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作税务案件询问笔录七法
制作税务案件询问笔录“七法”
询问笔录是指税务稽查人员在税务执法中,对当事人、证人或知情人进行调查时所作的记录。询问笔录做得好,好的询问笔录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案件线索、固定事实证据,有利于正确、顺利地处理案件。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试将稽查工作中实际操作方法归纳整理如下,与税务同仁作一商讨。
一、是熟悉案情,拟定提纲。稽查人员在询问开始前,必须熟悉案情,了解被询问人的相关情况,拟定询问提纲。询问当事人要单独进行,同时要有记录人。
二、注意方式,语言要规范。如首问一般规范为:“我们是某国税局稽查局的稽查人员,我叫某某,他叫某某,这是我们的税务检查证,今天我们找你了解有关涉税事宜,希望你如实回答,你所说的一切都应承担法律责任,你听清楚了吗?”
三、是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稽查人员要密切配合。询问人员和记录人员对问什么、怎么问以及询问、记录的速度要配合默契。当询问人员有遗漏时,记录人员要适时予以补充提示;当记录人员记得慢些时,询问人员也要适当放慢询问速度,使记录人员跟得上节拍。
四、态度诚恳,耐心细致。稽查人员要善于与证人沟通,谈话中既要宣讲政策,提高证人的思想认识,也要注意方式,把握好轻重缓急,使证人如实讲出涉及案件的全部情况。
五、敏锐观察,弄清真相。稽查人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对当事人谈话中流露出的破绽要紧紧抓住,以此为突破口,直至案件真相大白。
六、客观全面,不断章取义。制作笔录应当客观、全面地记明当事人陈述的内容,特别是有关案件的重要情节,不管是有利于或是不利于当事人的,都应当尽可能地按照他的原话或原意记载清楚,客观地加以反映,不能断章取义。
七、签名画押,注重日期。询问完毕,笔录应交当事人核对,当事人没有阅读能力的,要向其宣读。如笔录有遗漏或者差错,应允许当事人提出补充或改正,笔录核对无误后,应签注“本记录我已看过(或已向我宣读过),与我讲的一致”。然后签名,签注询问日期,用右手指在首页姓名上,笔录面码上、记录中补充和更正的地方,末页签名处画押。
信丰县局稽查局
刘晓忠
第二篇:制作税务案件询问笔录六法(共)
-制作税务案件询问笔录六法
询问笔录是指税务稽查人员在税务执法中,对当事人、证人或知情人进行调查时所作的记录。询问笔录做得好,有利于正确、顺利地处理案件,否则会节外生技,造成工作被动。据此,笔者试将稽查工作中实际操作方法归纳整理如下,与税务同仁作一商讨。
一、了解案情,拟定提纲。稽查人员在询问开始前,应有充分的准备,要详细了解案情
和被询问人的特点,拟定询问提纲。询问当事人要单独进行,同时要有记录人。
二、注意方式,语言要规范。如首问一般规范为:“我们是是某国税局稽查的工作人员,今天依法向你了解有关涉税事宜,你要如实回答,说假话、做伪证、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你听清楚了吗?”询问结束一般应规范为:“以上所述是否属实,有无虚假?”
三、态度诚恳耐心细致。稽查人员要善于与证人沟通,谈话中既要宣讲政策,提高证人的思想认识,也要注意方式,把握好轻重缓急,使证人如实讲出涉及案件的全部情况。
四、敏锐观察,弄清真相。稽查人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对当事人谈话中流露出的破绽
要紧紧抓住,以此为突破口,直至案件真相大白。
五、客观全面,不断章取义。制作笔录应当客观、全面地记明当事人陈述的内容,特别
是有关案件的重要情节,不管是有利于或是不利于当事人的,都应当尽可能地按照他的原话或原意记载清楚,客观地加以反映,不能断章取义。
六、签名画押,注重日期。询问结束后,被询问人要在笔录的末行下签注:以上笔录看
过,和我说的一样。“,然后签名,签注询问日期,用右手指在首页姓名上,笔录面码上、记录中补充和更正的地方,末页签名处画押。询问人和记录人也要在笔录上签名,并注明年月日。
第三篇:浅谈规范制作海事询问笔录
浅谈规范制作海事询问笔录
《水运管理》:浅谈规范制作《海事(交通)询问笔录》 作者:郭伟明
时间:2006-04-13 15:24
分类:未分类标签: 未分类
在日常行政执法中,特别是在“一事三政”综合执法中,我们执法人员必须注重依法收集或由当事人、证人及代理人依法提出的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即法律规定证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证据的种类分七种:书证、物证…………,《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五条第二款也作了相应规定。在执法工作中,证人证言包括行政相对人(当事人)、举报人和旁证人员等直接或间接涉案人员关于违法事实的证言,主要是通过制作《海事(交通)询问笔录》的方式,从而完成我们执法人员需要收集的一项重要证据。在实际操作上,制作一份完整的能作为合法证据的《询问笔录》,必须遵守《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和《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有关规定,同时应当符合《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关于《询问笔录》的格式要求,在具体制作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出示证件,告知权责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者检查,不得阻挠。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六条第一项也作了相应规定。因此参与询问的执法人员必须有两人以上,其中一人可兼作记录人,在询问开始时,首先必须主动出示执法证件亮明身份,并告知被询问人具有的权利和相关的法律责任。这一部分应该以书面的形式明白无误地写在《询问笔录》格式文书的填空部分之后和问答部分之前,并由被询问人回答确认。在许多存档的《询问笔录》中,笔者发现我们的执法人员都是以“问”的形式来告知,笔者认为直接以“告知”的形式更加符合法律的要求,例如:“告知:我们是XX海事局(港航局)的执法人员,这是我们的执法证件,姓名、号码XXXXXXXXXX(要注意“一事三政”的执法主体、执法证件、执法文书相一致),请你查看,你有申请要求执法人员回避的权利。现就XX船XX情况向你调查,你应当如实回答,不得夸大和隐瞒事实,作伪证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在实际的《询问笔录》中,这一段告知内容有两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是告知被询问人有申辩、陈述(甚至听证)的权利;二是使用如“涉嫌XX违法行为”等的具有一定利诱或胁迫性的语句。
