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诚信的建立
诚信之本不能丢
诚信是指诚实无妄,恪守信用,包括诚实与守信两个方面。诚信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教育对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具有重大作用;信用体系的构建对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中国却频频出现制假造假现象,信用危机越来越严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造成信用危机的助推手。由于社会没有形成奖优惩罚的淘汰机制,而是把诚实守信的人淘汰,制假造假和坑蒙拐骗的人反而获利。社会的这种逆向选择行为使得很多原本守信用的人逐渐不再诚实守信,世风日下。
新世纪以来,中央文件有关诚信教育的表述非常多。2003年,六个部委联合签发的《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对领导干部、企业和公民个人等都提出不同的诚信要求,这是非常立体的有关诚信教育政策的组合拳。诚信有三个层次:首先,政府诚信;其次,企业诚信;再次,个人诚信。笔者将针对诚信体系的这三个层次,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在现代社会诚信体系中,政府诚信对其他主体的诚信意识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政府公信力缺失,失信于民,就会对社会的不诚信产生推波助澜作用。政府信用缺失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例如,现在各地方政府都在热情高涨地搞招商引资,为了吸引企业到当地投资建厂,各地政府都开出许多优惠条件,而等到企业到当地投资建厂,很多优惠条件却得不到落实,地方政府赖账,有些甚至出现吃、拿、卡、要的不光彩行为。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客观上要求企业加强诚信建设,企业为了自身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也需要加强自身信用建设。根据契约经济学原理,市场经济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它要求经济主体遵守市场经济规则,诚实守信。否则,契约合作关系不但无法维系,更有可能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现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经济主体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就对企业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几年的安然会计师事务所的倒闭,给企业敲响了警钟;最近报道的华联超市“馒头事件”使企业诚信教育刻不容缓;丰田大规模的汽车召回和对产品缺陷的隐瞒也使百年企业徘徊在生死边缘。
个人诚信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个人修德达善的内在要求。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邓晓燕认为,诚信是一种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道德品质,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每个人都应该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以诚实守信的精神素养为基础和前提,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广西建工集团的牙高峰是传播诚信的典范,由他负责的工程从无违约,工程质量经得起考验。
因此,诚信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在具体的行为过程当中把小事情做好,守住诚信底线。
第二篇:如何建立诚信制度
诚信制度建设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完善的市场经济,需要建立相对健全的诚信制度。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中出现的失信行为和信用危机,会严重地危害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大力弘扬诚信精神,奠定社会诚信制度的基础,扎实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完善的诚信制度的必要性
诚实守信在任何时期对于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任何体制都具有普遍的价值,不诚实守信,不勤勉敬业,任何一种制度都难以正常运转。对于现代市场经济而言诚实守信尤其重要。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是完善市场功能、促进市场体制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
资源配臵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证。市场机制正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管理、积极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臵的结果。市场竞争必须公平、相对充分和有序。传统市场交易方式主要是现货交易,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同,现代市场经济的交易方式主要是信用交易。信用交易的出现和发展克服了时间及空间的分离对交易的限制,从而大大扩展了市场交易的范围。但信用交易的基础是交易双方的诚实守信,否则不仅交易的成本会大大上升,而且交易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道德、市场理论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有完善的诚信制度体系,要求人们具备契约意识和严格遵守契约的约束。诚信、契约精神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它能保证各项经济活动顺畅进行,节约社会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无视契约精神,信用短缺,缺乏诚信使我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造成许多无谓的损失,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无端增加,导致经济运行不畅,加大经济运行的内耗和磨擦力,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所以,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诚信是市场主体的准入证和通行证,诚信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诚信制度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健康发展和运行的基石。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是经济主体追求长远利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主体都会自觉遵从市场法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不是在一次交易中完成的,只能在长期不断的交易中逐步积累和实现。如果经济主体通过不诚信的方式谋取不正当的利益,那它必定是短命的,不可能维持长期的欺诈和投机取巧行为,因此它也不可能不断发展壮大,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当今许多跨国大公司、知名企业格外重视信誉就是这个原因。企业要健康发展,并不断取得越来越大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树立诚信形象,维护其信誉。当然维护信誉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不过这种成本付出是值得的。因为诚信形象不但是无形资产,也是有形资产,它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对于企业来讲不仅意味着较好的信誉,更意味着更高的竞争优势。通过严格履行合同,企业不仅能够赢得客户,而且能够树立良好的品牌。对供应商的诚信能够使企业赢得供应商的信任,从而获得较好的供货条件。而对债权人和投资者的诚信意味着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多融资的能力。企业维护信誉是一种投资,同样可以从中取得净收益,这种净收益是企业维护信誉付出的成本与所获收益之差。其成本是企业为维护信誉而放弃的机会成本。
