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综合方法谈我国的能源问题
作业
分析综合方法谈我国的能源问题
(一)分析问题
a.能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我国拥有丰富的水、电、煤等主要能源,但人口众多,消
耗量大,导致实际人均拥有率不高
b.利用与再利用科技水平落后
c.粗放型增长发式导致滥采滥伐
d.开采技术不发达
e.能源分布不均,西部富裕东部匮乏
f.政策方面的原因。节能往往是软指标,政策相互不配套,贯彻不力,统计混乱,一般号
召多,落实少。用能企业、机关、个人没有真正节能的驱动力和意识
g.传统习惯、文化、观念、道德层面的原因
h.需求增长迅速
i.能源的开采带来新的生态问题
j.缺乏能源的战略性布局与计划,导致总是在能源开采带来新的问题时,才出台相应的措
施与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k.没有能源问题解决的地区间、国际间合作
l.国家能源、节能方面的法制短缺,缺乏能源标准与标识机制。
m.新能源的发现与利用较少
(二)抽象
1.产业结构不合理(cei)
2.开发利用的科技不发达(bd)
3.政策执行贯彻不力,法制、标准不系统,不健全(fgjl)
4.能源贫乏(ahm)
5.缺乏国际地区间合作(k)
(三)综合导致我国现在能源问题的,不是哪一个单方面的因素,是以上五个方面恶性循环的结果。但其中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最主要的原因,开发利用的科技不发达是最根本的原因。
开发利用的科技不发达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能源贫乏的产生原由,政策执行不力,法制、标准不系统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与缺乏国际间合作的产生原由,而没有合作与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标准不健全又影响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
(四)对策
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对能源的过度滥采滥伐。
长期来看,要加快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不断发现新能源,才能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要突破现在能源的瓶颈。
同时,国家要健全各类有关的能源利用法规与制度,普及全民的节能意识,加强国际间地区间关于能源开发利用的合作。
第二篇:谈我国能源相关企业的企业文化
谈我国能源相关企业的企业文化
U201211540热动1208闫晓龙
摘要:能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人类生活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能源行业特殊的地位决定着与能源相关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追求节能减排高效收益目标,贯行企业能源管理,培养独具特色的“能”精神。
关键字:能源,企业,能源管理,“能”文化
在讨论能源相关企业的文化之前,先要认清中国能源现状。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三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能源相关企业势必有特殊的,与其他类型企业相异的企业文化。
首先,绝大多数能源相关企业都是国有企业。这是企业的基本性质,这是由能源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此外,我国企业能源垄断几乎垄断了市场能源资源,这与能源行业的丰厚利益是分不开的。当然,现在社会上对这样的能源结构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大。
不可否认,我国能源国有企业中确实存在一些消极因素,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各企业之间确确实实存在的激烈竞争。能源企业中存在特别的管理理念——企业能源管理。什么是企业能源管理?1.合理组织生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减少残次品率,利用电网低谷组织生产,均衡生产,减少机器空转,各种用能设备是
否处在最佳经济运行状态,排查生产管理方面的“跑冒滴漏”,提高生产现场的组织管理水平,减少各种直接和间接能耗、物耗损失等。2.合理分配能源:不同品种、质量的能源应合理分配使用,减少库存积压和能源、物资的超量储备,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3.加强能源购进管理:提高运输质量,减少装运损耗和亏吨,强化计量和传递验收手续、提高理化检验水平,按规定合理扣水扣杂等。4.加强项目的节能管理:新上和在建、已建项目是不是做了“节能篇”论证,核算其经济效果、环境效果和节能效益是否达标。5.规章制度落实情况:企业能源管理各种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合理,是否落实到位,如能源、物资的招标采购竟价制度,对质量、计量、定价、验收、入库、票据、成本核算是否严格把关,要认真细致地排查、分析、诊断问题。一般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漏洞多,浪费大,管理节能是不花钱的节能,只要加强管理,严格制度,就能见效。
下面我就以中石化为例,走进中国能源企业文化中。
一、企业宗旨
中国石化以“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服务社会、造福员工”作为企业宗旨。
发展企业——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做强做大主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永续发展。
贡献国家——牢记国有骨干企业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加快发展、创造财富,努力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做贡献。
回报股东——致力于资产保值增值,以良好的业绩回报股东,努力保障股东稳定而长期的利益。
服务社会——致力于以安全、清洁的方式提供产品和服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社会发展。
造福员工——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积极为员工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实现员工同企业共同发展。
上述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国家、股东、企业与员工利益相协调,当前与长远发展相协调,企业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是集团公司生存发展的意义所在和自觉追求。
二、企业愿景
