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现状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省医药工业依靠发挥“加大体制改革与资产重组力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中成药、饮片和中药材等中药产业,实现发展医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多重效益;盘活医药商业,早日走出江西;重视产品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医药经济关键性的后发优势”,促使医药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我省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一定
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2003年我省医药工业总产值分别为亿元和亿元,增长速度分别为%和%;其中2002年、2003年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分别为亿元和亿元,分别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和%,由此可见,中成药工业已经成为江西医药产业的主导产业,且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应该看到,我省中药产业占全省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还较小,与医药发达的省份相比,我省中药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现代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省中药企业如何在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摒弃陈旧的观念与做法,发挥好我省在中药资源、中药提取、饮片炮制技术和中成药产品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医药发展经验,经过不断的研究创新,努力提高中药产业现代化程度,从而带动整个医药工业的超常规发展,早日实现医药工业三年翻番的宏伟目标,促进江西经济在中部地区的崛起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逐一论述。
一、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现状
我省处亚热带地区,是有名的农业大省,境内江河密布,森林覆盖率高达60%,生态环境优良,拥有极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正由于此,江西自古就在利用和挖掘药材资源,长时间采用传统的手工炮制技术生产中药饮片,供人们治病,逐渐形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樟帮、建昌帮并名扬海内外。解放以后,江西中药产业从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发展到中药提取、中成药制剂生产,并且中成药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经调查统计:①我省现已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个,中药材种植面积58万亩,全.省共产中药材5.5万吨,在全国排名第位。②我省中药提取物基本上是由中成药企业自建车间自行生产的,主用于本企业生产所需,并且提取规模不够大,提取技术不够高,距产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多数企业未开展中药提取物的成份检测和标准制定工作,无知识产权保护品种;从事专业提取并向市场供应中药提取物的生产企业基本上没有。③我省现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1家,基本实现了从传统手工生产向半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的转变,饮片质量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以上;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樟树市庆仁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万安县济顺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饮片企业建造了符合gmp要求的厂房,添置了先进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其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有了大幅跃升,为本企业实现饮片产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④我省现有中成药工业企业家,2002年、2003年工业总产值分别以%和%的速度增长,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国内已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工业总产值分别在全国排名的第位和第位,在中部省份排名分别为位和位。近几年,我省工业企业引进医药强省的开拓观念和成功做法,加快改组、改制速度,充分挖掘对内对外开放的潜力和空间,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理念等生产要素,并加大中成药产品广告宣传力度,极力向外挤占营销市场,逐步实现了中成药产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许多企业已跃升为强势企业。
二、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优势和存在问题
(一)、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优势
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种植业、中药提取业、饮片加工业和中成药产业,四者密不可分。由于中医理论和按中医理论使用的中药是我国独有的瑰宝,故由之而形成的中药产业是我国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和最有可能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同样,我省中药产业在国内、省内也是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省委、省政府已决定“把江西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中成药产业跻身于全国前三位”,因为我省中药产业有着许多的比较优势。
1、在地理环境和中药材资源方面的优势:我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南北长620公里,东西宽490公里,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长期以来,我省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工业带来的污染少,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据统计,我省境内拥有中药材2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900多种,道地药材有江枳壳、江栀子、江香薷、车前子、蔓荆子、广昌白莲、广昌泽泻、夏天无、草珊瑚等40多种。汇仁集团、天施康公司在自建生产基地对中药材生产全过程实施gap管理,制定了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改进了传统栽培和养植技术,达到了自产药材质量、产量明显提高的目的,为基地中药材最终获得生产批文,创立品牌中药材奠定了基础。我省培育的中药材品种多、污染少、富含有效成份、质优价廉,为实现我省中药提取、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的产业现代化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物质条件。
2、在中药提取方面的优势:我省中成药企业均开展了中药提取工作,提取设备配备较全,生产工艺
