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朴素的人生哲理
1、庸人败于惰,能人败于傲
世上两种人必定惨败,一种是懒惰之人,另一种是骄傲之人。前者什么事都想在“明日”再做,结果总是一事无成;后者瞧不起天下所有人,自认为自己最聪明,常常招来他人的不满和怨恨,于是往往受人诋毁、咒骂,最后被恶意的诽谤所吞没。
2、不必一味讨好别人
讨好每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讨好每一个人,等于得罪每一个人。刻意去讨好别人,只会使别人产生厌恶。亲近别人要自然,“投机”心态要改变。有时间讨好,不如踏踏实实做事,讨好别人总是靠不住,自己努力才实实在在。
3、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坏的生活不在于别人的罪恶,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变得恶劣。让生活变好的金钥匙不在别人手里,放弃我们的怨恨和叹息,美好生活就垂手可得。我们主观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观上却没有好的生活,其原因是总想等待别人来改善生活。不要指望改变别人,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4、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
人生是如此的短暂,哪有心思去浪费呢?有智慧的哲人曾经说过:“大街上有人骂我,我是连头也不回的,根本不想知道这个无聊之人!”我们既不要去伤害人家,也不要被别人的批评左右,还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先踏踏实实学好本领再说。特别在少年时要全力以赴学本领,不要分心。
5、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学会自己欣赏自己,等于拥有了获取快乐的金钥匙.欣赏自己不是孤芳自赏,欣赏自己不是唯我独尊,欣赏自己不是自我陶醉,欣赏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自己给自己一些自信,自己给自己一点愉快,自己给自己一脸微笑,何愁没有人生的快乐呢?!经常要自己给自己过节,学会寻找愉悦的心情。
6、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
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庸俗的评论会湮灭自己的个性,世俗的指点会让自己不知所措。为钱而钱会使自己六亲不认,为权而权会使自己胆大妄为,为名而名会使自己巧取强夺。真实的我在刻意的追逐之中,会变成一张张碎片随风飘扬,世俗的我已变得面目可憎。
7、极端不可取
有些人常常因为忧虑过度,而导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些人却因为麻木不仁,造成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前者常为寻找理性而痛苦,因聪明过头而衰亡,愚蠢的根源在于什么都懊悔。后者不知悔恨为何物,整天稀里糊涂地生活,活着与死去没有什么区别。
8、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自己的伤痛自己清楚,自己的哀怨自己明白,自己的快乐自己感受。也许自己眼中的地狱,却是别人眼中的在堂;也许自己眼中的天堂,却是别人眼中的地狱。生活就是这般的滑稽。不要总疑春色在人家,关键在于自己心态的调整。
9、喜欢自己才会拥抱生活
盲目自大自尊,是骄傲无知的人生,一味自暴自弃,是消极悲观的人生。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困难,喜欢自己比喜欢别人更不容易。拥有健康的恰当的自尊心理,面对挫折会表现得格外坚强。不为外界的诱惑而丢失自我,不为一时的挫折否定自己。时时客观冷静地评价自己,每每乐观中肯地赞赏自己。若连自己都不爱,还能爱别人吗?喜欢自己吧!
