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肉牛产业现状、热点透析与发展趋势及对策
中国肉牛产业现状、热点透析与发展趋势及对策摘 要: 本文在评述我国肉牛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我国肉牛发展的主要因素,重点对 2008 年度我国肉牛产业的热点问题进行了透析;并预测了我国未来肉牛产业的走势,指出了在当前形势下发展我国肉牛产业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 肉牛产业;制约因素;热点透析;发展对策我国肉牛产业现状
自农耕文明以来,我国的养牛业一直以役用为主、肉用为辅。直到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期,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才有了肉牛产业的概念和肉牛品种定向选育改良等一系列举措。然而,肉牛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则是近10 年的事情。据报导,2007 年底我国牛存栏量约 1.46 亿头,其中肉牛存栏量 1.06 亿头,出栏 4359.5 万头,牛肉总产量达到 791 万 t,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牛肉在全国肉类总产中的比例提高到了 9.3 % [1] ; 2008 年,我国黄牛存栏 9000 多万头,牛存栏数仍居世界第三位,但牛肉产量为 750 万 t,较 2007 年下降 5% [2]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信息监测统计,2008 年初我国牛肉价格持续走高,在春节期间市场大宗价达到 29.5 元 /kg,比 2007 年同期上涨 11.1 元 /kg,比最高价格涨 4.3 元 /kg,之后的 10 个月始终保持在 27~28 元 ∕kg 的历史高位 [3]。与此同时,肉牛生产已由西北牧区向农业经济优势区域转移,现已形成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中原(包括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东北(包括吉林、辽宁、黑龙江)、西南(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四个肉牛产业带,且产销两旺,呈现出蓬勃生机。近年来,我国肉牛的饲养方式正由放牧向全舍饲或舍牧结合的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方向发展。在政府推动和龙头企业拉动下,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家+协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据我们调研统计,2007 年底全国肉牛产业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已达 90 多家,肉牛规模化养殖程度达到了 34.6 %,标志着我国肉牛生产已具备产业化雏形。
近五年来,我国牛肉产量以平均每年 2.8 %左右的速度递增,牛肉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四位 [4],肉牛产业在许多地方已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产业事实上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国牛肉产量占世界第三,但出口量不足国际牛肉贸易量的 1% [4]。虽然我国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但由于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加之技术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以致肉牛产业的一系列重要技术指标明显落
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另外,肉牛产业发展的后劲也因近年来基础母牛的急剧减少而面临严峻挑战 [5]。
众所周知,我国肉牛缺乏专门化品种,且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因此牛肉产量低,优质高档牛肉产量更低,致使全国每年都要拿出大量外汇进口大批高档牛肉。据报导 [5],2007 年我国进口的冷鲜、冻牛肉达 3639.27t,金额 1419.87 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213.5% 和 66.3%。高档牛肉在牛肉生产中所占比例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肉牛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生产高档牛肉也是增加肉牛养殖效益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的高档牛肉还主要依赖进口。进口高档牛肉价格平均都在 12000 美元 /t 左右,而我国出口的牛肉价格仅为 3321 美元 /t,差距可见一斑。
根据世界经济一般规律 [4],当一个国家人均 GDP 达到 1000 ~ 1500 美元时,就会出现牛肉消费热的现象,而我国 2005 年人均 GDP 已经达到 1560 美元,超过了牛肉消费临界限,到 2008 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到 2360 美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牛肉消费总量和牛肉价格逐年递增,表明我国已进入牛肉食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期。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肉牛业的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不断增加对肉牛养殖业的资金、物质和技术投入,并制定有利于肉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是要尽快出台保护基础母牛的政策措施,以扶持和促进肉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要加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行产业归口管理,以增强政府对肉牛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
根据人均牛肉占有量、国际市场价格、品改潜力以及饲草资源等指标预测,肉牛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强势产业。
加大对地方牛品种保护与开发的力度,加速我国地方黄牛品种的改良
加大宣传力度,为地方黄牛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创造良好条件。肉牛主产区应根据各地方黄牛品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种选育方案并加以积极实施。要对地方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综合技术进行研究,做到以保为主,保育结合,以育促保。在保持种质资源特性的前提下,应根据主要经济性状进行选育,把潜在的商业优势充分挖掘出来,并加以选育和提高。