中国石化以“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作为企业愿景。通过不懈努力,使公司的产业结构、资产结构更加合理,主业经营规模、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企业凝聚力、竞争力明显增强,跻身世界能源化工公司前列。
三、企业精神
中国石化传承、丰富和弘扬“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以“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精神支柱、力量源泉,顾全大局,勇担重任,爱岗敬业,奋发图强,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和水平,不断发展和振兴中国石化的能源之业、石化之业、跨国之业。
四、企业作风
中国石化继承和发扬“精细严谨、务实创新”的优良作风。
精细严谨——以严格的要求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追求生产上精耕细作、经营上精打细算、管理上精雕细刻、技术上精益求精,努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务实创新——始终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务科学之实、发展之实、作风之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努力创造卓越业绩。
五、经营理念
中国石化以“诚信规范、合作共赢”作为企业经营理念。
诚信规范——以信用立企、制度治企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基,坚持以诚相待、重信守诺,认真负责、规范运作,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有法必依、有章必循。
合作共赢——以开放、合作作为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互相尊重、包容并蓄,取长补短、精诚合作,遵循和尊重业务所在国(地区)法律法规、文化习俗,汲取、融汇合作方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经验,做到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在遵循集团公司核心价值理念统一性的基础上,各单位可结合实际培育具有自身特点的经营管理等理念,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凝聚和激励作用。
除了中石化,冀中能源也值得我们去了解。冀中能源的企业文化:企业愿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企业使命:奉献优质产品创造幸福生活
企业战略:一体两翼多元发展
企业目标:挺进世界500强
企业核心价值观:不断创造历史
企业精神:敢为人先奋发图强
企业作风:雷厉风行执行到位
企业安全理念:生命高于一切
企业人才理念:干好本职就是人才
“能”文化
爱维龙媒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及内蒙电业的优良传统,借鉴现代管理思想与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结合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有限公司组建的历史背景和成长历程,总结、提炼出“能文化”。“能文化”是源于“能源、能量、能力”的能本管理理念和“没有如果,只有我能,释放能量,抒发豪情”的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总结。能文化增补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国内企业文化空白,倍受业内知名人士推崇。“能文化”是最能突出表现整个能源企业的整体文化。“能”是月亮之上的平台,要想实现心中的梦想,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就要为自己插上腾飞的双翼。能源发电内涵着“能源、能量、能力”的企业文化,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哲学思想,表达了能源企业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成就事业的决心。能文化的内涵:能源发电人是这样认识的。标识以“能”字和“龙”字构成象形图案,形似能、神似龙、意能成。形似能,又似电,寓意公司核心业务;神似龙,寓意行业龙头地位及吉祥如意、向上腾飞之意;意能成,寓意公司“能”字当头,定能成功;标志造型内方外圆,符合中国传统“智欲圆而行必方”的古训;标志整体构图对称和谐,寓意企业稳健发展,四通八达;标志整体恢弘厚重,全面彰显公司强大的凝聚力、厚重的文化底蕴、辉煌的发展前景。
结语:我国能源企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身为华科能源人,心系能源,心忧天下是我们的责任。希望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的能源事业增添一份光彩。
第三篇:谈我国水资源问题
谈我国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重要基础。水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基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无论是当代还是后几代人都可以稳定、及时和经济地获取水资源,同时又是人类发展赖以依存的水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处于良好或不遭受毁灭性破坏的状态。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及其发展都在消耗着大量的水资源,而且每年的消耗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同时要求水资源系统提供越来越多的水资源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废物与污染,使其水资源生产力的衰退甚至崩溃成为可能。我国也是如此水资源的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作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水资源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
在《当红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有接近80%的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联合人类环境和世界水会议曾发出警告:人类在能源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就是水。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有专家指出,中国解决了温饱以后有可能面临的第二个贫困就是水贫困。”
那么,中国的水资源现状到底如何?
