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者必须提升八项能力
管理者必须提升八项能力
一、正直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目前的企业,职业经理人的人格魅力仍然是影响班子好坏的重要因素,只有职业经理人这个头带好了,才会带出一个好的管理队伍。
二、准确的判断能力
能够站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高度,对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提出的众多议题表明自己新颖的思想、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做到超前认准方向、把握好方向,齐头并进,协调健康发展。
三、成熟、自信和沟通的公关能力
一位成熟、自信的职业经理人应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把“一班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对外要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己任,善于搞好“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公关网络建设,协调沟通好社会各界关系。
四、善于处理危机或突发事件的能力
职业经理人应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最大限度降低负面效应,减少危机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冲击,带领员工奋发图强,走出危机笼罩的阴影。
五、精通市场经济知识和把握内在规律的运作能力
建立与市场经济和企业内在规律相适应的生产机制、管理机制以及与生产经营相配套的高质量的员工队伍,这就要求职业经理人必须精通市场经济知识和具备把握内在规律的运作能力。
六、创新精神与战略远见
职业经理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审批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所以职业经理人应具有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善于集思广益、分析和把握企业发展趋势,擅长策划、谋略和具有战略眼光。
七、较强的理财能力
职业经理人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应能看懂反映企业财政状况的各种财务报表和其他指标,严格控制支出,力争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企业自身发展上。
八、坚持不断“充电”
作为职业经理人,要做学习培训的鼓吹者和实践者,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深入和了解当今国内乃至世界上本行业的前沿情况和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战略性的远见卓识和高质量的决策水平。
第二篇:管理者必须提升八项能力
管理者必须提升八项能力
一、正直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目前的企业,职业经理人的人格魅力仍然是影响班子好坏的重要因素,只有职业经理人这个头带好了,才会带出一个好的管理队伍。
二、准确的判断能力
能够站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高度,对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提出的众多议题表明自己新颖的思想、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做到超前认准方向、把握好方向,齐头并进,协调健康发展。
三、成熟、自信和沟通的公关能力
一位成熟、自信的职业经理人应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把“一班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对外要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己任,善于搞好“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公关网络建设,协调沟通好社会各界关系。
四、善于处理危机或突发事件的能力
职业经理人应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最大限度降低负面效应,减少危机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冲击,带领员工奋发图强,走出危机笼罩的阴影。
五、精通市场经济知识和把握内在规律的运作能力
建立与市场经济和企业内在规律相适应的生产机制、管理机制以及与生产经营相配套的高质量的员工队伍,这就要求职业经理人必须精通市场经济知识和具备把握内在规律的运作能力。
六、创新精神与战略远见
职业经理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审批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所以职业经理人应具有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善于集思广益、分析和把握企业发展趋势,擅长策划、谋略和具有战略眼光。
七、较强的理财能力
职业经理人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应能看懂反映企业财政状况的各种财务报表和其他指标,严格控制支出,力争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企业自身发展上。
八、坚持不断“充电” 作为职业经理人,要做学习培训的鼓吹者和实践者,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深入和了解当今国内乃至世界上本行业的前沿情况和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战略性的远见卓识和高质量的决策水平。
Jerry:
平庸的人,常以为以上的东西离自己很远,看看就算了!
追求未来梦想的人,会把此烙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轻人必看的哲学故事之————同门师兄弟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去上恶习补习班。数年过后,它们都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
心理点评
这是黄永玉大师的一个寓言故事,它的寓意很简单:行动比知识重要。
用到心理健康中,这个寓言也发人深省。
心理学的知识堪称博大精深。但是,再多再好的心理学知识也不能自动帮助一个人变得更健康。其实,我知道的一些学过多年心理学的人士,他们学心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治自己,但学了这么多年以后,他们的问题依旧。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身体力行,那样知识就只是遥远的知识,知识并没有化成他们自己的生命体验。
