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简介
《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的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
作者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于1917年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回国后,经过一年的增订、修改,于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定名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全书共分12篇。第1篇《导言》,第2篇~11篇,以人物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12篇古代哲学之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
作者以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观点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学形式。《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应用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写成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本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大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全书共12篇,10余万字。1918年7月,经过整理;8月,蔡元培作序;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轰动一时。
本书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
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有四种特长:
第一,证明的方法。
第二,扼要的手段。
第三,平等的眼光。
第四,系统的方法。
胡适本人自信的说:“我自信,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科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梁启超在一场演讲中评此书:“这书自有他的立脚点,他的立脚点很站得住。这书处处表现出著作人的个性,他那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总说一句,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见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什有九很浅薄或谬误。”
冯友兰回忆:“胡适的这部书,把自己的话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而把引用古人的话,用小字低一格写下来。这表明,封建时代的著作,是以古人为主。而五四时期的著作是以自己为主。”“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冯友兰后来也写了一本《中国哲学史》,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作为比较时,一般都认为后者胜于前者。
第二篇:中国哲学史--胡适方法论
浅谈胡适方法论
(人文学院哲学系101班)
【摘要】胡适晚年说:“我治中国思想与中国历史的各种著作,都是围绕着‘方法’这一观念打转的。‘方法’实在主宰了我四十多年来所有的著述。”他把他的治学方法简洁地表述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并誉之为“科学方法”,终身不遗余力地宣传、阐释和辩护。这个“科学方法”它对中国现代学术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直到现在,仍然获得许多学者的信服。本文通过对胡适的生平,求学经历,以及对方法论的梳理,以巩固所学,加深对其的理解。
【关键字】胡适实验主义方法论怀疑假设求证
胡适,1891年生人,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人,1910年到美国留学,先在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1912年转至该校文学院。在此期间,他在留学生中积极提倡白话文、白话诗,主张文学改良。1917年1月1日在《新青年》二卷5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八不主义:
(一)不用典;
(二)不用陈套语;
(三)不讲对仗;
(四)不避俗;
(五)须讲求文法;
(六)不作无病呻吟;
(七)不摹仿古人;
(八)须言之有物。在现在看来,这“八不主义”非常平淡,但在当时却成为新文化运动初期掀起狂风巨浪的白话文运动第一炮,胡适也因这一文章而一举闻名,终身显赫。
1915年9月至1917年5月胡适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该系系主任为杜威,胡适曾有言:“杜威教授更是对我有终身影响的学者之一”,杜威对胡适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17年胡适通过博士学位考试,博士论文是《中国名学发展史》。1917年,新文化运动发动了,胡适应蔡元培、陈独秀的邀请,回国任北京大学文科哲学系教授。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课题便是评论历史文化中的一些观念,看其适于不适于新时代的需要,就是对文化作重新估价。评论、估价必须有一个方法,一个工具,胡适适逢其时,带来了在美国很盛行的实验主义,这就如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大加应用了。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国驻美大使至1942年,后移居美国从事学术工作。1943年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开始作《水经注》考证工作。1946年6月回国,9月就任北大校长。1948年后北平解放前夕,离职往南京。1949年4月由上海乘船到美国,寓居在纽约,1958年4月离美回台北定居。10月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1962年去世。