关于第一个问题,可能会产生两个方面的误区。其一,告知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甚至听证)的权利,对应着行政处罚的决定,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有关规定,在当事人的违法事实查明后、决定作出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如果经调查后违法事实不清楚的,不给予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就没有必要告知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当事人也应该没有必要进行陈述和申辩。因此,在违法事实的调查过程中,告知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甚至听证)的权利,提前启动这一告知程序,存在着违法事实尚未查清就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的嫌疑。其二,这一告知内容还对应着处罚的幅度,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五条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给予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证照和海事机构一万元以上的行政处罚,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因此,在违法事实的调查过程中,告知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甚至听证)的权利,显然存在着违法事实尚未查清就已经决定了处罚幅度的嫌疑。根据《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条的规定,海事(交通)执法的格式文书中,仅在《海事(交通)违法行为通知书》中才能出现这一告知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在实施行政处罚的过程中,应当按照法定的程序告知当事人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关于第二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十七条第三项规定:“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不能作为定案依据。”象“涉嫌XX违法行为”这些语句,就笔者个人的观点,严格地讲对当事人具有一定的利诱、胁迫成分,使《询问笔录》作为合法证据的效力可能会受到质疑。其实,上述提到的“涉嫌XX违法行为”,换一种说法,通过询问和调查,完全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涉嫌超载”改用“装载情况”、“涉嫌船员配备不足”改用“船员配备情况”等,笔者认为应该同样能说明问题,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二、认真填空,仔细核对
实际执法中,在完成了口头告知后,就马上进行填空,填写《询问笔录》格式文书上已经设定的时间、询问地点、被询问人及单位和地址、询问人、记录人等空格,除了结束时间的空格外,必须及时、准确填写,不能出现丝毫差错,在填写被询问人的姓名、年龄时,应当仔细查验身份证、船员证书等合法有效的证件,防止填错姓名和年龄,要是填错了姓名(包括同音字),《询问笔录》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甚至无效,而被询问人的年龄是其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重要标志,毫无疑问,民事行为能力受限制的人,所作的证言显然是难以采信的,《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十一条第一项有相应的规定,特别是被询问人是当事人时,《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五条作了明确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制作完成后,还应当仔细核对本部分内容,并填上结束时间。
三、紧扣主题,查明事实
在完成上面的两步工作后,就进入涉嫌违法的事实调查,执法人员要讲究取证技巧,相互之间要密切配合,有默契,从哪问,怎么问,怎样记录才客观、公正等,事先应该考虑成熟,做到胸有成竹,执法人员问的每句话,都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授人以柄。在询问中应注意了解被询问人的基本情况,违法事实发生的时间、情节、手段、主观故意与否以及结果等。对于被询问人所提供的每一事实或情节,应记明来源,对证人提供的书证、物证,要在记录中反映并记明来源。在重要的、关键的时候,每个字、每个标点都不能有错,应尽可能地记录得原汁原味。