水平和操作技术比较成熟,为我省中药提取产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设施、设备、工艺、技术、管理方面的基本条件。另外,我省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优良,也为中药提取产业的规模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药饮片加工方面的优势:江西药业源远流长,中药饮片加工业历史悠久。自公元202年葛玄在樟树阁皂山采药炼丹起,即开创了江西药业先河,并逐渐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樟帮、建昌帮。解放后,我省的中药饮片企业逐渐改进厂房,添置先进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饮片生产逐步向规模化、现代化靠拢;饮片生产现场管理管理和质量管理按gmp要求进行,生产工艺按炮制规范进行,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控制化,使省产中药饮片质量逐步提高、销量大幅增长,并有不少饮片品种出口。中药饮片是中药材按一定的标准经过净选、切制、炮制等不同工序而制成的配方原料,是中医临床用药,中成药生产的重要原料。故饮片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中医治病的疗效和中成药制剂的品质,而炮制技术决定着饮片的质量;正由于我省拥有底蕴深厚的樟帮、建昌帮饮片炮制精湛技术,具有能生产质量上乘饮片的比较优势,故我省的中药饮片有条件、有实力“雄霸于”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药饮片产业现代化大有希望。
4、中成药生产方面的优势: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扶持,经过中成药企业多年的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我省中成药工业呈现着快速地发展势头,展现着强劲的竞争实力,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多年在全国排名前10位。我省夏天无、草珊瑚、肠炎宁等中成药产品富有地方特色,在全国绝无仅有。我省拥有个年销售额上亿元的中成药产品,其中江中健胃消食片和年销售额在2002年分别为3.2亿元和亿元,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位和第位;江中健胃消食片和年销售额在2003年分别为5.1亿元和亿元,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位和第位;同时我省也是拥有年销售额超亿元中成药产品数量最多的省份。我省龙头企业汇仁集团和江中集团更是强者恒强,发展之势锐不可当。汇仁集团在扩大产品销量的同时,为保证中药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质量稳定性、均一性,与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在我省率先开展了中药产品的指纹图谱研究,经对集团产品乌鸡白凤丸、六味地黄丸、女金胶囊、板蓝根冲剂和延年钙胶囊进行检测分析,获取了许多质量鉴定方面的技术参数,为我省中成药企业依靠科技手段,有效控制产品质量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江中集团投入巨资建设了宽阔的gmp厂房,引进意大利ima制粒机、包衣机和德国fette高速压片机、uhlmann全自动铝塑包装机等先进生产设备,强化现场管理,生产的产品不但质量可靠、可控,且生产效率比以前提高了5倍,其产品江中草珊瑚含片总产值2002年、2003年均在1.5亿元以上,健胃消食片总产值2002年、2003年分别为3.2亿元和5.1亿元,充分显示了其强者风范。这两家企业冲在行业队伍的最前头“领跑着”、示范着、拼搏着,誓将引领全省医药工业企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二)、我省中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1、中药材种植方面:我省许多中药材基地尚未开展科学的中药材种苗鉴定和标准化育苗基地建设及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有些种苗存在退化现象。在生产第一线的专业人才匮乏,生产技术人员以老药农为主,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种植技术不够高。中药材生产管理不够规范,特别是一些种植历史较悠久的道地药材的生产,与gap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栽培中药材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有时不能有效控制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
2、中药提取方面:我省中药提取基本处于自产自用状态,因无对外供应意愿,因而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的问题。不少企业的提取设备系列化、标准化、配套能力较差,自动化水平较低,提取方法简单老式,提取效率不够高。尚未开展普通药材提取物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中药提取物并未像对待中成药制剂一样去重视、一样朝着产业化、商品化方向去挖掘和发展。
3、中药饮片加工方面:我省大多数饮片企业生产规模偏小,生产条件较简陋,技术工艺落后,没有质量标准,管理粗放;特别是生产设备很少更新换代,生产能力低下,生产成本偏高;著名的樟帮、建昌帮独到的炮制技术优势未发挥出来,未充分转化为生产力,这些都是制约饮片加工业发展的“瓶颈”。
4、中成药生产方面:我省大多数中成药企业产品本身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研究开发新药的水平不高;制备技术大多借鉴化学药品的制剂理论和技术,未形成自己独特的新制剂理论体系;机器设备以及产品剂型落后;大多数企业尚未通过gmp认证,未有效运用指纹图谱等先进检测技术控制生产全过程制剂质量,致使产品质量抽验合格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企业国有成份较高,缺少发展活力;长期靠老产品打天下,新产品缺乏后续跟进;除汇仁、江中、天施康、仁和、海尔思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的商业流通、市场运营机制未发挥好的作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等软、硬件设施发展滞后。
三、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对策
由于我省中药产业是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以及在国内外颇具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所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速推进中药材现代化进程,扩大其在全省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对于调整我省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和农民增收,充分发挥我省在生态环境、药材资源、饮片炮制技术和中成药产品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江西医药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药产业现代化,是把当代最新科技、手段、方法、设备融入中药的研究、生产、应用,并推动中药产业规模化、现代化,从而发展、完善中医药的一个过程。它是一项新的系统工程,只有结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从中药材生产源头做起,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中药企业以及中医药研究机构的密切协作和共同努力,以达到中药材采制理论、生产技术及其质量标准评价的现代化,中药提取理论、生产技术及其质量标准评价的现代化,中药饮片炮制理论、生产技术及其质量标准评价的现代化,中成药制剂理论、生产技术及其质量标准评价的现代化,中药产业现代化才能实现。我省是农业大省,劳动力成本低廉,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条件,集中资金和人才,加大中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力度,大力引导和培育重点企业锻造出以中药材种植、中药提取、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一体化的现代化产业链,实现我省“中成药产业跻身于全国前三位”的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为加快实现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结合我省实际,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1、中药材种植方面: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中药材生产。