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胭脂读后感
《胭脂》读后感 《胭脂》的命运坎坷曲折,这未必是她所期待的,胭脂读后感。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她可能只是期望与那个美术教员共同度过平淡的婚姻生活,但时代的动荡搅乱了她的愿望。她选择的偶像是个拥有丰富故事的人物,她的单调与空白被这个复杂的美术教员点染得丰富而绚烂,有如一幅光怪陆离,而又山高水长,奇峰与险滩互现的景致。可见美术教师之功底,而他又是一个涉足政治的美术老师,离开了校园与讲台,没有了画布与颜料,他将美术创作中的灵感、才华与热情尽现于政治活动中,胭脂就是他的一块画布,胭脂的人生就是她毕生的作品,读后感《胭脂读后感》。甚至在临死前,他还在牵挂着这幅作品。
胭脂也是幸运的,虽然她有迷茫痛苦挥之不去,但她始终生活在心灵的充实之中。被痛苦包裹时,她心中还有希望的一丝微光若隐若现,让她在苦海中顽强挣扎,不至于自我抛弃,绝望沉沦。大婚将至,她逃婚至沪。深陷情网,无力摆脱。情人蒸发,顿失倚靠。一个弱女子被社会逼入了绝境。重返家乡,却被水匪劫持,她为了丈夫将自己置身虎狼之穴,而深爱她的丈夫却懦弱屈从,拱手将爱人献给水匪。这个对比的设计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想到这里,让人难过。她为所爱之人,可以逃婚,可以忍辱,甚至为她非爱的丈夫,她亦能舍身赴难(她为亏欠丈夫而自责内疚)。他为所爱之人可以忍爱妻逃婚之辱,可以放飞所爱之人,但当妻子为救己而身陷水匪网罗时,他的怯懦丢尽了男人的脸。令人怀疑他荷尔蒙分泌是否正常。而这也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胭脂柔中刚强的品质,是否他的雄性激素被作者转移至胭脂体内。抗战结束后,她救助乡民,解放后,她家财尽失,屡遭审查。为什么所有的变故都青睐她,天将降灾于斯,必先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终而弃之如草芥。这就是李广难封,胭脂终弃。
第二篇:《茶花两朵,胭脂太阳》优秀读后感
读了《茶花两朵,胭脂太阳》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篇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文章。故事主要讲了:
作者来到云南,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见到了原鸡,聆听了大自然的声音......在心旷神怡的背后,他们发现远处有数不胜数的黑点。植物研究所的老张说:“那是将大片热带雨林烧掉,种庄稼的灰烬。”还说他们呼吁了很多次,虽有好转,但没杜绝。
作者的文笔十分优美,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还加入想象、拟声词,使原本的说明文,描写得更像是一篇散文;不仅使内容丰富,还吸引了读者阅读的兴趣,真可谓是“一举两得”!这种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美丽往往与丑陋并存。在美景后的一大团黑点,咋看之下像飞鸟似蝴蝶,却是一番与之不和谐的灰烬。人们烧掉热带雨林种庄稼,他们只为了自己的利益,却忘却烧掉的是批多珍贵的财富。文中老张说:“一个物种被烧掉了,就是一座金山也无法将它恢复!”没错,自然赠予人类丰富的资源,而人类为了所谓的科技,为了谋求自生的发展,却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它,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朋友,它与我们肩并肩,它带给了我们欢乐与微笑,我们要以诚相待朋友!大自然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它却像是平凡的人,平凡得美且无私,为世界上的一切奉献着,那么的乐于助人,我们不应该珍惜、把它当亲人对待吗?
人类若是破坏大自然,便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看过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人与狼的战争:有人偷了黄羊,狼便来报复人们,那所谓的上级领导竟下令打光狼。实际是因为他们侵犯了狼,狼才来报复人们的。打狼活动使得狼饥肠辘辘,它们不得不捕食家畜,却遭了人的陷害丧命。幸好有个人养了几只小狼崽,才得以使狼群继续繁衍生存。人类怎么能那么自私?就因为狼抓了几只家畜,就要杀光所有的狼,实际上还是人先冒犯了狼。当他们发现狼不再存在时,有些后悔了,为什么只有失去时才懂得珍惜?
人类因为不断向往,制造、发明科技,而却要在自己建造的“废墟”中做生命最后的挣扎......