二、诚信制度不健全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表现
如果市场中普遍存在不诚信行为,会导致经济的停滞不前和恶性发展,对经济社会生活会产生诸多严重危害。我国一些经济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拖欠贷款、税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披露虚假、质量欺诈等不诚信行为,增大了国民经济运行的摩擦力,直接增加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本,揭制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概括地讲,诚信制度不健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市场缺乏信用将严重影响社会的投资和消费。二是破坏企业的正常经营,加大企业运管成本,削弱企业竞争力。三是影响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使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发挥作用。四是信用恶化还直接破坏社会法制基础,经济主体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竞争,各类经济主体难以形成以契约为基础的法律框架。五是信用危机造成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平下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原因分析
一是经济体制转型使传统诚信体制失效。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被组织成一个全国大一统的企业,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各利益主体不是以经济利益、以诚信为纽带联系起来的,而是以一系列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联系起来的。在当前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期,传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仍然发挥着影响,抗拒着市场经济的冲击。特别是在追求各自经济利益时,使得一些经济主体无所适从,导致欺诈、赖账等失信行为发生。市场经济转型的冲击及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滞后,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加之经济结构调整,出现大量下岗职工及弱势群体,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拉大,贫富悬殊等社会现象发生,都引发拜金主义滋生,道德观、价值观混淆,使社会信用环境整体恶化。
二是信用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失信成本低。诚信首先要有司法系统的保护,司法制度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使不法之徒有恃无恐,就会变本加利破坏诚信。失信者不能及时得到严厉制裁,守信者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就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产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成熟,正徘徊在“信用经济”的台阶之下,人们可以选择“守信”,但当人们感觉“守信”将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不守信”并没什么惩罚,反而获大利时,必然会选择“不守信”。不守信、没信誉,不仅导致个人、企业交易成本和社会总成本的大大提高,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且会严重地侵蚀“社会诚信资源”。诚信需要完善的产权制度,产权是人们诚信、讲求道德操守的基础。明晰的产权是人们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追求长远利益的人才会讲求信誉。如果产权不清,人们就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自然就没有必要讲信誉。
三是没有建立全国统一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估体系。对企业约束机制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企业信用评估系统。只有每个企业都有信用档案,才能使企业的信用状况有案可查。在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专门机构对企业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估,评出企业守信的等级。目前尽管我国已有数百家征信公司和信用评级公司,但它们的规模都比较小,信息也不完整,而且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完善的企业信用档案系统,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富有效率的企业资信评估体系。因而“哪个企业守信用,那个企业曾经失信”的信息很难获得。企业或消费者因对交易的对方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而上当受骗的事例层
出不穷。因怕再次受骗,许多企业只好采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落后的交易方式。而许多失信者的失信行为由于没有档案加以记录,无案可查,因而它还有条件和可能再次失信。
四是政府行为不规范间接影响诚信制度建设。社会信用的内容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这三种信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每一种信用状况的好坏既影响其它两种信用,又受其它两种信用的制约。因此企业信用状况如何,除了企业信用制度的自身建设外,也受政府行为及政府信用的影响。如果政府“政出多门,政策多变”,这种行政方式给企业以不确定因素。当企业不能确定现行政策的有效性会持续到何时的时候,就会导致企业行为的短期化。一些地方的地方保护主义不仅是阻碍自由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不讲信用企业的保护伞和失信行为的温床。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大量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欠账不还等失信行为,其原因之一就是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的经济利益,不仅在本地区不打假,甚至还支持本地企业造假售假。对本地企业的赖账、毁约行为千方百计地给予包庇,当本地企业因资不抵债而进入破产程序时,与企业合谋隐匿破产财产。这些行为无异于为失信企业开了绿灯,致使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失信者取代守信者的逆淘汰现象。
