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矿大自荐书
尊敬的中国矿业大学自主招生的领导:
您好!
我叫000,是000校的一名高三学生。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申请材料。
000是一个产煤大省,加之父亲是煤矿职工,自我出生起就与煤矿结下了渊远的缘分。时光荏苒,如今我已长大成人,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也日趋完善。我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煤炭工业是一个需要高新技术人才来推动其实现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的高科技领域。
贵校始建于1909年,是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百年的发展历程铸就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教学力量。她用自己开拓创新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为祖国能源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矿大丰富的教学资源,浓厚的学习氛围把我深深地吸引。希望有机会跨进中国矿大的校门,在其中受到难得的教育机会。
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我不仅在文化知识的掌握上有了提高,而且对未来人生道路的规划有了明确的方向。为了能给国家煤炭工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矿大将是我实现这一梦想的基石!
我从小性格开朗,学习刻苦认真,涉猎广泛。作为保送生来到了000学校学习。就读期间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尚可,多次得到学校颁发的奖学金。
在学习之余,我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高中三年获得了宋庆龄基金会设计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大赛等多项赛事与活动的各级奖项。在这些活动中我表现出了不俗的创新能力和团队领导能力。
虽然高三的生活是艰苦的,但绝不是枯燥乏味的。足球场上我奔跑呐喊;羽毛球馆中我拼抢扣杀;乒乓桌前我左扣右调;画板上我淡勾重抹… …
中国矿业大学是我的起航点,我愿意接过父亲的交接棒,沿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道路为祖国能源建设领域再造一颗新星!
我忠于自己的理想,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走进梦寐以求的中国矿业大学!恳请贵校能够接受我的申请,给我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
我心中有矿业大学,相信矿大心中也将有我!
此致
敬礼
申请人:000
第二篇:矿电专业自荐书
自荐信
尊敬的经理:
你好!
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惠读我的求职自荐信,我在贵公司网站上得知贵公司招聘技术员,并且一个贵公司的资深客户推荐我应聘该职位,所以我在此呈上我自己的自荐信,希望能加盟贵公司,并且接受贵公司的考核与挑选。我叫,我是即将在2012年7月毕业于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矿山机电专业的一名大专毕业生,在校期间接受全日制大专教育,在校期间对知识经过许多系统的教育,并且学习成绩优秀,在校期间也选修其他专业,掌握多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获得许多荣誉证书,并且取得许多职业技能证件。在实习期间获得许多工作经验。在实习期间曾向实习单位提出许多建议,单位领导也采纳,给公司带来许多经济效益,因在实习期间努力工作,勤奋学习,所以得到许多工友和领导的好评。
我在多年前曾学习过书法,从而写得一手好的毛笔字,能写楷、隶、篆等多种书体,并且在学校书法比赛中获得荣誉。我还喜欢运动,比较偏爱篮球运动,从而拥有一个健壮的身体。为人和善,诚信立根,是我人生奉行的的准则,但是我对一些事情依然有着独特的见解,或许有的时候还有些固执。但是我还是从大局出发,为单位带来最大的利益,我也喜欢拼搏,喜欢坚持,因为我相信拼搏可以造就成功,坚持可以带来胜利。虽然我很平凡,但我不甘平庸,我喜欢奋发努力拼搏,并且我绝对相信,只要心中那份对工作追求的执著、勇气、外加一份活力还在燃烧,这就是踏上成功的第一步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希望贵公司能够给我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一定会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工作岗位知识,一定不辜负公司对我的厚望,并为公司作出一番贡献,我希望您能看到我是这个职位的有力竞争者,并且希望能够等到面试通知。随函附上个人成绩单及其他证书复印件
最后再次感谢您的阅读,并祝贵公司事业更加成功,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求职人:
年月日联络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水库路3号院
通信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 467001
联系电话:***
第三篇:矿大在读证明
在 读 证 明 兹证明李小强,男,江苏省徐州市人,出生于1989年12月11日。该生于学习,学制4年,学号09070000,现在读。若按时修满学分并达到中国矿业大学毕业条件和学位授予条件,将于2011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特此证明。
学院审核人签字: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20年月日
20年月日中国矿业大学教务处
在 读 证 明 兹证明李小强,男,江苏省徐州市人,出生于1989年12月11日。该生于学习,学制4年,学号09070000,现在读。特此证明。
学院审核人签字: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20年月日
中国矿业大学教务处20年月日
第四篇:矿大百年校庆
摇篮·龙头·旗帜
——中国矿业大学暨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100年
罗承选