中药材种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中药材种植的增收效果更加显著,远远高于其他粮食作物。因此,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中药材种植与农民奔小康的关系,及其在农作物调整中的地位、作用,真正当作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②依靠监管、引导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建议建立由农业或中医药部门牵头,有供销、药监、科研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负责对中药材生产进行行业规划、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规范中药材生产经营行为,提供种植技术、质量管理、供求信息、专业培训、科技咨询等服务。二是将中药材基地化生产与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开办立项结合起来,规定新开办的饮片加工企业要以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为依托,提高新开办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准入门槛。③大力发展gap中药材的产业化生产。以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为契机,新建个gap药材基地;积极推广类似汇仁采用的“中成药生产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基地药材生产;下大气力切实开展对gap药材种植、采制新理论的研究,组织制定相应的sop,力求药材质量稳定,并依托药都樟树等全国大型中药材市场,将省产gap药材推向国内外医药市场,力促中药材生产规划、种植、管理、科研、质量、销售(出口)一条龙的形成。④开发道地药材名牌产品。选择江枳壳、江栀子等道地药材优良品种在最适宜生长条件的地域种植,按gap要求规范化大批量生产,建立科学合理的采收加工制度,对其有效成份进行研究,在原有质量标准基础上,增加指纹图谱等检测指标,在年内规范提高个道地药材质量标准,申请核发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创出道地药材名牌产品,为实现我省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产业化、现代化为打下基础。
2、中药提取方面:中药提取物是连接gap与gmp的纽带,其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是当前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生产的中药提取物应具有使用质量稳定的gap药材为原料,采用现代化的提取技术,按gmp要求进行规范化生产,提取物活性成份含量或指标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可控、稳定等特征,以便得到人们的认可、推广、应用。要逐个品种研究其提取物特别是道地药材提取物的主要有效成份或组份,并用与国际水平同步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气质联用法(gc-ms)等方法进行测定,建立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在年内力争制定个道地药材提取物的质量检测标准,申请核发生产批文,然后加以规模化、商品化,并将单味或复方提取物作为中间体,供中成药企业生产用,逐步达到中药提取产业化、现代化的目的。
3、中药饮片加工方面:中药饮片产业现代化也是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药饮片生产应在gmp厂房内、严格按符合gmp要求的中药饮片生产sop进行,使生产的饮片质量稳定、均一,具有市场竞争力;引进可控制生产全过程饮片质量的先进设备进行规模化生产,不但可以提高生产能力,降低产品成本,并且能大幅提高饮片质量,因而可大大推进中药饮片产业进程;引导饮片企业生产车间向中药材产业基地靠拢,可减少饮片加工工序、往返运输负担、环境污染,还可有效防止有效成份的丢失,最大限度的提高饮片质量,促进饮片产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带动我省农业、工业和医药贸易的整体发展;取消分散在医疗机构、药品零售药店、个体药农自行加工饮片方式,扶持专业饮片企业做大做强;饮片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对樟帮、建昌帮炮制方法、工艺的研究,筛选出最适合现代化生产的最佳炮制方法,建立科学工艺技术参数,使炮制方法规范化、工艺过程数据化,并力争在年内规范提高个道地药材的质量标准,及时申请饮片生产批准文号,从而创立具有江西特色的饮片品牌产品。
4、中成药生产方面:中成药工业是我省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它的蓬勃发展,必将带动并促进中药材种植、中药提取和饮片加工产业的发展,对于拉动医药经济的增长,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要加快实现我省中成药产业现代化,就必须加快企业的改组、改制步伐,将大量纯国有企业改制成股份制或民营企业,增强企业发展活力;通过招商引资或寻求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合作、重组,或进行gmp改造,提升软、硬件水平,或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使自己迅速强大起来;中成药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中药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中成药新制剂和老产品的二次开发研究,并将重点放在对传统经典名方、名医验方的研究与开发上,同时在传统的汤、散、丸、酒等剂型基础上按西药制剂原理研究开发出新剂型,在年内创出个适合市场需求的新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引进先进检测仪器设备,开展对有市场潜力的中成药产品的指纹图谱研究,旨在获取有效成份定性定量分析的重要技术参数,在2-3年内规范提高个中成药产品的质量检测标准,打造江西品牌中成药产品;引进同类设备中性能最好、能对生产全过程制剂质量进行自动监控、生产效率高的先进设备投入生产,促使企业尽快达到“制剂生产规模化、生产管理规范化、产品质量均一化”,形成规模经济,提升产品质量信誉度,使企业迅速做强做大,从而加快中成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推广汇仁集团、江中集团的成功营销经验,帮助其他中成药企业做大现有中成药产品,或利用优势企业的营销网络,采取多种方式的合作,做大本企业的品种;花重金聘用新药研发和市场营销高级人才,给予优厚待遇,以机制、事业、感情留住人才,使企业能保持强盛不衰;药监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促进药业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树立“没有医药经济的全面发展,药监部门就没有作为”的思想,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扶正祛邪,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并充分发挥好药监部门的引导和服务功能,推动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快速实现;政府引导和扶持搭建以汇仁集团、江中集团等重点中成药企业为龙头,覆盖中药材种植、中药提取、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的中药产业链平台,拉动全省中药各产业的整体发展,以加速实现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
