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百万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规划
甘肃省百万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规划(2011—2015年)
为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高素质职工队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6〕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0〕6号)和《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2015年劳动竞赛规划》(总工发〔2011〕2号),围绕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工作总体部署、区域发展战略、人才战略和工业强省战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技能比赛质量,突出技术创新实效,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深化建功立业劳动竞赛,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二、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以技能培训为抓手,普遍提高职工基础技能水平;以技能比赛为重点,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切实提高职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技术服务为平台,大力推广普及新技术、新技能;以劳动竞赛为载体,持续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通过5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以技能培训、技能比赛、技术创新、技术服务、劳动竞赛为主要内容的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模式,实现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品牌化,全省职工技能素质明显提升,技能人才队伍明显壮大,高技能人才明显增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一)加大技能培训教育力度。完善培训相关政策,整合培训教育资源,推进技能培训扎实有效开展。突出针对性,坚持基础培训与岗位培训、实用技能培训与急需技术培训、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突出培训的实效性,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式培训、上岗资格培训。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训模式,引导职业院校按需施教、定向培训。增强服务意识,采取更加科学、灵活的方式,深入基层推广、普及职工科技成果和绝技绝活。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5年内使国有企业职工年培训率达到50%以上,非公企业职工年培训率达到30%以上,到“十二五”末全省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
1.开展职工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坚持把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到“十二五”末全省职工职业资格证书覆盖率达到80%以上。
2.组织技术精英演(展)示活动。结合技能培训和技能比赛,组织相应比赛工种(项目)的技能演(展)示,采取技术精英经验介绍、现场演示、现场答辩,观摩人员现场咨询、交流,实际操作示范演练等方式,交流技艺,传授绝技绝活。“十二五”期间省级技术精英演(展)示活动每年不少于5场,各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技术精英演(展)示活动每年2场以上。
3.建立职工技能实训基地。以大企业和职业院校为依托,建立10个以上省级职工技能实训基地,年培训技术工人1000名以上,其中70%为高技能技术人才。
4.普及创造学知识。加强创造学师资力量培训。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举办创造学培训班,提高职工技术创新能力。省上每年举行1次创造学培训活动,到“十二五”末全省职工创造学知识普及率达到10%以上。
5.开展农民工技术技能培训。结合省劳务输转培训计划,选择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工种(项目)开展农民工技术技能培训。“十二五”期间,农民工培训率达到90%以上,其中技能培训达到80%以上,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达到80%以上。
6.落实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督促企业按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提取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加大培训经费投入,为职工培训提供经费保障。
(二)广泛组织开展职工技能比赛。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健全机制,扩大范围,提高质量,培养、选树一批行业、工种的技术能手、技术标兵。参加或承办全国比赛,举办省级比赛和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比赛。“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展技能比赛的国有企业达到80%以上,非公企业达到30%以上,职工参赛率达到30%以上。
1.全国比赛:积极组队参加全国职工技能比赛;按照全国比赛赛制适时承办全国比赛。
2.省级比赛:省百万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组委会(以下简称“省组委会”)每年举办5个以上国家急需、技术含量较高、通用性较强工种(项目)的技能比赛,各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组队参赛。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可结合各自特点,向省组委会申报省级比赛工种(项目)。
3.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比赛:由各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组委会结合实际,确定2个以上工种(项目)组织技能比赛,比赛方案报省组委会办公室确认。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围绕企业技术难题和关键环节,组织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活动;围绕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征集、评比、选树职工技术创新先进典型。在2010年的基础上,职工合理化建议数年增5%。
