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上市公司诚信评价系统
建立上市公司诚信评价系统
企业信用评价,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产物。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财富,也是企业在市场的“第二张身份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本和资源,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信用关乎国家尊严,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用,因为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被世界瞩目。
上市公司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基石,它的信誉度关系到证券市场的走势和成败。历史经验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需要有一个发达的信用支撑,没有科学完备的信用评价做基础,市场的正常秩序是建立不起来的。
本研究以开放式系统作为研究的基本框架,运用预测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择优法、数学模拟法、在各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中找出错误有效的特点和最基本的规律性,以构成上市公司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对象。在这基础上,本文从研究世界各国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入手,逐渐扩展到对世界各国评价体系理论与方法的分类研究,试图从宏观、微观、政治、经济、市场等方位,大视角地比较世界各国企业评价体系的差异,从与国际接轨和具有中国特色两方面探讨中外信用评价的互补性。最终从中国信用评价体系缺陷中,进行模式选择,设计出中国上市公司信用评价系统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
一、证券市场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信用是个既古老又年青的话题。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信用不仅与买卖活动中的信用交易有关,它还与社会道德和文化背景有关,具有社会和经济及伦理范畴的意义。
现代信用是舶来品,完全是经济和市场范畴的概念,经济学家称为信用经济。简言之,信用是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与约期实践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信用是一种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新的资本形态,信用社会生活的核心,信用是用金钱不能得到的人格资本。
信用媒介论认为:信用不是资本,也不创造资本,但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可以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
信用创造论认为:信用创造资本,信用就是货币。信用既然被用做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那么,信用就是财富。
信用调节论认为:经济的变动周期,是由于信用的扩张和收缩造成的,信用调节的直接对象应当是流通者,而不是生产者。
遗憾的是,西方经济理论和学术界一直把对信用的研究,停留在货币及交换的研究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刻画出市场中信用体系、信用机制、信用制度的轮廓。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产生于市场经济,后来又作用于市场经济。没有活跃的虚拟资本,市场经济就不能进入高级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虚拟经济重新定义为:以现实经济为基础,而又独立于现实经济之上,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方式赚取利润的价值。这就是说,虚拟资本完全是信用的产物,它的活动就是信用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市场经济越发展,人们越来越困惑,越来越担忧,没有了方向感,为什么?原因是虚拟经济在开始起作用。市场经济中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引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货币更加抽象化,金融衍生工具的自我繁殖、自我复制,克隆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理论标准、统统被虚拟经济洗刷和改造。虚拟经济与网络经济的结合,更开拓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君不见,有形的市场运作和有限的资本流动,正在演绎为超越时空的网上游戏。与虚拟化、网络化伴生的风险无处不在,痛定思痛,让我们感到迅速建立信用评价系统的责任。没有信用就没有虚拟经济,没有信用市场规则就会被无情的践踏。
据权威统计,由于社会信用和经济信用遭到破坏,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至少要
减少 2 个百分点。据专家分析,我国市场交易中,由于缺乏信用体系,使得无效成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 10% 到 20%。西方国家信用结算可达 90% 以上,而我国的现金支付率高达 80%,信用直接影响到经济运行的效率。
让人忧虑的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信用状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起码要求。上市公司的信用缺失表现为:(1)财务数据虚伪,如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报表重组等;(2)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不完整;(3)重大决策未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如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为大股东违规提供担保,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等;(4)内控制度不健全,如重大决策未按“三会”运作规则进行,重大财务决策由大股东审批等;(5)随意变更募集奖金投向,利用募集资金委托理财;(6)重大承诺不兑现,如预测利润不兑现,整改措施不兑现等;(7)法人论理结构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极大阻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规范。这些也正是我们开展《上市公司诚信评价系统》研究的出发点,课题开发的难点和重点。
二、课题开发的设计思路
现代经济学告诉人们,信用缺乏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在商品交易中,消费者通常是信息的弱势方,而供应方则是信息的强势方。消费者不可能掌握有关的选购信息,特别是有关生产成本和内在质量的信息,从而做出物有所值的判断。另一方面,供应方则拥有人所不知的“私有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极容易使消费者受骗上当。证券市场是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不完全市场,因而被有些图谋不轨的人运用内幕交易、操纵股市价格等违法手段大发横财。因此,规范证券市场行为的有效办法,是矫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就是本课题开发的理论支点和理论依据。