纵观胡适的一生,他在中国现代史上的贡献大体可以分为这样三点:一,提倡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二,整理国故,以《中国哲学史大纲》、《红楼梦考证》为代表;三,企图在哲学上介绍和提倡一种方法论,即所谓实验主义。而在中国现在哲学史上,胡适的方法论具有重大的意义,其影响是巨大。严复是在中国引进英国经验派的首要人物,王国维和蔡元培是引进欧洲大陆派理性主义的首要人物。而胡适则是把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引进中国的首要人物。美国哲学的主流就是实用主义,或称实验主义。胡适没把pragmatism译成实用主义,而是沿用日本人的译名,译成“实际主义”。而且在他看来,实际主义若换成实用主义与实验主义是有区别的。胡适认为实际主义注重实际效果,而实验主义虽然也注重实际效果,但它更能点出这种哲学所最注意的是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就是科学家在试验室里用的方法,所以,实验主义和工具主义是一种方法论。
对待科学实验室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构成了胡适论实验主义的根本观念。一方面,从前的人有一种迷信,以为科学的律例都是一定不变的,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实验主义者继承了近代科学思想,认为科学上的许多发明都是运用“假设”的结果。科学的律例不过是一些最适用的假设,不过是现在公认为解释自然现象最为方便的假设。这些科学律例用来解释事物现象,若解释得令人满意,就是真的;解释得不令人满意,便不是真的,便该寻求别种假设来代替之。实验主义认为科学律例:首先,是人造的;其次,是假定的,全根据它解释事实能不能令人满意,方才可定它是不是适用的;第三,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天理。总之,实验主义认为,我们所假设的律例,不过是记载我们所知道的一切自然变化的“速记法”,这种对于科学律例的新态度,是实验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本学理。实验主义绝不承认我们所谓的真理是永远不变的,它只承认一切真理就是应用的假设,假设的真不真,全靠它能不能发生它所应该发生的效果。这就是“科学实验室态度”。另一方面,进化论认为物的种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一个由来,都经过了许多变化,方才到今日的种类。实验主义认为,不但种类变化,真理也变化。种类的变化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真理不过是对付环境的一种工具,环境变了,真理也随时改变。实验主义认为没有永久不变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它只承认具体环境中的这个真理或那个真理,这一类的“这个真理”是实在,是具体的,是特别的,是有凭据的,是可以证实的。实验主义者把进化论观念拿到哲学上来应用,便有了一种“历史的态度”。这就是要研究事物如何发生,怎样来的,怎样变到现在的样子。上述是实验主义两个最根本的观念。第一是科学实验室态度,第二是历史的态度。胡认为这两个态度都是19世纪科学发展的影响,实验主义就是此种科学方法在哲学上的应用的结果。
实验主义反对虚玄思辨的哲学,主张哲学要能解释生活,应付环境,要适应环境,应付环境,就要能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所以,实验主义注重方法。胡适曾说道:“我治中国思想与中国历史的各种著作,都是围绕着‘方法’这一观念打转的。‘方法’实在主宰了我四十年来所有的著述。从基本上说,我这一点实在得益于杜威的影响。” 胡适把杜威的五步说概括为三步:第一,发现种种问题,找出疑难之处;第二,提出解决疑难的假设;第三,通过实验加以解决。但是胡适更经常的做法是把上述的两种说法归结为如下的“十字真言”,即“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其实,胡适的方法论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留下深刻影响的,就是他所谓的“十字真言”。胡适的方法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怀疑;疑难与困惑的产生就是由怀疑产生的。胡适十几岁时就有较为强烈的怀疑精神,并在寻求解决怀疑的方法。受到杜威,赫胥黎的影响,他强调了这一点。他说:“我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其实这种怀疑精神是从事思想研究、学术研究的必要条件,没有怀疑精神,就没有真正的思想,真正的学术。有了这种怀疑精神就能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就能促进思想发展,变化。哲学思想发展的真正动力就是怀疑精神,而不是什么经济变革和社会变化。这一点在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历史上看得很清楚。
第二个层次,假设;要解决疑难,就得设计或提出理论假设。胡适认为,假设是从以往地经验里产生的,根据杜威的五步说,假设不只是一个,而是有多个,这样我们才能从中选出一个最令人满意的解决疑难的假设。胡适强调假设一定要大胆。“假设不大胆,不能有新发明”。当然这里所谓的假设的大胆是针对着所产生的疑难而说的。只有大胆地假设前提,才有可能寻觅到解决疑难的方法。胡适的大胆假设的思想实质上受到了“小心求证”的制约。胡适大胆假设的问题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标准来在数量众多的假设中进行选择,胡的方法论没有提供这样的标准。所以,这样选择有盲目性。
第三个层次,求证;胡适反复强调,求证要拿出充分证据来检验假设是否可靠。求证一定要小心,细心,对于证据要问:“这种证据是在什么地方寻找的?什么时候寻出的?什么人寻出的?什么地方和时候看起来,这个人有做证人的资格吗?这个人有证人资格,而他说这句话有作假的可能吗?”证据一定要可信。
当然,胡适的方法论也存在着问题,比如,过分强调了自然科学方法,而没有突出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的特色。比如,胡适的方法主张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这样的方法是自然科学的特色,却不能运用来分析解决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大问题。再比如,因为它忽视了理论思维的作用,所以作为方法论,实验主义本身也有着不可克服的困难。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胡适的方法论在一个不讲方法论的中国哲学界来说,是有很重大的意义。人文科学界如季羡林先生曾多次说“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是不刊之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针。古今中外,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概莫能外。”自然科学界如神经科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蒲慕明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如果能严守这两个座右铭,你将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是严肃的科学方法,是实验主义所要求的实验室态度,这一方法尽管简单,但其影响在当时还是很巨大的。时至今日,在悉心学习胡适方法论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结合实际,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哲学的思想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沈寂 主编《胡适研究》(三辑)北京:东方出版社
