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应培养学生哪些初步的活动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应培养学生哪些初步的活动能力
培养初步的数学能力是时代赋予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任务,在当今世界,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激增,每个人均面临着高新技术的挑战,培养各方面人才不能只停留在学会现成的结论,必须具备主动选择信息、独立获取信息、勇于创造信息的精神。要着力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小学数学教学就应该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小学数学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像力、实际操作等一般能力外,还要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核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最终目的。
一、正确的计算能力
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的合理、灵活。基本的计算指20以内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万以内的加减法等。计算的合理、灵活指不仅要计算准确,而且要计算速度快,计算得巧。要使让学生的计算逐步由技能转化成能力,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多进行有效的练习、提高学生在运算中进行智力加工的自觉性。
要重视验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学会验算的方法。验算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和对结果认真负责的态度。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买菜时估算花去的钱数,超市购物时估计要用多少钱等,估算是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重要途径,提高小学生的估算能力,是使他们尽早适应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进行估计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要采取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并且要运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要求小学生能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准确地形成并使用概念,恰当地下判断和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的能力。概念的内涵要确定,不允许含混不清,概念的外延要确定,不能变化无常。要通过练习,使学生达到对概念的坚实、牢固的掌握和正确、灵活运用的程度; 二是要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严谨思维的习惯,经常注意纠正学生中常见的思维错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是要重视知识获取过程的教学,培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能力。
三、初步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大小、形状及其位置关系保留在人体大脑中的表象。表象有直观性、概括性,是从感知到概念的一个过渡。积累空间观念,才有可能形成点、线、面、体的几何概念,形成空间想像力。对小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的要求是:听到某一图形的名称,就能在大脑中再现它的形象;独立地看懂画出的学过的图形,并掌握其名称;通过对几何图形最基础的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主要做法是:通过画图、拼摆、运用几何知识的过程,初步感知“平面”的空间观念;通过多角度观察、演示、比较等感知活动,初步感受“立体”的空间观念;沟通几何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运用,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开阔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经常处于各种问题的情境之中,他们总是去寻求各种方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首先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检索出适用于新情境的数学知识,把它作为支撑点,然后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一旦问题解决后,又把原有的知识重新组织,形成高一级的认识。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要求是能正确地解答应用题,进行简易测量、作图、制作简单的模型;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绘制简单的图表;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对日常事物进行数学处理的最初步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认识理解事物,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四是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条件和机会;五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六是编制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不知不觉地跨入21世纪,我们所面临的社会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数学教师必须时时不断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这样,我们将无愧于新世纪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湖北省钟祥市长寿一中 马玉勤
一、课题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二、课题提出
1、研究现状:
课堂教学目前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西方国家特别重视本国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的研究,他们根据本民族的信仰和文化特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引导,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国也不例外。在新时期,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创新意识不断凸现,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我国把学校课堂教学学生主动活动放在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研究则多是在某一点上的突破,呈现出单一性、片断性、局部性和个体性。单一性,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某个操作环节的研究;片断性,是指还没有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生课堂主动活动的体系;局部性,是指对某一学校、某一学科或某一阶段的实践研究;个体性,是指部分教师个人进行的研究,或是对个别学生的针对性研究。尤其是在我市,在这一方面较为明显。由于缺乏大范围、系统、整体的研究,导致课堂教学学生主动活动的断层,往往是少部分学生主动活动较好,而对大部分学生却忽视了,出现了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的学生课堂主动活动的盲区,部分学生的主动意识成畸形,即使一少部分课堂主动性活动较好的学生在某一时期、某一时段表现较好,但持续性和整体性较差,甚至出现了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压迫下被动的学习。为了大面积提高我市课堂教学学生主动参与水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我们认为研究中小学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操作的全过程,从全局上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宏观控制和具体指导,是一个十分重要、十分迫切、十分现实的课题。