合理假设之一。信用依存度与企业长期考虑成正比,与企业的短期行为成反比例关系。鉴于一定的利益基础,信用行为的发生离不开利益的追求与权衡。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使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信用行为的坐标。从理论上说,即越是出于长远考虑的企业,其信用行为可能性越大。相反,在短期利益的考虑中,企业信用往往极易遭到破坏。
合理假设之二。信用度评价与风险评价的目标是一致的。国际银行界处理信用风险的方法,多在确定与评估风险的权重、等级等技术体系,即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又称标准法评价,指社会专业资信评估公司的信用度评价。内部评价,泛指监管部门站在风险角度上决定评价物的风险权重,评价其是否有违规违法操作行为。与内部评价相比,外部评价的依据与标准及其结果更具通用性。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侧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目标是一致的,是长期共存的。
合理假设之三。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不完全真实,对其合理存疑。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的天生存在,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作为理性人具有天性,以及市场的规则、制度自身存在的不完善性,信息失真的情况必然大量存在,甚至存在恶意造假的现象。因此,作为监管部门的内部评价,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一定要保持合理的怀疑,从合理存疑出发,发现上市公司的潜在风险。本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具有不完全真实的假设之上,通过对已披露信息中包含的信息单元的分析,利用不同信息单元之间的勾稽关系,对这种勾稽关系进行数学模块的验证。如果验证的结果是正相匹配,则说明了所披露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反之,则说明所披露的信息中具有自相矛盾之处,说明隐含不真实性。
合理假设之四。在假定的条件下,宏观经济总量是均衡的、稳定的。就是说,在假定的前提条件下,均衡是存在的并且是稳定的。本课题研究利用均衡分析方法。假定自变量是已知的和固定不变的。诸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社会总投资和总消费,宏观
经济总量与微观经济总量,有效需求与国民收入,社会总信用等大的经济变量与比例关系是不变的,均衡的,在此前提下展开研究及数学模型制作。
三、研究开发的设计框架
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信用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其评价的对象看,它涉及上市公司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房地产企业、其他企业等。科学地对其评价,需要具备证券投资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管理科学、预测学、决策学、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学、资产评估学、计算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因此,信用评价表现出对象多样性,类型复杂性,工具综合性,数据大量性,结果的不确定性。
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
A、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原则
当前,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如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政府职能转变;金融体系的改革等,这些都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而进行的。具体地说,在理论设计和实际评估时,应注意到企业类型的多样化趋势,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经济行为的市场化等特点。
B、坚持规范化原则
这里规范有两层含义:一是评估指标和方法的规范化,即要求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在评估实践过程中要遵循国际惯例,与国际惯例接轨。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各自的权威信用评价机构和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所以,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以国际惯例和中国会计制度为标准。在评价程序的实施方面,也应采取规范的做法,这样便于国际间、地区间的交流和比较。二是评价工作行为的规范化,也应促进被评价企业行为的规范化,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和健康有序地发展。
C、坚持客观性、公正性、独立性和权威性
客观性要求评价时,必须真实地反映上市企业的实际情况,所设计的指标应反映企业的实际,有针对性;并且要坚持公正性、独立性。
D、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各有所长,在实际操作中都必不可少,必须充分结合。但最终评价结果应形成一个量化的结果,以排除定性分析中主观因素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国外发达国家通常的做法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所占比例为 4:6,这与其完善的法律法规、评价单位对被评企业一切情况了如指掌是分不开的。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拟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所占比重为 5:5 左右。另外,对每一评价结果加入“经验评价”以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弥补或校正。
E、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说来,如果企业在正常年份的经营是正常的,则它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各连续时期都存在一定的“惯性”或“时滞”。也就是说,某一指标值的本期值要受到以前各期尤其是近期值的影响,即存在“自回归”现象。因此,在评价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时,既不能只看企业过去,又不能以过去而做无依据的预测和展望。一方面,在对企业的过去及现状分析和前景预测方面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现在为主,然后预测未来。另方面,在选择评价指标时,不能局限在某一时点上,考虑企业近年的综合平均指数,这样可剔除某一特殊值的影响。
F、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系统性,要求设计指标体系必须有科学依据,必须能真正反映出要反映的内容,同时又要全面、系统并具有代表性,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的指标和内容,既要全面反映上市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有无违规情况,又不能使指标重复、虚设。
