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的基本理念与实践路径(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0:0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的基本理念与实践路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的基本理念与实践路径》。

第一篇: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的基本理念与实践路径

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的基本理念与实践路径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12)发表日期:2008年1月18日

实施考核是促进教师完善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是甄别教师、正确认识教师队伍整体状况、合理并高效配置教师资源的重要方法。综观并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工作,应予肯定的是:其考核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执政党、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盼,考核方法则已考虑到被评价者自我认识的作用以及自评与他评的相互关联。但同时必须指出的是,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之理论准备不足,系统性、针对性明显缺失,使得实际效果与预设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主要表现为:考核的基本、核心理念未能形成和统一,导致不同实践主体行为的较大差异甚至行为的严重扭曲;考核指标体系侧重于教师作为历史人而不是发展人,作为终结者而不是过程者;导致评价结论难免偏颇,难以完全反映被评价者的发展潜能与趋势;考核方法重领导、专家意见而轻视同行、被教育者的感受,重数量指标而缺失质性的评判,重结论形成而忽略对产生结果原因的剖析,从而导致考核工作有形式化之嫌疑,难以唤醒教师作为认识和发展主体的意识和动机。上述一系列问题,已严重制约和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必须予以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的基本理念

1.由表象化考核向实质性考核过渡。表象一般指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所谓表象化考核,本文特指追求考核表面形式、满足于过程性完成,而不考虑考核目标是否实现的非正常现象。所谓实质性考核,则指始终围绕预设目标来设计过程和方案,以追求目标的完全实现为主旨的考核制度。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具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功能指向,因此,必须坚持以实际效能作为判断考核成败的唯一标准。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考核工作中出现为了考核而考核、讲究形式、追求数量指标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既有考核指标体系本身的因素,也与主体的重视程度及水平能力有关。

2.由片面、局部考核向全面、整体考核过渡。片面、局部,全面、整体,均指对客体考核的范围和程度,由片面、局部向全面、整体过渡,凸显的是考核内容的系统性以及对人的呈现程度。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这种特殊性集中表现为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劳动要求的创造性和因人而异、劳动成果的综合特点以及教师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不可替代作用。正因为如此,我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规定教师应当履行六项义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提出教师要做到六个“要”。上述一系列表述虽然由于语境不同而形成一定的差异,但综合要求、全面要求却是明显和一致的,只有突出考核的全面观和整体观,才能体现对上述相关法律和政策的理解与执行,准确反映被评价者相对于职业而言的状况,得出的结论才可能是公正的、客观的。

3.由甄别性考核向甄别与引导并重型考核过渡。考核的目的之一是对被评价者予以评判,实现其甄别功能。弱化甚至取消考核的甄别功能,势必导致教师管理理念上的严重缺失。但是,目的之一并不是目的全部,我国中小学教育正处于重大的历史变革时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对执教者的教育观念、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较高层面甚至全新的要求,而与之相背离的则是我国教师培养过程往往忽视执教者教学效果的评判作用,导致教学过程的示范性、针对性较差;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信赖性基础之上,导致学生自我学习与完善的意识较弱,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较差;过分强调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忽视专业情感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有效整合,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专业构成的不平衡性。上述问题,是现有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状况难尽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全面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淘汰方法予以解决,既需要强化对教师培

养工作的研究,更应重视对在职教师的引导,突出考核的导向功能,通过考核促进教师的完善与发展。

4.由非程式化考核向程式化考核过渡。所谓程式化,指教师考核程序的相对统一和固定,以及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方法。中国教育的本土特征十分明显,表现在学校层面则是发展的不平衡、自主性差异以及所处区域位置的影响。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却是明确和统一的,对中小学而言,教师考核是一项政策性操作,事关学校的决策以及对教师个体的评价与使用,因此,不能因为学校的特殊性而否认操作的相对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包括考核程序、方法的相对统一,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对统一。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的实践路径

