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面试不能不知道的几件事
考生必读:公务员面试不能不知道的几件事
2009-02-16 来源:新东方北斗星培训学校
·国家公务员面试考查考生六大能力
·国家公务员面试应遵循的原则和要领
·新东方详解09年国家公务员面试各类题型
·点击免费试听更多公务员面试辅导课程
公务员考试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了,即使很多人通过了第一关,现在却面临着一个重新开始的竞争。新东方北斗星培训机构推出了一套面试课程,从面试基础知识、面试理论、面试技巧还有面试礼仪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广大考生带来实质有效的帮助。
今天我们讲第一课:面试基础知识
一、面试流程
到了指定的面试时间、面试地点组织考试的人将面试者分成不同的组,每组人数没有固定的一个数,大部分为10个以上一组。
对每组的成员,进行抽签,按照序号的先后进行答题。候考的考生统一候考室等待,考场有专门负责传叫的工作人员(引导员),考生根据引导员的指示来到考场。面试结束后考生将被统一安排到候分室。等所以考生考试全部结束后,考生放能离开。
二、面试的结构、时间
目前的国家公务员面试主要分为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两种模式,这是两种不同的面试模式,后面我们会说到。考生在面试前须了解本职位的面试采取的是哪个面试方式,再采取相对的准备措施。
国家公务员面试,结构化面试一般是4至5道题目,时间是30分钟左右。(不同地区
有不同的题目量和时间,但是整体上差别不大)。有的是考官念题目,有的是考生自己看题本的模式,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方式,可以考前与相关单位咨询。虽然不同地区的题目量和时间都有一定的差别,但是考生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尽量不要超过给定的时间,也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
无领导小组讨论时间上的限制相对于结构化面试来说,并没有很明确的规定,一般分为6至8人一组进行讨论的话,时间应该控制在90至120分钟内。期间有自由发言阶段,所以每个人的时间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发言时间应该控制在平均数左右。这样才有利于自己在无领导讨论中的发挥。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新的面试方法,广大考生对此比较陌生。如果所在职位要求的是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模式的考生,应该进行此类模式的具体了解。后面我们会有专门的介绍。
三、公务员面试的测评要素
测评要素也就是公务员面试到底考些什么,要求是哪些素质,如何让考生从考题中体现出这些相关的素质。这是想要进行面试的考生首先要牢记的知识点。测评要素主要分成八个部分,分别为: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自我情绪控制能力;求职动机与职位匹配性和举止仪表。
1、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公务员面试中最重要也必定会有的一种题型。给出一件事情,主要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问考生该如何解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对事情进行一个分析。相对于许多社会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来讲,大部分考生的社会经验并不丰富,而即使有一定社会经验的考生并没有形成类似公务员面试这样的思维模式,所以这方面的问题总是难道一批考生。
所谓的综合分析能力,其实是综合和分析两个部分,综合是指考生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分析、表达能不能涉及到事务的各个部分或者各个特征,从而将这些每一个局部联合成整体。而分析相对与综合来说一个更加细节的问题,比如说,某一件事情的影响,我们能想到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这就是综合前面的把握,而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将每一个层面进行更加细致的理解。如果是有利的一方面,有哪一些,不利的又有哪一些。
衡量综合分析能力有下面三个标准:
1、是否能对事物进行宏观方面的总体思考;
2、能否对事物进行微观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思考;
3、能够将整体和局部,不同的局部之间进行有效联系。
2、语言表达能力
面对面的面试交流考察考生最直观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这是直接关系到面试成绩的重要因素。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语言的有效运用,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还有语言流畅,语速合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考生切勿将语言表达能力简单的理解成流畅与否的狭隘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相对于国外人直白的表述方式,中国人的表达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含蓄,害羞。有句话叫“骂人还不带脏字。”就是这种方式的体现。新东方老师建议广大考生更多采取言简意赅,意思明确的话语。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加符合公务员方式。而在表达的过程,要求注意语言的层次和逻辑。能够更加有效的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考官,从而提高考官对自己的认可。
大部分考生的语言表达模式主要体现口语化和学生腔。口语化是整个表达过程非常松散,传递的有效信息非常少。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广大考生最主要的问题,要短时间改变的确很难,但是还是可以慢慢一点一定进步的。其次是学生腔,就是在说一个问题显得特别的不自然,一讴歌就非常的高调,这样的表达方式显得不自然,不真实,对考生的成绩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衡量语言表达能力有以下三个方面:
1、是否口齿清晰,流畅,能够使得听者理解;
2、表达内容是否具有条理、层次,富有逻辑性;
3、用词是否准确、恰当。
3、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题在各地的考试中呈现了增加的趋势。公务员职位的特点之一就是直接面对广大群众并服务于群众的特点。这样的工作特点注定公务员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外事故,这就要求考生们能够具备这样的能力。在面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非常急促的事情,要求考生们能在短时间内寻找到较为适当的解决方案,考官们根据考生解决突发事故的能力给考生进行打分。这种题型相对来社会阅历浅的考生来说相对比较难,很多题目甚至会涉及到自己并不了解的领域。
如地震等突出事故,如何展开自救和他救?此类题型一般会给考生设定一个场景。要求考生要把握当时的情况解决问题。所以考生一定要在题目中找到能够用的有效信息。这次题型考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在解决措施缺乏针对性。
衡量应变能力有三个方面:
1、在应急状态下,能够清晰的分析问题,把握住问题的各个不同层面,考虑问题全面;
2、在压力状态下能够做到情绪稳定,思维反应迅速、敏捷;
3、解决问题的措施妥当、有效。
4、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有看过面试题目的考生都会发现,其实这类题目是最容易回答,却是最不容易答好的题目。其实这类题目涉及的就是我们在成为公务员后平时生活中会接触到的众多工作中的一种。所谓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就是对自己、他人、部门工作做出合适的计划,计划中涉及到时间、地点、任务、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以此考察考生能否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避免不同方面出现的矛盾,或者调节矛盾等。
很多考生在解答这样的问题总是重复的说着,时间、地点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这样的题型中最重要的是能有自己的独特组织方式。从而一步一步的将问题处理好。这就是直接考察考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题型。
衡量计划、组织、协调能力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整个过程中,是否能达到预见的效果,符合部门目标;
2、能否解决好整体和局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等不同向对面的之间的关系;
3、是否有效的调配、安置人、财、物等不同资源。
5、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
这种题型,无论是社会阅历丰富的考生,还是刚毕业的考生都是比较难进行全面把握的。不同的集体就有不同的集体文化,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能坚持住,至少是坚持正确的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这样的题型并不是赤裸裸并且简单的问考生,你是否爱国爱岗这样的问题。而是隐藏在题目中,考生在解答的时候并没有任何意识的时候就已经犯了错误了。
有一个良好的交际意识,是有利于工作的进展的。这样的素质对于公务员来说更为重要,所以考官们也特别注意考生们在这个方面折射出来的能力。因而更多考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直接把生活中的习惯带到了题目中了。所以这些题目还是要在实际中多多注意。把握几个原则,如对领导要遵从,但是如果领导的决策出现错误的时候呢?在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做?这里面就有很多技巧,而这方面的语言表达又更加精巧呢?
衡量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有以下三个三方面:
1、在人际合作中的主动性,人际间的适应性;
2、对组织中权属关系的意识,如权限、服从、纪律等方面的认识;
3、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认识,能否做到有效沟通。
6、自我情绪控制
对于大部分人的考生来说,都是压力相对比较大的。大部分考生们平时并没有这种面对很多陌生人表达的情况。所以在面试的时候往往有很多考生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其实能够抗住重大压力,也是考官衡量考生素质的一个方面。
有很多考生在平时都是语言表达相当流畅的,但是一到关键的时候表现往往不能做到自如。所以还是希望广大考生能够提高心里素质,做到临危不乱。
衡量考生心里素质主要有三个方面:
1、在紧张的气氛中,能否做到表情和语言表达自如;
2、面对难题的时候,是否还能保持良好的思维能力;
3、在整个答题过程中,情绪、表现是否正常。
7、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
在面试前考生应该对自己的所报考的职位有一定的了解,因为面试的题目很多是涉及到相关职位的具体工作的,所以考生应该事先对职位进行一定的了解,主要从事什么工作,此类工作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工作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做到最职位的了解,在回答此类题目的时候就能体现出与职位具有匹配性的特点。
其实政府部门的职位大致分为:管理型、服务型和技术创新型三种,这三种不同的职位所要求的素质是有区别的,很多考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会造成张冠李戴的情况,如服务型政府岗位就会偏向于具有柔和、细致、谨慎的性格特点,如果考生在别的类型岗位面试过程中体现出此类性格特点是并不能给自己加分的。
衡量此类特点偶以下三个标准:
1、个人的兴趣、认识、报考动机是否与岗位情况符合;
2、对岗位工作性质的理解、领悟和办事能力;
3、对组织文化的认识程度。
8、举止仪表
很多考生往往疏忽了举止仪表这个问题,其实这是相当不该的。考官对考生的认可大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印象的任何,通过语言表达的认可和观察细节后的认可。举止仪表直接关系到考官对考生第一印象。所以非常重要。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服装和礼仪上都有很严格的讲究的。很多考生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大家先揣摩下,后面我们会有专门礼仪的课程
衡量举止礼仪的三个标准:
1、整体形象是否大方,自然;
2、穿着打扮是否得体;
3、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一般礼节。
第二篇:公务员不能经商
公务员不能经商
公务员不能经商,即使是在营利性组织中兼职也不可以。
《公务员法》第五十三条:“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有下列行为:(十四)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别外:《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第五条: 党员领导干部对涉及与配偶、子女、其他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有利害关系的事项,应当奉公守法。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要求或者指使提拔配偶、子女、其他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
(二)用公款支付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友学习、培训的费用;
(三)为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友出国(境)旅游、探亲、留学向国(境)外个人或者组织索取资助;
(四)妨碍涉及配偶、子女、其他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案件的调查处理;
(五)为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友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
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准在该领导干部管辖的地区及管辖的业务范围个人经商办企业和在外商独资企业任职。
2、法律后果公务员法二十七条规定:“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这是行政责任,不需要判刑。构成刑事犯罪的。就是说要判刑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明显低于或者高于市场价格向请托人购买或者出售房屋、汽车的,或者以其他交易形式非法收受请托人财物的,或者收受请托人干股的,或者由请托人出资,“合作”开办公司或者进行其他“合作”投资的,或者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未实际出资而获取“收益”,或者虽然实际出资,但获取“收益”明显高于出资应得收益的,均有可能涉嫌受贿犯罪。《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不仅明确禁止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开办、经营娱乐场所,同时禁止一定范围内的公务员家属开办、参与或者变相参与娱乐场所经营活动。该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开办娱乐场所,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娱乐场所的经营活动。与文化主管部门、**部门的工作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亲属,不得开办娱乐场所,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娱乐场所的经营活动。”第五十五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开办娱乐场所,参与或者变相参与娱乐场所经营活动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文化主管部门、**部门的工作人员明知其亲属开办娱乐场所或者发现其亲属参与、变相参与娱乐场所的经营活动,不予制止或者制止不力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所以只要是以上行为的任何一种,该公务员最低的处罚就是记过,最严重的可以判刑。至于应该怎么办,建议你咨询一下相关法律人士。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商政家庭”普遍存在,即使不是公务员本人为法人代表的企业,也是由公务员配偶或亲人作为法人代表.《公务员法》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均未对公务员家属或近亲人员经商办企业作禁止性规定.
