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思考
外国语学院岳大伟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信是一切道德规范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道德状况将直接影响国家诚信体系的建设,关系国家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认真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构建诚信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近年来,因受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以及教育内外部原因的影响等,使得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变得匮乏,曾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恶意欠费拖息。高等学校实行收费教育以来,有效缓解了办学经费困难的状况。但是,不少高校收费困难的现象也随之而来。据湖北一所高校2008年底公开的数据,九月开学两周后,有67.4%的老生欠缴学费,欠费额达1100万元,占应收学费的64.7%;到10月9日,未交费学生还有1600人,占老生总数的34.8%,欠费512万元,占应收学费的28.4%。11月7日,学院暂停了近百名学生的学籍,占欠费学生总数的19.7%(据搜狐网数据)。我校的情况也不乐观,每年都有几百万元的学费被拖欠。每年年末,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安排催缴学费,反复强调、层层落实,但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拖欠者中,有部分是确因经济条件差,家庭 1
生活困难而交不起,也有为数不少的是故意拖欠,抱着能拖则拖、能少交则少交、能不交则不交的态度在等待观望。国家启动的助学贷款是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助学行为,体现了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爱。但是,运行几年来,出现了相当数量学生毕业后恶意拖债、欠债行为。据统计,自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到2003年第一个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来临,不少高校毕业生的贷款违约率超过了20%(据中国理财网统计数据)。学生的恶意拖债、欠债行为进一步刺激了商业银行的不信任心理,当银行预见到其无法控制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时,其能够作出的唯一选择就是减少助学贷款发放额度甚至退出助学贷款业务。另外,近几年不少银行为在校大学生办理银行信用卡,根据中国理财网2008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持有信用卡的大学生中,有25.34%不能按时还款,其中近1/10的持卡大学生经常拖欠。这一数据远高于社会平均的信用卡坏账率。
2.随意违约。突出表现在实习、择业过程中,诚信观念淡薄,不讲信用。每年都有不少学生不能按合同规定、学校要求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中途以种种理由甚至不打招呼就随意离开实习单位,给学校声誉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在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把个人应聘材料广泛投递,有接收单位就草率签约,有更好的单位就马上毁旧约签新约,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秩序和用人单位的选拔招聘工作。
3.考试作弊。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加大考试管理力度,但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而且作弊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从原来偷看书本、夹传纸条、偷换试卷等“低劣手段”发展到了计算器储存、用手机发短信、找人替考等“高超”手段,呈现出了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作弊现象不仅在日常考试中有,而且在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有,甚至考研中也存在。更为恶劣的是,不少大学生为了利益,热衷于充当 “枪手”,在社会各类考试中大肆考试作弊,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和大学生的社会形象。
4.弄虚作假。突出表现在奖助学金评定方面。近年来国家拨出专项资金,学校也列出专门预算,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给予困难补助。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学校目前无法对困难学生进行准确的认定,导致部分学生乘机弄虚作假、骗取困难补助。结果出现了个别学生一边申请困难补助,一边大吃二喝,手里花困补、腰里别高档手机的不协调现象。弄虚作假还表现在毕业生论文抄袭、求职材料注水等方面。有些学生不能认真撰写毕业论文,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普遍存在上网搜索,拼凑抄袭的现象。弄虚作假还表现在求职过程中,部分学生为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任意伪造学习成绩、荣誉证书、奖励材料等。
二、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成因
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1.从社会大环境看,社会诚信危机侵蚀着大学生思想。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政治领域的腐败官僚、职业生活领域对敬业精神和诚实劳动的“贬值”、个人生活领域中人际交往间的互不信任等,这些不诚信现象冲击和考验着高校学生,一些自身修养不高、自律能力不强的学生,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缺失了诚信。
2.从现行的教育体制看,约束机制不够健全。首先是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对学生德育的评价要求并不高,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过于简单化,诚信教育也就相对弱化。学生一直奉行“唯有考分高”、“考分高就能过独木桥”等观念,造成一味读书,忽略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最终导致教育和品德的分离。再加上诚信教育约束机制不够健全,高校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详细的记录,不少高校没有建立起学生诚信档案或形同虚设。
