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难忘》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1:0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曲难忘》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曲难忘》观后感》。

第一篇:《一曲难忘》观后感

一曲难忘

音乐选修课的上的一瞥,使我迅速坠入了那个以爱国的热情和冥想的忧郁为特色的钢琴王国,波兰。

电影的开端便是一段欢快而令人沉醉的乐曲。一个叫做埃尔斯纳教授的小老头出现在电影的第一幕,也成了这部电影的一条主导线。幽默,爱恨分明,对于自己充满天赋学生的爱。这种爱不仅是一种慈父的爱,更是一种对于音乐,对于国家的大爱。开场一连串的自问自答让人忍俊不禁,这个小老头更是给这部略带阴暗灰蒙蒙的电影带来了一抹亮彩,使人为之一振。为自己极富天赋的学生联系法国巴黎音乐厅著名出版商普莱耶尔,想让肖邦去巴黎试演来一展风采。窗外经过被迫害的波兰人,于是小肖邦用着属于自己的方式倾诉自己的愤怒与悲伤。世界逐渐在幼小的肖邦心里展现出了他阴暗的一面。

“你知道巴黎是个多么美妙的城市,一个音乐家,艺术家,作家云集的地方。想象如果在那里演奏,成千的人喝彩,好呀!佛德烈!你知道他们会怎么说么?他们会说,这个佛德烈肖邦是波兰人,他的人民热爱成为自由人。我们为何不接受他们呢?你明白我的意思嘛佛德烈?那是个帮助他们最好的方法。多么好的方法啊!”在小肖邦充满憧憬的眼神中就注定了他的一生,注定了为了国家奋斗努力的一生。

灵活的手指飞速弹奏带我们看到了一个英俊热爱音乐热爱自己国家的青年。他对着自己的组织热情充满抱负,对迫害国家的人怒目直瞪,他不屈的站直,“我不在沙皇的屠夫面前演奏!”他抛下震动的全场转身离去,他不屑于他们为伍!不屑这样得到一个好的前途!面对沙皇的迫害逮捕,他只好仓皇逃离自己的国家,流亡到巴黎。也正是这样,他终于崭露头角,一展抱负。让世人看到了一颗差点蒙尘的珍珠,让世人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音乐诗人,一颗波兰民族之魂。这种爱国情结在老师带着家乡的泥土在此找到肖邦时终于爆发,电影中这段关于肖邦彷徨和痛苦的表现,是在情理之中的,肖邦的一生都被他性格中天生的哀伤和犹豫不决所困扰,当初他选择离开波兰,这些性格上的弱点成了他前进中的障碍,在现实生活中肖邦绝对不是一个斗士,他的所有勇气都被赋予在他的作品中了,他曾在波兰革命失败,华沙被俄军占领后,在日记中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时时向着钢琴恸哭,绝望。神啊!请掀翻这片大地,吞灭19世纪的人类”他病弱的身体决不允许他参与到任何激烈的运动中,而他的心却时刻督促他要为祖国做些什么,他的音乐是报效祖国的唯一方式,他与乔治桑破裂,不顾自己体弱开始了他为抵抗组织筹款而进行的巡回演出。作为一位波兰的伟大爱国音乐家,贯穿他一生的除了音乐之外,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祖国”,这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也都没有忘记。他的音乐中处处闪烁着祖国的身影,他的喜怒哀乐都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对自己做了最后的安排:拿来盛放着祖国泥土的银杯,让朋友把祖国的土洒在自己的棺木上,同时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波兰。也正是因为他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冲破那场命运的悲剧,他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崇高。

值得他眷恋的也许只有依旧危在旦夕的祖国而已,弥留之际,他断断续续地说:“我终于可以回家了”。是的,他终于回家了。波兰给了他生命,音乐给了他灵魂。音乐承载着他的孤寂,也诠释出了他的波兰精神,他终于回家了,回到了属于他自己的音乐之乡。权让那清澈见底的音乐,穿越历史的烟尘,安静诉说欲说还休的情怀。

