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面试考察的德才兼备
解读面试考察的德才兼备
从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来看,公务员面试越来越注重考生的理论素养:从题的考察到对人的考察,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来考察考生内在的“德”,这是对公务员整体的内在思想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同时,对才的考察也是越来越贴近实际工作,要求考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素质,这更显现出国家对于综合人才的要求和重视。
面试的实质是素质和能力的考察,组织管理能力就是对“才”的重要体现。在准备面试时,考生可以根据福建公务员考试网的面试模拟题,面试指导,历年面试真题进行准备。对公务员面试有基本了解的考生,一般会把对活动举办当作对组织管理能力的考察,但是随着近年面试试题的不断变化,福建公务员考试网发现,组织管理各个方面的能力考察会体现在各种各样的试题上。
在很多的面试题上,考生会以为这是自我认知中职位匹配的考察,但是它实际还考察考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中的计划能力。考生在答题中要对题目中提到的具体工作有所了解,但是考官并不是完全想看考生对职位工作的熟悉程度,同时也是想知道考生是否有对工作的计划,有预见性,前期性的预判。那么,考生在回答时就要明确的告诉考官,对于这个工作的态度是怎样的,对工作的情况是如何了解的,对工作的内容是怎么执行的,对于报考的职位能否有个提前的预期计划。这样考生才能在面试中突现自己的计划能力。
考生在回答类似于组织管理的题型,特别是活动类的组织管理题。在作答中,要力尽体现步骤的完成,细节的突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组织管理题的模式化答题很严重,如何能符合公务员的要求,就是考生展示能力的时候了。
在很多考生看来,回答组织管理题只要把题中所给相关活动搞好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考官想看的是你怎么组织这个比赛的,比赛本身很简单,根本不需要什么细节,人到场了,该有的都有了,开始活动就行了,没必要把具体的细节回答上去。在答活动型的题,考官想考察的其实就是考生的组织能力,能不能把活动正常的组织起来,(下发通知,组织报名,准备场地等);(http://news.gwy.91up.com/)能不能使活动举办的成功(各个环节的衔接,各个步骤的全面);能不能让活动达到我们的目的(完成活动的所有程序,达到高质量的完成),这才是组织管理的重点。“行”一直是组织管理的本质。
现在的面试侧重,基本的活动类组织管理的考察是很少了,更多出现的一种对策类考察。活动举办的整个程序、步骤都要有,但是要突出重点来回答,考官问什么,就重点的叙述什么,不要重点的问题二三句带过。
在公务员面试组织管理题型的考察中,福建公务员考试网提醒考生要在答题中把自己的能力全面展现。整个组织管理能力的考察包含了四方面的内容: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计划是参照,组织是执行,协调是方法,管理是策略。这四种能力对于一项工作或任务来说,互为条件。切实可行的计划、严密的组织实施、科学的工作方法,才能使工作顺利高效地完成。
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才”,“真才”可以看成是一种“德”,真才实德,才是公务员考试面试的本质。
面试题目是面试考查要素的载体,通过考生“答什么”来体现其“德”和“才”,考查其如何“做人”、“处事”,是否具备和岗位相匹配的“能力”及“心理素质”等。根据面试题目所着重测查的要素,我们一般把面试题目分为五大类:综合分析类试题、情景处理与应变类试题、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类试题、计划组织协调类试题(组织管理类)、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性试题。
在五大题型中,综合分析题几乎是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面试的必考题型。由于综合分析
题是考生普遍感觉比较棘手的题目,下面是破解综合分析题的应对方法。
综合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按试题所涉及的内容一般细分为社会热点类、政策理解类、观点理解类、哲理故事类、漫画类等。对于这一类题型,我们认为基本答题思路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者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组织答案,这一思路符合人的思维规律。以社会热点类试题为例。
第一步,提出问题。有三种提出问题的方法:一是确定论题、提出主题概念;二是提出问题:问题是现实情况与计划目标或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三是确定目标: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
第二步,分析问题。对题中所论述的观点,如果同意则分析其正面影响、作用、意义;如果反对则分析其负面影响、作用;如果辩证地看则先分析正面影响后分析负面影响,或者分析负面影响后再分析正面影响(http://news.gwy.91up.com/)。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重要性分析,主要是针对事物或者政策的重大价值和影响加以分析;矛盾分析法,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原因分析法,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内因和外因、直接和根本原因等等。
第三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般从态度、思路、方针、原则等着手,具体手段可以从教育、行政、管理、法治、监督、宣传、投入上下手。
专家提醒广大考生,在具体答题时,并不一定要严格按上述步骤去做,只要把问题谈清楚而又逻辑严密即可,否则就会陷入“行而上学”的泥潭。
例如,2010年3月2日上午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北京大学新近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被选中的都是重点高中,请问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参考答案】