G、系统软件的实用性、高效性及可操作性
设计完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后,将编制通用的计算机程序,把数据输入→指标计算→评价打分→评价结果输出这一全过程电算化,这将大大提高评级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实用性要求,研制出的系统软件能适应实际评价工作的需要。既有通用程序和指标体系,又按设定的需求生成、添加某些内容。高效性,体现在指标系统的运行效率,它应具有运行速度快,各种结果一次生成等特点,只要有完备的数据信息资料,就能通过计算机迅速完成一切信用评价工作。可操作性体现在,指标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易掌握等特点。将采用全屏菜单和人机对话方式,使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亦能熟练掌握,同时使本系统有较强的兼容性,能在各种软硬件环境下运行,并且建立起动态数据库,可随时进行各种查询、修改、汇总,建立起评价后的管理信息系统。
H、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科学的评价必须依赖于真实可靠,及时的数据,要求采集数据时,必须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要求被评价企业提供各种真实的财务及相关数据。有些数据则可采用抽样判断的方法获得,有些则必须参照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数据或报告。如果所使用的数据不真实或不全面,评价结果不可能科学、公正
四、研究开发的技术路径与数学应用模型
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有很多,既有传统的度量方法,也有现代数学模型计算方法。传统方法有:专家评价法、信用评级法、信用评分法。现代数学模型方法更多,如 KMV 模型、信用度量术模型、麦肯锡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等等。各种模型的运用不甚相同,计算方法与角度不同,又都不能完整地描绘出企业的最原始数据和目前正在每天变化的数据。
专家评价方法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其优点是能将有影响的信用风险揭示出来;信用评级法的优点是能将企业的信用等级用极其简单明了的符号表现出来,能给人非常直观的感觉。但它最初主要依赖指标的优劣进行分类,没能考虑到各指标对系统的影响力。信用评分法改变了这一缺陷,它能根据各指标对系统的影响不同设置不同权重,将系统指标量化为数值来对企业的信用风险度进行判定。
因此,我们把现代数学模型与传统风险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开发了《上市公司诚信评价系统》,不仅对传统风险评价方法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而且能对企业未来信用风险进行有效地预测;对众多的分值计算,充分利用了数学模型计算,对整个系统信用风险的揭示和预测分析采用了模糊数学理论和数理统计学中的预测模型。
我们对上市公司诚信风险评价与现行的企业信用评价有着本质不同。一是诚信评价的内容要远远大于一般的企业信用评价。企业信用主要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发展状况、管理状况等有限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而上市公司的评价不仅要关注以上内容,更多地要涉及到公司的守法、守规、信守承诺等诸多变量。
针对以上区别,我们设定了两套评价系统,即信用评价系统和诚信(风险)评价系统,其权重各占 50%。各有侧重,最后两权相加。信用评价系统主要考核企业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管理状况、发展状况等有限内容。而诚信(风险)评价系统主要揭示企业存在的重大风险及隐患,包括公司经营独立状况、法人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建设、信息披露情况、募集资金使用情况、重大资产重组情况、财务真实性情况、相关监管部门处罚。两系统的相加真正的描绘出企业的现状及风险程度。
在数学模型的运用上,我们采用了上市公司风险三级模糊评判模型,即把每个指标按其程度分若干等级,又将所有指标按其性质分为若干类型。评判时,先按每一指标的各个等级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得出单个指标的评判结果;再按每一类的各个指标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得出所有指标的评判结果。这样既能处理指标的模糊性,又可避
免指标众多带来权重分配的困难。为了使系统的数据参数比例更加可靠,本课题又辅之以其他数学模型,比如神经网络模型、灰色系统模型、企业失败预测模型、财务数据真实性推断模型、组合预测。实证结果表明,分析总的平均预测误差,组合预测的结果要优于单一预测的精度,这可降低预测的风险性。
第二篇:如何建立诚信制度
诚信制度建设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完善的市场经济,需要建立相对健全的诚信制度。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中出现的失信行为和信用危机,会严重地危害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大力弘扬诚信精神,奠定社会诚信制度的基础,扎实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完善的诚信制度的必要性
诚实守信在任何时期对于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任何体制都具有普遍的价值,不诚实守信,不勤勉敬业,任何一种制度都难以正常运转。对于现代市场经济而言诚实守信尤其重要。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是完善市场功能、促进市场体制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
资源配臵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证。市场机制正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管理、积极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臵的结果。市场竞争必须公平、相对充分和有序。传统市场交易方式主要是现货交易,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同,现代市场经济的交易方式主要是信用交易。信用交易的出现和发展克服了时间及空间的分离对交易的限制,从而大大扩展了市场交易的范围。但信用交易的基础是交易双方的诚实守信,否则不仅交易的成本会大大上升,而且交易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道德、市场理论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有完善的诚信制度体系,要求人们具备契约意识和严格遵守契约的约束。诚信、契约精神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它能保证各项经济活动顺畅进行,节约社会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无视契约精神,信用短缺,缺乏诚信使我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造成许多无谓的损失,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无端增加,导致经济运行不畅,加大经济运行的内耗和磨擦力,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所以,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诚信是市场主体的准入证和通行证,诚信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诚信制度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健康发展和运行的基石。