2006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三条第十四项的规定:“公务员不得从事或者参与经营性活动……”和2010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第一章第二条“禁止私自从事经营性活动”的规定,记者:禁止从事的营利性活动的行为有哪些? 答:按照《廉政准则》第二条规定,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的行为具体包括:(一)个人或者借他人名义经商、办企业;(二)违反规定拥有非上市公司(企业)的股份或者证券;(三)违反规定买卖股票或者进行其他证券投资;(四)个人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者投资入股;(五)违反规定在经济实体、社会团体等单位中兼职或者兼职取酬,以及从事有偿中介活动;(六)离职或者退休后三年内,接受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介机构的聘任,或者个人从事与原任职务管辖业务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记者:公职人员违规营利性活动会受到哪些处罚? 答:第一,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77条规定,违反有关规定从事营利性活动,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第二,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27条规定,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第三,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18条规定,违规从事、参与营利性活动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第四,根据中纪发〔2013〕4号文件精神,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公务员违规从事、参与营利性活动应当追究政纪责任的,应当按照《公务员法》有关规定,结合各自机关实际,参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执行。
1、公务员法明文规定禁止公务员参与经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九章
戒
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有下列行为(十四)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2、对公务员违法参与经商行为的处理。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三十四条 对行政机关公务员给予处分,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以下统称处分决定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决定。
3、对公务员违法参与经商取得的收益如何处置?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五十三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取得的财物和用于违法违纪的财物,除依法应当由其他机关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由处分决定机关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违法违纪取得的财物应当退还原所有人或者原持有人的,退还原所有人或者原持有人;属于国家财产以及不应当退还或者无法退还原所有人或者原持有人的,上缴国库。
第三篇:分家析产时你不能不知道的要点
分家析产时你不能不知道的要点
中国自古有男大当婚,女在当家的说法,子女长大了,就要成家立业。原来是一个大家庭,就要分割成几个小家,各自独立生活。这时候就要进行分家析产了,虽然都是同胞骨肉,但有些事情还是要依据法律分清楚的。这时候,要注意哪些要点呢?
分家析产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意义是分家,就是把一个大家庭根据协议,分割成几个较小一点家庭。另一层意义就是财产分析,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财产分别分到共有人的手中。首先要注意的是,用来分割的财产必须是家庭的共有财产,那些属于个人的财产是不能进行分割的。其次要注意的是进行分割时一定有遵守公平合理的原则。对于家庭中共有的财产,特别是那些生产资料,工具、设备等,在分割的时候要尽可能实现物尽其用。既要满足个人的需要,又要发挥工具、设备、资料的价值。最后,在初步分割好以后,一定要签订协议书,把分割的结果固定下来,这样就会避免在分家以后因为财产的产权不清而发生纠纷。
一般情况下,一份完整的分家析产协议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1、签订协议的当事人的姓名,以及各自在家庭中的身份。
2、为什么要分家,分家为了要达到什么效果。
3、对财产如何进行分割,包括财产也包括家庭共有的债务承担。
4、参与分割财产的当事人所拥有的财产的明细清单。
5、鉴证分割过程的中间人的名字。
6、签订协议的人、鉴证人的签名及盖章。
7、签订分家析产协议的时间和生效的时间。
第四篇:人生不能不知道的道理
1、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2、天生我才必有用,尽管现在没人用。一个好的心态+一本成功的教材+一个无限的舞台=成功。每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
3、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想成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最强者。
4、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5、一个人的工作,永远只是为自己的简历。每一份工作经历,都将记入工作简历。要珍惜你的每一份工作以及经历。只要努力付出,让老板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于位置,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
6、后8090后的人格特质共性
①一切围绕着自我,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
②个性张扬,追求个人价值
③自尊心强,对批评有本能的抵抗
④爱发表见解,爱表现,语不惊人誓不休
⑤缺乏感恩意识
⑥喜爱友善的人际互动
⑦喜爱平等自由的沟通
⑧从心里藐视权利和权威
⑨厌恶传统的说教方式
⑩敏感,情绪反应强度大,情绪易波动
孤独,感觉心灵和精神无人理解
面对压力和挫折,心理承受韧性较弱
7、想要提高生活的质量,必要的心机和谋生的手段是必须的;要想不被狼吃了,就要练就一身打狼的本事,无论你走到哪里,狼是不敢吃你的。
8、任何时候相信自己、相信爱、相信这个世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伤害或见过什么样的丑恶、肮脏、黑暗都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好好地去爱,好好地去生活。
9、摆脱诱惑,与你的意志无关,它是一门功课,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它包含了思想、精神、智慧、境界、灵魂。最为重要的是不要始终把自己摆在超人的位置上,也不要把自己想得那么脆弱。经受住了,你就完成了这种学业;经受不住,你可以继续去学,这算不上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也不意味着堕落和放纵,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
10、人的贪婪和自私决定了有些人的害人是正常的事,不害人反倒不正常了。
11、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最终的结果是你被这个时代看不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并非不可取,在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可以怀疑一切,但不能否定一切。
12、如果把善良当成“胡椒面”,不分时间、场合、地点地去乱撒,变味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13、把反省自己当成每日的功课——因为你不是完美的,会说错话,也会做错事。
14、时时都要有危机意识——别以为你的命好运气也好。
15、做乌龟,不做兔子——有兔子资质的人容易骄傲,而骄傲会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16、别让过去的失败捆住你的手脚,否则永远难成大事
17、永远跑在下属的前面——权力领导、情义领导都不如才能领导
18、不要轻易吐露你的失意——以免被人认为你软弱无能。
19、不要忽略面子问题——不给面子的行为最容易引起是非。
20、人际关系的原则是:有舍才有得——你满足了对方,对方才会满足你。
21、妥善处理与小人的关系——不要依附他,也不要得罪他。
22、做人做事不必面面俱到——总会有人不满意你。
23、认识并运用人性中的自私——要想办法用别人的自私为自己谋利。
24、把敬业变成习惯——从长期看是为了自己。
25、运用累积法壮大资产——不求快,不求多,不中断。
26、向不同行业的人学习新知识——记住,要用请教的态度。
27、用“物质利”换取“人情利”——“物质利”是一时的,“人情利”是长远的。
28、不要独想荣耀——今天独享荣耀,明天可能就可能独吞苦果。
29、找一位对手来跟——跟住他,最终超越他。
30、不要满足于眼前的小成就——问问自己: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吗?
31、了解中国人的处世风格——重视人情,表里不一,形式主义。
32、做人比做事重要――大多数人都愿意多做事,做大事,但往往忽视做人。有的人不爱结
交朋友,不爱巴结领导,不爱说讨好人的话,遇事固执己见。做了很多事,却受不到大家肯
定。有的人做事不多,能力不强,却见职务在上升。没有办法,不要看不惯,社会本来就是
如此,柯责没有意义,也改变不了,反倒是要多反思自己。
33、无论你以后是不是从事销售部门,都看一下关于营销的书籍。因为,生活中,你处处都
是在向别人推销展示你自己。
34、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35、我们到底在为谁工作呢?工作着的我们都应该问问自己,如果不在年轻的时候弄清这
个问题,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们很可能与成功无缘。
36、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视
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效益。
37、你不应该因为老板的缺点而不努力工作,埋没了自己的才华,毁灭自已前程.38、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员工只知道抱怨公司,却不反省自己的工作态度,根本不知道被公
司重用是建立在认真完成工作的基础上的。整天应付工作,并发出这样的言论:“何必认真
呢”;“说得过去就行了嘛 ”“现在的工作只是个跳板,那么认真干什么。”结果,他们失去
了工作的能力,不能全心地投入工作,更不能在工作中取得斐然成绩。最终,聪明反被聪明
误,失去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升迁和加薪机会。
39、造成沟通困难的因素有:
•缺乏信息或知识 •没有适当地说明重点•没有倾听 •没有完全理解问题和询问不当
•只顾按自己预先设计的思路发展 •不理解他人的需要 •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就得出结论 •
失去耐心,使讨论变得更加的热化 •时间太短 •情绪不好 •选择失误
40、沟通是双向的,给予有效的信息和收集有用的信息
41、沟通中11种致命的过失
傲慢无礼1,评价 2,安慰3,扮演或标榜为心理学家 4,讽刺挖苦5,过分或不恰当的询
问
发号施令6,命令7,威胁8,多余的劝告
回避9,摸棱两可10,保留信息11,转移注意力
42、反省自己是否做过
• 当别人讲话时,表示自己的反应 在别人讲话时走神 听别人讲话,不断比较与自己想法的不同点
• 打断别人的讲话 为演讲者结束他的讲演 当别人谈话时谈论其他事情 忽略过程只要结论 仅仅听那些自己想听的或希望听的内容
43、人的心灵就像一面镜子,你感知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
44、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
45、如你拟应聘的职业是教师、工程师、干部等岗位,打扮就不能过分华丽、过分时髦,而应该选择庄重、索雅、大方的着装,以显示出稳重、文雅、严谨的职业形象;如果你拟应聘的职业是导游、公关、服务等岗位,你就可以选择华美、时髦的着装,以表现活泼、热情的职业特点。
46、进屋后,若发现招聘人员正在填写上一个人的评估表,不要打扰,应表现出理解与合作。但也不要自作聪明,在招聘人员不知晓的情况下等在门外不进去,这也是不对的。
47、面试时,应试者应当与主考官保持目光接触,以表示对主考官的尊重。目光接触的技巧是,盯住主考官的鼻梁处,每次15秒左右,然后自然地转向其他地方,例如望向主考官的手,办公桌等其他地方,然后隔30秒左右,又再望向主考官的双眼鼻梁处。
48、电话注意事项
*听到电话铃响,若口中正嚼东西,不要立刻接听电话,应迅速
吐出食物,再接电话
* 听到电话铃响,若正嬉笑或争执,一定要等情绪平稳后再接电话
* 接电话时的开头问候语要有精神 * 电话交谈时要配合肢体动作如微笑、点头 * 讲电话的声音不要过大,话筒离口的距离不要过近* 若是代听电话,一定要主动问客户是否需要留言
* 接听让人久等的电话,要向来电者致歉
* 电话来时正和来客交谈,应告诉对方有客人在,待会给他回电
* 工作时朋友来电,应扼要迅速地结束电话
* 接到投诉电话,千万不能与对方争吵
49、正式场合站立时:“扣上不扣下”原则。三粒扣可扣上两粒或扣中间一粒;二粒扣只扣上,一粒扣扣上;坐下时,要解开;除非内穿背心,站立时,可不用扣扣子。
系上是正气,系中是潇洒,全开是帅气,系下是流气,全系是土气。
50、手势禁忌
1、容易造成误解的:一是个人习惯,不为他人理解的;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手势。
2、不卫生的手势:客人面前搔头发、掏耳朵、抠鼻孔、剔牙齿等。
3、不尊重他人的:掌心向下挥动手臂、用拇指指自己或用手指点他人或用食指指他人。
4、不稳重的:如双臂环抱、摆弄手指、双手抱头、手插口袋、搔首弄姿、抚摸身体等。
51、羊群性格的人典型表现是:等到周边朋友先行动,拥有成功经验后,才会跟随。
52、没钱时,不管多困难,也不要动用投资和积蓄,压力使你找到赚钱的新方法,帮你还清账单。这是个好习惯。性格形成习惯,习惯决定成功。53、1、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2、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
