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01:2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11历史袁香妹110200051

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以提倡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而成为与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1919年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以后又有《章实斋年谱》及大量历史考证文字发表,在学术界的影响逐渐扩大。胡适在该书的《导言》中指出,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中的东方一支,与西方哲学处于对等的位置。从而打破了西方学者一向宣扬“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的谬见,确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胡适还在《导言》中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系列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为后学者指了门径。该书是近代第一部用西方治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著作。该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必备图书,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特长有四:第一,证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统的方法

这本哲学史大纲在内容上,并非如钱穆《国史大纲》这样从先秦至于近代,而仅是包括由老子、孔子而后到秦的那几百年,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胡适在中国近代算得上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人。他这本大纲也是用一本中西贯通之思想作成。这一点尤其是可以从第一篇《导言》部分看出来的,导言篇主要介绍了胡适的写作方法,读来使人受益匪浅。特别是他以赞赏的角度支持以考据的方法作为研究的开端,且用宋儒贯通理论的手法对文章作评论。既免于空疏臆说,且免于支离碎琐。对于我们做历史的人来说真是一个好的方法。

《大纲》分十二篇,且根据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一文,作为文章又一佐证。这十二篇,以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古代哲学之终结为始终,另有导言,老子、孔子/孔门弟子、墨子、杨朱、别墨、庄子、荀子以前的儒家、荀子诸篇。既是一个时代顺序,又是一个学术渊流。胡适先生对每篇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许多新奇的名词让人读来耳目为之一新(要知这书所做已经历近一个世纪了)。如认为先老子之前,乃诗经时代,因为仅有诗经一部可作为后人了解那时代人的可靠的著作,称之“诗人”时代(比之于希腊之荷马史诗),颇是有趣而又有道理。胡适说孔子与儒家,孔子儒的世界观是以《易》为其观点的体现。孔子学说的一切根本,依他来看都只是一部《易》经。孔子的人生观、政治哲学为正名主义,正名主义乃孔子学说的中心问题。其他发人深醒的阐述不胜举。而很明显的一点。胡适最欣赏的便是墨

家了,他后来时常以实用主义为口号作各种社会宣传,也即是此来源。他认为墨家是对儒家批判地改进,而后来新儒又起而攻墨,各种学说就在这相攻之中发展。而墨者与儒者即占据了这本书的主要篇幅,读来使人似乎进入了那个时代的学术争纷。读完此书受益匪浅,主要也是通过理解第一篇《导言》中提到的哲学史三点目的获得的,就是明变、求因、评判。最首先的获得是对基础的知识的掌握。知道了惠施、杨朱、公孙龙等原本不在自己知识范畴的人物,通过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所接受到的教育背景的了解,理解他们思想的根源。胡适很注意材料的考据,因为在他看来,作为分析依据的材料如果无法论其正伪,那后面再多的分析都做不得数,当然绝大部分的历史和文学考据都还看不懂,但是做学问的方法和精神值得学习,另外对这些考据学硬读下来,即便只能懂一点点,也是收获。

其次是明变,这是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收获最大的地方,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出来各不相关的,也不是非儒即墨的对立关系。墨子应该是受过孔子儒家思想教育的,在其上通过自己的理解(正面的或者反驳的)发展了墨家;其后孟子虽然反对墨家,但是其思想又能看出受了墨家的影响;法家最著名的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弟子,相信法家的依法治国的思想的理论基础,应该就是荀子的性恶论,既然人性本恶,就只能通过严法进行控制;即便是儒家自身,孟子和荀子的性本论也是有完全对立的差异。书中的脉络写的比较清楚,通过明变让人更容易理解思想的原因。

最后的评判,从我现在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社会阅历水平,谈不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对儒墨两家处事逻辑一节的分析印象比较深刻。按照书中分析,儒家做事讲究“动机”、“居心”,所以看儒家的治国理论,似乎都是大而化之的,没有实际措施,而墨家更多是实干,明确具体该如何做。从自己来说,还是更偏向于墨家的理论,其实墨家的理论,也更多接近于当今社会的科学理论,可惜古代一味尊儒,扼杀了中国发明创作的科学发展。

这本书所获得的赞誉无以复加,它被视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实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一部划时代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上的开山之作,为胡适的学术地位奠定了一块不可撼动的基石,值得深读的一部思想著作。