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是经济主体追求长远利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主体都会自觉遵从市场法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不是在一次交易中完成的,只能在长期不断的交易中逐步积累和实现。如果经济主体通过不诚信的方式谋取不正当的利益,那它必定是短命的,不可能维持长期的欺诈和投机取巧行为,因此它也不可能不断发展壮大,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当今许多跨国大公司、知名企业格外重视信誉就是这个原因。企业要健康发展,并不断取得越来越大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树立诚信形象,维护其信誉。当然维护信誉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不过这种成本付出是值得的。因为诚信形象不但是无形资产,也是有形资产,它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对于企业来讲不仅意味着较好的信誉,更意味着更高的竞争优势。通过严格履行合同,企业不仅能够赢得客户,而且能够树立良好的品牌。对供应商的诚信能够使企业赢得供应商的信任,从而获得较好的供货条件。而对债权人和投资者的诚信意味着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多融资的能力。企业维护信誉是一种投资,同样可以从中取得净收益,这种净收益是企业维护信誉付出的成本与所获收益之差。其成本是企业为维护信誉而放弃的机会成本。
二、诚信制度不健全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表现
如果市场中普遍存在不诚信行为,会导致经济的停滞不前和恶性发展,对经济社会生活会产生诸多严重危害。我国一些经济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拖欠贷款、税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披露虚假、质量欺诈等不诚信行为,增大了国民经济运行的摩擦力,直接增加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本,揭制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概括地讲,诚信制度不健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市场缺乏信用将严重影响社会的投资和消费。二是破坏企业的正常经营,加大企业运管成本,削弱企业竞争力。三是影响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使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发挥作用。四是信用恶化还直接破坏社会法制基础,经济主体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竞争,各类经济主体难以形成以契约为基础的法律框架。五是信用危机造成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平下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原因分析
一是经济体制转型使传统诚信体制失效。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被组织成一个全国大一统的企业,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各利益主体不是以经济利益、以诚信为纽带联系起来的,而是以一系列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联系起来的。在当前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期,传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仍然发挥着影响,抗拒着市场经济的冲击。特别是在追求各自经济利益时,使得一些经济主体无所适从,导致欺诈、赖账等失信行为发生。市场经济转型的冲击及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滞后,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加之经济结构调整,出现大量下岗职工及弱势群体,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拉大,贫富悬殊等社会现象发生,都引发拜金主义滋生,道德观、价值观混淆,使社会信用环境整体恶化。
二是信用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失信成本低。诚信首先要有司法系统的保护,司法制度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使不法之徒有恃无恐,就会变本加利破坏诚信。失信者不能及时得到严厉制裁,守信者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就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产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成熟,正徘徊在“信用经济”的台阶之下,人们可以选择“守信”,但当人们感觉“守信”将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不守信”并没什么惩罚,反而获大利时,必然会选择“不守信”。不守信、没信誉,不仅导致个人、企业交易成本和社会总成本的大大提高,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且会严重地侵蚀“社会诚信资源”。诚信需要完善的产权制度,产权是人们诚信、讲求道德操守的基础。明晰的产权是人们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追求长远利益的人才会讲求信誉。如果产权不清,人们就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自然就没有必要讲信誉。
三是没有建立全国统一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估体系。对企业约束机制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企业信用评估系统。只有每个企业都有信用档案,才能使企业的信用状况有案可查。在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专门机构对企业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估,评出企业守信的等级。目前尽管我国已有数百家征信公司和信用评级公司,但它们的规模都比较小,信息也不完整,而且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完善的企业信用档案系统,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富有效率的企业资信评估体系。因而“哪个企业守信用,那个企业曾经失信”的信息很难获得。企业或消费者因对交易的对方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而上当受骗的事例层
出不穷。因怕再次受骗,许多企业只好采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落后的交易方式。而许多失信者的失信行为由于没有档案加以记录,无案可查,因而它还有条件和可能再次失信。