答案:“水荒”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头号大敌。
中国水资源的总量28100亿立方米不算太少,但人均水资源2300立方米、公顷均水资源28500立方米偏少,仅相当世界平均人均占有量的1/4,公顷均占有量的4/5。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受季风影响,在时间和地区上分布很不均衡,洪涝和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农业生产很不稳定。1999年以来,我国水利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兴修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和调水工程,为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根据调查,1993年全国各行业用水总量已达到525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1%,其中地表水占83%,地下水占17%。全国平均人均年用水量450立方米。从全国大平均来看似乎尚有潜力,但中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极不平衡,它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因此,全国有相当大的国土面积短缺水资源,而水的供需矛盾在地区上则有明显差别),全国大致可以划分为南方、北方和西北内陆三个明显不同的类型区。
南方水资源问题 根据1993年调查资料:全国有80.4%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该地区人口占全国53.5%,耕地占全国的35.2%,GDP占全国54.8%;人均水资源平均为3490立方米,公顷均水资源64500立方米,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地区。该地区1993年人均年用水量450立方米,仅占人均水资源量的12.7%,可见当地水资源的开发尚有很大潜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污染日益严重。由于城市化发展过快,城市水设施的建设跟不上,而污水的排放控制不严,污水任意排放使城市周围的地表和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水质恶化,使符合水质标准可供利用。
北方水资源问题
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人口占全国44.4%,耕地占全国59.2%,GDP占全国43.4%,而水资源仅占全国14.7%,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对发达、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其中尤以黄河、淮河、海滦河三流域最为突出。三流域的耕地占全国39.1%,人口占全国34.8%,GDP占全32.1%,而水资源只占全国7.7%;人均水资源接近500立方米,公顷均水资源少于6000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1993年,黄淮海三流域人均用水336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水资源利用率已达到71%。由于丰水年汛期的洪水难以利用,枯水年来水偏少,因此经济合 1 理的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资源量的50%~60%,可见该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已接近上限,进一步开发潜力不大。部分地区如海滦河,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已形成了大面积下降漏斗,河道断流、湖泊干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90年代黄河进入了枯水期,中上游来水偏少,黄河下游断流的频次、历时和河长不断增加。1997年黄河出现了近50年来最枯水年份,中上游来水比正常年份偏少约一半左右,黄河下游断流13次,断流河段长达704千米,断流历时在利津长达226天。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它的断流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西北水资源问题 西北内陆地区,除额尔齐斯河属于外流河,其他河流都属于内陆河流域。来自流域四周高山地区由冰雪和雨水补给的径流量约1164亿立方米,地下水的补给量826亿m3,扣除相互转化的重复量,该地区水资源总量达到130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4.8%。由于西北内陆地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占全国5.6%,人口占全国2.1%,GDP占全国1.8%,因此人均水资源量达到5191立方米,公顷均水资源量约23850立方米,人均水资源相对比较多,但公顷均水资源是偏少的。1993年,该地区水资源的引用已达到582亿立方米,约占资源量的45%,由于人均耕地较多,人均用水量高达2350立方米,居全国首位。西北内陆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进一步开发潜力大,但干旱地区绿洲生态农业的耗水量很大。除青海内陆河,新疆外流的国际河流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外,其他河流开发利用程度均相当高,并且已引发了下游生态环境问题——天然绿洲、终端湖泊消亡和荒漠化的发展。
面对水资源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们应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
水资源紧缺现已成为威胁我国未来水环境安全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强化对水资源短缺的认识和节水意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研究生态性水利和资源性水利,并使我国水利发展真正转入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轨道。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场革命。
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但传统的节水更偏重于节水的工程、设施和技术等措施,偏重于发展节水生产力,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而建设节水型社会,主要是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
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要解决的是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使得各行各业、社会成员受到普遍约束,需要节水;能够获得经济收益,愿意节水,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自发的长效行为。