在举国同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中国矿业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00周年庆典,2009年10月18日已被定格为海内外17万矿大校友翘首期盼的节日。中国矿业大学因煤而生,因煤而兴,从诞生之日起,便与祖国煤炭工业同呼吸、共命运,鱼水相联,沉浮与共。百岁华诞注定会开创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纪元,100年的艰辛与奋斗,100年的嬗变与追求,100年的曲折与荣耀,其诞生开中国煤炭高等教育之先河,其壮大撑中国煤炭科教事业之大局,一部百年矿大史,从很大程度上讲也是一部浓缩的百年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史。A 诞生成长篇
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源头(1909—1949)
中国矿业大学前身——焦作路矿学堂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3月创立,当时国内虽已有个别高校开办了采矿科系,但作为整体面向煤炭行业的专科高校,焦作路矿学堂仍属首创,因此,焦作路矿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也是第一所私立工科高等学校,被公认为是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源头。
路矿学堂的创立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末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作为世界上最早开采和利用煤炭的国家之一,现代意义上的煤炭工业在我国起步甚晚,直到1876年,满清政府才兴建了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矿井——基隆煤矿,至1895年,全国虽已兴办现代煤矿10余处,但开采技术都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人才与技术空白成为我国煤炭工业起步阶段最难逾越的障碍。1898年6月,清政府与英国福公司在北京总理衙门签订了《河南矿务章程》,其中第13条规定:“福公司于各矿开办之始,即于矿山就近开设矿务、铁路学堂,由地方官绅选取青年颖悟学生二三十名,延请洋师教授,以备路、矿因材选用。此项经费由福公司筹备。” 后经反复争取,1909年,焦作路矿学堂终于诞生。
从路矿学堂创立到新中国成立,学校经历了河南福中矿务学校、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等多个办学时期,虽然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学校处境艰难,甚至几度停办,但老一代矿大人实业救国、科技兴煤的理想从未动摇,特别是进入上世纪30年代后,张仲鲁、张清涟先后主政焦工,并得到了孙越崎、翁文灏等的鼎力支持,孙越崎、翁文灏、张静愚、秦瑜、贝安澜(英籍)、刘镇华、张钫、胡汝麟、李文浩等一大批社会贤达先后担任焦工校董,河南省主席刘峙亲任校董会主席,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担任名誉校董并为学校题词“好学力行”。在这些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实力与日俱增,先后汇聚了包括王冠英、任殿元、石心圃、李钟美、张鸣韶、马载之、孙景雅、胡伟
三、丁观海(丁肇中之父)在内的一批知名教授和矿业专家。当时从院长到教授,多有留美经历和工程实践经验,学校教学体系也以美国科罗拉多矿务大学、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为蓝本,实行学分制,多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授课,采矿系、冶金系、路工系和水利系“四科并立,设备可以互相利用,教员可以专授所长,学生可发展个性”,到30年代中期,学校名声日振,“可与海内工程学府相颉颃矣”,学校办学进入鼎盛时期。此后抗战西迁,在董事长孙越崎的领导下,学校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人员建制和设备仪器,在陕西城固与国立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组成西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汇聚了当时国内的工学精英,成为抗战时期与西南联大南北齐名、理工互补、堪称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璀璨的双子星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纵观建国前40年的发展历程,学校开启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先河,也为中国煤炭工业艰难的肇始阶段播下了极其宝贵的火种。据不完全统计,从1909年到1949年,解放前学校共培养采矿、冶金、土木、机械类人才460多名,毕业后,他们大多义无反顾地奔赴祖国的煤矿一线,以科学技术知识报效祖国。其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如著名材料及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著名材料及冶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恒志,著名材料与金属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恒德,著名物理冶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沛霖,著名电机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景德,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秉聪,著名探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广志等。据统计,到1942年,我国煤炭产量达到了6568万吨,这与早期焦工校友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学校为我国煤炭工业的现代化转型培养了急需的本土化优秀科技人才。B 发展壮大篇
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龙头(1949-1999)
