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说潜意识中的情结(推荐)
说说潜意识中的情结
潜意识是与意识相对的概念,人类对潜意识的认识已有了较大的进步。
今天读朱建军同志写的《意象的对话》,其中有关于潜意识的论述,牵涉的概念包括: 情结,内容相似的体会相互结合,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结;情结是我们未了的心愿,是我们耿耿于怀的心事,就是心里解不开的一个结。如果你不解开这个结,也没有用什么方法把这个情结中的能量调走,那么一生一世它都会在我们心灵深处存在,永不消失。你也许会以为自己忘了,但是在心里你不会忘,他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如果把这个能量调走,情结就失去了力量,甚至会消失。
本能是人类所共有的情结,本能中的能量与情结中的能量一样,也是郁结的能量。本来个人的情结是处于潜意识中的,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在潜意识对一个人的敌意和嫉妒。让他知道此事的这个过程,就是把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提升到了意识中。
物理学中的能量概念有时已经很抽象了,我们也知道了物理中的能量有大小不同、性质不同,比如可以是电能也可以使热能,但任何能量本身没有方向,并且能量不能独立存在,他须附着于物质。心理学中的能量也一样,他有大小的不同,也有性质的区别,如可以是愤怒的能量,也可以是快乐的能量。能量自己不会独立存在,他必须附着于词语或意象,并且词语和意象是有方向的。
心理能量和物理能量一样,具有转化或转向的性质。
如何让能量流转向或转化呢?首先需了解能量活动的规律:感应。相似者相互感应,相反的会相互感应。
第二篇:“灰姑娘情结”的潜意识心理
“灰姑娘情结”的潜意识心理
对于灰姑娘来说,努力工作是没有意义的,嫁个好丈夫才是最重要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到一个好丈夫,那就什么都有了,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婚嫁改变命运,这是灰姑娘情结的核心。“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每一个美丽童话的结尾,可是又有谁考究过,后来,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比如王子后来发现灰姑娘不能习惯宫廷的管制和繁杂礼仪,比如灰姑娘不会作诗甚至不认识字,比如灰姑娘生了小孩子却不会好好教育,比如王子遇到了另一个真正的公主„„那个被动的爱,又会怎样呢?
神话英雄一般都有一个高贵的出身,由于某种原因被“下贱”的人收养,后来通过努力恢复了高贵的身份。灰姑娘出生于富人家庭,童年应该是很幸福的。母亲死后,父亲娶了继母,灰姑娘受到虐待,地位下降,变成了佣人。后来,王子爱上了灰姑娘,使她获得了更高贵的身份。由此可见,灰姑娘的故事是英雄神话的翻版,灰姑娘就是英雄。
一、青春期矛盾心态:独立和依赖
英雄神话是青春期心理的投射。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和性意识觉醒,要在家庭之外寻找替代父母,于是就出现了“身世幻想”,幻想自己另有一对高贵的父母。自己必须摆脱现在的父母,去寻找亲生父母,恢复自己的身份。寻找父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英雄必须经历磨难,才能最后完成任务。
英雄通常有两大任务,一是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二是完成某种任务,得到公主的欢心。对于灰姑娘来说,第一项任务就是干沉重的家务活,这是男女差别造成的。在《六只天鹅》的故事里,公主通过给六个兄弟缝衬衫来解除魔咒,使他们恢复人形。这也是一项沉重的家务活,一共缝了六年。
把干家务活当成磨难反映了青春期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想学会做家务,成为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人,另一方面又迷恋儿童生活,希望生活永远是玩耍和游戏,而视家务劳动为苦役。
把家务劳动当成苦役,自然就会把给她指派工作的人视为暴君、恶魔或巫婆。在灰姑娘家里,这个人就是恶毒的继母。其实,继母不一定恶毒,恶毒的母亲不一定就是继母。在灰姑娘的眼里,她对我不好,所以不是亲妈。怎么不好呢?她“强迫”灰姑娘做家务。相比之下,原来的妈妈好多了,她从来不让灰姑娘做家务,因为灰姑娘那时候还小,不需要做家务。
二、嫉妒心态
两个姐姐是继母带来的,是继母的帮凶,和继母一起欺负灰姑娘。这也是灰姑娘的错觉和想象:她们对我不好,所以不是亲姐姐。怎么不好?她们不做家务。其
实,这是一种嫉妒心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嫉妒是一种普遍现象,在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里都有表现。《圣经》里就有该隐杀亚伯的记载。该隐和亚伯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由于上帝更加关爱亚伯,该隐心生嫉妒,就把亚伯杀了。
这种嫉妒源于争夺父母的爱,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而互相攀比和炫耀,不但比相貌和人品,还比谁的学习成绩好,谁挣的钱多,谁嫁的丈夫好,谁的孩子更有出息。
三、受害者心态
爸爸是不管自己的,继母是害自己的,姐姐是害自己的....人际关系中,特别是在冲突中,把自己定位为是受伤害的,对方是伤害我的。这样带来两个问题:
1、逼对方当施虐者,把对方妖魔化;
2、因为自己是受害者,所以不需要改变。受害者心态的人常常用自怜、自虐、愤怒和向第三者控诉来表现自己的受伤害的状况。受害者往往是实际的操控者,以受伤害的弱者的外表来制造他人的内疚感,来博取第三方的同情,以达成自己的心理满足。
受害者心态十分敏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他人制造内疚感特别愤恨,像祥林嫂一样,不断跟人述说“不幸”和“冤屈”,自怜,甚至自虐,愤怒的情绪常常辖制他人,向第三方倾诉+控诉更是家常便饭。
四、托付心态
童话中的“受害者”灰姑娘自身是无力、无助、无望的,需要神仙和王子的搭救才能改变,这是把自己人生的成功快乐幸福的控制权交付于别人。是一种“受制于人” 而非“操之在我”的状态。简单讲,就是把自己快乐幸福的遥控器交给他人掌控,由别人决定自己的快乐与否。