10、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莫被一时之得失冲昏头脑,一味陶醉于暂时的胜利。自己一定要居安思危,切莫居功自傲,洋洋得意。陶醉胜利,意味着驻足停顿陶醉胜利,意味着失去警惕。人生路上要永不松懈,胜利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路标。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莫为一时之得所迷惑,谁笑得最晚,谁笑得最开心。
11、重要的是活得充实
把每一天过好是最大的幸福,快乐源于每天的感觉良好。总忧虑明天的风险,总抹不去昨天的阴影,今天的生活怎能如意?总攀比那些不可攀比的,总幻想那些不能实现的,今天的心灵怎能安静?任何不切实际的东西,都是痛苦之源,生命的最大杀手是忧愁和焦虑。痛苦源于不充实,生活充实就不会胡思乱想。
12、愉悦的根基在自己身上
一般人总是将人生的愉悦,寄托在外界的事务上,依附于世俗的认同上。百般看重地位、财产,以及待遇、名誉等东西,自己一旦失去这些,便是沉重的打击,常会痛不欲生,其幸福和快乐的根基也随之毁灭。假如自己真是这样过生活,那么快乐离我们是相当遥远的。为什么要让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快乐程度,把握好自己。
13、感觉幸福就是幸福
许多人都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幸福;有的虽然得到了,其代价却巨大无比。许多哲人都说,幸福是种感觉,就如同“佛”就在你我心中。幸福的感觉随满足程度而递减,与人的心境、心态密切相关。先哲们说:得之愈艰、爱之愈深,拥有幸福,常思艰难。一个人总是感觉不到幸福,是自己的最大悲哀。幸福是种感觉,不知足,永不会幸福。
14、别人的恩泽要牢记
目光短浅的人总是“忘恩负义”,危机时到处求助,事成之后再不露面。求人时信誓旦旦,得逞后胡作非为。这种人最被人鄙视。“忘恩负义”让朋友伤心,“忘恩负义”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忘恩负义”只得益于一时,却会永远失信于人。切忌过河拆桥过河拆桥,会断了自己的后路。
15、凡事要留有余地
每一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遭遇到完全不同的“三种人”。第一种是能够理解、欣赏和器重自己的人;第二种是曲解、中伤甚至排斥自己的人;第三种人是与自己毫无关系、无关痛痒的人。第一种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应当尊为师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第二种人对自己造成深深的伤害,需要智慧地远离,而不是烦恼和计较。对于第三种人要以礼相待、和平共处。了解不同的人,区别对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于己于人均是件痛苦的事情。以自己的威严强加自己的意志,别人只是口服而心不服,而且日久必生反抗之习。以自己的固执强加自己的意志,别人仅是默忍或是隐怒,但是日久也可能反目成仇。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与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认同。人与人是不可能一致的,不要以我为中心。
17、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
身处顺境必须格外谨慎,否则容易乐极生悲。人生得意的时候容易忘形,一忘形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于是恶念和恶行就会趁隙而入。身处逆境必须格外忍耐,否则容易早早夭折。人生失意的时候容易失态,一失态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于是消极和绝望就会趁隙而入。笑看人生潮起潮落,守住自己的心。
18、人生应当欢乐有度
适当的娱乐活动能调节情绪,无休无止的欢乐却易转益为害。物极则反,数穷则变。“大凡快意处,即是多病处。”“棋可遣闲,易动心火。…”一味狂欢尽兴是肤浅的人生,换来的往往是痛苦的悔恨。尽兴有度是达观的人生。乐极生悲不局限于娱乐方面,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欢乐与悲哀是伴生的,欢乐有度会使欢乐常伴。
19、一味忍让不可取
一味忍让,意味着丧失原则;一味忍让,意味着没有人格;一味忍让,意味着软弱可欺;一味忍让,意味着面临步步进逼的危险;一味忍让,意味着将走入绝路。有时候挺身而起、奋力反抗效果更好,得寸进尺是愚人常采用的计策,一再忍让反而助长其嚣张气焰。该出手时就出手,给点厉害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对得寸进尺者该迎头痛击,忍让不一定是好事。
20、多理性行事 少意气用事
做事不能只凭自己的感情,做事更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意气用事必有麻烦。有时自己的知觉是错的,事情并不是想象的这般简单,表象总是容易迷惑人心。理性做事不至于反复折腾,理性做事不会出现大的差错,理性做事才不会使自己后悔莫及。切记:凡事都不能太冲动!不能只跟着感觉走,多思考才能不后悔。
第二篇:最朴素的20个人生哲理
最朴素的二十个人生哲理
1、庸人败于惰,能人败于傲
世上两种人必定惨败,一种是懒惰之人,另一种是骄傲之人。前者什么事都
想在“明日”再做,结果总是一事无成;后者瞧不起天下所有人,自认为自己最
聪明,常常招来他人的不满、怨恨、诋毁、咒骂,最后被恶意的诽谤所吞没。
2、不必一味讨好别人
讨好每一个人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讨好每一个人等于