1.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征集、评选活动。按照国家和省上对技术创新工作的要求,征集、评选“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创新能手”、“创新示范单位”、“创新示范岗”,推广、命名一批“先进技术操作法”,推广一批优秀技术成果。
2.开展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活动。通过举办展览会、交流会、论坛等形式,集中展示全省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激励和引导职工积极提出技术创新的合理化建议,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活动,进一步培育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发展创新文化。
3.选树培养技能人才。积极推广“首席员工”、“金牌工人”、劳模和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做法,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形成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能够适应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4.建立职工技术创新项目和技能人才信息库。在组织职工技术创新、技能大赛的基础上,采集技术创新成果、技能人才信息,建立信息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全省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管理网络化、信息化。
(四)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协作。充分发挥工会职工技协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和转化。在有条件的地方、产业(系统)和企业设立职工科技创新站(点),鼓励技协会员开展技术帮扶,帮助困难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同时,推进与发达地区的职工技术交流与合作。
(五)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以“建功„十二五‟,促进新跨越”为主题,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推动企事业单位围绕安全生产、重大工程建设、节能减排和质量安全开展劳动竞赛活动。
1.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劳动竞赛。在承担国家、省、市州和省级产业(系统)确定的重大工程建设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以“建设一流工程、创造一流管理、培育一流人才”为目标,以“比以人为本、赛安全环保,比科学管理、赛工程质量,比精打细算、赛成本控制,比科技含量、赛科技创新,比完成任务、赛科学施工”为主要内容的“五比五赛”竞赛活动。全省重大工程示范性劳动竞赛每年保持在3个左右。
2.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普遍开展安全健康知识教育和“安康杯”竞赛活动,使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明显增强,职工死亡、重伤和职业危害事故明显下降。到“十二五”末全省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以上。
3.开展节能减排竞赛活动。围绕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组织开展“我为节能减排作贡献”和“我为节能减排献一策”竞赛活动,提高节能减排意识,普及节能减排知识、技巧和方法,使节能减排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加强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到“十二五”末全省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人数稳定在1000人以上。
4.开展争当质量优秀管理班组和用户满意服务明星活动。组织企业职工学习质量安全知识,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掌握质量应用技术,开展群众性的质量改进和质量攻关活动。引导服务行业职工积极参与创建用户满意服务明星活动,协同质量部门评选表彰质量优秀管理班组,选树用户满意的服务明星、班组、杰出管理者。
三、奖励办法
(一)技能比赛奖励办法。
1.获省级比赛各工种前20名的选手,由省组委会成员单位联合授予“甘肃省技术标兵”或“甘肃省服务明星”称号,其余理论和实际操作成绩均合格的选手授予优秀选手称号。其中,各工种前3名且符合条件的选手,按程序向省人社厅申报授予“甘肃省技术能手”称号。各工种第1名且符合条件的选手,按程序申报“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
2.获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比赛各工种前3名的选手,由省组委会成员单位联合授予“甘肃省技术标兵”或“甘肃省服务明星”称号。各工种第1名且符合条件的选手择优向省人社厅申报授予“甘肃省技术能手”称号。
3.获省级比赛前3名的选手,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4—6名的选手破格晋升为技师,如已获得技师职业资格,可晋升为高级技师(选手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其余理论和实际操作成绩均合格的选手晋升一个技术等级(最高为高级工)。
4.获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比赛第1名的选手,破格晋升为技师,如已获得技师职业资格,晋升为高级技师,2—3名的选手晋升为高级工,如已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的晋升为技师(选手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其余理论和实际操作成绩均合格的选手晋升一个技术等级(最高为高级工)。无国家、省人社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及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岗位证书的选手,只晋升为初级工。
5.对不设高级技师或技师的职业,符合技术等级晋升条件的,只晋升到此工种的最高级别。
(二)技术创新奖励办法。
1.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一、二、三等奖的集体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获一等奖的集体和个人,在享受相应奖励政策的同时,符合条件的按程序申报甘肃省“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状”和“五一劳动奖章”。
2.为了突出一线职工的发明创造,将优中选优推荐申报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和甘肃省科学技术奖。