“托付心态”普及应用于社会的概率之高,令人惊讶。“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丧从子”,从来从去,就是不从“自己”这一传统积习,传承了几千年,深入灵魂与骨髓的影响,至今还潜移默化的呈现在两性关系里,有的女孩找男朋友很在乎对方的“忠诚度”,结婚前对责任的“承诺”甚至超过了爱情本身。这些对“忠诚度”和“承诺”的要求,实在是感觉自己的“不够分量”,是“自我价值”不足的表征。
人由于在成长过程里,没有培养出足够的自我价值感,因而在成年后,容易产生“托付心态”。在家托父母,在外托朋友,在单位托领导,在婚姻托配偶。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还差一点”,其实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对治“托付心态”的良药是,每个人都具备了让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有足够的能力选择过幸福快乐的生活。无法也无须依赖他人让自己成功快乐。我们只能暂时“借别人的肩膀靠一靠”,而不可长久的假手于人。因此,信任自己是良好的开端。
五、嫁个好丈夫(理想化+幻想)
所以,故事的高潮是王子爱上了灰姑娘。
对于灰姑娘来说,努力工作是没有意义的,嫁个好丈夫才是最重要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到一个好丈夫,那就什么都有了,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婚嫁改变命运,这是灰姑娘情结的核心。灰姑娘情结的根源是缺少父爱。在童话故事里,父亲基本上没有出场。继母和两个姐姐虐待灰姑娘,父亲也不闻不问。他干什么去了?也许工作太忙,应酬太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有人发现,缺少父爱的女孩容易早恋。这样的女孩倾向于在外界寻求感情的寄托,并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灰姑娘就是这样。
父亲的缺失,使家庭成了女儿国,四个女人在一起,必然会有无数的冲突。这样的环境也不利于女孩的身心健康。童话中的灰姑娘是善良而美丽的。所以,最后她能如愿以偿,让这个童话故事都闪烁着水晶鞋的光芒。但现实中怀有灰姑娘梦想的不美丽或者不善良女孩子,渴望拥有灰姑娘的鸿运,却记不得灰姑娘的善良天性了。
1、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寻找“白马王子”。自己先在内心中根据传说,列出“白马王子”的条件:干哪一行的,身高多少,户口是那个大城市或国籍是发达国家的的,存款不少于多少位数,房子多大,中指长过无名指多少英寸等等,唯恐有所遗漏。等到加了好友,就直接要求视频,再把所有的问题一一核对,就像海关检疫出口的牲口似的。
2、她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对方某一点不合要求,有时连一句“再见”都不说,立马下线。她们表面上看似头脑清晰,目标明确,但她们弄混了一点,她们不是在找王子,而是在找“马”,找颜色很白的马。所以,费了千辛万苦,或许最后马是找到了,但王子不知哪去了。最后的结局如果不是被“马”给踢了,就一定是被“放鸽子”了。
3、内心总认为自己才是潜伏在民间的“白雪公主”,很自恋很强大。在公众场合,也公开称自己是优质女人,并学着格格的样子,在同伴面前显摆。受到同事小瞧,便私下对人表示不屑。在内心中,用一种优越感来开解自己。等着看我嫁个成功帅哥吧,你们等着瞧!
4、即使没钱,也不能不穿得时尚。自认为穿得时尚,才是当公主的样,没钱咋办?那就时常看时尚杂志,买件廉价A货也要样式时尚,看起来像名牌,还自认为时尚的把同伴归于老土。说对方有钱穿名牌都像假冒伪劣。
5、自认为自己的优势就是长得比别的女人好。于是,在人际交往中,没钱的人不交,没钱无品的人看都不看,没钱有品的人,也要远离三尺开外。但一旦遇到
有地位、有钱、长得特帅的男人便趋之若鹜。但人家只是远远地瞧见一只猎物飞过来了,心下窃喜,不需要打猎,猎物就往怀里钻了。有白食吃,谁不高兴?
6、暗恋谁谁谁,并见过暗恋对象后,就爱拿镜子找自信,找幻象。还把暗恋对象拿来和自己的照片PS成情侣照,在网上拿自己的星座,去和人家的星座速配,一旦还沾些边,就认为是八辈子修来的缘分,恨不得立马跟人上床,早早成亲入洞房,先生儿子后成亲。甚至时常产生意淫心态和独占心态,旁边的人不许轻看她的偶像,也不准别人对她的偶像有过激言行。就像人家已是她胯下的坐骑。
7、喜欢谁会找机会主动放电。喜欢谁,会装得像狐狸精一样,主动找人搭讪,还时不时地给人放电。别人把她多看几眼,她便睡不着觉,以为别人一定会娶她。但说不定别人只是好奇,以为她精神有毛病。遇见帅哥就会兴奋得睡不着觉。如果是帅哥不小心,把她撞成了心绞痛,那她一定认为这就是爱情的力量。
8、弄个空间或是记个日记,全部是单相思的。别人越是不理她,她起是来劲,还在心中把别人就当了他的“毛胚房”,想怎样“装修”就怎样装修。想的念的写的说的都是他。似乎除了他就无法生活一样。似乎人家和他自己老婆或女友,就天生是个错误,她就这样固执地等待着人家自动修正错误来找她弃暗投明。吃苦耐劳、默默承受、心地善良。惟一的希望就是遇见王子,从此一步登天。灰姑娘这种寻求庇护的被动心理,心理学家称之为“灰姑娘情结”。然而在美国1994年女性艺术展上展出的“吊死的灰姑娘”则旗帜鲜明地对这一传统提出反叛 不管张扬也好,反叛也好,灰姑娘这个童话在很多白领女性心中成了解不开的“结”。
我提问:谁的童话谁的玻璃鞋
虽然很多女人都知道灰姑娘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极少发生,但仍旧无法阻止自己对玻璃鞋的憧憬和渴望。电影版的灰姑娘我们看得多了,那简直就是在谋杀女人们的大脑神经和考验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龙凤配》赫本版的灰姑娘,丑小鸭变天鹅,麻雀变凤凰,这样的爱情故事童话得让眼眶发黑面容憔悴的女人想入非非。要知道爱情在现代社会已是消费不起的奢侈品,精明能干的成功商人早已是二三四五奶六奶七奶排排坐吃果果,还会有像鲍嘉那样放弃事业和赫本远走巴黎?
她们是童话,她们是电影的女主角,而生活中的“灰姑娘”们呢,每天追着公共汽车的尾烟跺脚,偶尔在貌似情调高雅的酒吧里装模作样地小资,在疲于奔波的日子里会向往并且强烈渴望白马王子前来拯救自己于水深火热当中,从此,王子和自己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传说中的那双玻璃鞋,并不是每个人都合脚。难道,就不能靠自己的双手打造适合自己的玻璃鞋,非得要穿上王子的那一双?