3.从教育工作者看,诚信育人的观念不够强。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文化知识、技能,而忽略道德教育,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方面观念淡薄。更有甚者,个别管理部门领导、个别教师为应付各种检查评比、为申报课题项目、为职称评审,带头弄虚作假,甚至让学生帮忙弄虚作假,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破坏了高校和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4.从学生自身看,道德修养不够高。有些学生由于自身修养不高,世界观不成熟、价值取向偏颇,在社会诚信危机的冲击下,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理和浮躁不定的心态,甚至于做出不守信用、不负责任之举。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构建诚信教育体系
诚信教育既是思想观念的认知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既要求个人的内在修养,又需要有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熏陶,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1.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构建“重诚信、守诚信”的舆论教育体系。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可以为大学生遵守诚信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诚信品质形成的环境氛围,引导大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营造遵守诚信的外部环境,并形成舆论压力,从而对他
们的不诚信行为起到约束作用。要广泛利用校报、校园网、广播、橱窗等校内新闻媒体,加强诚信道德规范的宣传,宣传诚信的内在价值,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宣传和赞扬诚信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同时也要宣传诚信缺失的严重后果,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风气,同时,还要结合实际,广泛深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重诚信、守诚信”的舆论氛围,使得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成为大学生活乃至今后人生道路的永恒旋律。
2.把诚信教育与成才教育结合起来。各级领导、全体教职员工都要自觉做到诚实守信,言必行,行必果,率先垂范,做好表率。要把诚信教育贯穿于“三育人”的过程,广大教师、干部在“诚信”教育中,要做表率和楷模。对学生,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德育课到各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要加强诚信教育。除了要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有关诚信的内容外,还应该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选取现实生活中关于诚信的实例,正面教育学生,让他们牢固树立诚实信用的观念,进而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危机现象。
3.建立透明的信用体系和奖惩制度,构建“奖励诚信,惩罚失信”的监督教育体系。一要建立校内信用评价制度。二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建立大学生诚信信息发布制度,让那些失信的人没有安身之地,无条件再失信。制定相应的监督奖惩机制,让诚信者受鼓励,不讲诚信者受处罚。
在这方面,天津师范大学创建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天津师大的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包括了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择业诚信评价四大评价标准,对诸如考试作弊、不按时还贷、隐瞒健康状况、不履行就业合同等具体行为都明确了可量化的指标,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跟踪测评。每学年初,每个学生都要填写诚信评价量化表、签订诚信承诺书,同时获得100分的诚信基础分。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定期对学生的操行考查评价,依照评价标准对不诚信行为予以减分,最后根据得分多少,将学生信誉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诚信等级达到A级的学生方有评选一等奖学金的资格,一学年中两个学期都达到A级的学生方可参评校级三好生和优秀学生干部。4年里每学期的诚信等级都达到A级的学生方可有资格进入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候选名单。诚信等级为B级以上的学生,才有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参加学生党校学习的资格。诚信等级为D的学生人数比例达到或超过10%的班级无权参加当年度的各项评优活动。同时,学生诚信得分将如实记录于其本人档案,并在校园专门网站予以公示,择业时供用人单位参考,A级学生将优先获得就业推荐机会
4.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构建“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自我教育体系。大学生人格魅力的核心应该是诚实和信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认真“经营”好个人信誉这个无形资产。为此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重,就是自尊自爱,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自觉保持和维护做人应有的尊严和人格。自省,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完善。自警,就是警悟、警戒、警醒,做到警钟长鸣
第二篇: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病思考
中国现代教育体制利弊实践思考
中国现代教育体制利弊实践思考
前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制度变成了高考制,高考决定终生。在新中国初期,中国的教育为中国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人才,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的崛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当中国的教育走向大众,走向普及的时候,却带来了许多问题,值得人们去思考!
中国现代教育体制是优是劣?中国现代教育路在何方?
首先让我们看看中国教育的现状:
一.中国教育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现在的学校有哪个教室真正的在进行素质教育?我看是微乎极微,并不是说国家并没有进行监督和检查,只是在学校的饭局,和学生配合老师的表演中进行的,难道只是教育局管理的力度问题吗?其实,我国自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后,一直在不断加大力度对教育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但是在那么大的力度下,为什么教育制度和体制还是不能改变呢?真正的原因在那里?