土木1002班

段震宇

第二篇:一曲难忘观后感

《一曲难忘》观后感

上节课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叫《一曲难忘》,一部记述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生平的电影。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肖邦的了解,仅限于初中和高中音乐课上所讲述的肖邦和他的音乐。看过这部电影以后,我不仅感受到了肖邦音乐的伟大魅力,更为他的品德和爱国心所折服。

从这部影片中我了解到肖邦很有音乐天赋,从小酒醉心于音乐。肖邦父母都喜欢音乐,这对肖邦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崭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他年仅7岁就在此创作了第一首钢琴曲《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20岁时,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系统学完了钢琴课程,已成为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我对这部影片印象最深刻一幕就是肖邦在波兰宫庭为王储演奏时,王储命肖邦为沙俄高官演奏一曲。但肖邦毅然站了起来,说,“我决不为屠杀我们同胞的屠夫演奏。”然后愤然而去,从这个举动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民族荣誉感,什么叫爱国心,什么叫纯洁的艺术和心灵。不畏权贵,坚持自我,这就是肖邦,这就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气节。

初到巴黎,肖邦遇到了不小的挑战。肖邦的第一次在巴黎的演出就不是很成功,几乎在巴黎再无立身之地。是乔治桑慧眼识英才,为肖邦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鸣惊人,从此盛名远扬。可以说乔治桑是肖邦命中的贵人,她不仅为肖邦提供了安心创作的氛围,舒适无忧的环境,还给予了他浪漫热烈的爱情。是对他最重要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一方面,乔治桑真正拾获了肖邦的价值,拾获了音乐家的价值,也只有起点很高、修养很好的人士才能有这样的洞察力;但另一方面,她虽然发掘激励了肖邦作曲家的潜能,却限制了他作为钢琴家的发展。

同时我觉得肖邦的恩师埃尔斯纳教授是一个真正有思想有道德有见地有风骨的人。他单纯真挚,爱徒如子,对待肖邦既有师徒间的严厉苛求,又不乏纵容溺爱的温情。他为把肖邦培养成才,送到巴黎去让他扬名世界,甚至自己为他攒钱,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追求。埃尔斯纳有着强烈的爱国热忱,他说音乐和爱国是一样的,都是世界相通的,因此他积极创造条件让肖邦与爱国青年交往。没有埃尔斯纳,肖邦只是一个音乐家,而埃尔斯纳让肖邦成为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有灵魂有骨气的波兰人。

影片中的每首钢琴乐曲都迸发着热情,闪耀着天才的灵感,给我们献上了一份听觉上的大餐,然而,还不仅仅如此,更令人难忘的是天才的艺术家天使般的心灵之曲,让我们得到了精神上的共鸣和感动。

应用物理11-2 任金恒 11093220

第三篇:一曲难忘观后感

《一曲难忘》观后感

最近一次的限选课上看了一部电影,叫《一曲难忘》,一部描写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一生的电影.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肖邦的了解,只限于他那些美妙动听的音乐,他的生平,他的灵魂,他的经历等都不甚了解.看完电影后发现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原来肖邦的短暂的一生,竟是那般精彩,那般动人.记得在高中,我们学过课文《肖邦的故居》,那在阳光下招摇的小树叶红房子,让人神往。书上说,在那里可以感觉到能和肖邦促膝长谈的漫散。可是看了电影,才知道他的人生是苦涩曲折的,而背井离乡只是苦难的第一站。也许,正因为他走出了自己美丽温暖的居所,世人才得以荣幸,以分享他短暂却耀眼的光芒。

肖邦,波兰民族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用他短暂的一生演绎了音乐的极致,更诠释了一个天才应有的生命价值。他所创作的24首钢琴练习曲第一次完美地将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在了一起,使它们不再是枯燥的钢琴技巧练习曲,而是具有高度演奏性的音乐会独奏曲,尤其是他的作品10号中的第12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更是家喻户晓的钢琴曲名作。他的音乐激情、浪漫,充满着幻想和思考,他的音乐又阴郁、庄严,流露出焦虑和痛苦。这是他的生存状态决定的,更是他的“一片冰心”使然。这些是我看完电影后在网上所搜到的一些关于肖邦的简介。