第三篇:大学生《红楼梦》读后感:世踝起 胭脂没
深夜,大西北的天好冷好冷,大学生《红楼梦》读后感:世踝起 胭脂没。想家,想家中的人,可是我明白“取经”之路漫漫,我还得继续“游离”在家门之外。
翻开07年大三时,自己写的这篇文章,有许多不严谨的词语,可是五年过去,感受却不一样了。怀念那时的纯情,也想回味这种不一样的情谊!
世踝起 胭脂没
——————记《红楼梦》之感观,叹晴雯之生死
初启《红楼梦》一书,前言提及,该著的作者曹雪芹曾说过,他写作的目的就是要“使闺阁昭传”,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知道“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使其泯灭也”。
初读此书后,我不禁感叹贾林的男女痴情是如此感人,我不禁惊慕黛玉冰洁孤傲,娥娜不屈的性格,在那种腐朽顽固的封建统治下敢于不套于世俗,坚守自身,即便会遭到旁人的斥责和嫌弃;也佩服宝玉那对功名利禄的不懈,更加于他对女性的尊重和对黛玉的痴情;也欣赏宝钗善解人意,顾全大局的聪明才智,也~~~~~~;当然还有许多让我倾恋的人物,他们都是曹雪芹笔下的典型人物,都是《红楼梦》里的骨架真人,都是让世人叹观或细思慢品的代表人物。
然而,看完一遍之后,不仅书中贾,林,薛等这些性格各异的主人公这些中心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晴雯这个小丫鬟,这个从小在贾母身边作丫鬟后被赐给宝玉做贴身丫鬟的小妮子,她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让我一掀起《红楼梦》,一想起《红楼梦》,一聊起《红楼梦》总会或多或少想起她的命运,浮想起她若是其他许多种命运来。也许是因为书中记载她是个颜面非常俏丽的丫鬟,我不禁想知道她这么个丫鬟,在那样的重看女人脸蛋传诵“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里怎会是那样的下场?不禁对那个环境产生更多的深思,对《红楼梦》提起更多的兴趣。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想晴雯的一生也是个极大的悲剧了。书中的金陵十二钗个个才华横仪,美丽动人,但最终都只是悲惨而死,凄苦而终。也许是因为晴雯生于丫鬟之命,没有足够的才情,因此颇被冷落,唯有一番哀叹她不幸命运的文章书籍,只见少有些人关注她的人生,所以才激起我对她的吝惜,但不管怎样我觉得她的人生很值得一提,她的为人品性也很值得关注。“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是对晴雯的人生评价,也是我很想弄懂她的重要原因。
从整个剧情观来,晴雯是因为被斥逐羞忿而死。晴雯虽生于下人之命,没有林薛她们从小修身煅才的环境,固没有什么特别的文才琴艺,只是一凡女子。但作为一个下人,她却有着与当时下人不一样的性格和勇气,从始至终从她身上都能看到她勇于反抗和争取,敢于提议和批评的性格,她敢爱敢恨,即使是对自己的主子。当然也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才至于她后来的悲剧,如果她是袭人般温柔闲雅的性格,按着传统婢人的方式低三下四的生活,在加上她俏丽的颜面,又是什么样的命运呢?我想可能她最终不至于被冤于作“狐狸精”而死,但定也是个被世人玩弄而结的下场,因为在那样的腐败荒唐的世态下,任何有情有义有终有胆的人也顽不过当时命运的安排,但我们也知道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这样钢阿的性格,虽然敌不过,但这种精神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力量,读后感《大学生《红楼梦》读后感:世踝起 胭脂没》。然而也正因为她不是大小姐不是千金,只是个小丫鬟却有那样敢于挣命的胆量,才足以让我看到曹雪芹的思想,才看到《红楼梦》里这些与先前封建社会里不一样性格的女子之身,也才让我们明显的感觉到这股从根子里冒出来的新兴思想。