三、加强诚信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贯彻执行力度和执法力度。加强社会诚信制度建设,要坚持立法先行,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建立企业失信惩罚机制。完备的诚信管理法律体系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稳定和约束企业失信行为发生的前提。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法律制度,制定出一套完整、规范的企业诚信管理法律体系,以法律手段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对失信企业及企业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进行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在立法的基础上,还要坚持公正严格执法、加大执行力度,增大失信成本,使失信成本大于或等于失信利益,并对失信者的长远利益造成影响。使得法律真正成为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追究债务人违约侵权责任的有力武器。
(二)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树立诚信意识。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文化传统。在公民中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树立把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相统一的观念。重视培养公民的契约精神。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契约文明是构建现代法治与现代德治的思想基础之一,契约精神是文明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它是平等观念、自主意识、合作精神、诚信能力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利用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大力普及信用管理的基础知识,宣传建立信用制度、加强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以及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三)要尽快建立社会化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努力改善信息不对称情况。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奠定社会诚信制度的基础。目前我国尚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还很不理想。因此,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立,需要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推进。要建立信用公开制度,利用媒体、网站等手段公布失信者名单,在一定期限内使失信者丧失市场资格;对严重失信者,可诉诸法律,强化法院执行力度,并由失信者负担诉讼费、律师费等。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金投资设立各类征信机构,建立有效的社会化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信用信息服务。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失信成本。如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使失信者不能办理贷款等银行业务,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起到规范作用,有效促进了诚实守信、遵纪守法、重合同讲信用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信用意识不断提升。
(四)完善政府职能,推动社会诚信。政府要促进政务信息公开,率先垂范,做诚信的榜样;要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依法行政,打破地方保护,维护统一的市场秩序,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秩序和原则。国家的司法队伍、公务员队伍以及其它公职人员队伍,代表着国家形象、社会形象,必须在廉洁从政、执政为民、公正司法、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自律、忠于职守等方面作出榜样,恪守司法职业道德,为公民道德建设作出表率,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形象,促进全体公民的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制度建设。
第三篇:建立上市公司诚信评价系统
建立上市公司诚信评价系统
企业信用评价,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产物。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财富,也是企业在市场的“第二张身份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本和资源,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信用关乎国家尊严,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用,因为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被世界瞩目。
上市公司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基石,它的信誉度关系到证券市场的走势和成败。历史经验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需要有一个发达的信用支撑,没有科学完备的信用评价做基础,市场的正常秩序是建立不起来的。
本研究以开放式系统作为研究的基本框架,运用预测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择优法、数学模拟法、在各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中找出错误有效的特点和最基本的规律性,以构成上市公司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对象。在这基础上,本文从研究世界各国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入手,逐渐扩展到对世界各国评价体系理论与方法的分类研究,试图从宏观、微观、政治、经济、市场等方位,大视角地比较世界各国企业评价体系的差异,从与国际接轨和具有中国特色两方面探讨中外信用评价的互补性。最终从中国信用评价体系缺陷中,进行模式选择,设计出中国上市公司信用评价系统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
一、证券市场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信用是个既古老又年青的话题。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信用不仅与买卖活动中的信用交易有关,它还与社会道德和文化背景有关,具有社会和经济及伦理范畴的意义。
