80.8%和85.5%;2003年9至11月份全国围绕开展“纠正三不(不为职工办理招用手续、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不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问题大检查”活动,检查用人单位5749户,涉及“三不”人员24234人。通过检查,补办招用手续8628人、补签劳动合同10125人、补办社会保险手续3699人。对81155个电话举报、12289件信件举报,全部得到及时处理。
(二)、违法侵权的情况
1.用工不规范
一是私招乱雇。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没有通过职介机构或劳动力市场面向社会公开召收、公平竞争、择优录用、而是私自招用,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工。
二是招用人员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用工,没有一家企业用工签订劳动合同率达到100%的,一些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了逃避承担社会义务,尽量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口头协定,随意性大,一旦发生侵权行为,将产生劳动争议。
三是随意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主要表现在:
①滥用关于试用期的单方解除权。有些企业在没有约定试用期,或者试用期的约定违法,或者已过了试用期的情况下,仍以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者的劳动合同。②滥用关于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单方解除权。在没有企业规章制度,或者规章制度违法;或者规章制度没有公示;或者违纪行为轻微的情况下,以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③滥用经济性裁员的单方解除权。在不符合经济性裁员条件和程序的情况下,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④滥用工资奖金分配权和劳动用工管理权。随意对劳动者调岗、降职、减薪,如果劳动者不服从安排或一两天不上班,用人单位就以劳动者不服从安排或旷工为由予以辞退;或逼迫劳动者自动离职。⑤滥用关于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单方解除权。随意对劳动者工作岗位或提高定额标准,借口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而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甚至不以任何理由,只根据老板及个别领导的好恶,或打击报复,或因人际关系,强行辞退个别老板或领导“不顺眼”的劳动者。2.工资拖欠现象普遍
一是工资发放不及时,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拖欠现象严重,而且拖欠方式不一。特别是工程施工企业,拖欠民工工资数量大、人数多、时间长。
二是最低工资标准执行不规范。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要么不执行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要么打擦边球、要么以计件工资为由绕开最低工资标准这个门槛、要么以经济效益不好为由向劳动部门申请暂缓执行,到期后仍不执行。
三是不支付延时工资待遇。用人单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未经劳动者同意单方擅自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但在增产增效的同时保证不增加成本,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时工资,更有甚者不支付劳动者休假日或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3.随意延长劳动工时
一些用人单位的领导保障员工休息权意识不强,随意让员工加班加点的现象普遍存在;少数企业甚至变相限制劳动者人身自由,强迫超时加班或者以扣发月度奖、重罚等经济手段胁迫工人超时加班,一些外来务工者经常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为老板加班加点干活,同时却得不到《劳动法》规定的加班费。
4.用人单位不履行法定参保义务。
形成劳动关系不参加社会保险。一些私营企业和存在雇工关系的个体工商户,为了逃避承担社会义务和法律责任,既不签订劳动合同,也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更谈不上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工伤保险作为劳动者的安全网,其保险功能未能得到发挥作用,社会保险失去了“社会稳定器”的功能。5.违法责任落实不到位
《劳动法》及配套法规只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规应对劳动者承担的经济补偿和赔偿责任作了规定。但无对用人单位和法定代表人进行处罚的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或法人认为,既使违约也不过是交纳一部份经济赔偿并无大碍。违法责任仅停留在经济赔偿水平。劳动部门对此也无法做更深的责任追究,违法责任落实无法到位,无威慑力。
(三)违法侵权行为成因主要有:
一是企业管理混乱,市场运行无序,导致侵权现象屡屡发生。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问题,成为企业管理不规范的缩影。
二是立法滞后,配套法规不完善,导致监察执法力度不够。《劳动法》和《违反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对拖欠工资的,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并责令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25%的经济补偿金。但没有对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处罚条款。随着经济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而出现了农民工、钟点工、非正规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但与这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却相对滞后或不完善,监管缺乏力度,无法有力约束企业主诚信守法、诚实经营,导致拖欠工资等违法现象普遍化。
三是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法律意识薄弱,诚信度差,恶意拖欠工资和社会保险费、逃匿现象增多。6 有的企业老板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甚至故意钻法律漏洞,明知故犯,惟利是图,目光短浅,社会责任意识差,对劳动者的工资肆意拖欠,对发生工伤事故隐报瞒报、不及时医治,拖欠医疗费和伤残补助金,严重缺乏诚实守信观念。
四是劳动者维权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导致“血汗钱”和社会保险费等很难讨回。很多劳动者法制经验少,不会自觉主动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该签订的劳动合同不签订、该明确的劳动报酬不明确、该参加的社会保险不参加、该做的工伤鉴定不鉴定、该举报的不举报,出现侵权行为为了保饭碗,敢怒不敢言,拖了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到劳动保障部门投诉,新帐老帐一起算。殊不知,超过受理时效的,劳动保障执法部门也束手无策。
