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课堂作文
作文题1:
日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教授、博导、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肖传国在浦东机场被捕。原因是他涉嫌雇凶。肖传国承认,他用10万元人民币雇人袭击“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意在报复方舟子。肖传国认为,方通过媒体、网络对他的学术成果进行打假,导致其未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事发后,华中科技大学表示决不会袒护肖传国,将根据司法部门调查结果对其作出相应处理。记者电话采访了协和医院泌尿外科的几位医生和多位武汉医疗界的知名人士,他们告诉记者,肖传国手术做的很棒,但个性太强。一位泌尿外科医生甚至称,肖传国情商较差。一个熟悉肖传国的医疗界人士透露,肖个性偏强,在学术交流是有些偏激,他的一个北京的好朋友就因一次聊天时,肖传国有人身攻击之嫌而与之绝交了。
作文题2:
今年1月,华裔耶鲁毕业生张磊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SOM)捐赠8888888美元。张磊出生于中国中部,曾是高考状元。他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国际金融,1998年至2002年在耶鲁读MBA,并获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张磊在解释向耶鲁捐款的行为时说,因为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
文化文化,重在化入人心,这个化入人心就是我们今天商业文化研究的课题。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谋求到的是巨大的机遇和数字的突飞猛进,30年之后,我们谋求的是品质。今天我特别注意到申维辰同志说了一句话,“我们以壮士断臂的决心清理了一批小黑窑,为了和谐的发展必须要这么做。”其实整个商业文明也是如此,我们的商业文明走到今天,好的地方正是因为有制度,这给我们一种自信心,这种信心不能让我们建立短期的、盲目的扩张。
思想无江界,创新无规则。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之后,开始迅速的卖粥,而且它有很多种类的粥,很兼顾中国人的口味。一种创新能不能够拿出来实施,要首先做评估标准,即这种创新是不是一定有它的商业价值,是不是有可操作性,其外在呈现是不是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三个标准都要具有。在创新之后又有三个标准:企业和产品的流程、产品的后续服务、品牌的个性。今天要做的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最重要的都是它的不可复制。
文化是一种理念,创新是一种行为。我希望中国的传统文明跟现代的商业文明不是呈现那种简单的、静态的、物理式的累积,而是出现全新的化合式的反应,让它碰撞出来一种不可复制的、新的文化生态,生机勃勃,这才是文而化。
第二篇:高三政治课堂模式
高三政治复习课课堂模式
温故知新-------习题讲评-------以课为单位构建知识体系-----当堂检测,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布置作业 高三政治讲评课模式
课前考点知识记忆-------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学生自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错题的原因,指出正确的做法------变式训练-----布置作业,改正错误
高三政治习题课模式
明确测试目标要求-----定时训练
第三篇:高三化学高效课堂流程
高三化学高效课堂流程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
一、做好课前准备:课前准备需要经历从无形设计到有形设计两个阶段。所谓无形设计包括研读课标、钻研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把握学情、策略构思等,这些是看不见的设计,但它却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所谓有形设计是指通过设计产生的有形的结果性文本材料,这种材料的设计体现的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它也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无形设计、有形设计和集智(体)备课这三个大的方面是课前教学设计的最基本要求。
二、关键环节在课堂:在课堂上,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有效手段,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化学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以信息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这些材料的影响下,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索。
3.通过图表和模型创设问题情境:图表和模型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信息间的关系,将各种事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条理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不同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图表简明清晰地呈现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课堂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和具体操作等都应尽量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5.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给学生创造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不仅有利于