四是政府行为不规范间接影响诚信制度建设。社会信用的内容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这三种信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每一种信用状况的好坏既影响其它两种信用,又受其它两种信用的制约。因此企业信用状况如何,除了企业信用制度的自身建设外,也受政府行为及政府信用的影响。如果政府“政出多门,政策多变”,这种行政方式给企业以不确定因素。当企业不能确定现行政策的有效性会持续到何时的时候,就会导致企业行为的短期化。一些地方的地方保护主义不仅是阻碍自由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不讲信用企业的保护伞和失信行为的温床。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大量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欠账不还等失信行为,其原因之一就是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的经济利益,不仅在本地区不打假,甚至还支持本地企业造假售假。对本地企业的赖账、毁约行为千方百计地给予包庇,当本地企业因资不抵债而进入破产程序时,与企业合谋隐匿破产财产。这些行为无异于为失信企业开了绿灯,致使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失信者取代守信者的逆淘汰现象。
三、加强诚信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贯彻执行力度和执法力度。加强社会诚信制度建设,要坚持立法先行,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建立企业失信惩罚机制。完备的诚信管理法律体系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稳定和约束企业失信行为发生的前提。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法律制度,制定出一套完整、规范的企业诚信管理法律体系,以法律手段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对失信企业及企业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进行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在立法的基础上,还要坚持公正严格执法、加大执行力度,增大失信成本,使失信成本大于或等于失信利益,并对失信者的长远利益造成影响。使得法律真正成为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追究债务人违约侵权责任的有力武器。
(二)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树立诚信意识。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文化传统。在公民中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树立把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相统一的观念。重视培养公民的契约精神。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契约文明是构建现代法治与现代德治的思想基础之一,契约精神是文明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它是平等观念、自主意识、合作精神、诚信能力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利用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大力普及信用管理的基础知识,宣传建立信用制度、加强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以及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三)要尽快建立社会化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努力改善信息不对称情况。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奠定社会诚信制度的基础。目前我国尚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还很不理想。因此,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立,需要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推进。要建立信用公开制度,利用媒体、网站等手段公布失信者名单,在一定期限内使失信者丧失市场资格;对严重失信者,可诉诸法律,强化法院执行力度,并由失信者负担诉讼费、律师费等。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金投资设立各类征信机构,建立有效的社会化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信用信息服务。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失信成本。如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使失信者不能办理贷款等银行业务,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起到规范作用,有效促进了诚实守信、遵纪守法、重合同讲信用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信用意识不断提升。
(四)完善政府职能,推动社会诚信。政府要促进政务信息公开,率先垂范,做诚信的榜样;要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依法行政,打破地方保护,维护统一的市场秩序,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秩序和原则。国家的司法队伍、公务员队伍以及其它公职人员队伍,代表着国家形象、社会形象,必须在廉洁从政、执政为民、公正司法、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自律、忠于职守等方面作出榜样,恪守司法职业道德,为公民道德建设作出表率,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形象,促进全体公民的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制度建设。
第三篇:建立省内电子监控供应商联网评价系统
建立省内电子监控供应与建设商联网评价系统 提出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省“320”工程进展速度加快,各地电子警察、高清卡口等项目相继开建,向江阴等苏南经济基础雄厚的城市已进入全面应用阶段。因为市场需求较大,各地大小电子监控供应厂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确保建设质量,省厅通过前期招标、比选,确定了一些单位,但是这些单位的技术力量、售后服务如何需要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点子内容: 建立省内联网的电子监控供应商和建设商联网评价系统,由各地公安部门对负责本地监控建设的厂商进行打分,包括产品应用效果分、技术保障分、售后响应时间、后期开发支撑等各个方面,并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系统与兄弟单位分享,避免走弯路、节约建设成本,最重要的是为今后新的监控设施的招标选择提供可以信赖的参考依据。对于各地反响均较差的厂商,应当列入黑名单,共同抵制。
推广价值:
1、确保产品质量保持领先
2、保障售后服务到位
3、杜绝烂尾工程
第四篇:企业如何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好)