北大推出的“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北大在吸引优秀学子、改进招生体制方面新的有益的探索,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被选中的都是重点高中,引发了诸多的关注甚至是质疑,我认为应当全面地来看待这件事情。
首先,这一制度的初衷是打破“一考定终生”的现行高招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高考(微博)制度对部分优秀学生的风险,打破惟分数论,它是开风气之先,为其他大学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从现实看,这一制度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仅有重点高中享有“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权利,这在客观上会使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进重点高中,择校费等问题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完善该项制度:一是为实现温总理提出的教育公平的目标,“校长实名推荐制”应增加农村和非重点学校的比例,因为这些学校也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二是要明确推荐的标准,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优秀学生评价机制,除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生”得到推荐外,还要在制度设计上使被高考挡在门外的“偏才”、“怪才”通过推荐机制进入大学,让推荐制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增加招录工作的透明度,减少权利寻租和腐败现象发生,使“校长实名推荐制”得民心、顺民意。
校长实名推荐制尽管遭到质疑,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对于新生事物,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支持。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未能真正达到想要的效果。这提醒我,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如果涉及到创新性的制度设计时,要认真考量各种因素,并进行科学的论证,使新的制度和措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作用。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91up公务员应战平台
第二篇:面试考察内容
一、职业认知
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注意事项:要把自己当做一个老师,别对着黑板一直讲。
二、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积极开朗有自信,有较强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
注意事项:要不急不躁,别太快太急。
三、仪表仪态
注意事项:别在讲台上走来走去;如果紧张,开始时可以将双手放到讲桌上,进入讲课状态后,不要将手一直放讲桌了,一直放太呆板;
四、言语表达
1、语言清晰,语速适宜,表达准确;
2、善于倾听,交流,有亲和力;
五、思维品质
注意事项:要做到思路清晰,表达流畅;
第三篇:浅谈德才兼备
浅谈德才兼备
http://bbs.cqnews.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88741&fromuid=697454
第四篇:德才兼备与时俱进
德才兼备与时俱进
——浅议教师的素养
安徽淮北市石台初级中学(235053)赵宏斌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大会上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准确地阐明了教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也影响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只有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新世纪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毫无疑问,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德才兼备,与时俱进”。
一、“德”是根本
汉代著名思想家杨雄说过“师者,人之模范也”,将教师视为学生的榜样和楷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塑造人类灵魂的劳动,其对象不是物质资料,而是接受教育的人,教师的思想、道德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未来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教师,不仅应掌握渊博的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还要时刻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
1、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思想修养上能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实践证明,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否则,一个缺乏“师德”修养的人是不能从事教师职业的。
2、要爱岗敬业。有一颗事业心是教师最核心的心理品质,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受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教师为了金钱,在校外到处
兼课,从不关心自己的学生,这就失去了起码的责任心,势必有损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作为教师,只有“以身立教”,才能“其身亡而其教存”。