得罪每一人。刻意去讨好别人,只会使别人产生厌恶,亲近别人要自然,“投机”心态要改变。有时间讨好,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事情,讨好别人总是靠不住的,自己努力才实实在在3、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我们常常无法改变环境,无法短时间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4、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
我们既不要去伤害人家,也不要被他人的看法左右,还是按照自己的愿
望,先踏踏实实学习本领再说。特别是在少年时要全力以赴学习本领,不要分心。
5、别总是自己给自己过不去
要学会欣赏自己,但不是孤芳自赏、不是唯我独尊、不是固步自封,自己使自己愉快。
6、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
终身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庸俗的评论会使自己的个性淹没,世俗的指点会使自己不知所措。为钱而钱会使自己六亲不认,为权而权会使自己胆大妄为,为名而名会使自己巧取豪夺。从而失去自我,而世俗的我已变得面目可憎。
1(3)
7、极端不可取
有些人常常由于忧虑过度,而导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些人却因为麻木不仁,造成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前者常为寻找理性而痛苦,因聪明过头儿衰亡,愚蠢的根源在于什么都懊悔。后者不知悔恨为何物,整天稀里糊涂地生活,活着和死去没什么区别。
8、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自己的伤痛自己清楚,自己的哀怨自己明白,自己的快乐自己感受。也许自己眼中的地狱却是别人眼中的天堂,生活就是这般滑稽。不要总疑春色在人家,关键在于自己心态的调整。
9、喜欢自己才会拥有生活
盲目自尊自大是骄傲无知的表现,以为自暴自弃是消极悲观的人生。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重要更困难,喜欢自己比喜欢别人更重要更不容易,(所以在指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了解自己)。拥有健康恰当的自尊心理,面对挫折会表现得格外坚强,不为外界的诱惑而丢失自我,不为一时的挫折而否定自我。时时客观冷静地评价自己,每每客观中肯地赞赏自己
10、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莫为一时只得冲昏头脑,一味陶醉于暂时的胜利,一定要居安思危,切莫居功自傲、得意忘形,陶醉胜利意味着驻足停顿、失去警惕。人生路上需要永不松懈,要想取得最后胜利,只有努力、努力、在努力。莫为一时只得所迷惑,谁笑得最晚,谁笑得最开心。
11、别人的恩泽要牢记
目光短浅的人总是“忘恩负义”,危机时到处求助,事成之后再不露面。求人时信誓旦旦,得逞之后胡作非为。这种认知得益于一时,却会永远失信于人,切忌过河拆桥,会断了自己的后路。
12、凡事要留有余地
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生命路程中,遇到完全不同的三种人:能够理解、欣赏、器重自己的人;曲解、中伤、甚至排斥自己的人;于自己毫无关系毫无痛痒的人。第一种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应当尊为师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第二种人对自己造成深深的伤害,要智慧地远离,而不是烦恼和计较;第三种人要以礼相待和平共处。了解不同的人,区别对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人,于己于人都是件痛苦的事。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与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赞。人与人是不可能一致的,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14、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
身处顺境必须格外谨慎,否则很会乐极生悲。身处逆境必须格外忍耐,否则容易早早夭折。人生失意的时候,容易失态,意识太久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于是消极和绝望就会趁隙而入。笑看人生潮起潮落,守住自己的心。
15、人生应当欢乐有度
设当的娱乐活动能调节情绪,无休无止的欢乐却易转益为害。物极必反,数穷则变。“大凡快意处,即是多病处。”一味狂欢尽兴是肤浅的人生。尽兴有度是达观的人生。欢乐与悲哀是伴生的,欢乐有度会使欢乐常伴。
16、一味忍让不可取
一味忍让,意味着丧失原则,没有人格。有时候挺身而出、奋力反抗效果更好,得寸进尺是愚人常用的计策,一味忍让反而助长其嚣张气焰,该出手时就出手,给点厉害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17、多理性行事,少意气用事
凡事三思而后行,任何草率的行动和言论均是卑劣的象征。凡事不能太冲动,
第三篇:厉行节约 勤劳朴素
厉行节约 勤劳朴素
——蒋恒宇“勤俭节约”事迹推荐材料
他,名叫蒋恒宇,今年十二岁,就读于我校六年级一班,是我校大队部宣传委员和卫生监督大队大队长,六一班班长,品学兼优。他和我校绝大多数学生一样都是来自于农村的一名孩子,农村的成长经历让让他深刻的体会到贫穷的艰辛,他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深刻感受到父母各种不容易和辛酸,没有什么经济收入,书本费和生活费都是父母打工用辛勤汗水换来的!因此他尤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学习生活中,厉行节约,勤劳朴素。