为加快我国中药产业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步伐,提升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国家于2002年11月发出了“关于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通知”,提出了“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中药现代化”的要求。我省也于2003年10月制定了今后五年中药产业的发展目标:“抓好中药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中药饮片、中药材gap种植、中药标准提取物、中成药等,进一步扩大我省知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加快我省中药产业化体系建设,争取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江西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中成药产业跻身于全国前三位”。宏伟的目标已经确定,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药监与中药企业一道,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乘着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东风,以发展江西中药产业现代化为已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走科技兴省、科技兴药之路,团结一致,群策群力,为使我省中药产业尽快达到现代化,确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医药工业三年翻番和到2007年再翻一番的发展目标早日实现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中药现代化与药用植物栽培
中药现代化与药用植物栽培
程惠珍(中国医科院药植所)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概念及意义
二、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
三、中药材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战略
四、对本学科中、近期重点研究领域的设想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概念及意义
1.药用植物和药用植物栽培学 药用植物(medicinal herbs)含有生物活性成分,是中医中药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途日益扩大。药用植物栽培学(principle medicinal crop production)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质量构成因素及其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调控途径,以其理论和技术来指导,使作物获得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一门科学。
2.药用植物栽培是保护、扩大、再生产药用植物资源的最有效手段 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文件,其核心是强调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在保护环境和生态不受破坏、资源可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这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迫切课题。英国《金融时报》1997年1月27日发表题为“联合国就世界资源使用情况发出警告”,世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超过自然资能再生产的速度,呼吁悬崖勒马扭转环境恶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的中心问题。
药用植物引种栽培是中药资源保护、扩大、再生最有效手段,也是目前生产的主要方法。我国可供药用的植物已鉴定的有9000多种,其中常用的500多种,需求量大,主要依靠栽培的200多种,年产量约2.5亿公斤,占中药材收购量的30%左右。野生引为家种的如天麻、黄芩、细辛、甘草、五味子、桔梗、半夏、百合、何首乌、山茱萸、栀子、绞股蓝、石斛等;引种国外的如颠茄、洋地黄、蛔蒿、番红花、水飞蓟、小蔓长春花,特别是南药如金鸡纳,白豆蔻、丁香、马钱、安息香、古柯、儿茶,过去依赖进口,许多已引种成功。我国的药用植物无论是品种数量或是种植规模均处世界领先。近年来,一些保健药、强壮滋补药发展迅速,这也是祖国医药之所长,更是趋于老龄化社会的需要。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资源消耗过快,如常用中药材肉苁蓉、锁阳、远志、冬虫夏草等,濒临绝种的危险,亟需引为家种。
3.栽培、生产优质中药材是保证中药质量的第一关 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是提高产品质量和规范化水平,以稳定其疗效,这首先取决于中药材质量。许多药用植物经定向栽培,有效成分含量提高,如细辛;由野生变家种,植株由湿生夏绿性草木变半木生态型,如薄荷,其薄荷油的含量可提高60倍。
二、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
1.药用植物栽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药用植物品种繁多,生物学特性各异,因之栽培方法也复杂多样:有无菌接种培养、营寄生生活的需先培育好寄主植物、有植物与菌物界共生,生长环境有高度的抗旱能力的土壤干燥环境、有要求低温地区,有的还应创造遮阳光的条件。有的药用部位不同,繁殖方法也多种多样,生产周期也是相差很远。
2.栽培质量与有效成分 栽培更应注意药材的质量。有效成分受药用植物品质、栽培技术、年限、采用部位、采取期、加工方法及贮存条件等影响。另外,很多药用植物保留着许
多野生状态,如种子发育不整齐,生长和发育不整齐,植株间变异大,因此,选育高产、高含量、抗逆力强的种类有很大潜力。
药用植物在长期的生存竞争及与自然界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与产地的生态环境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各中药材有特定的分布区,不同产地的同一药材质量迥异,成为中药材的道地性。应以发展道地药材为主,合理布局及模拟生态系统,进行人工驯化是十分重要的。
三、中药材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战略
1.多数中药材产于老、少、穷地区,零星分散,经营规模仍以家庭小生产占主导地位 地域差异,栽培管理水平不一。中药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逐步走向产业化,栽培应以发展道地药材为主,采用规范化栽培措施,大宗药材合理布局,建立生产基地。
2.药材生产带有盲目性 中药材的价格历来波动很大,影响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其原因来源于植物,生产周期长短不一。价值规律对市场调节受到季节和生产周期长的客观条件限制,反应较为迟缓;又因药农全局意识差,市场分析能力不强,生产带有盲目性,造成药材生产大起大落。为此,必须加强计划信息领导,搞好产销中长期平衡,加速信息收集与反馈,建立药材经济管理理论。
3.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经费不足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处于农学和中药学交叉学科,有关部门应考虑立项招标的课题。
4.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大力宣传药用植物栽培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地位和在保护中药资源及扩大利用中药资源的作用,引起人们特别是有关领导的重视。打破单位和部门的界限,克服课题低水平的重复。
四、对本学科中、近期重点研究领域的设想
1.常用药用植物的规范化栽培体系建立及重要野生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工作齐头并进,对药用植物的生物特性和生态环境的研究为野生变家种提供科学依据。
2.药用植物栽培中的生态学原理探讨 各种药用植物与其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近缘类群的成分变化规律,指导药材生产合理布局;了解生物学特性,利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人工多种群落的高效共生、寄生系统,提高经济和生态效应。
3.绿色中药材栽培技术的研究 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造成农药残留问题及流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持续农业是当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提高环境质量是持续农业的基本内容。绿色中药材栽培技术在持续农业中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开展以生物防治研究、植物性农药研究为基本手段的无污染新技术、新方法,前景广阔。