现代信用是舶来品,完全是经济和市场范畴的概念,经济学家称为信用经济。简言之,信用是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与约期实践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信用是一种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新的资本形态,信用社会生活的核心,信用是用金钱不能得到的人格资本。
信用媒介论认为:信用不是资本,也不创造资本,但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可以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
信用创造论认为:信用创造资本,信用就是货币。信用既然被用做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那么,信用就是财富。
信用调节论认为:经济的变动周期,是由于信用的扩张和收缩造成的,信用调节的直接对象应当是流通者,而不是生产者。
遗憾的是,西方经济理论和学术界一直把对信用的研究,停留在货币及交换的研究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刻画出市场中信用体系、信用机制、信用制度的轮廓。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产生于市场经济,后来又作用于市场经济。没有活跃的虚拟资本,市场经济就不能进入高级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虚拟经济重新定义为:以现实经济为基础,而又独立于现实经济之上,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方式赚取利润的价值。这就是说,虚拟资本完全是信用的产物,它的活动就是信用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市场经济越发展,人们越来越困惑,越来越担忧,没有了方向感,为什么?原因是虚拟经济在开始起作用。市场经济中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引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货币更加抽象化,金融衍生工具的自我繁殖、自我复制,克隆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理论标准、统统被虚拟经济洗刷和改造。虚拟经济与网络经济的结合,更开拓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君不见,有形的市场运作和有限的资本流动,正在演绎为超越时空的网上游戏。与虚拟化、网络化伴生的风险无处不在,痛定思痛,让我们感到迅速建立信用评价系统的责任。没有信用就没有虚拟经济,没有信用市场规则就会被无情的践踏。
据权威统计,由于社会信用和经济信用遭到破坏,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至少要
减少 2 个百分点。据专家分析,我国市场交易中,由于缺乏信用体系,使得无效成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 10% 到 20%。西方国家信用结算可达 90% 以上,而我国的现金支付率高达 80%,信用直接影响到经济运行的效率。
让人忧虑的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信用状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起码要求。上市公司的信用缺失表现为:(1)财务数据虚伪,如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报表重组等;(2)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不完整;(3)重大决策未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如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为大股东违规提供担保,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等;(4)内控制度不健全,如重大决策未按“三会”运作规则进行,重大财务决策由大股东审批等;(5)随意变更募集奖金投向,利用募集资金委托理财;(6)重大承诺不兑现,如预测利润不兑现,整改措施不兑现等;(7)法人论理结构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极大阻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规范。这些也正是我们开展《上市公司诚信评价系统》研究的出发点,课题开发的难点和重点。
二、课题开发的设计思路
现代经济学告诉人们,信用缺乏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在商品交易中,消费者通常是信息的弱势方,而供应方则是信息的强势方。消费者不可能掌握有关的选购信息,特别是有关生产成本和内在质量的信息,从而做出物有所值的判断。另一方面,供应方则拥有人所不知的“私有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极容易使消费者受骗上当。证券市场是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不完全市场,因而被有些图谋不轨的人运用内幕交易、操纵股市价格等违法手段大发横财。因此,规范证券市场行为的有效办法,是矫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就是本课题开发的理论支点和理论依据。
合理假设之一。信用依存度与企业长期考虑成正比,与企业的短期行为成反比例关系。鉴于一定的利益基础,信用行为的发生离不开利益的追求与权衡。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使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信用行为的坐标。从理论上说,即越是出于长远考虑的企业,其信用行为可能性越大。相反,在短期利益的考虑中,企业信用往往极易遭到破坏。
合理假设之二。信用度评价与风险评价的目标是一致的。国际银行界处理信用风险的方法,多在确定与评估风险的权重、等级等技术体系,即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又称标准法评价,指社会专业资信评估公司的信用度评价。内部评价,泛指监管部门站在风险角度上决定评价物的风险权重,评价其是否有违规违法操作行为。与内部评价相比,外部评价的依据与标准及其结果更具通用性。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侧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目标是一致的,是长期共存的。
合理假设之三。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不完全真实,对其合理存疑。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的天生存在,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作为理性人具有天性,以及市场的规则、制度自身存在的不完善性,信息失真的情况必然大量存在,甚至存在恶意造假的现象。因此,作为监管部门的内部评价,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一定要保持合理的怀疑,从合理存疑出发,发现上市公司的潜在风险。本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具有不完全真实的假设之上,通过对已披露信息中包含的信息单元的分析,利用不同信息单元之间的勾稽关系,对这种勾稽关系进行数学模块的验证。如果验证的结果是正相匹配,则说明了所披露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反之,则说明所披露的信息中具有自相矛盾之处,说明隐含不真实性。