五是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不足,经费紧缺等问题,直接束缚了劳动保障执法工作。劳动保障执法人员及配套相关设备极其缺乏,如果同时出现多起侵权突发事件,执法人员即使有分身术也难以应对,致使矛盾尖锐化,引发不稳定因素。
二、加强执法及维权的必要性
(一)落实国民待遇,维护民权的需要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我党必须落实的根本任务。只有落实国民待遇,才能谈及维护民权。所以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落实国民待遇,维护民权的需要。
(二)净化市场的需要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既然是市场经济,就要遵循市场规律,尤其加入WTO后,更要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办事,企业要上规模,求发展,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得依法规范企业行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诚实守信。由于一些不法企业的违法行为,使得合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遭受相应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劳动保障执法是净化市场的需要。
(三)促进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崛起,为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一些用人单位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甚至故意钻法律漏洞,明知故犯,惟利是图,目光短浅,社会责任意识差,严重缺乏诚实守信观念,随意侵害劳 7 动者合法权益,造成群体性上访事件不断,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危及改革成果的巩固,带来了社会不稳定的隐患,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使得当地经济发展向前迈进举步为艰。所以只有加强执法、维护权益、保持社会稳定,才能促使经济的健康发展。可见加强执法维护权益又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四)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的增长速度,不得不屈服于资本强权,人为地制造一种不利于劳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劳工迫于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短缺的压力,可能会忍气吞声地接受这种现实,但是内心的不满情绪会增长,劳动者心目中党的威信会降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会淡化,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随着劳资矛盾的不断尖锐,一旦有风吹草动,或者因为某个极端事件作为导火索,会造成大规模的旨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群体性暴动事件发生,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一定影响。所以加强劳动保障执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三、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措施和办法
(一)健全法律、法规
国家和自治区立法机构应迅速考虑制定强有力的配套法律法规,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更好地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1.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损失赔偿问题,应立法明确:对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损害赔偿范围,也应同《民法通则》、《合同法》一样,适用赔偿实际损失原则,即实际损失包括可得利益损失,至少应赔偿劳动者劳动合同期满前剩余期间的全部劳动报酬。
2.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合同应责令继续履行,继续履行作为承担合同违约责任的一种方式和合同违约补偿的一种手段,有效地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除了责令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赔偿劳动者实际损失外,还应根据劳动者的要求,强制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违反国家工资支付规定、克扣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应立法明确对用人单位和法人代表人的处罚办法,就视拖欠克扣工资的不同数额处以重罚,对恶意克扣拖欠工资数额较大、时间较长的同时还应降低企业资质直至清除国内市场,对法人代表人应取消其3-5年内在国内办企业和出任企业法人代表人的资格,情节严重的还要判处监禁。(二)完善机构
第一,要努力壮大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办案能力,加强普法教育和廉政建设,建立执法人员责任追究制,做到事必有责,责必有制。第二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各部门联手作战,各司其职,共同采取强有力措施,查处侵犯行为以及引发的突发事件,使侵犯问题“申诉有门、客观公正、处理及时”。第三要建立劳动法庭,一是及时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减轻劳动争议仲裁和监察部门的负担;二是提高司法威严,对违法用工单位产生威慑力;三是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程序便捷,紧密部门间的配合,减少社会动荡。
(三)广泛宣传
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举办劳动保障法律知识培训班、法律援助服务、法在身边热线、深入用工单位和施工现场座谈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营造一个学习、遵守、运用《劳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加劳动者的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重点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高经营者遵章守法的自觉性。同时对缺乏诚信拖欠克扣工资、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费严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面向社会定期公布,及时予以曝光,实行诚信公示制,在社会上营造督促威慑氛围。
(四)规范管理