必要时应适当采用导入杂交和联合育种模式,积极研究探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杂交模式,稳步推进优质肉牛专门化品种的培育进程。要处理好有关地方品种的保护与改良的问题,避免出现“杂交污染”。同时也要研究解决提高外来遗传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重点加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优秀种公牛引进与培育工作的力度,加强种公牛站和品种改良
中心(站、点)建设,提高良种培育与供种能力,增强肉牛产业发展后劲。另外,加强母牛基地建设是提高肉牛存栏量的根本措施,尤其要加强对杂交一代母牛的选留和保护力度,不断巩固改良效果。加强饲料饲草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养殖方式转变,鼓励规模养殖
利用当地的饲草饲料资源,用于养殖架子牛和空怀母牛,是降低养殖成本、发展节粮型肉牛产业的基本途径。北方农区应充分利用冬闲田,大力推广种植牧草。在饲草资源丰富的地区扶持肉牛养殖场(小区)建设饲料氨化、青贮相关设施,推广人工种草和天然草地改良技术,因地制宜的发展人工种草。
目前,我国肉牛生产的主产区已形成了“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以中小规模育肥场集中育肥为辅”的肉牛饲养模式,但是我国养牛业依然是畜牧业发展中组织化程度较低的产业之一。必须通过中介组织或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小农场与育肥场、屠宰厂、消费市场连接起来,组成利益共同体,才能使我国的肉牛业稳步发展。建议各级政府和技术部门积极鼓励农民转变肉牛养殖方式,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规模养牛场、养牛小区等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将其作为推动肉牛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引导建立“公司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肉牛生产模式,提高肉牛生产专业化水平,推动优质优价机制的建立。
4.5 加大肉牛产业科技创新和实用先进技术的推广
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大对肉牛育肥、饲料加工调制、人工种草、草场改良利用、屠宰加工、质量监测与溯源等肉牛生产标准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断提高肉牛产业的科技水平,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同时要不断强化技术支撑单位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技术服务意识,根据养殖户和加工企业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科技攻关,并将相关技术组装成套,通过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等方式迅速加以推广。国家肉牛改良中心的启动运行以及国家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的全面建设,将会从技术层面有力地促进我国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篇:2010年中国肉牛产业现状调查报告
2010年中国肉牛产业现状调查报告
所属:肉牛产业->分析预测 文章来源:
中国肉牛经济信息网
养牛赔钱吉林肉牛存栏量锐减
今天我们锁定的是东北的肉牛养殖业。东北一直是我国牛肉的供应基地,尤其是吉林省,无论是肉牛饲养量,还是牛肉生产量,都曾经位居全国第二。但是近日我们财经频道记者,在吉林德惠市朱城子镇看到,这个曾经是吉林省、甚至是全国闻名的养牛大镇,现在却没有几头牛了。曾经红火的养牛场也是一片破败。我们随记者的镜头去看看。
这里是德惠市兴隆堡村的养牛小区,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这里一片破败的景象,连牛舍里都长满了杂草。而村民告诉我们,两年前,这里最多养了一千多头肉牛,而现在只有七头母牛还留在这里.记者所在的吉林省德惠市朱城子镇,曾是全省闻名的养牛大镇,全镇肉牛存栏数量最高时达2万头。养牛户孙国方告诉记者,2003年,看到养牛的利润可观,他就组织当地的养牛户集资成立了这个养牛小区,当时养殖户们都把自己家里的牛送到小区来集中配料、集中饲养,最兴盛的时候,这里的十八间牛舍全都是满的,连院子里都挤满了牛。但是现在养牛的人越来越少,60%以上农户都不养了。这个养牛小区仅有的几十头牛,也被农户牵回家里散养,而他因为舍不得看着自己经营的小区关门,硬是挣扎着留下了七头母牛。
养殖户:“就我自己在这一直坚持到现在我就养了点母牛在这在家看这个院。”
兴隆堡村所在的朱城子镇曾是辽宁省闻名的养牛大镇,红火的时候,全镇肉牛存栏数量高达2万头,7000多农户中90%以上都在养牛,可是到如今60%以上的农户都不养牛了,剩下养牛户不足3000户。镇子上随处可见空置的牛舍,有的甚至还被改成了库房。
养殖户:“屯子都没有多少了都往年我们屯两家牛都赶上这一屯子牛多。”
以吉林省为主的东北一线,是我国规划的肉牛产业带,牛肉产量占到了全国的20%以上。而出口量更是占了全国的一半。为什么这样一个红火兴旺的产业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就变得如此萧条呢?魏春来是村里为数不多还在养牛的人。他告诉记者,从09年以来,养牛就一直赔钱,今年他们家养了五十多头肉牛,还没全部卖完就已经赔了两万多块钱。
养殖户:“头一批赔一万多块钱后一批赔一万多块钱总共赔2万多块钱我还有三十多个没卖这三十多个卖了还得赔。”
魏春来的经历不是个案,记者走访了十几家养殖户,发现绝大部分都在赔钱。
养殖户:“这要是按照经济效益来讲早就应该停得不应该养了这里面根本没有空隙没有钱可赚。
牛源减少肉牛屠宰企业面临停产
看到养牛人杀死母牛,我们真的很心痛。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当养殖户杀死自己辛辛苦苦养大,曾经是自家摇钱树的母牛时,心里也在滴血。在这里大家也许会问,牛肉屠宰和加工企业为什么不能提高一下肉牛收购价,而甘愿看着牛源逐渐枯竭呢?为此,记者也专门去了牛肉加工企业。我们再来看看记者在那里调查的情况。
下午两点钟,在这家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里,几头已经被宰杀的肉牛正在被清洗分割,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今天下午的最后几头牛了。由于牛源不足,这座设计年屠宰30万头的大型屠宰场现在开工率也只有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严重的开工不足让这家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皓月集团企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张军:“如果不能达到满负荷我们的消耗是固定的你比如说我们的电我们的水我们的劳动力这些东西都是基本上固定的我们不能因为说今天牛少了我们就给工人放假。”
