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时间:2019-05-15 10:2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第一篇:浅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浅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从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现状谈起

李钰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 要:从新课标2001 年颁布以来,在理想与现实、标准与教材的碰撞与融合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走过了八个年头。新课标作为语文课改理念的集中体现,全方位反映了语文课改的取向。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了语文课改的实施状况,文章由新课标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现状谈起,分别从新课标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来对语文课改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作文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系统的基础教育建设工程。显然,当代课程并不缺乏改革,但决然并不是每一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成功的、令人满意的结果。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2001 年颁布以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历了九个年头,在这九年里,语文新课改在实践中取得了那些成绩,又遇到了那些问题,笔者从新课标背景下作文教学的现状浅谈一下课改的实践,并进行一定的反思。

一、新课标中渗透的新理念

新课标的制定与颁布,是语文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层次的集中展示,全方位反映了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取向。新课标比照历次《语文教学大纲》及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在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等方面,都有了一些重大的突破。

(一)课程观新理念,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它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给语文以应有的地位。

(二)学习观新理念,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对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观新理念,强调三维目标的培养

新课标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培养,无论是从知识本身还是从教学过程,新课标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也很好得体现了课标对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要求,这同时也彰显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

(四)学生观新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就是“学生本位论”的体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比如在作文教学中,课标就指出,写作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些都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写作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洞察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尤其是近年来,作文更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其优劣直接关乎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在 新课标的指导下,中学作文教学经历了那些改革,现状如何,可以间接地反应语文课程改革

在实践中的状况。

(一)中学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

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师都能意识到,但是除了教师对作文本身价值的理解外,教师对作文与考试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向。在更多教师追求为应试而作文的前提下,单纯注重技能激发训练的教师也就远远多于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和创造性培养的。这显然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统一的三维目标有了一定的背离。

(二)语文教师的作文指导情况

作文指导内容范围狭窄,缺乏对学生作文的全程指导。目前作文教学指导的内容,往往集中在写前指导,忽视了写中、写后指导。且对于写前指导也仅围绕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指导上,而对于“为什么写”这一写作的出发点关注甚少,不明确“为什么写”的写作是无目的、无对象的写作。这种写作无个性、无情感就像一个人自言自语一样难以实现作文交流情感的目的,这无疑又未能很好的实现新课标的理念。

(三)作文训练途径与方式

在写作能力的提高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多读多写以及写作实践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导下,仍有部分教师还局限于靠传授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忽视了写作技能必须靠“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对于新课标提倡的注重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大多数教师已经逐渐开始保护学生有个性的表达,这也是新课标在教学中的成效体现。

(四)作文评改现状

在作文评改中,教师依然是评价的主体。对于评价的内容,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学生作文本身的结果及作文训练计划的完成情况,而对于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否获得了真实的写作素材及是否做到独立构思关注的非常少。这也就很难实现新课标倡导的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培养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作文教学新理念。

综上,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师大都意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对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也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只是目前作文教学更多的似乎还是维持原来的教学理念,与课程改革的步伐并未并驾齐驱。这也就涉及到了新课程理念与旧教学观念的冲突,从表象上来看,人们接受“新理念”似乎容易些,也可以很快通过培训掌握“新理念”,甚至可以用新理念进行科学研究来成为“研究型教师”。但是认识上的进步并不等于实践的改变,而实践也绝不像理论描述的那样简单。因此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在标准与教材之间,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背离。

三、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的反思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冲突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遇到的瓶颈,笔者主要从新课标与教学实践两个方面来对新课改进行一定的思考。

(一)对于新课标的一些反思

1、新课标欠缺“课程内容”的描述与规定

李海林教授指出目前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本体论”层次的问题,即“课程内容”的问题。在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课程内容”都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语文课程标准专设“前言”讨论“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问题,专设“课程目标”描述课程所指向的学生的行为结果,专设“实施建议”提供关于“教学”“评价”“教科书”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的帮助,但就是没有“课程内容”的描述与规定。

2、新课标是基于课程规律对语文课程理想化的设计

新课标大量地借鉴了国内外语文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前沿成果,同时也大量地吸收了哲

学、社会科学领域等方面的成果,使语文课程带有理想色彩和全新的面貌。尤其是西方相关前沿成果的引入,诸如后现代课程理论、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哲学等,使语文课程自身所蕴含的创造性体现了理想主义色彩。在新课标中确立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个性张扬和创造精神培养的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原理以及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等,也是回归理想的体现。另一方面又带有理想化的目标要求。从而给在不断发展中获得改变的基础教育提添加了理想化的色彩。