第二篇:《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定稿)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11历史 袁香妹 110200051 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以提倡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而成为与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1919年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以后又有《章实斋年谱》及大量历史考证文字发表,在学术界的影响逐渐扩大。

胡适在该书的《导言》中指出,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中的东方一支,与西方哲学处于对等的位置。从而打破了西方学者一向宣扬“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的谬见,确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胡适还在《导言》中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系列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为后学者指了门径。该书是近代第一部用西方治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著作。该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必备图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特长有四:第一,证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统的方法

这本哲学史大纲在内容上,并非如钱穆《国史大纲》这样从先秦至于近代,而仅是包括由老子、孔子而后到秦的那几百年,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胡适在中国近代算得上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人。他这本大纲也是用一本中西贯通之思想作成。这一点尤其是可以从第一篇《导言》部分看出来的,导言篇主要介绍了胡适的写作方法,读来使人受益匪浅。特别是他以赞赏的角度支持以考据的方法作为研究的开端,且用宋儒贯通理论的手法对文章作评论。既免于空疏臆说,且免于支离碎琐。对于我们做历史的人来说真是一个好的方法。

《大纲》分十二篇,且根据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一文,作为文章又一佐证。这十二篇,以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古代哲学之终结为始终,另有导言,老子、孔子/孔门弟子、墨子、杨朱、别墨、庄子、荀子以前的儒家、荀子诸篇。既是一个时代顺序,又是一个学术渊流。胡适先生对每篇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许多新奇的名词让人读来耳目为之一新(要知这书所做已经历近一个世纪了)。如认为先老子之前,乃诗经时代,因为仅有诗经一部可作为后人了解那时代人的可靠的著作,称之“诗人”时代(比之于希腊之荷马史诗),颇是有趣而又有道理。胡适说孔子与儒家,孔子儒的世界观是以《易》为其观点的体现。孔子学说的一切根本,依他来看都只是一部《易》经。孔子的人生观、政治哲学为正名主义,正名主义乃孔子学说的中心问题。其他发人深醒的阐述不胜举。而很明显的一点。胡适最欣赏的便是墨家了,他后来时常以实用主义为口号作各种社会宣传,也即是此来源。他认为墨家是对儒家批判地改进,而后来新儒又起而攻墨,各种学说就在这相攻之中发展。而墨者与儒者即占据了这本书的主要篇幅,读来使人似乎进入了那个时代的学术争纷。

读完此书受益匪浅,主要也是通过理解第一篇《导言》中提到的哲学史三点目的获得的,就是明变、求因、评判。

最首先的获得是对基础的知识的掌握。知道了惠施、杨朱、公孙龙等原本不在自己知识范畴的人物,通过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所接受到的教育背景的了解,理解他们思想的根源。胡适很注意材料的考据,因为在他看来,作为分析依据的材料如果无法论其正伪,那后面再多的分析都做不得数,当然绝大部分的历史和文学考据都还看不懂,但是做学问的方法和精神值得学习,另外对这些考据学硬读下来,即便只能懂一点点,也是收获。

其次是明变,这是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收获最大的地方,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出来各不相关的,也不是非儒即墨的对立关系。墨子应该是受过孔子儒家思想教育的,在其上通过自己的理解(正面的或者反驳的)发展了墨家;其后孟子虽然反对墨家,但是其思想又能看出受了墨家的影响;法家最著名的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弟子,相信法家的依法治国的思想的理论基础,应该就是荀子的性恶论,既然人性本恶,就只能通过严法进行控制;即便是儒家自身,孟子和荀子的性本论也是有完全对立的差异。书中的脉络写的比较清楚,通过明变让人更容易理解思想的原因。最后的评判,从我现在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社会阅历水平,谈不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对儒墨两家处事逻辑一节的分析印象比较深刻。按照书中分析,儒家做事讲究“动机”、“居心”,所以看儒家的治国理论,似乎都是大而化之的,没有实际措施,而墨家更多是实干,明确具体该如何做。从自己来说,还是更偏向于墨家的理论,其实墨家的理论,也更多接近于当今社会的科学理论,可惜古代一味尊儒,扼杀了中国发明创作的科学发展。

这本书所获得的赞誉无以复加,它被视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实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一部划时代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上的开山之作,为胡适的学术地位奠定了一块不可撼动的基石,值得深读的一部思想著作。

