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洋县高考替考事件
1.本案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政府工作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学校、教师、学生。2.本案是一起严重的高考替考事件,违反了《教育法》和《国家教育考试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1)《教育法》中规定,“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2)《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规定,“第六条考生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以不正当手段获得或者试图获得试题答案、考试成绩,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
(五)由他人冒名代替参加考试的”,“考生有第六条、第七条所列考试作弊行为之一的,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代替他人或由他人代替参加国家教育考试,是在校生的,由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学籍”。由此可知,高三找人代考的学生,其行为属于作弊,违背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如若代考成功的话,则会直接剥夺其他高三学生上大学的机会,为此,应对其进行严肃处理;而替人代考的高二考生则严重扰乱了考试秩序,同样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为此,也应受到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学籍。而作为组织策划这次替考事件的老师与相关人员,应对此事件承担主要责任,并依法予以行政处分。对直接负责相关工作的主管人员,因其工作失职,给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也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3.由本案所引发的一些思考:(1)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考风考纪问题。高考是为国家科学、公正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的体现,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加强考试的领导和组织工作,认真做好考场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考风考纪;(2)学校应依法行政,增强法律和大局意识,加强对师生的思想道德和考风考纪教育,鼓励他们公平竞争,不得弄虚作假,坚决打击、严厉杜绝舞弊、作弊行为;(3)教师应增强职业道德与法制观念,不得只为自己的私利而违法,并损害其他教师和考生的利益;
(4)学生应增强道德观念和守法意识,严格遵守考试纪律,以积极、公正的态度参加高考,不得作弊或替人代考,并坚决抵制任何作弊或舞弊行为;(5)社会应加强对学校的法制监督,及时发现、抵制学校或教师的非法行为,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二篇:公务员考试申论:“高考“集体替考”
高考“集体替考”应严查“金主”和组织者
多年来关于高考,大大小小的舞弊案发现不少,但如中央电视台曝光的《高考场上的神秘“考生”》、河南省招办证实127人集体替考的新闻依然骇人听闻。指纹验证机、进场拍照、考官巡考等多种严密程序竟形同虚设,这是一起典型的组织严密、内外勾结的破坏高考公平的舞弊行为!
高考虽然只是一种为高校选拔新生的考试制度,但其依然是学子十年寒窗苦读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通道,尤其对寒门学子而言,高考改变命运、高考创造未来绝非空言。因而,高考在维护教育和社会公平、促进社会阶层有序流动方面仍具有重要功能,它的神圣性不容玷污。对于一切破坏考场规则的人,都应在查明以后,交付法律严惩。目前,教育部已派工作组赶赴当地指导督办调查,并请公安部指导有关地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教育系统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是舞弊案成功的关键。在7万元“重金”面前,一个严肃的考场就沦为违规者横行的游乐场,验证制度、监考老师、巡考人员等各个环节都成了摆设,尤其是枪手指纹验证露馅依然能通过,而且在河南省的几个县城里同时进行,这是怎样的教育耻辱!为人师者,当为人师表,见利忘义、违法犯者就该清除出教育系统。教育部也表示,替考一经查实,将对涉及的教育系统工作人员,一律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被替考的考生、在校大学生“枪手”都是舞弊案的帮凶。相信这些“破坏公平者”,在诚信社会中将为自己的违规行为喝下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的苦酒。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将一律取消本次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并视情节轻重同时给予暂停参加高考、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相关处分记入考生诚信档案。对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的在校大学生“枪手”,还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给予开除学籍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那些“有钱人、当官的”和幕后策划、组织者乃是舞弊案的首罪。替考组织者称,找他的都是县里“有钱人、当官的”,三年了,没出过事。这句话后面隐藏了多少丰富的信息!正是这些“有钱人、当官的”出钱出力、策划组织、推动实施了一次又一次的替考违规行为,让多少违规者进入大学、又剥夺了多少寒门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对这起事件,更要查出所有涉事的“金主”和其幕后策划、组织者,他们乃是罪恶之首,应依法追究他们的相关责任,并从重严惩,以儆效尤。