(三)重大工程建设劳动竞赛奖励办法。对在全国总工会重大工程建设劳动竞赛项目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集体和个人,按程序申报全国“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状”和“五一劳动奖章”。对在省总工会重大工程建设劳动竞赛项目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集体和个人,按程序申报甘肃省“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状”和“五一劳动奖章”。
(四)优秀组织单位和个人奖励办法。对技能素质提升活动中发动面广、组织有力,出色完成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集团)技能培训、技能比赛、技术创新、劳动竞赛任务的单位,由省组委会成员单位联合授予优秀组织奖;对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由省组委会成员单位联合授予优秀组织者、先进个人称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省百万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省组委会组织实施。省组委会由省总工会、省人社厅、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政府国资委等单位组成,负责活动的整体规划、监督检查和表彰奖励工作。省组委会办公室设在省总工会,具体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方案,指导协调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开展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全省技能比赛、创新成果评选、劳动竞赛等工作。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要成立相应的组委会开展活动。各级组委会要建立情况通报、工作协调会制度,沟通情况,解决问题,形成由工会牵头、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各成员单位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全面落实。
(二)完善激励政策。根据国家和省上有关政策,制定《甘肃省职工技能比赛奖励办法》、《甘
肃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办法》、《甘肃省高技能人才管理办法》。各级政府要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动的工作思路,按照《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省委办发〔2006〕68号)要求,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在安排职业教育经费时,确保不低于30%的经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在落实高技能人才各项经济待遇的同时,重视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注意在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动模范、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企业重大生产决策要充分听取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意见,鼓励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发挥他们在生产、管理和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带头作用。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中,高技能人才应占一定比例。省组委会各成员单位要在各自工作范围内建立完善激励办法和优惠政策,激励广大职工学知识、学技术、比技能、比贡献。
(三)保障活动经费。为了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各级财政要给予积极支持。要采取冠名承办、协办等市场化运作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同时,要筹措建立省、市、行业(系统)素质提升工程基金,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四)加大考核力度。各级工会要把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列入工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加大考核比重,确保任务落实。各级人社部门要加强对本地职工技能比赛、技能培训工作的指导,整合资源,提升层次,充分发挥职工技能比赛对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作用。
(五)及时总结表彰。省组委会每年进行1次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对技术明星、优秀组织单位、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先进技术操作法等予以表彰奖励。及时总结活动阶段性成果,研究部署进一步深化活动的方式、内容。2015年全面总结表彰。
(六)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现代传媒手段,大力宣传开展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成效,宣传技术工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树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先进典型,唱响“技术增添力量、劳动创造未来”的主旋律,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活动
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活动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和图木舒克市天河路桥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引导职工提高岗位技能,改善知识结构,加快职工岗位历练成才的步伐,决定在广大职工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帮带、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晋级“四位一体”的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程。该工程以提高职工技能素质为核心,以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充分整合资源、促进岗位成才为原则,广泛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形成以职工为主体、以企业为基础,工会推动、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我市职工队伍的技能素质,为促进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技能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目标任务