学习潜能的开发,更有利于学生在开放中思辨创新,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6.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1)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显示出许多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2)要合理的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一堂课70%的时间用于学生自学、讨论、展示;
20%的时间用于教师指导、点拨、答疑;10%的时间用于学生总结、巩固、检测。
(3)课堂上一定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情绪波动:课堂能处理的课堂处理,情绪波动较大的课后一定要抽时间和学生交流,引导开发学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投身到学习中来。
三、关注课后作业和课后反思:课后作业要有针对性地去做,教师要提前选好典型提纲给学生,切不可随意或者让学生全部去做,也没那么多时间。还有就是让学生做好纠错作业,通过分析错题的原因,寻找学习知识点上的漏洞,最后一定让学生要在课后做好课堂知识的小结与归纳,让学生体会学习后的成就感。
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推行“高效课堂”势在必行,我们任重而道远。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不仅要关注课内,还要利用好课外,做到课堂内外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立标人——王令2014-1-10
第四篇:高三 课堂 趣味
让趣味走进高三语文复习课堂
河南沁阳市第一中学
王琳琳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因。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无疑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高三的语文课,大多老师只重视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从而忽略了情感的培养和激情的激发,致使教学枯燥、冰冷、丧失生机、缺乏趣味。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变成生动有趣的课堂呢?本文针对高三语文复习课堂沉闷的现状,提出趣味复习的观点,并利用生动的故事、真实的事例、巧妙的学习方法阐述了具体的做法。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
[关键词]
高三语文 复习课
趣味性
兴趣是点燃人们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真理的动力。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但是高三的语文课,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从而忽略了情感的培养和激情的激发,致使教学枯燥、冰冷,丧失生机、缺乏趣味。其实,高三语文课也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应该是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那么怎样把高三语文的专题复习课上出情趣,让课堂充满生机呢?笔者根据前两年任教高三的做法,试从几个方面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插入故事,让课堂充满生机
高三阶段语文教学主要是复习文言文和讲练习,几乎每节课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所以有些学生就觉得很枯燥,个别学生甚至趴在桌上睡觉。为了活跃气氛,激发兴趣,我经常讲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逸闻趣事或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比如在讲授文言文片段时,文段中涉及到石崇的一段史实。我就给同学们讲了石崇、王凯争豪比富的故事。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我就顺势启发学生这两人比富的做法可以用在什么样的作文话题中,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可以谈奢侈与节俭。有的同学说做人要低调,不可太飞扬跋扈;还有的同学联系现实,谈了生活中的攀比之风……一则小小的历史故事不仅使一节习题课妙趣横生,还使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历史知识、积累了作文素材,锻炼了表达能力。
当然,故事也可以用在专题复习的过程中,如讲成语时,可以适当地讲讲成语故事,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成语的来源,又掌握了成语的含义和字形。讲诗歌时,可以穿插作者或创作背景的小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可以穿插谜语、小故事、歌曲等,这样都可以让专题复习课拥有情趣。学生困倦时,不妨猜两三个谜语,好奇和好胜心理会让学生积极动脑,驱走疲劳。最重要的是一扫课堂的沉闷,让语文课变得妙趣横生。
二、巧学巧记,让学习轻松有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卢梭在谈教师之于学生的影响时曾经说过:“教师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高三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窍门。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轻松之感。