读了这部巨著,看便整个局里各个人的生死,再来细观晴雯的人生,让我觉得她的一生让我不得不感叹,但不至于悲哀。当然不是因为觉得她的人生不够悲剧,而是觉得在那样的变态社会里,作为一个“下等人物”的她,敢爱敢恨,很多时候作回了自己,让自己能像个人一样的活过一回了,虽然最终敌不过世态炎凉,含冤而死,但她还是给人以一种乐观的心态而去。如宝玉最后去看她时,她对宝玉说的“你去罢!这里腌攒,你哪里受得?你的身子要紧。今日一来,我就死了,也不枉担了虚名”。可见她是个乐观的人,虽然受了这么大的气,但不象许多封建女性那样悲痛而死,因为她是个敢于表现的人,所以在宝玉面前把自己对他的情谊表现出来,把自己的袄脱下来和宝玉交换,想在死后还带着宝玉的味道。而也正因为是这样她才能安心的去了,因为自己已经得到了最爱的人最在乎的人的关心,即便别人怎么冤枉自己,但自己心爱的人相信自己,在乎自己,这就足够了。我想也正因为她这一进步的思想才让曹雪芹在后来想起把晴雯安排为死后作了花神,也不为给了她一个好结局,因为她的这一新人性格,确实不适合呆在那样的世界里,应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里。
在扶侍宝玉的日子里,晴雯就是典型的和别的丫鬟不同,她有自己的思想,不是个完全由人摆布的仆人。她爱宝玉,所以时时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才说出出“没有什么我不知道的”。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这就是她,有些象现代女性。在当时的社会里,她的人品难得,光明磊落,刚直不阿,但在大观园的环境中,终是没有容身之处,可以见得在那样的社会里只能苟且偷生,不能做真正的自己,但是只有起来反抗才能改变这一切,而她作为一个小丫鬟就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发泄自己的情感,已经算是活的有价值了。
晴雯的生死在整个故事中只是个小插曲,但她的个性是不容忽视的,正因她这平凡的生世才让我们看清做人的意义,虽然力量很小,不揩封建社会这世俗撂起脚踝,她就倒了,但她的倒却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生意识,也会让后来的人深思了一翻她这类在当时看起来有些“野蛮”的敢说敢恨的女性。这本书本就是歌颂女性写女性的美的,而晴雯这一人物也正代表了这些下层女性进步性格。
我喜欢晴雯,这种喜欢解释不清,不仅因为她是个俏丽的美丽女性,更是她的性格,总之她的一生有许多值得学习,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只愿如今的人们都该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在现在有机会做自己主人的时间里,好好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活得有意义,不枉来生一世。
2007年大三时《红楼梦》读后感
第四篇:聊斋名篇《胭脂》赏析
《聊斋志异》名篇《胭脂》赏析
《聊斋志异》卷十中的《胭脂》,是情节比较曲折富有戏剧性的一篇,所以被拍成电影。这篇大概是以一个传说的故事为基础写成的小说,作者的本领是怎样突破真人真事的局限,凭着作者丰富的生活经历,细致的观察,深入的体会,驰骋想象,刻画了几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使本篇突破了审理案件的记录的局限,成为创作。