张军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由于牛源减少,他们的利润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左右。而像他们的状况还算是好的,一些规模小的屠宰企业一周只能屠宰一次,有的甚至完全停产。按照常理,供应不足应该导致肉牛收购价上涨,那为什么企业没有提高收购价,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产呢?张军告诉记者,肉牛屠宰利润非常微薄,正常情况下他们的利润率只有5%左右,而现在因为缺乏牛源,利润率已经下降到1%左右。如果再提高收购价,企业就要面临赔钱的局面。
皓月集团企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张军:“企业要考虑到它的成本它的原料如果说很高本身就是微利所以说也不可能价格涨的很高, 如果说价格涨的很高, 就要出现一块亏损的 ,这块谁来填补 ,如果说企业没有利润 ,企业也没法生存。”
企业不提高收购价,农民杀牛解困,反过来牛源紧张又导致企业开工不足,整个产业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越来越萎缩。吉林农业大学的甄玉国教授认为,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屠宰企业的加工相对粗放,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不仅牛肉没有经过深加工和分类,一些原本可以深度开发的副产品也没有充分利用,造成企业利润率低、抗御风险能力弱的局面。
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甄玉国:“从长远的利益来讲的话可能企业更多的要考虑到要如何提高自己产品的附加值如何来培育自己的市场,自身的产品附加值高了,企业获利好了那么可以有更多的闲散资金可以去扶持下面我们的肉牛基地,而不是一味的去考虑我们下游的收购价格去如何。”
此外,从90年代起,我国肉牛屠宰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到2007年已经多达2059家,而世界第一牛肉大国巴西的屠宰加工企业只有100多家,美国也不足200家,散而乱的经营格局似乎注定了这个行业粗放、低端和恶意竞争生存现状。
中国可能成为牛肉净进口国
肉牛养殖环节没效益,加工环节不赚钱,市场终端产品价格也呈下降趋势。从记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整个产业链条各环节都困难。但是牛肉又是我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肉类,每年我国牛肉的消费量约在500万吨左右。目前我国每年532万吨的牛肉产量,除了满足国内需求,还有少量出口。但是在采访中业内人士说,如果我国肉牛养殖业照此发展,不需要几年,中国普通百姓再要吃牛肉,恐怕就只能国外进口了。
采访中,业内人士最担忧的就是大量母牛被宰杀,因为母牛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正常应在肉牛养殖种群中占40%左右,才能维持行业的良性发展。正常情况下,一个母牛犊从出生到具备生育能力,至少需要 18个月,受孕期还有十个月。产出的牛犊还要饲养两年才能成长为可以宰杀的育肥牛,加在一起就是四年时间。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恢复起来至少需要五六年时间,如果市场出现波动,恢复的周期将更难预料。
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甄玉国:“如果有一天像我们所看到的或者说像我们所预测到的如果母牛存栏量逐渐在减少我们真正意识到这个产业出问题如果再想扶持的话我想没有五六年七八年的时间是很难能够回复到正常这种水平的。”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如果任由其自生自灭,今后国内产业确实有可能对进口形成依赖,最终丧失市场话语权。所以,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激发可繁母牛的养殖积极性。
皓月集团企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张军:“现在如果这个产业从牛源这块从源头再萎缩下去的话中国就要成为牛肉的净进口国了就是别想出口了你出口什么国内的需求都满足不了这个趋势就很悲哀了。将来我们国民吃肉就要靠进口就是说如果我们中国牛肉满足不了国民的需求了那就需要大量进口了。”
成本上涨肉牛养殖户无奈杀母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肉牛数量锐减并非吉林省的特有现象,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1995 年全国肉牛存栏为 1亿3千205.8 万头,到 2005 年减少为 1亿零16.6 万头,10 年时间肉牛存栏数减少 24.15 %,平均每年减少 2.4%。到2008年底,河北、安徽、山西、河南和山东五省 796 个养牛村,养殖户数量与 2000 年相比,平均减少了 22.1%,近两年的降幅则更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肉牛存栏量急剧下跌呢?我们继续来看记者的调查。
采访中,养殖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最近一两年肉牛的养殖成本已经上涨了一倍左右。首先是牛犊的价格不断上涨,在2005年左右,一头250公斤左右的牛犊,市场价只有2000元左右,可如今已经涨到了5000元;其次,养殖肉牛必须的饲料、酒糟、玉米面三项,价格也在上涨,每头肉牛15个月的出栏期下来就需要4500元;这样,不算人工、防疫等成本,一头牛的饲养成本已经超过9000元。如果规模养殖肉牛,以前只需要投资十万八万就可以了,而现在没有四五十万根本拿不下来。越来越高的资金门槛,也逼着散户们纷纷退出。
养殖户:“白挨累赔钱我还养躺这躺这也比养牛强啊它不赔钱啊树底下凉快着也不赔钱啊还着急上火。”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的另一个现象更让人忧虑。沿着昔日的养牛大镇朱城子镇一路走来,记
者发现,大部分牛圈里养殖的都是肉牛,却很难找到母牛的踪影。当记者就这一问题询问养牛户时,他们的回答着实让人吃了一惊。
养殖户:“杀都杀了,我家的母牛也杀了,养的草地母牛全杀了,哪有养的,全吃肉了。”
养殖户:“现在母牛基本都杀啊母牛下一个崽子也不值钱母牛都要杀绝了基本没多少了我们兴隆堡就有数的再早是一千五六百头牛现在剩三四百头母牛。”
母牛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源头,正常母牛的存栏量要达到40%左右才能维持行业的良性发展,而眼下,吉林的母牛存栏量只有不到20%了。同时,相关数据也显示,在河南、山东、安徽和河北四省的“中原肉牛带”地区,能繁母牛的存栏量到也不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 30%,而且这个比例仍有下降的趋势。
吉林皓月集团企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张军:“你想他产犊得怀孕十个月才能产犊然后才能卖这一个犊还卖不多少钱所以养这个牛干什么呢它没有利益农民是最讲实际的因为做这件事没有利了无利可做了他就去作别的了。”
央视财经评论:怎样才能管好一头牛?