一要加快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用人单位招用工和劳动者求职一律纳入市场规范有序运作,坚决取谛非法中介和私招乱雇,依法源头治理。
二要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三要建立用人单位诚信档案。将用人单位的经营概况、招用人员、工资发放、社会保险参保情况以及遵纪守法、承担社会义务等诚信情况记录档案,并纳入微机实行动功态管理。
四要建立担保金制度。凡新开工的建设项目,建设、施工单位要将一定的比例的工程款上缴城建、交通等主管部门作为劳动者工资担保金,待工程竣工决算后结算,若有工资拖欠从中扣发,若工程总承包企业或分包企业拖欠劳动者工资,建设单位或总承包企业负连带责任。
五要建立月工资支付报告制度。对重点地区、行业,特别是问题比较集中和突出的用人单位推行月工资支付报告制度,必须以货币形式按月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并将月工资支付名册逐月上报主管单位备案,主管单位应切实承担起监控预警报告职责,凡发生工资拖欠现象要及时督促限期更正并向同级劳动保障监察部举报,否则追究其连带责任。
六要健全年检考评制度。将用人单位有无侵权行为作为年检考评的重要内容,对用人单位劳动保 9 障政策法规执行情况逐一列表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向社会通报,接受社会监督,树立市场经济体质下的企业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
(五)加大执法力度,查处侵权行为
要健全机构、充实人员、确保经费,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各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通过分片负责预防预警、专项巡查、举报查处等多种形式联合联手依法治理,发现侵权行为要依法从速查处。
第一,要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凡招用工必须按照《劳动法》及其相关规定,与务工人员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保护及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以及违反劳动合同责任等内容。对企业招用工不签订劳动合同、或合同不完备、或显失公正的,要责其限期更正,对拒不整改的,要严肃查处,并责令其赔偿劳动者经济损失。
第二,严格工时审批制度,认真做好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审批,对严重违反工时规定的用人单位,要加大执法处罚力度,确保工时规定的落实。
第三,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规定,纠正和处理克扣和无故拖欠工资行为。对克扣和无故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责令其限期发放工资,并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和赔偿金;对不执行整改指令的,要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要求其限期发放;对拒不执行行政处理决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要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的执法监察力度,对不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或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直接责任人要进行处罚,对迟缴社会保险费的要加收滞纳金,对由于未缴或迟缴社会保险费,致使职工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或影响其再就业的,由用人单位赔偿其损失。
第五,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要充分发挥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职能作用,加大劳动争议特别是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力度,仲裁案件结案率要达到95%以上。要将由劳动争议引发的无序的集体上访、突发事件等人民内部矛盾,纳入有序的解决渠道。对当事人超过申诉时效的请求,凡有正当理由的,仲裁委员会应予以受理;确实不能受理的,要提供法律救助,以裁决的方式予以驳回,为当事人向法院起诉提供条件。对企业拖欠工资及拖欠工资后逃匿引发的劳动争议,要引导劳动者通过法律渠道解决,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各级工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工会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企业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或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情况的,要及时提出意见,督促和帮助企业做好防范工作。
第七,各级公安机关要依法查处强迫劳动及体罚、殴打、拘禁劳动者等严重侵犯劳动者人身权的违法行为,对非法限制劳动者人身自由,殴打、侮辱劳动者以及阻挠有关部门依法行使监督检查权的,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对触犯刑法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从重查处。要查处一批,曝光一批,清除一批,净化市场环境,10 维护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稳定。
总之,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劳动法》的立法宗旨。无论是完善劳动保障立法,还是劳动保障执法、司法,都应体现这一立法宗旨。我国的劳动立法正趋以日益完善,尽管目前我国现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就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已初步形成体系,如果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在劳动保障执法和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能正确而公正地运用现有法律进行执法、司法,并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我想,用人单位随意侵权的现象一定会得到有效的遏止,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巩固改革成果,推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编《劳动法》(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2.《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合同规定》(内政令第131号)3.《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内人大常务公告第84号)4.刘晓艺编著《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探索》(中国法制信息网2004年)5.作者: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中国经济时报 2004年第二期 6.《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8-2003)