3、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情况而定;
4、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5、多给领导或客户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
6、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
7、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8、碰杯,敬酒,要有说词;
9、桌面上不谈生意;
10、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
54、有人会因为上司的严厉而使自己能够胜任更加复杂的工作
55、消极思维的人:他对事物永远都会找到消极的解释,总能为自己找到抱怨的借口,他会得到消极的结果,接下来,消极的结果,又会强化他消极的情绪,使他更加消极。
积极思维的人:他对事物总能找到积极的解释,然后找到积极的办法,也能得到积极的结果,积极的结果强化他积极的情绪,使他更加积极。
56、在我们心目当中,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我们最终就会成为什么。
如果你认为自己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结果常常就会成就一番事业。
57、今天技巧好,都根源于我们昨天练习技巧的态度。明天的技巧不够好,那一定不是明天的问题,而是我们今天的态度不够好。
58、客观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一时的成败,但是,没有办法决定一个人三年,十三年,三十年,乃至一辈子的成败。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被客观环境所限制,一定不是客观环境在限制他,而是因为他很愿意呆在那里,受制于环境。
59、明天,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60、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如:讨论现代管理学中关于沟通的障碍及其消除、非正式组织的影响、计划中的决策等问题,这个过程既是反复领会和记忆概念的过程,也是澄清模糊认识的过程。
61、心理学实验表明,回忆比单纯的反复识记效果好。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62、不要每日都是一张苦瓜脸,要试着从工作中找寻乐趣,从你的职业中找出令你感兴趣的工作方式并尝试多做一点。试着多一点热枕,可能你就只欠这么一点点。
63、不要将个人情感发泄到公司的客户身上,哪怕是在电话里。在拿起电话前,先让自己冷静一下,然后用适当的问候语去接听办公室上的电话。
64、不要言而无信,否则会让所有与你工作上有关系的人都生活在惶恐之中。
65、必须有一个圈子:不加入一个圈子,就成为所有人的敌人;加入一个圈子,就会成为另一个圈子的敌人;加入两个圈子,就等于没有加入圈子。
66、必须论资排辈:如果不承认前辈,前辈补给你机会;如果承认前辈,则前辈未晋升之前,你没有晋升机会——论资排辈的全部作用,是为有一天你排在前面而做准备。
67、没有钱,可以通过辛勤劳动去赚;没有经验,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去总结;没有阅历,可以一步一步去积累;没有社会关系,可以一点一点去编织。
68、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再职业后事业。
69、一个新手,大多数新手,在开始的四年里,是看不出太大的差距的。但是这四年的经历,为以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70、最大的危机是没有危机感,最大的陷阱是满足。
71、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是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
72、我们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与放弃之间,举棋不定。我们之所以烦恼,就是记性太好,该记的,不该记的都会留在记忆里。我们之所以会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计较的太多,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计较的太多。
73、他们就像向日葵,向着太阳的太阳的正面永远明媚鲜亮,在照不到的背面却将悲伤深藏。
74、只看到贼吃肉,没有看到贼挨打。
75、家庭是还在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76、父母不要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否则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毁掉你的事业。不要为了自己的休息娱乐而忽视与孩子的交流,否则孩子长大后你将无快乐可言,你将拥有更多的愁苦、烦恼和无奈。
77、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坐得住的习惯。不要带着孩子不停地乱串,否则孩子上学后将面临困难。因为学习首先要坐得住。
78、永远不要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孩子的做人品质、应对挫折的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水平,是获得成功幸福的更重要的条件。
79、永远不要把孩子当做孩子。善于和孩子平等交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和观点,尊重孩子的看法,不要一味否定孩子的想法,这样孩子才能与你消除隔阂,遇到困难才会愿意与你协商,亲子关系才会和谐。
80、学校的教育重记忆,轻分析,重灌输,轻方法,纸上谈兵多,动手操作少。
81、在20——30岁这10年里:
①用出色的业绩树立自己的品牌。
②用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更多人记住你。
82、被上司赏识必学沟通黄金句】
1、我们似乎碰到一些状况:以最婉约的方式传递坏消息;
2、我马上处理:上司传唤时责无旁贷;
3、安琪的主意真不错:表现出团队精神;
4、这个报告没有你不行啦!:说服同事帮忙;
5、让我再认真地想一想,3点以前给你答复好吗:巧妙闪避你不知道的事。
83、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当今中国社会已失去进行长远思维的能力。在权贵资本主义上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又过于注重眼前,既无古代帝王对子孙后代责任,又有无贵族的超脱和超越精神。对于所有眼前遇到的问题无一不草木皆兵;对于关乎子孙后代、社会长远发展的问题则一概视而不见。
84、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陈平原
85、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对付的是你的时刻想要冲出来想要出风头的小聪明。—— 毛姆
86、“不要总抱怨,不要牢骚满腹,不要让别人为你担心,要活出精气神儿。现在生活中,我们都愿意接触那些正能量的人,害怕感染上太多的负能量。我们看别人都莺歌燕舞的,看完之后可能顾影自怜。其实,好多人都有自己的苦处,但只愿意把自己高兴的那一面展现给别人看”。
87、【克服职场中的嫉妒心理】1.要认识自我。分析自己是否过于敏感、缺乏自信。2.分析嫉妒根源。嫉妒心产生往往是由于误解所引起的,要搞清楚是不是误解了恋人。3.积极消灭嫉妒心。培根说的:“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4.要学会控制情绪,尊重对方的感情。
88、越南渔船被枪击事件和中国外交部的强硬回应说明,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外交指导思想已由弥勒佛主义、唐僧理论,转向孙悟空原则。各路妖怪要仔细了!
89、逆境使人成熟,绝境使人醒悟。麦穗越成熟越懂得弯腰,人越懂得弯腰才会越成熟。不要把别人对自己的放弃,变成自己对自己的放弃。人生的日子都是越过越少,剩下的日子都是越来越重要。所谓顺其自然,并非代表我们可以不努力,而是努力之后我们有勇气接受一切的成败。
90、【年轻人易犯三个错误】一是太得意,稍有成绩就看不起人,觉得他人是傻瓜;二是太傲气,不愿和人合作,不愿安心在别人下面工作;三是太精明,从不吃亏,从不肯和人分享东西。古语说:自满者败,自矜者愚,自贼者害。谨慎可防风险避免失败,谦虚可团结人越做越大,不贪可得信任人脉广阔。
91、我喜欢香蕉,可是你给了我一车苹果,然后你说你被自己感动了,问我为什么不感动。我无言以对,然后你告诉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钱给我买了一车苹果,可是我却没有一点点感动,我一定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我的人品确定是有问题的!我只是喜欢香蕉而已啊。。——借此言送给所有对爱情盲目执着的人。
92、【哪三类学生容易迷上网络?】一是只被关注成绩的学生,一旦成绩不理想,会通过网游来发泄情感;二是性格孤僻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东西,只有借助于网络来寻找;三是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学生,自控能力也会比较差
93、【领导和员工比什么】马云:领导永远不要跟下属比技能,下属肯定比你强;如果不比你强,说明你请错人了。比什么?1.比眼光:比他看得远;2.比胸怀:谁比谁强,不是能力强弱,而是看谁能包容谁;3.比实力:在所有人都没办法的时候你还有办法。——优秀的领导人的素质就是眼光、胸怀和实力。
第五篇:《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等四篇
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观连宋访大陆有感
〖注:《中国青年报》版的标题是: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观连宋访大陆有感〗
龙应台(原载二〇〇五年五月二日《中国时报·A13版/龙应台专文》)《中国青年报》编者按:近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和台湾亲民党主席分别率团访问大陆。可以肯定,以此为新的契机,海峡两岸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将会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交流和了解,相辅相成。两岸隔绝了近60年,台湾人民需要详尽、真切地了解大陆,大陆人民也同样需要这样去了解台湾。为此,《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特约台湾籍作家龙应台撰写专文介绍,供读者参考。
《中国时报》编者按:著名作家龙应台应北京中国青年报之邀,撰写《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观连宋访大陆有感》一文。龙氏以其浓烈而极富感情的笔调,纵论当前两岸的异同,从历史的沧桑到现实生活的体验,都有极为细腻的描述。
文中并对台湾如何从单一价值的威权体系,走到今天的多元缤纷,做了深刻的剖析。对大陆的读者而言,这应是继连宋访中行两次公开演讲之后,再一次的“台湾经验震撼”。鉴于本文的历史意义,本报特征得作者同意,与北京《中国青年报》同步,在今天完整刊出。
《红灯记》在台北
二○○一年大陆的报纸出现这样一则新闻:
去瞧瞧《红灯记》里的共产党如何比钢铁还要硬!
几经波折,不具国共斗争意识形态的文革样板戏《红灯记》,终于跨越台海,二月八日在国父纪念馆舞台点燃红灯。这称为“样板中的样板”的现代京剧,有让台湾戏迷仔细体会样板神髓的机会。文革样板戏《红灯记》来台演出过程,不但通关审议一波三折,连剧本到底要不要稍作更改,也是考虑再三。中国京剧院原来已决定更改剧中出现“中国共产党”的文字,当演员任都已经练好了新台词时,院长吴江又在演出前一天表示,基于多数台湾剧场界人士的建议,还是决定一字不改,原汁原味的呈现样板戏《红灯记》的精髓。
在这样的报导后面隐藏着什么样的现实?
台湾的政治向来开放,但是开放到连宣传共产党“伟大”的革命样板戏都进来了,还真是令人惊诧;这是两岸关史上一个不得了的程碑,不能不去亲看一眼。
看戏之前,刚好遇见最高教育主管曾志朗。所有大陆团体来台演出,都得经过教育部长的批准。曾志朗听说我当晚要去看《红灯记》,很高兴地说,“好看啊。不过他们对台湾不太了解,为了‘体贴’我们,把台词都改了,‘共产党’改成‘革命党’三个字,说是不要‘刺激’我们;我就批示,根本不需要,共产党就共产党嘛。什么时代了。”
当天晚上,我邀了三个八十岁的长辈一起去看戏:在大陆当过国民党宪兵连长的父亲,浙江淳安县绸缎庄出身的母亲,还有方伯伯,他在十七岁那年跟着蒋介石从奉化溪口走出来,千山万水相随,做了一辈子“老总统”的贴身侍卫。
文革样板戏 意外引起共鸣掌声
国父纪念馆有三千个座位,不是特别有号召力的表演,一般不敢订这个场地,因为不容易坐满。去之前,我还想,是不是经纪人不懂台湾政治现状?那是“去中国化”在台湾的政治角力中甚嚣尘上的时候。身为台北市文化决策者的我,如果致词时引用了司马迁或韩非子,会被批为“统派”,意思是对台湾“不忠诚”。为国学大师钱穆和林语堂修葺故居时,我被怒骂质问,“钱林两人都是中国人,不是台湾人,不可以用台湾人的钱去修中国人的房子!”在这样的气氛里,来这样一出样板戏?会有几个人来看?
红色的地毯,被水晶灯照亮了。人们纷纷入场。时间一到,所有的门被关上。我回头看,三千个位子,全部坐满,一个空位都没有。这是首演。
灯暗下,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在台北正式演出。
没有手机响,也没人交头接耳。台北人很文明、很安静地看京剧演员如何在钢琴的伴奏下旋身甩袖,如何用眼睛的黑白分明表现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如何用唱腔歌颂共产党的伟大和个人的牺牲。
我偷偷用眼角看身边三个老人家,觉得很奇怪:父亲特别入戏,悲惨时老泪纵横,不断用手帕擦眼角;日本坏蛋鸠山被袭时,他忘情地拍手欢呼。方伯伯一脸凝重,神情黯然。母亲,不鼓掌,不喝彩,环抱双手在胸前,一脸怒容,从头到尾,一言不发。
演出结束,掌声响起,很长的掌声,很温暖,很礼貌,然后人群安静地纷纷散去。我们坐在第一排,看着人群从面前流过,七嘴八舌地评戏。一个头特别大的老人家大声说,“告诉你,李登辉就是鸠山!”旁边的人哄然大笑。大头老人家看起来如此面熟,有人在一旁耳语:“他就是专门演毛泽东的名演员。”我赶快看他,果然,多年来在电视上演《万恶的共匪》,就是他,觉得面熟,原来长得像毛主席!一群年轻人走过,谈论着“舞美设计”和“京剧动作”如何如何,就像看完法国的《茶花女》或是英国的《李尔王》一样。
父亲好像得到了戏剧的升华,很高兴地说,“日本鬼子太坏了!这个戏演得好!”日本才是敌人,这戏里的英雄好汉是共产党,他浑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母亲在一旁坐着,本来就冷淡,一听父亲的热烈“剧评”,真的生气了,冲着他说,“我不知道台湾政府是干什么的,让这种戏也来演是什么意思。它歌颂的是共产党你晓不晓得?共产党杀了我们多少家人你晓不晓得?我是不会忘记的,我哥哥是被他们三反五反活埋〖注:《中国青年报》版为“杀害”〗的!”