新中国成立后,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创建了中国矿业学院。从1949年到1999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中,虽几经曲折,但学校却抓住了两次至关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建国之后,成为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迁校首都,并在院系大调整中,实现了全国最优秀矿业高教资源的整合,办学实力得以快速提升。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走出华蓥山建校徐州,迎着改革的春风,全面走上中兴之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壮大,学校逐渐成为中国煤炭高等教育领域的龙头。1951年,在中国矿业学院的成立大会上,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说:“中国有这样的矿业学院,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矿业学院的成立,反映了中国矿业发展的光明前途。”1984年,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莅临学校视察,指出:“中国矿院是中国煤炭教育战线的龙头,龙头摆得好,煤炭教育就发展的快,人才就出的多,煤炭工业的基础就牢固,风吹不倒,雨淋不垮!”。两任部长的评价正是对矿大在煤炭科教领域地位准确而生动的描述。1.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
早在1949年4月,解放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去,人民政府就派员赴苏州接收了颠沛流离中的焦作工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划归燃料工业部领导,为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开发矿业”的号召,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对人才与科技急需的形势,国家决定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筹建中国矿业学院,并从焦作迁址天津,任命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兼任中国矿业学院院长。1952年是学校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份,学校迎来了两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其一是燃料工业部决定学校迁京办学。6月15日,中央批准学校在北京建校。当时指导学校迁校的苏联顾问对学校发展进行了美好的规划:“在目前之天津中国矿业学院的基础上即将发展起来的北京中国矿业学院,应当成为这样一个教育中心:它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煤矿工业培养高级技术干部,为科学调查研究所培养科学工作者,为高等和中等技术学校培养教授和师资。”为支持学校建设,1952年9月,燃料工业部专门成立了“中国矿业学院院务研究指导委员会”,由刘澜波副部长任主任委员,煤矿管理总局局长刘向
三、中国矿业学院副院长吴子牧任副主任委员。并明确要求各局、矿在介绍推广先进经验时应及时通知矿院,以便矿院指派教师参加学习,现场部门对重要经验或专门技术问题的总结,务必同时抄至矿院一份或数份等。以上措施对促进学院理论联系实际、人才培养与煤矿生产建设的需要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1953年,学校完成了京津合校,并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其二,在全国院系大调整中汇聚新的力量。1952年8月,教育部作出《关于采矿系调整的指示》,按指示要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采矿科系师生并入中国矿业学院,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奠基者何杰教授、我国第一台水力发电机、第一台材料试验机、第一台飞机发动机的设计者邓曰谟教授,还有汪泰葵、张熙年、任德树、王绍瀛、杨德均、杨善元、刘宝忠等一大批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学校汇聚了当时我国煤炭高教领域最优秀的师资,当时主持学校工作的吴子牧副院长将这次调整评价为“华北的采煤工作者会师了,这将会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潜力。”完成迁址北京和院系调整后,学校的办学规模有所扩大,师资力量大大增强,发展定位更加明晰,为50年代进入北京“八大学院”时期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同时,新中国矿业高等教育的格局基本确立,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学校肩负起了振兴新中国煤炭科教事业的历史使命。
20世纪50年代初,矿院仿照苏联模式,面向行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逐渐成长为新中国煤炭科技人才的摇篮。1953年,矿院在行业内率先培养研究生。1954年,矿院最早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55年,矿院开办了煤炭行业内最早的夜大学和函授教育,并承担了煤炭部在职干部的业余培训工作。作为全国煤炭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矿院还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南矿冶学院、东北工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学院、重庆大学、云南大学工学院高校的相关专业教师进修培训,开设的采矿、矿山机械研究生班积极接纳兄弟院校和有关厂矿企业人员学习进修。1958年,在大跃进的背景下,我国煤炭高校数量迅速增长,由当时北京矿业学院、合肥矿业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和淮南工业学院前身)两所迅速增加到十余所,如在中南煤业工业学校的基础上,在原焦作工学院旧址建立了焦作矿业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前身);在阜新煤矿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阜新矿业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前身);在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山东煤矿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前身);太原煤矿学校、太原采矿学校合并成立了山西矿业学院等,这些学校在创立之初,无论是师资还是教材、教学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依托于北京矿业学院,矿院因此成为新中国煤炭科教人才的摇篮。