走在刚才的这些村庄里,我们的记者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这个在东北地区看似很大的养牛产业,在采访中,终究还是一家一户各自的事情,产业这个词,在真实的采访现场,还不如说是当地大多数农民们,集体从事的一个副业。当行情变化,成本上升,利润降低之后,农民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放弃,学者和管理者所说的产业发展、国家养殖业的兴衰,其实农民们从来也没有考虑过,在现代农业生产的今天,中国农村几千年来都没有变化过的现实的、功利的生存法则,依旧在发挥着最终的作用。
但我们认为,农民当下的选择,实在是一个无奈之举。养牛的农民,本来就没有能力考虑产业和国家养殖业兴衰的问题,在得不到任何帮助的前提下,规避经营的风险,是他们唯一能做出的选择。如今的肉牛是快杀完了,到了快没有牛的时候,预警的信号,专业的分析,亏损原因调查等等,开始热闹了起来,明白人都出现了,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后果,除了杀牛的农民之外,还应该有谁来承担呢?吉林省为主的东北一线,是我国规划的肉牛产业带。可以说,这应该是当地政府部门相当重视的一个产业,但两年多来,饲养成本的上涨,养殖产业的巨变,除了农民们在不断杀牛之外,似乎没有那个主管部门找到了有效的处理办法,如今连养牛最后的资本,母牛都快保不住了。说透彻一点,农民们会干的,就是养牛,如何把农民们愿意干的这个副业,干成一个可以长远发展的,有竞争力的,高附加值的产业,这应该是比农民们更高明的管理部门肩上的责任.养好牛,是农民们的本事,如何把这条牛管好,体现的则是我们管理部门的智慧。规划好一个产业,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升级、换代,应该是摆在管理部门眼前的重大命题。
第三篇:肉牛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肉牛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们消费能力显著提高,以役用为主的牛逐渐退出劳动力的历史舞台,成为餐桌上大量消费的优质食品。目前,牛肉消费需求强劲和牛肉供应短缺,导致价格迅速上涨。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统计,2012年我国人均消费牛肉4.2 kg,牛肉消费量552.4万t,排世界26,存栏约6 500万头,牛肉产量554万t。美国农业部预测2013年中国肉牛存栏数将下滑到2011年以下水平,至4 630万头,这大致相当于每28人一头肉牛,而美国是每11人一头。国内牛肉供应已经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然而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到肉牛提供肉源不足的这一现状时,却忽略了奶牛这一有着巨大潜力的肉源的行业,在肉牛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奶公犊一向是中高档牛肉的生产原料,我国相对滞后,主要依赖进口,奶公犊的科学利用是弥补中高档牛肉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国,奶公犊传统处理方式是出生后直接卖给药厂抽提血清,只有极少数用来育肥牛和小牛肉(小牛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肉类,一般主要来自于荷斯坦公犊牛)的生产,造成了牛肉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牛肉供应短缺和奶业波动的现状,使奶公犊资源的利用逐渐成为政府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奶公犊牛产业将在未来中国传统乳业和肉类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相应的奶公犊牛饲料饲养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则对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国外奶公犊牛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利用奶公犊牛生产高档小牛肉作为终端食品消费的国家,主要在欧洲和北美,据统计,欧盟有45%牛肉来自奶牛群,英国80%来自奶公犊与淘汰奶牛,美国30%来自奶牛,日本牛肉55%出自奶牛群,其中80.3%出自奶公犊(陈宁,2008)。在西亚以色列等国肉牛产业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国内肉用牛占16.1%,奶公犊牛和淘汰奶牛占45.7%,大约10%公犊牛出生后被转到育肥场,在6月龄、体重220 kg时出售(罗晓瑜,2012)。小牛肉生产主要是以奶公犊牛利用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品种,如奶牛和肉牛杂交的后代、肉用牛专用品种安格斯和利木赞等。
1.1 欧盟小牛肉生产概况
在欧盟,奶公犊牛主要用于生产高档小牛肉,前3位生产国分别是荷兰(150万头)、法国(140万头)和意大利(80万头)。2008年欧洲共出栏580万头小犊牛用于高档小牛肉生产,共生产了806 000 t胴体,欧盟国家平均每人每年消耗1.6 kg小牛肉,最大的消费国家是法国(4.4 kg)和意大利(3.6 kg)。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牛肉产量最大的国家是荷兰,其次是法国(Sans,2009)。荷兰利用月龄6-8个月的奶公犊牛生产的高档小白牛肉占市场份额50%,其他50%来自淘汰奶牛肉和少量肉牛专用品种提供的牛肉(张越杰,2011)。
1.2 北美小牛肉生产概况
在北美,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白牛肉仍然是美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大概能够带来7 亿美元的收益,同时,小白牛肉生产相关的产业链,如犊牛和乳品加工副产物贸易等能够为美国奶牛业带来2.5 亿美元的收益。美国小白牛肉生产地主要为印第安纳、密歇根、纽约、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和威斯康辛等州,主要生产模式为家庭犊牛肥育场,每个家庭大约饲养250 头犊牛,他们购买体重约为100 磅(45 kg)的犊牛,主要为荷斯坦,饲养18~20 周,体重达到475~500 磅(215~227 kg)时屠宰。
2011年,加拿大1 235个农场饲养了235 037头奶公犊牛用于生产小牛肉,魁北克省占52%,安大略省占45%,其余3%来自内阿尔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其中,30%是全乳饲养生产小白牛肉,约5个月龄体重达到182~205 kg出栏屠宰;70%用于生产小红牛肉,经过6-7月龄体重达到272~319 kg出栏屠宰(Greter,2012)。