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办《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2003年全期 8.杨宣春主编《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专刊》2000年—2003年全期 9.左祥琦编著《祥琦说法》①、②、③、④册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7号)11.《.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国务院令第174号)12.《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13.《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部令第10号)14.《最低工资规定》(部令21号)15.《工资支付暂行规定》(部发489号)
第三篇:保障民企合法权益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民营企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更对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全国民营企业约2600万家,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已超过50%,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我国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们不断强调要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但当前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如何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是摆在中央以及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逐步形成完善的民营企业权益法律保护体系,同时严格行政执法,优化法治环境,切实实现民营企业的权益保护,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竞争实力。
一、当前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民营企业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尽管为了保障和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合法权益,我国近年来也制订了一些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规范,如2004年修订《宪法》时明确“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并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但相比于对国有经济甚至外商投资企业的立法保护,对民营企业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还比较散乱,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甚至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法律概念,对民营企业的界定标准也很不统一,这明显不利于民营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3、民营企业的财产权利受到侵害现象时有发生
当前民营企业财产特别是投资权益保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投资收益权益屡受侵犯,一些民营企业的投资项目特别是与政府相关的特许经营项目经常面临被彻底推翻甚至国有化的情况。例如,在前些年国家鼓励政策特别是鼓励中西部开发政策的引导下,一些民营企业逐步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发展,并为中、西部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与此同时,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质疑之声也逐渐多起来,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以“资产重组”、“整顿秩序”为由,对民营企业资产实行变相的国有化,民营企业财产不仅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甚至得不到合理的赔偿,这一现象不仅损害到民营企业的权益,更损害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作为执法者和管理者,借助其优势地位,经常向民营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强迫民营企业加入各种协会、购买指定产品等干预民营企业自主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二、关于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增加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1、建议制订统一、完整的民营企业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对目前分散在不同法律、法规、政策中的有关鼓励民营企业、保障其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进行清理,通过制订专门民营企业保障的基本法律制度,从企业设立、产权界定、创业扶持、权益保护等多方面,引导民营企业的规范经营,加强民营企业财产的保护,从而更加有利于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2、放开市场准入,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竞争的权利。要废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歧视性政策,使之享有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平等竞争的权利,并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市场融资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平等待遇。扩大民间投资领域,允许民营企业以独资、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除国家明令禁止经营外的各个投资领域,从而合理引导庞大的民间资本,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3、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的财产权益和经营自主权。要充分肯定民营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严格执行《宪法》和《物权法》对民营企业合法财产权利进行保护。除了为社会公共利益并履行法定程序之外,禁止对民营企业财产征收、征用、国有化或者以任何形式进行变相的征收、征用或国有化,即使是进行国有化的收购,也应当遵循市场方式,予以民营企业所有者合理的经济补偿。另外,要强化对各级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监督和制约,公开行政收费的制度和标准,对于乱收费、乱摊派的行为应加大惩处力度,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四篇: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劳动管理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通知