在教师本身,对于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教育人员的考核,和检查工作的解释是“有关人员意识到了,真正的问题出现在教师本身上”我们现在的教师有一些是有教育资格而无育人资格的教师,根本上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社会时代的枢纽关系问题,即使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大纲改变了,但是要落实就得从教育者开始,因为教给学生们知识的人是教育者,是教师,而不是方针„„
二.中国传统教育适应中国传统社会,一向缺乏创新机制和精神。中国的教育囿于已知,限于自身,是封闭的圆圈,原地踏步看自己会越看越觉得自己完善美满千古不易一经一理,永远不能超越和创新。只允许自己存在而不允许别的东西存在和试验永远都会证明自己的“正确”。封闭的教育一方面使得创新者难以生存而陷于平庸,另一方面又把平庸者推向前台把平庸视为能事,这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关起门来自吹自擂,在封闭体系中才有至高无上人们必须对之顶礼膜拜的“家”和“王”(最大的“家”最大的老师就是孔子。中国人认老师为真理为权威,最大的真理总是在最高统治者手里);西方的education走出圆圈超出自身放眼未知,是开放的,越往外看越觉得自己不足无知,永远处于不断的超越和追求之中,创新不断永不满足。只有开放的体系才会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远有新的更好的在前头,没有什么(或者说有无数的)“家”和“王”。
三.师生关系的歪曲。中国的师生关系是父子(“天地君亲师”相提并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教师抬到了吓人的高度。其实反过来想这也是对师生关系的歪曲,因为这就必须把师生关系当作父子关系才行,真这样哪里谈得上自由平等民主)、尊卑、上下、官民、猫鼠的关系,西方则是朋友、平等的关系。中国的好学生只长耳朵不长嘴巴,学生谁敢对老师的话说半个不字?学生即使有道理也是对老师不“尊重”(但中国的老师有多少有尊重学生的观念,而中国的学生也不是真正地尊重老师而更多地是畏惧和服从),态度有问题。老师辛辛苦苦地教你怎能为难他?中国的好学生是符合标准答案的乖孩子,稍越雷池半步就要受到惩罚。这在幼儿园里就开始了。孩子一个个正襟危坐,手背后面,呆若木鸡。这样喂出来的鸭子如何能自己寻食吃?这样胆怯的鸭子如何能同人家竞争?戴着枷锁的人如何跳舞?在这种方法、观念、传统、体制下,保守是必然的,创新是偶然的;出个大师是偶然的,生产和甘于平庸是必然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在向朋友转变,向平等转变,在课上或者课下学生可以自由提问。虽然还没有完全平等,但是,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和转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平等了。
四.灌输式的教育。中国教育那真是教育,教者苦教,学者死学,死教死学死知识。这是最勤奋也是最懒惰,最聪明也是最愚笨的做法。我们都对应试教育很反感,都想改变它。但是仔细想想,教育就是教死知识的,必然以考试为目的和手段。教育与应试有着必然的联系,只要有教教教在前,就必然有考考考于后,二者如影随形,互为因果。教育必为应试,应试才是教育,才能促进教育。死教别人一些死知识不考又有什么办法来显示自己促进别人?如果没有定论,怎么会有考试?如果学习是通向求知为了探索为了实践,鼓励百家争鸣,那又如何要得了那么多的考试?已知的东西才要考,管人的人才要考别人,无能的人才要考别人!中国的考试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变为在考卷上淘汰所谓“差”的学生,将一种思维方式变为唯一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考试极为害人。无问状态下成长的学生,并没有吃透书本精神,学习的知识看似懂了其实未必真正懂得,知其然都不一定达到,更不用说知其所以然了。不问不思死记硬背,最多只能达到知识层次,知道老师知道的那些而已!