4.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及良种选育研究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尤其是野生亲缘植物和古老地方种,具有独特优良性状和抗御自然灾害的特性,是人类宝贵财富和品种改良的源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不仅是遗传育种的基础工作,也是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除系统选育外,生物技术的应用,也是重要的手段(如育出茎尖-16号地黄新品系已推广应用)。我国中药材育种起步较晚,对选种及良种繁殖任重道远。
5.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材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是医药领域最前沿阵地之一,如试管育苗、快速繁殖、脱毒等新技术培育优良品种;通过诱变、杂交,选择突变体,发展新品种;应用细胞工程,发展大规模的组织培养和细胞悬浮液培养,生产特定成分;应用发酵工程,发展真菌类中药的多糖类产品。中药材是我国的优势,如与生物技术结合,发展潜力是很大的。目前我国研究水平还不高,设备条件差,技术力量不足,加上中药材生产
周期长,研究难度大,确实存在不少困难,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促进中药材的发展。
第三篇: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石门县扶贫办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意义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进产业扶贫,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调研课题。石门县扶贫办带着破解产业扶贫发展难题的思考,深入13个乡镇、场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石门县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石门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到2012年末我县贫困人口为16.3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67.9万的24.02%,占全县农村人口57.5万的28.4%。近年来,我县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多年努力,我县逐步形成了柑桔、茶叶、高山蔬菜、马头羊、烤烟等主导产业。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200多万元,扶持农业主导产业,新发展柑橘14200亩,茶叶12300亩,烟叶5700亩。发展肉牛11000头,山羊13000只,扩种南竹3700亩,发展高山蔬菜3500亩。二是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多年来,石门狠抓柑桔、茶叶、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每年投入500万元左右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的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目前柑桔获有“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柑橘出口示范基地”等称号。白云山有机茶通过欧盟认证,“石门银峰”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烤烟进入了芙蓉王高端烟叶生产基地。
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五年来为节节高公司和金湘源、壶瓶山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到了360万元的财政贴息,落实贴息贷款1.2亿元,带动8万多人产业增收。今年我县还争取到了500万的茶叶产业专项扶贫项目,其中350万元用于新发展茶叶和防控灯的购买,150万元用于茶叶加工企业设备投入贴息,已规划发展优质茶叶基地6120亩,扶持茶叶加工企业四家。现基地及企业厂房建设都已开工启动。
四是特色产业不断兴起。近年来,我县在产业扶贫方面开始探索发展油茶、金银花、旅游、劳力输出等特色产业。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持到户政策,已发展良种油茶3000亩,金银花500亩。旅游业形成了三个核心板块:壶瓶山-东山峰高山生态度假区板块、维新-仙阳湖休闲养生区板块、夹山-蒙泉湖禅茶文化产业园板块。通过“雨露计划”对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贫困村农民外出务工每年达3万多人,人平年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
二、我县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县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烤烟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劳力。从目前来看,贫困地区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所以农村的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二是缺技术。我县虽然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本县没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很少,特别是在油茶、核桃、金银花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就更少。
三是缺资金。目前我县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主要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项目资金,但这部分资金政策性很强,每人每年只能扶持400元,而现在一只羊要1000元左右,一头牛要5000元左右,所以产业扶贫方面的资金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四是缺企业。我们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很多村茶叶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等贩子上门收,价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群众致富难。
三、做好我县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目前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劳力、技术、资金和配套企业。要打破这些制约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用活土地资源。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将没有劳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让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能力的大户或引进外来老板进行产业发展。二是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采取成立农业互助社、农业合作社,将劳力集中起来进行互帮互助发展生产。
2、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或农科所的联系,由县里给他们提供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常驻我县,对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尽量不做无用功。
3、加大金融扶持。政府应督促指导相关金融部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力度。要克服惧贷心理,可采取涉农站所或村级组织提供担保的形式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给贫困农户发放贷款支持产业发展。
4、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要相应建成加工企业,同时要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老百姓“卖难”和“贱卖”的问题。