灰姑娘再美丽,在神仙为她变出金丝银线编织的美丽衣服之前,也不过是“满面尘灰烟火色”,没人愿意看第二眼的。南瓜的车,老鼠的马,在变幻之前,更是注定要被人耻笑。有了高头大马的金马车,有了这样排场和不知名的神秘感,有了十二点一定跑掉的水晶鞋,王子才会忽然倾心,一见钟情,不娶她誓不罢休。灰姑娘的爱情很美丽,可是,这个爱情里面,灰姑娘连起码的主动权都没有。遇上王子之前,因为不能参加舞会,她只能在家中哭泣;遇上王子之后,她只能在家里等待王子的随从来找她,她的幸福就把握在随从是否认真寻找上,甚至极有可能断送在姐姐们的算计当中。她没有任何办法来拯救自己,拯救爱情。她很好运,有神仙在应该出现的时候来帮助她,有小鸟发现姐姐的脚流着血。假如没有呢?没有了金丝银线,没有了金马车,没有了夜半的逃跑,这个爱情的有效期究竟有多长呢?
“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每一个美丽童话的结尾,可是又有谁考究过,后来,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比如王子后来发现灰姑娘不能习惯宫廷的管制和繁杂礼仪,比如王子发现灰姑娘不会作诗甚至不认识字,比如灰姑娘生了小孩子却不会好好教育,比如王子遇到了另一个真正的公主„„那个被动的爱,又会怎样呢?
所以说,这个灰姑娘的梦虽然美丽,这样无能到被人主宰,却是不做也罢。相对灰姑娘而言,埃斯美拉达的爱,则是那样痛快淋漓。和灰姑娘同样是社会最下层的人,同样受尽压迫,可是她依然美丽,依然舞蹈,依然快乐,她要给丑陋的敲钟人卡西摩多喝水没有一个人敢阻拦。她没有“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她死在爱的人身边,死在想要死的地方。这样主动的爱,更加美丽,更加吸引,更加让人向往。
第三篇:《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
复仇之路何去何从?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
摘要:“复仇情结”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通过历史积淀,它存在于每一个人心底,然而对于这种观念的理解,个人却大有不同。陈忠实的名作《白鹿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复仇”事件构成了自己的体系,并且创造了自己的特色。本文通过分析,探究了大众的“复仇情结”是如何形成的,并且通过对《白鹿原》中种种复仇的阐释,说明了陈忠实所要阐明的“复仇观”是怎样的一种意义。
关键词:《白鹿原》;复仇情结;集体无意识
复仇,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在历史中循环发生着,故而为许多作家所看重,使得“复仇”这个概念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之中。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以“复仇”为核心来推进文学作品的进程,已经成为了当代的一些作家在进行创作时的一种无意识行为。然而这种无意识恰恰正是一种最大的有意识行为,“复仇”这个观念实际上早已一层一层积淀在了整个大众的内心深处。
作为一部史诗性的作品,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在整个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唤起了对于“复仇”这个概念的集体回忆,从而将“复仇”推到了整部作品的最为关键的地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从显意和隐意两个方面表现出了大众所熟知的“复仇观”,可以说,每个人心底都潜藏着“复仇情结”。通过对这种情结的个人认识,陈忠实运用了各种形式的复仇让作品成为了一个整体。本文对大众的“复仇情结”形成的文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复仇情结”在《白鹿原》中显,隐两方面的体现展开了说明。通过对《白鹿原》中复仇的梳理,笔者认为“复仇”这个概念对大众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影响,而这种沉淀有利还是有弊,该如何面对,是所有人都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历史积淀下的“复仇情结”
如果要追溯中国的复仇故事,首先就要回到神话中去,中国神话中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精卫填海本质上就是一种复仇。在历史的进程中,许多作品中都在反复论述着这一主题,它们虽未必都直接的对后世产生了影响,但某种不变的传承却是已经扎根在了大众的内心深处,在不断积淀下最终形成了“复仇情结”。这种积淀就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他认为“每个个人的心理底层积淀着整个人类自史前时代以来的所有内容。”①
中国的历朝历代作品中,不论是历史文献还是文学作品,都不乏与“复仇”相关的案例。据《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中记载:“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②在这个故事中,勾践的行为是典型的“失去——夺回”模式,在读者看来,他们所关注的焦点并不在于对勾践一开始为什么会失败的反思,而是在于对勾践最终灭吴,复仇成功这一既定事实的认同。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孔子是宣扬有差别的爱人的,孟子更是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明了首先应当照顾好自己的亲人,而后才能推及他人。这些其实就体现了国人对于自身利益的重视,体现了自身的利益神圣不可侵犯,一旦失去,则千方百计要夺回的决心。正是因为如此,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复仇才能如此地深入人心,在国人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勾践的这种复仇,虽然也包含了复国以及其他许多复杂的事件,但给人的印象总是个人复仇的层面会大一些。同勾践不同,陈胜,项羽以及刘邦的反秦,更像是众多为秦所灭的国家的民众合力的一次集体复仇,在华丽的瓜分背后,体现着大众对“复仇”的崇拜。《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中讲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忘秦必矣。”③在这个事件中,项羽和楚有关,而陈胜则未必和楚有什么联系,但他们纷纷亮出楚的名号,则正是对大众希冀复仇的一种照应,大众需要的才是可以畅销的,他们集中体现了混杂的民众心理,但核心却是未曾变的,这就是复仇。