既然是理想化的设计,那么必然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惑与盲从,课程标准的理论陈述远离了教师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理论陈述不十分清晰,需要大量的“解读”,教师才能知其一二。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标准与教师之间存在距离。因此,作为一种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施的课程标准,必须按教师普遍的理解方式来清晰明确地表述其基本的课程本质观、价值观、知识观等方面的理论命题,而不应是为了建构理论体系而制定课程标准。这也就体现了课标由理论标准向功能标准过渡的要求。

3、新课标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础教育的实际

语文新课标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条件,诸如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图书资料、师资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以及其他的相关要求,我国各地的教育水平、师资力量、教育设 施差别很大,教育“贫困”的地方很多,语文课标的要求在这些区域也很难落实。城市与乡镇学校有差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也有差别,而且城市中的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乡镇中的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同样差别明显。如果按照一个标准落实新课标,一些经济基础差、师资水平低、生源差的学校根本无法施行。

(二)对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反思

1、教学理念欠缺语文“人本”观念。

在语文学习中,只有聚焦语文的现象,透视语文的规律,汲取语文的营养,追求本真的自我、开阔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才可以算作语文的“真人”。今天,“人”的理念还是粘贴在僵死的教条上,生命的道理还是依附在两考的分数上,教师的快乐还是遥控在升学的方格里。如此,语文实践同新课标最最要紧的语文“人本”又怎能没有距离?从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就足以看出目前在教学实践中,一连串的应试技巧,升学的沉重压力对于教师的束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理念的践行。

2、教学过程欠缺学习“主体”观念。

从新课标下中学作文教学来看,语文课堂总的呈现学习目标统一化,学习方法媒体化,探究姿态表象化,思维图式一元化,学习评价模式化。这样,个人主体性就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规范,从而直接导致教学实践远离了新课标。这种忽视主体的课堂,久而久之,便会使主体走向肤浅的泥坑。而当前无数的教学实践中,仍旧是教师一刀切,整个课堂毫无闲暇,学生埋头做题记笔记,这又怎样体现新课标中的“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呢?

3、教学实践欠缺语文“评价”实施。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但是,评价应该衡量出真正的价值。目前的语文教学评价仍然在“甄别和选拔功能”的羊肠小道上艰难行进,就是那些“示范性学校”也没有跳出这个圈子。从中学作文评价就可以看出,大多数还停留总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在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力度上相当欠缺。

以上是笔者从新课标本身的制定以及教学实践的两个方面对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反思。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新课标的研制者、教研员和教师都需要从自身的角度做些必要的反思性研究,设法增强课程标准的功能,使课程标准由“理论标准”走向“功能标准”,增强课程意识、学生发展至上的主体意识和价值意识,教师与新课标之间的距离才能渐趋消解,新课程改革才能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与融合中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史绍典,郭元祥,洪镇涛,秦训刚,刘建琼.高中语文新课标究竟离我们有多远.语文教学通讯,2005(12).

[3] 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前瞻.语文建设(京),2006(6).

[4]杨泉良.语文课程标准的超前性以及在实施中的调整.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2008(12).

[5]戴正兴.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与融合中奋力前行——语文课程改革七年历练小结.新课程研究,2009(1).

[6]栾贻爱,顾东臣.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7]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王松泉.试探语文新课标的新理念.语文教学通讯,2004(Z2).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总结与反思

新课程改革总结与反思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1年下发了课程改革条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学校都迅速遵照执行。近几年来,我校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认真学习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以重实际,抓特色,求实效为教学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抓好课堂调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学校发展。

一、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1、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旧的教学观念。我校十分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大力组织教师认真参加各种培训,每个学期语数老师都参加了观摩课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组织教师看专家教学实录,并对自己的教育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经常性的反思。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使我校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并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3、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室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师集体备课与论课活动,强调合作交流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

在校内教研活动中,我校选拔了语文教研组长,数学教研组长。要求教研组长,每学期初制定好该组教研计划,写好教研活动记录,学期末做好教研工作总结。要求每位教师在一学期内都要讲一节校内公开课,教师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本学期,我校举行了教研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研效果。本学期教师均在各方面展示了自己的高素质。老师始终面带微笑,教态亲切、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富有感染力,教师的范读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如梦如幻的美景之中。教学语言流畅,板书美观工整、新颖,教态大方,驾驭课堂能力强。部分教师设计制作的课件很好,运用自如。