我的一个喜欢心理学的朋友,曾被多名心理学人士认为不敏感,不适合学心理学。但事实证明,这种揣测并不正确。他是不够敏感,但他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知道一个好知识,就立即在自己的生命中去执行。这样一来,那些遥远的知识就变成了真切的生命体验,他不必“懂”太多,就可以帮助自己,并帮助很多人。
如果说,高敏感度是一种天才素质,那么高行动力是更重要的天才素质。
这个寓言还可以引申出另一种含义:不要太指望神秘的心理治疗的魔力。最重要的力量永远在你自己的身上,奥秘的知识、玄妙的潜能开发、炫目的成功学等等,都远不如你自己身上已有的力量重要。我们习惯去外面寻找答案,去别人那里寻找力量,结果忘记了力量就在自己身上。
切记:别人的知识不能自动地拯救你。
如果一些连珠的妙语打动了你,如果一些文字或新信条启发了你。那么,这些别人的文字和经验都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你把你以为好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你自己的生命中去。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车间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浅论车间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吕 正 璋
车间管理者在工厂中的地位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以自主开发产品并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车间管理者不仅要完成生产任务,同时还要承担技术改造和节能降耗等开发性工作,因而其工作能力的大小不仅直接左右本车间的任务完成情况,也对整个工厂的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工作能力强的管理者,他的下属跟着他吃苦也心甘情愿,因为他们知道苦尽甘来;而一个不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管理者则让下属看不到希望,部门工作自然也就更加难做了。
根据曾经从事过的车间管理经历以及近几年工厂管理经验,我觉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车间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一些能力或者说个人素养:
一、不断学习和刻苦钻研的能力
学习主要包括通过实践学习和理论知识学习。我们现在的车间管理人员一般都毕业于大专院校,在学校里曾经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理论培训,来到工厂后,普遍地都认为自己在实践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经验不够丰富,而作为一名车间管理者,没有足够的经验积累也确实难当重任,因而通过实践学习并积累工作经验就显得比较自觉。
勿庸讳言,对于那些刚毕业不久、对化工工艺、装置、设备等还只是一个模糊概念的初入行者来说,实践确实是最好的课堂;对具有一定工程技术水平的管理者,实践也永远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师。但凡事皆不可过于偏颇,过于偏重实践而忽视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和提高,必定会在你到达一定高度后阻碍你的进步,而对于一个管理者,知识面的狭窄会成为生产技术进步的致命障碍甚至反作用力!此话并非危言耸听,一个因循守旧、没有理论知识支撑的管理者,能守住当前的摊子已属不易,何谈创新和提高?
可能有的人会说,我在不断地学习呀,我碰到问题就问、就上网去查等等,此话不假。但是,网络的局限性不去说它,你问的这个人他的知识面到底有多宽?你自己又能够问出多少问题呢?
要开阔你的视野,我认为书籍永远是你最好的朋友。不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结晶这些大道理,但既然汇编成书了,它就必定是前人实践的总结而且一定是经过考验绝少会有错误的理论,一本书,不但可以让你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让你知其所以然;由于其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它会提供给你更多的选择,丰富你的想象,会让你茅塞顿开。
我觉得,以下这些书录是每个车间管理者或技术人员所必读的:《化工原理》 或《化工单元操作》、《化工机器》、《化工密封技术》、化工设备设计全书中有关分册如《换热器》、《填料塔》、《石墨设备》、钛、镍、铝等特种材料设备、腐蚀理论及耐腐材料(特别推荐《腐蚀破坏事故100例》)、《化工管路手册》、阀门手册或选型指南、《石化工艺管道安装设计实用技术问答》、《石化工艺及系统设计实用技术问答》、化工控制技术及控制元件、《氟化工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环保型制冷剂--氢氟烃的生产、性质及应用》、《化工设备设计基础》,等等。
除了专业书籍,大家还要多读所谓的闲书。小资一点并非什么坏事,至少它可以让你的报告、你的论文等写得通顺一点,错别字少几个,对于提高你的综合素质也是大有益处的。希望大家把花在网络上的大把时间能够匀一点出来,到书店转转,这些书谁都可以买得起。在读书的同时多动动你的笔头,有些管理者的文字组织能力和他的管理工作所必备的要求实在是有些不相称的。
有了理论作为向导,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使装置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和稳定,我认为这就叫刻苦钻研。
二、与人沟通和培养人才的能力
在专业深度越来越高和分工不断细化的今天,单打天下的人注定是做不成大事的,因此团队精神才会被提到现在这样的高度。而要发挥团队的力量,车间管理者与领导、下属、职能部门、兄弟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十分重要。一个善于交流的人,他的资源信息必定丰富,他的人缘也一定是很好的,因此在他需要调动其他部门资源为我所用的时候,不但知道如何调用,被调用的部门也会乐于帮你将工作做得更完美;另一方面,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当然也要尽力而为,甚至牺牲一点自己部门的小利益也应该在所不惜,因为一个不愿帮助别人的人要想得到他人的帮助也是比较困难的。如此,则信息互通、成果共享,人际融洽,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自然就这样形成了。