2、实践价值:
2002年9月,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在实践层面上拉开了帷幕,新课改对课程的性质、功能、内容、实施以及评价都进行了重新定位,一线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和最终实施者,怎样尽快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把新课改的理念付诸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主动活动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面向学生的生活回归等教育理念,凸现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等基本价值取向;新课改十分强调课程目标,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不做硬性规定,这就增大了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以新的教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就是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
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合理有序的结构训练,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四个优化”,即优化目标结构、优化内容结构、优化训练结构、优化时间结构,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过程,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学生活动能力自主化,因而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与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也以不同方式提出了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目标。在教育方式上,体现出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学生要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提出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受他这些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率先在中国实践和推行了杜威的教育理念,并发展了他的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本质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又发展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如:美国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等;我们国家在吸取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后,倡导出“强调教育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的教育思想。这些理论都从不同层面论述到了“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观点,为我们探索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我们的研究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探索新时期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主动活动的课堂构建策略,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目的
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手脑心体并用的过程”,让学生动口、动脑、动心、动手、动身,注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德、智、体、美、劳诸育的融合,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形成较完善的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理论和实践方法及评价方式,提供较为详实的个案以利指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
五、研究内容
1、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 ①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 ②学生主体体现的研究 ③课堂教学情景设置的研究 ④课堂教育资源利用的研究 ⑤课堂流程建构研究 ⑥课堂偶然因素调控研究
2、学生主动活动课堂评价研究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中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确立一些实验班和非实班学校,进行对比实验研究。
2、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法:对参研学生进行课堂活动能力进行测试,把研究前后的测试结果对比;也可以在每阶段任务完成后对参研学生进行测试,观察其能力变化,对结果进行研究总结。②叙事行动研究法:分为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边计划、边行动、边改进。具体模式:“←计划←反省←观察←行动←计划”。行动研究是一种对教育行动的动态研究。叙事研究是一种较多关注教育“质”的研究,只得出“质”的结论,也就是定性的结论,很难把研究结果量化表示出来。它呈现出来的结果一般是叙事报告。目前在教育问题研究中,往往把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结合起来,称为叙事的行动研究。这是解决教育教学一线的实际问题的好方法。其具体模式:“教学设计 执教倾听评论和建议 反思 撰写教育叙事 再反思 修订自己的教学策略”。在学校思想教育活动中,在不断的行动反思中发现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想教育途径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
③文献资料法。理论研究组对国内外学者、专家关于课堂教学的目标特点、内容选择、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及经验做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进行学习和研究,通过专题讲座、召开心得体会会、信息交流会等形式进行深入领会,为研究创新提供方向指导和实践帮助。操作实践组按照课堂教学的要求,对乡村教育资源和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然后和理论组一起设计农村中小学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研究行动方案,并付诸行动,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适应性。