如在复习字形这一专题时,如果都让学生查字典记忆,那么学生一定会备感枯燥,教师可以因词而异,有的可以采用读音来识记,有的可以采用形旁来识记,有的甚至可以采用趣味记忆法。比如:在记忆“真知灼见”这个成语时,可以把这个词语理解为“闪烁着智慧火花的见解”,如此一来,“灼„字就不会写成”“卓”字了。还有就是典故记忆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墨守成规”这个成语,可让学生采用典故记忆法:相传战国时墨翟其人善于守城,很有名气,因称善守为“墨翟之守”,或“墨守”。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思想保守,固执老规矩不肯改变。字要记住这个成语和墨子有关,就不会记成“默”了。这样,变单一为灵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在学习文言文时,免不了要背诵120个常见实词的含义,可是每个词的义项都很多,很难记住,我就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实词多个义项间的关系。例如“兵”,它的甲骨文是两手持兵器,故本义是“兵器”,由兵器引出拿兵器的人----士兵;再由士兵引申出“军队”义,再由士兵、军队打仗引申出打仗时的谋略战术----“兵法”义,以此则环环相扣,深切理解意义群。
此外,我会把某词的常见义项调整排序后编成一句容易记忆的话。比如“卒”有以下几个含义: 兵; 死亡;完毕、最终;通“猝”,突然。我就让学生记住一句话:“小兵/最后/突然/死了”;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背诵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于是我又顺势引导他们去总结记忆其他词语含义的妙招。如文言实词“莫”的几个义项,连起来就是一句顺口溜:没有谁/日落的时候/不要/疾病。而“假”的几个含义,我们可以编成这样一句话:如果/凭借/宽容/(就会有)非正式/ 假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复习文言文专题,除了要记忆一词多义外,还要总结“一义多词”,比如在做题中我们碰到 了不少词语翻译成“到、往”,于是我们就开始总结有这个义项的词有很多——“至造 往适诣之于”(谐音:制造往事一只鱼);常见的表示赞赏意思的古代词语:“ 多、嘉、称、赞”。这些方法巧记的办法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一点点总结出来的。用这种方法记忆,学生非常感兴趣,印象自然也就特别深刻。
三、关注社会,让学生增长见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他认为,知 识来源于生活。只有来自生活的知识才是真知,也只有把知识用于生活才有意义。在教学中,应该让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从而激发求知的欲望。高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这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也是提高作文成绩的关键。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每节课前5分钟轮流做演讲,让他们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并且对国内外发生的大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如日本地震、利比亚战争、重庆打黑、伦敦奥运、刘翔退赛、北京涝灾、铁道部天价宣传片、中国的岛屿争端……在这样的新闻汇报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还从各类新闻中感受到了世间万象、众生百态、人情冷暖。听完新闻后,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对此事的看法和由此引发的人生感悟。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同时这些新闻资讯也可以成为学生作文中最新鲜的素材。真可谓一举多得。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每周组织一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或是“专题辩论会”。一年下来,我们举办的专题辩论会有“中学生上网利大还是弊大”,“高中生假期补课有无必要”,“早恋该不该禁止”,“大学生卖猪肉是不是资源浪费”等。学生们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积极的准备参考资料,编写具体的提纲,辩论的过程中唇枪舌箭,通过这种辩论的方式,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提高了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而且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空前高涨。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加注意将同学们的视野由课本引向课外,让同学们在喜闻乐见的生活中增长见识。
四、加强朗读,让教室书声琅琅
高三复习课一般是纯知道的讲授,所以总是给人总是枯燥、沉闷的感觉。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看更强烈的刺激。大声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此外,大声朗读还能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高三学生,生活、学习本来就紧张,各种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惜时如金,走路如风,没有时间聊天、谈心,于是造成心里压抑。而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而且可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早晨读:是人一天中记忆力最强的时候,我会建议学生背诵名句名篇或是大声朗读复习资料上的成语、文言文、精美散文、作文素材等。大声读,可以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积累。晚自习阅读,鼓励学生读好书并推荐《时文精粹》、《意林》、《读者》等杂志上选取短小精美的散文,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读给学生听,给全体学生让他们齐声朗读,感受美文的熏陶,然后稍作分析点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还积累了一些作文素材。此外,在复习课的各个环节中,都不可离开一个“读”字。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我们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古典诗词,这可是绝好的朗读材料。大凡诗歌,都讲究押韵,富有节奏,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要体会到诗歌的美,必须反复诵读,使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这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这种享受,是默读所体味不到的。