第四篇:蔬菜产业现状和对策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黄岩区蔬菜产业现状和对策(模板)食品营养与检测10-1班
蔡健
学号20102345 摘要:本文从黄岩区蔬菜生产现状出发,针对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产业化程度不高、无公害蔬菜生产问题、品牌意识不强、生产设施相对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适度规模生产高山蔬菜、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等措施。
关键词:蔬菜;现状;问题;对策
黄岩区位于浙江中部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润湿气候地区。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低-6.8℃,极端最高38.1℃,无霜期259天,年平均降雨量1675.8毫米,日照1955小时。土壤pH值6-8。境内江河溪流纵横,第一大川永宁江干流全长77公里,大型水利工程长潭水库设计总库容为6.91亿立方米[1]。全区地貌概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黄岩独特的自然条件,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温、光、气、热、水资源。目前黄岩的主要蔬菜有:茭白、番茄、红茄、红莳药、富山高山蔬菜和食用菌等。黄岩区蔬菜生产概况
1.1 蔬菜生产现状
首先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大幅度增长。黄岩区近年来紧紧抓住种植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大田作物渐减,与1999年相比,粮食物作减少了23.08万亩,而蔬菜瓜果增加了9.84万亩。2003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0万亩,产量21.76万吨,实现产值2.56亿元,蔬菜产值已占到全区农业总产值的24.6%,成为黄岩农业中的第一大产业。以上三项指标平均每年分别以28%、29%、35%的速度递增,但是近几年增长幅度呈逐步下降趋势。在“树名牌、创特色、扬优势”的指导思想下,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蔬菜内部结构,发展设施型蔬菜,全面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在国内蔬菜市场基本饱和,竞争剧烈的不利形势下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了以茭白为主导的高效蔬菜生产体系。
其次,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区域化布局已初步形成。到2007年止,全区有区级常年蔬菜基地18个,面积3600亩。近年来,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当地各种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化特色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如新前、头陀茭白基地,院桥大棚番茄基地,宁溪红茄基地,高桥黄瓜基地,沙埠芋艿基地,秀岭莳药基地,北洋前蒋白萝卜基地,南城药山小青菜基地 1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等等。并陆续注册了一批优质蔬菜品牌,如“剑山”牌茭白、“沙埠”牌芋艿、“富顶”牌高山蔬菜等。区蔬菜办还相继制订了《黄岩双季茭白》、《沙埠早乌芋》、《双季茭白无公害生产》等系列黄岩区地方标准和《黄岩双季茭白安全生产模式图》、《黄岩红茄安全生产模式图》,并在各生产基地进行认真组织实施。1.2 主要蔬菜品种及销售状况 1.2.1 茭白
黄岩双季茭具有上市早、产量高、品质优、农药残留低、适种范围广的优势,已成为全区农业的一大支柱产品,在黄岩头陀镇建有双季茭白基地。2007年,6万亩茭白总产量达7.95万吨,总产值1.89亿元,黄岩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茭白生产基地和双季茭白生产基地,全区茭白有95%以上采用棚膜覆盖栽培。双季茭95%以上销往外地市场,产品跨长江、过黄河、遍布华东、华中、华北十多年省市,在江、浙、沪几个主要蔬菜批发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1.2.2 二茄(番茄、红茄)等特色产品
除茭白以外,大棚番茄与大棚红茄生产水平高,品质优,产量高,效益好,近几年发展速度快,“二茄”已逐渐成为蔬菜产业的另一主导产品,目前黄岩区是全省最大的大棚番茄越冬栽培基地。大棚番茄主要分布在以浦口杨、浦口西、繁荣、高洋等村为中心的院桥镇,全区面积8000多亩,总产量3.24万吨,产值5200多万元。产品95%以上销往常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地市场[2]。特别是近两年无限生长硬果型优质番茄新品种的推广,为番茄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黄岩区大棚番茄被列为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红茄是黄岩区域第三大宗以销外地市场为主的蔬菜,全区面积3500多亩,主要分布在宁溪前洋、北洋前蒋、北城新宅等地。近年来,上郑、富山等高山红茄发展势头也较猛,全区年总产量超万吨,60%以上产品销往温州、义乌、东阳、杭州等地市场。
黄岩区的其它特色蔬菜品种也较多,如胜利黄瓜、沙埠芋头、前蒋菜头、井头莳药、药山韭、羽山葱、平田紫莳药、富山高山菜头等。这些蔬菜地方特色强,产品质量优,在消费者心中都有较好的声誉,在这几年种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这些特色蔬菜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2.3 西部山区高山无公害蔬菜
高山蔬菜种植环境污染少,是无公害蔬菜的重要补充,高山土地资源丰富,发展高山蔬菜,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目前种植高山蔬菜0.95万亩,西部山区种植的高山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蔬菜,除自产自食外,共有商品菜5000多亩,主要种植茭白、红茄、白萝卜、紫莳药、辣椒、四季豆等。其中茭白,紫莳药、白萝卜、红茄具有较强的高山地方特色,并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
2、黄岩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化程度不高,流通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区蔬菜产业中还没有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产业化所要求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关系,基地与大批发市场之间也没有建立产销联接的互通关系,生产者和经营者相互之间的同业自律意识较差。近年成立的各专业合作社也仅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同时,蔬菜流通中批零差价较大,“两头(生产者、消费者)哭、中间(中间商)笑”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结果形成了“种菜不如卖菜”的怪现象。自产自销农户因市场摊点少而出现卖菜难的现象也比较突出[3]。2.2 全面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任务仍很艰巨
从蔬菜生产产地的大环境来看。近年来,蔬菜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且主要集中在郊区。而对蔬菜生产产地环境质量很少监测、控制,大量的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农药和各种有机污染物以各种形式排放到大气中。这些污染物有的具有刺激性、恶臭,有的还具有较大毒性,它们最后落到植株、土壤上,有的落在水体中,以各种形式使蔬菜受到严重污染,产量和品质不同程度地下降。近年来,随着设施栽培中地膜、塑料大棚的广泛使用,以及生活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废弃物的增多,塑料已成为新的重要污染源,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我国传统农业有利用生活污水灌溉农田的习惯,污灌在城郊和工矿区附近更为普遍,带来大量有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及重金属盐等有毒物质,甚至含有医院污水中的病毒、大肠杆菌、寄生虫等。黄岩素称“化工王国”,特别是在江口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化工厂,大量的污水排入永宁江,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蔬菜生产十分不利。