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劳动管理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通知(劳部发〔1994〕1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公安厅(局)、总工会: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迅速发展,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积极作用。这些企业大多数都能遵守我国劳动法规,依法享有权力并履行义务。但是,在一些企业中也出现了违反劳动法规,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任意辞退职工,克扣职工工资,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强迫职工加班加点,不按规定向职工提供保险福利待遇,忽视安全生产管理,时常发生工伤事故,违反国家女职工劳动保护的规定,有的甚至对职工非法搜身、侮辱、虐待、打骂、限制人身自由等,侵犯职工人身权利。为了加强企业劳动管理,纠正违反劳动法规的行为,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企业必须按照国家劳动法规和政策规定招聘(用)职工。企业不得擅自招用农民工,不得在禁忌岗位上招用女工,严禁招用童工。企业必须与被录用的职工,遵照平等、自愿和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后,必须到当地劳动行政部门鉴证。对拒不执行国家招用职工规定的,劳动监察机构可
责令企业退回招用的职工,并应依法处以罚款。
二、企业不得向职工收取货币、实物等作为“入厂押金”,也不得扣留或者抵押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暂住证和其他证明个人身份的证件。对擅自扣留、抵押居民身份证等证件和收取抵押金(品)的,公安部门、劳动监察机构应责令企业立即退还职工本人。
三、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不得低于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规定。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和国家物价指数上涨情况,适时调整职工工资。企业必须按时足额以货币形式向职工发放工资,不得拖欠和克扣。对企业职工工资低于国家和当地政府最低工资规定和克扣职工工资的,劳动监察机构应责令企业补足,并可依法处以罚款。
四、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和休假制度。企业职工每日工作时间为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4小时,企业由于生产经营需要,在征得工会同意并与职工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但是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44小时。职工加班加点,企业应按国家规定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报酬。企业违反国家规定强迫职工加班加点,职工可以拒绝,企业不得因此扣发职工工资,更不得以此为理由解雇职工。
五、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社会保险和职工福利的法
规、政策,按规定为职工缴纳养老、待业、医疗、工伤、生育等项社会保险基金,为职工提供必须的生活福利设施。
六、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劳动保护法规和国家安全卫生标准,为职工提供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劳动条件,保障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技术工种的职工,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操作。职工因工负伤或患有职业病,企业应负责治疗;医疗终结,职工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企业应安排适当工作,不得解除劳动合同,职工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与补偿,并保证其日常生活费用。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女职工劳动保护法规,做好女职工的四期保护工作。
七、根据《工会法》规定,企业应支持职工组织并参加工会,应为工会开展活动提供条 件。工会有权代表职工向企业提出提高工资水平、生活福利待遇,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的要求。企业应建立协商谈判制度,有工会代表或职工代表与企业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协议(集体合同)。工会组织应对企业遵守劳动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发现企业有违法行为,可及时提出要求,督促企业改正;对不改正的,可向劳动行政部门等有关部门报告情况,共同采取措施使其改正。
八、严禁企业对职工进行体罚、殴打、搜身和侮辱,以及锁闭工作场所和职工集体宿舍限制职工人身自由。违反规定的,由劳动监察机构查处;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加强政府部门对企业遵守劳动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检察人员在检查时,对企业的生产、生活环境应仔细巡视并有权询问有关人员,发现违法行为,可责令企业限期整改。企业有义务予以配合,不得阻挠。对阻挠或拒绝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执行检查公务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与行政处罚。
十、企业与职工发生劳动争议,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通过调解和仲裁予以解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要积极受理职工的申诉,尽快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使每一个劳动争议案件都能及时得到解决。
十一、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劳动法制教育,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劳动法规,普及劳动法规知识,增强企业与职工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主义劳动法制环境。
发布日期:1994-03-04