然后她带点埋怨地瞅着我,“不晓得你带我来看的是这种戏?” 方伯伯看起来心事重重,在我坚持之下,才慢慢地说,“前尘往事,尽涌心头啊„„一九七五年,老总统遗体的瞻仰仪式就在这个大厅举行的,二十六年来,我第一次再踏进这个大厅,却是看这《红灯记》„„他的遗体,就放在台上,李玉和唱‘为革命同献出忠心赤胆,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的地方„„”他说不下去了。
小溪潺潺,得来不易
《红灯记》演出的同时,也是我正接待高行健来台北访问的时候。刚刚得了诺贝尔奖,在国际的追逐战中,他重然诺地首先来了台北,因为我在他得奖的半年前就邀请了他来台北作驻市作家。
第一个华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到来,我担心两种反应:一种是,用民族主义的激情来拥抱他,爱他是“中国人”;第二种是,用政治的意识形态来排斥他,骂他是“中国人”。在这两种反应中,文学本身的价值都会被淹没不见。
其后所发生的,出乎我的预料:人们欢迎他,为他觉得荣耀,但是从北到南的讲座中,从“独派”到“统派”的媒体里,很少出现民族主义的激越语言,也很少剑拔弩张的政治解读。人们只是欢喜地聆听他的演讲,热烈地讨论他的作品,同时,因为他所有的作品都在台湾首发,引以为荣。
看《红灯记》的平静,接待高行健的自然,发生在同时,使我深深觉察到台湾的质变。
不,我们并不一直都是这样的。
我们经过五六十年代的肃杀。仓皇渡海的国民党是一个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的统治者,对自己没有信心的统治者往往只能以强权治国。风吹草动,“匪谍”无所不在,左派的信仰者固然被整肃,不是信仰者也在杯弓蛇影中被诬陷、被监禁、被枪毙、被剥夺公民人权。“戒严”令在一九五○年颁布,当初决定跟着国民党撤退到海岛的许多知识精英,作梦也没料到,他们会在“戒严”令下生活三十七年之久。在日本统治下期待回归祖国的台湾人,作梦也没想到,从殖民解脱之后得到的并不是自由和尊严,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高压统治。
相信绝对化 只信统治者价值观
好几代人,就在一种统治者所精密编织的价值结构里成长。相信“党”的正确,因此我们不习惯政治见解的分歧。相信国家的崇高,因此我们不允许任何人对“国家”这个概念有不同的认知。相信民族的神圣,因此我们不原谅任何对民族的不敬。相信道德的纯粹和理想的必要,因此我们不容忍任何道德的混沌以及理想的堕落。而共产党,就是这一切我们所相信的东西的反面;它是“邪恶”的、“恐怖”的、“腐败”的、“欺骗”的、“罪不可赦”的。
我们所有的叙述都是大叙述:长城伟大,黄河壮丽,国家崇高,民族神圣,领袖英明,知识分子要以苍生祸福为念,匹夫要为国家兴亡负责,个人要为团体牺牲奋斗,现在要为未来委曲求全。
大叙述的真实涵意其实是,把我们所有的相信“绝对”化,而价值观一旦“绝对”化,便不允许分歧和偏离。任何分歧和偏离,不仅只被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而且是不道德的。不正确还可以被原谅、被怜悯、被改正,但是对于不道德,我们是愤怒的,义愤填膺的,可以排斥、唾弃,甚至赞成国家以暴力处置,还觉得自己纯洁正义或悲壮。
《野火集》在今年要出二十周年纪念版,因此有重读的机会。物换星移,展读旧卷,赫然发现,“野火”里没有一个字一个句,不是在为“个人”呐喊:
法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荣誉、传统——每一个堂皇的名字后面都是一个极其庞大而权威性极强的规范与制度,严肃地要求个人去接受、遵循。
可是,法制、社会、荣誉、传统——之所以存在,难道不是为了那个微不足道但是会流血、会哭泣、会跌倒的“人”吗?
同时,没有一个字一个句不是在把责任,从国家和集体的肩膀上卸下来,放在“个人”的肩膀上:
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
同时,没有一个字一个句不是在伟人铜像林立的国度里,试图推翻“大叙述”,建立“小叙述”:
如果有了一笔钱,学校会先考虑在校门口铸个伟人铜像,不会为孩子造厕所。究竟是见不得人的厕所重要呢?还是光洁体面的铜像重要?你告诉我。
《野火》书出,一九八五年的台湾为之燃烧,二十一天之内经过二十四次印刷。我像一个不小心打开闸门的人,目睹一股巨流倾泻直下,冲出高筑的大坝,奔向辽阔原野。滚滚洪水一旦离开大坝的围堵,奔向辽阔,首先分岔出万千支流,然后喧嚣奔腾变成小溪潺潺,或者静水流深。
《野火》之后,很多人反抗过努力过,游击队似的“党外”演变成正式的反对党,而反对党又惊天动地地蜕变为执政党;《野火》之前,更多人反抗过努力过,从日据时代抵制殖民的赖和、杨逵,到后来拒绝屈服强权的雷震、殷海光、柏杨、李敖、陈映真。是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对台湾人的反抗和努力我有了新的体会:就为了打破价值的绝对化,就为了把大叙述打碎,让小叙述出现,看起来这么“小”的目标,我们花了好几代人的光阴。
是因为不再相信价值的绝对,是因为无数各自分歧的小叙述取代了统一口径的大叙述,台湾人平和了,他可以自然地接待高行健而不夸张过度,可以平静地欣赏《红灯记》的舞美、唱腔、身段而不激烈。可是他其实并没有忘记过去的日子。
如果你问我这一个台湾人,我们用六十年的时间学到了什么,我会说,我们学到:万千支流,小溪潺潺,得来不易。
叙述的多版本
那天晚上,有三千人去看《红灯记》,也有很多人基于政治的立场,是不愿去、不屑去的。去看了戏的人,有的只在乎戏剧的纯粹美学表现,有的人,譬如我父亲,被民族情感感动得涕泗滂沱。有的人,譬如我母亲,国共内战所撕开的伤口在六十年后都还淌着血。有的人,譬如方伯伯,心里烙着忠奸分明的意识,根本无法接受政治的翻天覆地、时代的黑白颠倒。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版本的小叙述,和其它人不同,但是每个人都知道一个游戏规则:他必须容忍别人的叙述,如果他希望自己的叙述被容忍。教育部长,在公文上请演员保留原有的戏剧台词,然后签了字。
连战访问大陆,人们在桃园机场打了一架。之所以会闹出流血冲突,一方面固然是民意代表无所不用其极地寻找方式出名——政客们早就学到,制造冲突往往是出名的捷径。另一方面,台湾人分歧的小叙述在这种关键时刻被凸显出来:民主的时间还很短,很多伤口和痛楚,还没有愈合;很多纠缠的道理,彼此还说不清楚。
对于有些人,历史的切身认知是,日本人对台湾的统治比国民党的统治还要文明些。日本总督再怎么霸道,毕竟还受母体社会日本的法治所规范,而当时的日本是一个已经经过明治维新洗礼的现代化国家,溃散到台湾的国民党却正处在一个历史的低谷——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军阀割据、五四**、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国人连坐下来绑紧自己草鞋的机会都还没有。被日本人统治了五十年的台湾人所第一眼看到的“祖国人”,是一个颇为不堪的形象。由于历史的隔阂又对“祖国人”的不堪没有什么历史的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同情或包容。
紧接而来的高压统治,更令所有对“祖国”的期待破灭;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流血事件,有些人解释为单纯的“官逼民反”,处处发生,这些台湾人,从自己的幻灭和痛苦经验出发,却宁可认为,这是“中国人”对“台湾人”的压迫。把国民党的问题解释为“中国人”的问题,再将中国人和共产党对等起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代表不文明,前现代,野蛮。
对于中国、日本,岛内民众各有所好,有一些人,日本人的侵略造成千万中国人的家破人亡,是刻骨铭心的集体国族记忆,仇深似海。中国再怎么落后都是自己的国家。国共两党再怎么敌对,都不能和中日间未解的宿仇相比。
有一些人,深爱中华传统和文化,写书法,读诗词,研究老庄哲学,但是拒绝与中国这个国家组织认同。
另一些人,讨厌中国这个国家组织,因此也想将中华文化一并摒除,拒绝说北京话,拒绝到大陆旅游。
有一些人,怀抱极强的民族认同,盼望中国强大,至于用什么方式强大,以什么代价来获得强大,都不在乎。在“大中国”的想象里,台湾只是一个历史的小小注脚。
另一些人,根本不把民族或国家看做一个有任何意义的单位。所有关于国家或民族的说词,都是统治者拿来愚民的神话。他惟一在乎的是,哪一种国家组织——殖民也好,托管也好,占领也好,黑人白人日本人,只要可以给他最大的个人自由和公民权利,都是他可以接受的国家管治者,反之就不是。
一道长长的光谱,从“深绿”变“浅绿”,从“浅绿”逐渐转“浅蓝”,再化为“深蓝”。“深绿”是那坚持台湾独立大叙述的人,“深蓝”是那拥抱中国统一大叙述的人,在今天的台湾,都是少数;占大多数的,却是中间那一大段不能用颜色来定义,不信任任何“绝对化”的价值观的人。
这些台湾人,和世界上任何其它人一样,渴望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家庭幸福,个人受法律保障。但是因为他曾经经验过殖民和专制统治,所以他对于国家民族等等上纲上线的崇高大叙述往往抱持一种怀疑和窃笑,却极在乎言论和思想的自由,极在乎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对弱势的照顾,极在乎国家机器不侵犯他的隐私和人权。
这样的台湾人,每天的生活内涵是什么?