五.计划经济下的教育还只是学习上“暴政”,出面的主要是教师,痛苦的主要是学生;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市场化则又加上了经济上的“暴利”,出面的主要是权力,痛苦的又加上了所有的家长。本来,“博见为馈贫之粮”,求学是穷人(穷国)脱贫致富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现在的求学则使穷人未必脱贫却先要“致贫”。如今“义务教育”几近崩溃,高中和大学的高额学费重利盘剥不知演绎出了多少人间悲剧,它加剧了城乡差距扩大了贫富差别,极大地危害着人才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金钱比成绩更重要,这种现象仅仅是开始正在愈演愈烈,“教育”成了中国人的一个黑洞,谁也不知要受多少罪,要花多少钱。中国“教育”有意无意地用最繁琐的方法最昂贵的代价最专制的方法让学生学着许多最无用的东西。我们见惯了多少赞扬父母兄姐为子女弟妹求学而奉献牺牲的撼人心魄的故事,每一个平民求学者几乎都有一本包括全家人在内的奋斗史,中国人如此重视学习令人感动钦佩但更让人心酸和深思,不能用好方法低成本学点更有用的东西吗?向他们开刀于心何忍?醒醒吧,“教育者”们!“教育”部门掌管着文化,但未必是先进文化,未必代表、允许和促进先进文化的发
展。暴政之中寓暴利。“教育者”几百几千年的光环顷刻之间土崩瓦解,这证明了其内在的软弱和虚伪。“教育”是一个挂着金字招牌的腐败之地,同社会其他地方一样明目张胆地充斥着不义不公。应该剥夺其特权,克服其弊端,还公民以学习权。
七.扩招是教育方针上的败笔!中国为什么不切实际的扩招,就算你要普及教育也不能不顾你的硬件设施吧!我倒觉得现在我们在学校就是被招进来然后就自生自灭的。进来的不知道自已知道什么,出去的也不知道自已知道了些什么。不管国家要怎么发展我想教育始终都是要最先考虑的,可是当今中国又有多少人关注孩子们的发展,又有多少人关注我们的学习环境,学习质量以素质的发展?扩招只是数量的扩大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10万人做不到的事情,100万人怕也做不到。扩招只不过是多培养一些熟练工而已,创新精神是扩不出来的。扩招只不过是把就业压力上移,而只有创新才能把就业压力外移甚至消除。一个比尔·盖茨就赚了全世界人的钱,不知道给多少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中国的科研人员绝对数已经是世界第二,很快就是世界第一了,可还是缺乏创新能力,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吗?那些想当世界一流的大学知道自己和人家的差距在哪里吗?
小结
中国的教育体制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是需要时间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要培养人的健全的人格、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掌握创新的手段。因此,必须大力转变高等教育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规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观念性问题的理论性研究,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在这里甚至有没有人才都不是最主要的,创新的气氛、环境、条件、制度、方法才是更主要最主要的。提倡什么就有什么!人才、才能是求出来带出来的而不是预成的。创新人才是在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这些方面,现在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了,并不断出台各种各样的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创新,学生对于创新精神也越来越重视了,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努力挖掘自身潜力!憧憬未来:
创新那将是对我们中国教育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中国社会最深刻的触动和变革。革教育的命扬弃教育而代之以学习,对教育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中国的学校就将成为世界一流的学校!中国的学者不笨不懒底子不薄,早就具有了拿到诺贝尔奖的许多条件,变教育革命为学习革命,在未来不长的时间里,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必将大量涌现。中国不仅能是世界的工厂,更能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领跑者!那时中国不仅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占领其最高点占据最大份额。十几亿人的创新能力将把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远远地甩在后面,中国也将成为世界强过,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思考
开头: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干百年来源远流长,亘古不变。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诚信品质,事关重大。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承的既可分而二,又可合而一的道德规范。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对在全社会倡导“明礼诚信”的文明新风有着重要作用。
结尾:诚实守信是我国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诚信铸成中华民族道德之魂。诚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初始性的道德规范,它出现在全人类各民族的文化要求中,是最起码的基本的道德。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就是竞争,这种竞争应该是公平的,只有在公平的前提下,才能正常地充分地发挥竞争的功能,社会才是有序的,充满活力的。
诚信含义:一是诚实无欺,主要指人的自我修养以及由此形成的个人内存的道德品质、德性和道德境界二是相互信任,主要指信任他人或被他人所信任,这是社会中的一般的道德要求。三是信守承诺,通常指能够履行对他人的承诺,是对特定对象的责任。所以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主要指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外在行为表现。
为什么在大学生中诚信问题如此严峻?第一老实人吃亏,说假话者当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倾斜。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关于价值的特殊的观念系统,是价值立场的普遍总和,是人们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根本标准。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光荣,欺骗欺诈可耻的基本道德规范。改革开放的历史也就是不断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的历史,从而保证了诚实守信原则在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第二,教育的恶性竞争,滋生大学生的投机心理。考试除了衡定、评判、甄别学生学业成绩而外,在选拔性的考试中更是一种竞争。第三,社会普遍的浮躁心理,使得大学生学风浮躁,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甚至作弊。读书其实很苦,否则不会有“寒窗”之说。要想学习优秀,必须潜下心来,细细研读,苦其心智,以“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和毅力取得好成绩。