第五篇: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可现实中,农民工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政治权利、文化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由此引发了各种矛盾与冲突。唯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劳动执法,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重赋其文化教育权利,建立媒体常态的报道机制,才是较优的解决之道。
建构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切实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合法权益,2亿农民工的权益理所当然成为其中的应有之义。可现实中,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屡遭侵害,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已成为践行和谐社会理念的重大障碍。
一、农民工权益的现实叙事
现实中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屡屡遭受侵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权益受损
1.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恶劣,工资待遇低还常被拖欠。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大多设施简陋,环境恶劣,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有些企业甚至让他们在有毒的环境中工作,并采取轮换的办法,使其在尚未发病时被打发走以逃避责任。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伤致残人员近70万。其中农民工占大多数。农民工从业人数较高的煤炭生产企业,每年因事故死亡6000多人。工伤和职业病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即使如此,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抽样调查,仍有10%的农民工人均被拖欠工资7个月。
2.社会保障权利缺失。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城市政府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2.9%,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左右,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5%左右,许多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赔偿,拖着伤残的身体回到原籍,成为农村新的贫困户。
二)政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1.参与城市政治的权利被边缘化。宪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享有各项政治权利。可是农民工虽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却因为政治权利属地赋予缘故,不能和市民一样参政议政,不能选举自己的利益代表,失去了话语权(调查显示,80%的农民工没有参与所在城市社区的选举),其权益只能通过其他阶层和间接渠道来反映,例如,传媒的道德同情心、学者的正义感以及相关部门官员的关心等。
2.户籍所在地的政治权利无法充分实现。由于回乡参选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往返的交通费用、误工的收入损失、回乡的额外支出(走亲访友所支付的费用)等等。许多民工比较在城做工的收益和回乡参选的私人成本后,主动放弃了回原籍参加村民自治选举等政治权利。与选举支出的私人性相比,选举成立的村委会是以公共产品形象出现的,所具有的公共性使民工的选举收益很难量化,因而放弃选举权也就情由可原了。
(三)文化权利及子女受教育权缺位
1.农民工缺乏基本的文化娱乐,职业培训权难以落实。虽然城市娱乐生活丰富,但大多农民工收工后就蜗居在狭小的“工棚”里,主要的休闲方式排序为:打牌41.73%,看电视37.46%,听收音机38.86%,聊天32.81%,看书报18.33%,外面的生活几乎与其无关。职业培训权方面,由于大多数民工只具有初中或更低的文化,其中受过技术培训的仅占9.1%,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差距很大,理应接受教育与培训。但他们自身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企业则顾虑他们就业的流动性而不愿组织培训,致使其技能素质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2.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权缺失。获得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应有的权利,可现行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按户籍归口入学,许多地方没有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农民工子女要想进入城市学校就读,每学期仍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许多人只好让子女就读民工子弟学校,而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得不到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只有依靠高收费维持运转,加重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负担。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在京的6~14岁的民工子女达10万余人,而其入学率仅为12.5%,可以说“现在的外来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完整地复制了中国城乡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也损害了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公平性、完整性的原则”。
二、农民工权益受损溯源
农民工权益受损,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既包括户籍制度、法律体系、教育管理和媒体报道等外因,也包括农民工自身原因。
(一)户籍制度的历史原因。农民工是二元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在职业上他们是工人,身份上却是农民,这种职业与户籍的矛盾使得他们维权时处于弱势。而且因为农民身份,当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时,他们却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外,极少有单位为他们办理保险。当他们生活遭遇困难时,也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措施及时提供救助。