而对下属的培养,则不仅是管理者的职责,也是更好地完成部门工作、同时使自己从繁忙的日常事务中抽身、提高自己能力的必要手段。作为管理者,如果你不在现场部门就不能正常运行,这并非证明你能力超群,恰恰说明你没有尽到培养下属的责任,是一种缺乏工作能力的体现。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不但要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大胆启用你的副手或车间技术人员,给他们独立承担任务和责任的机会,为他们树立工作威信,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而不是互相拆台各拉一派。要多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没有哪个人是天生的车间主任,如果总是怀疑别人、不相信下属的潜力,你就是累死也不会得到下属的体谅。同时还要长期花大力气培养一批操作骨干,根据岗位要求不厌其烦地讲解操作原理和操作要领,使他们不但知道应该如何操作而且知道为什么要如此操作,进而逐渐养成严格遵章操作的习惯,同时也就调动了他们 2 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试问这样的上司能得不到下属的尊重吗,有了工作主动性的下属又怎么会让你放心不下呢,在这个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你又怎么可能没有得到提高呢?人的素质有高有低,但人才是一定要靠管理者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出来的,如果总是抱着自己的那点经验和知识不放手,唯恐别人超过自己,除了说明你没有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心还能说明什么呢?也许你在埋怨无人可用的同时,你的下属也在嘀咕怎么自己的领导就不肯教教我该怎么做呢?所以说培养人才不仅是为你的下属好,也是为公司、更是为自己好。
三、强烈的动手欲望和一定的动手能力
如果把车间比作战场的话,那车间管理者就既是一个指挥官,但同时他还必须是个战斗员,对我们公司的车间管理者来说这种双重身份尤其明显。因为我们的车间不但要完成产品的生产任务,还要承担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环保安全水平等责任,因此不断的技术改造和工艺改进便成了车间的主旋律之一。除了一些重大项目或新品开发外,大部分的改造均要以车间为主体完成,而改造的内容除了工艺计算和流程设计等内容外,大到设备、机器、控制方法,小到管道、阀门、密封件、控制元件甚至螺丝螺帽、专用工具的选择,哪一样不需要你来完成,做不了这些事情的车间管理者又如何配得上“工程师”这个称谓?而要做好这些工作,除了前文提到的用理论武装自己外,动手实践可以说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通过自己动手可以更深地了解设备等的结构、原理、是否适用、有何缺陷、如何改进或如何重新选择,作为旁观者和作为亲身实践者所理解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甚至是有天壤之别的,而且通过实践学到的东西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终身受益的;其次,我们目前出现生产状况不稳定的绝大部分原因最后都会归结到设备、机器和控制元件等组成装置的某个或某些元素上,有了动手实践的经历,当这些元素出现问题后,你至少不会惊慌失措,即使专业人员不在现场你也可以作出初步判断并临时救急,或是采用替代方案,而不是简单停产了事;第三,掌握了原理,如何操作才能保障正常稳定运行对你来说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何至于连操作规程从哪写起都会让你心烦呢?然后当你把这些原理向操作者灌输以后,他自然也就不会只是一面背规程一面机械地操作了。
因此,要成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看到专业人员进行安装、检修、维护操作时就忍不住手痒,且一有机会就将这种冲动化为行动。这样几年下来,车间里还有什么东西是你不了解的?再让你选型或者设计时能不胸有成竹吗?
“一定的动手能力”这样的提法,一是因为你不能忘了指挥官的角色,动手不是你的主要任务,但教会下属动手是你的职责,因此你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二是对于结构精密原理复杂的设备等,专业人员比你更精通,他们会做得更好。
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不可否认,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公司的整体生产技术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不仅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有些产品还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另一方面,就如众所周知的圆圈定律一样,圆圈越大,圈外未知领域增长得更快,我们在生产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而很多问题无法依赖现成的经验或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更不会有人无偿提供现成的方法来为你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怎么办?唯有开阔思路、大胆创新、自力更生!
一个管理者是否具有创新能力,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的眼光。一个总是与自己过去比较的人,当他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就会停留在沾沾自喜的状态,在他的眼里现在已经很好了,寻找问题便是自寻烦恼,跟自己过不去。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不要说我们目前的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就是在国内、在公司内甚至和厂内兄弟部门相比,你已经做到尽善尽美了吗,怎么可能会没有问题呢?其次也取决于他的创新欲望。只有对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配件、新的控制方法等表现出强烈的渴望并主动寻找、主动试验和应用的人才有可能取得创新成绩,旁观者只会坐等机会丧失。这方面我们有很多正反的例证,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在此不予详述。
创新意味着风险,甚至有失败的可能,但不创新就永远不能成功,这也是考验一个管理者的胆魄以及是否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的重要方面。只有敢想敢干的人,才会在创新过程中碰到问题及时调整而非轻言放弃,才有最后取得成功的可能。而对于不敢甚至惧怕创新者来说,就算不用他来承担责任,他在心理上都会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合作甚至阻碍试验的进行。
公司鼓励我们创新,实际上也就是替创新者承担了绝大部分的风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朝山的那一边看一看,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奋起直追呢?