企业如何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
本文从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概念和特点出发,论述了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从建立业绩评价部门,审视和建立企业的战略,分解企业的战略,分析评价对象的地位和责任,建立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标准,建立业绩报酬制度,分析业绩差异八个方面论述了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 业绩评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业绩报酬
一、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概述
1.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概念
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是指企业的经营者,如企业(集团)的总经理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提高管理效率,以特定的指标体系为依据,以确切的指标值为标准,对企业的内部各业务单元(如子公司或事业部)的经营业绩所进行的全面的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被评价者的报酬紧密挂钩的一种企业管理控制、激励工具。
2.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特点
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具有以下两个个明显的特点:
层次性
由于各企业的规模不等,企业内部的层级划分也不一样。有些企业的规模比较大,企业内部的层级多,则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层级也相应增多。如某企业建立对各事业部的业绩评价,各事业部建立对各车间的业绩评价,各车间建立对各班组的业绩评价。而小企业的内部业绩评价系统的层级相应较少。
企业内部各层级的经营业绩评价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低层级的业绩评价系统的制定一般紧紧围绕更高层级的业绩评价系统的目标而制定。低层级的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直接关系到更高层级的业绩指标的完成,如图1所示。
系统性
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是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业绩报告和业绩报酬等六个方面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业绩报酬和分析报告是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核心。
二、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意义
1.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工具
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的制定过程:从企业的战略出发,分析实现企业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简称KSFs),将这些关键成功因素按照各评价对象应承担的责任转化为易衡量的评价指标。同时,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层次性决定了各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将逐渐向企业内部更小的业务单元分解,最终落实到最基本的业务单元的每一个员工。所以,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在企业的每一个业务单元、每一个员工之间进行传播的过程。
企业内部各层级的业绩评价系统的执行,通过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制定为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管理者和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引导员工积极
完成企业的业绩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
2.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是企业报酬制定的依据
企业内部的报酬分配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一般而言,员工的业绩是企业报酬分配的首选依据,建立在业绩基础上的报酬分配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方法
企业建立内部业绩评价系统一般应遵循以下八个步骤,如图1所示:
(一)成立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的主管部门
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实现的综合体系,其重要性决定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部门。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的主管部门比较理想的模式是:在公司总经理的领导下,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牵头,公司战略发展部、财务部、计划部等相关职能部门成员共同组成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管理委员会。
(二)重新审视或建立企业的战略
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企业的战略,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水平。所以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首先应从企业的战略和战略目标出发,如果企业的战略和战略目标模糊不清或制定的不适当,那么企业的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执行效果肯定会很差或者说根本没有意义,企业内部业绩评价系统将失去方向性。故建立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第一步应该是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如企业已建立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应对其加以重新审视,以确保其定位清晰、目标适当。如果企业尚未建立战略,那么在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之前必须建立。
(三)分解企业的战略,找出影响战略实现的关键成功因素
一般来说,企业的战略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战略可能是一个遥远而又抽象的事物。如何实现企业的战略对他们来说比制定战略显得更重要。一般来说,企业为了实现战略,首先从某些方面着手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这些方面是企业能否实现战略的关键因素,即所谓关键成功因素。如制造型企业实现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可能是:富有创造性的技术开发能力、高生产效率、足够的娴熟劳动力、产品设计成本低、快速强大的分销网络等。所以,建立企业内部业绩评价系统的第二步是分解企业的战略或战略目标,并找出影响企业战略实现的关键成功因素。