(二)现行维护民工权益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劳动监察乏力。我国还没有专门维护民工权益的法律,虽有《劳动法》,但其中的许多规定缺乏操作性,也没有具体的处罚办法,而且劳动监察部门的执法手段十分单薄,年终集中整治欠薪时,执法部门也只能帮民工讨回工资。虽然监察部门有权进入企业检查,但由于人员严重短缺,使之无法落实。据统计,广东现有专职劳动监察员1161名,而企业与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约2500多万人,平均每个监察员要负责2万名以上职工和近千家企业的监督检查工作,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l:8000的比例,导致监察人员疲于应付,只能依赖年关时节运动式的大检查,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农民工自身因素。整体而言,农民工素质较低,法律和维权意识淡薄,很少有人主动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导致不法雇主有机可乘。调查显示,对于《劳动法》只有10.2%的人表示“非常了解”,54.1%的人只是“知道一些”,18.7%的人只是“听说过,但不知道是咋回事”,还有15.8%的人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其次,农民工组织化程度较低。没有组织就没有力量,也就没有话语权,不能诉求利益。虽然全国总工会十四大会议报告肯定了“进城务工人员是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但目前农民工加入工会的比例仍很低。
(四)农民工在媒体中缺乏话语权。近年来,虽然报纸数量增加到两千多种,但多以面向市民的晚报、都市报为主,专门办给农民工看的几乎没有,其中的综合类报刊,留给农民工的版面和篇幅也是少之又少。譬如,2004年的《解放日报》,每月农民工稿件数量均值一直徘徊于1.58~1.97篇的低水平,春节高峰时期的最高值也只有6篇。
三、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路径探析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农民工的参与,只有保障其合法权益,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妥善解决进城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加快户籍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虽然全国性措施还没出台,但各地可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同时统筹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赋予农民工“市民待遇”。在城务工的民工,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而有关农民工进城子女的教育问题,各地也应顺应民心,把它纳入城市的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之中;鼓励公立学校积极接纳民工子女入学;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等方式,帮助家庭困难的民工子女入学;尽快将民工子弟学校纳入现行管理体制中,引导其健康发展,促使它们从“合法”到“合格”。
(二)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劳动执法。虽然《农民工权益保护法》还没有制定,但各地可从需要出发制定相应法规,对用工不签合同、收押金扣证件、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资等侵犯农民工权利的行为,给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惩罚标准。对那些拖欠工资比较严重的行业(如建筑业),还应执行工资支付担保制度,建筑和施工企业在项目开工前,必须分别按工程承包合同总价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障金,存入主管部门开设的专用账户,当发生拖欠民工工资时可先行支付。同时,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和企业拖欠工资行为。
(三)动员农民工入会,借助工会力量维权。只有把农民工组织起来,借助工会载体,才能实现其利益表达与维护的合法化、制度化。各级工会要积极向民工宣传《工会法》和《劳动法》等法律,提高他们的工人阶级意识,鼓励他们加入工会。同时,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其进行动态管理,把他们入会、转会以及其他信息录入计算机,转会者只需凭身份证到转入地的工会网络系统中调出信息后,就可以获得新发的会员证,从而一次入会,进城务工期间有效。
(四)保障农民工文化教育权利。保障农民工文化权利,主要包括丰富其工余生活和落实其职业培训权两方面。丰富民工的文化生活,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专场演出走进他们中间;公园、体育场馆、名胜古迹等文化设施向其优惠开放;还要强制企业将民工文化生活消费计入生产成本,并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针对许多民工因缺乏技能而“就业无门、致富无术”,应“政府推动、社会承办、各方协作”,积极引导民工自主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由政府、企业和民工个人共同承担;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积极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打破地区与部门所有制的界限,充分发挥高校、职业技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功能,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帮助民工以最低的成本学到最实用的技能。
(五)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累、脏、险的工种,受工伤、疾病困扰的可能性非常大,把他们纳入社会保障网络有利于社会稳定。可目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只有15%左右,部分地区如广东、大连的参保率也仅为20%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基本养老保险不能跨地区转移,一些地方已参保的农民工纷纷退保。例如,东莞市2004年农民工退保40万人次,平均参保时间仅7个月。这不仅是因为农民工对参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是目前推行的制度还没能足以让他们信任所致。就目前条件,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实行分层、分类保障的策略,将稳定就业的民工(正规就业、建立劳动关系以及事实劳动关系5年以上)纳入现行制度,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对不稳定就业者(签订短期合同、频繁流动、从事各种灵活就业)则采用过渡性的办法,除工伤、失业保险执行现行规定外,养老保险可先建个人过渡性的账户,以后再予以社会统筹。
(六)建立媒体对农民工常态的报道机制。建立媒体常态的报道机制,还原农民工生命和生活的原生态,多报道农民工中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享有应有的话语权。针对农民工权益表达载体稀缺的状况,政府必须给予媒体适当的政策支持,鼓励它们开设民工专栏、专版或专门频道,为他们做好政策的宣传与解读,使其对各地劳动力的需求和政府的态度有所了解。此外,媒体还应积极接受民工的新闻举报,对拖欠工资等侵权行为及时给予曝光,协助农民工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