3、要有爱心。教育是心与心的呼应,是爱的共鸣。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语),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因为具有一颗爱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二、“才”是基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宁为真白丁,不为假秀才”,充分说明了“才”的重要性。对教师的才能,如果以“横”喻博,以“竖”喻精,可形象地称为“T型”教师,按照“T型”人才的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做到“精、专、博、新”。
“精、专”即教师要精通自己所任学科,对所任教学科要有较深的造诣,虽不能成为大专家和大学问家,至少也要成为小专家或小学问家。教师只有掌握了比较雄厚的知识,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熟悉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透彻地理解大纲和教材,才能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准确地讲授教材。由此,教师对教学必须达到“懂、透、化”的境界;“懂”不仅要对教材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必须搞清楚,还要懂得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教好学生的;“透”就是对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不仅要懂,还要理解透彻;“化”一 指教师的思想性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熔化在一起;二是指教师对所教知识要做到融会贯能,化为已有。只有达到上述境界,才能算是真正的教师。
“博、新”:“博”即博学广采,知识渊博。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回了,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学科之间的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来说,如果只懂得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懂得一些物理、化学、数学、天文、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和语文、外语、哲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知识。为此,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否则,正如古人所说“耳食之学,不足为人师也”。
“新”即要不断更新知识,探索新教法,增强创新意识。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战略思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汲取当代科学的新知识、新成就,为教学增添新鲜血液。现代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位思想者,应该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敢于大胆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观、人生观,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其次创新是现代教师的一项重要素质,这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富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综上所述,德是根本,才是基石,德与才相辅相成。新时期的教师只有德才兼备,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才能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用使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之颠。
(总字数约1800字)
第五篇:论德才兼备(推荐)
凝思以致远求诚以旷达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番话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德”与“才”的关系有启示意义。“德”,是“才”的方向和灵魂,是“才”发展的内部动力;“才”,是人得以发展的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基础。二者之间,“德”是首要的、第一位的,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都需要“以德为先”。
要反对两种观点,即孤立地讲“德才兼备”和孤立地讲“以德为先”。孤立地讲“德才兼备”,好似注重了“德”“才”的辩证统一,但没有分清主次,最终会破坏“德”“才”的统一。孤立地讲“以德为先”,好似分清了主次,但没有讲“德”“才”的辩证统一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会伤“德”、害“德”。有“德”而无“才”,谓之庸人。庸人误事,历史上比比皆是。
与“才”相比,“德”的识别更难一些,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就是指此。人们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对某一对象“德行”的评价可能会有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这种看法上的不一致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决定了我们在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时,必须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更要怀有一颗客观公正的包容之心。
首先,要注重“公德和私德”并重的导向机制