本学期校长听课不少于20节,主任听课不少于30节,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让老师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三、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1、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不会学习的人将是21世纪的新文盲。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

2、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四、狠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实际,重实效

1、我校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每位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积极从教材中挖掘出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建立教学上的最佳工作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3、积极参与一课多研活动。通过活动,增强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4、注意总结经验。在这一学期里,我校的教师能按要求做好教学反思,能积极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有意识的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撰写成文章。

五、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校是一所边远的农村小学,大部分教师年龄偏老,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上,他们速度较慢,感觉很吃力,跟不上步伐。

2、部分学生是单亲家庭,还有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隔代监管不得力。

3、有部分学生家庭比较困难,家长要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对学生监管。还有少部分家长自己都不懂,不可能指导学生。

以上情况给我校课程改革带来了很大阻力,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大对老师的课改培训力度;二是要求老师在校多利用早、午自习时间给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培养;三是要求学生在校或在家要有一个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

总之,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树立课改必胜的信念,扎扎实实做好新课改工作。

小东学校 2011.11

第三篇:树德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树德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成都市树德中学

毛道生

四川省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有两年,成果显著,但在一线教师中还普遍存在着心理冲突:即一方面接受和认可先进的教育理念,愿意进行一些教育改革的探索,另一方面又在沿袭陈旧的教育观念甚至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这已成为推进新课程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瓶颈。如何走出迷茫,跨越障碍,进一步深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已成为各所中学的紧迫任务。

一、文化引领推动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土壤和灵魂,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改革。面对新课程改革,学校需要构建的三大学校文化:崇尚一流,追求卓越;育人为本,发展为上;团结协作,大气包容。为此,教师要树立四大教育观念以突破认识误区。

1、教育改革是常态,新课程改革不是空降兵 中央教科所所长袁振国指出,“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9)所以,与时俱进的变革是教育的生命所在,固步自封是教育所唾弃的。新课改其实并不是革命性的“改革”,应该是发展性的“改良”,也就是讲,新课改是总结以往教育教学中好的经验基础上汲取国外好的教育教学形式,如课程选修、研究性学习等而提出的新的课程方案,它是对原有课程的扬弃和发展,而不是推倒重来的。有鉴于此,树德中学早在2000年就开始准备新课程改革,当时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开发活动课为突破口,立足于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直到现在树德中学已坚持了十年,形成了《在研究中学习》和《在研究中教学》两本专著,开发了数百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和上百门活动课,确保了树德中学近十年教育教学质量的飞速提高。

2、课程改革是好事,教育改革不能只说不练

艰苦琐碎而具体的工作过程常常容易使人忘却工作开始时的初衷、忘却事情本身最重要、最根本的目的。学校教育最终目的是育人,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更好培养人是所以教育人关注和思考的焦点,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新课程提倡的理念和实施的方案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和幸福。所以,学校和教师要认真推进新课改,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的开设上。研究性学习目的让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关心社会,走向社会,不是让学生一定要得出很有价值的成果,学生认真参与就是最大的成果。选修课目的让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而不是成为必修课的延伸,所以基础强化班之类的可以有但不宜多。我们平时教学,不要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教学,要真正地去思考“三维目标”的落实上,立足于学生品德和情感、思维和习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3、教育改革需合力,新课程实施主体是教师 有专家断言“老师是教改的天然反对者”,虽然有些武断和片面,但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的认识程度、支持程度和落实程度对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不是专家而是一线的教师,教师也不是被动的接受体,而是活跃的推进者,甚至是发起者。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其实相当一部分有责任、有远见的一线教师从未停止过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尝试和实践教学改革,并对教育改革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唤和真知灼见的主张,如魏书生、李吉林、于漪等,只是他们自己囿于教育视野和教育领域的限制而未从宏观层面做出系统性的探索而已。所以,我们的教育专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天然的引领者和开创者,把老师置于天然的对立面和落后者,而是要充分地尊重并大力地激励老师们的教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一线教师也不要妄自菲薄和消极推诿,主动承担起教育责任和历史使命,担当教育改革的先锋队和主力 军。