希望对这次事件能进行彻查,并依法从严处理所有涉事的人,以违法犯罪者的痛,来告慰诚信守法者,以扞卫社会的公平公正,并推动诚信、法治社会的进步。
“文明接力”新方式
【背景链接】
2014年5月,武汉汉阳在治理行人闯红灯问题上推出了“文明接力”新方式,如果市容监督员发现行人闯红灯过马路,该行人就必须在原地替市容监督员站岗“值班”,提醒市民看灯通行,直到抓到下一个违规过马路的行人才可“下岗”。据悉,该方法实行一周以来,违规行人较此前下降五成。
【标准表述】
[问题]
行政执法力量有限、人员不足
法规明确,行人“闯红灯”可被罚款10元,但处罚只能由民警进行,交通协管员无此权限,实现起来确实有困难。
体验式执法与法治的理念不符
违法者接力抓人替代自己,使得民众人人自危,有鼓动民众相互斗争之嫌,偏离了对违法行为人惩戒、教育,并预防违法的执法目标。
欠缺法律依据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区域内的道路交管理工作。依法行政和执法权威性的要求,决定了行政执法权的不可让渡性。即便认为城管部门可能作为综合执法部门获得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权,但将临时执法权授予违法者,显然是缺乏法律授权的,这种“接力”查处方式也没有法律依据。
[参考对策]
立法手段
在规范公民公共行为方面,国内外一些城市已经探索出很多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较为典型的做法是严格执法,以严厉的处罚约束市民行为。比如,在新加坡,乱丢垃圾“再犯”的,除罚款外还要穿上特制背心到公共场所强制做清洁劳动。
重建我国的道德体系
道德的自律有赖于道德的共识,“现在我们强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商业道德。如果
整个社会缺乏共识,那么社会公德就会变得非常模糊,如果服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不及时化解有关矛盾,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边界就会混乱。所以,必须重建我国的道德体系,让每个人都尊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商业道德”。
从根源治理不文明行为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行为习惯、方式和心理(比如情绪暴躁、打架等等)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要想治理不文明行为,就要从根源上制止不文明行为,还要通过教育让人从小就有公德、爱人、宽容的心理,具备不受外界不文明风气影响的能力,人们才会自觉地从心理上拒绝不文明行为,“相对于利用惩罚手段从反面制止,这样的方式更直接、更根本”。
【延伸阅读】
车窗抛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有明文规定:乘车人不得向车外抛撒,违者可处以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根据统计,北京三环以外的环路,以及连接三环至五环的高速公路都是车窗抛物的“重灾区”。近年来出现的环卫工人被撞事件很多都跟车窗抛物相关。
占用盲道
《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对损毁城市道路范围内无障碍设施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织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北京市、区(县)残联人士多次呼吁盲道被占的问题。有负责人日前对媒体表示,盲道被占一般都涉及多个部门并且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该人士称,平日收到反映最多的就是盲道上乱停车和摆摊的问题,对此,他们只能去找交管部门或是工商部门协调。
闯红灯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规定,行人违反交通信号、未走人行道或者未按照规定靠路边行走的,处10元罚款。
2013年5月,北京交管部门对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全面执行罚款措施。
践踏草坪
《北京市绿化条例》称,损害绿化成果及绿化设施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情节较轻的,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随地吐痰
《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规定,随地吐痰、便溺;乱丢瓜果皮核、烟头、纸屑、口香糖、塑料袋、包装物等;乱倒污水、垃圾,焚烧树叶、垃圾;其他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应责令改正,并可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向不文明行为“亮剑”
[精彩开头示例]
不文明行为,是指人们由于公共观念的缺失而造成的不文明举止,比如不自觉排队,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说脏话粗话等等。很多人觉得这是小问题,不值得上纲上线,还有的人认为,公共场所是“公共的”地盘,没人指责,也没有监督和舆论压力,形成了一种从众的无意识状态。但是,当种种不文明的行为被“集结”起来,被放大的就是丑陋的城市整体形象,一些“小事”甚至成为刑事犯罪的导火索。如何减少不文明现象,避免“小事”升级为刑事案件,值得全社会关注。
[精彩结尾示例]
治理不文明行为需要执法者具备治理社会认真细致的工作方法,不顾长效后果追求一种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去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当为广大管理者以及执法者戒之!治理不文明行为尤需文明执法,更加不能以暴制暴、以违法制违法者、以不文明对付不文明者。
民主生活会不能“秀一场”