在学习方面,他率先垂范勤俭节约。使用学习用具,不浪费纸张,不追求时尚学习用品,将用过的纸张用来当草稿纸,并感染着身边的同学,时常鼓励他们要勤俭节约。作为学校的卫生监督员经常巡楼查看卫生,偶尔会看到厕所的水龙头没关上,他就毫不犹豫走过去关上它,以防水资源的浪费。每次下课时,他都会主动关闭电灯、电扇等,不让资源流失走。而且,同学们在饮水机那里接水时,通常会有水漏出来,他总会及时提醒他们,要节约用;
在生活方面,他也节约地利用资源。譬如说同学们在宿舍洗完衣服的水,他都会拿去浇花或者冲厕所,将水重复利用。每天上课他都会自己从宿舍带水过去,从来都没买过商店那些精装饮料。有时候父母看到他穿的衣服很陈旧,要给他添置洗衣服,可是他坚决反对,因为他觉得衣服只要有几件日常穿的就行,不需要那么多,而且,就算买衣服也不会去挑那些名牌,朴素一点就好,像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有的还没有很好的衣服穿,所以他不会随便把衣服扔掉,会将那些捐给需要的人们。在学校三餐吃饭时,别的同学都买6.5元一份的饭菜,可是他特别节约,只要1元的米饭,1元的素材,他经常给同学们说:“能够吃饱就行,也不会浪费粮食,不浪费一粒米,要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要对的起天地粮心”。
他还经常在班里交流说:“勤俭节约是一点一点的积累下来的,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节俭利用资源,节约可以节约下来的物质,在任何方面都要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勤劳致富,“多做事,少说话”!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承着这勤俭节约的品德。”
第四篇:朴素的成语
朴素的成语
朴素的成语1
锦衣玉食
锦衣:精美华贵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饮食。华丽的服装;珍美的饮食。形容生活豪华奢侈。含褒义。一般作宾语、定语。
吃苦耐劳
耐:受得起;禁得起。能经受困苦的生活;也禁得起劳累。含褒义。用来形容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一般作定语。
荆钗布裙
钗;妇女别在发髻上的饰物。荆条当作钗;粗布做成裙。形容妇女朴素的服饰。多指贫家妇女的'装束。含褒义。一般作主语、定语。
粗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质而不俚
质:朴素、单纯。俚:粗俗。质朴而不粗俗。亦作“质而不野”。
朴素无华
俭朴:不浮华。
不以为意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动宾式;作谓语;形容不在意
质而不野
〖解释〗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布衣蔬食
蔬食:蔬菜和谷类食物。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形容生活清苦
三平二满
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
粗茶淡饭
粗:粗糙;淡饭:指没有多少下饭的菜。指粗糙简单的饭食;形容生活俭朴清苦。也作“淡饭粗茶”。可用来形容饭食简单或生活俭仆;清苦。一般作主语、谓语、宾语。
黜衣缩食
节衣缩食,指在生活上省穿省吃,力求节约
家常便饭
家中日常饭食。也比喻常见的、平常的事。现在多用来形容平常的事情。一般作宾语、定语、分句。
利害相关
指有密切的利害关系。
抱朴含真
抱:保;朴:朴素;真:纯真、自然。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玷污、损伤人的天性。
山珍海味
山珍:山里产的珍异食品;海味:海里的美味食品。指山里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现泛指各种美味佳肴。用作褒义。一般作主语、宾语。
粗衣粝食
粗:粗劣;衣:衣服;粝:差的;食:事物。形容生活清苦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生活清苦
衣不完采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紧缩式;作谓语、定语;比喻衣着朴素
见素抱朴
见“见素抱朴”。
朴实无华
质朴实在而不浮华。
椎髻布衣
椎形发髻,布制衣服。指妇女朴素的服饰。
敝帚自珍
敝:破的;坏了;珍:爱惜。把自己家的破扫帚看成价值千金的宝贝;很爱惜。比喻东西虽差;自己却非常珍惜。用于自己的东西虽无价值;也舍不得扔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少私寡欲
寡:少;欲:欲望。指仆人的欲望很小。
布被瓦器
布缝的被子,瓦制的器皿。形容生活检朴。联合式;作宾语;指生活俭朴
节衣缩食
节:节约;节省;缩:缩减。省吃俭用;非常节俭。常用来指节约开支;使生活降至水平线之下。一般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钗荆裙布
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形容妇女装束朴素。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贫困
两袖清风
原指两袖迎风而起;飘飘扬扬的姿态。后比喻做官的时候;十分清廉;除衣袖中的清风之外;别无所有。现也指清贫;没有财产。也作“清风两袖”。含褒义。多用来形容为政清廉或虽辛苦地工作而生活却很清贫的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食不重味
味:菜肴。吃饭不要两样菜肴。形容生活俭朴。
朴素的成语2
【汉字书写】:朴素无华
【汉语注音】:pǔ sù wú huá
【成语出处】:明.宋濂等《元史.乌古孙泽传》:“常曰:‘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身一布袍数年,妻子朴素无华,人皆言之,泽不以为意也。”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有时指人的人品。