从生产者来看,菜农的科技意识、环保意识薄弱,有些菜农根本不管有无病虫害,而是每周喷一次杀虫药或杀菌药,蔬菜产量提高了,但是菜中农药和化肥的残留量也提高了,降低了蔬菜质量。不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有些地方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黄岩区曾对16种蔬菜进行抽查,硝酸盐检出率为100%,超标率达87%。2.3 品牌意识意识不强,产品包装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蔬菜大部分是初级产品,没有经过处理和包装。随着生活水平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的提高,人们在购买蔬菜时不仅要考虑到蔬菜的质量,还要考虑到包装的新颖和美感。面对WTO的挑战,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蔬菜生产、流通、采后处理、包装等标准,并严格执行,从而做到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有信誉,以实现树形象、创品牌,扩大外销市场的目的。2.4 设施相对落后,抗灾害能力弱
虽然近年来区级蔬菜基地的建设力度比较大,但由于蔬菜基地的投入要求较高,区级新建蔬菜基地每亩500元的投入显得捉襟见肘[4]。同温岭等周遍县市相比,政府投入和农民自身投入都远远不如他们。老蔬菜基地多数因年久失修,基地外蔬菜产区的设施则更为落后,抗灾能力更弱,特别是每年台风季节,蔬菜生产损失大,价格波动大,同时设施的落后还影响到其它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目前黄岩区没有收取蔬菜基地征用的菜田建设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地建设的进一步投放与新技术的推广。黄岩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
按照“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科技化”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着力建成和完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固高效的蔬菜生产基地。对现有蔬菜基地的设施要进行必要的改造,不断提高蔬菜基地设施的水平,逐步建成一批生产能力强、档次高、抗灾能力强的标准化蔬菜基地;同时,要加强对已建成的蔬菜基地的监管,按时足额收取菜田建设费。通过基地建设,实行集中布局,连片种植,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保持蔬菜产量的稳定增长和外延的适度扩张。3.2 加强基地建设,选择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
对于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有无大环境污染问题,要求附近无污染的工矿企业,其灌溉水源地、地下水或河流上游无排放有毒物质的企业,菜地不含有天然有毒物质,使基地所处的大气、水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低于国家允许标准。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鼓励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户进基地去种植蔬菜,同时政府应做好生产基地附近污染企业的搬迁工作,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规范化建设,保证生产环境合格,从而为重点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提供基础保证。黄岩西部是丘陵山地,很少受到“三废”的污染,土壤、水质、和大气都具有生产“无公害蔬菜”的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3.3 合理规划布局,适度规模生产高山蔬菜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每年7月中旬到9月中旬,黄岩区一般要遇到35度以上高温、干旱或台风、暴雨天气,喜温和喜凉蔬菜陆地栽培较为困难,从而导致蔬菜产量骤减,俗称“伏缺”。因此,利用山区夏季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高山蔬菜,是缓解蔬菜“伏缺”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好途径。例如,西部的富山乡为纯山区,山场广阔,有着丰富的竹木资源,山林面积6.6万亩,千米以上的高山有南正顶,大岙尖、仰天湖和望海岗等,发展高山蔬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高山蔬菜基地应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避旺驱淡、填空补缺”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依据本山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实行区域化布局。要改变目前高山蔬菜生产过于分散的格局,适度扩大经营规模,集中连片,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3.4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
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大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传统种菜向科技种菜转化,提高菜田的产出率,在品种和品质上求新、求奇、求特、求质、求效,促进蔬菜品质提高。建好蔬菜科技示范园,使之真正成为我区蔬菜的窗口和菜农学习的样板。着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以丰富市场供应,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依靠科技积极开展蔬菜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损耗,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在“科技兴菜”的过程中,还要加强蔬菜生产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健全蔬菜技术推广网络,搞好培训、指导、咨询等工作,培养造就一批蔬菜生产科技能手,提高菜农整体素质。3.5 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进一步提高菜农的品牌意识
结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造就一批能够拉动生产、加工,与农民分享利益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蔬菜生产产业化。重点是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出口蔬菜、高山反季节蔬菜、特色蔬菜,增加名特优新蔬菜品种生产,发展净菜加工,开发蔬菜脱水、速冻、保鲜等加工产品[5]。蔬菜既然是一种商品,就应该注册商标。应该在商品包装上实行标签制:注明品名、品种、产地、数量、等级、以及包装员等,以确保产品质量、数量,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便于选购,便于质量查询。要增加名牌意识,发挥名牌带动战略,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名牌优势、出口优势,有了这种优势,就有了经营国际化蔬菜市场的基础,就能扩大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1]陈可可.黄岩茭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长江蔬菜.2006,(2):1-3 [2]罗邦初,李挺.种植结构调整中的黄岩蔬菜.浙江现代农业.2000,(6):26-28 [3]陈可可.黄岩番茄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长江蔬菜.2007,(9):1-3 [4]黄岩区蔬菜办公室.黄岩蔬菜产业分析评价.