民主不过是生活方式
首先,不管光谱上的哪一边,台湾人从头到尾就不曾觉得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受过日本统治的台湾人固然被历史归位为日本国民,一九四九年渡海到台湾的则是彻底的“民国人”,根深蒂固的自我认识是:中华民国代表正统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国,是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历史“意外”。要到一九九一年李登辉宣告“动员戡乱时期”终止,台湾算是正式承认了大陆政权是控制大陆的“政治实体”,也就是说,第一次试图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做一个“平等”的存在。因为自觉是民国正统,所以台湾人从来不觉得自己要“脱离”中国大陆这个政权,因为他们从来就不曾属于、从来就不曾效忠过那个政权。
以军事“大国”姿态来看,“蕞尔小岛”的台湾人这种认知或许是可以被讪笑的,但是若宣称希望了解台湾人,那么台湾人这种深层的历史情感和心理结构,恐怕是任何了解的基础第一课吧。
台湾人已经习惯生活在一个民主体制里。民主体制落实在茶米油盐的生活中,是这个意思:他的政府大楼,是开放的,门口没有卫兵检查他的证件。他进出政府大楼,犹如进出一个购物商场。他去办一个手续,申请一个文件,盖几个章,一路上通行无阻。拿了号码就等,不会有人插队。轮到他时,公务员不会给他脸色看或刁难他。办好了事情,他还可以在政府大楼里逛一下书店,喝一杯咖啡。咖啡和点心由智障的青年端来,政府规定每一个机关要聘足某一个比例的身心残障者。坐在中庭喝咖啡时,可能刚好看见市长走过,他可以奔过去,当场要一个签名。
民主体制 落实在茶米油盐生活 如果他在市政府办事等得太久,或者公务员态度不好,四年后,他可能会把选票投给另一个市长候选人。
他要出国游玩或进修,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不需要经过政府或机关单位的层层批准,他要出版一本书,没有人要做事先的审查,写作完成后直接进印刷厂,一个月就可以上市。他要找某些资讯,网络和书店,图书馆和各级档案室,随他去找。图书馆里的书籍和资料,不需要经过任何特殊关系,都可以借用。政府的每一个单位的预算,公开在网上,让他查询。预算中,大至百亿元的工程,小至计算机的台数,都一览无余。如果他坚持,他可以找到民意代表,请民意代表调查某一个机关某一笔钱每一毛钱的流动去向。如果发现钱的使用和预算所列不符合,官员会被处分。
他习惯看到官员在离职后三个月内搬离官邸或宿舍,撤去所有的秘书和汽车,取消所有的福利和特支。他习惯看到官员为政策错误而被弹劾或鞠躬下台。他习惯读到报纸言论版对政府的抨击、对领导人的诘问,对违法事件的揭露和追踪。他习惯表达对政治人物的取笑和鄙视。如果他是个大学教师,他习惯于校长和系主任都是教授们选举产生,而不是和“上级长官”有什么特别关系;有特别关系的反而可能落选。他习惯于开会,所有的决策都透过教授会议讨论和辩论而做出。有时候,他甚至厌烦这民主的实践,因为参与公共事务占据太多的时间。
台湾习惯 情况再坏用选票扭转〖注:《中国青年报》版上无此小标题〗 他不怕警察,因为有法律保障了他的权利。他敢买房子,因为私有财产受宪法规范。他需要病床,可以不经过贿赂。他发言批评,可以不担心被报复。他的儿女参加考试,落榜了他不怨天尤人,因为他不必怀疑考试的舞弊或不公。捐血或捐钱,他可以捐或不捐,没有人给他配额规定。
他按时缴税,税金被拿去救济贫童或孤苦老人,他不反对。他习惯生活在一个财富分配相对平均的社会里;走在街上看不见赤贫的乞丐,也很少看见顶级奢华的轿车。他习惯有很多很多的民间慈善组织,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大批义工出动,大批物资聚集,在政府到来之前,已经在苦痛的现场工作。
当然,我绝对可以同时举出一箩筐的例子来证明台湾人“进化”的不完全:他的政客如何操弄民粹,他的政治领袖如何欺骗选民,他的政府官员如何颟顸傲慢,他的民意代表如何粗劣不堪,他的贫富差距如何正在加大中„„台湾人本来就还在现代化的半路上,走得跌跌撞撞。(但是这条路的地基结构是清清楚楚的:台湾人已经习惯,情况再坏,总有下一轮的选举;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而选票在他手里。)〖注:括号中内容在《中国青年报》版上被删除〗
海峡两岸,哪里是统一和独立的对决?哪里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冲?哪里是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的矛盾?对大部分的台湾人而言,其实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选择,极其具体,实实在在,一点不抽象。(那么,如果生活方式的选择才是问题的关键核心所在,你跟他谈“血浓于水”、“民族大意”、“国家大业”等等大叙述,是不是完全离了题?)〖注:括号中内容在《中国青年报》版上被删除〗
不仅只是经济而已
这个时候,再回头去读连战和宋楚瑜在北京的演讲,两篇文章的深意就如清水中的白石,异常分明。
连战是什么?他是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是“西洋政治思想史”、“国际法”和“政治学”的教授。宋楚瑜是什么?他有“国际关系”和“图书资讯”的两个硕士学位,又是乔治城大学政治学博士。两个人都有国学的基础,又熟悉西方的政治理论和民主实践,但是在台湾一贯重视教育的环境里,这样的学识菁英不计其数,他们不算特出。而在台湾翻天覆地、竞争激烈的民主实验里,连战被视为厚道有余,能力不足,几近“昏庸”的角色,宋楚瑜则每况愈下,被描述为极为负面的弄权“大内高手”。
政治,在民主的机器中,已经是一个无比复杂的计算操作。政治人物的形象包装,利益结盟的输赢估算,选民的结构分析,新闻议题的引爆和“消毒”,消息透露与否以及透露的时机推敲,效果的评估以及损害的控制„„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眼光,每一个出现或不出现,每一个“遗憾”或“抗议”,都经过沙盘推演。台湾的民主政治,在华人世界里,可以说已经玩得“炉火纯青”。或者说,玩得过头,技术操作喧宾夺主,深刻的内涵反而被颠覆,使得“大说谎家”容易粉墨上台而理想家出不了头。
这两个在台湾玩“输”了的政治人物,放在大陆的政治环境中,品质反而折射出现。两个人都引经据典而不费力,都学通中西而不勉强。面对镜头,都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传递一种诚恳的眼神和态度。同时,两篇演讲都是细致深思的作品,懂台湾政坛险恶的人,更能体会这两篇文章之不易。
连战在北大,就从自由主义谈起。他谈蔡元培“循思想自由的原则,取兼容并包之意”;他谈台湾大学“争自由、为民主、保国家”的校风;他指涉杜威的实用主义,“以渐进、逐步的、改良的方式,来面对所有的社会的、国家的问题”;他提出三民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岔,又问,“我们要选择的到底是哪一条路?”他介绍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可是不忘记说,台湾的成就来自于经济发展之后开展出来的“政治民主化的工作”。在祝福大陆的经济成果同时,他紧接着赞美大陆基层的民主选举制度,甚至于具体地提到中国“宪法”里头对于财产作为基本人权的事实。更明确地,他指出,“整个的政治改革„„在大陆还有相当的空间来发展。”
连宋演讲 在对的时地 说对的话
宋楚瑜的演讲策略,在提出两件事:一是理清“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一是,台湾最重要的成就不在于“富”,而在于“均富”。“蒋经国先生在执政台湾十六年当中,台湾每一个国民所得从482美金成长到5829美金,成长了十一倍。但最高所得的家庭五分之一和最低的五分之一,当中的差距一直维持在4-5倍以下的水准。”
连战会不知道大陆官方对自由主义的态度吗?他会不清楚目前极其严重的拆迁和土地剥削问题吗?宋楚瑜会不知道在“和平崛起”的后面所隐藏的巨大的贫富不均?显然都明白,而且,都说出来了。这需要勇气,需要智慧,也需要承担。
(如果两人的大陆言行一不小心得罪了北京掌权者,所有的苦心都白费了。可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讨好北京,不单会招来民进党的趁机挞伐,也会带来历史的审判。)〖注:括号中内容在《中国青年报》版上被删除〗连战选择谈自由主义,宋楚瑜选择谈均富,自由民主和均富,恰恰是台湾人最在乎、最重要、最要保护、最不能动摇不能放弃的两个核心价值。(对于生活在大陆的有思想的人们而言,也恰恰是他们最愿意为之奋斗、为之努力不懈的目标。)〖注:括号中内容在《中国青年报》版上被删除〗
如果只谈民族感情和国家富强这样的“大叙述”而这两个核心“小叙述”不在连宋的演讲稿中,我会觉得,这两人愧对历史。
幸好,他们说了。在对的时刻,在对的地方。公元二○○五年/五月廿四日/香港
今天这一课:品格
龙应台(原载二〇〇六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国时报·A7版/话题》)光荣的一日
今天,是一个光荣的日子。将来的历史会写到,在二○○六年六月二十七日这一天,台湾人行使罢免权,督促一个总统下台。
不论今天的罢免结果如何,台湾人民又在华文世界的民主进程和宪政史上,竖立了一个全新的里程碑。
表面上,台湾一片动荡;人们每天看见、听见,被铺天盖地包围的,是电子媒体的夸张和耸动、街头巷尾的挑衅和喧嚣、丑闻弊案的揭发或遮盖、领导人物的尊严扫地、意见菁英的各说各话。民主似乎堕落成只剩下政治操作的尔虞我诈;价值的混淆,是非的颠倒,社会互信的严重腐蚀,使人开始怀疑,这一切是否值得。
但是,你不能不看见,在这喧嚣混乱的同时,人民在集体补课,补修在威权时代里不准你修的公民课。
每一件贪腐弊案的揭露,都使政府的权力运作增加一分透明。每一篇对金融勾结的报导,都使人民对公共政策多一份警惕。每一次政治人物的演出,都使人民更熟悉他的伎俩,看穿他的破绽,认清他的品质。不要小看了台湾人民,台湾人民在弊案中累积他对权力本质的认识,在喧嚣中磨利他对政治人物的判断,在纷纭中加深他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在混淆中培养他对真伪价值的辨识。
他挣脱了权威的束缚,实践过选举,实验过公投,现在,他再跨出一步,敢于尝试罢免。罢免可以不成功,但是人民已经给政治人物一个清清楚楚的警告:我可以选你,就可以罢免你。
世界上没有人能否认:台湾有的,是整个华人世界里政治敏感度、成熟度、自主性最高的公民群体。
补课的代价可能很高,可是成熟的过程没有不痛苦的;今天,我以身为台湾公民为荣。
足球不只是足球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负担。昨天,收到一封电邮,作者是一个十七岁的德国少年:
“麦茵河中央搭起一个大得不能再大的电视银幕,两边都可以看到球赛现场转播。河两岸挤满了人,新闻说,起码有三十万人聚到河边来,隔着中间的河水,两岸对看。
“马路上、河岸边、广场上、酒馆里,挤满了人,各色人种„„最奇怪的是,每个人都在微笑,都在拥抱,都在唱歌。我从来没见过德国人对彼此那么友善,对陌生人那么热情,我从来没见过德国人那么喜悦,那么开怀。
“我也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德国国旗同时出现──几千几万幅国旗在人们的手里挥舞飘动。我从来没见过德国人那么以自己的国家‘自豪’,其实,我从来没见过德国人以自己的国家‘自豪’过──这真是第一次。大家在挥舞国旗为德国队加油的时候,好像纳粹的阴影真的消失了,好像人们突然发现──我们是德国人,是一体的。
“我这才发现,这次主办足球世界杯,对德国人的‘认同’是多么、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我很吃惊。”
这个十七岁的德国青年以一种最天真的方式认识了政治领袖们非常明白的一种规则:成功地主办国际体育竞赛可以给国民带来自豪感以及向心力。在全世界的注目之下,把盛会办得风光,人民会以他所属的国家为荣;国际竞技所带来的“同舟共济”和“同仇敌慨”的情感,又能加深人民的国家认同和社会凝聚。每一个有能力的国家都卯足了劲在竞争重大国际竞技或博览的主办权,除了经济考虑之外,这“凝聚认同”、给国人光荣感的政治考虑,是一个核心因素。
元首不只是经理
一个国家的元首,在我的理解,有四个核心的责任:
第一,不管国家处境多么艰困,他要有能耐使人民以自己的国家为荣,使国民有一种健康的自豪感。
第二,不管在野势力如何强悍,他要有能耐凝聚人民的认同感,对国家认同,对社会认同,尤其是对彼此认同。
第三,他要有能耐提得出国家的长远愿景。人民认同这个愿景,心甘情愿为这个愿景共同努力。
第四,他不必是圣人,但他必须有一定的道德高度,去对外代表全体人民,对内象征社会的价值共识。小学生在写“我的志愿”时,还可能以他为人生立志的效法对象。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带领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的这位元首,是的,他近乎灾难性地不及格。
当他在空中做外交“迷航”的时候,当他让霸气的美国政府直接或间接羞辱他的时候,台湾人没有自豪感可言,只有沉默的屈辱。当他用充满暴力暗示和诱引冲突的语言对人民说,“我愿意牺牲,扣扳机吧”的时候,台湾的社会是被精心设计地撕开割裂,而不是和解和凝聚。当他对一件又一件的弊案无法澄清,前后矛盾,而同时又拒绝反省的时候,他不是一个道德典范,他是一个典范的颠覆与嘲弄。
至于可憧憬的愿景──谁说得出什么是台湾的愿景?这个社会,已经有好几年,没有人在谈愿景了。举国的力气,投掷在对一个人的争执上。一个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枢纽,变成问题的来源。
我们赋予元首的任务,是让他以超出我们的道德力量去做教育孩子的人格典范。是让他以高于我们的眼光,为我们找到方向,指出梦想之所在。是让他以远比我们开阔的胸襟去把那撕裂的,缝合;使那怨恨的,回头;将那敌对的,和解;把那剑拔弩张的,春风化雨。
他回报我们的,却正好是一切的反面。
这个是非,在我眼中,是分明的。元首不是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只需谈执行绩效和法律责任。对于元首,法律责任只是最低要求、最末端的一件事;他第一要担起的是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都不是依靠法律条文来规范的。
规范政治和道德责任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体文明和教养。谁教过他“品格”? 当一个元首成为“千夫所指”时,一个深层问题必须追究的是,这样的元首和他的裙带集团,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他们的家庭和小学教育,有没有教过他们,一介不取是基本操行,诚实是第一原则?他们的中学教育,有没有教过他们,公和私的界线要严格分明,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元首的大学法律系教育,有没有教过他:最大的权力必须以最大的谦卑来承担?有没有教过他韩愈在一千两百年前说过的话:“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没有教过他萨穆尔.斯迈尔斯在一百三十年前说过的话:“一个伟大的国家领袖在他身后留给国家的财富是,一个毫无瑕疵的生活楷模,是所有后人在形成自己品格时仿效的榜样”?