④实验法:按教育实验的规范要求,编印相关资料和实验操作资料,选择实验样本,控制实验因子,进行较规范的实验,验证理论假设,并注重实验资料与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完备的实验档案。
⑤个案追踪法:参照检测评价的内容,或在教育行动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学生课堂活动能力跟踪卡,进行个案辅导。
六、研究过程
研究周期:2006年9月至2009年12月 准备及初步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7年2月)①制定方案,明确职责。
②确定各实验班,落实实验教师子课题。
③各实验班认真学习,宣传动员,了解各自研究目标,制定研究制度及研究计划等。
④进行研究前的调查,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现状,并收集整理资料,完成调查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并报课题组。⑤课题组将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学校可根据情况聘请专家进行课堂研究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实验研究能力。
⑥加强领导和管理,努力在学校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跟踪、课堂全息培养学生主动活动能力的教学氛围。
2、全面实施阶段:(2007年3月——2008年12月)①探索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活动能力的内容和方法,对课题进行实质性研究,实验班根据各自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展开研究,定期组织交流活动,轮流提供研究现场,准备公开课或展示活动等。
②实验教师对各自承担的研究课题进行阶段总结,及时反馈问题和进展。
③继续组织培训活动和专家报告讲学,不断提高认识,掌握前沿信息;在子课题内形成明晰的、富有成效的、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思路,并指导研究工作的进行。④在实验班试验的过程中,课题组根据研究进展及成效开展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整理。
3、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①各实验班进行后期的总结,将突出的成果在所在学校范围内推广。
②各实验教师根据课题组要求,进行研究后测工作,并观察、分析、总结调查结果,完成研究报告和相关资料。
③课题组收集并整理上交报告、材料,完成研究总报告。
④汇编各实验教师上交的研究论文,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验收、结题。
七、完成课题的条件。
本课题由校办主任马玉勤同志担任负责人,学校具体协调,教研组长和一线骨干教师参与研究,使课题研究具有有效的组织保障。
课题组成员大多具有中高级职称,都是学科教学、研究工作的带头人,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教研组长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课题组便于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大面积指导教学实践,便于深入实验班开展实验点上的研究;多数人参与过地市级以上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课题组同志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过教学研究的文章,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课题研究预计总开支为3.3元,其中资料费0.5万元,课件费0.4万元,调研差旅费0.5万元,会议费0.5万元,计算机使用及打印费0.4万元,成果鉴定费0.6万元,其它0.4万元。经费来源,学校筹资2.1万元,申请资金1.2万元。
八、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3、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4、《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研究案例集》及部分精品课。
5、《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优秀论文集》及部分音像、光盘资料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雅育人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健康成长。我校自创办以来,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创设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和一个勤奋的学习环境,融思想道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有效地发挥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取得可喜成绩。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着重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努力挖掘物质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建设,都要体现学校的特色,要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近几年来,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从本校实际出发,对校园物化环境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紧紧围绕着“务实育人、张扬个性、主动发展、创造和谐” 的办学特色,从整体的布局到局部的造型及主体的设置都体现了“育人、个性、发展、和谐”的理念。我校面南背北,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三区”的分布成一个“睡”着的“品”字,生活区在教学区的后面,运动区在教学区的右面。走进校大门就进入了教学区,在主道的“丫”处矗立的一个塑雕把道路分开,向两边延伸的道路环抱着教学楼,这一造型从空中俯瞰,像一个人双手托起一颗初升的太阳,预示着长寿一中的蒸蒸日上。教学楼成一个“凸”字形,在“凸”字的顶部镶嵌着一个跳跃的火炬形图案的校徽,整个造型象征着学校在老师的默默奉献和学生的活泼健康成长中不断崛起。生活区以南北贯穿的主道为对称轴,分为东西两块。房屋建筑,室内设计体现个性化,外观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区内有六栋房子,二、三、五、七栋房子是教师宿舍,四、六栋房子是学生宿舍。教师宿舍是具有都市气息的尖顶三坡或四坡或五坡流水式的别墅形建筑,学生宿舍是江南传统的两面坡式的四合院建筑,这一设计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告诫我们的学生不忘过去,面向未来。房屋外墙的装饰上,主要选择凸凹不平的白色瓷砖,以增加光的漫反射,使校园更加亮丽,人的视觉感觉更加柔和。每一栋房屋都有一个主题。如,第三排房屋的造型像一个人伸出端平的双臂拥抱着前面的整个教学区。它突出的主题是“学习”,展示着余坡人勤奋好学,接纳世界的良好愿望。第五栋像一个人举着一个杠铃在强身健体。它突出的主题是“运动”,展现着余坡人热爱运动,拥有世界的良好愿望。第七栋像一个坚强的卫士屹立在余坡山头耕耘着脚下的土地。它突出的主题是“奋斗”,象征着余坡人坚强不屈,改造世界的美好愿望。这三栋房子完全诠释了我校的“小天地,大社会;小学校,大教育;小人物,大出息”的文化内涵。房屋间的空地里砌有花坛和田地,里面植有花草树木,突出了田园风光,把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巧妙的融合到一起,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友好相处。