http://www.xiexiebang.com/ [3]2010年公务员 申论命题热点写作[4]百度文库 [5]食品添加剂网
第五篇:我省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与对策
我省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与对策
作者:李文涛
摘要: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小火电和小水泥关停、循环经济发展等工作,一些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我省节能减排中存在的问题,从八个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节能减排 产业结构调整 循环经济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的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明确将单位GDP 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我省的基本省情是人多地少,以占全国1.7%的耕地承载着占全国7.5%的人口,土地负载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的4.2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尤为突出,环境保护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因此,加快我省节能减排力度,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省节能减排的现状
河南省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加大工作力度,落实政策措施,坚持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措施,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亲自代言节能、张大卫亲自代言减排,目前节能减排效果初步显现。2006、2007两年,河南省万元GDP能耗分别较上年下降2.98%、4.11%,两年累计下降6.97%,单位能耗呈加速下降趋势;2006年,在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上升的情况下,河南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与2005年持平,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05年减排1000吨,2007年两项指标较上年均分别下降3.7%,首次实现“双下降”。2008年,河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快。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5.1%;经国家测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去年下降6.2%和7.17%。2009年10月28~29日,由河南省发改委和郑州大学联合举办的河南省节能减排技术与政策研讨会传出消息,“十一五”前3年,河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了11.71%,完成了整体进度的55.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累计下降了9.72%和10.66%。
在刚刚闭会不久的2010年河南两会上,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河南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0年河南省要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节能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要求到2010年底,河南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要分别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10.8%和14%,省政府要求两项指标要分别减排15.6%和17.4%。经过环境保护部核定,截至2007年底,河南省两项指标实际完成情况为:化学需氧量减排进度只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总量的34.8%、省定“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总量的24.1%;二氧化硫减排进度只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量的26.9%,省定“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总量21.6%,减排进度严重滞后。要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减排目标,要求后三年年均减排化学需氧量3.95%、二氧化硫4.55%。2008年减肥排目标是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较2007分别减排5.5%和6.2%,较2005分别减排9.06%和9.73%,减排任务艰巨。城市污水处理厂未能充分发挥减排效能。虽然河南省已经建成了13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但目前已经验收或阶段性验收的仅93家,还有39家不具备验收条件。这种状态表明,城市污水处理厂存在着或管网不配套、收水能力不足,或调试运行不正常、无法达到设计的处理能力,或根本不具备调试运行的条件,在那里“晒太阳”等问题。多年来,电厂脱硫一直是困扰着环保的重中之重事情,2005年,河南省对已建成投产的老机组下达了限期治理决定,要求在2008年底前全部建成脱硫设施。脱硫设施建成的不少,但是,已建成的脱硫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未能发挥减排效能,存在设施有缺陷,5月下旬,河南省环保局分别对平顶山、洛阳、三门峡市电力企业脱硫设施运行情况进行了核查,发现个虽企业脱硫设施运行较差,且弄虚作假,隐瞒事实。如三门峡惠能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限期整改到位。
二、河南省节能减排的问题
(一)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尚未完全到位
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和正确政绩观,把GDP增长当做硬任务,把节能减排当成软指标,企业清洁发展、集约节约发展的意识还不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的意识还十分薄弱。
(二)节能减排的基础工作相当薄弱
大量的节能减排项目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整个工业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投资回收期在1~5年的各类节能减排项目。但在这种丰厚的收益面前,企业领导往往“等一等再说”,等待政府出台相关的奖励政策,而无视巨额的能源浪费。
(三)淘汰落后产业产能缓慢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很突出,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还在增加。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难度还很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市场退出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
(四)政府激励政策缺少激励因素
对于节能减排,河南政府的激励因素还很缺乏,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必须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
(五)企业价格机制不健全
河南省面临的能源价格机制扭曲问题仍较突出。作为产煤大省,煤炭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是电力、成品油的价格尚没有市场化,在当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急剧上涨的情况下,省内成品油供应不上的情况时有发生。
(六)节能监管体系不健全,执法监管有心无力
节能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节能执法力度不够,节能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处理。节能管理、能源统计机构不健全,力量薄弱,难以承担日益繁重的节能监督监察任务。
(七)工程减排未发生应有效应
目前,大部分市、县没有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社会资金参与节能减排的投入机制还没有形成。受资金制约,河南省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环保技改项目一直未能及时开工建设。
(八)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重视
在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差距持续扩大,贫困的处境强化了广大农民谋求发展的动机,在缺少人力资本以及适当发展途径的情况下,很多农民不得不走资源消耗型的发展之路,以非持续的方式掠夺性地利用土地和森林资源,从而直接造成土地退化、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损失、缺水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而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这是农村环境污染失控的一个重要背景。
三、我省节能减排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加强节能减排的宣传工作,让全省人民建立全新的节能减排理念。一是要人们认识到节能减排不一定要付出高昂成本,如关闭电源、实行夏令时等;二是节能减排能通过废弃物回收利用实现,应加强对生产设备家用电器等生产和生活垃圾的再回收和再利用;三是形成节能减排的良好习惯。第四,树立典型,发挥模范作用。
(二)构建节能减排政策体系
河南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还是比较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要实现节能减排,就必须构建适合自身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一是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体系。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能耗准入门槛
2008年河南省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列结构为14.4:56.9:28.6。其结构不尽合理,正是第二产业消耗了过多的能源。要想实现节能减排,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这就要求:一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二是要对第二产业中高耗能产业提高准入门槛,限制或降低该产业的快速发展,遏制第二产业过快发展的势头,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四)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二是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河南省县级以上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类科技资金, 加大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的支持力度。政府投资主体要加大 4
对节能减排重大项目和产业化示范工程的投入。
(五)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
河南省要实现节能减排,政府带头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这要求政府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一是从自身内部减少各种能源的消耗。比如办公设施使用节能建筑,减少空调的使用,使用节能照明系统,实施无纸化办公,严格实行领导用车等级制度等等,从而起到节能减排的模范表率作用。二是从外部进行节能减排,做好节能减排的宣传使者。大
(六)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
第一,完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加快节约能源法和循环经济法促进法配套法规建设。第二,加强对各地区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和检查,抽查落实各项节能减排优惠政策的效果,坚决制止和打击擅自出台对高耗能行业实行优惠电价、违规乱上高耗能或高排放项目的行为。第三,加快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
(七)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最大限度地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八)要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要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就是要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一是加强农业生产污染防治,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测土施肥。二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新建规模化养殖场要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三是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 逐步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随地堆放、生活污水直接外排等问题,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状况。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 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玉忠、张瑞:节能减排行动在河南,创新科技,2008年第12期。
2、欧阳培:节能减排的现状分析及路径选择,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 2008 年第8期。
3、杨秋意: 河南-打响节能减排攻坚战,决策探索,2008年第6期。
4、史济春同志在全省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河南省循环经济网,http://www.xiexiebang.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