影片中令我感动的一处镜头就是,肖邦在波兰宫庭为王储演奏时,突然,沙俄派来接管波兰的将军到来.王储命肖邦为沙俄高官演奏一曲.但肖邦毅然站了起来,说,“我决不为屠杀我们同胞的屠夫演奏.”然后潇洒地夺门而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国者是如何以生命为代价来维护祖国的尊严,抗争侵略者的欺凌。我想一个音乐家,能像肖邦那么有骨气,那他已绝非单纯地是一个音乐家了.另一个场景是他与另一位大师李斯特的初次见面,那种大师与大师之间的默契与惺惺相惜,让人觉得兴奋不已,李斯特与肖邦素未谋面,却可以凭借几个音符判断出肖邦就是《波罗乃兹舞曲》作者,这需要多么敏锐的感觉和深厚的音乐素养。两人还来了一次颇有创意的握手,肖邦弹主旋律,李斯特弹伴奏,这样他们两人就可以腾出一只手来在这激情的音乐中互握。肖邦是幸运的,有一位爱护他的恩师,有像李斯特这样的挚友。应该说是李斯特发掘了肖邦,并帮助他一举成名。这也是李斯特的伟大,他并不介意或者说有信心肖邦的才华掩盖不住他自己的音乐。

影片重点描写的是肖邦和乔治·桑的爱情。乔治·桑——这个与肖邦有一次成熟的爱情,开花结果的爱情,给予他艺术生命力的爱情,伴他度过创作力高峰期的光辉岁月的女作家大都是持批评态度,认为她过于自私,为了一己之私不顾他人的感受和曾经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这个女人过于热烈的爱情使肖邦的疾病更趋恶化,英年早逝。特别是乔治·桑拒绝在肖邦临终前要求见她一面的请求时,人们更是将她扁的一文不值。但是正是乔治·桑点燃的爱情之火,使肖邦的创作天才燃烧起来。爱情不仅使他显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绪活跃,感觉良好,充满自信。过去的神情恍惚、忧郁伤感竟然一扫而空。他的创作才能获得了非凡的活力当然乔治·桑对肖邦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他们共同生活的九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是他最光辉的创作力高峰期。而肖邦与乔治·桑分手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肖邦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乔治·桑没有怨恨,只有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说:“我真想见她一面。

第四篇:《一曲难忘》观后感

爱之于人,一曲难忘

曾经,音乐家对我来说是一个名词,一种神秘高深的伟人。他不仅能用手下的音符表达感情,还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因为我不了解这些人,仅仅一个陌生的聆听者,我的感受除了高深就是遥远。

在这学期中,我校选课上刘老师让我对音乐家的感受彻底颠覆。我跟随着她一起欣赏了很多音乐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一曲难忘》,它其中的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而音乐家感情生活的一路变化更是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影片《一曲难忘》是一部讲述肖邦的音乐电影。描写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肖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经历。

一、偏执的爱

在我看来,乔治·桑对肖邦的爱是偏执的,她让我想起最近一部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里倪妮饰演的角色喵喵,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是不一样的,但是都能给人压迫和窒息的感觉,这样的爱很深沉但也偏执。

乔治·桑在公众眼中是一位愤世嫉俗、敢做敢为、遗世独立的女性;她以男子的名义写作小说,像男子一样身着长裤来去自如,双手插在裤袋里潇洒飒爽;她那么清高孤傲,厌恶浮华虚伪。但是在个人的感情中,她还是将自己的个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强大的占有欲、统治欲和支配欲压这肖邦。她使尽妩媚和威严说服肖邦留在身边,远离巴黎,不让他见从小栽培自己的恩师,剥夺他举办音乐会的愿望,甚至对于爱人想要开演唱会的爱国情感都严词否定时。这一切的一切是对一个男人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缚,它终究葬送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当这种干涉已经违背了个体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感的时候