1.实施聘期考核制度。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一般以学期考核和年度考核为主,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主要原因是:(1)我国法律和政策已确立教师聘任制在教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聘任制度”。《教师法》明确要求:“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则提出:要“依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推行中小学教职工聘任制度,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2)教师职业是一个积累性职业,在竞争的生态系统中,只有凸现职业的稳定性,才能提高教师从业的责任感和安全感,充分反映教师劳动成果综合性的特点,才能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对教师发展与完善的规划。当考核时间间隔过短时,一般易干扰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使教师有疲于应付之感,既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又难以达到考核的效果。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应实施聘期考核,但同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聘期考核并不完全排除学期、年度因素,如学生评教应是每个学期结果的累加;二是尚未实施教师聘任制的中小学,应适当延长考核的年限,一般以两年为宜。

2.规范考核程序。程序确定得科学与否事关考核成败。从系统论角度思考,中小学教师考核工作拟分为六个阶段:(1)准备阶段。主要是依据法律、政策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考核实施方案。考核实施方案的制定应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注意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采取先民主后集中的办法。方案确定后,要进行必要的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到人。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方案的主要内容,明确考核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使考核工作由学校行为转变为教师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为。(2)自评阶段。主要是教师个体对照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自我评价。由于自评是西方哲学中内省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对自己决策、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自评的作用,通过督促和引导,确保自评严格按照指标体系进行,尽可能全面反映个体的素质、能力以及取得的成效。自评过程中,应要求教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严禁弄虚作假和欺骗行为,应坚持重事实陈列,重数据呈现,重成效说明,反对空话、大话、套话。(3)他评阶段。主要指领导和专家组成的评判组依据考核指标体系和教师自评材料,通过笔试、面试、听课、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查阅材料等方式,对每个教师进行评价。上述评价应是写实性的和建设性的,应是对个体指定层面深层次的刻画,但同时必须注意的是,评判组的评价由于时间的限制和被评价者的偶尔失真反映,可能在某些方面出现结论与事实的偏差,因此,必须重视评判组评价与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的整合,当出现较大分歧时,应做好进一步的调查核实工作。(4)汇总分析阶段。主要工作是将教师考核的材料进行汇总和整理,学校审定并签署意见,同时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这一阶段工作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肯定与否定相结合,应肯定教师个体、教师队伍整体所取得的成效,找准存在问题。(5)反馈阶段。主要指向教师反馈考核结果。鉴于教师职业的特点,一般宜采取个别、不公开之反馈方式,对考核结果较差的教师,应指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提出学校的意见或建议,明确整改的方向和目标。(6)总结归档阶段。主要工作是将考核材料归入教师个人档案,为教师职务晋升、

评优、聘任提供原始的、系统的材料依据。同时,应召开教师大会,指出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体较为严重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师工作的当前性要求和发展性要求。

开展教师考核,是现代中小学教师管理的重要和有效方法,如何从制度和机制上完善该项工作,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只有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和探索,考核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篇: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路径

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路径

王岩

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诸多挑战,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第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合法性的理论诠释,抵御异质性文化的侵扰,而且通过其对社会成员的教化塑造,为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和人力资源。意识形态在文化传承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最深层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意识形态,其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一方面,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抵御和消解能力,发挥其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才能有效应对来自不同思想观点的挑战与侵蚀,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

第二,打牢意识形态安全的经济基础。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关系,明确提出了正确把握这两项工作的实践要求,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安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安全,意识形态与其代表的阶级对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的占有有着本质的联系。当前国内外一些人宣扬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其本质就是要在推进私有化的进程中动摇和颠覆我国的经济基础,逐步确立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主导地位,最终实现西方主流价值观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消解和同化,颠覆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与稳定。因此,要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和巩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公有制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之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第三,夯实意识形态安全的阶级基础。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人民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遏制社会不公平现象,最大限度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管理,扩大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鉴于当前我国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要搭建起各阶层意识形态的对话平台,处理好坚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与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包容多样,化解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制度才能真正显现出其强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我们的意识形态才能显现出强大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夯实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阶级基础,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第四,构建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导核心。