小说一开头就抓住矛盾。胭脂是牛医的女儿,却“才姿惠丽”,即才貌双全,秉性善良,品行端正。牛医要把她嫁给士人,士人却看不起牛医的家世,不愿跟她结亲,因此胭脂到了待嫁的年龄还没有定亲,这就是矛盾,以后的故事就从这个矛盾展开。在封建社会里,婚姻要讲究门第,这样写是很真实的。正因为胭脂是牛医的女儿,不是大家闺秀,所以同对门龚姓妻王氏相熟。王氏为人,又轻薄,又会调笑,品行不端,却成为胭脂的闺中谈友。品行端正的胭脂,却同一个品行不端的王氏做谈友,这就伏下矛盾,惹出许多事来。这正切合胭脂是小家女的身份。
小说就在上述两个矛盾里展开了。胭脂在门口看到鄂秀才时,小说写得极为精彩:“见一少年过,白服裙帽,丰采甚都。女意似动,秋波萦转之。少年俯其首,趋而去。去既远,女犹凝眺。”这段描写,是从王氏眼中看出。这正写出两个矛盾结合中的胭脂。她是已到了结婚年龄的小家女,迫切想找一个如意郎君,又要嫁给士子,这个矛盾使她看到鄂生就心动了。但她又是闺女,所以“意似动”,微有流露,还要抑止自己。但这种要嫁给士子的迫切心情,看到鄂生时,终于抑止不住,不自觉地从“似动”到明显地流露出来,不是一瞥即把目光收回,是“秋波萦转之”,眼光绕着鄂生转,看得鄂生低着头赶快走过,她还在看,一直到他走远了,她还在注视远望。这里,没有写鄂生的容貌,只用“丰采甚都”一句来概括,显得他在她的眼里,是容光焕发,非常漂亮。不写他的容貌,却写他的服饰“白服裙帽”,这是非常精练的写法,是扣住矛盾的写法。她要嫁个士子而不得,看到他的帽子和衣着,一眼就知道他是秀才,当时秀才的帽子和衣着同一般工商业者是不同的。更突出的是“白”色,说明他身上有服,当时白服,父母丧和妻丧是不同的,她一看他的“白服裙帽”,知道他是给妻子服丧,那更是她所企求的对象。因为当时以她的门第,要嫁给士子,只好去作妾,士人是不愿娶她作正妻的。要作为正妻,除非是续弦,士人或可降格以求,但作为续弦,那个士子的年龄又往往大了。现在眼前出现的秀才,既是给妻子服丧,又是少年,这正是她要找的最好对象,这是不容易找的对象,因此,她就不顾王氏在旁,感情完全流露出来了。换一个大家闺秀,在别人面前,只能是偷偷地看,不敢这样看的;一看他的“白服裙帽”,就会掉头不顾了,这里正写出了苦于找不到对象的小家女的心情。再说小家女,她脑中的礼教束缚比较少,所以敢于把内心感情流露出来。在她旁边的王氏,又是闺中谈友,所以也不用顾忌。这就把一个品行端正的闺女,同一个轻佻浮滑的妇人中的矛盾,在迫切求偶的心情下消释了,她在王氏面前,完全暴露了自己的感情。
小说里写王氏戏弄胭脂时,对胭脂态度的描绘和她的对答,正是恰到好处,再过一步就要损害她的形象。王氏戏弄她说:“以娘子(姑娘)才貌,得配若(此)人,庶可无恨。”写“女晕红上颊,脉脉不作一语。”这里就好在脸红而不发一言,她的心事被点破了,所以脸红;她还是闺女,害羞,所以不发一言。她没有表示反对,因为王氏是闺中谈友,在王氏面前也不用装假。王氏问:“识得此郎否?”答:“不识。”这个回答,一方面显似她迫切想了解他,一方面又有些害羞,不便多说。王氏的回答里,主要点出三点:一是他有妻服,说明他的妻子死了,适合她想作秀才续弦的要求。二是“故孝廉之子”,说明秀才的父亲是举人,已去世,不会阻碍他们的婚事,这就更加强了她想嫁给他的愿望。三是王氏可以请他托媒人来求婚,按照当时的风俗,只应男方托媒人来求婚,王氏这样说,也正合她的心意。“女无言,王笑而去。”说明她完全相信王氏的话,王氏完全是开玩笑,看到自己的玩笑真的打动了她,所以笑了。她没有注意王氏的笑,没有看到这是王氏戏弄她,说明她已陷入自己主观制造的情网中不能自拔了。为什么一见钟情,这是同上面指出的矛盾分不开的。这又写出了她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她是真诚,单纯,缺乏世故,感不到王氏在戏弄她。