二、合理规划,认真显示自然环境育人因素。
我校房屋林立,树木成荫,花坛锦簇,优美、典雅、和谐的环境隐含着巨大的育人功能。为了显现环境的育人功能,近几年来学校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一是在花坛里树木旁竖立警示牌,让花草说话,教育学生热爱环境,和自然和谐相处,如“我是你的朋友,请爱护我“”你护理我健康成长,我为你释放出清新”等等标语拉近了自然和人的关系。二是制造各种造型,赋予它象征意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进取意识。如前面提到的房屋造型的意义,再如教学楼后面的花坛,它的造型就象征着“团结出战斗力”。三是给房屋、道路、树林和绿地等命名。学校现在正在争取各方面的意见,通盘考虑,将在近期内给校园的各种设施命名,以此激励学生好学上进。
此外,物质和自然环境之美是人创造的,它能唤起师生的爱美之情,激发师生创造美丽校园的欲望。因此,在营造优美校园环境时,我们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把绿化草地,公共卫生场地分到各班,落实责任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拔除杂草,浇水施肥,修剪花木,天天打扫公共场地,使校园里地面无纸屑,厕所无臭味,墙壁无涂污。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精心设计,渲染浓郁校园人文环境氛围。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它能使学生自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它对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赋予校园环境以当代社会文明色彩和教育意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我们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我们把 “长寿一中”,用四个1.2米 高的艺术字镶嵌在校门顶上,让学生目睹耳染,亲身感受母校的亲切关怀。校门两侧悬挂学校全称和“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教学楼外墙上悬挂校徽和校训:“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各班教室正面上方悬挂国旗,两侧有醒目别致的班风条幅,室内墙上悬挂中外名人画像和箴言,教室后面墙上有板报宣传园地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主要干道与走廊里,设置了艺术、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宣传栏,定期地搞好宣传报道,举行摄影、书画、学校活动展览及各类标兵事迹展示。此外,我们还在醒目地方张贴各类有教育意义的标牌,如“用文明的语言迎接甜美的笑容,用规范的行为实践灿的一天” “捧着一颗感恩之心来,带着一片温馨之情走”,并在中文字上标出汉语拼音,以配合推广普通话。学校校史荣誉室,设计新颖,内容真实,寓意深刻,系统地展示了我校创建以来,教育工作的历程和成效,渲染了浓郁的育人氛围。
四、加强管理,培育良好校园精神风貌。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的表现,并通过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来。要树立和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关键在于加强校园管理,创设一个宽松、和谐、亲切、信任的人际氛围,形成健康活泼的心理环境和勤奋向上的学习环境。我们的作法是:
(一)、加强师德建设,培养良好教风。
教师是学校教育情景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其人格特征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我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我们成立了学习领导小组,制订学习计划,健全学习制度,做到一周一次政治学习,间周一次教研活动,一月一交流,半年一总结。我们系统地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和 《义务教育法》,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认真开展“讲师德、树师表、铸师魂、练师能”的竞赛活动。坚持班主任盯班度,规定每天早、中、晚班主任必须到班跟学生交流一天的情况。每位教师每周晚上轮流到教室跟班辅导和管理。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宣染浓郁的教研氛围,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教育基本功竞赛活动,落实老教师传、帮、带工作责任制。我们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函授进修,并认真贯彻教育局制订的《钟祥市教育系统实施名师工程的工作意见》,抓好名师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逐步建立一支安教、乐教、善教,适应我校封闭式管理需要的教师队伍。
(二)、坚持封闭式管理,建设优良学风。
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创设安全、宁静、勤奋、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除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外,我们还规定学生从周日下午至周末中午在学校寄膳、寄宿,统一做早操,统一夜自修。上课时间宿舍门关闭上锁,学生不得在宿舍逗留,晚睡熄灯前寝室长要检查室内人数,有缺宿现象及时报告管理人员。食堂规定开饭时间,学生排队刷卡购买饭菜。我们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执行出入校门检查登记制度,外来车辆(公事车辆除外)一律不准进校园。学生非假日要离开学校,必须凭“班主任假条”。在抓好学生生活管理的同时,加强学生考纪、考风教育,强化学习质量管理,搞好中考备考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增强学校办学的凝聚力。在此重点抓了宿舍文化的建设。在建设寝室文化中,我们遵循了自主、系统、教育和实效的四项原则,即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住校生行为习惯的各种潜在因素,然后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导向确定了寝室文化的具体内容,构建了寝室制度文化和自主管理文化。
1、寝室文化内容:一是学校精心挑选了一批名言警句布置在寝室楼道,还有一块展示寝室生活的小黑板和寝室管理公示栏,及时公布每天寝室动态和张贴当天报纸,在整个学生公寓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是学校非常注重寝室内部的美化、整洁和协调。每间寝室可自由为寝室命名,可将寝室成员的照片、个人介绍等张贴于寝室门上;寝室内可以依照同学们的个性进行布置,如在桌上摆放盆景或其它装饰物品,床上的摆设和碗筷摆放可以有自己的花样,但必须整齐、协调。三是每月还开展一次以“爱我校园,美化环境”为主题的“文明寝室”评比活动,通过参观,相互学习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2、寝室制度文化: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了《长寿一中文明寝室评比细则》。这一条例就学生寝室活动、内务管理、寝室用具及生活用品摆放,内务检查评比、奖励和处罚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规范,并要求各寝室进行张贴。学校还建立健全了学生管理网络,每天都有学生进行检查,温馨提醒,定期与较差的寝室进行交流,培养同学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逐步由服从转向内化;同时,寝室管理教师和学生对寝室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所在寝室和班主任反馈,并进行统计,每周评出优秀寝室和整改寝室若干个进行通报,每月评出3个文明寝室给予奖励。