2.改革开放中走向中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开始拨乱反正,我国科教事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徐州建校、管理体制改革和“211工程”建设成为改革开放前20年学校发展壮大并走向中兴的“三部曲”。建校徐州,迈出了走向中兴的第一步。文革后期,学校被迁往四川重庆华蓥山建校,学校发展遭受了重大挫折。文革结束后,在党中央和小平同志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学校迁往我国煤炭重工业基地——徐州。1979年,徐州校本部破土动工,并在北京留守处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其作为二级单位隶属徐州校本部领导。1997年,原国家教委在研究生部基础上批准成立北京校区。1984年12月22日,学校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煤炭部部长高扬文激情满怀地发表讲话:“中国矿业学院的正式建成移交,是我国煤炭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今年我国统配煤矿有1300多万吨新井投产,这是值得高兴的,但是,建成一所高等院校比建成几座矿井更有它的特殊意义,更值得高兴!” 91岁的老焦工创始人之一孙越崎出席典礼并题词:“第一流矿院,培养第一流人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学校题词:“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应邀参加典礼的国际友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林奇说:“我们有幸参加了中国矿业学院的竣工典礼。这一精彩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中国矿业学院将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矿业学院之一。”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成为煤炭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矿大(1988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积极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成为这一阶段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在煤炭部的领导下,学校对教学、科研、学科、研究生教育、后勤管理等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83年,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分会的前身煤炭高等教育顾问团在矿大校本部成立,10月,《煤炭高等教育》创刊。1989年,矿大董事会成立,建立起学校产学合作新模式。通过校办企业改革、校、院、系三级管理改革、“四条线”财务管理改革等,进一步增强了矿大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活力和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办学效益,这些改革为矿大进入新世纪之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使矿大成为新时期我国煤炭高等教育战线上的改革先锋。
成为唯一跻身 “211工程”建设的煤炭院校。1994年11月份,矿大成为进入 “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首批高校之一。作为唯一跻身“211工程”建设的煤炭院校,此项工作得到了煤炭部及广大煤炭企事业兄弟单位的鼎立支持。部长王森浩提出了全煤炭企事业单位共建矿大的设想,副部长范维唐表示,“211工程”是出人才、出成果、上水平、上效益的工程,是整个煤炭行业的大事情。尽管煤炭生产处于困难时期,煤炭部党组还是决定要坚定不移地支持矿大,通过“211工程”把学校建成世界一流的矿业大学。因此,矿大作为煤炭院校中唯一跻身“211工程”建设的高校,既代表了我国煤炭科教领域的最高水平,也肩负着全煤系统在行业低谷时期以科教引领行业振兴的期望。
从1949年到1999年的50年中,学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煤炭高教领域当之无愧的龙头。据统计,50年中,学校共培养研究生3441人、本科生30048人,占全国煤炭高校培养总数的22.7%、63.3%。改革开放头20年,矿大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发明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4项、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分别占到了全国煤炭高校获奖总数的100%、75%、58%、37.5%。学校有10名教师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占全煤炭高校的62.5%。文革前,矿院完成了包括精选高炉石墨、我国第一台刨煤机、重介质选煤和水力旋流器等一批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直到1993年,矿大一直为全国煤炭高校中唯一的博士点授权单位,1984年,矿院培养了新中国煤炭行业第一位工学博士。1982年,发现建立了腕足动物的一个新超科——二迭贝超科(当时腕足动物72个超科中只有2个是由中国人建立的)。1986年,经“六五”科技攻关,“水煤浆制备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3年,矿大专利申请数列清华、浙大之后,居全国高校第三名。1994年,陈清如教授主持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干法选煤厂。同年,我国第一台采掘机器人在校内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煤矿机器人的研究步人世界先进行列。1996年,余力教授主持的煤炭地下气完成了工业化试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工业性地下气化基地。江泽民总书记对此项目进行批示:“中国矿业大学煤炭地下气化试验从煤炭资源的充分利用及经济效益来讲,值得进一步研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盛赞这一课题是“矿业与化学工业的结合”。C 再创辉煌篇