她的性格的这一方面,在情节的进展中,有了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她误信王氏的话所以“数日无耗”,就废寝忘食,病倒了。当王氏问病时,她只说“但尔日别后,即觉忽忽不快”,光说“尔日”,正说明她的害羞不好直说。王氏再一次戏弄她,提出要他夜里来一聚,“女叹息曰:‘事至是,已不能羞。但渠不嫌寒贱,即遣媒来,疾当愈;若私约,则断断不可!’”在这里,她只说“已不能羞”,还认为这是可羞的事,但已到了不能害羞的地步,这正透露闺女在矛盾中不得已的心情。王氏却说:“病已至此,尚何顾忌!”可以毫无顾忌,这正反映王氏的无耻。她不是这样,还是要求他请媒人来,私约是断断不可,表示了她的品行端正。
情节转到王氏的姘夫宿介。宿介同鄂生同是秀才,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鄂生年轻,看到旧邻妇王氏同一个少女出来,连忙低头快走避开,他是避王氏,不敢看少女,才低头的。宿介在王氏未嫁时就同她私通,嫁后“辄寻旧好”,是个品行有亏的秀才。他听了王氏“述女言为笑”,因假装无心,“问女家闺闼甚悉”,这里写得非常简练,有的话都省略了。省略的话就是王氏知道宿介问话的用意,为了讨好宿介,故意把女家的门户和女住的房间都告诉他了。这从后来情节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来,在宿介失落绣鞋后,把一切经过都告诉王氏后,王氏毫无妒意,还让他“遍烛门外”去找绣鞋,这就说明王氏把女家闺闼都告诉宿介的罪恶用意。在这里不仅写得非常简练,把这些用意都省略了,还具有刻画性格的一条美学原则:“恶隐而美显”(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第1册,第35页)。写人物性格,把不可告人的用意隐藏起来,尽量显示自己的好心。王氏正是这样,她当面说的,全是替胭脂打算的一片好心,就是“病已至此,尚何顾忌”的话,也是装出替胭脂打算的好心说的,这就是“美显”;可以在背着胭脂时,就在宿介面前“述女言为笑”,当宿介不怀好意地打听女家闺闼时,她又全都告诉他,这就是“恶隐”。这里显出作者刻画王氏性格的深刻处。
情节发展到宿介和胭脂的冲突,两人的性格鲜明地表现出来。宿介的流氓行为,从跳墙、冒充鄂生、欺骗胭脂开门到拥抱、“捉足解绣履”一系列行动中表现出来,但他跟浪氓还有些不同,在她跌倒在地上,说要叫喊时,他怕假迹败露,不敢用强,这使他跟毛大分别开来。胭脂在这次冲突中,先是要他快请媒人来,拒绝相见;他苦求一握纤腕为信,正像她说的“已不能羞”,硬撑着起来开门。当他要向她用强时,她说:“何来恶少,必非鄂郎;果是鄂郎,其人温驯,知妾病由,当相怜惜,何遂狂暴如此!”这不是说她已发觉来者不是鄂生而坚决拒绝,是她为了保持她的品行端庄而拒绝非礼;不是识破来者的冒充,而是认为来者不是她想象中的鄂生。这样,她认为当前的鄂生是个狂暴的恶少,而她想象中的鄂生是温驯怜惜她的,她为他而病的鄂生变成狂暴的恶少,这是她的理想的破灭。所以当宿介脱去她的绣鞋时,她叫他回来,对他说:“君如负心,但有一死!”可见她还认为宿介真是鄂生,要他请媒人来娶她。一个想象中温驯怜恤她的鄂生变成了强暴的恶少,这是理想的破灭,那该和他决绝才是,可是“亵物已入君手,料不可反”,不得不嫁给他,所以“君如负心,但有一死!”这又写出胭脂心理的复杂性。胭脂虽然是小家女,她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比较轻一点,但她既生在封建社会里,不能不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所以亵物已入君手,就不能不嫁给他了。可他已变成强暴的恶少,这是可悲的。这段描写的,正符合美学上一和多的对立统一。胭脂是个品行端正的少女,但她又“不忍过拒”起来替宿介开门,当宿介对她用强时,她没有叫喊,怕他“品行亏损”,被脱去绣鞋后,还说“身已许君,复何吝惜”,但又说“何来恶少”,这说明她的思想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又同她的品行端正结合着,但又靠她的品行端正拒绝了宿介的非礼。这正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的深刻处。