从2010年起,用5年时间,通过深入实施“四位一体”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科学文化、技术技能、健康安全、社会文明素质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更加突显,广大职工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职业道德素养逐步提升,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水平稳步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更加繁荣,政府支持、工会推动、社会参与的职工教育培训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二、主要内容及实施办法
(一)多渠道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工职业技能素质。
一是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各类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鼓励企业利用生产间歇和设备维护时间,结合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依托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职工培训学校和企业培训机构,组织企业职工参加在岗和转岗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技能水平。
二是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结合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状况和失业人员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积极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3至6个月的再就业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三是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适用技能培训。对45周岁以下,有就业能力和培训意愿的农村劳动力提供1次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弹性学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入读技工学校、职业培训学校,确保每个农村家庭有1名以上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广乡(镇)与培训机构联合培训制度,降低农民参加培训的成本,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培训。
四是积极开展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培训。组织未能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帮助提升其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对在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学习期满愿意在技工学校继续学习的学员,可注册技工学校正式学籍,享受技工学校在校生相关待遇。每年组织有就业意愿的退役士兵参加3个月左右的职业技能培训。
五是实施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计划。围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要,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策引导,由政府资助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需的岗位技能水平,并提供相应的技能鉴定和技能岗位对接服务,促使更多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六是加强对有创业意愿劳动者的创业培训。依托各类创业培训基地,通过落实创业培训补贴等办法,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参加创业培训,重点组织大中专毕业生、失业人员、回乡农民工、转业退役军人、残疾人开展创业培训。
七是多形式提升职工的学习能力。各级工会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争当“首席员工、金牌工人、创新能手、创新示范岗”及争创“工人先锋号”活动为抓手,促使各行业形成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励职工学习成才,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
(二)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促进职工职业技能晋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人才资源开发的需要,组织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逐步健全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帮带、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晋级“四位一体”的长效工作机制。对于获得成绩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职工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负责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总体谋划、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各县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
(二)精心组织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对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工作的组织和监督,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细化考评标准,量化考评内容,增强考评工作的可操作性,确保考评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地开展。要完善激励机制,每年表彰一批在开展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及时总结推广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工作的新经验、新成果。