4、教育改革是系统,新课程实施不冲击高考

新课改和高考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如果说发生冲突是源于新课改反对用功利化手段去谋求高考的“高质量”,如过度教学、高强度考试、大运动量训练、过早文理分科、为求进度而满堂灌等等。北京二中充分利用新课改契机立足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该校的高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尽管高考升学率变化不大,但在高端学生的优势更大,体现在学生参加自主招生和申请国外名校等方面的比例更大。树德中学提出,对于学校而言,对于教师而言,分数就不是教育唯一的目标,唯分数抓分数是抓不起分数,必须将视野更多的转向学生的品行、思维、能力、习惯、人格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这也是学生成绩增长的基础、保障和力量。以树德中学光华校区为例来分析,在2012年高考中,尽管光华校区文科和理科参考人数均是最多的,文科参考人数249人,本科率高达91.2%,列成都市第一;理科参考人数798人,本科率高达94.9%,列成都市第二。这么辉煌的成绩的取得不是靠加班加点打时间仗,不是靠题海战术打疲劳仗,而是树德教师“爱学生,敬家长”,爱岗敬业,以及科学的管理取得的。例如,树德中学高三坚持出早操和课间操,坚持每周3节体育课,坚持停课自主复习,坚持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坚持晚上11:00熄灯就寝等等,甚至在6月8日高考结束的当天晚上还要举行隆重热烈的毕业典礼。

二、校本研修推动

树德中学有两点认识:一是,新课程的实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必须凝聚集体智慧,发挥同伴引领的作用;二是,新课程的实施不能埋着头蒙着脸蛮干,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体验和运用新课程理念。因此,必须积极参加校本研修,处于研究状态下“且行且思”。所以,学校营造好“彼此尊重、取长补短、求真务实、开放大气”的研究氛围很重要。

1、课题研究

新课程实施中,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面临诸多困惑和挑战,“问题是教育研究的起点和灵感”,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是校本教研的特点。树德中学实行“五级课题制”(即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和个人级),鼓励教师以小课题制去研究并解决在推进新课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小课题制”包括以备课组为单位或3-5位教师为团队申报的校级课题,也可以是个人申报的个人级课题。“小课题”研究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关注真实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情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出发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定位,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益为主要目标。

树德中学在研课题介绍: *省级课题:1 *市级课题:13 *校级课题:16 *个人课题:116

2、新课程沙龙

树德中学坚持举办“新课程沙龙”,以学科教学为研讨主题,请省市教科所的专家到校和老师们一起研讨剖析。目前,所有学科都举行了2次以上专家引领的“新课程沙龙”。

3、主题教研

树德中学学科教研组除了坚持开展好日常教研活动外,还坚持联动三校区的教研组进行“头脑风暴”,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4、承办学术会议

承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可以请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同行来进行头脑风暴,既可以开阔眼界,又可以实地观摩学习。

2012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交流大会。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专 家有:刘正平教授(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书记),王磊教授(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

2012年5月27日上午,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暨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

三、课程建设推动

新课程改革特别鼓励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主要体现在选修课的开发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上。树德中学早在2000年就开始准备新课程改革,当时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开发校本选修课为突破口,立足于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直到现在树德中学已坚持了十年,形成了《在研究中学习》和《在研究中教学》两本专著,开发了数百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和上百门活动课,确保了树德中学近十年教育教学质量的飞速提高。在此过程中,很多老师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如化学教师宋京美开设韩语入门,语文教师陈婵开设JA经济学,化学教师蔡春燕开设手工制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张艳开设“开心农场”,化学教师王生龙开设桥牌与思维等等。2011年,树德中学以“卓越教育”为引领,构建“卓越教育课程图谱”,追求“三高”(高立意、高互动、高探究)和“三宽”(宽基础、宽视野、宽人才),包括四大类型(学习力课程、实践力课程、创造力课程、领秀力课程)。

在教师指导下,树德中学光华校区高一年级学生开发出126个课题,内容涵盖时政、社会热点、文化、交通、商业、民风民俗、娱乐等各个领域。如《“360与腾讯之战”引发的思考》、《“空巢老人”现象调查与反思》、《成都之“堵”》、《性格与命运》、《公众人物和虚拟人物对课改后的影响》等等