二、水权转换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研究并运用水权、水市场理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经济手段在水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水权转换可以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方向流动,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保障。
近几年,黄河来水偏枯,供用水矛盾日趋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通过水权转让,在农业节水的基础上,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通过工业支持农业节水,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和城市建设,充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障今后工业乃至社会发展用水,是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权转换既可以在企业和灌区之间进行,也可以延伸到地区和地区之间,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结构用水的转换,还可以跨流域进行流域之间的水权转换。
整个黄河流域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扩大,水的来源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加以解决。以前各地缺水了,怎么办?想到的往往是三件事:修水库、打井、调水。现在通过水权转换的方式,也能够解决缺水问题。当然,节水改造不是无穷的,它有一个总量的概念。但现在至少开始走出一条新路,通过水权转换的办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对黄河流域来讲,水权转换是解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把钥匙。
水权转换的探索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很好的势头。针对当前水权转让试点工作的发展形势和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逐步完善。
第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水市场是一个准市场,水权转让涉及工业、农业及农民利益等问题,情况较为复杂,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需要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水权交易和水市场的建立。水权转换应在当地水资源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按照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进行。
第二,明晰初始水权。要逐步建立完善两套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宏观控制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微观定额体系。有了两套指标的约束,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每一项工作都明确了自己的用水指标和节水指标,节水责任就可以层层落实,水权转让也就有了基础,各方权益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第三,规范水权转让行为。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尽快出台水权转让工作指导意见,使水权转让规范进行。要加快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水改造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并严格执行水权转让的可行性评价与审批制度等等,以保证水权转让有序进行。在水权交易时,必须分析灌区的节水潜力,水资源的供给、需求和缺水状况,从节约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和调整产业结构入手,论证水权转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灌区只有节约出多余的水,才能实施水权转让,不能盲目地从事水权交易。
第四,合理确定水权转让年限。采用灌区改造等工程措施节水时,存在工程维护和工程老化等问题。工程老化后节水功能逐步丧失,渠道需要再次进行更新改造。到底水权转让的年限应该是多少,应该综合考虑工程使用年限等因素来确定。
第五,科学确定水权转让价格。宁夏、内蒙古水权转让价格是按照节约单方水所投入的节水改造费用来确定的。这种定价显然不能完全反映水资源的价值。水权转让的价格至少应该包括工程建设投入、经济生态补偿、更新改造和运行维护费等。各地应尽快研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水权转让的价格形成机制。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建立健全水资源节约责任制,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要编制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抓好试点,到2010年,初步建成一批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和示范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法规体系,制定完善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节水标准;实行阶梯制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收费制度,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积极推行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财税政策。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第二,社会公众要发挥主力军作用。节水型社会建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要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我国水情的认识,增强节水意识。要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规划、政策制定,主动配合实施。要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
水资源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面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石能源消耗量持续增加,人类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能源短缺和环境破坏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基于此背景下,发展清洁能源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现状
(一)清洁能源发展的支持体系已基本建立