根据目前我们所查处的违法案件来看,一般情况下,执法人员都是有所准备的,即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基本是确定的某一违法行为,例如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中发现的船舶涉嫌超载运输、船员配备不足等常见的违法行为,以及群众举报的改建船舶、未经检验航行等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准备,对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处罚的方式在调查时就已经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或立场,因此我们在调查取证时就要围绕这一立场,进行合法的取证,为下一步的处罚工作提供确凿的事实证据,在此要特别注意我们已经确定的没收违法收入或其他的处罚幅度,这是因为在实际执法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考虑行政相对人的实际情况(包括经济承受能力),以及我们的执法难度,例如,对某一违法营运并有若干万元营运收入的船舶进行调查处理,综合各种因素,认为没收违法收入一万元比较合理,并能便于执行(要是能没收全部违法收入当然更加理想),在制作《询问笔录》时,当事人只要能承认除去营运成本后有略多于一万元的违法收入就可以了,并要求其提供相应的凭证,这样已经达到了我们取证的目的,这时,执法人员就要注意,防止一直追问下去,让其承认有更多的甚至数万元的违法收入,这样反而会给我们的行政处罚工作造成困难,因为在极大多数行政法规中,对于没收违法收入,行政机关是没有自由裁量权的,擅自减免没收违法收入的行为,依据《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五条和第六十二条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就有可能承担法律和行政的责任,所以,类似于这样的情况,在作询问笔录时,事先就应该考虑周全,始终围绕我们事先已经确定的意图,恰到好处地取得相应的证据。在记录时,记录的内容必须是客观真实的,不能将执法人员或被询问人的推断记录在《询问笔录》中,并应当尽最大可能保持被询问人的原意,在使用文字上,数字要具体化,必须用肯定、确定的语句,不能出现“大概”“可能”“也许”等不确定的语句,并且被询问人的回答必须是使用第一人称的称呼,使用的记录工具必须是钢笔等,不能使用圆珠笔、铅笔等,在书写错误需要更改时,必须使用直线划除,并保证被删除的文字仍能清晰可见。在询问时,还应当注重被询问人提供的没有违法的证据,如因船体漏水造成的超载、因抢险救灾造成的轻微违法行为等,必要时,执法人员应当主动要求行政相对人提供这方面的证据,这样,根据《证据问题》第五十九条的规定……当事人能够提供没有违法或应当依法从轻处罚的证据,那当然是好事,因为我们并不希望当事人违法,但是我们要求了,当事人没有提供,那样,万一进入诉讼程序后,这方面的责任就完全由当事人一方承担了,其在诉讼中提供的没有违法或要求从轻处罚的证据将是无效的。
四、宣传法规,晓之以理
在制作《询问笔录》的过程中,执法人员应始终坚持宣传法规,把对当事人的询问当作一堂法规教育课来进行,使当事人在接受询问的同时,结合因违法行为引发的事故案例的剖析,使其明白违法、违章航行、运输等行为的危害性,违法行为害人害己,影响家庭和睦和幸福,促使当事人加深对法规的了解,能树立起应有的法制观念,配合调查,主动承认并改正违法行为,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罚,这样,不仅体现了我们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宗旨,还达到了我们处罚违法行为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杜绝违法行为的目的,为创建有序的水运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询问过程中,为防止出现僵局,执法人员可以短暂地和被询问人聊聊天、拉拉家常等,以改变可能比较紧张的气氛,帮助比较胆小或比较拘谨被询问人放松心情,以便更好地配合调查,但这些内容就没有必要进行记录。对于被询问人不予配合,百般抵懒违法事实,甚至个别有威胁、辱骂执法人员的情况时,要沉着冷静,切不可先乱了自家方寸,此时,执
法人员应当分析原因,抓住实质问题,寻找突破口,突出重点,待气氛有所缓和时,可以,明确告诉其利害关系和不予配合应该承担的法律后果,说出的话应当掷地有声,具有一种敲山镇虎的震摄力,打开被询问人的口,然后乘胜追击,获取我们需要的证据材料,当然,我们敲山镇虎、加重语气的一些有一定胁迫性的话,是不能记录在《询问笔录》上的,否则,作为证据的《询问笔录》是否具有证明效力将受到质疑,这一点在前文已作分析。
五、程序合法,证据确凿
在《询问笔录》制作过程中直至完成后,执法人员必须至始至终遵守法定的程序,在询问时,应当有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对被询问人单独询问,《询问笔录》应当场制作,不能事后补作。对在不同时间多次询问的,应分别制作询问笔录,不得事后在同一个笔录上修改或补充。询问结束后,应将《询问笔录》交给被询问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向其宣读。如被询问人认为笔录有遗漏或差错,应允许其补充或更正。对于修改过的笔录,应当由被询问人在改动处押印。被询问人认为笔录无误后,要在笔录每页签名和押印。在《询问笔录》最后一页应由被询问人注明“笔录经本人过目(或已向本人宣读),记录属实(或与本人所述一致)”。当事人拒绝签名的,执法人员应在《询问笔录》最后一页注明原因,并请其他在场人员签名作证。最后,询问人、记录人要签署日期并签名,记录人签名可以由其中一名询问人代签。这样,《询问笔录》中所记载的违法事实,将为行政处罚的顺利实施提供确凿的证据。总之,制作《询问笔录》的过程,是执法人宣传法规的过程,也是当事人接受法规教育、改正违法行为的过程。执法人员必须根据有关法规的要求,把《询问笔录》制作得有条有理,思路清晰,将违法行为的来龙去脉搞得一清二楚。一切调查手段包括制作《询问笔录》的最终目的是查清违法事实,为行政处罚的实施提供合法证据,《询问笔录》作为行政处罚的事实依据之一,其实质是能足以证明违法事实的客观存在。
第四篇:重大税务案件审理
重大税务案件审理
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是税务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重点环节执法行为的事中监督。因此,对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监督检查,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监督的再监督,这就使其具有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和强化税收执法监督的双重功效。
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概述
(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内涵
