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对失业人员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是否直接发给本人问题的复函
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对失业人员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是否直接发给本人问题的复函
2003/6/20
(鲁劳社函〔2001〕59号2001年6月18日)
德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你局《关于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是否直接发给本人的请示》(德劳社发〔2001〕27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根据省政府《关于实施〈失业保险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鲁政发〔1999〕103号)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调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28号)规定,原则同意你们的意见,对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组织免费进行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的失业人员,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不再发给本人。
第二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失业人员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办法的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2002〕38号 【发布日期】2002-05-30 【生效日期】2002-05-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失业人员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办法的通知
(粤府〔2002〕38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现将《广东省失业人员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二年五月三十日
广东省失业人员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保障失业人员的利益,根据国务院《 失业保险条例》和《 广东省职业介绍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享受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和参加一期减免费的职业培训。所发生费用,从失业保险基金中统筹安排对有关职业介绍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进行适当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
第三条第三条 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列入失业保险基金预算,按照失业人员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的实际发生额和规定的补贴标准,从基金中直接列支。所需补贴经费不能按比例预先从失业保险基金提取,不得在失业保险基金外设立专项资金。每年补贴所列支总金额,应根据实际需要,按不超过上征缴失业保险基金总额的一定比例实行控制,最高比例不得超过8%,如实际发生额确需超过控制比例,必须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省财政部门审批。?
第二章 职业介绍补贴
第四条第四条 失业人员凭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有关证明,可以到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或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经营性职业介绍机构(以下统称“职业介绍机构”)申请享受免费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职业介绍机构应为其提供免费服务,不得推辞。?
第五条第五条 职业介绍机构为失业人员免费介绍职业,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实介绍成功的,给予适当补贴。?
第六条第六条 职业介绍补贴的标准由地级以上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级财政、物价部门制定;补贴标准可以根据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划分档次。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的补贴标准,可根据财政拨款情况适当降低,但每成功介绍一名失业人员就业的补贴标准应不低于当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
第三章 职业培训补贴?
第七条第七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在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准的职业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培训机构”)参加一期减免费的职业培训,培训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
第八条第八条 定点培训机构为失业人员提供减免费职业培训的,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当地同类培训项目的市场平均培训价格的标准,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根据当地失业保险的实际确定一定比例进行补贴。具体补贴办法:凡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为再就业困难的失业人员(以下简称“特困失业人员”),培训费用100%补贴;非特困失业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按培训费用80%的标准补贴,考核不合格的按培训费用50%的标准补贴,其余部分由本人自付。原则上,每项每期培训补贴额不超过所在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水平;对劳动力市场紧缺工种的培训补贴,可适当提高,但不得超过所在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30%。
? 第九条第九条 失业人员凭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有关证明,到定点培训机构报名参加培训,本人先预付50%培训费(特困失业人员不需预付),其余由培训机构先予垫付。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的,由定点培训机构退还本人超过培训费用20%部分的预交款;考核不合格的,本人预付费用不予退还。?
第四章 补贴的申领和拨付程序?
第十条第十条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编制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预算时,根据当地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按不超过上征缴失业保险费总额8%的资金额,提出用于支付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的资金计划,经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复核、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报同级政府批准执行。?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根据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的实际效果和有关凭证,由职业介绍机构、具体负责培训的管理机构向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用款申请,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由财政部门从失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直接拨给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机构。具体操作办法,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订。?