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某一种理念不断地不自觉地填入一代代人心底,从而不断地传承着。正是因为“复仇”这个理念有其历史积淀下来的根据,从而,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复仇”有时就构成了其核心概念,这里面尤为典型的,是《三国志平话》。
按照《三国志平话》的叙述,三国的历史实际上本不该存在,但是它确实出现了,其出现的方式是以“后秦末”的形式出现的。书中讲到:“玉皇敕道:‘与仲相记,汉高祖负其功巨,却交三人分其汉朝天下:交韩信分中原为曹操,交彭越为蜀川刘备,交英布分江东长沙吴王为孙权,交汉高祖生许昌为献帝,吕后为伏皇后。交曹操占得天时,囚其献帝,杀伏皇后报仇。江东孙权占得地利,十山九水。蜀川刘备占得人和。刘备索取关、张之勇,却无谋略之人,交蒯通生济州,为琅玡郡,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于南阳邓州卧龙冈上建庵居住,此处是君臣聚会之处;共立天下,往西川益州建都为皇帝,约五十余年。交仲相生在阳间,复姓司马,字仲达,三国并收,独霸天下。’”。④在这里,秦末与三国成功的融合了,在中国文化的视野中,人们普遍同情失败的英雄。所以,刘邦尽管成功了,项羽却更为人们所敬仰。韩信无疑是一个英雄,一个同项羽一般的悲剧英雄,他人生历程中所获巨大的成功同他失落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大众往往喜欢从自身出发来考虑一件事,因此,他们从韩信身上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没有谁的生活是绝对完美的,大众在这种失落中又一次地唤醒了自身的“复仇”因子,他们相信通过“复仇”可以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结果就在大众的共同愿望之下,被吕后杀掉的韩信,通过转世为曹操成功杀了吕后转世的伏皇后,这只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民间复仇论调,大众的“复仇”意识共同书写了这一段历史循环下的“复仇”,而在作品中出现的这种“复仇”倾向又不断地反作用于大众,他们共同将“复仇”这一理念在大众的思想中不断积淀。这部《三国志平话》正是完全由“复仇”来组建的,其中所描写之事大多可看作楚汉事迹的另一个版本。
其实,并不仅仅一部《三国志平话》是以“复仇”为核心在说明问题的,在中国有许多作品都没有摆脱“复仇”这个概念,只不过有些则是比较难以发觉的。比如《水浒传》中,关于武松的复仇构成,就是比较明显的,而他的人生历程也确实由一个个复仇联系起来。杀西门庆,潘金莲是为武大郎复仇,醉打蒋门神是为施恩复仇,血溅鸳鸯楼则是为自己复仇,通过复仇,通过大众对武松的普遍认同,有些看似并非道义的事情也就在这种肯定下被故意忽视了,尽管施恩与蒋门神乃是江湖所谓的黑吃黑,尽管武松在鸳鸯楼也滥杀了无辜之人,然而大众认可的并不在此,而仅在于那种“复仇”的快感,或许这种快感是无意的。
这种明显的复仇模式在作品中是常见的,而有些作品却是通过另外的一些主题将复仇掩盖在了表层之下,但却表现出了真实的复仇。在唐小兵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中,就提到了关于《林海雪原》的深层问题,分析之后确实可以看到,少剑波小组的行动从表面而言,是清除土匪的一次行动,但深藏其内的核心依旧是“复仇”。故而,评论家也因为曲波过于看重武侠式的“复仇”主题,而认为其已经落后于那个时代了。
作为一个作家,他能够接触到的文本终究是有限的,但共处于同一个文化圈的大众拥有的某些文化传承却有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一般大众未必清楚《静静的顿河》或者《一个王朝的背影》的内容,但处于中国这个文化圈的大众必然的会了解诸如温酒斩华雄,黛玉葬花之类的故事,在这种文化下,在这些作品中体现的“复仇”就一代代地积淀了下来,陈忠实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必然地会接受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质,“复仇情结”自然也就为其所继承了。
在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就运用“复仇”这个概念将整部故事贯穿成了一体,并且,在小说中,他从显意和隐意两个方面来构成了故事的线索,作者对于“复仇”的运用,也从另一个角度又一次的验证了大众对于复仇的钟情。不过陈忠实所表现出的“复仇”包含了更多的意味,有他自身更多的思考和愿望。
二.《白鹿原》中的“复仇”显意
《白鹿原》用“复仇”构成了整部小说的脉络,而这种“复仇”在陈忠实的笔下,通过显意和隐意两个方面来体现。显意体现在很多方面,它们使《白鹿原》富有很强烈的层次感。1.黑娃的复仇循环
黑娃虽不是《白鹿原》中最为核心的人物,但围绕着他发生的几次“复仇”与“被报复”对陈忠实宣扬自己的主题起了重要作用。首先就是黑娃与田福贤的“复仇”事件。在《白鹿原》中陈忠实写到“把田福贤推上白鹿村的戏楼是白鹿原农民运动发展的最高峰。”⑤其实这一事件,从本质上而言,黑娃与田福贤是不存在个人恩怨的,问题在于田福贤参与了了分赃,然而不论怎样讲,这些都不能构成田福贤归来复仇的重点,在第十四章中,田福贤归来时,表明了“这回我们在白鹿原一定要把共产党斩草除根。”⑥这中间存在的“复仇”未必可以讲是针对任何一个人的,黑娃,田福贤并没有独立的个人恩怨,但仅仅因为是不同的势力才导致了双方的复仇。因此,陈忠实有可能想借此表明自己的“复仇观”,并非出于个人内心意志的“复仇”多是不彻底的,陈忠实所肯定的是彻底的“复仇情结”,也就是真实的复仇必须是完全的复仇,黑娃,田福贤几乎不存在必须致对方于死地的理由,所以,二人都没有完成最终的“复仇”。
但在之后,陈忠实就表明了“真实复仇”的形式,这种形式通过黑娃体现了出来。当黑娃真正的是为了自己回来复仇时,“复仇”就成为了“彻底的复仇”。这一次,黑娃是为了田小娥而归来。在第十五章中,鹿子霖设计害狗蛋儿之时,顺带使得小娥被打。这就使得黑娃的复仇带有巨大的感情色彩,小娥作为黑娃的妻子,在外则是代表了黑娃,此次白,鹿二家合力打伤小娥,也就严重打击了黑娃的自尊,最终,可以看到黑娃的复仇是很重的,鹿家的掌门鹿泰桓被打死,而白家掌门白嘉轩则被打折了腰。在第十六章中,陈忠实表明洗劫白鹿村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家的具体行动方案是黑娃一手设计的,这次行动纯粹是为了报复白嘉轩在祠堂里用刺刷惩治小娥的事情。黑娃与小娥是有感情的,而这一次的复仇也的确改变了白,鹿的格局。紧接着黑娃的二次复仇,则更为凶险。