(四)确定评价客体,分析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责任
评价客体即评价对象,一般来说,评价对象可以直接按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进行划分和确定,企业内部一级业绩评价系统的对象一般为各二级单位和职能部门,如子公司或事业部。企业内部二级业绩评价系统的对象一般为各三级单位和职能部门,如车间等。
但由于各业务单元的管理层和业务单元的其他一般职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不一致的,管理层所承担的责任更大。所以,在确定评价对象时,应该将二者分开,以加强对部门管理层的考核,发挥部门领导在部门工作中的核心作用。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的对象一般分为企业(集团)的事业部、子公司的管理层和事业部、子公司的一般人员两类。
评价对象确定之后,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分析其在公司战略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确定其应承担的责任,以确保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利对等。因为各评价对象的责任清晰,工作目标明确是企业作好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的前提。责任界定不清,容易产生相互推诿,无人负责的现象。所以,作好业绩评价的关键工作之一就是界定清楚评价对象的责任,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组织结构,理顺相关的业务流程,以保证各评价对象的责、权对等,为下一步制定评价指标打好基础。
(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的分类
按照当前国际上比较主流的业绩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 Card,简称BSC)的思想,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是企业所追求的最终经营目标,如收入、利润等等,这些指标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财务指标只有经过一定的会计期间才能通过会计核算方法核算出来,所以在时间上表现为明显的滞后性,仅用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评价指标是不够全面的。
(2)客户方面的指标
客户是企业的上帝,企业只有赢得客户的认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所以,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要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让客户满意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在企业内部的业绩评价中,客户的概念应该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即不仅包括企业的最终客户,而且还包括企业的内部客户,如企业内部下一道工序均是上一道工序的客户。客户方面的指标有客户满意度、交货的及时性等等。
(3)内部经营过程方面的指标
内部经营过程指标是指企业内部各种业务活动效率方面的指标,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周期和成本,最终影响到客户的满意。有关企业内部经营过程方面的指标如存货周转率、成本等。
(4)员工学习和成长方面的指标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的竞争。所以,让员工对企业满意也是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只有员工满意了,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员工学习与成长方面的指标主要有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和员工的合理化建议等。
以上四个方面的指标表现出明显的驱动关系:员工学习与成长方面的指标的好坏决定了内部经营效率方面的指标的完成,内部经营效率方面的指标的好坏决定了客户方面的指标的完成,客户方面的指标的完成情况会影响最终指标——财务指标的完成(如图2所示)。所以,建立企业内部业绩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要兼顾以上四方面的指标。
2.评价指标的建立方法
(1)分析各评价对象应承担的责任,将责任转化为评价指标
各评价对象在企业战略实现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简单理解为各评价对象自己的战略。建立评价指标时,应当分析影响各评价对象责任的相关因素,将这些因素转化为易衡量的指标。这是企业建立内部业绩评价指标的基本思路和要求。如果评价指标与评价对象的责任不匹配,评价对象就根本没有可能完成评价指标,业绩评价也就无法推行。
如某企业要对所属的生产型事业部进行业绩评价,那么首先分析生产型事业部的责任是:以最低的成本准时向营销事业部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从这个责任出发,可以分析影响这一责任的几个直接因素和驱动因素:降低成本、准时交货、质量合格、营销事业部满意,员工满意等。最后将其转化为易衡量的评价指标:产品准时完工率,产品的质量合格率、产品单位成本、营销事业部满意度、顾客对产品的质量满意度、员工的满意度等。
在指标的建立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重
财务指标,是企业经营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一般为成果指标。如收入、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非财务指标一般表现为驱动财务指标实现的关键成功因素。财务指标一般具有明显的结果导向,容易使被考核的部门或个人产生急功近利的现象,而不利于公司长远的发展。非财务指标,一般从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出发,能够给公司带来长远的利益,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评价指标的设计,要兼顾公司长短期的发展目标。
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
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能否获得,对于业绩评价能否实施影响重大。所以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基础管理状况,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数据能否获得十分重要。
(2)设定指标的权重,以体现各指标之间不同的重要性
对一个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通常较多,但有些指标很关键,有些指标相对来说不是特别重要。如对某企业的生产型事业部来说,成本和质量是关键指标;对营销事业部来说销售收入和利润是关键指标,而其他指标的重要性就要低一些。所以,在业绩评价系统的设立过程中,必须为各指标设定不同的权重,以体现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差异。
对于非财务指标来说,一般根据历年的数据确定评价标准。一般是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略有所提高,以使这些非财务指标能够得到逐年改善。对于某些非财务指标,如没有历史数据,则可以先不执行,待积累一年数据后执行。