第五章 监督和检查?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失业人员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的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拨付,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对资金申报、使用过程中,有弄虚作假、克扣、截留、挪用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对提供虚假资料,骗取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补贴或拒绝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服务的单位,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追回全部非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定点培训和职业介绍机构的资格,并追究当事人及领导的责任;对触犯刑律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各市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意见。?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省财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企业职工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后工龄是否连续计算的复函
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企业职工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后工龄是否连续计算的复函
2004/1/7
(鲁劳社发〔1999〕36 号1999 年 7 月 22 日)
济宁市劳动局:
你局《关于企业职工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后工龄是否连续计算的请示》(〔99〕济劳字第55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企业职工因犯罪被判刑,按规定单位应给予其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的(个别因过失犯罪除外),无论当时单位是否作出开除公职的书面决定,其工龄均从刑满释放后重新参加工作之日起计算。
第四篇: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处理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通知
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处理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通知
(鲁劳社[2002]44号)
各市劳动保障局,省直有关部门、中央驻鲁单位:
为了及时处理好劳动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根据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依法订立而未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与劳动者协商订立劳动合同;如果劳动者符合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并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事实劳动关系期间的工资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等按国家和省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自《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以下称《条例》)实施之日起,其法律责任按照《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执行。此前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条例》第二十九条中“最低工资标准”是指月最低工资标准;未订立劳动合同的时间按月累计,不足一个月的,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
二、劳动合同期满后,因用人单位原因未办理终止或续订手续,劳动者继续在该用人单位工作期间,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如果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办理终止手续;如果当事人双方同意继续保持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与劳动者协商订立劳动合同;如果劳动者符合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并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订立而未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视为双方之间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并以原劳动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三、劳动合同文本应当由双方当事人依据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共同拟定,劳动保障部门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要求提供劳动合同参考文本,并为其提供咨询服务。
四、劳动合同文本应当用中文书写。需要同时用外文书写的,中外文本的劳动合同内容应当一致,不一致时,以中文劳动合同为准。
五、用人单位与初次就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指令性安置的复退军人以及军转干部随调家属等政策性安置人员订立劳动合同,不得约定试用期,劳动者本人要求约定试用期的除外。
六、用人单位资产性质或者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是指用人单位因改制改组、合并分立、出售兼并、承包租赁等引起的资产性质或者经营方式的改变。因用人单位主体资格改变,与劳动者变更或者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应当合并计算为在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如果用人单位主体资格改变,且符合《劳动法》第二十六条(三)项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应当支付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已领取经济补偿金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不再计算为今后新用人单位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工作年限。
七、劳动者因工作需要非本人原因由组织调动转换工作单位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原用人单位未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应当合并计算为调入单位的工作年限。
八、用人单位依照《劳动法》第二十六条(一)项规定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对患重病或绝症的,除执行《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外,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五十,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百。
九、2002年1月26日《山东省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停止执行前用人单位招用的劳动者,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办法》中有关终止劳动合同计发经济补偿金的规定,发给劳动者至《办法》停止执行前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办法》停止执行后用人单位新招用的劳动者,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时,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十、劳动合同被依法确认为无效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未按规定支付劳动报酬的,应当参照本单位同期、同工种、同岗位的工资标准支付。
第五篇: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国家税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 国家税务局 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的通知
闽地税发〔2006〕68号(2006年1月1日起执行)
现将《国家税务总局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国税发[2006]8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并补充通知如下,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税务部门依据财税[2005]186号文件规定,在预核定减免税总额内,依次扣减各税种的顺序为:
1、营业税及其附征的税费(指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下同);
2、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
二、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商贸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享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营业税及其附征的税费与企业所得税分属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征管的,企业所在地县级地方税务局应在预核定企业减免税总额后30日内将核定结果通报当地国家税务局。内先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 在核定的减免总额内每月依次预减营业税及其附征的税费。如果企业实际减免的数额小于核定的总额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在次年1月20日前将企业实际减免的数额和剩余额度等信息上报县级地方税务局,县级地方税务局于次年1月31日前将上述信息交换给同级国家税务局。如果按规定实际应减免税的总额与通报给国家税务局的预核定减免税总额不一致的,地方税务局在交换信息时,应加以说明。
三、享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如果增值税使用核定征收方式征收的,纳税人所在地主管国家税务机关应将纳税人的增值税核定及调整情况在核定或调整后30日内通报当地地方税务机关。纳税人在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请(包括补充申请)减免税时,应提交增值税核定情况文件,如遇定额调整,则应在调整后15日内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提交相关文件,以便确定随增值税附征的税费。
四、主管税务机关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发现企业预缴企业所得税多于应缴企业所得税的,应按规定退还企业多缴税款或在下一内抵缴。
五、企业办理认定申请手续时,按《通知》规定报送有关材料,并附营业执照副本。企业在认定或检查合格后,终了前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发生变化的,在取得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后的10日内,应持新的《企业实体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及《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本在企业预定(实际)工作时间表》到税务机关进行备案登记。对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变动超过50%以上或人员变动5人以上(含5人)的企业,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可根据企业人员变动后的情况重新预核定企业减免税总额,并按规定通报当地国家税务局。
六、《企业实体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印制,统一编号备案,编号办法另行通知。
七、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其享受税收优惠的起止时间为:通过县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核之日(当月)起至满三年止。期间有停、歇业的,视同已享受优惠,不得扣减停、歇业时间后重新计算。
八、各级地税机关应积极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加强对《再就业优惠证》的规范管理。在为纳税人办理税收减免审核手续前,要认真核对《再就业优惠证》,如发现假证、一证重用、持证人不符合发证条件等问题的,应及时通报同级劳动保障部门核实处理,在未核实处理前,暂停办理减免税审核手续。
九、纳税人未按上述规定向税务机关提交文件或进行备案登记的,税务机关发现后,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福建省地方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闽地税发[2005]224号)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本通知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福建省地方税务局 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若干问题的通知》(闽地税发[2003]87号文)第一条、第二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废止。以前文件规定与本通知不符的,以本通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