五、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工作方法
集体智慧也好,头脑风暴也罢,其实质都是要求决策者不要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狭窄化。而对于我们目前的管理实际,由于生产过程的大部分问题还是要由车间管理者来发现和解决,因此车间管理者是否具有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针对一个关键问题你总是可以举出多种可能的原因、针对每个原因又提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其可能存在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事前评估和论证,我们的改造可以少走多少弯路,少花多少时间和经济代价,你可以少付出多少精力,别人又可以少吃多少苦头?但现实是残酷的:一个方案走到头不行了重新考虑一个再走一遍,这样的情景在我们周围屡屡上演。一个没有充分考虑其后果的方案草率地被执行,在消耗大量人力、财力等资源的同时,也会严重损坏你的自 4 信和他信,而有些被错误执行的方案如果你多论证几遍、或者多征求几个人的意见,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所谓严谨的工作方法,概括起来只有两句话:凡操作皆有规章可循,凡问题都解决到底。
凡操作皆有规章可循这一点我们做了一部分,但还非常不够。每个车间都制定了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等,但是这些规程概括性实在是太强了,强到基本上没有细节,强到同样的环节不同的操作者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操作方法而你还无法指责他到底哪里出错的程度。试问你的车间里有没有规程告诉工人应该怎么取产品样才既能取到符合要求的真实样品,同时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还能保护取样人员不受伤害?怎样取回收酸样又可以避免含氟离子进入地面冲洗水?车间照明灯应该什么时候由谁负责开闭?电机罩损坏了又应该由谁通过什么途径汇报并检修?尾气塔是不是一定要等到无法运行了才会想到除盐?„„这方面我们真的该学学人家老外,一个槽罐车灌装的培训教材其内容可能比我们有些车间所有的规程加起来还多。学人家也不是要大家埋在纸堆里非得搞出这么多规程来,但是过分依赖操作人员的个人理解和操作水平终究不是长治之法,恰恰是管理的失败、管理者的失败。
凡问题都要解决中的问题,既包括全局性和关键性的大问题,同时也包括如上文提到的日常管理中司空见惯、甚至小到你很容易就忽视掉的小问题。而解决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遵循以下的方法,只不过对于小问题的解决有些程序简化了,或者是这些程序在你的脑子里马上就完成了而已。
1.方案的论证和确定:多中选优,上文已述。
2.对确定的方案形成周密的书面计划: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解决方 法、工作内容、进度、费用、负责人、其他部门如何配合等一一予以明确。这一点可以说是工作方法的核心。
3.方案执行:周密安排,适时调整,按时保质完成。4.评价和总结,同时形成新的规程或其他文件。
水平有限,就此打住。同时我也非常希望借此文抛砖引玉,让更多的管理者们把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果、心得等以书面或者口头等多种形式,在例会或专题会议上、内部刊物上进行交流,共同提高。
2007-3-26 5
第四篇:核心管理者能力提升心得体会
核心管理者能力提升心得体会
2016年4月7、8号参加宁夏中小企业组织的核心管理者能力提升培训,此次培训对我触动很大,原来自己内心也是渴望知识,愿意学习的,在长期的工作中自己都走失了,停止了学习的脚步。通过培训,自己明白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当然培训老师真的特别优秀,授课老师李澄尘,我觉得很有必要介绍一下他,李澄尘:美国西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华中师大中文系教授,上海复旦、交通大研究生导师,曾担任上海经营者人才公司特聘高级培训师、上海经营者培训中心副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人力资源客座教授、东风汽车公司总部调研科负责人、专业工厂经营副厂长、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副总经理、三得利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科长。
管理者是企业里十分重要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决定了组织的现状和未来。当企业的愿景确定之后,管理者的职业素养就成了决定因素。任何大小的单位里也有不同的“管理者”,有高层、中层、基层、操作层。其中最难做的要属高层,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高层的正确决策。要当好整个企业的指挥官,使下属各司其职,团结合作。当好一个好的决策者需要具备多谋善断的决策能力,战略导向的管理能力、知人善任的用人能力、带队育人的教化能力、知彼解己的社交能力、统合综效的组织能力。所以做一个领导者很难,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更难。
管理的范畴太过广泛,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管理。一个小的餐厅需要,一个大的企业,更是体现管理好坏的重要场所。领导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而只可借鉴不可复制,领导还要即会做事,又会做人。
从古至今,识人用人也是领导决策的核心能力,诸葛亮因用错马谡使讨伐功亏一篑(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劝阻,最后不得不退回汉中);曾国藩通过广揽、勤教、慎用、严绳、厚赏使自己的幕府几乎成为当时中国人才的大本营;还有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更是懂得团结人心,就连平常老百姓都对他崇拜不已,甚至毕生的理想就是和毛主席见一面,握个手,可见他的人格魅力多么吸引人。