1.3 奶公犊牛的饲养和福利制度
欧盟国家和北美等对小牛肉需求量较大的国家,其奶公犊牛生产利用已经专业化、研究系统化,形成了十分完整的全产业链运作。以欧盟和北美为代表的奶公犊牛生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日增重在屠宰日龄时普遍可以达到1.25 kg以上,各国农业部或生产协会都制定了一整套犊牛的饲养管理规范、屠宰标准、胴体和肉质评定。
奶公犊牛饲养的福利不仅仅体现在对饲养环境的要求上面,欧盟和北美等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奶公犊牛饲养标准细则,涵盖动物营养、疾病防治、动物行为和运输条件等要求。以加拿大为例,其先后在1994和1998年出版了关于奶公犊牛饲养的实施细则和福利审查手册。
1.4 奶公犊牛屠宰分割
北美肉类加工协会出版的肉类购买指南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出版的小牛肉的胴体和分割标准对小牛肉的屠宰分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定,包括分割部位名称、产品编号、各部位重量范围以及条形码等相关内容。
美国小牛肉质量等级依据梯形结构和肉质,主要包括:特级(Prime)、优级(Choice)、精选级(Select)、标准级(Standard)和实用级(Utility);产量等级:无。加拿大现行犊牛胴体分级由加拿大食品检疫局(CFIA)制定,胴体重在180kg以下的犊牛肉根据肉色、肌肉度和脂肪覆盖度共分3等10级,为A1、A2、A3、A4、B1、B2、B3、B4、C1和C2。
欧盟犊牛肉分级标准主要有肌肉颜色、胴体形态和脂肪覆盖3个指标,肌肉颜色以分值作为评判标准,其中1-10是评判白牛肉,11-13评判粉牛肉。胴体评判主要分为6级,针对肌肉组织的主观评定,包括S(Super-超级)、E
(Excellent-优良)、U(Very good-非常好)、R(Good-好)、O(Fair-一般)、P(Poor-差),其中每一级又分为3级。脂肪覆盖程度用数字1(Low-非常少)、2(Slight-少量)、3(Moderate-适中)、4(Fat-丰富)和5(Very Fat-非常丰富)表示,分值高则脂肪厚。
澳大利亚小牛肉按照热胴体重是否超过150 kg,分为轻型小牛肉和小牛肉两种,其中轻型小牛肉又具体分为不超过40 kg和不超过70 kg两种,小牛肉热胴体重70.1~150 kg。按肉色分为V1、V2、V3、V4和V5。
其屠宰加工后的副产品,如脂肪和脂肪酸、肠、骨头、角和蹄等在医药、食品、化工和轻工纺织等领域都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现状
2.1 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方式
我国奶牛品种主要是中国荷斯坦牛。我国没有权威的奶公犊统计数据,如果按成年牛60%、繁殖率70%、繁殖后代性别比率50%及犊牛成活率95%的比率计算,奶公犊产量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97.5万头,2007年约298万多头。
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对2008和2009年全国奶公犊利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奶公犊的利用途径是育肥和提炼血清。曹兵海(2009)对全国范围内奶公犊牛的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包括奶牛主产区的23个省(区)获得了395个样本(奶牛养殖场、小区、户),其中有效样本192个,结果显示:
1)奶公犊牛的肉用利用率为69%(其中育肥利用率为54%),抽提血清利用率为31%。同时,还有部分犊牛出生后直接宰杀卖肉或卖给牛贩子等。
进入2013年,奶公犊牛饲养规模迅速增加。以黑龙江省为例,现有奶牛养殖场、小区及养殖户出生后的奶公犊牛90%进入育肥生产领域,但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经过30个月左右的饲养周期,体重达到500 kg左右时以育肥牛出售,终端产品牛肉没有细分。
2.2 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水平
目前,我国国内奶公犊牛生产水平非常落后,与成熟的欧美发达国家奶公犊牛生产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但是我国也已经具备了奶公犊牛产业发展的基础。
2.2.1 拥有较大的奶牛生产群体
据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统计,2011年全国奶牛存栏1 440万头,按此数据推算,我国每年大约有300万头以上的奶公犊牛产生。
2.2.2 生产技术体系初步完善
我国在2007、2008年初步完成了奶牛和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各主要省市完成了首席科学家和实验站的设立,围绕奶公犊牛生产的相关科研试验已经陆续开展。
2.2.3 国家政策和资金
政策方面,农业部在2003年第一轮《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建设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并实施了《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09-2013》等若干关于支持奶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资金方面,2008-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38亿元;2013年,农业部加大对奶源建设的投入,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资金从5亿元增加到10亿元。
2.2.4 专业化企业
2009年4月8日,神泽集团正式成立,是中国首家按照欧盟最高标准从事小牛肉一体化生产、屠宰、加工和销售的企业,以满足中国和欧洲市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因此,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已经具备了市场需求,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完善的科研体系和产业化基础,起点较高。肉牛产业发展的未来
按我国农业部和欧盟专家对奶量分析的数字折算,到2030 年,中国能繁母牛存栏将达1 500万头以上,以每年60%繁殖率、85%成活率,其中50%是公犊牛计算,届时将有382.5万头奶公犊牛出生。因此,充分利用我国奶牛资源,利用奶公犊牛进行牛肉生产具备良好的物质基础。
3.1 良种繁育