政府已在能源、环境保护等部门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或部门,用以管理和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实行了对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产业提供税收、价格等优惠政策,支持清洁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关闭落后小煤电,大力发展环保型、大容量煤电技术,促进洁净煤产业发展。规模化发展了以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为主的清洁能源。
(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已显现
清洁能源的逐步开发和利用,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其社会效益逐步显现。目前,全国沼气用户达到4200万户,各类沼气工程近10万处,全国沼气年产量158多亿立方米,替代2500多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0多万吨,极大改善了农村生活质量和农村环境状况。利用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发电,在变废为宝的同时,也有效地减少了环境污染。
(三)清洁能源产业布局已初步完成
为促进清洁能源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已将“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11.4%”确定为约束性指标。其中,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专项规划中,也明确了各类清洁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布局。截至2014年底,我国生物质年利用量已超过3000万吨标准煤,风电累计并网装机9637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2805万千瓦。
(四)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逐步推进
近年来,我国洁净煤技术发展迅猛,煤转化利用已从焦炭、电石、煤制化肥产品为主的传统产业,逐步向石油替代产品为主的现代煤化工转变。目前,我国煤化工技术、产能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同时,天然气替代煤效应也逐步显现,2014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870亿立方米,占到能源消费的6%。油品升级和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也促进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二、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清洁能源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清洁能源发展涉及诸多政府部门,缺乏统一协调、推进和监管的工作机制,造成资金投入分散、资源缺乏共享、平台重复建设、项目多头申报等问题。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但一些政策过于宏观、缺乏细则,难以落实。其中的一些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还需加大执行力度。
(二)清洁能源发展规划需进一步统筹规范
一些地方规划目标与国家规划目标衔接不够,重规模轻消纳,导致地方新能源开发规模远超当地消纳能力。核准权下放后,清洁能源行业发展和宏观管理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出现了“地方点菜国家买单”现象,不利于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电网发展规划和清洁能源发展规划不统一,虽然生物质能、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专项规划均已颁布,但电网规划一直没有出台,导致清洁能源发展与电网规划脱节。此外,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但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急需国家层面制定特殊扶持政策。
(三)清洁能源应用市场需进一步培育扶持
我国分布式电源输送距离短、需求大,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但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权责不清,且项目开发商、建筑物业主、用能单位由于利益分配容易产生分歧,缺乏长期稳定性,导致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困难。同时,作为未来重要的交通工具,新能源汽车充换服务普及度、可靠度等方面亟待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制约新能源汽车商品化,城市公共区域和居民小区充换电设施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设计。扶持和补贴政策也缺乏系统性,扶持主体未侧重于企业,且偏重于整车企业,扶持效果不佳。
(四)清洁能源消纳和输送需进一步合理布局
电网建设项目涉及立项、规划、审批、核准、评估等多个环节。由于相关环节特别是电网规划滞后,使得电网建设进度远落后于地方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度,导致电网建设滞后和调峰能力不足,清洁能源消纳和输送受阻,弃风现象尤为严重。同时,储能技术研发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但国家尚未出台储能相关电价政策,导致企业暂无收入弥补储能电站的日常运维费用和折旧费用,不利于企业发展。此外,分布式能源发电和微电网建设方面存在的制度约束也制约了分布式能源大规模开发应用。
三、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理顺体制机制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修订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有利于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清洁能源管理协调机制,大力转变政府职能、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办事效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发展清洁能源的积极性。加大清洁能源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执行力度,进一步完善对清洁能源的项目支持、财税和价格补贴、成本与风险分摊机制等优惠政策并保持相关政策的延续性,特别是税收政策应综合考虑地方、电网和发电企业利益。进一步研究扩大清洁能源的补贴范围,推出更加系统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清洁能源补贴政策。