因为这一次小娥死了。如果将黑娃视为重感情的血性男人,是不为过的。但是这一次复仇是失败的,这和黑娃的性格有关,也和陈忠实的用意有关。杀小娥的是自己的父亲,按照传统的“复仇观”,因当是“父债子还”,中国人很讲究所谓的“为父报仇”。因而鹿三杀了小娥,就等于是黑娃杀了小娥,既然是自己杀了小娥,那么这该如何“复仇”?因此,黑娃的二次复仇是不能称之为仇的,复仇的要素都已经消失了。正如二十章所言:“直至黑娃掐着白嘉轩的脖子要抵命,鹿三把那窝藏在炕洞里的淤血干涸的梭镖钢刃掷到儿子脚下,心中的忧郁才得以爽脱……”黑娃的复仇,最终因为不存在复仇而消解了。
但是关于黑娃的复仇并没有结束,这一点也符合陈忠实的“彻底复仇观”,这一次,白孝文杀了黑娃。在许多的评论中都认为白孝文对小娥不存在感情,但从白孝文最终杀黑娃可以表明这种推断难以立足。白孝文在人生中最失意的阶段,是田小娥一直陪伴在其身边,白孝文对小娥的感情是真实的,杀黑娃原因众多,但基本可看作是为小娥的一次复仇。既然可以认为是黑娃杀了小娥,那么白⑦孝文对黑娃的复仇就合情合理了。《白鹿原》第三十四章写到,“镇压黑娃的集会是白鹿原上乡民现存记忆中最浩大的一次。”⑧从之前镇压田福贤,至此白孝文杀黑娃,经过了一个复仇的大循环之后,黑娃最终被杀。而陈忠实也正是通过黑娃这个循环系统,构成了自己小说的第一个层面:为感情而生的彻底复仇。当黑娃,田福贤并不存在感情的问题时,谁也没有对谁产生致命伤害,而一旦因为感情,黑娃可以杀鹿泰桓,白孝文也可以杀黑娃。2.田小娥,真假复仇
小娥和《白鹿原》中许多重要人物有关,其中有许多复杂的问题暂不考虑,笔者只就其中同小娥有关的复仇问题加以阐明。小娥和黑娃的感情自然是真实的,但白嘉轩是拒绝其入祠堂的,而白孝文则是当众打过她的,白家对于小娥所为,应当属于是“正确”,这个应当是站在儒家角度,白家应当是不存在对小娥的危害,但小娥自己对于这种惩罚是否认可?虽然无法确定小娥的心理,但从陈忠实所写可以得出,陈忠实对于小娥的复仇,认为是错误的。自然,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白嘉轩的正确。这里面首先从小娥和鹿三写起。
田小娥的复仇,让白鹿原死了很多人。这个可以表明是一种制度的迫害,从小娥之死也可以明白她为整个原所不容,孤单存活,而终于还是一死。鹿三的行为也是一次复仇,小娥先害了黑娃,之后又害了孝文,白嘉轩和鹿三几乎就是一体,小娥等于伤害到了鹿三的两个亲人,加之鹿三实为嘉轩的义仆,鹿三所反应的实际上就是嘉轩的意志,故而,是白嘉轩杀了小娥。但为什么小娥的复仇仅是杀了鹿三,而放弃嘉轩呢?这一切似乎也只能证明陈忠实认为白嘉轩是正确的,这就是陈忠实复仇的第二个层面:违反正统价值观的复仇是难以实行的。
鹿三所完成的,是陈忠实认可的,符合白鹿原普遍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一次复仇,小娥被杀,是白嘉轩所认同的,这次复仇也确然是成功的,而后期,小娥的复仇则是明显不彻底的,而且最终小娥的复仇被白嘉轩给镇压了下去。小娥尽管使得瘟疫夺取了许多人的性命,但丝毫没有伤害到小娥的最大敌人,白嘉轩。为何小娥可以随意复仇却终究动不了白嘉轩?因为陈忠实所认可的复仇应当是合乎整个社会规范的复仇,鹿三可以杀田小娥,但小娥是没有资格向白嘉轩寻求复仇的。
陈忠实所塑造的田小娥复仇事件,实质上是无法彻底的,因为它和陈忠实的复仇观是冲突的,因此,尽管在小娥身上可以看到某些反抗性,但在整个儒家的观念之下,她的复仇是无论如何也会失败的。
三.《白鹿原》中的“复仇”隐意
陈忠实用“复仇”构成了自己小说的主干,尽管有复仇成功和失败,但终究没有脱离“复仇”这个概念。《白鹿原》中实际上还有一层“复仇”隐意,这些隐意对于陈忠实“复仇情结”的体现更有突出作用。
在《白鹿原》中,白,鹿两家是一种世仇的关系,因为人格品质的关系,整个情节所展现的一直是鹿子霖对白嘉轩的陷害与攻击,而在后一辈中,这种争斗依旧持续着。从表明上看,是鹿子霖人格方面的失败,导致了这许多的事件。这种攻击在鹿子霖通过小娥陷害白孝文达到了顶峰。但是,最终,在鹿子霖被陪斗,看见主持镇压反革命集会的白孝文时,心里只言:“天爷爷,鹿家还是弄不过白家!”⑨鹿子霖几乎是失败了,但如果研究陈忠实的“复仇”隐意,却可以了解,鹿子霖的这一切行为,都是命中注定的一场“复仇”。
“子霖,我对不住你,我一辈子就做下这一件见不人的事。我来生再世给你还债补心。”⑩这是小说结尾白嘉轩的自白,却点明了陈忠实真实的意图。按陈忠实的说法,鹿家从开始到结尾都不知道白家换地的真实目的,自然也就并不存在“复仇”的说法,然而,天道是循环的,陈忠实想要表明的,是一种符合天理循环的宿命论。
在此之前,先来看一下鹿家的发家史,鹿家祖上因为忍辱而终得复仇,而且是很坚决,干脆地完成了复仇。可以讲,鹿家是有复仇传统的,如果有人侵犯了自家利益,一开始可以忍辱,但终究是要偿还的。那么,白嘉轩换地之后,这种宿命观就在鹿子霖身上开始展现了。如果白鹿出现的地方根本不构成好地,白,鹿二家未必就有生死过节,陈忠实认为,白嘉轩确然得到了一块儿好地,因为风水的关系,从而家运上升。但在陈忠实看来,天命是不可逆转的,而白嘉轩却用人力对抗上天之意,那上天自然有必要扭转这种局势,所以,鹿子霖出现了。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依天意,魏必灭蜀,然而诸葛亮的力量已经明显超越了其他对手,如此,则蜀将逆天意而灭魏,这是绝不可行的,故而天命循环之下,司马懿及时出现,遏制了诸葛亮,正是“孔明虽得其主,却未得其时。”几乎逆天而行者,皆败。
顺天而行,这是陈忠实表达的又一个主题,白嘉轩的逆天行为,也相应得到了一些报复。他自己的腰被打弯,白孝文被鹿子霖陷害而被赶出家,仙草得瘟疫而死,白灵被杀,但可以看到,陈忠实实际上却是焦虑的,白嘉轩有好的土地保护,自然是不能失败的,但这地本是鹿家的,白家是违背天理,因此,鹿子霖的抗争是合乎天意的,不应受到指责。
在文末,陈忠实以白家胜而鹿家败为结,但实质上并没有完全言尽,陈忠实认同的“复仇情结”不能允许逆天之行最终胜利,这种潜在的复仇是必须继续的,所以,故事在这里是结束的,但历史是需要继续的,在《白鹿原》中,白家的后人与鹿家后人的争斗依然在继续。陈忠实留下了一点伏笔,鹿兆鹏在共产党胜利后,似乎是神秘失踪了,而白孝武则明显是成为了白嘉轩的接班人,而依1949之后的社会历程,陈忠实所要点明的,或许正是鹿兆鹏对于白孝武的家族复仇,而且,一定是彻底且致命的复仇。
四.结语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充分显示了“复仇情结”,显,隐两个方面都对整部作品的内容和结构起到了重大作用,这其中,由古至今积淀下来的中国人特别钟爱的“复仇”观念对其影响是很深的,但每个人所富有的“复仇”理念是不同的,陈忠实在文中就点明了自己对复仇的三个观念,就是为感情复仇,为顺应道德而复仇,为合乎天意而复仇。
在陈忠实的观念下,只有符合其“复仇情结”的复仇才可以成功,而逆向而行动的,最终都失败了。大众是比较认同将复仇作为作品核心的,陈忠实也通过自己的探索,表明了复仇的合理性问题。复仇未必可以言明就是一种机械式的行为,但确实在众多的复仇事件中,可以体会到模式化的东西。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史诗,而这史诗又是由众多的“复仇”构成,在“复仇”中,作者向大众展开了历史,人物,语言等等,再进一步,这些“复仇”的实质,正是我们内心拥有的保守,也就是对于远古的无力忘怀。