他所一路成长的社会环境──父母、长辈、老师、社区、媒体、整个教育系统,有没有给过他一种熏陶,一种教训,告诉他:没有品格,权力可能就是灾难?
培养了他的政党,在台湾民主进程上曾经做过伟大贡献的这个党,有没有认识到,人民当初是因为对这个政党的品格有所信任才将权力交给了它,而将来人民还迫切地需要它,重建清新的品格力量,去监督和对抗下一轮可能腐败的新的执政者?
今天拼命为他辩护的人,是为了什么而为他辩护?品格和道德,在民主政治里,究竟还算不算数?今天反对他的人,又是为了什么而反对?是真正原则的坚持,还是党派权力的便宜计算?
如果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政党,从来就不曾把品格和教养看做教育的关键内容,如果我们的政府,从来就没把公民素养看做国家的教育大计,如果有了民主制度,但是制度里的人民本身是一个对于品格根本不在乎的群体,那么选出一个无能、无识又严重缺乏耻感的总统,我们为什么惊异呢?
任何一个政治人物,都是社会的整体文明与教养的产物。检讨他、批判他的同时,这个社会本身的公民教育和品格培养,恐怕更值得我们深深、深深地思索。
一点也不差
所以,罢免通过不通过,哪里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呢?罢免的真正历史意义其实在于,透过罢免的提出,台湾人民用无比清晰的声音做出宣示:民主不是民粹,自由不是放任,容忍不是抛弃原则,人民长大,不代表不需要典范。透过罢免的提出,人民在考验自己对大是大非有多少坚持,对社会进步的力量有多少信心,对不该忍受的行为他如何决断,对值得奋斗的目标他如何执着。
一课一课地上,一关一关地过;一路走来,台湾人,你一点也不差。
请用文明来说服我
给胡锦涛先生的公开信——“胡锦涛”代表什么?
龙应台(原载二〇〇六年一月二十六日《中国时报》)
锦涛先生:
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先生在二零零六年一月中勉励他的国青团青年学员时,说了这么一句玩笑的话:“希望将来国青团也能培养出一个胡锦涛。”
我相信这是他从政以来所说过的最不及格的笑话。马英九先生很可能只单纯想到,“胡锦涛”是从共青团体制里脱颖而出的国家领导人,但是会说出这样的话,也透露了他显然不曾更深刻地细思过,共青团是个什么样的体制?这个领导人所领导的“国家”,是个以什么为本的国家?他的权力来源是什么?正当性何在?在二十一世纪初掌握中国政权的“胡锦涛”这三个字,代表了什么意义?
它当然代表了超高的经济成长指数,让世界惊诧,让国人自豪,可是同时,在政治自由的指标评比上,中国在世界上排名第一百七十七名。您可以说,这是以“西方右派”的标准来衡量的,不符合“中国国情”。好,让我们用一个社会主义的指标吧。追求资源分配的平等,不管均富或均贫,都是左派的核心理想吧?在贫富差异上,中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4,迫近0.45,这已是社会大**的门槛指标。指标数字下,多少人物欲横流,多少人辗转沟壑。也就是说,“胡锦涛”三个字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历史里,仍代表一种逆流:在追求民主的大浪潮中,它专制集权;在追求平等的大趋势里,它严重的贫富不均。
在您刚刚上任时,人们曾经对年华正茂的您寄以期望,以为,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人物,您的心灵和视野会比您的前辈们更深沈,更开阔。共产党权力革命的杀伐蛮横之气,终究要被人文的体贴细致和文化的润物无声所取代。但是,两年了,我们所看见的,是什么呢?
被割断的喉咙
促使我动笔写这封信的,是今天发生的一件具体事件:共青团所属的北京《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今天黄昏时被勒令停刊。在此之前,原来最敢于直言、最表达民间疾苦的《南方周末》被换下了主编而变成一份吞吞吐吐的报纸,原来勇于揭弊的《南方都市报》的总编辑被撤走论罪,清新而意图焕发的《新京报》突然被整肃,一个又一个有胆识、有作为的媒体被消音处理。这些,全在您任内发生。出身共青团的您,一定清楚《冰点》现在的位置:它是万马齐喑里唯一一匹还有微弱“嘶声”的活马。而在一月二十四日的今天,这仅有的喉咙,都被割断。
在《冰点》编辑们正式得知这个“割喉”处分之前,所有跟《冰点》有关的字和词,已经从网路上彻底消灭。在您的领导之下,网路警察的绝对效率,令人骇异。选在今天执“刑”,谁都知道原因:春节前夕,人们都已离开工作岗位,准备回乡围炉。报纸开始扑天盖地报导娱乐,制造温馨;电视开始排山倒海地表演联欢,生产快乐。选在这一天割断中国仅有的喉咙,然后让普天同庆的欢声把它淌血的声音遮住。行刑者蹑手蹑脚走开,过完年,一切都已了无痕迹。网路警察的效率和现代传媒的操弄,是您所呈现的二十一世纪统治技巧。网路警察动作快,是怕自己的人民知道;精算时间动手,是怕国际媒体知道。偷偷摸摸地执行,费尽心机地隐藏,泄漏的是政府的虚心和害怕。
但是,请您告诉我这个困惑的台湾人民:这“和平崛起”大有为的政府,究竟为什么如此的虚心和害怕?《冰点》的停刊,其实没有人真正的惊讶,人们早在暗暗等待,好像一个宿命论者永远在等着鬼的半夜敲门索命;我发现,太多的灾难和压迫,使得大陆很少人相信好事会长久、梦想能成真、正义能落实。刊出龙应台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时,网路上已经四处流传《冰点》被封杀的臆测;今天,只是“鬼”终于被等到了。而《冰点》“勇敢”到什么程度使得共产党用这样阴暗的手段来对付它?
仇外的建国美学
今天封杀《冰点》的理由,是广州大学袁伟时先生谈历史和教科书的文章。因为它“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对„„攻击社会主义,攻击党的领导”。而“毁”掉了一份报纸的袁伟时先生的文章,究竟说了什么的话,招来这样的惩罚? 我认真读了这篇文章。袁伟时以具体的史实证据来说明目前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谬误百出不说,还有严重的非理性意识形态的宣扬。譬如义和团,教科书把义和团描写成民族英雄,美化他对洋人的攻击,对于义和团的残酷、愚昧、反理性、反现代文明以及他给国家带来的伤害和耻辱,却只字不提。综合起来,教科书所教导下一代的,是“
一、现有的中华文化至高无上。
二、外来文化的邪恶,侵蚀了现有文化的纯洁。
三、应该或可以用政权或暴民专制的暴力去清除思想文化领域的邪恶。”。对于这种历史观的教育,袁伟时非常忧虑:“用这样的理路潜移默化我们的孩子,不管主观意图如何,都是不可宽宥的戕害。”
锦涛先生,我不是不知道,共产党是以美化秦始皇、盗跖、太平天国、义和团这样一个历史脉络来奠定自己的权力美学的。我也不是不知道,每一个政权都会设法去建构一个所谓建国神话和图腾──您因此一定也很理解民进党的企图。但是,建构的国族神话里如果藏有仇外情绪,就是一个必须正视的危险。在二十一世纪,国界几乎快要不存在,地球愈来愈是一个紧密的村子,因为唇齿相依,不得不忧戚与共。中国为什么极力争取主办奥运和世博?目的不就是企图以最大的动作向世界推销一个新的中国形象:你看,中国是一个充满发展能量、爱好世界和平、承担国际责任的泱泱大国!如果对外面的世界推销的是这样一个形象,关起门来教下一代的,却是“中华文化至高论”、“外来文化邪恶论”以及义和团哲学,请告诉我,哪一个中国是真实的?总书记能够光明磊落大声地告诉国际社会吗? 袁伟时说,教科书不能罔顾史实,不能赞美暴力,不能教下一代中国人对自己狂热,对外人仇视。这样的认知,锦涛先生,在我们这里,叫做“常识”。在北京,竟然是违反“主流意识形态”的入罪之论。那么能不能请您告诉我这个台湾人民,您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 哪一个是你真实的面孔? 我们暂且不管大陆的知识份子和一般人民读者怎么看这《冰点》事件,但是我很愿意和您分享像我这样一个台湾的知识份子的感受。至于龙应台这样思维的人在台湾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影响力,您自己判断。我对中国大陆有着深切厚重的情感,来自命运血缘,历史传统,更来自语言文化。在台湾生长,我同时发展出与这一条“家国认同”情感线平行并重的执着,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道的坚持,而从这种尊重和坚持衍生出其他的基本价值:譬如主张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譬如对贫富不均的不能接受,对国家暴力的绝不容忍,对统治者的绝不信任,譬如对知识的敬重,对庶民的体恤,对异议的宽容,对谎言的鄙视„„ 这一条我称之为“价值认同”的理性线。当“家国认同”的情感线和“价值认同”的理性线相互冲突时,我如何取舍?毫无犹豫,我选择后者。二十年前,我曾经写《野火》和国民党那个“家国”对抗;李登辉当政时,我曾经为文批判他的虚伪与狭隘;陈水扁不公不义,又迫使我执笔彻底抵抗。所以您如果闹不清我究竟是“统派”或是“独派”,不妨这样试试:台湾和大陆,哪边符合我的“价值认同”,就是我的“家国”。哪边违背我的“价值认同”,就是我离之弃之抵抗之的对象。如果两边都符合我的“价值认同”,那就开始讨论统一吧。所以,我是统派还是独派呢? 以这样的价值结构来看今天《冰点》事件,您说我这个台湾人看见什么? 我看见这个我怀有深切厚重情感的“血缘家国”,是一个践踏我所有“价值认同”的国度: 它,把真理当谎言,把谎言当真理,而且把这样的颠倒制度化。它,把独立的知识份子当奴才使用,把奴性的知识份子当家仆使用,把奴才当──啊,它把鞭子、戒尺和钥匙,交到奴才的手里。它面对西方是一个脸孔,面对日本是另一个脸孔,面对台湾是一个脸孔,面对自己,又是一个脸孔。它面对别人的历史持一个标准,它面对自己的历史时──错了,它根本不面对。它选择背对自己的历史。它拥抱神话,创造假象,恐惧真相。他最怕的,显然是它自己。
„„ 您,还要我继续说下去吗?