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是指县级以上税务局对所属检查机构检查终结、初审结束且符合《国家税务总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规定标准的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决定的活动。根据《国家税务总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第四条的规定,重大税务案件的标准由县级以上税务局根据涉税金额、案件性质、争议程度、社会影响等确定;各级税务局按照本级确定的标准,审理的重大税务案件数量应达当年税务案件结案数的10%以上,未达到10%的,次年须相应调整重大税务案件标准。
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是一种事中监督制度 所谓事中监督,是指将行政执法权比较集中的执法环节进行适当的权力分解,强化过程控制,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执法随意性。
2.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是一种查处分离制度
所谓查处分离,是指税务案件的调查权和处理权,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或人员来行使,以确保税务案件的公正合法。查处分离的基本模式有两种:查处内部分离、查处完全分离。检查机构(如稽查局)审理环节对税务案件的审理属于查处内部分离模式;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属于查处完全分离模式,它使税务案件审理处于一种更加超然的地位,从而更有利于发挥相互制约与监督的作用。
(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原则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的规定,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本级审理原则
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实行本级审理制,即重大税务案件由检查机构所在税务局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负责审理。也就是说,无论案件涉税金额多大以及案件性质、争议程度、社会影响如何,均由该案件检查机构所在税务局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而不必报送检查机构所在税务局的上级税务机关审理。实行本级审理原则,体现了权责一致的法理要求,有利于强化检查机构所在税务局的税收执法责任,有助于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的开展。
2.公正合法原则
具体地讲,公正合法原则就是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是指审理重大税务案件必须且只能以证据证明的客观情况作为适用依据和作出决定的根据,而不能以主观因素和不相关因素作为根据。事实是依法定案和适当处理的基础,案件处理正确与否的关键在于认定的事实是否有合法证据。因此,在重大税务案件审理中,切忌凭空臆断,主观推断。以法律为准绳是指必须严格依法审理重大税务案件。无论是对案件检查程序和适用依据的审查,还是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本身,都要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在这里,“法律”是广义概念,不仅包括狭义概念上的法律,而且包括与上位法不相抵触的法规、规章和其他税收规范性文件。
3.及时有效原则 重大税务案件应当在保证公正合法的前提下,在规定的期限内尽可能迅速审理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不得久拖不审、久审不决。
(三)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内容
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应当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 1.主体是否合法;
2.检查机构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
3.证据是否合法、确凿、充分;
4.数据是否准确;
5.税务处理、处罚建议适用的法律依据是否正确; 6.检查工作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否超越法定权限; 7.拟处理意见是否适当。
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程序
(一)税务案件检查机构提请审理
税务案件检查机构对检查终结、初审结束且符合重大税务案件标准的,应及时提请所在税务局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审理委员会)审理。
提请审理时,检查机构填写《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提请书》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案卷交接单》,并将案件来源材料、立案审批表、实施检查过程中使用的法律文书、证据材料、稽查报告、检查机构的审理报告、审理委员会办公室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一并报送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此外,检查机构还应定期将税务案件的结案情况报送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二)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受理案件
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收到检查机构提请审理的材料后,与检查机构办理交接手续,在《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案卷交接单》上签字;