第三篇:《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读完《中国哲学史》后,再比较之前读的《西方哲学史》,我可以明显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纵观当今之世,东西方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可能也就是根源于此。

《中国哲学史》中也是以人物思想为单位展开阐述,向读者呈现了一副中国思想的发展脉络图,但究其核心,中国哲学史中还是有几个显著的特点,而这几个特点,我认为也是中国人思想的核心,我们可以从这几点上来探讨中国人的思想。

中国哲学史中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中国人重人情”。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起,无论是儒家的“仁”,还是墨家的“兼爱”,还是道家的“人道”都彰显了中国古人对人情的研究,尤其是思想史的后期,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主流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礼义廉耻”更加摆在了突出的地位,中国的统治者开始走上了孟子所说的“王道之路”。人情成为中国思想教化的核心,中国人慢慢也陷入其中,所以不得不说当今的中国人也还是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枷锁。

第二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是中国人思想的发展之路,从人到家再到国,中国的“家国梦”,从《大学》中“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显现出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而西方与我们不同,他们是“人—民—国”这样一个发展思路,首先成为公民,再由公民组成国家,这也许也和西方国家的小国寡民有关,但这却也增强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而中国的“家国之路”随着大家庭的瓦解,核心

家庭的组件,“家国之路”也为大多数人所废弃,礼教也逐渐衰落和被时代所抛弃。

但是中国思想中也有很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的东西,那就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孔子说“中不偏,庸不易”,谓之“中庸”。不偏不倚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后人对这一观点也加以运用,比如汉朝统治者的“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道,“外儒内法”之道,其实就是对中庸的实践运用,不走极端,包容百家,坚持一条道路走到底,反观现在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也是对“中庸之道”的一种运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不偏不倚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庸之道可谓深入中国人心,中国人骨子都有“中庸”的影响。中庸之道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不偏不倚、坚持到底”。《中国哲学史》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和特点,在此我就不再详细论述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是巨大的矿脉,沿着他们逐渐深入下去,我们可以发现许许多多我们未知的东西。这就是哲学的魅力!

2013年4月1日

第四篇: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在其《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其中关键的是这种影响引发了人与人之间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人与人之间信任在逐步减少,诚信危机不容小觑。现代社会的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时掌握信息资源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在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因此,人与人之间慢慢就会产生欺骗,从而减少信任感。再者,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人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心理扭曲,为谋利益不择手段,直接导致诚信危机。

二、人与人的关系受利益因素影响增强。人们由于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进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而人总是向往好的事物的。处于底层的人为获取相对高的社会地位,处于高层的人为保住既得利益。总言之,人际交往大部分是掺杂着利益的。纯粹的亲情或友谊正在流失。

三、人际交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现在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真心对待,对纯粹的亲情和真诚的友谊即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是向往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他人处处设防,为防受到伤害而谨小慎微的保护自己。简言之,现在的人总是在互相依赖与互相提防中小心协调。

我认为不论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本恶”都不足以解释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达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真正的成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

第五篇: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12091061 刘明伟

一、选择这本书的理由

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典型观点

儒、道、佛并不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与道教不同;佛学与佛教有区别。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我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了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中国哲学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内生外王之道。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天人合一。这和心理学中的自我完善非常相似。

三、我的感想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下载《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简介(共5篇)

    《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的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 作者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于1917年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回国后,经过一年的增订、修改,于1919年......

    西方哲学史 考试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入学考试 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58)一.考试范围:第一章希腊哲学米利都学派的“始基”(本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为本原”和“和谐观”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巴......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精选多篇)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有感 (2013-03-28 12:43:28) 《中国哲学史》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

    中国哲学史论文

    《道德经》读后感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

    中国哲学史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倾听了每周二晚在逸夫十阶杨洪兴老师对中国哲学的精彩讲说,我对中国哲学还是有些许了解了。但本人毕竟才疏学浅,故结合网上书中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写下此论......

    中国哲学史论文

    2010年中国哲学史课程论文之 浅谈儒家大师朱熹 之“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杨叶婷 092班16号 摘要: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

    《中国哲学史》作业题

    《中国哲学史》作业题 1. 中国哲学作为追求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学问,主要关注哪些基本问题?构成中国哲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