合理假设之四。在假定的条件下,宏观经济总量是均衡的、稳定的。就是说,在假定的前提条件下,均衡是存在的并且是稳定的。本课题研究利用均衡分析方法。假定自变量是已知的和固定不变的。诸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社会总投资和总消费,宏观
经济总量与微观经济总量,有效需求与国民收入,社会总信用等大的经济变量与比例关系是不变的,均衡的,在此前提下展开研究及数学模型制作。
三、研究开发的设计框架
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信用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其评价的对象看,它涉及上市公司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房地产企业、其他企业等。科学地对其评价,需要具备证券投资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管理科学、预测学、决策学、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学、资产评估学、计算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因此,信用评价表现出对象多样性,类型复杂性,工具综合性,数据大量性,结果的不确定性。
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
A、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原则
当前,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如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政府职能转变;金融体系的改革等,这些都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而进行的。具体地说,在理论设计和实际评估时,应注意到企业类型的多样化趋势,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经济行为的市场化等特点。
B、坚持规范化原则
这里规范有两层含义:一是评估指标和方法的规范化,即要求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在评估实践过程中要遵循国际惯例,与国际惯例接轨。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各自的权威信用评价机构和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所以,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以国际惯例和中国会计制度为标准。在评价程序的实施方面,也应采取规范的做法,这样便于国际间、地区间的交流和比较。二是评价工作行为的规范化,也应促进被评价企业行为的规范化,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和健康有序地发展。
C、坚持客观性、公正性、独立性和权威性
客观性要求评价时,必须真实地反映上市企业的实际情况,所设计的指标应反映企业的实际,有针对性;并且要坚持公正性、独立性。
D、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各有所长,在实际操作中都必不可少,必须充分结合。但最终评价结果应形成一个量化的结果,以排除定性分析中主观因素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国外发达国家通常的做法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所占比例为 4:6,这与其完善的法律法规、评价单位对被评企业一切情况了如指掌是分不开的。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拟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所占比重为 5:5 左右。另外,对每一评价结果加入“经验评价”以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弥补或校正。
E、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说来,如果企业在正常年份的经营是正常的,则它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各连续时期都存在一定的“惯性”或“时滞”。也就是说,某一指标值的本期值要受到以前各期尤其是近期值的影响,即存在“自回归”现象。因此,在评价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时,既不能只看企业过去,又不能以过去而做无依据的预测和展望。一方面,在对企业的过去及现状分析和前景预测方面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现在为主,然后预测未来。另方面,在选择评价指标时,不能局限在某一时点上,考虑企业近年的综合平均指数,这样可剔除某一特殊值的影响。
F、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系统性,要求设计指标体系必须有科学依据,必须能真正反映出要反映的内容,同时又要全面、系统并具有代表性,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的指标和内容,既要全面反映上市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有无违规情况,又不能使指标重复、虚设。
G、系统软件的实用性、高效性及可操作性
设计完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后,将编制通用的计算机程序,把数据输入→指标计算→评价打分→评价结果输出这一全过程电算化,这将大大提高评级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实用性要求,研制出的系统软件能适应实际评价工作的需要。既有通用程序和指标体系,又按设定的需求生成、添加某些内容。高效性,体现在指标系统的运行效率,它应具有运行速度快,各种结果一次生成等特点,只要有完备的数据信息资料,就能通过计算机迅速完成一切信用评价工作。可操作性体现在,指标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易掌握等特点。将采用全屏菜单和人机对话方式,使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亦能熟练掌握,同时使本系统有较强的兼容性,能在各种软硬件环境下运行,并且建立起动态数据库,可随时进行各种查询、修改、汇总,建立起评价后的管理信息系统。
H、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科学的评价必须依赖于真实可靠,及时的数据,要求采集数据时,必须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要求被评价企业提供各种真实的财务及相关数据。有些数据则可采用抽样判断的方法获得,有些则必须参照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数据或报告。如果所使用的数据不真实或不全面,评价结果不可能科学、公正
四、研究开发的技术路径与数学应用模型
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有很多,既有传统的度量方法,也有现代数学模型计算方法。传统方法有:专家评价法、信用评级法、信用评分法。现代数学模型方法更多,如 KMV 模型、信用度量术模型、麦肯锡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等等。各种模型的运用不甚相同,计算方法与角度不同,又都不能完整地描绘出企业的最原始数据和目前正在每天变化的数据。