三、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诚信问题的正确引导
1.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人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这是人的本真的人格特征。在专业教育中,要把对大学生和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鼓励他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培养他们坚持真理、探索真理的高尚品质,真的懂得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什么是应提倡的,什么是应反对的,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事情不可为,懂得诚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从而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有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就会对虚假现象深恶痛绝,就会自觉抵制谎言,就能够真诚守信、践诺,就能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用保障体系。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现实生活中,信用已超越经济学领域而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领域的承诺和践诺情况的描述、评价和测量,也是对一个人进行道德品质综合评价的标准。道德约束的力量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信用是道德约束的核心。高校可以与信用服务机构协作,建立学生信用记录,收集学生的助学贷款违约信息和不良信用记录,接受贷款银行对学生资信情况的查询,定期公布违约学生名单,加强对贷款学生的监督制约,要让信用成为一张社会“通行证”、“公证书”使诚实守信者畅通无阻,使欺诈失信者寸步难行。
3.加强素质教育,正确对待考试。长期以来,素质教育的一个盲点就是就素质讲素质,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搞了多少个活动,办了多少次讲座等,而忽略了素质教育的灵魂——“做人”的教育。常常会出现活动轰轰烈烈,讲座热热闹闹,但作弊越来越多,贷款违约的层出不穷、伪造简历时有发生。因此,要特别重视素质教育的精义,把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和塑造完善人格结合起来,在制度上,遵章守纪,照章办事,在人格上,信守诺言,恪守合同,待人以诚,待物以信,和谐相处,提高公德水平。
4.改革考试制度,尊重学生个性。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的考试制度是不是要作一些改革:一是广泛实行学分制,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选择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允讲学生自由听课,引导学生自主地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二是采取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考试方法,注重平时的考核、督促、检查,避免学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三是改革考试内容,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给作弊行为“釜底抽薪”。增加综合分析的内容,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重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培养,这样迫使学生少了浮躁和侥幸,多了稳重和理性。四是允许学生重修,以合格后的成绩进入学业档案(有的学校在学生的成绩单上记“重修1”“重修2”等字样),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五是要求教师认真评卷,公平合理,不循私情,客观公正,不泄私愤。
5.加大惩戒力度,营造诚信氛围。诚信是大家的共有资源、共享环境和共行通道,它不容侵犯、不容破坏、不容违规。侵犯了、破坏了、违规了就会造成教学秩序的失衡和混乱,必须对违规者以严厉的惩罚
诚信危机初现。主要表现在:
1、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作弊是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最简单直接的表现。虽然从教育部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出台了不少管理规定,高校对作弊学生的纪律处分程度越来越严厉、考试管理办法也越来越严密,但每当各类考试举行是,铤而走险的大学生还是不少。笔者在前几天监考上学期补考过程就发现好几位同学作弊,并且还发现有一位同学替考。当前作弊队伍不断“壮大”;作弊者的心态由过去偷偷摸摸变得比较坦然,似乎考试作弊没有什么不光彩的;作弊手段不断出新,作弊工具变得现代化,作弊方法层出不穷,从夹带、偷看、交头接耳到使用手机、雇用枪手,涉及考试越来越多,从校内期中、期末考试,到全国性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成人高考,甚至随着大学生出国留学蔓延到了国外举行的语言考试中。
2、恶意欠缴学费增多
高校为了落实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的政策,纷纷在新生报到和学年初开通“绿色通道”,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尚未交清各种费用的情况下,先在学校读书。这本来是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却被不少不属于此类对象的学生利用,他们以家庭经济困难为借口,把父母给他们的学费用于购买高档消费品、吃喝玩乐、赌博及恋爱支出,拖欠应缴纳给学校的各类费用。截止目前我院17个班级中有15个班级有很多同学未交纳书学费或住宿费。涉及金额二十多万,据调查其中有很多同学家境较好,平时每月花费800多元,但就是欠费不还。
3、逃避偿还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最大的帮助措施,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有少数接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在毕业后应偿还贷款利息和本金时,却采用了逃避的办法。有的学生在毕业后就“失踪”了,同学、老师都与他失去了联系,更不用说贷款银行。还有学生,虽然贷款银行通过学校、同学了解到了他的联系方式,但在银行追讨时却更换了电话号码“失踪”了。这种情况在我院也有发生,目前该同学已毕业好几年,无法联系。大学生缺少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缺少独立的法律人格,没有责任心,没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法律意识,失信也就不足为奇。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大学生的诚实守信问题呢?