情节又有了发展,从王氏与宿介私通,引出毛大来。毛大“尝挑王氏不得”,那末在王氏眼中,宿介还是情人,毛大全是无赖了。毛大想去捉奸,因此要胁王氏,那全是无赖的想法。他拾得绣鞋,跳墙入女家,夺取女父的刀来杀女父,那就成了杀人犯。他把绣鞋掉在墙下,不论有意或无意,总之是嫁祸于人。在这个飞来横祸中,又显出胭脂和鄂生的性格来。胭脂想象中的鄂生,本来是温驯怜恤人的,她第一次把宿介当作鄂生,一变而为狂暴的恶少,那末在这次灾祸中,狂暴的恶少自然可以变成杀人贼了,所以她是深信鄂生杀了她的父亲。她对鄂生,由爱恋到失望,由失望到仇恨,所以在公堂上一看到他就咒骂。这也说明她单纯,不了解人,缺乏人情世故。鄂生“为人谨讷,年十九岁,见客羞涩如童子。被执,骇绝。上堂不知置词,惟有战栗。”这同他看见王氏与一少女出,就低着头急急走过一样。虽冤气填胸,却说不出话来。
接着写审案,从审案中写出两个官员,再刻画胭脂鄂生几个人的性格。
写知府吴南岱,一看鄂生那样老实拘谨,连话都不会讲,就疑心他不会杀人,暗地派人去私下探问,知道他的冤枉。又审问胭脂,“遇鄂生时,别有人否?”女说:“无之。”官叱问:“何以有邻妇?”女说:“虽有王氏,与彼实无关涉。”官又怒问:“汝言彼不知情,今何以自供撮合哉?”女说不忍累他人。从这些话里,更显出胭脂的单纯无知,厚道,替王氏掩饰。王氏却说:“淫婢自思男子”,“自引奸夫入院”。说明她不仅轻佻浮滑,还把一切推在胭脂身上,给自己解脱。写知府,为了要辨明鄂生的冤枉,肯私下派人探问,肯用心找出胭脂话中的破绽,寻根究底,引出王氏来。从王氏口中探出漏洞,找出宿介来,说明他能了解鄂生,同情他,作细致的探索,是一位审案的能员。但他鄙薄宿介的无行,说:“宿妓者心无良士!”“逾墙者无所不至!”就陷入主观武断了。宿介与王氏私通,但王氏还不是妓女,逾墙是无行,但无行不一定杀人。知府带了憎恶的感情来审案,就把宿介这一案判错了。
情节进一步发展,小说里说宿介是山东的名士,提学使施闰章(号愚山)应当听到过他的名字,他写一纸呈状去诉冤。像知府认为鄂生是冤枉的那样,提学使也认为宿介是冤枉的,因此请示山东地方长官抚台臬台,移案再审。从绣鞋掉落的地方牵连到王氏,从王氏口中牵连到毛大,但毛大是否杀人没有旁证,这就无法定案。施闰章不同于其他官员的地方,就是不专靠严刑来逼供,虽知府在审宿介时也是靠严刑逼供的。因此,他除了审出毛大外,再审出某甲某乙来。于是利用当时人对神道的迷信,杀人者的心虚,把他们赶进暗室,袒背面壁,用烟煤水洗手,骗说神道将在杀人者背上写字。这就使毛大自己显露他的杀人者的心虚。施闰章的审案,不仅细心,还能利用犯人的心理来进行审察,不专靠刑讯,这就比知府高明了。最后,他赞美胭脂的品行端正,同情她对鄂生的多情,他并不以胭脂出身微贱而轻之,要县官替她和鄂生作媒,这也是难得的。
在案情的揭露中,胭脂和鄂生的感情也有了变化。胭脂想象中温驯怜惜人的鄂生,一变而为狂暴恶少,再变而为杀人凶犯,经过平反冤案,温驯怜惜人的鄂生又从理想中回到现实中来,因此“堂下相遇,靦然含涕,似有痛惜之词。”鄂生原来看见她同王氏一起出来,就低头急走避开的,即原来鄙薄王氏也影响到对她的看法的,这时也改变看法,“感其眷恋之情,爱慕殊切。”但又受礼教思想的影响,“念其出身微,且日登公堂,为千人所窥指。”从鄂生的拘谨看,他具有这种思想,完全是真实的。这也说明施闰章那样开通的难得。