谁能说乔治·桑不爱肖邦,我认为她很爱肖邦,只是她把自己的个性在感情中发挥的过了头,不懂得去了解,去放手。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爱人的事情”,她从来都不懂肖邦的世界,仿佛也从来没有欲望去了解走进肖邦的内心世界,而肖邦对于这么强烈的爱表现出的就是尽力接受和顺从,对老师的拒绝,对国家的犹豫,对自己热爱的演奏钢琴事业的放弃我认为是肖邦在这段感情中最后悔的地方。

乔治·桑以历史的眼光一方面建议肖邦谢绝一切商业演出,安心创作,将天才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留下遗世无双的乐曲,供当代以及后代的乐者去演奏。一方面,乔治·桑真正拾获了肖邦的价值,拾获了音乐家的价值。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好女人,但这个独特的女人却对肖邦的贡献是双重的: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肖邦,也差点毁了肖邦。

这样的爱来的热烈却也偏执,让人不知所措。

二、请你原谅我我很清楚的记得,肖邦在病重的时候想见乔治·桑一面,当通报的人对乔治·桑说出这句话时,她猛地坐起了身子,能看出她对肖邦的爱还存在,她还关心她。可是也许是她这个女人独有的尊严和个性,让她拒绝了肖邦的请求。

没有人知道乔治·桑在肖邦死后会有怎么样的触动,但我觉得,一个女人只要有付出感情的过程,无论性格多么强势心中隐隐的触动还是有的,不能不说肖邦肺病的加重与和她一起在小岛上的生活没有关系,聪明如她的女人,必然心里也清楚这个因果。所以,乔·治桑要说“请你原谅我,原谅我的固执和偏执。原谅我不会表达爱,原谅我是那么的自我,原谅我没有见你最后一面”。当然肖邦也要说句:“请你原谅我,原谅我面对你的爱手足无措只能顺从,原谅我没有办法答应你的要求,原谅我也是一个爱自己的我”。

后记:

影片常常能给人生活的启示,音乐家的感情生活往往比普通人更丰富炽烈,在爱与恨的交织中感悟自己的生活我相信是老师开这门校选课的初衷,也许看部电影不能让我们多么有知识,电影和课上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老师的讲解也是有限的,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电影给我们的思考是不一样的,或多或少的想法都能聚集在我们的人生中使得我们日后在做决定时,可以有所参照。

第五篇:《一曲难忘》观后感

《一曲难忘》观后感

在这学期选修的音乐鉴赏课上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不少音律方面的知识还给我们欣赏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最后一节课上,老师更是给我们播放了一部名为《一曲难忘》的电影,这部上世纪40年代拍摄的影片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些粗陋,但是它的故事依然深深打动了我,带我领略了一位音乐家,一位爱国者——肖邦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的一生无疑是传奇的,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少年时的肖邦已经初露头角,展现了非凡的音乐才能,他积极投身波兰的革命运动,又以高超的琴艺活跃在音乐沙龙里。在一次聚会中,他公然拒绝为沙皇的手下演奏,震惊四座。之后他与老师埃尔斯纳一起逃亡巴黎,结识了当时已名扬巴黎的年轻钢琴家李斯特,在李斯特的帮助下,肖邦以他高超的钢琴技巧折服了众人,其间,他也认识了那位终将影响他一生的女子,年轻的女作家乔治·桑,两人的爱情逐渐开花结果,在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的环境里,肖邦献给乔治·桑一首又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她在乐曲声中写作,俩人形影不离,倾诉衷肠,他们拥抱接吻,沉浸在爱恋之中。乔治·桑对肖邦说:“你的天赋是创造音乐,供那些不如你的人去演奏。利用你的天赋,否则你会迷失方向,并且失去一切。对你的天赋就是要自私,留在这儿,写你的音乐!”然而,肖邦到底是肖邦,他思念祖国的赤子之心并没有因为时间而磨灭。沙俄对波兰的蹂躏让肖邦痛苦交加,他拒绝了乔治·桑的劝阻,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之中,为波兰革命筹款,并利用他的名声在法国人民中争取朋友,求得帮助。超负荷的演出最终催跨了这位伟人的身体,终于在巴黎的一次演出中摔倒了。在病床上,肖邦向老师提出,想见见乔治·桑,想听李斯特的弹奏。乔治·桑却拒绝了,只有李斯特在他的床畔用缓慢的旋律在弹奏着,埃尔斯纳告诉肖邦:“她身体不好,来不了。”肖邦说:“我懂了,过去你是对的„„现在,就像回家一样„„。”埃尔斯纳回答:“对的,弗雷德里克,我们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样„„”