偶尔也和朋友聊天调侃,我认为其实大多数人的需求是一样的,在单位是来赚钱的,可是你仅仅是因为钱吗?是计较每个月的工资差了几毛几分吗?是的,你想要的是一份足够衣食无忧的收入,你更想要的是领导的赏识、对你能力的肯定和认可,你的价值的体现,你需要的社会地位的认可(人是生活在社会的人,如果脱离社会久了,你会觉得自己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了,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有他的社会地位)。
李老师在授课中理论联系实际。在传授知识、经验的同时更注重传授运用知识,经验的能力和工具,一直推崇国外的先进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结合,力求贯彻“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使听众好记易学,寓教于乐。
第五篇:师训管理者能力提升培训心得
校本培训,教师成长的摇篮
——师训管理者能力提升培训心得
下应中心小学
俞孟立
前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鄞州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鄞州区教育师训管理者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在这里首先感谢领导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及复旦科技园进修学院老师们精心的培训。培训的每一天的感觉是忙碌而又充实的。我们不仅聆听了多位上海教育专家的讲座,还参观了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现场观摩了两次课堂教学,整个培训的过程就好像是一次头脑风暴,给了我太多的感悟和启迪,令我感触很深。现在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利用课例研究,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5月5日下午,聆听了王洁老师的《透过课例研究的教师学习》,使我深受启发。我负责学校的师训工作,同时也是数学教研组长,如何通过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素养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王老师的讲座为我指明了工作开展的突破口,王老师指出探索性实践是教师为了改进工作、提高实效,增加日常教育工作的研究含量。通过课例研究,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用什么相对客观的方式去观察、评价教师的课堂?用什么方法帮助老师改进?这些问题王老师用一个一个的事例详细解读,使我深受启发。我觉得我们学校日后的各教研组活动可以采取利用课例研究的方式,集合教研组的力量,分工合作,使得人人都有任务,人人参与,这样一定能提升教研组的活动效率,提高教研组成员的素质,从而提升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扎实组织校本研修,提升研修有效性。
6日上午,聆听了纪明泽教授的《如何组织有效的校本研修》,纪教授先谈了教师发展的三个问题:要不要发展?向何处及如何实现发展?应该向何处及应该如何实现发展?这些问题实实在在摆在了我们师训工作者的面前,也是当前必然要解决的问题。纪教授通过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又提出了五大转型,提出校本研修课程化。要明确校本研修是什么?研修什么?校本研修为什么?从应该干什么?能满足什么?应满足什么?使各个阶层的老师都能得到不同发展。“眼界决定境界”,作为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能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成为新课改的践行者,从而推动化学教学的新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在未来的师训工作中,要加强校本研修这一块,要创建校本研修示范学校,重组学校教研功能,开展优秀教研团体评选,建立区域内教师的优化机制,组织大规模的观课评课活动,举办各种教学展示与研修活动。通过以上活动,扎实开展我校校本研修活动,定能使我校的校本研修更上一层楼。
三、规范设计校本课程,提高研修可行性。
7日下午,在会议室体验了一把互动式培训,由曹兵老师为我们作了《如何进行教师培训的课程设计》的讲座。如果说纪明泽教授的《如何组织有效的校本研修》改变了我们观念,为我们的校本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的话,曹兵老师的《如何进行教师培训的课程设计》则实实在在带领大家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完成了一个校本培训的课程设计。曹老师首先介绍了如什么是校本研修?怎么做校本研修等理论知识。然后曹老师把所有学员分成了5个小组,各组结合工作实际先确定校本课程的题目及纲领,接着逐步深入,渐渐丰富,最后形成了一份完整的校本培训课程方案。大家在展示、相互点评、互动交流中结束了曹老师的讲座。所有学员在欢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校本培训方案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使我们受益匪浅。
最后又听了顾志跃老师的《现代培训理念与教师培训》,参观了一所教学和一所幼儿园后,现场观摩了两堂公开课,结束了本次培训,返程回到了宁波。我要再次感谢各级组织给我们精心构建这一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我们看到了师训工作的发展和重要性。看到了外面的校本培训的变化和新的理念。利用这一学习机会,我们一定要跟上时代,不断给自己充电,更新理念,学习先进的校本培训手段,让自己成为一位新时代的合格的师训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