(三)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把占企业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纳入集体合同,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形式接受职工监督,确保该项经费总额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级工会要设立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专项资金,大力支持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工作。
(四)创新工作方式。运用网络等信息传播渠道,开办职工教育栏目,组织编写、转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教育培训教材和职工读物。逐步建立一批由志愿者组成的素质高、能力强的讲师队伍,定期开展免费讲座等形式的公益活动,满足广大职工的学习需求。
(六)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大力宣传技术工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以及技术工人培养聘用的政策措施和优秀技术工人的典型事迹,在全公司倡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尊重技术工人、争当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篇:唐山市“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调研活动汇报材料
唐山市“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调研活动汇报材料
河钢集团唐钢公司工会
(2017年12月7日)
自唐山市总工会开展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程以来,河钢唐钢工会积极与人力资源培训部门结合,制定《关于实施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程方案》,成立了郑久强创新工作室联盟,突出发挥创新工作室人才培育“孵化器”作用,以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为载体,全面推进职工岗位创新和技能素质提升,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下面,结合调研内容,我重点介绍一下工会组织在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方面的创新做法和效果。
一、河钢唐钢职工基本情况及培训情况
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现有在册职工34506人,在岗职工2992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历36人,硕士731人,大学本科、专科9826人。拥有各等级技术工人15612人,其中高级技师193人、技师1249人、初中高级工18257人,具有正高级职称49人,高级职称910人,初中高级职称3064人,技能人才总量和结构均达到全国钢铁行业领先水平。河钢唐钢多次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 献奖”、“全国企业培训先进单位”、“省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荣誉,成为国家首批60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二、河钢唐钢职工素质提升的创新做法和效果近年来,唐钢工会全力推进职工岗位创新工作,并把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作为推进重点,通过搭建“312”职工岗位创新体系、成立创新工作室联盟、制定“三二一”成果课题制、组织职工技术比武、开展职工创新大讲堂、举办创新成果展等系列活动,全面激发职工的创新活力和潜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成为了企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1.成立创新工作室联盟,全面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合力加速职工素质提升。2016年3月,唐钢成立了由郑久强担任理事长的“创新工作室联盟”,进一步整合公司各级创新团队资源,拓宽职工岗位创新成长平台。目前,唐钢有国家级创新工作室2个,全国冶金行业5个,省级9个,市级7个,集团级9个。建立了公司级创新工作室32个,102个覆盖作业区、车间科室的创新工作站和204个产线、班组级的创新工作小组,“312”岗位创新体系成为唐钢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的有力支撑。联盟制定了管理章程,把提升职工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主要任务。联盟注重发挥联合创新作用,先后组织召开了转炉自动化炼钢、自动化设备点检技术分享、技能大赛备战交流研讨会,搭建各创新工作室之间学习交流渠道。2017年,在第八届“河钢杯”技能大赛、第二届京津冀技能大赛、河钢唐钢第31届职工技术比赛中,多名选手、教练、裁判员来自各工作室、站、组带头人,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比如在河钢集团第八届“河钢杯”职业技能大赛中,唐钢团队夺得三个工种第一名,8人进入前三名,12人受到集团表彰,状元人数和受表彰人数集团内最多。截止目前,河钢唐钢有公司级技术状元477人,市状元13人,集团状元30人,省状元6人,全国和钢铁行业技术能手18人。
2.举办职工创新大讲堂,搭建职工技术交流平台,畅通渠道推进技术传承。为进一步拓宽职工岗位创新的学习、交流渠道,更好推广、复制职工岗位创新、技能比赛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唐钢工会已先后组织召开七次职工创新大讲堂活动。通过聘请行业有影响力的创新大师、技能大师(比如一汽的全国劳模李凯军、宝钢的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王军等)到公司传授创新创效、人才培养、技能比武等经验,进一步开拓唐钢职工创新思路和视野,加速业务素质能力提升。通过组织公司优秀创新人才、技术能手、技术专家授课形式,进一步提升唐钢职工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培训方法。唐钢工会始终注重职工岗位创新成果的产出和推广,制定了课题申报的“321”课题制原则,即各创新工作室每年完成成果不少于3项,创新工作 站不少于2项,创新工作小组不少于1项。2017年,公司各级创新工作室、站、组累计申报立项课题564项,预计全年完成课题553项,再创新高。全年申报专利达到300项,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在知识产权专利申请保护工作中呈加速上升趋势。