因此,在指导诗歌鉴赏时,所提供的诗歌材料,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反复朗读,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从整体上形成初步的感知,激发情感,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五、展示才艺,以魅力感染学生。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爱因斯坦也曾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的确如此,语文教师应该博览全书,掌握广播的知识,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知识积累,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纵观古今,横贯中外,才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活力四溢!学生才会因崇敬教师而对语文课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才艺,不仅能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容易在学生中心中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我喜欢读书、朗诵和写作。有时候在课前,我会给学生朗诵一些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好段落,甚至是一两个经典的句子。记得有一个午后,我给学生念读一首情诗----六世**仓央嘉措的情诗: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呀/不为修来生/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我抒情的朗诵伴随着缓缓流淌的轻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一种自然深邃又情谊绵绵的境界中,过了一阵,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作文课上,我就把自己的写作心得和学生交流,有时,也秀秀自己的作品。或许是因为这种熏陶,学生喜欢上了阅读,喜欢上了写作,喜欢上了语文。
我想,只要我们善于精心设计,在课堂中插入故事、总结方法、联系生活、注重朗读并且适当展示个人才艺,定会让“趣味”走近高三语文课堂。学生定会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样我们就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即使是那些看起来枯燥无味的知识,也能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乐在其中。
第五篇:当《新闻周刊》走进高三写作课堂
当《新闻周刊》走进高三写作课堂
“一张A3作文卷的正反面被涂鸦得满满的,《新闻周刊》这档节目怎么早没发现呢?这是我前几天在语文课上第一次看它,不停对自己说的话。”
这是在课堂里第一次看完《新闻周刊》后,一位学生随笔里写到的话。偶然的机会看到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他独特的叙述方式,吸引了我。正如《中国青年报》中所说的:“屏幕上还是那些画面,而解说者、也是评论者白岩松,为观众提供了比画面更丰富的东西。”(《范敬宜永远站在新闻的一开头》)这种超越一般电视新闻仅仅靠视屏告诉观众信息的模式,完全采取的是一种平面媒体――报纸类的叙事评论方式,有事实,有观点,有鲜活的材料,有敏锐的评论,为什么不把它带给我的学生呢?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没有东西写”被归因于缺乏生活经历。其实,只要愿意分析如今高中学生的学习现状,自然明白,这不是学生的过错。残酷的现实决定了学生不可能生活丰富,因为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接触社会,没有时间进行深度阅读。
《新闻周刊》鲜活的素材与厚重的思想,正是我们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于是我设计了详细的使用方案,开学第二周,《新闻周刊》走进了高三写作课堂。1.预览挑选,下载素材
下载之前,教师预看挑选最适合学生看的专题。每一期《新闻周刊》都有其独到的价值,但每期都看,教学时间不允许。找准学生生活的特点、焦点,精心设计有利于自由表达的训练话题。
开学以来,我们主要选择了“上海世博”“十一特刊――梦想正前方”“可怕的留守”“城市„赌局‟”“垃圾围城”“亚运城记”“火之痛”等专题。在每个专题中找到有价值的点,比如,“上海世博”关注城市生活,“十一特刊――梦想正前方”关注梦想,“可怕的留守”关注底层人物生活,“城市„赌局‟”关注城市生活,“垃圾围城”关注“老男孩”与青春,“亚运城记”关注乡村生活,“火之痛”关注城市安全。
在几个专题后,有连贯性的关注点,可以进一步贯穿起来,融合为一个专题。比如上海世博、广州亚运,与“火之通”联系起来,我们设计了“城市”阅读与写作专题,给了学生更广阔的视角。
当然,有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师给他们选择的有限的几个专题,会利用课外时间自由拓展,观看《新闻周刊》及相关资料,进行深度思考。比如,关于“亚运专题”中人物梵高奶奶常秀峰的事迹,关于留守儿童的情况,关于“老男孩”的视频,就是学生在课下探讨,写入随笔,我们又在课上进行延续性补充的。
2.播放视频,记录思考
一期《新闻周刊》时长约40分钟,一节课的时间恰好可以看完。就这样,拉下窗帘,打开电脑,一支笔,一个随笔本。看吧。