四、聚焦课堂推动

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来引领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行为,否则就是“新瓶装旧酒”,必然被淘汰。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学校通过聚焦课堂来构建全新的教学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树德中学提出“开门办学,推门听课”的口号,实行课堂完全开放,随时开放,实行“交流课制”来加强课堂教学,每周五各教研组推出1-2节随堂课,由教务处公布出来并引导大家观摩和研讨。“交流课制”的基础是是教研组或备课组规划好研究话题去准备“原生态”的观摩课,关键是课后的评课议课质量。我曾在上学期集中听了50节课,写了10000多字的《新课程背景下听课札记》,在给教师个别交流、备课组集体研讨的基础上还给全校教师做了一次集体反馈,效果很好

树德中学观课议课体系:*名师研究课 *青年教师优质课 *青年教师汇报课 *青年教师说课比赛 *主题教研研究课 *交流课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专业发展推动

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天然主体,但是必须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内驱力才能使教师由任务驱动转变为价值驱动,由天然主体落脚为现实主体,由被动主体转变为主动主体。华师大叶澜教授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这项工作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少年,教师若把‘人的培育’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竭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在为事业奉献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 发展。”(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上海教育名师讲坛报告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5-116)所以,如何让教师在参与新课程改革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职业的尊严是学校激发教师教育改革热情的关键点。

对教师而言,将面临“大淘汰”的挑战。新课程之所以新,其本质不是教材新,不是教学组织形式新,教学手段新,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让老师,特别是有一定教龄的老师改变固有的观念和惯常的方式,的确比较难。但是,当老师善于解剖自己,善于调整自己,勇于发展自我,乐于教育创新,那么他将赢来“脱胎换骨”式地发展。树德中学把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有机融合,提出“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中共同成长”的口号,引导教师通过新课程改革契机,促进自己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技能,优化教育艺术,在参与新课程改革中走向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提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努力方向:你是否可以开发一门有特色的选修课?你是否可以对某个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有独特的理解?你是否可以在教好本学科知识基础之上对某个版块有独特的认识?如果能够,你就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和名师。因此,新课程改革也意味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大飞跃,它特别鼓励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光华校区化学组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成长 蔡春燕:全国赛课特等奖 许兴旺:全国赛课一等奖 刘艳梅:全省性研究课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2015-2016学上学期)

吴比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内在的思维发现规律,并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正所谓“授之以渔养其终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纯粹地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有了方法,他们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这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教好数学,就要在课前考虑如何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进行教学设计,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组织教学,就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完全地传授给学生。讲台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想把这台戏唱好,必须预先进行创作、设计,所以教师既是作者,又是导演,还是演员,同时还是乐队的指挥。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设计是一个不断改进、日趋完善的过程。我在设计《行程问题——相遇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感受。当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时,按照“授之以渔养其终身”进行设计、组织教学的。

一、教学设计的初稿

我开始写教案时,就简单的按教材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和以往的经验一气呵成结果,认真看了之后,才发现缺乏新意,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程式化的过程,没有体现出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可见,我的这份教学设计是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只是凭借经验来完成任务是不行的了。经过思考后,便开始进行修改。我参阅了很多的有关资料,在导课、准备和练习上加了功,并且把每个环节又重新安排了一下,要比第一次心中有数多了。就这样,我的教学设计初稿完成了。

二、教学设计的实施 教案设计的合理性只有通过教学来验证。终于到了试教的时候了,我就按照教学设计的初稿开始上课。前几个环节都顺利完成了,可是,时间不够了,到要练习的时候下课了。课结束后,我自己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分析之后,我明白了,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只是考虑到了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每个环节都在强调要教的新课的概念,反复不断地分析给学生听,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解决问题。老师教的很累,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看来,教学设计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完成的,备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更为重要。

三、教学设计的修改

经过第一次的试教,发现了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后,对教学设计的修改也是必要的。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能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以将一些重点、难点知识设计成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去解决这些问题,比老师反复讲解的效果要好。课后,我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重新修改。在引探准备中,主要复习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回忆“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了解一个物体运动的特征,并联想行程问题中一些经常考虑的因素,为新课作准备。

而第二个环节里,我将几个概念分散在每个细节的环节里,一个部分讲一个概念。首先,在准备题中,通过学生演示,解决“从两地出发、相向、同时”;然后,在填完表格后,设计几个问题解决“相遇”的概念;再通过表格里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回答问题来解决“相遇时间”;接着,带领学生一起总结“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特征;最后,在学生自己解答例题的过程中,分析“相遇问题”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解答,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解决“速度和”的概念。这样以来,概念很清晰,相信学生也容易理解,不会混淆,也会节约时间的