良种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目前,国内外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直接从DNA分子水平上反映种间差异,不受环境、发育阶段、组织等影响,稳定可靠,多态性好,因而在家畜育种中被广泛利用(李娜,2012)。据统计,我国先后引进20余个肉牛品种,杂
交改良牛约2 000万头,500 kg体重的育肥牛屠宰率58%~61%,净肉率48%~50%,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自主育成夏南牛、延黄牛和辽育白牛3个肉牛新品种(牛志,2011)。
虽然我国牛品种很多,多年的育种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国良种繁育工作仍然面临着:主要肉牛品种育种思路不清晰,自主培育种牛机制不完善、地方牛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不强、缺乏肉牛杂交改良规划等问题。
3.2 国家、行业标准
饲养标准中肉牛营养需要是肉牛饲料配方设计的重要依据,是合理利用饲料、提高生产性能、增加经济效益和实现科学化饲养的基础(伊涛,2010)。目前,主要有美国 NRC(2000)肉牛营养需要量、英国 ARC 肉牛饲养标准和法国 INRA 肉牛饲养标准、中国肉牛饲养标准(2004)、日本肉用牛饲养标准(2008)。虽然现在肉牛生产可参考的饲养标准已经提供了比较详尽的内容,但是与生产实践的距离还是很远,特别是在基层养殖户中,有些养殖户甚至用肉鸡料饲喂育肥牛,因此,如何将饲养标准在肉牛生产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还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花大量时间进行推广,同时通过实践数据的反馈提高和修正饲养标准,如2009年英国更新饲养标准,对肉牛维持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都进行了大幅度上调。目前,我国利用奶公犊牛生产牛肉,其饲养标准还处于空白阶段,因此,要借鉴国外已有相关饲养标准,通过目标产品定位,即利用奶公犊牛生产什么样的牛肉,开展相关试验研究,提高我国肉牛产业化饲养标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这方面,日本的和牛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随着进口牛肉贸易自由化,为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牛肉,日本更加重视脂肪杂交。
我国先后在2003年7月和2011年12月颁布了牛肉质量分级的农业行业标准(NY/T 676-2003)和牛胴体及鲜肉分割国家标准(GB/T 27643-2011),来指导和规范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牛肉产品的生产。2008年6月,农业部“948”项目和中法肉牛合作项目支持完成的“中国肉牛追溯系统”为我国生产可追溯牛肉进奥运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受制于我国牛肉产品的消费传统和消费水平的制约,目前市场上由规范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生产的牛肉仅占15%左右(王国桂,2006),同时,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犊牛肉分级系统,无法正确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生产和选购优质小牛肉。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食品加工、安全产生的的各个环节,要吃得明白、吃得安全和营养,对牛肉产品的详细说明有利于牛肉产品的销售和增加牛肉需求。在美国,同样是700磅(315 kg)重的优级和精选级胴体的价格差为每头0~140美元,因此,肉质评级体系可以使肉牛生产者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通过评级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借鉴GMP、HACCP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推行我国牛肉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以提高我国牛肉生产水平、牛肉质量及市场竞争力(高峰,2002),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牛肉产品,对促进肉牛产业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牛肉生产的相关部门,包括政府、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要引导消费者对牛肉营养价值认识的不断加深,牛肉生产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将市场细分,开发新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在关注牛肉产品本身消费的同时更要关注其产品相关的“文化附加值”,积极拓展和提高肉牛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培养消费者对国有品牌的忠诚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未来肉牛市场的竞争将是十分激烈的,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牛肉生产企业的有力竞争,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3.3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肉牛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人均拥有的成熟土地资源0.21 hm2,仅为澳大利亚(25.16 hm2)0.8%;人均水资源2 292 m3,仅为加拿大(98 462 m3)2.3%(武英耀,2009),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我国约有 0.87 亿 hm2草地沙化、退化、盐渍化,水资源生态严重短缺,我国有 18 个省区、30%国土、60%人口处于严重缺水的边缘(李季,2009)。而肉牛饲料中粗饲料饲喂量占80%左右,如果接近美国的产量,实现年产1 000万t牛肉的目标,仅肉牛产业每年就需要大约18 250万t粗饲料,因此,肉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要坚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的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我国粮食产量安全,从国家政策层面对自然资源进行了保护,也间接地保护了肉牛产业发展必须的自然资源。