中国能源科技的一面旗帜(1999-2009)特色与品牌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法宝。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包括煤炭院校在内的行业办学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全国十几所煤炭高校先后划归地方管理,并纷纷更改校名,调整办学定位,但矿大坚持办学定位不动摇,将保持特色,发挥优势,继续高擎矿业大旗,立足煤炭工业主阵地作为学校跨入新世纪的重要战略选择,在此基础上,面向未来,积极向新能源领域拓展,已成为新时期我国能源科技领域的一面旗帜。1.立足行业,彰显特色,为我国煤炭工业的振兴贡献力量
2006年底,矿大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首批试点的5所高校之一,这标志着学校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备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这与学校近年来着力打造传统的特色和优势是分不开的。在原煤炭系统16所院校中,矿大国家重点学科数占60%,二级学科博士点数占35%,博士后流动站数42%。采矿、地质、安全等5个本科专业稳居全国第一。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实验室、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治理工程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都具有鲜明的矿业特色,均代表了我国煤炭科技领域的最高平台。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全部为我国矿业类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
在人才培养方面,近5年矿大共招收采矿、地质、安全、矿建、选矿等8个煤炭主体类本科生4056人,且年均保持10%左右的递增趋势。同期煤炭主体专业毕业生到煤炭行业就业2795人,占主体专业就业人数的83.16%。2003年,学校在煤炭行业内率先实现对口单招本科生,极大地缓解了煤炭主体专业的人才短缺之急。2004年,开始单独招收煤炭企业优秀技术骨干来校攻读研究生,开启了一条为煤炭系统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新渠道。矿大面向行业培养人才的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肯定,2009年6月,温家宝总理亲笔题词勉励学校部分赴西部及煤炭生产一线的毕业生:“同学们:基层艰苦地方需要你们,那里大有可为,希望同学们努力奋斗!”在科学研究领域,矿大加大了与大型煤炭企业的合作力度,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10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64项,实际使用科研经费14亿元。在历年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评比中,获奖数稳居第一位。2008年,学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全部是与煤炭企业产学合作结出的硕果。2008年,为加强与煤炭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和产学研高层次合作,矿大成立了企业战略联盟指导委员会,当年便与先后十几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发起成立了“煤炭高效开发产学研联盟”,为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和新模式搭建了一个新的高水平平台。
2.面向未来、开拓创新,努力引领地方产业科技发展走向
近年来,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日益代表了新兴工业化的未来,对传统能源行业也形成了巨大挑战,对此,矿大敏锐地注意到当前能源科技的发展态势,在与新能源相关的洁净能源、生态环境、光伏材料、机电装备等领域,积极寻找新的生长点,已取得初步成效。“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筹建成为最为显著的标志性成果。该中心是在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的大力倡导下,旨在中德两国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以煤矿安全开采技术与装备、新能源、矿区生态环境、先进制造业、节能减排等为主要研究领域,集人才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品制造为一体的产学研国际合作平台。施罗德先生将亲自担任中心名誉主任。该中心将依托矿大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努力建成国家级国际联合重点科研机构。2008年4月,施罗德先生高度评价这一项目为“典型的中德合作范例”。2009年1月29日,在中德两国总理的见证下,有关方面在德国共同签署了该项目协议。此外,矿大极参与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主动出谋划策、打造平台,全方位提升校地合作水平,在促进徐州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技术与智力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2008年底,矿大与市政府签署了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市校科研项目合作协议,省长罗志军对矿大在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中所作出的努力予以肯定。