首先,加强诚信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学校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不得益”的校园氛围。假如诚信的行为得不到鼓励和表彰,不诚信的行为没有受到谴责和制裁,谁诚信谁就吃亏,不诚信反而得益,那么诚信的风气是永远推广不了的。通过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荣辱观,使诚实守信成为大学生自觉追求的行为准则。
其次,创建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再次,建立个人诚信管理机制,为学生个人建立诚信档案。个人诚信管理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在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使其成为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诚信习惯养成,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另外采取各种措施,治理考试作弊现象。加强考前教育,强化“诚信”意识。严格考场纪律。
最后,加强自身修养。“言必信、行必果”自觉接受老师和其他学生的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广大学生,使学生们牢固树立起“有信用者荣,无信用者耻”、“有信用走遍天下,无信用寸步难行”、“存信誉就是存钱”的社会道德观。须知“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而这是成功的关键。诚信应该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或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信念,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在生活中要时时注意培养诚信品德,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则要不断强化诚信的意识和规则,把诚信作为人格和信念,让诚信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一生不懈的追求。
第四篇:如何建立诚信制度
诚信制度建设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完善的市场经济,需要建立相对健全的诚信制度。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中出现的失信行为和信用危机,会严重地危害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大力弘扬诚信精神,奠定社会诚信制度的基础,扎实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完善的诚信制度的必要性
诚实守信在任何时期对于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任何体制都具有普遍的价值,不诚实守信,不勤勉敬业,任何一种制度都难以正常运转。对于现代市场经济而言诚实守信尤其重要。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是完善市场功能、促进市场体制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
资源配臵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证。市场机制正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管理、积极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臵的结果。市场竞争必须公平、相对充分和有序。传统市场交易方式主要是现货交易,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同,现代市场经济的交易方式主要是信用交易。信用交易的出现和发展克服了时间及空间的分离对交易的限制,从而大大扩展了市场交易的范围。但信用交易的基础是交易双方的诚实守信,否则不仅交易的成本会大大上升,而且交易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道德、市场理论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有完善的诚信制度体系,要求人们具备契约意识和严格遵守契约的约束。诚信、契约精神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它能保证各项经济活动顺畅进行,节约社会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无视契约精神,信用短缺,缺乏诚信使我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造成许多无谓的损失,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无端增加,导致经济运行不畅,加大经济运行的内耗和磨擦力,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所以,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诚信是市场主体的准入证和通行证,诚信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诚信制度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健康发展和运行的基石。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是经济主体追求长远利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主体都会自觉遵从市场法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不是在一次交易中完成的,只能在长期不断的交易中逐步积累和实现。如果经济主体通过不诚信的方式谋取不正当的利益,那它必定是短命的,不可能维持长期的欺诈和投机取巧行为,因此它也不可能不断发展壮大,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当今许多跨国大公司、知名企业格外重视信誉就是这个原因。企业要健康发展,并不断取得越来越大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树立诚信形象,维护其信誉。当然维护信誉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不过这种成本付出是值得的。因为诚信形象不但是无形资产,也是有形资产,它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对于企业来讲不仅意味着较好的信誉,更意味着更高的竞争优势。通过严格履行合同,企业不仅能够赢得客户,而且能够树立良好的品牌。对供应商的诚信能够使企业赢得供应商的信任,从而获得较好的供货条件。而对债权人和投资者的诚信意味着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多融资的能力。企业维护信誉是一种投资,同样可以从中取得净收益,这种净收益是企业维护信誉付出的成本与所获收益之差。其成本是企业为维护信誉而放弃的机会成本。