当前,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已进入关键期。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别到各自联系点出席指导专题民主生活会,有力督促联系点讲认真、动真格,各地各单位以此为标杆,提高标准、从严把关,专题民主生活会“辣”味十足,普遍开出了好的效果。
然而,有的地方的专题民主生活会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自我批评,说来说去就是学习不系统、调研不深入、急于出“政绩”那几条,见不到具体人具体事,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避而不谈或避重就轻。有的地方开展批评时,对“一把手”都说作风霸道、主观武断、听不进不同意见,对副职都说工作不主动不积极、干事没创新不大胆,对年轻干部都说经验不足、心浮气躁,对年龄大的同志都说有“船到码头车到站”思想、斗志不足„„这些批评就像从生产线上下来的“产品”,批评看似有了,实则没有针对性。有的地方甚至把专题民主生活会当作一场秀,谁批评、说什么、讲几条,都事先设计好,甚至几番彩排演练;还有的明文规定书记批别人每人3条意见不少于300字,市县长批别人每人2条不少于200字,其他班子成员相互提意见每人1条不少于100字„„且不论这些批评意见本身客观与否、质量如何,单是规定如此“细致”,就与实事求是的要求相距甚远,与教育实践活动一开始就提出的“有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有多少就说多少”的原则背道而驰。
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于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但根子在此前早就埋下了。治病治本,查因溯源,理所当然地,解决问题的方子也要从“头”找起。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实践活动第一个环节是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旨在解决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但从目前看,一些地方单位没能解决好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思想顾虑。有的有“怕”的思想,怕自我批评多了,被人家抓“辫子”;怕对别人的批评重了,得罪人、伤和气。有的有“混”的意识,问题往轻了说,原因往客观上找;听听别人怎么说,别人说了我再说,等等。没了“高起点开局”,也就无从谈起“高标准开展、高质量推进”,思想“开关”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
在认识过关基础上,应给予查摆剖析、形成对照检查材料更多时间、精力。从成功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地方单位看,查摆准了、剖析透了,形成好的对照检查材料,专题民主生活会就成功了一半。网上照抄照搬、网下拼拼凑凑、别人代笔代劳,肯定形不成好的对照检查材料。在此环节,关键是对照查摆的标准务必明确具体,中央列举和地方自查的“四风”表现、信访积案旧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背后的“四风”问题,都应作为查摆剖析的切入点和对标尺。同时,查摆问题,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集体议,环节缺一不可;撰写对照检查材料,“一把手”亲自把关、班子集体讨论、上级审核把关,程序同样缺一不可。
专题民主生活会质量高低,一个显着标志是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否认真开展起来,党员领导干部是否普遍受到心灵的洗礼和震撼。没有前期工作铺垫,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专题民主
生活会。那些还未做好准备的地方、单位,务必不能有“赶”的思想,别急着开会,还是应认真把基础工作做实,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出高质量才能水到渠成。
第三篇:2014年山东高考结束 将严肃处理“枪手”替考
为期两天的2014年山东夏季高考8日落下帷幕。山东省教育厅当日下午召开山东教育招生考试新闻发布会通报高考考试情况,并对大学生替考事件做出回应。
山东省教育厅对“山东18名大学生跨省当‘枪手’替考动身前被抓”事件做出回应称,山东省教育厅对考前媒体报道的“山东18名大学生跨省当‘枪手’替考动身前被抓”事件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公安部门正在进一步核实,山东省教育厅将会依据公安部门的查处结果,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时责成高校对学生进一步加强管理。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数字显示,2014年山东夏季高考报名参加编排考场的考生524361人,其中非山东户籍在山东参加夏季高考的考生是9536人,居中国之首,占全国
5.6万异地考生总数的六分之一。近3.5万人次缺考,各科缺考人数为:语文缺考7959人,数学缺考8765人,综合科目缺考8866人,外语缺考9135人。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办公室主任刘文超通报山东今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组织实施情况时表示,考试期间山东考场秩序井然,实现了平安高考的目标。
刘文超说,为切实维护考风考纪山东所有所有考场均实施电子监控,配备指纹检测仪、手机探测仪、无线屏蔽仪、无线耳机探测仪等现代化高科技防作弊设备。对涉考保密室实行三级网上监控,对高考17820个考场实行五级网上巡查,对所有考场的录像采用智能识别系统进行作弊排查。
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两天内分别通过考点实地和网上监控等方式巡视高考情况。孙伟表示,目前高考仍然是关系考生命运的重要人生转折点,要净化高考环境,严格考风考纪,保证高考的公平性。要切实做好考试后的阅卷、录取工作,践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让考生放心,让家长放心。要注意加强考生考后的教育引导工作,合理安排考试之后的学习生活,确保其身心健康和安全。