(二)统筹规划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增强国家规划实施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确保国家和地方清洁能源规划的协调一致和相互配套。尽快出台电网发展的相关规划,落实新能源基地消纳市场和配套电网工程,从源头上保证清洁能源规划与电网发展规划的协调发展。加快制定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发电分地区、分建设计划,实现清洁能源健康有序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的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着力解决边远地区清洁能源一次性投入后带来的管理、维护等后续问题,鼓励当地发展微网和局域网。
(三)加快培育清洁能源应用市场发展
研究制定光伏发电项目用地面积核定办法和审批程序,尽快出台操作细则,规定分布式电站电价及电价补贴流程。根据新能源汽车特点制定准入监管制度,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建设原则,防止垄断。新建商品房的停车位要配备充电电源,在公共场所建设充电桩,设置专用停车位,对老社区也要制定建设充电设施的改造计划。公交、环卫、政府用车要率先实现电动化。政府研发和产业化扶持资金要向企业倾斜。在购买和使用环节实施鼓励政策,特别是在市场启动初期,可以直接免费发放电动汽车牌照。
(四)稳步提高电网清洁能源消纳和输送能力
要加快输送通道建设,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统一调度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消纳间歇性电源,确保清洁能源发电优先输送。在充分考虑用户、企业与地方政府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智能电网国家标准,所选技术路线应留下足够的升级空间,为将来升级改造提供方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示范并推广储能项目,单独核定储能容量电费,将储能项目电价高于当地燃煤脱硫标杆电价部分通过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进行补贴。
(五)大力开展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
加快研发现代煤制油化工技术,科学合理地规划产业布局。引导煤制油化工向规模化、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有序发展。进一步促进洁净煤产业发展。继续实施“上大压小”,全面开展燃煤机组的脱硝、脱尘、脱硫改造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天然气供应数量和质量,增加常规天然气产量,积极推动煤制天然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生产。
第五篇:我国能源现状分析
我国能源现状分析
(l)人均能耗水平低。人均能耗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情况一样,1993年中国商品能源人均消费量为943公斤标准煤(1995年为1065公斤),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7%。家庭人均用电量只有62千瓦小时,不到美国的2%。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过多,使得大幅度提高人均能耗水平非常困难。
(2)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由于中国尚处在工业化初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构成和管理均较落后,加之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能耗水平长期居高不下。现在中国的产值能耗约为中等收入国家的2.5倍,工业发达国家的4倍,主要工业产品的单位能耗要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出30%~90%。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29%,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如果把开采效率32%计入,则从开采、加工、转换、运输到终端用新设备的总效率只有9%,不到发达国家的1/2。
(3)农村能源矛盾突出。中国有8亿人生活在农村。当前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70%依靠生物质能,估计每年当作燃料烧掉的薪柴达1.06亿吨标煤,秸秆1.53亿吨标煤,从而造成大面积森林破坏和减少土壤有机质。近些年来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使用商品能源数量直线上升,1993年已达1.8亿吨标煤。同时,由于现有农村电气化水平很低,1994年农村人均拥有电量仅275千瓦小时,全国还有7000万人口没有用上电。因之,今后整个农村能源供应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4)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石油。中国能源资源总的来说比较丰富多样,全国到1993年1月l日经地质勘探证实的煤炭储量为9863亿吨,其中相当于世界能源委员会定义的探明储量约占30%。探明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石油预测总资源量达940亿吨,其中累计最终可采储量158亿吨。天然气预测总资源量60万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经济开发装机容量2.9亿千瓦,发电量12600亿千瓦小时,居世界各国首位。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太多,人均能源资源就显出相对不足。煤炭人均探明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石油人均可采贮量,按美国《油气杂志》的数据计算为2.9吨,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1.6%。显然这将成为我国长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
(5)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特殊困难。中国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且不说50年代煤炭占到一次商品能源消费量的92%~95%,即使自60年代中期石油大量增产之后,煤炭的比重最低也在69.9%(1976年),整个80年代则在72%~76%之间,90年代前半期一直在75%左右。1995年为12亿吨的煤炭年产量提供了全国70%的工业燃料和动力,60%的化工原料和80%的民用商品能源。煤炭占用了铁路运力的42%、公路的25%和水运的20%,全国大部分大气污染和相当一部分水污染直接或间接来自煤炭的燃烧与加工(1992年全国SO2排放量1685万吨,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其中的90%和70%是烧煤造成的)。预计今后二三十年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有质的改变,也就是说能源需求的增长仍将主要靠增产煤炭来满足。这样,将必然继续加大煤炭对运输、环境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