主流意识形态不仅体现了执政党的政治信仰,而且还是其确立政治制度、制定大政方针的指导思想。因此,共产党的先进性与否直接关涉到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程度,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无论是党驾驭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还是党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应对国际局势的能力,都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表现,都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统领地位是关键。只有切实认识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和灵魂,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真正实现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掌控能力。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充分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规导和制度建设功能,这既是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彰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先进性的重要保障,又为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构建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五,提升意识形态安全的国际传播能力。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东西方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实际上是一种话语权的较量,是国际传播能力和传播手段的较量。一国的传播能力、传播手段是否先进和强大,决定了其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念的流传程度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密切相关。因此,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手段,特别是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攻击和渗透,我们的反渗透举措就是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大力增强软实力,在加强媒体安全、加大对敌对势力

文化渗透的防御功能的同时,“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建设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营造意识形态安全的国际文化环境。这既是重塑中华民族伟大形象的需要,又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重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强调评价的实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与传统教师评价以评定教师级别决定奖惩为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评价手段、指标及反馈形式上更注重实效性。

二注重教师的自我反思,强调评价的主动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久的作用。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应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性教师评价认为,与外在评价者相比,教师对自己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与对象最清楚,最了解自己在开发与实施这门课程中的优势与困难,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程及发展方向又最为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活动打破了课堂的时空,其教师评价是不能用简单的课堂评价来代替的,而课堂时空以外的教学信息的收集与提供是有赖于教师自己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中,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作为被评价者,更让教师成为评价的主动参与者。民主和谐的评价气氛的营造,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建立平等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教师主动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前提。而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是实现教师自我评价的必经阶段。

具体而言,在评价前期,在与被评价的教师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具有个性化评价目标与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注意选择恰当的渠道和方式收集评价信息,鼓励教师主动提交评价资料,提供评价依据,在评价中给教师一个表现自己能力和成就、重新肯定自己的机会。同时,创设民主和谐的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疑惑并与教师一同分析与探索。在分析评价资料和数据信息时,要注意与教师沟通,了解资料的背景和影响的因素,从而使评价更有针对性。在形成评价结论的过程中要与教师进行充分的讨论,要与教师尽量达成清晰一致的认识,对教师存在的优势、不足和进步,要注重引导教师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的能力和总结的能力,并且与教师一起寻找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建议。整个评价过程中,高度重视被评教师全面的积极的参与、自我反思及相应的意见和观

点,这不仅有利于收集到准确的评价信息,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也有利于被评教师本人发现问题并主动地改进和提高,还有利于消除被评教师与评价人员之间的对立情绪,使被评教师能自觉地接受和理解评价结论。

评价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让评价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就显得非常关键。要实现教师主动的自我评价,首先教师要准确了解自己目前专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持续、整体的发展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分析和审视各种因素并学会据此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确定专业发展的目标与策略,并按目标逐步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教师需要保持经常化、制度化的反思,要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的形式建立自我剖析档案,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变化和进步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让评价真正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传统课程模式下,课程编制者、课程实施者、课程评价者互相脱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有效地避免这一现象。作为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师们最了解课程设计的目标,同时他们又是课程的实施者,对课程实施中的情况有深刻的了解,因此,由他们对自己的设计与实施的情况做出评价应作为对课程进一步修正的重要依据。当然不能把教师作为课程的惟一评价者,因为他们很可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科学的课程评价还有赖于行政人员、学生、家长及课程专家们的共同配合。

三注重教育教学实践,强调评价的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活动过程,而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的重要职能在于管理教师,所以实行的是一种 “以成败论英雄”的静态的终结性评价,评价时间过分集中,过分注重结论。按照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观点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教师评价应该是一种系统的动态的过程性评价。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教师评价要贯穿于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首先,评价信息来源于教育教学过程,在实施教师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有关被评价教师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信息,这是教师评价的基础,这样所得出的评价结论才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收集信息是教师评价的关键,而信息的收集工作是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其次,评价结果服务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评价指标的制定直接指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并随着教师不断专业成长有所变化,评价手段的设计应考虑到过程中的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在过程中及时反馈给被评价者,使其能在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克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对自己的优势、不足形成清晰一致的认识,激励教师进一步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师评价的效率。最后,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教师评价制度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不断发展。教师评价使教师在活动与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又不断地生成新的评价内容,教师评价是一个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持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强调评价的综合性