根据安排,2014年山东高考成绩将于6月25日前开始查询考生成绩,山东省招生考试院将发布具体通知。查询方式为:网上查询。登录“山东省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平台”,查询网址为:http://wsbm.sdzk.gov.cn。168声讯台查询。用户拨打16866通过电话查询高考成绩,查询时需要输入准考证号及身份证号的后4位以作验证。
来源:人民网
第四篇:教育部:替考事件查出11名枪手 将开除其学籍
教育部:替考事件查出11名枪手 将开除其学籍
2014年07月08日 11:41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李文姬
已调查出35人涉及替考事件,其中,被替考的学生有10人,枪手11人,包括毕业生及在校生,中介3人,舞弊人员9名,其他涉事人员2名。原标题:教育部:替考事件查出11名枪手
法制晚报讯(记者 李文姬)今天上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高度重视个别地区出现的替考、加分人数过多事件,分别派出工作组进行实地调查。目前,已调查出35人涉及替考事件,其中,被替考的学生有10人,枪手11人,包括毕业生及在校生,中介3人,舞弊人员9名,其他涉事人员2名。续梅表示,枪手将一律开除学籍,而被替考考生则处以停考国家级考试3年的决定,公职人员接受党纪、政纪处分直至开除公职。而替考事件中,受贿及玩忽职守人员则将移送司法机关。
第五篇:从请人替考学生的收益看高考制度改革
熊丙奇:从请人替考学生的收益看高考制度改革据央视报道,有人组织武汉在校大学生“枪手”前往河南杞县等高考考点参加替考,组织者自称华中科大老师,且雇主都是县里“有钱人、当官的”。河南省招办称,2014年该省已查实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教育部对此表示,一经查实,将对此事涉及的教育系统工作人员,一律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替考大学生将开除学籍,绝不姑息。
如果说对充当“枪手”的替考大学生处以开除学籍的处罚,是为了控制“枪手”的来源,但如果替考存在旺盛的市场需求,枪手们还是会“铤而走险”——所谓重利之下必有勇夫,教育部门更应该想办法治理的是替考存在的土壤。在目前的考试制度和大学教育环境中,替考作弊学生,为作弊付出的代价很小,可却收益巨大。
请人替考的学生,如果替考被发现,其付出的代价不过是当年成绩作废,最多停考三年——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对伪造、变更身份证准考证以及其他证明材料,由他人代替或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一律取消本科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并视情节轻重暂停其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3年——可如果这名考生本来就无望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或者这次考了,今后不再参加高考,这算什么处罚?几乎就没有什么损失。而如果替考成功,这名考生的命运就完全不同,首先,按照目前的高考制度,学校就按学生的高考分数结合志愿进行录取,作弊获得高分的学生,会顺利进入更好的大学;其次,我国大学,不论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目前都实行“宽出”教育管理,一名作弊的学生,不出意外,会顺利毕业获得证书(包括可以通过打点老师,获得大学课程的高分);再次,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人才时,看重的是一只文凭,据报道,请人替考的考生,家庭非富即贵,这些学生获得文凭之后,靠家庭的人脉关系,找到的工作,会远比那些靠自身能力的学生更好。
简单地说,目前的高考制度和大学教育,让请人替考者看到了一条“光明大道”。而如果大学不按学生的高考分数进行录取,而是综合考察学生的中学学业成绩、并结合大学的面试考察进行录取,那些平时成绩差、能力弱的考生,仅凭高考高分,很难被大学录取;就是被大学录取,如果大学实行严格的培养标准,进行过程淘汰,那些学不下的学生,无法混到一张文凭,只能退学,如此,作弊的收益将大大减少。
这就需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和大学管理改革。对于高考改革,我国应该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建立基于大学自主招生的多元评价,把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对于大学管理改革,我国大学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将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核心功能,并实行教育本位和学术本位管理。对于上述改革,不少人认为行不通,觉得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中,尚且有人大行权钱交易,把自主权给学校,招生会更加乌烟瘴气。这只看到表面,而没有看到实质。高校自主招生的实质,是扩大考生的选择权,通过考生自主选择大学,获得对教育的监督权、评价权,从而迫使大学转变办学理念,对教育者负责,提高教育质量,珍惜教育声誉。目前的高考制度中,考生并没有选择权,进而学校也不必对受教育者负责,这
就是学校不实行严格培养标准,不关注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原因。再者,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学校管理制度,是转变政府和学校、学校行政和教授关系的过程,目前我国高校的招生是行政计划招生、办学是行政主导办学,因此,容易滋生权钱、权势交易。
近年来,我国高考集体作弊案呈高发态势,严肃处理每一起作弊案,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这十分重要,但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必须反思作弊案高发的制度根源,加快推进高考制度和大学管理制度改革,才能逐渐消除作弊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