四、教学设计的再次实施 经过这次修改后,我对《行程问题——相遇问题》的认识又深了一步。于是,拿着新的教案,我又一次的走进课堂,并邀请了学校的数学老师们来听课。这一次的课比第一次大有进步了。整个课堂秩序井然,教学环节紧凑,过度自然,概念讲的清楚,学生思维活跃,充分发挥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每个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去解决,并且学会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看来,教案是要经过反复修改、精心设计才可以将教学过程实施的更好。

五、教学设计的反思

反思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总是指向教师自我的,教师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反思的过程,是将“学会教”与“学会学”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付诸于实践后,再不断的反思进行调整,在教学中应经常问一问自己,哪些教学行为及其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哪些是不正确的,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办。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教学之后,我听取了老师们给我的意见,进行了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光靠经验或一本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钻研、领会教材,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驾驭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尤为重要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2015-2016学下学期)

吴比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重新成长的足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学是充满活力的事业,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天地。真正灵性的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反思和收获新课程给教学带来的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有生命的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课堂上要 让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自我”,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一定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有生命的文本!还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传授,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孩子的创造力有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2、引领孩子去读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只有给学生一个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语文的同时感悟生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2016-2017学上学期)

吴比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问生答”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诚然,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是否能真正落实“有效教学、主动参与”,应该值得我们反思。

一、要真正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做到“三要” 第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此成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不曾预约的精彩。由原来固定单一线路变为现在的多元设计。

第二,要减少对学生的控制、放开对学生的制约,我们会发现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更丰富的答案。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了解学生,给他们活动的机会、思考的空间。

第三,要学会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都知道即时评价,但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呢?为了鼓励而鼓励,为了评定而评定,将最终失去的是学生对评价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启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评价确实评而有价。

二、要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和教学内容

在与教师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行为上却又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最关键的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变单纯的理论学习为“解决问题”的教研形式。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研究是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实效的前提。进行科学的课堂观察,以“案例”为载体,找出问题的症结,表达活动实施中的困惑与成功、活动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借此来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将新理念融于教学行为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

三、要提升教师教学反思的内涵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我们看到教师都能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反思缺乏深度。要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从三方面进行。

第一,正面反思,即寻找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反思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背后支撑它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提供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成功行为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第二,负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或缺失,并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归因分析。可以这样思考: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是什么?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这个问题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第三,对比反思,根据前后两次教学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学前后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对比反思,可从中受到很多启示。教师通过不同方面的教学反思,可以加深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从而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2016-2017学下学期)

吴比

在新课程全面铺开的今天, 每个人都讲新课改,这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是要减轻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学生越来越难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下面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收获:

1、教师观念的改变

通过新课程的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新的教育理念逐步树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开始关注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开始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式;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在教学中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开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生活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

2、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改变了“繁,难,偏、旧”,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了,让学生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从而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更加尊重学生,民主、和谐、互动、友好的师生关系开始逐步形成,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学习情感和兴趣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由“接受”转向“发现”,开始由单

一、机械的“听讲——练习——复习——巩固”的被动状态逐步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很多老师满怀信心地说:“课改这样搞下去,学生将来不得了。”

二、困惑: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学校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其实,教师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或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一些学具,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3、数学活动与教学任务相矛盾

新课程有的内容很难(如:人教版在一年级要认识钟表),这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所以,教师们时常感到教学任务紧,因此教学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比较多。心里的真实想法是: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任务可能无法按期完成;而不让学生自主探究吧,又与新课改理念相违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考试,弱于创造”的局面。如学生背乘法口诀背得滚瓜烂熟,对乘法运算也很自如,但是当你考一些生活中数的运算时,便不知如何是好。现在大多数学校每个学年要统考,大家为了应付考试与学校的检查,试卷集、练习册做了又做,许多东西我们都太在意结果,我们都很热切地希望学生能把知识记住,而实际上一些过程的探索我们又忽略了,也许,学生的创造性在这里又止步了;也许,我们又顾此失彼了。

总之,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出现问题才是不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正确面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收获与困惑。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2017-2018学上学期)

吴比

“教育理念的更新”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笔者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2017-2018学下学期)