【朴素无华的意思】:质朴诚实而不浮华,比喻生活俭朴,不浮华。
【朴素无华的近义词】:质朴无华、朴实无华;
【朴素无华的反义词】:;
【朴素无华的故事】
南宋时期,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出征南宋,部队元帅唆都帐下的文书都由女真人乌古孙泽掌管。元军将兴华攻下来以后,唆都元帅命令士兵们屠城,此时乌古孙泽竭尽全力劝说唆都网开一面,终于使城里的老百姓们免遭杀身之祸。后来兴化地区由乌古孙泽管辖,当时刚打完仗,城里的老百姓们都一贫如洗,过着餐风露宿的生活。乌古孙泽这时收养了很多孤儿,并且给老百姓发放救济的粮食和衣服。这时有的官员想要把南宋战死的士兵财产都没收掉,乌古孙泽阻止他们并说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让他们的百姓承担这样的后果是不应该的。”乌古孙泽在兴化办了多所学校,并请先生来给大家教授儒家思想,在当地有文化的读书人眼里他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学堂里都挂着乌古孙泽的画像。史书上有记载乌古孙泽跟他的妻子过的生活是“朴素无华,人皆言之。”乌古孙泽不但生活检朴省吃俭用,而且还把平时节省下来的`租米都大公无私地捐给学校,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朴素无华例句】
鲁迅《二心集.夏娃日记.小引》:“又得译者将丰神伟达,而且朴素无华,几乎要令人觉得倘使夏娃用中文来做日记,恐怕也就如此如此一样。”
【朴素无华造句】
尽管他是一个身家上亿的达官贵人,但你第一眼看见他的时侯只有一种朴素无华的感觉。
一向低调的她身上穿着的衣服都是昂贵的奢侈品,只是看起来却朴素无华没有霓裳羽衣的感觉。
朴素的成语3
抱朴含真抱:保;朴:朴素;真:纯真、自然。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玷污、损伤人的天性。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晋·陶潜《劝农》:“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钗荆裙布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形容妇女装束朴素。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
呼吸相通呼气与吸气,朴素贯通。比喻认识一致,利害相关。
出处:明·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古诗十九首》十:“脉脉者有条有绪,若呼吸相通,寻之有端而即之殊远。”
艰苦朴素指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作风。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为实现这一远大的政治目的而在生活上竭力做到艰苦朴素。”
荆钗布裙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形容妇女装束朴素。
朴素无华俭朴、不浮华。
出处:《元史·乌古孙泽传》:“常曰:‘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身一布袍数年,妻子朴素无华,人皆言之,泽不以为意也。”
衣不完采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出处:《史记·游侠列传》:“衣不守采,食不重味。”
质而不俚质:朴素、单纯。俚:粗俗。质朴而不粗俗。亦作“质而不野”。
出处:《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质而不野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出处:《后汉书·班彪传上》:“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椎髻布衣椎形发髻,布制衣服。指妇女朴素的服饰。
出处:《后汉书·梁鸿传》:“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
第五篇:乡村朴素教学
乡村朴素教学
深掘山乡资源,创山乡美术特色
小学时的美术课对我们来说简直非常渴望,那时的课颜色很少,多是单色,很多学生买不起材料,但也画的津津有味,多年以后,我成了一位山村小学美术教师。几年时间的教学让我认识到现在农村的学习、教学条件和城镇相差不了多少。但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始终认为,农村自有农村的优势,只要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将会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一、就地取材,“材”源滚滚
我个人认为,“美术”其实就是生活缩影,应该是“我手画(制、贴、作„„)我心”。美术课不仅仅只与画笔和画纸打交道,而应该有更多的表现手法。孩子们不小心在白纸上留下的一个指印,折好的一架纸飞机,采集来的几片姿态各异的树叶,都能成为一件精致的美术作品。所以,在农村,是不需要担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在其广阔的天地里,有着极其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
如漫山遍野、形形色色的泥土,可以代替城里孩子的彩泥、橡皮泥,用来堆泥塑、做泥版画、浮雕等,不用担心数量、价格,孩子们“玩”泥的过程是快乐的、自由的,无疑,这样的学习结果也是高效的。