这里所说的评价的多元化及评价的综合性首先指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开放的、广域的课程,它所涉及的对象是多元的:有校内教师、校外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有学生家长,也有其他社会主体。不仅学校领导是教师评价的主体,如前所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本人凭着对课程实施情况的深刻的了解,对自身发展的高度关注,被评教师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主体;同事、学生及家长,他们直接、间接地参与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的工作伙伴,他们的意见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对教师的改进、提高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教师评价中要创设积极的氛围,让同事、学生和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多渠道地提供评价信息,使教师评价更有效。同时被评教师要端正态度,认识到他人评价所提供的信息对于自己改进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平和的态度、宽广的胸襟接受他人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工作环境、教学对象的相似性,同事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较深刻的理解,同事的评价是一种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对被评教师在工作中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行为是非常有益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旨在促进教师的发展,能够使被评教师与同事在评价中消除相互提防与磨擦,从而坦诚相见,做出客观、合理公正的判断,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发展是被评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他们对教学活动及师生交流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他们参与到评价中来,使被评教师以及时听取他们对教育教学方面的意见,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转变某些不恰当的教学行为,而家长与教师一样关注学生的成长,家长的评价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家校联系直接促进孩子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与家长参与评价时一定要有所引导,要让学生与家长了解评价的目标,哪些内容适合家长与学生参与评价,哪些评价结果仅供参考等,在评价中应有清晰的认识。

正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多主体参与评价,这就决定了其教师评价时评价

主体的多元性。当然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必然会在评价过程中引入多种评价内容与方法,以及多样的评价信息收集的手段及评价结果反馈的方式。如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有对教师基本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评价,更有对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全面发展的能力结构等等方面的评价。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强调评价的综合性。

五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强调评价的针对性

教师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在人格、成长历程与背景、思维的方式、个性特长、职业素养、教育教学风格、师生交往的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因为如此,教育教学才变得丰富多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教师根据《纲要》自主设计并实施的课程,它比其它课程更需要教师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工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使教师能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出自己个性特色。

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评价不是要抹杀这些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使全体教师整齐划一,这样我们将失去具有特色的教育“精华”,统得过死,教师没有主动发展的空间,其创造性就会大大减弱。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主张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在评价实施中,可提出一条相对粗线条的评价标准,但具体教师达到怎样的标准则要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针对教师个体,在与教师这个评价主体充分交流的前提下,确定个性化的具体评价指标,提出改进的建议、专业发展的目标等。这样的评价不是事先确定一个绝对的标准,教师再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之相对照,从而得出优劣的结论,而是针对教师自身的纵向比较,将教师当前在本学科的教育教学与其背景和原有基础相比照,目的在于发现教师在设计与实施这门课程中某一时期内的进步与成长的曲线。这种动态的评价能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主动创新的意识。

第四篇:中小学教师考核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推动工作的不断发展,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教职工工作,本着优劳优酬,奖勤罚懒的原则,特制定本工作考核方案。

二、考核人员:解放乡全体教职工

三、考核种类:

1、校长、主任按校长、主任考核细则进行考核。

2、班主任、任课教师按细则。

3、工勤、教辅人员考核:考勤20分,工作量10分,师德修养10分,工作定性优60分良40分中30分差10分。

4、中学考核以解放中学细则为准。

5、中心校人员考核:考勤20分,工作量10分,师德修养10分,工作成果60分,学期末分管工作全县排名,1-5名计60分,5–10名计40分,10-12名计20分。

四、考核办法:

1、考勤以各校上报的出勤统计为准,中心校随时抽查,发现弄虚作假或不按中心校下发的细则办事,扣校长与当事人同样的分值。

2、教学成绩以中心校随机抽测和期中、期末考试为准。

3、其它项目以平时中心校检查和本校检查为准。

4、学校考核学期末总评占20%,中心校考核占80%。

五、考核领导组织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六、细则

1、教师月考核细则。

2、校长考核细则。

3、主任考核细则。

4、教职工考勤细则。

5、教师教学工作要求。

第五篇:中小学校长适应“新常态”的基本路径

中小学校长适应“新常态”的基本路径

2014年5月,总书记提出适应“新常态”这一重大概念以来,“新常态”一词在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成为当下中国的新词、热词、高频词。教育乃民生之首,也要主动地适应“新常态”。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曾经指出:“从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国家大局,深刻理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作为涉及面最广、人数最多的基础教育,在数十年的教育改革中首当其冲,历经思想、体制的无数次碰撞,其发展也正步入一个“新常态”。处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核心、主导和决策地位的校长,能否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地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牢牢把握“新常态”,对带出一个好的团队,办好一所学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基层学校校长怎样主动地适应“新常态”,积极地引领“新常态”呢?笔者认为,必须坚持做到如下“五要”:

一、要有解放思想的精神

“思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前,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举步维艰的严峻形势,解放思想既是新形势与新任务下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教育改革乘风破浪、扬帆起航的强力引擎。只有弘扬“四种精神”。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做到思想解放。

一是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面对知识、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学校教职工的思想和诉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作为学校管理者,校长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与马虎,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良好的个人修养。要紧跟时代的脉搏,牢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当作责任、境界和追求,始终保持“本领恐慌”、“知识匮乏”与“时代落伍”的心态,做到学习工作化与工作学习化,既要精学,又要博学;既要现在“实用”,又要今后“有用”,以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精神,有效地解决“不愿学、不真学、不深学、不善学”的问题,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习先进经验,借鉴优秀成果,勤于思考、善于调研、勇于探索,去糟取精、去伪存真,真正地为学校和师生履行好职责、服好务。

二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需要创新,创新是思想解放的动力,是学校发展的活力源泉。这就要求校长切实地把创新作为不变的精神价值追求,强化创新意识,始终坚持创新思维,且努力提升创新的能力。近些年来,农村中小学生源萎缩问题日益凸现,不少学校都出现人走“楼”空、班额减少的严峻情况,一些学校甚至不得不在举步维艰的窘境中逐步走向撤并。假如说。学生数量的减少给农村中小学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生源素质的下降则给农村办学带来致命的冲击与严峻的挑战。作为学校主要领导,校长绝不能抱有“等、靠、要”的思想,坐享其成,而是要破除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观念,树立敢为人先的思想意识。敢于直面挑战,敢想敢干、敢闯敢试,“跳起来摘桃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校管理者要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锐气、破解难题的勇气,善学善思善谋,求真、求实、求新,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事情,就大胆去想、勇敢去试、坚决去做。若惧怕风险、怕担责任,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再好的决策也只是纸上谈兵,再诱人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再宏伟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在“不进则退、不快则废”的激烈竞争中,唯有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乘势而上,以创新的理念审时度势,以创新的勇气直面困难。以创新的精神拥抱未来,方能真正地推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

三是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战。改革愈是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就愈深,遇到的阻力也就愈大。实干意味着责任,责任需要担当与奉献。学校要做大、做强,校长仅靠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立足本职、勇于实践、务实创新、敢于担当的行动。岗位不分贵贱,在其职须谋其责,应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真抓实干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与优势:唯有以感恩的心珍惜各自的岗位,才能充分地展现职业价值,舞出完美的人生。实干同时需要胆识与魄力。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进道路上总会遇到激流与险滩。学校管理者都需要有一股刮骨疗伤的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魄,以及“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不唱空调子,不搞花架子”,以实为先、以干为贵,雷厉风行、勇于担当,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精神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共圆一个梦。