中国人不愿意开拓,喜欢固守,15世纪上半叶,中国有过郑和七下西洋的事件。“近代社会的开端是人类的活动领域从陆地转向海洋开始的,为什么中国有能力转向海洋但不愿或不想转向海洋,而当时看来更为落后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却转向了海洋。”⑪按书中分析,自然有众多原因,但国人特有的自守却阻止了发展的步伐。陈忠实的“复仇情结”是对国人自守的一种担忧,国人往往计较于自己的得失,一旦失去,必须以“复仇”来挽回自己的利益,这样,一代一代的流传,使得我们太过于重视独立的个体,计较得失,而终究止步不前,固步自封。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体现的复仇绝不仅此而已,还有许多的复仇也从各个方面在为主体服务,像鹿兆鹏,白灵用羊肉泡馍毒杀叛徒之类,也是值得去分析的,“复仇”观念是一种积淀的文化,在很长时间内依旧会留存于后人心下,这种观念的利弊以及如何运用,也会一直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
注释:
①朱刚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页。②,③司马迁著:《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21页,第1425页,第211页。
④《三国志平话》,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上卷。
⑤,⑥,⑦,⑧,⑨,⑩陈忠实著:《白鹿原》,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第155页,第237页,第460页,第463页,第463页。
⑪王加丰,陈勇,高岱,高毅,李工真著:《强国之鉴(八位央视大国崛起专家之深度解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参考文献:
[1]朱刚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2]司马迁著.《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3]《三国志平话》[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11,3.[4]陈忠实著.《白鹿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12.[5]王加丰,陈勇,高岱,高毅,李工真等著.《强国之鉴(八位央视大国崛起专家之深度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
第四篇:广告创意中的民族情结
广告创意中的民族情结
人文学院 广告092班
黄佳运
学号:5000109152
<一>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民族的东西才是优秀的东西”,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内涵已经从“物质”层面升华至“精神”层面,广告创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宣传,还必须融入文化内涵,尤其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以求从精神上打动消费者。不同民族的消费者因其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广告要达到诉求效果,必须尊重消费者的心理,进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在广告中将民族文化与产品、品牌及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从而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并产生消费行为。
随着市场的日益开放和信息传播的不断扩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济贸易越来越频繁,促进了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广告发展到今天,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及效应,已远远超越了传播商品信息这一基本功能,并越来越表现出文化方面的调适功能。
因此,民族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也明显地显现出来。要提高中国企业与产品的竞争力,必须以分析民族的消费心理、文化心理为前提,不断提高其广告创意的水平与质量。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保守的储蓄观念,文化中极富有人情味。及至广告,创意人通常习惯把情感隐藏在心里,再通过创作反映到广告作品,从中可以阅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红星精装瓷瓶二锅头的广告,就是从文化的角度来推广产品。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最有名,也是最普通的酒,就是红星二锅头。作为老北京的餐桌必备,二锅头已经融入了北京文化。但作为低端产品,二锅头要想打入高端市场,也要靠文化这个切入点。其电视广告强调了在北京吃喝玩学所必然的项目。比如在北京——吃,要吃烤鸭;玩,要爬长城;学,要学京剧;而喝,自然就要喝红星了,而且还是精装瓷瓶的红星二锅头。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独特的习惯入手,提升了自己品牌的地位,使自己融入文化,上升到了一定高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家庭为背景, 强调“和”境界,家已经成为中国人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条件。在中国人心目中, 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 拥有快乐而温馨的家是每个中国人所梦寐以求的,在广告中采用充满人情味的表现形式,可以拉近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记得曾看过雕牌洗衣粉一个广告,在妈妈忙找工作的时候女儿用雕牌洗好了家里的衣服,一句“妈妈,我能为你干活了”感动了多少中国人啊!