这篇作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叙述故事情节,二是审案,三是判词,四是结论和附录。因此,很可能写成审案记录,把第一部分写成案情。这篇却能把审案记录写成小说,就在于把案情写成故事情节,通过故事情节写出人物性格来。光是第一部分这样,第二部分写成审案也不成为完整的小说。作者的本领,通过审案使人物性格更丰富,并且有了变化和发展。这样第二部分的审案就和第一部分的故事情节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结合起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了。审案的曲折也构也了情节的曲折。
从情节看,先是胭脂对鄂生的倾慕,引出王氏媒合的戏言,到胭脂的卧病;再是王氏向宿介述女言为笑,引起宿介跳墙调女,到脱取绣鞋;三是绣鞋落入毛大手中,到毛大跳墙杀女父,女见绣鞋误认鄂生杀父。故事情节到此为止,以下转入审案。在审案中,情节又有发展。四是鄂生上堂战栗不能言,女见鄂生辄咒骂到鄂生论死;五是知府认鄂生不会杀人,从胭脂口中问出王氏,从王氏口中问出宿介,到宿介论死;六是提学使认为宿介不会杀人,从王氏口中问出毛大等人,利用他们对神道的迷信来破案。这样看来,审案部分不光把案情审清而已,在审案中人物性格更丰富了,情节更有了发展。从人物性格看,在审案中,鄂生的战栗和说不出话,更显出鄂生的老实。胭脂见鄂生就骂,显示她对鄂生态度的改变,她始终替王氏掩护,不肯供出她来,认为她跟案情无关,这些都说明她的单纯和无知。知府的审案,由细致到武断,也显示知府性格的复杂性。宿介从论死到开释,又是对宿介的情节的发展。提学使审案中问出毛大以外的某甲某乙,利用神道迷信来破案,这又是情节的发展。这样,审案部分不光把案情审清楚,也使情节有了发展,人物性格得到丰富,构成小说整体的一部分了。它的成功,主要是结合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来写的。
不光审案部分这样,就是判词,也不是游离于情节和人物性格之外的。
这篇的主角胭脂,她最后的归结怎样,在判词里写了:“仰彼邑令,作尔冰人”,要县官做媒。判词里对宿介称:“姑降青衣,开其自新之路”,指出把他的秀才降级,这也是上文没有的。再像毛大的结局,也在判词里指明。这些是判词同情节有关。判词不光是审案的判决词,主要是写了三个人:一是宿介,施闰章是替宿介洗雪的;二是毛大,是主犯;三是胭脂,是主角。对这三个人的判词,是具有对三个人的评价作用,这些评价是跟情节和人物性格结合的,对于了解人物是有帮助的。
判词评宿介,认为他像战国时人盆成括那样,小有才而未闻大道,会招杀身之祸。小有才指他是山东名士,小有才名,但不知谨守礼法,所以陷入刑法。写他冒充鄂生这段情节,作“而释么凤于罗中,尚有文人之意;乃劫香盟于袜底,宁非无赖之尤!”放开胭脂,还有一点文人的样子;脱去绣鞋,真是无赖之至。从两方面来评论。“彼逾墙钻隙,固有玷夫儒冠;而僵李代桃,诚难消其冤气。”指出他作为秀才的行止有亏,但代人受罪,也可以同情,还是从两方面说。写毛大,“越壁入人家,止期张有冠而李借;夺兵遗绣履,遂教鱼脱网而鸿离。”指出毛大跳墙入女家,只想冒充人家;结果夺刀杀人,自己逃脱而嫁祸于人。所以指斥为“风流道乃生此恶魔,温柔乡何有此鬼蜮哉!”最重要的是写胭脂,“以月殿之仙人,自应有郎似玉;原霓裳之旧队,何愁贮屋无金?”对她才貌的赞美,认为是应找到一位美貌郎君的。说她“怨摽梅而思吉士,遂离倩女之魂”,对她到了待嫁之年想念鄂生,弄到神魂颠倒,还是表示同情。“为因一线缠萦,致使群魔交至”,她想鄂生是一线缠绕,引起宿介和毛大的缠扰,是群魔,显然罪恶在群魔一边。“莲钩摘去,难保一瓣之香;铁限敲来,几破连城之玉。”宿介脱去她的绣鞋,落到毛大手里,再难保存一瓣香了。她却因此遭刑,几乎丧命,成为玉碎。还是对群魔的斥责,对胭脂的同情。“葳蕤自守,幸白璧之无瑕;缧绁苦争,喜锦衾之可覆。”赞美她在宿介的狂暴中,能保持白璧无瑕;在公堂上骂鄂生的争责中,可以用一床锦被来遮盖的。这里还是赞美她的保全贞洁,想帮助她解决同鄂生间的误会。“嘉其入门之拒,犹洁白之情人;遂其掷果之心,亦风流之雅事。”再一次对她赞美,对她的爱慕鄂生表示同情。作者把这篇判词附在后面,也表明作者对三人的态度。看了这篇作品,再看判词,好比读了作品,再读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分析,对了解作品和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看法是有帮助的。