闻继宁《胡适之的哲学》上海三联书店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道德《胡适的科学方法简析》,《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三篇:《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定稿)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11历史 袁香妹 110200051 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以提倡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而成为与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1919年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以后又有《章实斋年谱》及大量历史考证文字发表,在学术界的影响逐渐扩大。
胡适在该书的《导言》中指出,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中的东方一支,与西方哲学处于对等的位置。从而打破了西方学者一向宣扬“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的谬见,确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胡适还在《导言》中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系列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为后学者指了门径。该书是近代第一部用西方治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著作。该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必备图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特长有四:第一,证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统的方法
这本哲学史大纲在内容上,并非如钱穆《国史大纲》这样从先秦至于近代,而仅是包括由老子、孔子而后到秦的那几百年,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胡适在中国近代算得上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人。他这本大纲也是用一本中西贯通之思想作成。这一点尤其是可以从第一篇《导言》部分看出来的,导言篇主要介绍了胡适的写作方法,读来使人受益匪浅。特别是他以赞赏的角度支持以考据的方法作为研究的开端,且用宋儒贯通理论的手法对文章作评论。既免于空疏臆说,且免于支离碎琐。对于我们做历史的人来说真是一个好的方法。
《大纲》分十二篇,且根据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一文,作为文章又一佐证。这十二篇,以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古代哲学之终结为始终,另有导言,老子、孔子/孔门弟子、墨子、杨朱、别墨、庄子、荀子以前的儒家、荀子诸篇。既是一个时代顺序,又是一个学术渊流。胡适先生对每篇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许多新奇的名词让人读来耳目为之一新(要知这书所做已经历近一个世纪了)。如认为先老子之前,乃诗经时代,因为仅有诗经一部可作为后人了解那时代人的可靠的著作,称之“诗人”时代(比之于希腊之荷马史诗),颇是有趣而又有道理。胡适说孔子与儒家,孔子儒的世界观是以《易》为其观点的体现。孔子学说的一切根本,依他来看都只是一部《易》经。孔子的人生观、政治哲学为正名主义,正名主义乃孔子学说的中心问题。其他发人深醒的阐述不胜举。而很明显的一点。胡适最欣赏的便是墨家了,他后来时常以实用主义为口号作各种社会宣传,也即是此来源。他认为墨家是对儒家批判地改进,而后来新儒又起而攻墨,各种学说就在这相攻之中发展。而墨者与儒者即占据了这本书的主要篇幅,读来使人似乎进入了那个时代的学术争纷。
读完此书受益匪浅,主要也是通过理解第一篇《导言》中提到的哲学史三点目的获得的,就是明变、求因、评判。
最首先的获得是对基础的知识的掌握。知道了惠施、杨朱、公孙龙等原本不在自己知识范畴的人物,通过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所接受到的教育背景的了解,理解他们思想的根源。胡适很注意材料的考据,因为在他看来,作为分析依据的材料如果无法论其正伪,那后面再多的分析都做不得数,当然绝大部分的历史和文学考据都还看不懂,但是做学问的方法和精神值得学习,另外对这些考据学硬读下来,即便只能懂一点点,也是收获。
其次是明变,这是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收获最大的地方,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出来各不相关的,也不是非儒即墨的对立关系。墨子应该是受过孔子儒家思想教育的,在其上通过自己的理解(正面的或者反驳的)发展了墨家;其后孟子虽然反对墨家,但是其思想又能看出受了墨家的影响;法家最著名的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弟子,相信法家的依法治国的思想的理论基础,应该就是荀子的性恶论,既然人性本恶,就只能通过严法进行控制;即便是儒家自身,孟子和荀子的性本论也是有完全对立的差异。书中的脉络写的比较清楚,通过明变让人更容易理解思想的原因。最后的评判,从我现在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社会阅历水平,谈不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对儒墨两家处事逻辑一节的分析印象比较深刻。按照书中分析,儒家做事讲究“动机”、“居心”,所以看儒家的治国理论,似乎都是大而化之的,没有实际措施,而墨家更多是实干,明确具体该如何做。从自己来说,还是更偏向于墨家的理论,其实墨家的理论,也更多接近于当今社会的科学理论,可惜古代一味尊儒,扼杀了中国发明创作的科学发展。