3.加大高技能人才奖励力度,正向激励职工提升技术素质,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在2017年制定下发的《河钢唐钢职工岗位创新实施意见》中,唐钢不断加大对创新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的奖励力度。一是增加职工岗位创新资金投入。每年,召集创新工作室联盟15位理事,对全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比表彰,对优秀创新工作室给予5000元奖励,对优秀创新工作站给予3000元奖励,对优秀创新工作小组给予2000元奖励。推荐优秀创新工作室参加唐钢优秀创新团队评选,2017年10个工作室获奖,每个奖励4万元。同时,根据评比结果,对较好的创新工作站升级为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小组升级为创新工作站,为岗位创新工作开展好的集体提供更宽广的平台。二是提高技能人才奖励标准。唐钢十分重视高技能人才在岗位创新中作用的发挥,对取得国家专利、荣获公司级以上创新成果奖的工作室(站、组),增加评比比例分值。对在各级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职工,公司将根据比赛级别,进一步提高奖励标准,公司级比赛前六名奖 励5000-800元,集团比赛前八名奖励20000-3000元,省、市级比赛根据获奖名次奖励10000-1000元,全国大赛受表彰选手奖励20000-10000元。同时,唐钢工会积极与人力资源部门结合,自2017年开始,唐钢的职工技术比赛允许劳务派遣身份职工参加,并享受与唐钢职工相同奖励和待遇。制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晋升岗位工资薪等管理办法》,对获得公司级以上技术状元称号的职工,根据比赛级别,每年直接晋升一个或两个工资薪等。
(以下部分为人力资源部和唐钢大学提供资料)
三、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与人力资源培训部门结合,唐钢的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优化:
1.技能素质总量充足,但结构有待优化。从技能人才总量来说,大型传统过期人才培训培养经验值得肯定和借鉴。但从人员构成来看,一是年龄老化,大量优秀技能人才“自然减员”,而人才培养周期的漫长不足以弥补。二是来源趋窄,技校生、大专生质量下滑,面临就业门槛;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工作、获得经验后又不能安心从事操作工作,导致只能依靠复原军人充实一线生产,技能人才“再生产”乏力。三是产业调整,很多优秀技能人才“被”调整到新产线、新岗位“重头再来”,造成已有技能素质积累的浪费。2.技能素质总体良好,但布局尚需调整。从技能人才布局方向来看,至少在三个布局方向需要进行调整:一是技能人才上岗作业的“阀门”作用,在成长早期,岗前培训、以师带徒应不断强化、完善和提升,扎实做好基础技能训练积累,放弃人才快速成长的“幻想”。二是技能人才岗位发展的“通道”作用,在成长中期,岗位创新、技能竞赛、培训交流要加大投入,以看得见的“实惠”切实鼓足岗位成才的干劲。三是技能人才职业生涯的“阶梯”作用,在成长晚期也就是人才成熟期,在管理层面缺少晋升的规划,至少在“技能路线”的操作技能专家还是“管理路线”的作业长还没有明确的定位。
3.技能素质培训众多,但效率仍要提升。从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来看,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解决投入和产出,也就是效率的问题。一是传统的集中培训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公司“点多面广”的产业布局,多年来的人力资源优化也难以从产线上抽调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二是固有的培训授课内容已经不再适应当前“信息化、自动化”的升级需要,伴随着剧烈的产品结构升级,陈旧的培训知识亟待更新。三是现有的培训师资队伍的来源、规模和质量已经不能满足现场管理模式的变革,特别是公司深化推进作业长制后急需的大量具备现场经验的内训师。
四、今后的措施和建议 为了适应唐钢产品结构升级和管理模式创新的需要,就唐钢自身而言,做好技能人才培养这项基础支持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齐、完善或提升,归纳起来简称“改制、转型和提效”。
一是“改制”,即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改变过去人才大量培养的理念,从“复制”向“定制”乃至“精制”转变,从传统的 “单人师徒制”向现代的“集体导师制”转变。为基础技能优秀、岗位业务突出的技能人才配备集体导师,签订协议,共同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跟踪培养,定期沟通,明确成长通道。
二是“转型”,即在人才培养需求方面,改变过去单一“专业型”的理念,从“专业型”向“多能型”最终“专家型”转变。需要从工作内容上进行界定,明确“一专”什么、“多能”什么,有针对性、计划性的进行技能晋升培训,并保持其岗位稳定,薪酬得到提升。
三是“提效”,即从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改变过去只看培训“效果”,忽视培训“效率”,无视培训“效益”的理念,把基础培训当做必不可少、持之以恒的投资。先下大力气做好岗前培训的“效果”工作;再从制度建设、师资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升“效率”;最终要将技能提升和成才与聘任、薪酬和绩效挂钩,向技能素质培训要“效益”。
第四篇:建设职工书屋,提升职工素质
建设职工书屋,提升职工素质
——钢宇公司职工书屋建设的几点做法 厦门钢宇工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座落在厦门市海沧东孚工业区,占地320,000平方米,总投资额达到九千万美元,主要生产跑步机、脚踏车、椭圆车、力量训练器以及自行车类等健身器材,同时也包含健身器材零部件的生产。目前全公司拥有职工平均在2500人左右,其中工程师等技术人员约有400人。公司产品销售遍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二十几个国家,客户包括Wal—mart、Kmart、Sears、Costco等世界著名零售巨头,形成了庞大的世界性销售网络。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职工人数的不断增长,我公司由于远离市区,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较为单调,公司根据企业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多方筹措通过整合现有的部分报刊资料,又积极购买了部分书籍建立了职工书屋。职工书屋自有产权的场地280㎡,配备兼职管理员人员4人,藏书量4500册,报刊32种(类),电子音像制品100张,书架12组,联网电脑2台,桌椅250套。同时,为了切实发挥职工书屋的学习教育娱乐功能,又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以保证充分发挥职工书屋的主要作用。
一是有针对性的持续投入。公司每年都把职工书屋建设列入专门的企业文化建设范畴之中予以重点经费支持,保证职工书屋内的各种报刊资料都能得到及时更新。同时在每年报刊资料的征订过程中根据部门和岗位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订阅,逐渐建成了专业书籍和业余阅读相结合的书屋格局,为建立创新型学习型企业起到了助推作用。