四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职工利益无小事”,学校管理者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本为先”的人文观念,将把维护教工、学生利益置于首位。时刻做到关心人、理解人与尊重人,以浓厚的人情味与亲和力,影响人、激励人与感召人。要借助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困难教工慰问、金秋助学、大病帮扶等民生工程,从维护学校教职工利益的“小处”想起,从关系学校教职工冷暖的“小事”办起,从易激化矛盾的“小纠纷”排起,从造成群众不满意的“小节”改起,通过做好诸如上述的点滴实事,在决策上关注民生,在情感上贴近教职工,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坚持不懈地为教职工办实事、解难事、谋实惠,让广大学校教职工共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从而积极地营造心齐、气顺、人和、风正以及众志成城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要有驰而不息的毅力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辉煌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显著的成绩。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逐步深化,在我国中小学管理实践、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地表现在环境与观念转变、制度完善、教师素质提升、教学实践及评价等方面。可以说,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向系统总结、提高质量、突破难点的攻坚阶段。面对新问题、新挑战,需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寻求解决的方案,但这无法从根本上突破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校长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我们所创造与遇到的各种历史机遇,更要积极应对更为复杂的风险挑战。要乘胜追击、乘势而上,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始终做到聚精会神抓管理,一心一意谋发展。既要有打“攻坚战”的本领,更要有打“持久战”的毅力,绝不能有松劲情绪与“过关”思想,更不能“曲终人散”,要一着不让、一抓到底,积小胜为大胜,以及顺势而为,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要有狠抓落实的作风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重视抓落实、敢于抓落实、善于抓落实,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也是良好的工作作风与党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不抓落实,再正确的决策也是一纸空文,再美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再宏伟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当前,要大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就必须具有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担负岗位职责,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与工作部署的落实,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是明确任务抓落实。重点工作要一项一项地听;一件事、一件事地抓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

二是围绕中心抓落实。偏离中心、游离中心、不研究中心、不到中心来,工作就不会有效果。

三是强化责任抓落实。恪尽职守、尽职尽责,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工作能否干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责任心是否强。缺乏责任意识,对职责内的工作心中无数、情况不明,遇事推诿、能躲则躲,一切将就着干、应付着干,抓落实就无从谈起。校长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充分地认识自己担负的职责,牢固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政绩观、地位观、利益观,把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努力地做到接受任务不找借口、执行任务不找困难、完成任务追求圆满。

四是坚持原则抓落实。一些校长之所以抓不好落实,或因为不愿抓落实,或因为不敢抓落实。不愿抓落实,往往并非能力不够、水平不高,而是过多地考虑本地区、本单位的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校长在抓落实时,必须讲原则、讲大局,敢于同自己的私心杂念作斗争,时时事事以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为重,绝不能一事当前,首先想到本地区、本单位的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更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心杂念,对已 的工作部署知而不行、能而不为。不敢抓落实,主要是因为一些政策和措施、工作部署的落实,牵扯方方面面的利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阻力,于是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就回头,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动真、碰硬,使抓落实只停留在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上。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校长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在抓落实时敢于坚持原则、动真碰硬、迎难而上,较真劲、出实招,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把工作落实下去。

五是注重实效抓落实。抓好政策措施、工作部署的落实,目的是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抓落实定要注重实效,要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落脚点,提出确实有效的工作措施,不哗众取宠,不做表面文章。只有每项工作都讲求实效,学校才能发展,事业才能有进步,师生才能真正地得到实惠。注重实效抓落实,一要有时效意识。政策措施、工作部署通常都有一定的时效性,这就决定抓落实必须注重时效,该干的工作就抓紧干、坚决干,珍惜每天时间,抢抓每个机遇,保证各项任务及早完成,坚决克服说而不做、决而不行、抓而不紧的不良风气。二要有成本意识。任何工作都会有一定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过大、劳民伤财的所谓“政绩”不是实绩。校长在抓落实时,要有成本的概念,养成高效率、快节奏、低成本的工作作风,善于运用现代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能,及时处理与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从而不断地创造出经得起检验的实绩。