且看学生对《新闻周刊》的感受: 这档节目,改变了我对央视的印象。
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失眠了才会看电视。崔永元出场时又有乐子了;白岩松出来了,是又出大事了;《艺术人生》的放照片,找友人,音乐起;《购物街》里猜价格,抢商品,充满物欲;《新闻联播》严肃规范的语调振幅不超过一个音节;培养了广大人民耐心的《见阿郎》、《再见阿郎》、《又见阿郎》„„央视在我心中成了活脱脱的“印象派”。
而《新闻周刊》却不一样,它给我的感觉很温暖,很踏实,与同类的新闻节目相比,视角更广,深度更深,语言更令人回味,连白岩松的话也变得十分俏皮。这使我第一次看它时,就情不自禁把它写入摘抄本。――丁茜
看它的过程,就像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相比《新闻联播》,它轻松了不少,它更注重人文、人们身边的生活,就像语文,让人实实在在感觉到它生活中的价值的厚重,看这样的节目,让人愉悦,白岩松的妙语连珠,让我忍不住近乎疯狂地记下几乎他说的每一句话。看节目的每一秒钟都有受益的感觉。
《新闻周刊》试图引起人们的联想与反思,拓宽了我的思路。像语文数学都是科目,却有不同学科的意义,《新闻周刊》和央视其他节目也有着不同的存在意义,我从不避讳自己的偏爱,因为它的确值得。
――叶稼祥
《新闻周刊》写作课上,没有人不感兴趣。“垃圾围城”令他们触目惊心,“可怕的留守”让他们流泪,“火之通”让他们震动,“十一特刊”让每一个学生知道,原来梦想不是空的,不仅一个人有梦想,一代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都有着梦想,“梦想就在正前方”。
在观看的过程中,他们在随笔本上记录了零零散散的语句,有白岩松的睿智话语,有人物的姓名,有热点关键词,有瞬间的感想……一切让他们有感觉的语句。
3.专题阅读――研读外围文章
配合每期《新闻周刊》中最有写作价值的点,我们设计了同一主题下的阅读专题,分几个板块:考海拾贝(高考考场作文)、初蝉新鸣(本校学生优秀习作)、时事新闻(新闻文稿中相关文章)、名家赏析(精选一位作家专辑),美文悦读(相关主题美文)。寻找同一主题的相关文章,组成一个阅读专题,印发给学生。例如,配合“亚运・城记”与上海“11・15”大火灾的“火之痛” 专题,我们设计了“城市与乡村”阅读专题,印发了以下文章:
考海拾贝:2009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品味时尚》 初蝉新鸣:《触摸都市》及教师评点 时事新闻:《鲜花祭亡灵,公民精神盎然挺立》(王石川)、《哭在前头才能笑在后头》(徐迅雷)
名家赏析:谷未黄新城市散文系列《城里的炊烟》《心的工地》《哪里是故乡》 美文悦读:《这个城市的美景》(老了)、《城市不是积木式家园》(笑蜀)
这些文章的作者有著名学者,有专业教授,有新闻记者,有学生。视角不同,观点冲突是这些研讨性文章入选的首要标准。因为研读外围文章,就是要选用这一类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这符合高中学段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由感悟过度到思辨,并以思辨为主。
4.整合思考,自主写作
不做要求,字数不限,主题不限,文体不限,观看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完成写作。
于是,学生开始翻阅观看过程中随手记下的涂鸦,那些关键词,一刹那忽现的灵感……学生愿意写了,能够写了,写出的文字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能否“作文”,并不是起因于拥有了自我意识的主体(我),也不是起因于外在的客体(写作内容),而是起因于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否相互作用,只有上述“作用”发生了,写作的闸门才可能开启。有了前面的观看阅读,占有了大量的素材,学生对外在的客体进行深刻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就能写出有生活,有思想的文章。
请看“城市与乡村”专题后,学生所写的几段文字: 又一次《新闻周刊》,城市“堵”局,我涌起的是时光失落的感触。
是的,月亮只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城里的人却看不见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灰色天空上一抹暗白,却也暗淡在无数路灯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中,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间,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或许城市的确打磨了人们的一些天真,扼杀了人们的一些纯净,消灭了人们的一些自然和清新,但是,时间的脚步的的确确太快了,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过去,不然,如何追随未来的步伐?(张晓妮《失落的时光》)
点评:感觉多么敏锐,思考的多么深刻,谁敢说,这样的学生没有思想?
初中,回家路上。深冬,干将路。一杯两块五的奶茶温暖甜蜜了整条长街。记得那时候奶茶在冬天总是很火。学校门口斜对面的那家是我的最爱。淡黄的招牌,乳白色的装修如此温馨。我喜欢趴在他们家前白色的大柜上,看着蜂蜜、红茶、牛奶,一次次邂逅。那时候,天黑的总是很早,月色也朦胧在这顺滑的奶茶中了。我戴着毛绒的粉色耳罩,把自己裹得厚厚的,却脱下手套,搓着手,呵着气,等待一杯奶茶降临手心,只为第一秒感受它带来的温暖。看着一杯杯透明带细纹的杯子里,一颗颗软嫩的珍珠跳升在浅巧克力色的奶茶中,等待的喜悦油然而生。寒风凛冽,拿起红红绿绿的吸管,喝一口奶茶,暖意直接顺着咽喉滑入肠道。心中有的,是大大的满足。杯上的细纹,是幸福的图腾。
那时,总抱怨为什么回家的路不够堵,这样,可以和同伴再聊一会了。深冬,路灯发着黄色的光芒,我们结伴而行。人群熙熙攘攘,我们成了一个个飙车少年。走快车道,闯红灯,只为补上刚才喝奶茶的时差,我们成了在城市中穿梭自如的精灵。
如今,坐在父亲的车里,手里喝的是十几块一杯的红豆巧克力大杯半糖。车里有空调,我再也不用吹冷风,我再也不用等奶茶。只是喝着,却总不觉得甜。自己的味蕾怎么了。
一个急刹车,奶茶撒了一身,乐桥又堵了,因为改造。我打翻了奶茶,打翻了回忆,打翻了惆怅,打翻了那么多念念不忘。(陈月恒《总是难忘》)
点评:回忆是多么的温暖,笔触多么细腻。文字中唤起的感觉多好,与城市有关,但更多的是与自己的生活有关。
正如这一期的《新闻周刊》中,在白岩松的镜头下,人们破坏了环境,再套起口罩。是人们自己建设的城市生活,为什么它本身又要被人们唾弃远离?是城市无情,还是我们把它从留恋变成了不值得留恋?