3、自主管理文化:现在学生中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弱,自律意识薄弱,自习时间不能自我约束,不适应全天候的集体生活作息制度。针对学生的现状,除了管男女寝室的教师专门指导外,学校每月召开一次由全体寝室长参加的寝室管理指导会,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指导;同时,还邀请转业军人到校指导学生进行内务整理,每学期开展一次“内务整理”比赛,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生活能力。
(三)、实行开放式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
封闭式管理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束缚学生自主发展,甚至产生消极对抗情绪,如果搞得不好,会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困难。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我们提倡开放式教育:
1、深化学生自律意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我们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在行动中自我对照,自我约束。开展“创建文明班级,争当文明学生”竞赛活动,做到一日一检查,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一学期一评比,有效地推进班风建设。
2、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校团委会、学生会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我校值日生积极协助值日教师,加强校园纪律督查。负责宣传、文娱、劳动的学生干部,积极出好各种宣传板报,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大胆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如“庆元旦”师生联欢晚会、“庆国庆”歌咏比赛、弘扬“长征精神”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和拔河比赛。团委会还组织青年志愿者走出校门,清扫街道、奉献爱心等,用实际行动显示我校青年团员的精神风貌。
3、充实德育内容,抓好思想教育。一是利用传统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家园的教育:“三八节”,学校开展“颂扬母亲,召唤台湾”征文竞赛活动,“五一节”,开展“走进春天,亲近自然”社会实践活动,“青年节”,展出学习“八荣八耻”优秀文章,努力使学生“知荣辱,树新风”;“母亲节”开展向母亲说一句温馨的话作品展活动,“助残日”开展“节约一分钱,献出一片爱”的捐赠活动等等。二是利用各种场合对学生进行“感谢母校、回报师恩”教育:三月份,在向雷锋学习月中,开展“为母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活动;四月份,开展“向老师问声好,给老师一个惊喜”活动,利用国旗下讲话和课间操的时间,讲述自己周围优秀学生的事迹,揭发学生中的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警示;五月份,开展“母校在我心中”读书阅报活动;九月份开展向“教师节”献礼活动,书写赞颂教师的文章,并选出优秀文章进行展出;十月份开展“长征精神”进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发扬长征不怕苦、连续作战的精神,锻炼身体、刻苦学习,回报母校。三是利用各种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学校开通了校广播,新辟了德育宣传专栏,规范了“日常行为”曝光栏,添置了三个展牌,努力使学生的教育活动有声有色有形。每次活动后,都把学生的心得体会、善言谏语,通过广播、宣传栏和展牌展示出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育。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管理网络,形成教育合力。我们请公安干警带在押劳改犯来学校“现身说法”,用活生生的犯罪事实教育学生;请北大、清华研究生作报告,用生动感人的学习事迹教育感染学生。此外,我们还带学生参观黄陂水库,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我们通过给家长一封信、家长代表座谈会、家访等形式,沟通家校联系,发挥了家庭教育的重大作用。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 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永远对所有学生负 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 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 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 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 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 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 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 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 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
看出数量关系的能 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 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 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 学生的教育。
2.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 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 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 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 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 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 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
过若干 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 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 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 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 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 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 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 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 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