二是健全书屋制度,严格管理标准。为充分发挥职工书屋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从规范书屋各项管理制度着手,公司建立健全了职工书屋管理制度和职工书籍借阅制度,配置了职工书屋兼职管理人员和确定了职工书屋开放时间,周一至周六每晚18:00—21:30,周日8:00-17:30。从而使职工书屋做到了规范化管理。
三是准确把握职工阅读需求。为职工书屋配好书,是职工书屋吸引职工的关键。我公司为运动器材生产企业,现有员工2500余名,在图书阅读上总体上呈现实用型阅读需求的特征,因而具有十分明确的阅读目的,急需用什么样的知识就读什么样的书。阅读与生产、科研等密切相关。公司根据这一阅读特征,通过征订大量机械、管理等类别的报刊资料,不仅满足了广大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为建立创新型学习型企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开展征文比赛,激发员工读书热情。为鼓励员工多学习,并把学习的心得进行交流,公司创办《钢宇报》,每月一期,报刊稿件来源于公司员工,并根据文章篇幅和质量发给稿费。每半年进行员工最喜爱的文章评选,获奖者发给奖金和荣誉证书。去年,在公司五周年厂庆活动中,举办“钢宇五周年”征文比赛,对优秀文章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给积极组织员工参与征文比赛活动的部门评为“优秀组织奖”。
总体来讲,我公司职工书屋创建以来,对改善职工读书条件、培养创新型技术型职工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职工书屋配备了焊接、机械维修等大量职工看得懂、用得上的实用类图书,对提升职工职业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职工书屋也是企业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是企业离职工最近的文化服务项目之一。职工书屋直接建在职工宿舍区,能为职工提供便捷、不间断的文化服务,对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提升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品味,切实推进企业精神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在职工书屋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一些职工书屋建设先进单位相比,资金不足、进展不快,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充分发挥职工书屋对推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拟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加强职工书屋的建设,从而充分发挥职工书屋的主要作用。
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捐助平台拓展职工书屋的发展渠道。职工书屋是作为一项造福企业职工的的公益性事业,得到了企业职工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建立企业内部职工图书捐助制度,在员工绩效考核上予以加分,从而使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到职工书屋的建设中来,从而拓宽职工书屋的发展渠道。
二是建立职工书屋工程建设的长效机制,保持职工书屋的生命力。建立职工书屋工程建设的长效机制,是保证职工书屋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前提。一方面要解决好图书更新问题。职工书屋图书不能及时更新,就会失去对职工的吸引力,所以职工书屋必须常办常新。对职工书屋不搞“一次性”投入,要保证每年有一定的投入用于图书更新。另一方也要解决好职工书屋管理问题,从而保证职工书屋的长久生命力。
总的来说职工书屋建设是一项创新型的工作,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我们把对工作的热情与科学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求真务实,扎实工作,推动职工书屋的不断发展,为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提升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品味,切实推进企业精神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起到积极作用。
厦门钢宇工业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九月五日
第五篇:关于提升职工素质典型经验
新矿集团内蒙能源福城煤矿掘进一区以提升职工的思想道德、职业技能素质,增强职工民主意识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使该职工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区队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一是服务中心,开展全矿职工劳动竞赛活动。坚持劳动竞赛与安全生产相结合、与职工建功立业相结合、与提升职工素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类劳动竞赛和技术创新活动,在矿区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广大职工学习和提高工区职业技能的热情,大大提升了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二是突出重点,加强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鼓励职工通过参加学习、培训和有的放矢地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安全生产建设特色优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是选树典型,发挥模范先锋带头作用。加大劳模事迹选树、管理和宣传力度,塑造和培育以劳模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发挥劳动模范示范带头作用,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并制定、完善了相关劳模、先进评选制度、实施意见,优化了劳模、标兵、技术能手等先进人物的管理。通过典型引路、标杆示范,引导全矿职工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和提升竞争能力。
四是培养人才,积极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围绕“科教兴矿、人才强企”战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发挥中、高技能人才作用,全面实施技能培训、技能练兵、技能比武、技能晋级、技能带头人“五位一体”的职工素质工程,组织开展了“名师带高徒”活动,动员矿首席技师、高级技师、中级技师、劳动模范、技术标兵、技术能手、技术骨干与1—2名职工“结对子、带徒弟”,开展传、帮、带 活动,逐渐培养出一支初具规模、结构合理、技术性强、素质优良的技术职工队伍,为集约高效、安全和谐、永续发展的品牌矿发展注入了新鲜的人才“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