并在收到提请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对案件进行是否受理的审查。对符合重大税务案件标准且报送的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制发《重大税务案件受理通知书》通知检查机构;对不符合重大税务案件标准的,不予受理,制发《重大税务案件不予受理通知书》通知检查机构,并办理将案件提请材料退回检查机构的交接手续;对提请审理的案件材料不全的,制发《重大税务案件限期补正通知书》,通知检查机构限期补正。
此外,还有两种特别情况需要注意。一是如果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收到提请申请后未按照规定期限审查并作出不予受理通知的,就视为受理。二是对不予受理的案件,如果检查机构认为案情重大复杂确有必要经审理委员会审理而再次提请审理的,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报审理委员会主任决定是否予以受理。
(三)审理委员会委员进行初审 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受理提请申请后,将检查机构的审理报告、稽查报告分送审理委员会委员,各委员对案件查处情况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初审,也可以到审理委员会办公室查阅有关案卷材料,向检查机构了解情况。各委员应当在五日内填写《重大税务案件初审意见书》,报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根据审理委员会委员的初审意见,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提请审理的案件分别作出如下处理:认为主体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程序违法、超越法定权限、拟处理意见不明确的,在《重大税务案件初步审查意见书》上签注意见,报审理委员会主任批准后退回检查机构补充调查或重新处理;同意检查机构拟处理意见,或对案件定性、法律适用、拟处理意见等持有异议的,在《重大税务案件初步审查意见书》上签注同意或异议的意见理由,报审理委员会主任批准后提交审理委员会审理。
(四)审理委员会集体审定 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召开审理会议的三日前,制发《重大审理委员会会议通知》,通知各委员参加审理会议,并附送《重大税务案件初步审查意见书》。各委员收到通知后做好参加会议的准备,如果因故不能参加的,委托本部门其他人员参加;如果与重大税务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依法回避。
审理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到会的,审理会议按期召开。首先由主持人宣布会议内容,检查机构汇报案情,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介绍初审情况;然后,由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提问,有关各方作出回答,并进行讨论和发表意见;在充分讨论和发表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审理结论。审理会议结束前,将《重大税务案件审理记录》送交会议参加人员核对签名。
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审理委员会的审理结论,制作《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意见书》,报审理委员会主任审批后以审理委员会所在税务局的名义制作相应文书。重大税务案件应在受理提请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税务处理、处罚决定。
这里有一特殊情况要予以注意。如果检查机构拟处理建议未涉及行政处罚事项,但审理委员会拟给予行政处罚的,由审理委员会所在机关应依法履行告知义务。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审理委员会所在机关应依法举行听证;听证结束后,审理委员会须重新召开审理会议并作出审理结论。
(五)税务案件检查机构予以执行
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税务处理、处罚决定书交检查机构执行;对涉嫌犯罪的,检查机构应以审理委员会所在税务局的名义依法办理移送手续。在重大税务案件执行完毕后五日内,检查机构制作《执行报告》,连同证明已执行完毕的材料一并报送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对执行情况予以监督。
三、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执法检查
(一)检查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 2.《国家税务总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国税发[2004] 号)以及被查税务机关确定的重大税务案件标准。
除了以上实施检查的依据外,对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内容的检查依据是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税收规范性文件。
(二)检查内容
1.是否依照《国家税务总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第四条的规定,确定重大税务案件标准。
2.上一审理的重大税务案件数量未达到结案数量的10%的,是否相应调整重大税务案件标准。
3.符合重大税务案件标准的,是否全部由审理委员会审理,是否存在符合标准而未经审理的问题。
4.经审理的重大税务案件是否合法、公正,是否仍存有违法或者不当的问题。具体地讲,就是主体权限是否法定,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合法、确凿和充分,数据是否准确,执法程序是否符合法定,定性所适用的依据是否正确,处理是否适当。
5.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程序是否符合《国家税务总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的规定。主要包括步骤、时限是否符合要求,文书使用是否齐全、规范。
6.经审理的重大税务案件是否得以执行,审理委员会办公室是否对执行情况予以监督,是否还存在执行不正确、不完整以及对当事人不履行决定而不依法采取相应措施的问题。