二、诚信制度不健全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表现
如果市场中普遍存在不诚信行为,会导致经济的停滞不前和恶性发展,对经济社会生活会产生诸多严重危害。我国一些经济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拖欠贷款、税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披露虚假、质量欺诈等不诚信行为,增大了国民经济运行的摩擦力,直接增加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本,揭制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概括地讲,诚信制度不健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市场缺乏信用将严重影响社会的投资和消费。二是破坏企业的正常经营,加大企业运管成本,削弱企业竞争力。三是影响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使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发挥作用。四是信用恶化还直接破坏社会法制基础,经济主体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竞争,各类经济主体难以形成以契约为基础的法律框架。五是信用危机造成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平下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原因分析
一是经济体制转型使传统诚信体制失效。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被组织成一个全国大一统的企业,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各利益主体不是以经济利益、以诚信为纽带联系起来的,而是以一系列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联系起来的。在当前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期,传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仍然发挥着影响,抗拒着市场经济的冲击。特别是在追求各自经济利益时,使得一些经济主体无所适从,导致欺诈、赖账等失信行为发生。市场经济转型的冲击及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滞后,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加之经济结构调整,出现大量下岗职工及弱势群体,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拉大,贫富悬殊等社会现象发生,都引发拜金主义滋生,道德观、价值观混淆,使社会信用环境整体恶化。
二是信用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失信成本低。诚信首先要有司法系统的保护,司法制度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使不法之徒有恃无恐,就会变本加利破坏诚信。失信者不能及时得到严厉制裁,守信者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就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产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成熟,正徘徊在“信用经济”的台阶之下,人们可以选择“守信”,但当人们感觉“守信”将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不守信”并没什么惩罚,反而获大利时,必然会选择“不守信”。不守信、没信誉,不仅导致个人、企业交易成本和社会总成本的大大提高,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且会严重地侵蚀“社会诚信资源”。诚信需要完善的产权制度,产权是人们诚信、讲求道德操守的基础。明晰的产权是人们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追求长远利益的人才会讲求信誉。如果产权不清,人们就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自然就没有必要讲信誉。
三是没有建立全国统一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估体系。对企业约束机制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企业信用评估系统。只有每个企业都有信用档案,才能使企业的信用状况有案可查。在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专门机构对企业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估,评出企业守信的等级。目前尽管我国已有数百家征信公司和信用评级公司,但它们的规模都比较小,信息也不完整,而且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完善的企业信用档案系统,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富有效率的企业资信评估体系。因而“哪个企业守信用,那个企业曾经失信”的信息很难获得。企业或消费者因对交易的对方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而上当受骗的事例层
出不穷。因怕再次受骗,许多企业只好采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落后的交易方式。而许多失信者的失信行为由于没有档案加以记录,无案可查,因而它还有条件和可能再次失信。
四是政府行为不规范间接影响诚信制度建设。社会信用的内容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这三种信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每一种信用状况的好坏既影响其它两种信用,又受其它两种信用的制约。因此企业信用状况如何,除了企业信用制度的自身建设外,也受政府行为及政府信用的影响。如果政府“政出多门,政策多变”,这种行政方式给企业以不确定因素。当企业不能确定现行政策的有效性会持续到何时的时候,就会导致企业行为的短期化。一些地方的地方保护主义不仅是阻碍自由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不讲信用企业的保护伞和失信行为的温床。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大量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欠账不还等失信行为,其原因之一就是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的经济利益,不仅在本地区不打假,甚至还支持本地企业造假售假。对本地企业的赖账、毁约行为千方百计地给予包庇,当本地企业因资不抵债而进入破产程序时,与企业合谋隐匿破产财产。这些行为无异于为失信企业开了绿灯,致使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失信者取代守信者的逆淘汰现象。