四、要有综合施策的能力

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执教、队伍建设、质量提升、安全稳定,一向不是孤立而行、独立而为的,而是复杂的整体与系统,特别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依法治校、全面深入改作风和转作风,必须一环接着一环,一步挨着一步,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对症施治,决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或者说一手硬、一手软,不能统筹、不会综合,那样不但不能使新常态真正成为永久的常态,甚至还会给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校长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打破“一亩三分地”,要防止和克服本位主义、保护主义,要坚持上下互动、左右联动,齐心合力、齐抓共管。

五、要有扩大成果的魄力

改革、发展与稳定是渐进式的过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的“新常态”作为新的起点,扩大已取得的各项教育成果,决不能故步自封,躺在历史的功劳薄上不思进取、不求扩大。对已形成的相关制度成果、实践成果、理论成果,要坚决执行、全面落实,并在新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提倡与鼓励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对少数地区形成的课改成功经验及做法,要做好面上的推广工作,扩大区域发展、领域工作成果的覆盖面、辐射面,从而收获更大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红利。

“新常态”意味着新形势、新挑战,孕育着新机遇、新希望。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处在攻坚期与爬坡期。让我们抢抓机遇、应时而动、顺势而为,主动地适用“新常态”,科学地谋求新发展,以实际行动和务实作为,迎接新的更加严格的“考试”,向党和人民交上更加满意的答卷。

教育该有怎样的新常态

汤勇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经济运行和发展,有它的内在规律,而教育是人学,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事业,人的发展和成长相对于经济,更有其必然规律,教育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它不是让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帮助他成为应该成为的那样的人。

新常态下的教育,在于积淀孩子素养,提升孩子素质,因而把孩子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孩子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拷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面挫折。一个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

下,才有可能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而教育不应该成为枷锁和禁锢,紧紧地攥着孩子。

新常态下的教育,会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而不是凭死记硬背,死整蛮干,靠拼时间、拼体力甚至靠拼生命的方式去提高考试成绩。

新常态下的教育,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这样的平常心,会引导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就像老农对待禾苗一样,按农时施肥浇水,而不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在孩子的世界疯狂开采。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再有超大规模学校,不应再有高考集中营。校园会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学园、花园、家园、乐园。在这里,孩子不会被定位于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件件产品,他们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与人交往,可以自由自在地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新常态下的教育,也要求校长不趋炎附势,不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而是保持一份豁达与宁静,坚守良知和使命,以家国的情怀和担当,尽全力让学校成为美好事物汇聚的地方,并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

新常态下的教育,还要求老师们把教育当作良心活儿,从孩子成长出发,一切着眼于他们当下学习生活以及 未来人生的幸福,而不是仅仅为了九年、十二年学习之后的那两天。他们能够在夹缝中遵循教育规律,不计较个人得失,凭着良心、爱心和智慧做教育,不用压抑和扭曲人性的方式去教学生。

我们的教育应该进入这样一种新常态,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为了不变的信念

今天如何做校长 陶行知曾经说过:“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

一、校长是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的引领者与传播者 学校的文化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学校的精神是多年来积淀而成的团队品格,两者又都体现着校长的基本理念与教育思想。

二、校长因教育情怀而敢于担当

校长是让师生成人、成事、成功的助推者,要想成人、成事、成功,必须要有教育情怀,有责任担当。

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是校长的首要担当。校长的领导力首先体现在干部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上。在学校里,领导干部队伍包括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然后团队协作好,政令畅通、上行下效,才能产生理想的效能。作为校长,首先是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对于上级决策、部署,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然后考虑怎样落实。当基层群众不理解;不坚决或不到位时,校长要当好讲解员、协调员、监督员。当学校出现矛盾时,不要有为难情绪,要勇敢地冲在前面,找出矛盾的根源,找到化解矛盾的方法。在学校利益和教师利益面前,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让学校保持稳定、高效运转,这就是校长基本的担当。