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 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 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教师 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 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 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 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 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以一贯十,触类旁通。
当然,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 学会并达到正常的学习
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 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 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摘 要: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不仅能够把握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而且对学生以后思考问题的方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分析了逻辑思维的概念,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措施,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重要性;方法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学习过程中通过概念、推理以及判断等思维方式来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要掌握的具有核心价值的关键能力,并且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一、从智力题或者数学故事来出发,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数学学科比较枯燥。如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讲、练,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教师在讲解数学课的时候,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2012年春晚节目中有一个小品是《天网恢恢》中涉及数学的具体运算,在数学上课过程中教师要问问学生“看没看2012年的春晚?”此时学生回答各异,教师要趁着学生的积极性被提高,此时又提出一个问题:“在骗子们骗这个送盒饭的两次过程中,一共骗了多少钱呢?”通过这样一个提问,学生开始回忆这个小品的全过程,此时每一个学生都开始计算。最后教师要选几个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结果,并且学生要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完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只有学好了数学学生才不会被骗,通过这一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以提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通过小智力赛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调整课堂的模式,使课堂的趣味性得以增加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来进行讲解,是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改革,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教师要经常变换教学方式,给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电视节目形式串联起来,从而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大的思维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大的思维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知识整合以及再创造的过程中。如:当老师要讲解分数除以整数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学生要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编一道简单的乘法应用题,并且学生要列出式子。通过列出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将这一乘法算式变成两道除法算式。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分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法的意义适用于分数除法。
四、不断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考虑问题,从而使得学生思维的广度以及复杂度得以增加。简化的计算方法主要是以对加法有细致的逻辑运算思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强烈的。老师在授课之前,要根据本节课的课堂内容来设置悬念或者通过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来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而且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避免该教学观念带来的弊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而可以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最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让学生了解有关逻辑思维的含义,并且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由于培养学生的地位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以及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以及方法,积极与学生沟通,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仇兆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究[J].学周刊,2011(2).[2]包梅艳.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方法探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11).[3]张靖华.浅议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5(26).(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五小学)
编辑 段丽君
第五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力量的肯定,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为人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一个缺乏自信、充满自卑的孩子,即使脑子很聪明,反应灵敏,但在学习中稍遇困难和挫折就会发生问题。一个人一旦失去信心,其学业乃至做人将一事无成。