除了亲情外, 还有爱情、友情等一系列有关人伦情感的广告;“just us"呵护一切真挚爱情,敢爱、敢于表达爱,大胆的说出爱恋,不忧亦不惧,鲜明的表现了年轻人之间的爱恋。;“好丽友” 的电视广告把主题定位为友情,因为拿放在高处的“好丽友”派而把花瓶打碎了,面对大人的询问他们都说是自己的错,最后以“好丽友,好朋友”结束,既宣传了产品有传达了好丽有重视友情的形象。亲情、爱情、友情的融人, 不仅仅让广告和产品拥有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消费者从广告中忆起曾经故事, 激起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共通的情结。
中国人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是想家的时候,一个人远离家乡,无论是在大江南北,还是天涯海角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当内心孤独的时候,一切与家有关的事物都会变成家的代名词和替代物,抚慰着游子的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广告莫过于孔府家酒了。“千万里,千万里,我一定要回到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家,永生永世不能忘——”,广告一开始用歌声把一个游子回家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一架海外归来的飞机降落,亲人们迎接游子归来,欢聚一堂,共饮孔府家酒,一个大红纸上隶书“家”字特写镜头出现,游子深情地说:“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广告中一个“家”字集中了中华民族情感中多少的温馨,把中国特有的血缘文化、人伦亲情以及游子对家的热爱充分表达了出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尚礼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礼仪文化, 渗透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断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成了无法割舍的“情结”。“送礼”在中国是很常见的风俗, 送礼对象之广, 送礼的物质份量之重, 都是其它国家难比的。正是基于这点, 导致中国许多广告, 特别是保健品广告创意的基点定位在“礼”字上。比如“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只收脑白金”,“看病人,送初元”等。酒类一般不作为送礼首选,但黄金酒却通过一则广告让人们有了新的认识,广告最后以“这是我女儿给我买的„„”将广告定位在了亲情上。“静心送给妈,需要理由吗?”,一系列广告诉求对象都是子女,广告定位在子女给父母的礼物上。
<二>
一汽丰田销售公司在《汽车之友》2003年第12期刊登了一则由盛世长城广告公司制作的广告:一辆霸道汽车停在两只石狮子之前,一只石狮子抬起右爪做敬礼状,另一只石狮子向下俯首,背景为高楼大厦,配图广告语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这则广告出来之后很多人在网上留言,表示义愤。他们认为石狮在我国有着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权利和尊严,丰田广告用石狮向霸道车敬礼、作揖,极不严肃。更有网友将石狮联想到卢沟桥的狮子,并认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的广告语太过霸气,有商业征服之嫌,损伤了中华民族的感情。
2004年9月份的《国际广告》杂志刊登了一则名叫“龙篇”的立邦漆广告作品,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古典式的亭子,亭子的两根立柱各盘着一条龙,左立柱色彩黯淡,但龙紧紧攀附在柱子上;右立柱色彩光鲜,龙却跌落到地上。“立邦漆滑倒盘龙”的创意却引起了网友的愤怒。
在这之后不久网上流行着一幅“后羿射日,举杯同庆”的平面广告,广告画面上的太阳,在看似白雪皑皑的富士山以及两条广告边线中,酷似日本的国旗。而有的网友对网上公布的广告图样中“后羿射日,举杯同庆”八个字深有感触,该网友很细心注意到后羿两字字号要明显大于后面六个字,反倒突出了后羿和逗号之间的射日两个字,有一语双关之意。
可以说“霸道”这样的广告并不稀奇,但它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最终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可见民族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用的不好反而会使自己受到伤害,所以在运用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因此,广告文化的跨区域传播要考虑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千万不能违背了民族文化,违背了人民的心理。
人类的生活和进步离不开文化,一个群体之所以称为民族,主要就是它拥有自己所特有的历史传统文化。中国广告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下萌芽进而成长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系统,并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撞击、对比中不断演变与进步。因此,广告不能割断与民族文化的联系。“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对广告前进仍具有很大启示作用,同时也是广告人应当引起绝对重视的。广告创作应善于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从中寻找广告宣传发挥效能的突破口,捕捉民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 使中国广告有一个质的飞跃, 适应国外经济文化的发展, 并最终领先于世界。
第五篇:潜意识失忆