请说服我
我真正想说的是,锦涛先生,作为一个台湾人,我实在不在乎团团和圆圆来不来台北,虽然熊猫可爱得令人融化。但是我这样的台湾人可真在乎《冰点》的安危,就像很多、很多香港人真在乎程翔那个被逮捕的记者的安危。如果中国的“价值认同”是由一群手持鞭子、戒尺和钥匙的奴才在垄断它的解释和执行,而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是被打击、戒律、监控的对象,请问,我们谈统一的起点理由究竟是什么呢?而我对中国的情感还是有条件的,台湾还有很多热爱、深爱、无条件地执着地爱中国那片深厚土地的人──您又用什么东西去跟他谈统一,而他不致被人嘲笑、咒骂呢? 重点不在团团和圆圆,您知道吗?重点也从来就不在民进党,您明白吗? 重点就在《冰点》这样具体而微的事情上,因为,说穿了,锦涛先生,您容不容许媒体独立,您尊不尊重知识份子,您用什么态度面对自己的历史,以什么手段去对待人民,每一个最细小的决定,都系在“文明”这两个字上头。经历过野蛮,我们不得不在乎文明。
请用文明来说服我。我愿意诚恳倾听。
一个主席的三鞠躬
龙应台(原载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中新网10月31日电──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30日下午首次以党主席身份,参加上世纪50年代“政治受难者”秋祭追思会,同时他也代表国民党,三度向“白色恐怖”受难者家属表达歉意。
据香港文汇报引述台湾媒体的报道,马英九指出,虽然“白色恐怖”时期他只是小孩子,但既然他现在身为主席,就必须承受国民党过去的责任。
据报道,马英九30日参加一项名为“五十年代政治受难者秋季追思会”,在致词中他指出,过去他四度参加这个活动,但这次是他首次以国民党主席的身份参加祭典,他要代表国民党,向50年代受难者家属表达歉意。马英九三度向受难者致歉,他也是国民党迁台40年来,首度公开为“白色恐怖”事件道歉的国民党主席。在北爱尔兰的恐怖爆炸活动盛行时,你进入一个餐厅时,朋友会说,嘿,不要坐在靠窗的位子,因为,当恐怖分子持机关枪从街上疯狂扫射时,坐在窗边的人先罹难。
如果你从古城耶路撒冷搭公共汽车到犹太人的屯垦区去,朋友会拉住你说,不要坐公共汽车,公共汽车是自杀炸弹最大的目标。
纽约的高楼、伦敦的地铁、巴格达的饭店、雅加达的市场,在“危险”的威胁阴影下,人们驻足不前。平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寻常空间,成为恐怖区。
恐怖分子──那身上绑着炸弹冲进超级市场的人,究竟做了什么?
第一,他滥杀无辜。如果他只挑那“罪有应得”的人,震动不会那么大,绝大多数的人觉得与自己无关,日子可以照样过。但是一旦滥杀无辜,所有的人都被威胁了,他要的效果,也才能达到。
第二,他的目标,在他心目中,是正确的、正义的。因为目标有道德的崇高性和优越性,因此滥杀无辜是一个必要手段。
如果这可以构成恐怖活动的核心定义的话,那么执政者以公权力整肃异己,就是不折不扣的国家恐怖行为了。最早的记忆,是小学五年级,1962年。大家都很喜欢的年轻的数学老师正在讲课。教室外楼地板突然响起人声杂沓,匆忙而紧张。穿着黄色卡其衣服的一堆人,手里有枪,冲了上来。数学老师早已蹿出教室,奔向走廊尽头。孩子们在惊慌中四散。
我们趴在四楼的栏杆往下看。追捕者的脚步声还在楼梯里砰砰响着,往下追赶。布着黄沙的操场上,数学老师的尸体呈大字型打开,脸往上,刚好和我们对望。那黄沙,看起来那么淡漠,荒凉。
那是我第一次听见“匪谍”这个词。
然后就听得多了。哪一个老师开学时突然不见了,最怪异的是,没有人问,也没有人谈。一个每天在身边的人,突然“蒸发”了,而大家都假装它不曾发生。
耳语。连耳语都很少。只知道隔壁人家的大儿子被吉普车带走了就没再回来。但是,连他的父母都不吭声。做父亲的照样上船捕鱼,做母亲的赤脚坐在地上修补渔网。那是好大一张网,铺开来可以盖住一整条船。小孩闹着玩钻进去,一被缠住,怎么扯都脱不了身。
1972年,我读大学二年级。突然几个同学不见了。“小胖的男朋友昨晚给抓走了”,是我听到的惟一完整的句子。以后的几十年,事情没在光天化日之下浮起来过。
我们过着正常的、幸福的、向往未来的日子:读书,考试,毕业。恋爱,留学,结婚。还有,我们继续爱国,支持我们的领袖。小小的蛛丝马迹,确实被我们看见,譬如说,报纸新闻版上时不时就出现一则豆腐干大小的方块:“勾结奸匪媚敌求荣的×××、×××、×××等三人昨晨伏法。”像阳光下的蜘蛛网,我们把它撩过,抹净了脸,继续热切地走向光明。那被扔进黑暗里的人们,则继续腐烂。究竟是些什么人,被国家扔进了黑暗? 是王志鹏这样不识字的马祖渔民。在1965年7月的一个早上,因为天气特别清朗,王志鹏说,“今天气候很好,风向、潮流也不错,开到大陆很近。”船主听见了,马上去报告,王志鹏变成“叛乱犯”。
判决书说:“„„按共产匪徒窃国以来,祸国殃民,世人有目共睹,大陆爱国同胞,无不以生命为赌注,冲出铁幕以求自由,王、林二员竟愚昧无知,投匪妄举实可悯而不可恕。惟查王、林二员知虑浅薄,本于我反攻政策,用示矜恤,依法减轻从宽处有期徒刑五年,以为试法者戒。”
是中学英语老师柯旗化。一整代人读他所编写的《新英文法》而考上高中、大学、留学,但是没有人知道,他因为思想“左倾”而被监禁17年。罪证之一,据说,是他所拥有的《汤姆历险记》,作者是马克·吐温,和“马克思”有关系。都姓“马”。
是进步青年林书扬和陈明忠,参与了反贪官污吏的民众运动,一次一次被逮捕,林书扬被关了35年,陈明忠“只有”21年。是中央日报总编辑李荆荪,是关切劳苦大众的作家陈映真,是台大医生郭琮,是作家和编辑柏杨,因为一幅涉嫌影射的漫画。
是知识青年大学生,我的同代人,因为他们私下组成读书会,研读《资本论》,很多人被判了20年~25年的徒刑。不等服刑期满,已经有人在牢里成为精神病患者。
当然还有真正的“匪谍”,譬如朱谌之,坚持自己的政治信仰到最后一刻。很多年、很多年之后,我们才知道,在50年代的“白色恐怖”时期,军事法庭受理的政治案件有29407件,受难人大概有14万人。司法院的数据更高,政治案件达六七万件,如果以每一个案件平均牵连三个人计算,那么受军事审判的政治受难人应当在20万人以上。如果把这些人的家属和亲人算进去,受到政治迫害的大概就有100万人。
很多年、很多年之后,我们才知道,报纸上那豆腐干大小的新闻背面,藏着什么样的现实:以1950年代的前五年为例,国民党政权在台湾至少杀害了四千多人,监禁了8000个以上的“匪谍”,而所谓“匪谍”,真正的共产党只是极少数。大多数,是对现状不满、心怀理想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是有正义感的工人和农民,是糊里糊涂不知所以被构陷的小市民。贫穷的50年代,一个人的平均月薪是200元,检举“匪谍”的奖赏却可能高达20万元。
制度,鼓励构陷。制度,创造冤假错案。
1984年12月,台湾最后两个政治犯走出了监狱;坐满了34年零7个月的思想监狱,他们走进陌生的阳光。有这么多“无辜”的人受难,是因为,主事者必须“滥杀无辜”才能达到他要的震吓效果:只有在无辜的人也会遭难时,人们才会真正的心生恐惧,才会屈服。
同时,主事者相信自己动机的高尚,信仰自己目标的正确。“台湾是反共抗俄的基地。凡是食息于台湾的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应该一面有死守台湾的决心,另一面有打回大陆的决心„„假如丧心病狂,竟与奸匪相勾结,„„那就真正死有余辜。”(1950年7月17日《中央日报》社论)
为了一个自认“崇高”的目标,整肃意见相左的人,不惜滥杀无辜,以制造震吓效果,是民间做的,叫做恐怖主义。政府为之,叫做国家恐怖主义。成千上万的人,本来应该是我们尊敬的老师、倚赖的同事、宠爱的子女、依恋的情人,却在我们看不见、听不见的角落里叹息、哭喊、疯狂,流血,倒地时满口尘埃。而同时,我们在校园的阳光里追求个人的幸福,经济在起飞,社会在繁荣,国家建设在大步开走。
你几乎以为,那些未经审判就被枪毙的人,那些被扔在黑暗中逐渐腐烂的人,是社会进步必付的代价:以他们腐烂的尸体来肥沃我们的经济发展。
可是有一个问题还是避不开的:我们长期默许黑暗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天真。在我们的天真里,那掌权者所教给我们的价值,仍旧是公平、正义、和平、真理那一套。他必须这么教,否则他无法令我们相信他目标的崇高和正确。然而,我们是认真的。
因为我们天真,所以我们认真,愈天真的人,愈认真。当社会繁荣到某一个程度,我们就不可避免地回过头来跟他较真,试图去看清楚、弄明白,公平正义究竟在哪里。
你再怎么天真也不能不看见漫天的蜘蛛网,不能不听见鬼魅一样的叹息,踩到青草堆里的白骨。台北市文化局新闻稿
发稿日期:民国九十年十二月十一日
《拨开历史的迷雾———黄荣灿墓勾起“二·二八”与白色恐怖记忆》 走进“二·二八”纪念馆,一幅震慑人心的木刻版画“恐怖的检查”,令人印象深刻,卡车上满载荷枪的军人托着枪杆,向跪地求饶的小贩们威吓,私烟散了满地,惊恐溢于言表。这幅画被视为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圣画”,也常在民主运动中使用,但作者姓名却总被隐匿。很少人知道这是一位来自四川,年方29岁的年轻版画家的创作,但火热生命却亡魂于白色恐怖中,直到半个世纪之后才被人发现葬身处。
11日上午,龙应台以文献会主委身份,会同日籍学者横地刚、政治受难人互助会总会长吴澍培等人,赴六张犁公墓探视木刻家梅丁衍在六年前于荒烟漫草中找到的黄荣灿墓址。黄荣灿,木刻版画家,四川重庆人,民国三十四年自大陆来台,任职师大美术系,作育英才无数,作者当年亲眼目睹“二·二八”事件,作品“恐怖的检查”是现存极稀少纪录“二·二八”事件景况的美术作品。“二·二八”之后,黄荣灿并未逃离台湾,相反地仍积极活跃艺坛,遇害前还在中山堂举行现代画展,被喻为台湾第一位研究抽象画派者。民国四十一年十一月因匪谍嫌疑于马场町被枪决,事件发生后,不仅几位美术系老师合开的美术研究班草草结束,画坛写实主义也随之夭折,一位当时正在影响台湾近代美术发展的巨擘自此殒落。
半个世纪即将过去,民国八十四年发现黄荣灿先生埋骨的六张犁公墓,当地统计出的白色恐怖受难者坟冢达两百多座。逝者已矣,但历史不容空白,龙应台表示,从“二·二八”、白色恐怖、台湾文化协会、乃至于更早的芝山岩事件、清代义冢,一段段清楚的历史切片,都给人很大的省思空间。黄荣灿用他火热的艺术生命走访兰屿原住民,并用心描绘当时生活在贫困中的底层民众生活,带来具有人道关怀的写实主义画风,非常具有启发性。龙应台希望透过严肃的历史,使规划中的纪念公园还原白色恐怖的史貌,也让台北人学会逃脱纷扰的争论,用更宽广的文化胸襟面对未来。台北市文化局新闻稿
发稿日期:民国九十年十二月十七日
《魂葬六张犁———文化局将指定白色恐怖“乱葬岗”为历史建物》
民国四十一年苗栗客籍人士徐庆兰因叛乱被逮捕,同年8月于马场町刑场被枪决,此后尸首即不知去向。直到民国八十二年5月28日,才被他弟弟曾梅兰锲而不舍地在六张犁公墓的竹丛里找到埋尸处。经过整理,当地一共发现两百零一个白色恐怖受难者的墓碑,隐没近半世纪的历史,终于又重新出土。
文化局长龙应台17日下午会同台大历史系教授王晓波、台大城乡所教授夏铸