3.4 营养研究
肉牛养殖发达国家对于肉用犊牛的营养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1 年在犊牛营养需要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出版了奶牛营养需要(NRC)第七版,但是很显然犊牛的营养策略受研究经费所限制,并不是最佳营养需要(Amburgh,2005),NRC(2001)关于体重低于 100 kg 的犊牛营养需要是根据 100~150 kg 体重青年母牛生长需要量推算的(云强,2010)。
蛋白质是经济动物在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研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虽然国外科研工作者对犊牛阶段的蛋白质需要量展开了许多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并不一致,Roy(1980)和Luchini(1991)认为出生 8~10 周龄犊牛料中粗蛋白质(CP)含量应为 16%~18%,而Leibholz 和 Kang(1973)认为犊牛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为 15%时,可以与 18%蛋白质水平获得相同的增重效果,只是氮沉积较低。
由于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刚刚起步,生产水平还比较低,相应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在近几年大量展开。1991年,我国针对后备奶犊牛的营养需要陆续展开研究;2000年以后,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刁其玉老师为代表的团队(张蓉,2008;李辉,2008;张乃峰,2008;张卫兵,2009),从营养的水平、来源、模式以及添加剂等对后备奶犊牛展开了相关的初步研究,同时部分研究者(张召兄,2007;王文奇,2006;李伟,2010)开始从奶公犊牛营养角度出发,围绕着奶公犊牛的生产利用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研究结果更多趋向于高蛋白质犊牛料体现出较为良好的生长性能。
受生产力水平、居民消费能力和习惯的制约,我国奶牛和肉牛产业都没有对利用奶公犊牛生产牛肉进行深入研究和生产应用,目前,我国并没有奶公犊专用饲料和相应的提前断奶技术,因此,奶公犊养殖者不能对规模化养殖奶公犊进行设施投资。
第四篇:2010年中国肉牛产业现状回顾及2011年发展对策
2010年中国肉牛产业现状回顾及2011年发展对策
2011-01-21 12:08:55 作者:haoniu 来源:淘牛网浏览次数:324 网友评论 0 条 肉牛养殖分析肉牛产业观察肉牛养殖报告中国肉牛养殖
1.2010年肉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1.1 基本特点
存栏数和产肉量稳中有降,预测实际存栏不足8000万头,其中母牛不足3500万头,牛肉减产约70万吨。养殖仍以母牛分散和异地短期育肥为主;未严格实施检疫、牛病蔓延、屠宰加工监管不严且产能过剩的状况没有改善;肉牛无针对、系统性的促发展和金融、保险政策。养殖经济效益处于微利状态。
牛肉国际贸易首现黑字。消费、产业结构和经营理念出现新动向:消费人群趋于年青化,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重视母牛基地建设,优质优价态势已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是产业创新点。
1.2 产区变化
各产区存栏继续下降,尤以中原(皖、晋、鲁、冀、豫)为甚,其中皖、晋、鲁、冀已成以屠宰为主的牛肉产区,中原产区步入肉牛产业革命的前夜。养殖区域继续由中原向其他产区及不发达地区转移。南部(云、川、湘、鄂、黔、赣、桂、渝)、东北(黑、吉)和西部(陕、甘、宁、新)兼作母牛基地的优势明显。南部最具发展潜力。
1.3 效益与安全
行业间政策资源的不平衡分配、盲目杂交、养殖及屠宰恶性竞争成本的增加、猪肉价格的压制和牵制,压缩了产业效益空间。中原地区抢购育肥牛、私屠滥宰、弑母杀青和弃牛打工,动摇着产业基础。口蹄疫和牛支原体肺炎仍是主要疫病,养殖环境恶劣和无规范的长途运输及疫病扑杀赔偿比例不当,导致易爆发、扩散、隐瞒重大疫病,加大了病害隐患。牛肉供不应求未成为提高产业效益主因,反滋生着走私进口和注水、违禁用药市场,威胁着食品安全。产业微利状态降低了产业安民效果。
1.4 产业技术
有关肉牛的标准、规范政出多门且缺乏一致性。“引种、退化、再引种”依旧恶性循环。以经济为导向的黄牛育种、保种方向和研发相应盈利技术已成共识;提高牛肉档次的养殖和加工技术开始支撑产业;快大型牛种改良仍是主流,但欠缺杂交用种配套方针;现有技术能满足产业的部分需求,但缺乏推广途径。推广成本高于收益和机制不完善及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低是技术普及的瓶颈。
1.5 产业政策
国家开始关注制种战略,着手肉牛良种工程建设。肉牛被纳入“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
2.2011年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1 存栏量与养殖方式
城镇化和户籍制度的变化及大型经济圈的形成,将使存栏量继续下降。母牛分散养殖和集中短期育肥方式仍是主体。奶牛公犊育肥率提高3%以上。包括分散的农户养殖,标准化进程有所加快,适度规模场或机制较为完善的合作组织有所增加。单位农户的母牛存栏数、“母牛带犊小区”、“母牛带犊+育肥”的复合经营场(组织)及导入配套技术和设施设备、注重生态环境的规模场(区)继续增加。稳定存栏量、提高单产和肉质成为主题。
2.2养殖成本和效益
饲料原料价格稳中有涨,养殖成本增加。部分农区秸秆类过剩,牧区饲料趋于紧缺,南方草山草坡利用率继续提高。自身的低效率和对生猪等行业的补贴政策仍压制养牛效益空间,牛价和养殖效益微增。
2.3疾病与防疫
重大疫病仍得不到有效控制,但流行态势趋缓。常发病仍将持续危害,缺医少药、疫情监测滞后现象仍很普遍。防治新技术措施仍难广泛实施,牛主自行诊治仍是主流。
2.4屠宰加工
纯屠宰企业盈利更加困难,兼并和倒闭继续加速,牛源争夺、弑母杀青持续。重信誉、注重母牛基地建设,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将在中原以外产区陆续诞生,出现技术质量型产地和牛种品牌企业。
2.5市场需求与牛肉价格
由于“扩内需、抑通胀、保民生”政策措施的实施,与2010年相比,预计牛肉需求量增加约1.5%,牛肉价格上升约3%,高档牛肉需求量翻番,牛肉(含下货)进口量增加约150%。
2.6饲料与牛肉安全