三、加强诚信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贯彻执行力度和执法力度。加强社会诚信制度建设,要坚持立法先行,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建立企业失信惩罚机制。完备的诚信管理法律体系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稳定和约束企业失信行为发生的前提。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法律制度,制定出一套完整、规范的企业诚信管理法律体系,以法律手段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对失信企业及企业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进行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在立法的基础上,还要坚持公正严格执法、加大执行力度,增大失信成本,使失信成本大于或等于失信利益,并对失信者的长远利益造成影响。使得法律真正成为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追究债务人违约侵权责任的有力武器。
(二)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树立诚信意识。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文化传统。在公民中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树立把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相统一的观念。重视培养公民的契约精神。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契约文明是构建现代法治与现代德治的思想基础之一,契约精神是文明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它是平等观念、自主意识、合作精神、诚信能力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利用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大力普及信用管理的基础知识,宣传建立信用制度、加强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以及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三)要尽快建立社会化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努力改善信息不对称情况。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奠定社会诚信制度的基础。目前我国尚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还很不理想。因此,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立,需要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推进。要建立信用公开制度,利用媒体、网站等手段公布失信者名单,在一定期限内使失信者丧失市场资格;对严重失信者,可诉诸法律,强化法院执行力度,并由失信者负担诉讼费、律师费等。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金投资设立各类征信机构,建立有效的社会化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信用信息服务。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失信成本。如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使失信者不能办理贷款等银行业务,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起到规范作用,有效促进了诚实守信、遵纪守法、重合同讲信用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信用意识不断提升。
(四)完善政府职能,推动社会诚信。政府要促进政务信息公开,率先垂范,做诚信的榜样;要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依法行政,打破地方保护,维护统一的市场秩序,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秩序和原则。国家的司法队伍、公务员队伍以及其它公职人员队伍,代表着国家形象、社会形象,必须在廉洁从政、执政为民、公正司法、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自律、忠于职守等方面作出榜样,恪守司法职业道德,为公民道德建设作出表率,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形象,促进全体公民的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制度建设。
第五篇:麦肯锡指中国教育体制导致大学生2005
麦肯锡指中国教育体制导致大学生“量多质次”2005
麦肯锡(McKinsey)日前发布一项报告称,中国缺乏训练有素的毕业生,这可能阻碍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更先进的产业。报告表示,如果中国缺乏应用技能,英语水平低下,那么中国将更难以发展服务产业。这一研究突出表明,中国在努力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向服务和研究产业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尽管中国目前毕业新生数量巨大。麦肯锡还预测,跨国公司在华招聘高质量员工将面临更多困难,因为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华扩张业务。麦肯锡上海办事处负责人、报告作者之一的高安德(Andrew Grant)表示,“一方面是短缺,一方面是丰富,这是个自相矛盾的问题。中国的毕业生人数很多,但很少有能力胜任服务出口业的工作。”该报告出台是基于对83位人力资源高管的访谈,这些人士认为,中国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而相比之下,印度的该比例则达到25%。中国今年将有310万大学毕业生,美国则为130万。许多中国学生所接受的那种教育,没有教给他们为全球企业工作所需的实用和团队协作技能。据麦肯锡称,中国每年新培养出约60万名工程师,是美国的9倍。然而,在中国160万名年轻工程师中,只有约16万名具备为跨国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语言技能。能为跨国企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比许多企业意识到的要少,而且由于中国经济强劲扩张,这些企业也面临中国本土企业争夺毕业生的激烈竞争。该研究报告称,10年后,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某种国际经验的经理人。中国目前仅有约5000名此类人才。
出处:安邦资讯10月9日10时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