校长的担当还表现在成就他人。

三、校长是让学校赢得社会尊重的责任者

要想赢得社会尊重,学校首先应该也必须做到提高教育质量,而质量的要素是管理、改革和坚守。

实施精细化管理。常规工作就像一日三餐,看似小事,又是学校每天的大事,落实好每一项常规和细节,就是优质的管理。

突出立德树人。坚持德育为先,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突出全员德育的思想,把德育融入教学、活动,拓展到家庭和社会。

基于成长需要。抓牢教学成绩。

五、激励骨干教师成名成家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学校是人才集聚高地,教师是人才荟萃群体。要培养、集聚、造就一大批优秀人才,领航教育改革,推动社会进步。要把总书记指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更加具体化。要响应刘延东副总理的号召,遴选培养激励一批名师名校长,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做出成绩,成名成家,逐步具备教育家素质。

一要有纯粹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是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引领教育家不断追求远大教育理想。它能够让教育家在面对来自权利、地位、金钱的压力或者诱惑时,坚定政治方向,遵循教育规律,笃信教育价值。他们不唯上,不唯书,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他们不受名利驱使,长期坚守一线岗位上,甘守三尺讲台,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二要有宽广的人文素养。教育家应表现出对人类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5000多年绵延不断、灿若繁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珍视。教育家应该是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人,饱读经典,古为今用。缺少文化者,难成大家。教育家应当对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予以肯定和塑造。学生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教育家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育家蜡烛精神和人梯精神的源泉所在。教育家应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道德品质、人文素养,把教育视为一项值得奉献终身的崇高事业,而不止于养家糊口的职业。三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教育家必不会对已有成绩沾沾自喜,也不会面对困难裹足不前。他们具有创造意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具有开辟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创造时目光深,开辟时目光远。所有,要调动优秀校长、卓越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内驱力,发挥他们的探索精神。他们勇于打破落后桎梏、撤除无谓藩篱,敢于直面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四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教育家不仅热爱读书,博览群书,具有渊博学识的知识,而且深谙教育教学规律和儿童身心成长规律,还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他们对古今中外主要的教育体系、教育流派,或予继承弘扬、推陈出新;或予继承弘扬、推陈出新;或愿学习借鉴、取其真谛;或另独树一帜、粉丝众多。一味随波逐流,就会浅尝辄止;完全孤芳自赏,又难免曲高和寡。

五要有成功的教育实践。教育家最可能来自基层,来自中小学校长或名师岗位。甚至,教育家不仅可以产生于城镇,也可以成长于乡村。他们长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实施素质教育,他们长期扎根学校,做出骄人成绩,获得大量体验。他们教过一茬又一茬学生,桃李芬芳,声名远扬。要鼓励骨干人才梳理丰富办学实践,总结提炼上升成理论。

下载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的基本理念与实践路径(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的基本理念与实践路径(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之基本理念》学习体会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之基本理念》 学习体会 阳谷县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魏自友 艺术创意课程集艺术性、趣味性、实践性、科学性为一体,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们总结了前一段实施活动课程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主张实践性学习,关注学习方式变革。 综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一、突出学生主体 倡导学生对活动主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积极参......

    中小学英语读书笔记(六)--基本理念与教材使用篇

    d中小学英语读书笔记(六)--基本理念与教材使用篇 前言: 为增强理论内涵,提升专业素质,我们中小学英语教研大组在倪丹英老师的带领下,勤读书、勤摘记、多反思、善提炼,努力营造读书......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 开题报告 长春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10数学 组别:蟾宫折桂组长:刘桂云 组员:刘桂云马 晶 田凤威 陈 洁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 组别:蟾宫折桂......

    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养

    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养 上传: 兰天 更新时间:2013-3-4 10:42:43 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养 高中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体育、美术和音乐等课程的开设放......

    试论我国中小学教师法律地位

    试论我国中小学教师法律地位 【摘要】 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法律地位处于法律调整的空白地带,并在实践中引发了诸多问题。教师聘任制是一种具有公法性质的契约关系,聘任......

    县域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路径

    县域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十七章设专章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调以“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