(三)检查程序和方法
1.向被查税务机关询问其贯彻执行《国家税务总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的情况,要求其提供确定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标准的文件,检查其是否确定了本级税务机关审理重大税务案件的标准,同时以此掌握审理标准,为下面的检查做好准备。对被查税务机关提供的文件,要进一步审查其真伪性。主要是调取该文件制发的《发文登记簿》和与之相应的发文卡,查找是否有该文件的记录,核实是否曾制发该文件。
2.调阅检查机构在本次税收执法检查所属期内的税务案件登记台账,初步了解其全部税务案件的名称和结案数量,并注意核查税务案件登记台账所登记情况的真实性。核查的方法是,将税务案件登记台账上的案件数量、查补税金,分别与稽查局编制的《税务稽查机构查处税收违法案件情况统计表》、《税务稽查机构查补收入统计表(月报)》、计财部门编制的《应征、欠缴、在途、查补税金明细表》相核对。如果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要进一步询问查证,落实造成不一致的原因。若被查税务机关对此无法给出一个符合逻辑且能够以有关数据材料证明的答复,税收执法检查人员就要考虑是否是被查税务机关为了提高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比例,或为了隐瞒审理结论违法的重大税务案件,而采取重新登记一本“账外账”的手段,少记税务案件。为此,税收执法检查人员可以通过清查其税务案件的卷宗档案序号、或税务处理决定书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字号的方法,查找其少记的税务案件,从而核实并掌握其全部税务案件的真实情况。同时,对照被查税务机关的重大税务案件标准,从全部税务案件中筛选出符合标准应当提请审理的重大税务案件。
3.调阅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本次税收执法检查所属期内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登记台账,初步了解其审理的重大税务案件的名称和数量,并注意核查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登记台账所登记情况的真实性。核查的方法是,将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登记台账上的案件名称、审理数量,与重大税务案件审理过程中形成的审理文书以及其他原始材料相核对,查看是否存在多记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数量的问题;通过书面审查与询问质证相结合的方法,检验这些审理文书以及其他原始材料是否真实,是否存在虚构编造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问题。例如,可以审查各个审理文书的内容之间是否自相矛盾,对于打印的审理文书可以在计算机上查阅该文档的创建时间并与文书上标注的日期相核对,向审理记录上记载的参加审理会议的委员进行询问并请其出示自己所作的会议笔记,等等。通过上述方法,一般可以进一步核实并掌握全部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真实情况。
在对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检查中,掌握全部税务案件、重大税务案件的真实情况,是整个检查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被查税务机关为了掩盖存在的审理比例较低、应审未审以及审理结论违法的问题,往往弄虚作假,不提供全部税务案件,隐瞒或虚增重大税务案件。这就要求税收执法检查人员必须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尽可能地提高所掌握情况的真实程度。
4.在进一步核实并掌握了全部税务案件、应当提请审理的重大税务案件以及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情况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对两项检查内容的检查。一是计算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数量与全部税务案件结案数量的比例是否达到10%以上;对没有达到的,查看是否有调整重大税务案件标准的文件,并核查该文件真伪性。二是将应当提请审理的重大税务案件与已经审理委员会审理的重大税务案件进行核对,查看是否存有符合重大税务案件标准但未提请审理的问题。
5.从掌握的在本次税收执法检查所属期内的所有重大税务案件中,按照检查要求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案卷以及相应的材料进行审查。审查的目的在于检查审理质量、审理程序和执行情况是否合法规范,是否存在违反规定或不当的问题。关于审理质量的检查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严格主体权限的审查,二是重视定案证据的审查,三是注重执法程序的审查,四是加强适用依据的审查,五是严把案件定性的审查,六是把握适当性的审查。以上方面将在本书第十三章“税务行政处罚的检查”中进行具体讲解,这里主要介绍对审理程序和执行情况的检查。
(1)采取顺查的方法,查阅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程序的各个步骤是否齐全。主要查阅在案卷以及留存的材料中,是否有《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提请书》、《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案卷交接单》、《重大税务案件受理通知书》(或《重大税务案件不予受理通知书》)、《重大税务案件初审意见书》、《重大税务案件初步审查意见书》、《重大审理委员会会议通知》、《重大税务案件审理记录》、《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意见书》、《税务处理决定书》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回证》和《执行报告》以及证明执行的有关凭证。如果以上文书材料齐全,说明该案件的审理经过了提请、受理、初审、集体审理、决定和执行的步骤,步骤齐全、符合规定。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文书材料,都说明审理程序违反规定或存在瑕疵。