本片虽然有些戏说的成分,但毫不影响观众感受这位音乐家的伟大,音乐与爱国的情怀都是不分国界的。这部电影最打动人之处便是肖邦作为一名艺术家的拳拳爱国之心,以及他与乔治·桑之间的爱情。即便身在国外,他依然没有忘记在祖国的那些饱受摧残的同胞,幼年时沙俄对波兰的侵略便已经深深烙入他的内心,也让他饱受心灵的折磨,这些痛苦也或多或少的映入了他的作品之中,这些作品能激起无穷的情感体验,他的波兰舞曲更是反映出了波兰的民族情怀,坚毅果敢的侠骨总是与对爱人全身心的奉献柔情紧密结合。此外,他与乔治·桑之间的感情也为人津津乐道,虽然两个人没能走到最后,乔治·桑对肖邦的爱国情谊也无法理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乔治·桑确实为肖邦的创作提供的温床,肖邦那些传世的名作大多是在两人交往的时期所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人成就了彼此。

《一曲难忘》为我们揭开了肖邦传奇的人生,他以音乐为骨架,以爱国的情操为血肉谱写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为了自由的高声呐喊。

下载《一曲难忘》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曲难忘》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曲难忘》观后感

    《一曲难忘》观后感 早在几年前,流行乐坛小天王周杰伦的一辑专辑《十一月的肖邦》,让肖邦这个名字在中国人尽皆知。其实呢,从肖邦所处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至今,他的才华、他的......

    观看音乐电影《一曲难忘》有感

    观看音乐电影《一曲难忘》有感 《一曲难忘》看过已然数日,很多东西都模糊了,但很多东西却依然清楚,甚至是更加清楚!也许演员们的音容笑貌渐渐的都已淡去,但他们的形象却慢慢地积......

    难忘的岁月观后感(5篇)

    《难忘的岁月》 观后感 《难忘的岁月》讲述了陈云担任中组部部长期间,在毛泽东的领导和支持下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的故事。影片首次把延安时期党建工作搬上银幕,填补了重大革......

    阅兵观后感,永生难忘(模版)

    阅兵观后感,永生难忘 XX年10月1日早晨5点,我便蹦起了床,已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洗漱完毕后,就忐忑不安地坐在沙发上等待着——阅兵仪式!当时才6点,我坐立不安地度过了最难熬的4小时后,......

    一曲爱的颂歌

    一曲爱的颂歌——观电影《山子的一家》有感作者:刘妍彬县范公中学高二(6)班指导老师:梁选红上周,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山子的一家》,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直到今天,剧中那一......

    一曲生命的挽歌

    一曲生命的挽歌 ——观电影《可可西里》 古代中国是一个尊儒尊孔的国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占据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灵魂,演绎并见证着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传奇。遥远而美丽......

    一曲教师的颂歌

    一曲教师的颂歌 没有鲜花,也没有太多的荣誉,却迎来了丰硕的成绩:多少年来,边远的山区学校英语成绩一直比较落后,可郭老师来了后,新和这个全县最边远,最微型的农村初中,英语成绩连年......

    一曲生命的挽歌

    一曲生命的挽歌 ——看电影《入殓师》的感想 让生命诗意地栖息在这美丽的大地上,消逝也请优雅。 入殓时刻宁静祥和的死之优美,如同零落了的樱花,离开了生命的枝头,却最后吐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