纵观当今世界,以新能源产业为龙头的新兴工业化发展方兴未艾,绿色开采、洁净利用、煤炭气液化、深加工技术将成为未来煤炭工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在此背景下,我国煤炭高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矿大如何继续保持在煤炭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煤炭工业母体、引领行业科技未来走向方面任重道远。因此,希望矿大在新能源科技发展的广阔舞台上能够有所作为,继续做出开创性成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00年来,学校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成功之路。先后培养出包括20多位两院院士,20多位共和国的部长、省长,几十位大学的书记、校长,几百位大型企业负责人,几万名优秀科技骨干在内的17万余名毕业生。结出一大批具有开创性、影响深远的科技硕果,涌现出一大批站在行业发展最前沿的科技领军人才。同时,历届师生秉承“爱国爱校,学煤兴煤”之传统,积淀形成了“勤奋、求实、进取、奉献”的校风,“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开拓创新,严谨治学”的校训和“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这些精神元素都已与学校融为一体、成为这所百年学府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在时刻彰显着学校引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100年的独特气质与风范。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这所国内历史最悠久、道路最曲折、规模最宏大、培养人才最多、科研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矿业高等学府青春永驻!借此机会,让我们向过去100年来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壮大做出贡献的人们表示最由衷的敬意!也期待着所有关心学校发展的人们继续携起手来,为中国矿业大学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中国煤炭教育协会高教分会会长、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第五篇:七彩矿大策划书
七彩校园 印象矿大
艺术与创作设计大赛
策
划
书
主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艺术学院团委
承办单位:工设08-3班
时间:2010年3月
地点:中国矿业大学
“七彩校园 印象矿大”
艺术与创作设计大赛策划书
一. 活动背景
艺术学院是中国矿业大学不可或缺的一个学院,自成立以来,为矿大的人文色彩,展现学子风采绘下了多姿多彩的华丽篇章。在此次艺术文化节来临之际,结合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特色举办此次设计大赛。
活动目的为展现矿大学子风采,培养同学们的设计与创造兴趣,构建我们眼中的七彩矿大,提高广大学生的动手和想象能力,促进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丰富同学们的大学生活。
二. 活动宗旨
传播艺术与设计创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 活动时间
2010年3月13、14日
四. 活动地点
中国矿业大学二食堂广场
五. 活动对象
中国矿业大学所有在校学生
六. 活动流程
由中国矿业大学全体学生参加,展示学子风采,利用绘画、书法、剪纸、泼墨等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七彩校园 印象矿大”艺术与创作设计大赛也能展现矿大学子的智慧和创新,挖掘矿大的崭新形象。
具体如下:
1.前期宣传:由团支部做好前期通知及宣传工作,包括向宿舍
楼及校园各宣传栏张贴设计大赛通知。
(1)材料宣传:设计及复印宣传单,在宿舍区、教学区、生活区宣传栏张贴。
(2)其他宣传:工设08-3班同学可利用其他渠道进行相应活动宣传。
2.活动内容介绍
这是以艺术创作和设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届时将在二食堂广场同时举行。活动内容如下:
(1)七彩校园涂色比赛。
活动介绍:在已画好的教学楼,图书馆,主楼,宿舍等建筑物 的黑白画中涂颜色,构建你心中多姿多彩的矿大美丽校园。教学楼,图书馆,主楼,宿舍等建筑物的黑白画之前有我班创作并黑白图纸复印60份,最多由60人参加。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2)矿大徽章设计大赛
活动介绍:在已规定的方框和圆中自由发挥,设计矿大的校徽。准备方框纸(规格10cm*10cm)和圆形纸张(规格r=10cm)各40张。进行现场设计比赛。
(3)情系矿大 泼墨书画
活动介绍:在二食堂广场的平地上举行现场泼墨画比赛,准备20张规格为80cm*100cm的宣纸。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3。
(4)百年矿大现场书法比赛
活动介绍:以百年矿大万为主题,进行现场书法比赛,内容与百年矿大相关,写上对母校的祝福语或者其他。准备40张规格为80cm*100cm的熟宣纸。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
作品收集:
由工设三班做好作品的整理工作,将优秀作品献给学院。并同时邀请艺术学院优秀学生参与评奖。
要求参赛选手围绕主题设计,发挥创作能力,对作品进行合理色彩搭配、布局和设计.要求:
(1)围绕百年矿大的主题,内容健康、色彩构局合理、美观大方。注意书法、创作有新颖性和创造性。
(2)数量:参赛人员数量受到限制。上面已明确参赛所用的纸张数量。
(3)所有作品必须是原创作品设计,不得抄袭。
(4)邀请学院优秀学生进行评奖,颁发奖状。
2.后期报道:
a.网络宣传:联系艺术学院记者站向“矿大视点”、“学生在线”、“徐州网络电视”等投稿
b.报纸宣传:联系艺术学院记者站做好及时新闻报道,向《艺苑》、《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等报刊发稿。
评奖工作结束后,对优秀作品进行展出。对比赛的结果进行报道。
七. 经费预算
宣传费:传单公告100张10元
宣纸以及白纸:黑白图纸复印60份6元
方框纸(规格10cm*10cm)和圆形纸张(规格r=10cm)80长10元
准备20张规格为80cm*100cm的宣纸20元
颜料、墨水、毛笔110元
奖状: 25元
合计:181元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学院08级工设三班 2010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