有时,自己一个人想着想着就落泪了,感觉很心疼,想去抓住什么,可我不知道什么正在离开,一个人傻傻地望着天空,我不怕被嘲笑,可我怕一个的黑夜,睡不着,抓不到,黑暗一点点淹没我的心,我想,我一定在失去自己最在乎的东西,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让我心疼…偶尔翻开了日记,看着自己曾经千篇一律的生活,自以为很受伤的情感,好想回到从前,哪怕什么也不能做,只想再看一眼曾经的人们,我们哭过,笑过,那些流下的泪,受过的伤,终于在时间的飞逝中,化作了永恒,我知道,我再也回不去了,看着年复一年的落叶,我知道,又过了一年,又遗忘了一段岁月,那段岁月是那么重要,那么在乎,可我还是遗忘了,甚至忘了自己的存在。真的很心疼,那些曾经的兄弟,朋友,恋人,家人,请不要怪我,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好好珍惜,那段岁月会刻在我的印记中。等那天累了,倦了,实在不想飞了,我会再次记起,那是我最美的回忆。我将拥有一个新的人生,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城市,那儿,什么也不属于我,没有在乎与被在乎,我会彷徨,会寂寞,会心疼,但无论何时,我会记住,我是有曾经的人,只是被遗忘了一段时间…那段珍贵的岁月,那些曾经爱过的人,牵过的手,无数夜里打过的电话,流下的眼泪,都早已经烟消云散。我会离开几年,四年,五年,还是更多?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肯定会很久。开始面对着无聊的人,做着无聊的事,过着那千篇一律的生活,心开始疲惫,开始冷漠,开始变得不可理喻。我知道,我的付出没人去在乎,我的坚持没人去理解,他们看到的是自己的利益。我要变坏吗?不想这样啊,我只想用一颗真心去对待别人,别人能够理解我,在乎我,这,有错吗?难道非要相互算计吗?不记得是谁说过,痛苦的生活才证明我还存在,我还活着,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还活着的理由,如果是这样,我想我会反感,会抗拒。可是我知道,如果有谁问我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我想我会笑着告诉他,我过的很快乐。
往日的意气化作了今日的无奈,我又侥幸过了三年,而换来的是我四年的颓废,茫然,真的看不到方向,我想,我无法摆脱这种失落。莫名的伤感,我想知道,如果有一天,突然消失了,谁会发疯似地满世界找我,谁会想起我的坏,我的好,谁会想我想到睡不着,谁会将我放进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默默地追忆,默默地怀念…熟悉的旋律,熟悉的街道,熟悉的黄昏,熟悉的味道将单纯的我留在了过去。哪一个没落的黄昏,古老的街角,颓废的老屋响起了喑哑的旋律,将我带回以往,灵魂飞越了几个春秋,穿越了茫茫人海,泪,悄悄落下而无所觉,记忆的乐章被涂上了无力的黑白,眼中,是灰色的天空,灰色的世界。我不想去争什么,也不愿去求什么,可现实却把我逼得无路可走,那么讨厌寄人篱下,那么讨厌别人的漠视,没有人在乎过我的感受,被忽视的冷落,就是那么凄清,那么无人问津…既然如此,那么,好吧,我认了,那就随缘随命吧。如果注定我会受伤,会心痛,那就伤吧,最好痛得死去活来,让我彻底认识这令我心酸的现实。有人曾经问过我为什么我的文字里总搀杂着伤感和绝望,可能心性如此吧,还有人曾说我是神经病,对此无奈一笑,我倒希望自己是如此,这样就不必在乎那么多了。
看着天外迷茫的夜空,我知道,我后悔了。当初的我,真的很孤单而又快乐,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一个人风风雨雨,以最孤独的背影面对这世界,而后来甚至于因受不了那气氛主动放弃了一些曾经的拥有。总是一个人在默默看着窗外,想着那些不着边际的古今未来,同学眼中的我是冷酷的,很拽的,满不在乎的,很无所谓的。现在想想,挺怀念的,我不在乎别人眼中我的冷酷是扮给谁看的,也不在乎别人眼中的我是多么玩世不恭,我只知道,现在的我很怀念那段岁月,那个曾经的我。呐,有人对我说过,只要自己过的快乐,何必在乎那么多,可我做不到。我的性格是孤单的,冷酷的,随遇而安的,冷眼观世的随波逐流的。朋友是自己争取的,是啊,那我只能改变自己,以笑容掩饰自己内心悲伤难过与无奈不在乎,而这样的我却经常受到那么多排斥…性格内向,受了伤,不断压抑再压抑,然后堆积起来,深埋在心底,不去想,不去看…潜意识忘记,潜意识堕落。我不知道是谁让我等了那么久,也不知道值不值得等那么久,太多的烦闷堆积在胸口。以前,每次眼泪在眼中堆积的时候,我都努力告诉自己,不要哭,可最后眼泪还是自己滑落。如今,我努力去追回那份情绪,却发现自己早已经没了眼泪,也许是以前早已流尽,也许是忘记了怎样去哭。这样我难受的时候却只剩下了压抑、心痛。这痛会上瘾,让人无法自拔...呐,等待的太久,心也会累。这日志从一开始是打算一直记下去的,以后看看自己心情的改变,总会记起太多往事,不至于潜意识失忆,潜意识忘记。
执著,是我唯一坚守的自尊,执著,将谁打入了,万劫不复。近乎冷漠的态度,是唯一能保护自己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做到,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到,可能吧,是我们一直都在放纵自己,我相信那句话,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没有将自己逼迫到那种程度。潜意识颓废,潜意识堕落。有些事是可以遗忘的,有些事是可以铭记的,有些事能够心甘情愿,有些事一直无能为力。怀念那段岁月,遇见你们,是我的劫难。小的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没那么多心思,没那么多理由,那么的单纯,那么的天真。如今,笑着笑着就哭了,是哀叹尘世的艰辛,也是错堪红尘的无奈,再回不到以往,那么残忍的执著,罪恶的怜悯,遗忘的忧伤。很多事,我看得到,只是不想说,我没那么多心计,也不想活的太累,谁对谁怎样,谁又如何如何,我看得到,也明白,只是,不愿理罢了。
如今,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彼此过着互不相干的生活,就像从未遇见,从未珍惜。或许,从未遇见和遇见过却没有珍惜是一样的吧,我承认,我纠结了,也沉默得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可惜,却是到头确如未曾相见。各自奔天涯,各自的世界,将自己包裹起来,相互无法触及。自己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交往圈,自己所认识的朋友,家人...彼此独立于各自的世界之外,再也融不进去,也没有交集,如相交线一般匆匆来过,又走了。又是一年过去了,回头看看来时的路,充满了颓废,充满了无奈,再也找不回那段情绪,那种感觉。或许吧,我们一直都只是在冥冥中注定的缘分中相遇又错过,又是在彼此不断地错过中潜意识颓废,潜意识堕落。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有些故人还没相遇那就散了吧,明天我们依旧会,各自奔天涯。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啊?
改变的初衷,将自己逼到风口浪尖,面对一切曾经不敢,不愿,不屑,既是性格的改变,亦是前尘遗恨,懦弱,自卑,沉默寡言,亦是此生之憾,纵是过去,也是苍然。那时却是纯洁,如今只是苍白。我终于也知道,自卑不是理由,放纵也无需借口。一次次的借口只会一点点磨灭掉那伪装的一丝坚强。心情不好,算是理由吗?满不在乎,算是理由吗?最后一次,算是理由吗?自尊的坚守不是以自卑为前提,更不是以之为借口。最后将自尊,击的粉碎的,是现实,而不是幻梦。
对不起,我对感情很迟钝,听不懂你们所谓的暗示。对不起,我对感情很执著,忘不了你们所谓的回忆。对不起,我对感情很陌生,猜不透你们所谓的幸福。对不起,我对感情很失望,伤不起你们所谓永远。对不起,我对感情很自卑,玩不起你们所谓游戏。所以,如果不在乎,不理解,不相信,不珍惜,请不要接近我,更不要戏弄我。因为,我真的不愿受伤了,更不愿总一个人傻傻在原点等待着虚无缥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