吴比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热情高涨,大胆尝试改革,不断改变着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开创了崭新局面。结合个人的工作经历和观摩课的体会,我感觉到,当前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这偏离了新课改的宗旨,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足够的重视。

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在内容上也作了许多删减。一些教师,唯恐一些知识点高考要涉及到,所以在教学中随意补充一些旧教材上的知识点。其实,有些知识点在新教材中已明确不作要求;有些知识点在旧教材中是重点,在新教材中只是作为了解的内容,详细的内容放到相关的选修模块中。盲目地、过多地补充知识点所带来的后果是:不仅造成课时不够,还使学生觉得太难太杂,对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影响了新课改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目标的落实,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严格对照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明确哪些知识该讲,哪些不该讲,讲到何种程度,千万不要随意拓展教学内容,加深教学的难度。

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意识,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到处是学生的声音,气氛活跃。于是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一会儿要抬头看录象,一会儿又要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的、正常的。但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活动缺乏明显的目的,“唯活动是瞻”、“为活动而活动”,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浅层化和绝对化倾向,这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会场、市场,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所以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要动而有效。

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原则性 一方面表现在教学形式一定要与众不同,如引导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应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秩序,而他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人为增加认识的难度。再如只推崇新课改提倡的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倡导学生畅所欲言,挑战权威,因而不管什么样的奇谈怪论,甚至是非常偏激的思想,也不加以引导和指正,只要敢于提出新观点就是好。这很可能对成长中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开展活动在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同时,也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同时要明确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式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滥用乱用媒体,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时尚”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它可以使知识更生动、形象、直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但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我发现自己上的公开课和观摩别人的公开课都无一例外地运用了多媒体,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是一节好课,就意味着你没有掌握科技手段。更有甚者在某些教师的课上从来不见板书,每堂课都象放电影一样,学生对重要的内容根本来不及做笔记,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总之,多媒体在于辅助教学,不是主导教学,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教法,要运用恰当。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目的是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然而,有的教师把此理解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尽量少讲。有的学校还硬性规定,教师只允许讲二十分钟,剩下全部时间学生或自学或做练习或活动。每节课的内容和难易程度不同,特别是一些较难的理论,靠学生自己探究根本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教师又讲得太少,有的知识只是点到为止,根本讲不透,学生就会如一团雾水。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淡化教师的讲,教师讲多少要由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定,不能过度追求课堂形式本身,忽略了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出现了为形式而形式的现象。因此,传统的“以教为主”不提倡,片面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也不行。尤其是对基础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更加必要。

总之,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和质量,达到学科教学的理想课堂,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需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完善,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现代教育思想的树立和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

第五篇: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

摘要: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学会反思,不断积累新的科学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关键词:新课改

教育

反思

学生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三、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新的评价观念 教材改革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光强调课程的调整和教材的更新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必须伴随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习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用考试难于评价的成果。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是纵向的,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四、新课程改革中注重多方面关系的协调发展

学科教育与综合教育的关系:对过去重知识传授的做法不完全加以否定,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综合化和学科的综合化;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系:现在有一种“科技万能”的倾向,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背离了人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就会产生巨大的消极力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研究不同人才成长的不同规律;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向社会延伸,学校在充分利用所在社区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社会体验和经历的同时,也承担着影响、推动、指导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五、在新课程学习中的反思

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认识,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认识:

1、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认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2、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切底实施。

3、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改革引发了我国中小学教学领域一次深刻的变革。各级教育行政干部、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都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探索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研究和指导的水平以及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网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下载浅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心得

    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心得 作为河北省新课程改革的首批践行者,通过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随着改革的大潮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然......

    新课程改革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这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四年,在这四年里,我不断研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致力于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贯彻于我的教学中。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在课堂的实践内......

    与新课程改革同行

    与新课程改革同行——2010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0年高考山东卷历史部分,秉承前几年的经验,在平稳中求创新——厚朴而不失灵动,求新而不舍稳重。与以往相比,今年命题技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全面,急功近利,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功利化等方面原因,语文课堂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考试试题 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 答:校本研究是指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试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考试试卷 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 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 答:简单地说,校本研究就是......

    反思新课程改革的得与失

    反思新课程改革的得与失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革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场攻坚战.它牵动着基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纵向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横向着涉及到......

    新课程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物理实验室李积福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理念、新模式不断渗透到基础教育中来,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觉得也应该对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