(2)采取顺查的方法,核对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程序的各个步骤是否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审理程序符合规定,不仅要求具备审理的各个步骤,而且要求各个步骤必须按照规定的顺序依次进行,其排列顺序不能前后颠倒。因此,税收执法检查人员还要对前述的文书材料上的日期进行逐个核对,以验证该案件的审理步骤是否是按照提请、受理、初审、集体审理、决定和执行的顺序进行的,是否存在顺序前后倒置的问题。例如,在审查某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案卷材料时,经核对发现,该案件《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意见书》的日期为2003年6月9日、《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日期为2003年6月6日,这显然违反了先审理后决定的步骤顺序,说明该案件的审理程序违反规定。
(3)采取控制法,核查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程序的各个时限是否符合规定。对于时限的检查,可以采用控制法。所谓控制法就是根据有关日期之间相互控制和制约的关系,以一个开始日期为基点并按照规定时限的要求,验证与之联系的日期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例如,《国家税务总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规定,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在收到提请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对案件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受理。那么,“收到提请申请”与“决定是否受理”日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五日。如果以《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案卷交接单》上注明的日期2003年7月12日为基点,决定是否受理的时限应为2003年7月17日之前。将《重大税务案件受理通知书》或《重大税务案件不予受理通知书》上的日期与此时限验证,查看是否符合规定。在核查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程序的时限过程中,共有五个期限要予以核查。具体为,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提请审理的申请决定是否受理的期限,审理委员会委员提交初审意见的期限,审理委员会办公室通知各委员参加审理会议并附送初步审查意见的期限,自受理提请至作出税务处理决定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的期限,检查机构将执行情况书面报送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期限。
(4)采取书面审查的方法,检查重大税务案件文书使用是否规范、填写是否正确。为了规范和制约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国家税务总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对审理文书的格式文本进行了明确规定。被查税务机关在重大税务案件审理过程中是否规范使用并正确填写了审理文书,也是对审理程序进行检查的重要内容。税收执法人员要特别留意查看以下方面:一是按照规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的环节,是否使用了相应的审理文书格式文本,份数是否齐全。二是文书项目填写是否完整,特别是案件名称、机构名称、意见、盖章、签字、日期等是否完备。三是对于同一个案件,在各个审理文书上的案件名称是否一致。四是在审理文书上标明“签字”的,是否由他人代签或是由计算机打印,正确的做法是由本人亲笔签名。五是重大税务案件初审意见书、初步审查意见书上所填写的意见是否表述清楚和充分。六是重大税务案件审理记录是否详略得当,与案件相关的陈述意见是否详细记录,是否准确反映了各委员的意见。七是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意见书是否按照审理记录上的审理结论填写,决定书是否是按照审理意见书作出。
(5)采取书面审查与外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核查重大税务案件的执行情况。主要是查看是否有执行报告。对没有执行报告的,税收执法检查人员应当询问原因:若是已执行完毕但检查机构漏报的,应要求检查机构提供证明已全部执行的材料,如送达回证、完税凭证等;若是当事人逾期拒不履行决定而造成的,应要求检查机构提供依法采取税收强制执行的有关文书,审查其是否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履行了职权。对有执行报告的,税收执法检查人员应当查证是否附有证明已全部执行的材料,如送达回证、完税凭证等;同时,可以向当事人和征收部门进行核查验证,以确保经审理委员会审理的重大税务案件执行到位。(6)按照规定纠正重大税务案件审理中存在的税收执法过错行为。
第五篇:调查询问笔录在税务稽查中的运用
调查询问笔录在税务稽查中的运用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对税务稽查现有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方式下被动式就账查账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税务稽查工作的需要。税务稽查人员需要多渠道、全方位地获取稽查对象的信息,以验证、推断稽查对象遵守税收法律法规的程度,这就需要稽查人员适时采取除查账方式外的其他稽查方式,如调查询问法、查核资金流向法、实地盘点法等。本文就在稽查实务中运用调查询问笔录的几个问题作一个粗浅探讨。
稽查人员调查询问权的法律法规依据