中层干部是公司一个部门的管理者,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公德和私德。对管理者而言,公德和私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梁启超曾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岂非私德之高尚者耶?虽然,彼官吏者受一群之委托而执事者也,既有本身对于群之义务,复有对于委托者之义务,曾是清、慎、勤、三字,遂足以塞此两重责任乎?”这就是说,作为公司的中层、部门的管理者必须要有公德,必须要“利群”,用大白话讲,就是要利公司、利部门、利员工,如果只管好自己私人的事情,没有企业和社会责任,这只是“私德”好,不算是合格的管理者。有一则寓言,说一个官死了,阎王审理后要治他的罪,官的魂魄大喊冤枉,说“我没有罪,我做官非常廉洁”。阎王说:“我用木头做一个木偶立在庭上,连水都不用给它喝,岂不是比你还廉洁,你除了廉洁之外,一无所闻,这就是你的罪。”于是下令将此官炮烙。这则寓言,含意深刻。为“官”之人,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私德再好,亦不能称为“有德之人”,这样的人够公司也不能任用。
同样,只有公德,不讲私德,更不能任用。每一个中层,都能讲出一些利公司、利
部门的大道理,但为什么仍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和存在呢?这是因为“私德”没有树立好。私德不好,是因为不能“慎独”。“慎独”就是一种自我与管理和约束,不管有没有人看着你,有没有处罚条约的追究,你的行为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能否“慎独”,是判断私德好坏的重要标准。
陶行知先生说:“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和国家之本,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是妨害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的私德更为重要,私德是公德的根本。”此言诚是!选拔任用人员,要看公德,更要看私德。
其次,要建立健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考察机制
司马光认为将权力交给“德才兼备”的圣人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圣人,君子也可以,如果圣人、君子都没有,宁愿选择庸人,也不把权力给小人。因为君子有德,其才可以用来为善,才越高,为善就越大;而小人无德,其才是为恶的工具,才越高,为恶就越大;庸人无德无才,就算想为恶,也非常有限。所以,“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马光虽然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但他的这一段话,为“以德为先”作了很好的注脚。
作为一个企业的中层,如果只有“德”而没有“才”,难以担负起企业赋予的重任;反之,“德”高“才”浅,也只配去做一个好人,而不能当好一个领导一个管理者;如果有“才”而缺“德”,那么他的才越高,干坏事的能力就越强,对企业和团队的危害就越大。“德”和“才”就好比汽车的方向盘和发动机,方向盘掌握得好,汽车就能正确地行驶,否则就会误入歧途,而且发动机功力越大,破坏力就越强。同样对员工的培养和任用也是一样的道理,“多蔽于才而遗于德”,不能片面强调学历高等方面的因素,更需要考察品德和综合素质。
第三,要建立健全“德看主流、才看专长”的育人、用人机制
“德”和“才”绝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后天培养。一是在学习中培养,通过学习得到完善和提高;二是在生活中培养,生活是“德”和“才”尤其是“德”的大训练场;三是在工作岗位上培养,对于“德”高“才”不足的人,要以“德”促才,对于“才”高“德”稍不足的人,要以“才”育“德”。
世上没有至纯的“大德之人”,也没有纯粹“缺德之人”,“德”就是一个“善”进“恶”退的过程。有“德”的人,就是能够用自己的“善”去遏制体内的“恶”,使“恶 ”被抑制、被改变。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有的人“德才”平庸,但处事圆滑;有的人“德才”兼备,但棱角分明;有的人工作业绩突出,身上却总有与工作无关的这样或
那样的缺点。因此,作为部门的管理者,要了解每一个下属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以善其用。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不是求全责备,而是说招进来的人一定要在“德”上具备较高的基本素质,要在“才”上具有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选拔任用人才时,“德”看主流,“才”看专长,用人所长。德才兼备,也不妨可以破格使用;有德少才,作为管理者就要花心思去培养使用;有才缺德、无才无德,则不必说坚决不用。
第四,要建立健全“知耻明辱”的律德机制
无论是企业的中层还是员工而言,“知耻明辱”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 ”,尤其是作为企业的中层,部门的管理者,如果不知耻,危害的不仅仅是周边人,更是会影响到整个团队。所以,管子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如果不能“知耻明辱”,那么他的地位越高,企业或团队所蒙受的耻辱就越大。反之,“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知耻明辱”,一靠自律,二靠管理监督。对于管理者而言需要严以律己,把培养辨别荣辱的“羞恶之心”和“知耻”之心当成“立人之大节”,努力做到“行己有耻”,“耻其言而过其行”,自觉培育敬畏之心,敬畏社会、敬畏团队、敬畏规纪,要像珍惜、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爱护企业、团队的声誉,自己的口碑。对于部门普通员工而言,日常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树立荣辱观的思想教育,同时要严格要求、严格监督,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德心”无法感知,“德行”可以监督。一个员工德行、工作表现都源于其有怎样的人品。
一个党派成立90年,执政60多年,从五十多人的队伍发展成今天8000多万之众,立党立国之本就是不断提倡、要求用人唯贤、任人重德。公司成立近8年来,每一个新进者,入职的第一堂课就是企业文化的宣讲培训;无论是对于提拔管理岗位还是聘用基层销售员工,都一直提倡和坚持“ 品德第一 ”的用人原则和企业文化,给德才兼备的人以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在这里有着港城最好的地产营销平台,值得每一个有志于在地产营销事业的人沉淀!
坚持一个“ 德才兼备,品德第一 ”的原则,用一双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和优点的慧眼,抱一份有容乃大的情怀,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