配方饲料开始普及,专用饲料及添加剂需求增加。因养殖和加工环节利润率较低,违禁物质继续对养殖、屠宰、流通、消费环节的安全构成较大压力。对违禁物质的制造、流通和使用过程以及对注水肉及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继续加大。
2.7 产业和学科技术
产业技术开始得到普遍重视和应用,各学科技术发挥定点支撑作用。科技贡献率提高2-5%。
2.8产业政策
国家层面仍难出台制种战略、养殖和设施设备补贴、疫病问责、提高扑杀补偿标准、金融和保险等政策,行业间继续存在不平衡的政策资源分配。抑制母牛存栏下降的重大政策仍提不上议事日程,但局部有望通过“项目”对扩大母牛存栏实施有限补贴。地方各级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发展政策,但面临大政策的结构性制约。
3.2011年肉牛产业发展建议
3.1.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大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政策扶持、金融与保险、研发与课题、管理与机制等保障措施。
3.2 出台“肉牛母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验收标准”按母牛场和由标准化的散养户组成的合作社两条路径出台“肉牛母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验收标准”,纳入“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通过示范性补贴诱导母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3.3 组建县级、乡镇、村级技术推广与服务机构和队伍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和机制改革,建立稳定完善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广精简化配套实用技术。将稳定长期的推广资金列入各级财政常规列支科目,破解“上有技术、下缺推广队伍”的瓶颈。
3.4 建设肉牛产业科技园区主产省(县)争取多渠道支持,建立肉牛产业一体化科技园区,形成农户(合作社)、企业育肥和加工、专业营销的产业集群。
3.5 制定系列政策和法规
(1)定点屠宰条例。制定省、县级屠宰条例,提高技术、安保门槛,明确退出、准入机制,提高牛产品质量,保障牛产品安全。
(2)犊牛补贴政策。制定犊牛价格补贴保障政策,建立补贴机制,稳定母牛存栏。补贴资金列入国地二级财政常规列支科目。
(3)适度规模的肉牛标准化养殖场(户)奖励政策。设定存栏下限,根据能繁母牛占牛群至少40%和犊牛的出生、成活率,对能繁母牛进行精液、设备设施或资金的奖励性补贴。
(4)金融和保险政策。出台针对农户、小区、合作组织、企业的长短期结合、大宗和小额贷款并济的融资、利息、保险政策,健全信贷机制。
3.5依法分步施行肉牛追溯体系追溯系统涵盖了《畜牧法》涉及的方方面面,也是执法依据,分步实施更利于技术普及和保障产业安全。
3.6稳定技术研发队伍,加大肉牛技术研发力度从育种繁殖到餐桌,纵按产业链关键点,横按产业链相关关键点,逐点设立专项课题给予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稳定技术队伍,解决制约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第五篇:中国物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由于物流是沿着供应链流动的,只要建立起供应链,在核心企业的运作下,物流自然而然地顺利进行。在我国特有的产业化条件下建立供应链,用供应链管理思想管理物流,不失为物流发展的一条新途径。本文阐述了我国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产业化模式下的供应链,提高物流技术水平,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词:物流、供应链、第三方物流引言
物流系统包括物资的流动、信息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支撑物流体系的除物流搬运技术、管理工程、信息技术外,供应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物流过程是具有成本的。据统计,我国物流成本占据产品本身的40%左右,而经济较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只占其产品的25%左右。今天的物流系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快速响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使物流系统具有高度的敏捷性,降低成本除了相应的技术外,对其进行评估和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我国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
过去很长时期内,由于供给不足,难以有效满足生产、生活所需,为弥补供需缺口,国家主要致力于如何增加生产,而对流通领域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以投入领域为例,国内大部分资金投向了农业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的远远不足。对物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而且这些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又大多侧重于工业产品物流,真正精通物流的却是凤毛麟角。
2.2物流主体发育尚不成熟
物流的有效运作必须依赖于多元化的物流载体。但现阶段,我国物流的运作载体比较单一,国有和集体性质的流通企业普遍背负着历史积淀的各类包袱,从执行调拨计划转向市场竞争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缺乏竞争优势,其中己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物流行业中退出。因而整个物流领域运作主体竞争能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
2.3供应链管理薄弱
由于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对象是沿着整个供应链的链条流动,物流的管理过程和供应链的管理过程难以截然分开。随着物流的发展,供应链的重要性日渐显露,供应链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物流的成本高低。而现阶段,我国建立的较为完整的供应链还不多见,加工企业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