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发展如此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除了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在指导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同时,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信地投入数学学习。新教育理念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生命价格。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课堂中,教师要用期盼的目光等待学生的发展,要帮助学生树立“我是成功者,我是能者”,只有成功者才会争取更大的成功,只有能者才会去战胜更多的困难。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在课堂中经常出现以下的情况:在解决题目时,为了突出好的解题方法,把几位做法不同的学生请上台解答后通过比较,肯定了其中最优秀的解法。
而实际上,其他学生的解法也都是正确的,但却没有受到表扬。或者在学习中,总会有个别学生的超常想法把教师的教学设想给搅乱了,由于学生的这一超常想法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是一种“节外生枝”,往往不是教师所需要的,于是,课堂中便经常会出现砍“枝”现象。通常在这些课堂现象下,这些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思想,在经历这样的体验后,他们积极发言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如果经历过多次挫折,他们的自信心也会大大受到打击,可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后劲。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树立自信心的环境。
平常,我们经常说换位思考,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多少教师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呢?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那么,要让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数学学习,教师就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会影响学生,特别是上课时,老师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和蔼信任的目光、鼓励的话语,都能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尊重、被关注的感觉,使其感情愉悦,更加自信地投入学习。如平时在课堂提问中有学生遇到困难时,我都尽量不面露焦虑,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形态动作,以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和“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并经常用“别急,慢慢想,一定能想出来”、“不要紧,大胆地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说得真好”等关切的话语来鼓励他们,使学生逐渐
摆脱紧张情绪,以及说不好,说不出来会被批评的心理压力,慢慢地树立起信心。
我坚信,在良好的课堂课堂氛围中,老师尊重、期待的目光,温和的言语一定能让学生获得信心的力量。
三、给予自我表现的学习机会,提供树立自信心的途径。
事实证明,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有机会表现学习,是提高学生课堂自信心的根本途径。数学是一门基础性极强的学科,部分学生由于某一阶段或某一时期的学习态度、方法等因素导致了当前学习上的障碍和暂时落后,从而引起了同班同学的冷眼,致使他们有一种落后于人,抬不起头的感觉,学习上很大程度上会出现畏难怕学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态度,帮助他们,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班级、同学的温暖,给他们最好的位置,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如班里有位女生,该生性格内向,我发现上课时,她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对于难度高一点题目,她更是久久迟疑,不敢完成。针对她平时的学习习惯,在提问一些难度不高的问题时,我试着让她来回答,并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的优点,私下找她谈话,问她愿不愿意帮老师的忙,给老师当小助手。在一番鼓励下,这名女生当上了小组长,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发现,她的胆子大了,上课主动举手发言,跟同学间的相处热情了许多,成绩也提高了。
另外,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与空间,尽量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努力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决
不替代。”
四、运用积极期待、关怀鼓励的评价,激励学习的自信心。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通过发展过程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信心。”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非常敏感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时给学生留下的印象,甚至比一次教学和一次教育活动更为深刻、更为长久、更有意义,也更有教育效果。
班级中有一个好动好说话的男孩子,父母都在外地工作,由亲戚帮着带他,他的成绩在班级中也只处在中下水平,为什么呢?我在上课时注意到这样一些细节:每次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其他学生都表现得很不耐烦,嫌他说话罗嗦,表达不清。而且我自己之前也曾不经意地因他回答不对题而表现出不耐烦。我的一个小小失误和同学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他对自己的判断,也影响了他对自己的信心。因此,有时明明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却在其他学生的质疑中放弃了自己的观点;有时明明已经极清晰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却总是怀疑自己没讲清楚,于是又绕过来绕过去,讲了一大通,更显得思路不清了。上《角的分类》时,我请他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他站起来支吾了半天,就是说不了一个完整句子。下面的学生开始不耐烦了,我示意其他学生安静、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结果他想到把角按固定大小和可改变大小分两类,这一分法是其他学生都没想到的。这时我对学生说:“多么巧妙的方法啊!我们刚才差点失去这次学习的机会。请大家给**同学送上感谢的掌声。”这时,掌声响起,这位男孩的脸上也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之后又经过几次的回答,其他学生慢慢地对他改变了看法,而由于经常受到积极的评价,他开始变得自信、变得活跃了,学习成绩也上了一个大台阶。
自信,不仅影响孩子目前的学习,更是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坚持的教学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