这本书所获得的赞誉无以复加,它被视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实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一部划时代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上的开山之作,为胡适的学术地位奠定了一块不可撼动的基石,值得深读的一部思想著作。
第四篇:《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11历史袁香妹110200051
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以提倡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而成为与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1919年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以后又有《章实斋年谱》及大量历史考证文字发表,在学术界的影响逐渐扩大。胡适在该书的《导言》中指出,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中的东方一支,与西方哲学处于对等的位置。从而打破了西方学者一向宣扬“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的谬见,确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胡适还在《导言》中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系列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为后学者指了门径。该书是近代第一部用西方治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著作。该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必备图书,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特长有四:第一,证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统的方法
这本哲学史大纲在内容上,并非如钱穆《国史大纲》这样从先秦至于近代,而仅是包括由老子、孔子而后到秦的那几百年,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胡适在中国近代算得上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人。他这本大纲也是用一本中西贯通之思想作成。这一点尤其是可以从第一篇《导言》部分看出来的,导言篇主要介绍了胡适的写作方法,读来使人受益匪浅。特别是他以赞赏的角度支持以考据的方法作为研究的开端,且用宋儒贯通理论的手法对文章作评论。既免于空疏臆说,且免于支离碎琐。对于我们做历史的人来说真是一个好的方法。
《大纲》分十二篇,且根据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一文,作为文章又一佐证。这十二篇,以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古代哲学之终结为始终,另有导言,老子、孔子/孔门弟子、墨子、杨朱、别墨、庄子、荀子以前的儒家、荀子诸篇。既是一个时代顺序,又是一个学术渊流。胡适先生对每篇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许多新奇的名词让人读来耳目为之一新(要知这书所做已经历近一个世纪了)。如认为先老子之前,乃诗经时代,因为仅有诗经一部可作为后人了解那时代人的可靠的著作,称之“诗人”时代(比之于希腊之荷马史诗),颇是有趣而又有道理。胡适说孔子与儒家,孔子儒的世界观是以《易》为其观点的体现。孔子学说的一切根本,依他来看都只是一部《易》经。孔子的人生观、政治哲学为正名主义,正名主义乃孔子学说的中心问题。其他发人深醒的阐述不胜举。而很明显的一点。胡适最欣赏的便是墨
家了,他后来时常以实用主义为口号作各种社会宣传,也即是此来源。他认为墨家是对儒家批判地改进,而后来新儒又起而攻墨,各种学说就在这相攻之中发展。而墨者与儒者即占据了这本书的主要篇幅,读来使人似乎进入了那个时代的学术争纷。读完此书受益匪浅,主要也是通过理解第一篇《导言》中提到的哲学史三点目的获得的,就是明变、求因、评判。最首先的获得是对基础的知识的掌握。知道了惠施、杨朱、公孙龙等原本不在自己知识范畴的人物,通过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所接受到的教育背景的了解,理解他们思想的根源。胡适很注意材料的考据,因为在他看来,作为分析依据的材料如果无法论其正伪,那后面再多的分析都做不得数,当然绝大部分的历史和文学考据都还看不懂,但是做学问的方法和精神值得学习,另外对这些考据学硬读下来,即便只能懂一点点,也是收获。
其次是明变,这是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收获最大的地方,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出来各不相关的,也不是非儒即墨的对立关系。墨子应该是受过孔子儒家思想教育的,在其上通过自己的理解(正面的或者反驳的)发展了墨家;其后孟子虽然反对墨家,但是其思想又能看出受了墨家的影响;法家最著名的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弟子,相信法家的依法治国的思想的理论基础,应该就是荀子的性恶论,既然人性本恶,就只能通过严法进行控制;即便是儒家自身,孟子和荀子的性本论也是有完全对立的差异。书中的脉络写的比较清楚,通过明变让人更容易理解思想的原因。
最后的评判,从我现在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社会阅历水平,谈不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对儒墨两家处事逻辑一节的分析印象比较深刻。按照书中分析,儒家做事讲究“动机”、“居心”,所以看儒家的治国理论,似乎都是大而化之的,没有实际措施,而墨家更多是实干,明确具体该如何做。从自己来说,还是更偏向于墨家的理论,其实墨家的理论,也更多接近于当今社会的科学理论,可惜古代一味尊儒,扼杀了中国发明创作的科学发展。
这本书所获得的赞誉无以复加,它被视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实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一部划时代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上的开山之作,为胡适的学术地位奠定了一块不可撼动的基石,值得深读的一部思想著作。
第五篇:西方哲学史 考试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入学考试<西方哲学史>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58)
一.考试范围:
第一章希腊哲学
米利都学派的“始基”(本原)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为本原”和“和谐观”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巴门尼德的“being”的“是”与“在”的双重含义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苏格拉底的定义寻求与对话法。
柏拉图哲学
亚里士多德哲学。
第二章 中世纪哲学
奥古斯丁的“光照论”,善恶观。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
托马斯·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与理性与信仰关系。(还没整理)
第三章近代哲学
笛卡尔哲学
斯宾诺莎(实体与属性、真观念、规定即否定、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莱布尼茨(单子论、前定和谐)。
洛克(白板说、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两种实体说);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休谟哲学
第四章德国古典哲学
1、康德哲学
4、黑格尔哲学
二.题型
(一)名词解释:(7题选做5题)
(二)简答题:(6题选做4题)
(三)论述题:(3题选做2题)
三.复习要求
认真阅读指定的教材或参考书,把握基本史料,理解思想内涵,提高思辨能力。弄清西方哲学史上重要思想家的基本概念以及整个西方哲学史发展的逻辑线索。
四.题例
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
适用专业:哲学专业所有二级学科
一、名词解释(外国哲学专业答前5题,其他专业任选其中的5个;每题8分,共40分)
1、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2、理念(柏拉图)
3、单子(莱布尼茨)
4、绝对命令(康德)
5、绝对精神(黑格尔)
6、经验论
7、本原
二、简答题(外国哲学专业答前4题,其他专业任选其中的4个;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
2、为何说托马斯·阿奎那是“温和的实在论”?
3、如何评价休谟的怀疑论?
4、近代欧洲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5、简述安瑟尔谟(或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6、如何评价斯宾诺莎的自由观?
三、论述题(外国哲学专业答1和2,其他专业答2和3;每题35分,共70分)
1、为什么说康德的伦理学是形式主义的伦理学?它的局限性何在?
2、论述柏拉图的理念论及其在西方哲学史中的意义。
3、论述笛卡尔的方法论及其对哲学史的影响。
五.参考书目
教材: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或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参考书: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七版),邓晓芒等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一、名解
1、普遍怀疑:笛卡尔认为,经院哲学以及现存的一切知识都是不可靠的,必须通过怀疑这种考察现有知识是否具有可靠基础的有效方法,把所有不能经受推敲的原则排除在知识的基础之外,建立起知识的可靠基础,从而重建知识体系。被怀疑的包括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身体的观念和数学的观念等,正是通过普遍怀疑去寻找无可置疑的真理,以确立哲学的基本原理,这不同于以怀疑为目的的怀疑论,而只是将怀疑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
2、我思故我在: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对一切存在物进行怀疑后,发现“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却是不可怀疑的,而怀疑就是思想,作为思想主体的“我”也就必然是不可怀疑的,即“我”存在是不可怀疑的,是为其哲学的第一原理,构成其整个形而上学体系的根基。
3、上帝存在的证明:笛卡尔从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得出“清楚明白”这一标准后,通过阐明不完满的“我”不可能产生完满的“上帝”这一清楚明白的观念,以及“无限完满”的观念只能由“无限完满性”的现实所产生这一原则,而从“我”的上帝观念中推出了上帝的存在。
4、心物二元论:笛卡尔根据对“实体”的定义,确定了唯一的实体“上帝”和除却上帝作为终极原因这一因素也可作为实体的心灵和物质这两种相对实体,而分别作为心灵和物质本质属性的思想和广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即思想没有广延,广延也没有思想。因此,心灵和物质两种实体相互独立、互不干涉,从而构成了相互平
行的世界本原。
5、身心交感说:笛卡尔为了避免对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割裂,将人理解为这两种实体的联合体,并认为这种生理与心理的结合是通过大脑中的松果腺来实现的。这种理论实质上与其心物二元论具有不可避免的矛盾。
6、实体与属性:
7、真观念
8、规定即否定
9、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10、单子论
11、前定和谐:莱布尼茨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一次性地设定了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使得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在保持封闭的同时能够和谐共处于有秩序的世界图景之中,称为前定和谐。
12、白板说:光照说
13、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洛克将物体产生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称为性质,第一性质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物体相分离的性质,比如体积、广袤、运动等,反映的是物体的客观状态;第二性质同则是指物体借助第一性质在我们心中产生观念的能力,比如色、声、香、味等,它们并不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东西,具有因人而异的相对性。
14、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
15、两种实体说
16、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