专家评价方法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其优点是能将有影响的信用风险揭示出来;信用评级法的优点是能将企业的信用等级用极其简单明了的符号表现出来,能给人非常直观的感觉。但它最初主要依赖指标的优劣进行分类,没能考虑到各指标对系统的影响力。信用评分法改变了这一缺陷,它能根据各指标对系统的影响不同设置不同权重,将系统指标量化为数值来对企业的信用风险度进行判定。
因此,我们把现代数学模型与传统风险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开发了《上市公司诚信评价系统》,不仅对传统风险评价方法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而且能对企业未来信用风险进行有效地预测;对众多的分值计算,充分利用了数学模型计算,对整个系统信用风险的揭示和预测分析采用了模糊数学理论和数理统计学中的预测模型。
我们对上市公司诚信风险评价与现行的企业信用评价有着本质不同。一是诚信评价的内容要远远大于一般的企业信用评价。企业信用主要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发展状况、管理状况等有限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而上市公司的评价不仅要关注以上内容,更多地要涉及到公司的守法、守规、信守承诺等诸多变量。
针对以上区别,我们设定了两套评价系统,即信用评价系统和诚信(风险)评价系统,其权重各占 50%。各有侧重,最后两权相加。信用评价系统主要考核企业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管理状况、发展状况等有限内容。而诚信(风险)评价系统主要揭示企业存在的重大风险及隐患,包括公司经营独立状况、法人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建设、信息披露情况、募集资金使用情况、重大资产重组情况、财务真实性情况、相关监管部门处罚。两系统的相加真正的描绘出企业的现状及风险程度。
在数学模型的运用上,我们采用了上市公司风险三级模糊评判模型,即把每个指标按其程度分若干等级,又将所有指标按其性质分为若干类型。评判时,先按每一指标的各个等级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得出单个指标的评判结果;再按每一类的各个指标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得出所有指标的评判结果。这样既能处理指标的模糊性,又可避
免指标众多带来权重分配的困难。为了使系统的数据参数比例更加可靠,本课题又辅之以其他数学模型,比如神经网络模型、灰色系统模型、企业失败预测模型、财务数据真实性推断模型、组合预测。实证结果表明,分析总的平均预测误差,组合预测的结果要优于单一预测的精度,这可降低预测的风险性。
第四篇:如何建立律师诚信制度
如何建立律师诚信制度
作者:李国梁 陈柬
(一)律师执业与诚信
1993年律师体制改革后,律师事务所脱钩改制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中介组织,逐步实现由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向合伙、合作制律师事务所的转变,律师则由国家行政事业人员逐渐成为市场经济中的自由执业者。律师的执业生命与市场生命息息相关,法律服务的商品化、规模化令每一位律师首先成为一个市场的主体,在竞争中求业务、求生存。简单地来讲,就是没有了市场,律师的生活都成问题!在广州地区,全市律师总数占了整个广东省律师总数的近四成,业务量占了三分之一,律师事务所名称中有一个“信”字的就有19家,由此可以看出,律师队伍是很注重“诚信取人”的。因为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维系,正常的法律服务市场的建立与维持也需要诚信作为奠基,而律师服务标的的特殊性决定了首先,律师本身就是诚信制度的维护者,见证着司法的公正;其次,律师也是诚信制度的受益者,如果失去了诚信,整个律师业的社会公信度便将随之丧失,这个职业所依托的社会基础也不复存在。
当前社会上最可怕的是,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生存环境,一些人不守诚信而不受任何惩罚,反而因此得到好处,当谎言和虚伪在一些时候总是比真、诚、信、实更适合某种环境并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时,就必然导致更多的人在更大的范围内不守诚信。在律师队伍中,也有极少数人将目光不是放在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赢取业务,而是聚焦于如何营造这种可怕的投机环境以逸待劳:一些律师拜金舍义,违反职业道德与执业纪律,虚假承诺,玩忽懈怠,甚至作伪证以达目的;一些律师吃喝嫖赌,生活腐化,严重损害了律师队伍的整体形象;还有个别律师利欲熏心,不惜冒着违法犯罪的风险去送礼行贿;律师同行之间相互诋毁,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争抢案源;不少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混乱,搞“承包”、“挂靠”经营,名为“合伙”,实为“单干”,账本、发票人手一本;以及律师行业的乱收费现象等等,都涉及到一个诚信的问题。
律师,毋庸置疑是一个市场人,但其本质是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整个社会诚信体制的内容有着根本的一致,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行业中需要突出强调的重点却是不一样的。律师诚信的重点就是依法治国。
(二)如何建立律师诚信制度
1、以思想政治工作为突破口,强化律师党建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律师队伍维护法律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当事人权益、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基础。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的律师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政治业务素质较强的队伍。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历史条件下,律师队伍面临着来自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领域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律师们只有从思想上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认真领会全国律协《关于在全体律师中深入开展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庆祝建党八十周年重要讲话,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的决定》,及张福森部长在第五次全国律师代表大会上讲话的精神,以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指导业务,有效提高法律 1
服务质量,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其中,重点应抓好律师队伍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结构,律师协会要挑选具有代表性、群众性、先进性的律师党员共同组成律师协会党总支,并根据各地实际,规定拥有一定党员人数的律师事务所建立基层党支部,确保每一个律师党员都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其次,狠抓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律师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律师协会党总支及律师事务所党支部要不定期地组织广大律师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讨论,及时汇报,形成合力,共同进步;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律师党员的主观能动性;第四,不断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充实律师党员队伍,对广大律师实行党性化的知识管理,保持律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第五,广泛建立党员基本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利用现代办公设备建章立档,将党总支的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的轨道。