(3)行业或竞争对手的标准
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战略,通常对一些相对行业落后的指标,选择行业的平均水平作为评价标准,以使自身尽快赶上行业的水平; 如果企业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可以瞄准竞争对手同类指标值作为标准,或在竞争对手的基础上略有提高,以逐步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最终超过竞争对手。
(七)建立业绩报酬制度
企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之后,为了有效的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企业还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业绩报酬制度,按照评价对象的业绩支付报酬(Pay for Performance)。业绩报酬制定的基本思路为:
1.确定各评价对象的报酬基数
各评价对象的报酬基数是指各评价对象的总体报酬水平,如某企业的一个事业部一年的报酬总额。报酬基数的制定一般参照企业自身的历史数据,考虑业绩评价方案的弹性大小,并参照同行业的报酬水平来制定。
2.划分固定报酬和浮动报酬
将评价对象的报酬基数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固定报酬和浮动报酬。固定报酬,即与业绩评价无关的报酬,该报酬一般至少能保证员工的最低生活;另一部分是浮动工资,该部分报酬随业绩评价的结果浮动。但对于不同的评价对象,由于其工作业绩的弹性是不一样的,如某企业营销事业部的销售人员,其工作业绩的弹性比较大,不同努力程度的销售人员的业绩相差是比较大的;而生产型事业部的车间工人的工作业绩的弹性就比较小。因此,在设计报酬制度时,营销事业部的固定工资所占的比例应较车间工人的固定工资所占的比例小。
3.按照评价对象工作性质不同决定其浮动报酬的弹性大小
各评价对象工作性质的不一致,一方面如上所述,决定了其浮动报酬占报酬基数的比例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浮动报酬的浮动幅度也可以不一致,工作业绩弹性大的部门,浮动报酬的浮动弹性应该更大,如某企业的营销事业部的浮动报酬随业绩进行浮动的弹性应该较生产型事业部更大。
(八)分析业绩执行差异,形成分析报告
在企业的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执行过程中,必须定期分析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与业绩评价标准之间的差异,并确定可控差异和不可控差异。不可控差异一般是由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如国家和企业调整了相关的政策,与评价对象无关,在业绩评价过程中应该剔除其影响;可控差异是评价对象可以控制的差异,一般可分为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有利差异是企业实际经营业绩超过评价标准的部分,对企业十分有利;反之,则为不利差异。
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分析报告的关键内容是确定可控差异,并将其分解为有利和不利差异,并详细分析有利和不利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差异产生的责任归属。最终将有利和不利差异与评价对象的报酬紧密结合起来,以激励和鞭策评价对象向企业的战略目标努力,如图3所示。
以上八个步骤是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一般步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战略可能会调整。所以,企业的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战略的调整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五篇:县人口计生局建立廉洁诚信评价制度实施方案
县人口计生局建立廉洁诚信评价制度实施方案
为推进廉洁诚信工作深入开展,建立一支廉洁高效、诚实守信的计生干部队伍,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结合我局实际情况,特制定廉洁诚信评价制度实施方案。
一、参评对象范围
机关全体负责人。
二、廉洁诚信评价的程序步骤
廉洁诚信评价工作以为周期,分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进行廉洁诚信承诺。
每年初,全体负责人根据各自股室的岗位职责,制定个人廉洁诚信承诺书。内容主要包括:
1、遵守国家法律、法令、法规。
2、遵守《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纪委“八项禁令”等上级廉洁自律规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3、履行岗位职责、遵守纪律制度,严禁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等;
4、工作态度方面,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工作高效;
5、个人品质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践行道德规(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范,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不搞弄虚作假,不做表面文章;
6、“八小时以外”社会生活方面的承诺,在生活圈、社会圈要规范遵守社会公德。领导干部还要就报告个人重大事项、主动接受社会、群众监督等方面作出承诺。
第二步总结、质询和评议(评议实行百分制)。
1、7月上旬进行上半年情况总结、质询和评议。(本系统全体人员测评,占20分)召开机关、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大会,进行质询并进行不记名测评,按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进行评价(按100分、80分、60分、40分记分)。评议得票情况要当场宣读、公开。
2、12月上旬进行测评(本系统人员评议20分,民主评议代表评议50分)。召开由机关、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及部分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服务对象代表参加的质询和评议大会。测评会上,与会人员根据汇报和日常了解情况进行评议,按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进行评价(记分方法同上半年评议)。评议得票情况要当场宣读、公开。
第三步各科室总评定档(领导班子评议,占10分)。
12月中旬,首先,由领导班子成员按照测评内容对本单位参评人员逐项打分;其次,把参评人员评议情况进行汇总,并给每位同志初步确定考核评价档次。总分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一般、70分以下为较差;第三,党组召开专题会议,认真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制定整改措施,写出专题文字报告。对评议一般、较差的要进行诫勉谈话。
三、考评组织领导机构
为切实开展好这项工作,成立由局长**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同志任副组长的考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同志担任。办公室要加强对参评人员的监督,做好日常动态考核,广泛搜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增强评议的客观性,体现“群众说好才算好”的评议原则,推动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