九、中原建筑系教授宪二,前往六张犁公墓顶会勘白色恐怖墓冢的历史保存价值。母亲被当作“匪谍”遭枪毙的王晓波教授表示,战后国际冷战,从1949到1954年之间,国民政府进行言论管制,处决许多异议分子,六张犁公墓所浅浅掩埋的这批冤魂,都是当年枪决后没有家属领回埋葬的受难者。
上周二文化局才在此就版画家黄荣灿事迹进行回顾,坟地现场虽经受难者家属稍做整理,但保存状况并不理想,现场也没有任何历史的说明,文化局希望经由历史建筑或古迹的指定,确认这批墓冢的保存范围与文化价值,让白色恐怖历史出土,具有正面的文化意义。
龙应台表示,今天的指定有三层意义:第一是打破过去只从“建筑”或“美学”的观点来认定古迹或历史建筑,而从历史的眼光,使所谓“文化资产”的内涵更深厚;第二是把阴森的墓地和恐怖的记忆,转化为积极的历史教育场所,让下一代人透彻认识国家的滥权所可能带来的灾难后果;第三层意涵则是把受难者的乱葬岗纳入文资法的保护对象,避免遭到可能的破坏。
文化局在指定历史建物的法定程序完成之后,将协助社会局把乱葬岗保存成为白色恐怖受难者的纪念墓园。“1999年,我为了编辑《二十世纪台湾》画册,在许多单位的档案室搜寻有价值的历史照片。一天晚上,我在一家过去很有影响力的报社的相片柜底部找到一袋沾满灰尘的照片。打开袋子,赫然看见一批血淋淋的枪杀照片,发布单位是“军事新闻社”,发布时间是1950年。这些照片是“国防部”发往特定新闻单位,以便刊在报纸上作为警示之用,或许画面过于血腥,绝大部分均未曾公布。后来我向该报购买了这批珍贵的照片,还不确定能否以某种形式向外公开。
“2000年,我向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提到此事,把照片给她看,最后决定以文化局的名义在‘二·二八’纪念馆的地下展厅举行特展。这是一项极为勇敢的决定。台湾社会还没有成熟到能客观看待不同政治颜色的献身者的程度,在长达50年滴水不漏的反共教育后,把共产党员以正面形象展示出来,无论其中强调何种人权或人道思想,结果都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
“2000年8月25日,《1950仲夏的马场町———战争、人权、和平的省思》特展在‘二·二八’纪念馆揭幕。这次展览打破禁忌,客观陈述了上世纪50年代初国民党政权在台北马场町刑场大肆枪杀共产党员与左翼人士的历史。由于选题特殊且披露了新史料,这个展览被媒体广泛报道,展览场每天都挤满了观众,说这是该纪念馆开馆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展览,应该不为过。”——徐宗懋,《亚洲周刊》2005/11-06 10 我记得那个中午,是午休时间,徐宗懋把照片在我桌上摊开,阳光刚好穿过百叶窗照进来,一条一条印在照片上,白花花一片。有好几张照片,是执刑者对着被枪毙者的正面近距离拍的,当作死刑完成的证据。死者的眼睛呆滞而突出,对着镜头。
我看看玻璃窗外,对面摩天大楼建到一半,吊车在空中滑动,工人,蚂蚁一般细小,在升降机里挥手。远处传来消防车的呼啸声,由远而近,由近而远。这些50年前因为政治信仰而被枪毙的人可知道,世界最高的楼,即将出现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他们的牺牲,值不值,用什么标准来量?谁又有资格来说?
徐宗懋完全清楚我的处境:这黑白照片里的,都是被国民党政权所虐杀的人。现在,2000年,是民进党执政的时代。办这个展览,很可能为我招来两批人马的攻讦。那卫护国民党的,会认为这是用过去丑恶的历史来打击已经失去政权的国民党。那支持民进党的,会认为我在为中国共产党辩护,更可能认为,我故意强调“外省人”在白色恐怖中被杀之众多,来淡化“二·二八”事件中国民党杀害“本省人”的相对罪责。
政治风暴,是逃不掉的。我看看徐宗懋,说,“办吧。”但是请他在展览时,凡是枪毙者的正面照,都必须用一面黑纱罩着。照片旁边写上一句话:“为了尊重死者和死者可能幸存的家属,我们加上黑纱。如果您愿意看,请自己揭开。”
展览开幕后,民众反应热烈,但是攻讦果然如排山倒海而来。我被称为“刽子手”、“加害者”、“文化希特勒”、“共产党的同路人”„„ 我其实只是不相信,人权应该以政治立场来区隔。国民党、共产党、民进党、他妈的党,如果人的尊严不是你的核心价值,如果你容许人权由权力来界定,那么你不过是我唾弃的对象而已。不必吓我。
从10岁那年看见数学老师在黄沙操场上的“大”字尸体,我大概已经开始慢慢走向今天。台湾的民主,在“两颗子弹”之后,被很多人拿来讪笑,作为负面教材。是的,民主了之后,仍旧有权力的滥用、官商的勾结、多数的暴力、庸俗之凌驾于品位、混乱无能之取代效率。电视上呈现的叫嚣和充血,被当作台湾民主的注册商标,外地人开心地嘲笑,台湾人羞耻地低头。
我总觉得,奇怪,为什么你偏偏看不见那静水流深的地方? 1987年8月30日,“台湾政治受难者联谊总会”成立。1988年9月27日,“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成立。
1992年,刑法100条废止。刑法100条,所谓的“言论内乱罪”,结合“动员戡乱时期”的“惩治叛乱条例”,是导致4000人被枪毙、上万人长期监禁的法源条例。
1997年9月26日,“50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进会”成立。主要诉求:
1、推动平反活动。
2、催促政府公布相关资料。
3、成立六张犁和马场町的“白色恐怖纪念公园”。
1998年6月17日,公布制定《戒严时期不当叛乱暨匪谍审判案件补偿条例》。9月5日设立“财团法人戒严时期不当叛乱暨匪谍审判案件补偿基金会”,开始对受难者家属发放补偿金。
1999年,控制言论、提供文字狱法源基础的《出版法》废除。
2000年8月,台北市政府历经两任市长,设立了马场町纪念公园,悼念在此被枪杀的所有政治犯。2000年12月,台北县政府立碑纪念“鹿窟事件”。1952年12月29日,军警包围台北县鹿窟山区,大肆围捕地下共产党人,前后四个月逮捕200多人,是50年代台湾最重大的政治案件。
2001年,修订《陆海空军刑法》,使军人也受合乎宪法的人权保障。原有四十四项“惟一死刑”修订后只剩下两项。
2001年,修订《冤狱赔偿法》,扩大赔偿范围,包括流氓。2002年,废止《惩治盗匪条例》。
2002年6月2日,长年监禁政治重犯的绿岛设立了人权碑,碑文作者是曾在此监禁12年之久的作家柏杨:“在那个时代,有多少母亲,为她们被囚禁在这个岛上的孩子,长夜哭泣。”
2003年1月11日,六张犁“乱葬岗”正式成为“戒严时期政治受难者纪念公园”,对民众开放。《戒严时期不当叛乱暨匪谍审判案件补偿条例》是个令人伤心的疗伤剂。“补偿条例”?为何不是“赔偿条例”?“补偿”,代表你对我宽大,“赔偿”才代表你向我认错。受难者家属要求政府更改文字,但是政府尴尬了:用“赔偿”,那么是不是代表从前的法律全都错了呢?是不是所有的法官、警察、狱吏、公务员,当年的军人,都得追究责任、判刑呢?
“补偿”,是一个暂时止痛折衷的办法。到2004年9月为止,依据这个条例已经受理了7454件,申请人数18046人,已经接到补偿的有5984件,其中死刑是695件。最高的补偿金是600万台币。
冤假错案在补偿之列,那么,真正为共产党渗透到台湾来的“匪谍”被逮捕、枪杀,在60年后的今天,补偿不补偿? 我把条例拿在手上。短短14条,薄薄两张纸,却重得像铁,沉得像一口黑井。那文字,简单,利落: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戒严时期,台湾地区系指自民国三十八年五月二十日起至七十六年七月十四日止宣告戒严之时期;金门、马祖、东沙、南沙地区系指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十日起至八十一年十一月六日止宣告戒严之时期。
第三条:„„为处理受裁判者之认定及申请补偿事宜,得设财团法人戒严时期不当叛乱暨匪谍审判案件补偿基金会;其董事由学者专家、社会公正人士、法官、政府代表及受裁判者或其家属代表组成之。
受裁判者及其家属代表不得少于基金会董事总额四分之一。第六条:补偿范围如下: 一执行死刑者。二执行徒刑者。
三交付感化(训)教育者。四财产被没收者。
第七条:基金会应独立超然行使职权,不受任何干涉,依调查之事实及相关资料,认定受裁判者,并受理补偿金请求及支付。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请补偿: „„
二、依现行法律或证据法则审查,经认定触犯内乱罪、外患罪确有实据者。凡是依照今天的“现行法律”不算触犯内乱外患罪的,或者没有实据的,都可以获得补偿。
是的。即使是真正的“匪谍”,只要当时不是经过正当程序的审判,在今天都是补偿的对象。2005年10月30日下午,上百位老人家,佝偻着背,拄着拐杖,相互扶持地蹒跚行走。秋天的风猎猎地吹,他们的头发,全白了。
这地方叫马场町。过去这几年,每一年秋天,他们来到这里悼念他们50年前倒下的左翼同志。尸体在移走前,地上总有一摊血。人们把土聚拢来,把血掩上。据说,因此这儿就有了一个山丘。
2005年10月这一场秋祭,他们献给那永远年轻的同志的诗,是这样的: 安息吧!死难的同志,别再为祖国担忧。你流的血、照亮的路,指引我们向前走。
你是民族的光荣,你为爱国而牺牲。冬天有凄凉的风,却是春天的摇篮。安息吧!死难的同志,别再为祖国担忧。你流的血、照亮的路,我们继续向前走。2005年,半个世纪之后的国民党主席也在现场,他向老人家深深、深深鞠躬,老人家微微回礼。
马英九背起国民党的十字架,向历史忏悔,是一个重要的象征,但却不是孤立的、独特突发的事件,而是台湾民主道路上标志里程的众多指路牌之一。他的深深一鞠躬,透露的不仅只是国民党的内在改变,最核心的驱动力,其实在于台湾的民主,造成了台湾整体的深层质变。
没有民主,不会有马英九的鞠躬。2005年2月27日,被国民党政权监禁过21年的政治犯陈明忠破天荒地踏进了国民党的中央党部,发表演讲,题目是“被扭曲的历史集体记忆”。老人最后的结束语是这么说的:
“我与妻子,及妻子的兄长为‘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受难者,然而,今天到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与家庭的悲惨遭遇来讨什么公道。只是希望同样的苦难不要在下一代发生,因此台湾各政党如果对‘二·二八’有真正的理解与反省的话,光是道歉或是补偿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解决发生悲剧的历史根源,结束两岸的内战敌对状态,岛内的族群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缔造永远的和平。”
老人的宽厚、平和,令人动容。这是一个不曾被打倒、拒绝被扭曲的灵魂。可是,“解决发生悲剧的历史根源”从哪里开始?如果埋着血的土堆不被打开,如果乱葬岗的尸骸不被发现,如果无数的陈明忠还在黑暗里从脚腐烂到喉咙,如果人们没有勇气把那“被扭曲的历史集体记忆”摊开在阳光下,请问,“解决悲剧的历史根源”从哪里开始?
2005年11月22日于台湾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