调查询问权是稽查人员的一项重要权力。《税收征管法》第54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询问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有关的问题和情况。该法第57条规定,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有关的情况,有关单位和个人有义务向税务机关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及证明材料。该法第58条规定,税务机关调查税务违法案件时,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税务稽查工作规程》
第22条规定,实施税务稽查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法定程序采取询问、调取账簿资料和实地稽查等手段。
关于被调查和询问对象的法律规定。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4条、57条的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当事人调查、询问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有关的情况,有关单位和个人有义务向税务机关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及证明材料。在这两条规定里,“其他当事人”应是一个广泛的范畴,既包括事件的当事人(如购销关系中的购买方、服务关系中的接受服务方等)和见证人,也包括与事件有间接联系的单位和个人,如有关权利证照的批准机关(如工商管理部门、房地产部门等)、金融机构等。
调查询问笔录在稽查实务中的作用
调查询问笔录是税务人员根据当事人对有关文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陈述而形成的文字记录。由于是当事人的口头表述,不能直接证明事件的发生与否及金额大小,当事人可以以各种理由推翻,因此,调查询问笔录从证据属性上应属于间接证据,稽查人员不能凭单一的间接证据定案。但是,并不因此而否定调查询问笔录在税务稽查中的重要地位,在某些情况下,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询问笔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验证作用。即通过对有关当事人详细地调查询问,验证稽查对象反映资料和数据的真实性。
二是导向作用。即通过对比分析稽查对象提供资料数据和其他当事人的陈述之间的差异,从中找出稽查线索,为下一步开展针对性的检查指明方向。
三是推论作用。即通过对同一事件中有关联的两个以上当事人的调查询问,如果当事人的陈述中有共同点证明同一事实,就可构成一个证据链,推论出某一事件的性质。比如,在调查虚开收购凭证案件中,在不能取得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可以分别对两个以上的农户进行调查询问,如果两个以上的农户都承认没有销售农产品给该企业,则可以依据这些询问笔录推定是虚开。
制作调查询问笔录的要求
(一)主旨明确。调查询问笔录的内容要服从于中心内容,即:要证明什么就问什么,无关的内容不必要去问。这就需要制作笔录人员在调查询问前要先确定自己要询问的目的,然后围绕这一目的设计好要问的内容和顺序,以使询问能有的放矢,有序进行,增强针对性、逻辑性和连贯性。
(二)程序合法。在调查询问时,应由两名以上税务人员参加,并出示税务检查证件;询问当事人应当有专人记录,并告知当事人不如实提供情况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询问笔录》应当交当事人核对,当事人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当事人宣读,核对无误后,由当事人签字或盖章,当事人拒绝的,应当注明;修改过的笔录,应当由当事人在改动处签字或盖章;取证过程中,不得对当事人引供、诱供和逼供。
(三)内容完整。在调查询问时务必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时间地点、参与人物等细节询问清楚。内容完整,可以使稽查人员更好地判断事件的性质,并通过不同当事人之间陈述内容的对比,分析事件的真实性及从中找出关键性的检查线索。另外,询问的内容越细,就越容易对被询问人员作假证产生警示作用,因为人在仓促间不可能把所有细节都考虑圆满,仔细问下去,要么是被询问人员不再坚持作假证,要么就是露出破绽。
(四)语言简练。一般情况下,询问时应尽量避免使用长句,应使被询问人能迅速、全面理解问话人的目的;询问人的问话和被询问人的回答应一句一义,不能出现歧义,对被询问人回答的话有歧义的,应由被询问人进一步解释。要善于归纳被询问人的意思。被询问人的文化水平有高有低,但当被询问人意思表达不清楚时,要学会集中地、准确地记录下来,而后再征询被询问人所记录的是否是其真实意思的表达。
(五)字迹清楚。有的稽查人员做询问笔录不认真,字迹潦草,旁人看了尤如看天书,乱涂乱改,影响了询问笔录的法律效力。稽查办案人员一定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做好询问笔录,力求字迹工整、清楚,不能因为笔录上某种瑕疵最终导致整个案件的失败。
(六)询问方式灵活。询问方式,总的可分为直接式和间接式。直接式,即直奔主题,要证明什么就直接问什么。直接式一般适用于被询问人能积极主动配合询问的情况,优点是使询问笔录能够鲜明地反映询问主题,缺点是在被询问人不配合时,容易使询问陷入僵局,使询问得到的回答与询问的目的大相径庭。间接式即不直接导入主题,而是采取剥茧的方式,从一些边缘的、细节的又和主题相关联的问题入手,一步一步推导出主题。间接式的另一个方式是顺着被询问人的思路,逐点找出其中的错误,由此导出事件本来的真相。间接式需要询问人员先要围绕询问主旨圆满地设计好问话的环节、顺序,并在询问过程中善于捕捉被询问人回答中的矛盾之处和关键信息,并顺着这些矛盾和关键信息延伸下去,同时辅之以适当的心理战术,说法、说理并用,就可收到理想的效果。
(七)制作及时。在稽查实际工作中,许多案件由于未及时做询问笔录,给当事人有可乘之机,进行串供并供,结果造成我们工作的被动,甚至整个案件的最终失败。搞税务稽查工作的同志都深有体会,案件成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善于抓住机遇,缉获关键证据,取得有效突破。所以,发现线索或一些初步证据后,立即做询问笔录就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