最后再说一点“异史氏曰”和附录。“异史氏曰”本是作者对作品要说的话,但有关对作品要说的话,已见于判词,所以从另一角度来说,“甚哉,听讼之不可以不慎也!”即从审案的角度来说,那就同作品的关系不大了。但他指出“纵能知李代为冤,谁复思桃僵亦屈?”这里也说明故事情节的复杂和曲折。又说:“人皆服哲人之折狱明,而不知良工之用心苦矣。”在用心苦里,就同审察情节的曲折与观察人物性格的深入细致结合了。
在附录里又讲了一个施闰章的故事,故事讲有一个名士入场考试,题目是《宝藏兴焉》。这个题目见于《中庸》,原文是:“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讲山里有宝藏。这个名士记错了,把“今夫山”记成“今夫水”写成水里有宝藏了。本来,光看题目《宝藏兴焉》,说山里有宝藏可以,说水里有宝藏也未始不可。只是当时的考试,一定要照出处讲,出处讲山,就不能讲水。这个名士写毕,才想起自己记错了,于是认为自己一定落选了,就在考卷后面写了一首词,大意说,宝藏在山里,误认作水边,好比把海里的水晶宫、珊瑚树都搬到山上,把珠子结到树颠,好比船夫跌死在山崖中了。施闰章看了考卷和这首词,也和了一首,说他题目的出处虽记错了,文章却写得好,怎肯让他落选。这是打破常规的做法,是很突出的。作者附记这个故事,正要说明施闰章的爱惜人才,敢于打破常规,成为士子的护法。他替宿介洗雪冤狱,也有爱惜他是山东名士的意思。他对胭脂的态度,更充满了对才貌双全、又有品德的少女的爱护心情,他要县令作媒,更是打破常规的做法。这个故事是用来进一步刻画施闰章的人物性格,所以把它附在篇后。
第五篇:胭脂如扣诗歌
胭脂如扣
空阶苔痕仍依旧
相思枫叶红在窗棂后
赏牡丹饮浊酒
一片浮萍锁江秋
叶间飞红嫣然
胭脂褪尽
三千青丝
再绾红绡飞绫
不知古道溪边竹枝瘦
仍取枝为笛
林夕独奏
问君知否
一句凉薄,散在眉弯
落在珠帘后
开在心里最美莲花
没人能懂它绽放的豪情
那淡雅、清秀的情致是永远的诱惑
在无悔的痴守中等候
滴滴墨泪,思念如云
风雨无休
天涯落花无归路
晓风闲愁苦
灯火话凄凉
故园离恨
月明何处
无奈斜阳西暮
凌乱的笔赋
哀怨的风露
划破月纱凝聚了思念
一首词章一方船桨一张帆扬
只为那隐约的背影
只为那嫣然的回眸
如期的百花盛宴
季季华丽的落幕
一杯酒一楼花一帘睡
饮尽风花里的心碎
望尽落红相思无醉
痴怨深藏
丝尽成蛹
盼望春日的阳光
羽化成蝶
断桥的碧草
潭水的桃花
为你嫣然一舞
这晚落的芳菲
恒远的青山落日
何故月偏西
素手凉词
妆浅衣薄
疏影横岗
于室焚茗
于楼听雨
犹记长桥揽腰
裙间的花瓣
纸上的轻舟
画与谁同
梦放在掌心
难舍等待启航
舞姿艳绝的蝶
临水如花
散落河床
睡成千万的残红
影疏香淡
夕照瘦水才知
这份情没有遗落
残留的凝香
犹记红游花期
雨如天籁
寄梦筝弦
能不舞
菊花香凝
声声吟哦
有佳人在空谷
沿诗路墨香
寻觅相见恨晚的那刻
不知暗香盈袖
墨染诗
尽写缠绵
一弯瘦月
昙花般的誓言绚烂
屋后的芭蕉
以叶脉的姿态
埋葬了梅香
看一场心碎的花坠
灿烂、妩媚、催泪
那段美丽的过往
不知如何收藏
燕子在檐头重温当年
玫瑰相思已成泪
青丝如梦
倚了花冢独醉
明月夜
长忆梧桐堤
诗满凉亭
画一阕月光
错了错了
新词旧赋已成陌路
霜寒雁落
褪尽胭脂,聚散沉浮
踏月沙堤
且行放歌
举一杯酥红的酒
赏无尽的雨
不问花期不问君
书忆凉台
作别词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