如果我们能回到自我心境的真正纯净,拂拭蒙尘的外表,接近朴实真纯的内里,让它在阳光下闪耀,面对自己是如此,面对现在的城市又有何不可?
都市的树也是树,都市的人也是人。
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有树的风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我们每个人都对这座城市的品质负责。
一个个上扬的嘴角,终会汇聚成大大的城市微笑。心不老,城市亦不老。(丁茜《城市不老》)
点评:整个专题贯通了阅读以及引发的思考,充分将其展示在文字中。从这样的文字中,你可以强烈感受到,年轻的学生并非脱离社会生活存在着。
《新闻周刊》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思考,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生活。在庞大的信息量面前,他们有了自己的选择。同一期的《新闻周刊》,学生可以从中筛选出完全不一样的兴趣点,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真实、流畅的表达,是最吸引人的。
5.批阅讲评
还是把批阅权利交给学生们吧,教师的批阅也不可少,通览学生作文,做好批阅记录,写下评语,作为备案。
然后,把作文随机发下去,每人至少看四篇文章,随意交换,打出分数。这样,每一篇作文至少有四位同学打出的分数。最后,小组推荐出一篇最有价值的文章,把优秀作文的名单写到黑板上,参与全班交流讲评。
事实证明,学生的鉴赏力是令人放心的。他们写在黑板上的名单,大多数与我事先写的名单一致。漏掉的名单主要是两篇好文章撞到了一个小组,好中选优,才会漏下了一两篇好作文。
随机抽几位学生谈谈阅读本次作文的整体感受,教师重点选择一到两篇习作,全班交流。有时候是朗读,有时候是边朗读边实物投影,有时教师已经提前印好。推荐的小组每个人先后进行评价,陈述推荐理由。教师在旁边进行适时点拨,对具有典型性的优缺点加以补充小结。
请看下面几位同学对丁茜同学《城市不老》的点评与推荐意见:
我特别喜欢她这篇文章的结尾,就一句话,却是文章的升华。它与众不同,突破了一般同学写作的常规,对于所给的材料只是涉及了一下,更多的是因之而引起的思考。写作的角度好,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是她最吸引人的地方。――张晴
透过那些精辟而独到的字眼,我似乎看到她如何将自己漂浮如柳絮的思绪,渐渐转化为清晰的思路和文字,然后寄予自己最充沛的情感,一句一句书写下来。她的文字,是有温度的,仿佛是冬日里的一杯COCO奶茶,喝着喝着,温暖边沿着血脉传递,是身体的温暖,更是心的温暖。我想,所有怀揣着丰富而明媚的情感的人,都该是喜欢她的文字的。她善于表达,写出了我们的心声,或许她写的,有的我们或许也想到了,而她更善于表达,这是她这篇文章的亮点。――张文婷
她能够就一个话题,层层递进,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绕着一个话题转来转去。她的思想与深度,耐人寻味。――李卓一
她用她独特的视角在观察生活,品味生活,享受生活。用词大胆,语言清新,能看到被人所看不到的,往往能反其道而行之,给读者增加了趣味的同时,也使文章有闪光之处。
或许,只有一个有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的文章。――史溢丽 学生对什么样的话题真正感兴趣?什么样的写作才最具有实际价值?怎样提高学生思想的深度?
云南任玲老师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这正是很久以来语文教育的弊病之一(《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卷首语2010.11)。学生关在教室里周旋于课文,置现实问题于不顾,他们的视野如何开阔?他的情怀如何滋养?他们的思考力如何提升?没有这些作为基础,他们的语文素养从何而来?不植根于现实,他们的语文素养有何用?
将《新闻周刊》引入作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多观看,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提高认识、获取灵感;多阅读,以拓宽视野、培养语感;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灵感。《新闻周刊》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这才是中学生写作的不竭源泉。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