再如树叶,对城镇孩子来说,树叶是比较“金贵”的。在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里,虽然有绿化带、有公园,但那是有限制的,你不可以随意采摘,否则就有破坏环境的顾忌。在农村则不然,山林之中,田地之间,尽是大小不一,姿态各异,颜色缤纷的树叶、草叶。我们在带领孩子们采集时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观察、判断、审美能力。在指导孩子利用树叶进行拼贴、拓印„„时,又进一步提高了绘画、创作、动手能力。当孩子们用树叶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童趣的“金鱼戏水”、“森林运动会”、“小蝌蚪找妈妈”时,师生心里的激动与自豪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随处可见的树根、麦杆、卵石、花瓣、豆子„„都是我们的素材:让孩子们采集树根做根雕;教孩子们把麦杆染色扎成大公鸡;捡来卵石、苔藓制作成《灾后重建家园》;去田里摘来黄瓜雕刻成龙舟等等。越贴近生活,孩子们越喜爱。作为一名农村美术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利用身边的素材,从而引导学生去制作、去感受、去体验生活的美。
二、贴近生活,活灵活现
绘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它不像写作文那样抽象。大多数情况下,它是真实生活场景的一次再现。在孩子们的眼睛里,绿油油的麦田,清澈见底的小溪,茂密的树林,连绵不断的群山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些对城里孩子来说是奢望的画面,对农村孩子来说却是信手拈来。在教学《家乡的变化》时,我让孩子们先用自己的话来夸一夸家乡,孩子们竭尽所能,几乎引用了他们所知道的所有赞誉之词,最后,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这样是比不出来的,我画给你看,你就知道我的家乡到底有多美了。”于是,一个个孩子埋首认真画起来。下课铃声响起时,一幅幅色彩明丽、充满童真童趣的绘画作品交上来,让同公室的老师们赞不绝口。
在教学《劳动中的人们》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参加劳动时的情景画面。有的孩子说他曾经跟妈妈一起拔过萝卜,拔的时候要双脚蹬地,双手握住萝卜露出地面的部分,向上向后用力,才能很快的拔出来;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插秧的时候,太阳火辣辣的,他们的脸上流下黄豆一样大的汗珠,滴到田里还能溅起一朵朵小“浪花”„„其他诸如耕种、挑担、打柴、择菜之类的劳动场面对农村孩子来说,是真切具体的,它们都曾深深地烙进孩子的记忆里。要以此为内容进行创作,孩子只需要从大脑这个记忆库里提取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加以润色和丰富,就能得到一件优秀的作品。
三、开辟阵地,延伸课堂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儿童绘画的素材源泉,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要想收集丰富的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创作能力,光靠“纸上谈兵”不够,光靠“四十分钟”也不够,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营造积极、健康的创作氛围,开辟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农村相对城市来说,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它有着极其广阔的天地,可以少去像安全、经费之类的因素制约,让孩子们尽情地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光见识,增体验。例如,带领学生春游、秋游、参观菜市场以及组织各种活动,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细心揣摩、真切体验,从而获得丰富的绘画素材,厚积薄发,创出特色,画出精彩。
小学生情感直接,表现欲望强,在创作出较为优秀的作品时,总希望能够得到肯定,得到表扬,特别是想得到同伴们羡慕的目光。为此,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创设一个可供欣赏、交流、展示的平台,从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促其更自觉、更快乐的投入美术学习中。如“美化校园”一课中,我把全班同学科学组合分成5组,分别承包学校宣传栏的5块黑板报,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出一期“画报”,宣布将邀请校领导担任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投入此项活动。结果如我所愿,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创作技能,又美化了校园。
还有,相对城市来说,农村家庭的文化氛围要薄弱许多。这主要体现在家庭布置、学习环境等方面。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将自己的优秀美术作品(绘画、根雕、手工制作等)带回家,用来布置自己的小房间,甚至自己整个家。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内心充满成就感,还能获取家长的支持和肯定,从而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办“画展”、参加高一级比赛等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带动我们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向更高、更快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