2、诚信问题的解决,要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才能有效解决诚信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实会经历一个失信的漫长过程。哄骗和欺诈是市场经济的早期特征,但从现在政治经济学规律的高度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欺诈和哄骗的手段将越来越受到排斥,市场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市场经济不但要求有良好的市场道德,而且它能为良好的市场道德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要有效的解决目前律师服务市场中存在的失信问题,除了提高律师的诚信意识外,还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从中国的现状来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随着市场调节、政府调节、法律调节、道德调节的共同发挥作用,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将会日趋规范化。
3、法治须加强,体系须建立,制度须规范。
现代法治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律师诚信制度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内在要求。
律师诚信制度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目前部分律师主体信用差,行业秩序比较乱,原因很多,律师的诚信意识差是一方面,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律师诚信体系和制度建设滞后。加强律师诚信制度建设,要以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为指导,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的《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为标准,充分体现“诚实守信,服务群众”的精神。根据中国的国情,从律师执业活动和律师管理工作的角度看,律师诚信体系建设应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重点是制定律师执业的行业标准,即由执业规范和道德规范构成的社会对律师诚信度的基本判断。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进行有关立法工作,考虑到律师诚信体系建设刚刚开始,可先以条例或具体规则的方式,来规范律师诚信制度的发展。如:各地应尽快出台有关律师的会员处分规则、收费管理规则,强化律师事务所的委托代理制度,更加规范、具体地明确律师对当事人应尽的义务等;二是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管理部门监督体系的建设。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端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重管理”的业务指导思想,密切“两结合”管理,突出行业管理优势;三是信用反馈评价体系的建设。如:律师管理部门通过电脑对所有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建档立卡,形成信用档案;律师事务所推行所务公开,将律师执业的诚信情况更好地置于当事人的监督之下;加大对违法违纪现象的惩罚力度;对开展各项工作实行质量反馈跟踪,落实到位,及时整改;
还可以逐步推出类似“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InFileCreditReport)这样的法律来推动律师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四是推行强制性律师执业责任赔偿和保险制度。这是树立律师良好社会形象,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强化律师行业的责任意识,降低律师执业的社会风险的有效途径。
简而言之,律师诚信体系的建设即可按照如下程序推进:
全社会广泛参与→建立包括所有律师会员的信用信息资料库→实行信用信息的公开化→动员社会力量来监督失信行为。但这些措施的实施,没有健全的法律作为保障都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
诚信不仅是道德的问题,还是一个契约化、制度化管理的问题。不诚不信的现象屡有发生,主要在于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杜绝背信行为光靠说教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实行契约化、制度化的管理,使依靠损害他人而获利的行为得到法律的制裁,才不至于令那些在利益的驱动下缺乏诚信的行为习惯化、普遍化。
4、诚信制度的建立,政府是关键。
世界上的信用制度已经建立了150年,而在我国,社会信用水平还比较低下,主要依靠千百年来的孔孟之道予以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律师诚信,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法制伦理。法制伦理就是一个依法治国的伦理。政府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在律师诚信制度建设中是核心的核心。政府带头遵守诺言、讲信用,可给社会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反之则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北京、天津等地人民法院对破产企业实行“债权凭证制度”,规定对那些破产企业,一旦发现其有财产,就可以随时追究,并将这些企业公布于众,这个政策一出台,马上便有20多家企业主动提出还债。由此说明政府为诚信制度的建立提供足够的法律保障,非常必要。
没有强有力的监管,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对律师队伍的监管,主要表现为律师行政管理部门对律师的管理,其工作职能包括律师服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两大方面。在律师诚信体系的建立中,律师行政管理机关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职责:一是律师服务市场主体“入门”的守门员;二是市场运行中的裁判员;三是市场效益的“卫士”。因此,律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端正意识,在加强对律师管理工作的宏观指导与业务调研的基础上,具体应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完善律师“户口”的管理,由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变化;二是建立律师信用公示制,建立律师信用的“红名单”和“黑名单”,定时公布律师行业的信用信息,对于防范失信行为有着重大意义。
当然,诚信制度的建立主要还是依靠律师市场化的力量来完成,政府的作用也只有与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才能使这项事业发展起来。单凭政府的号召,而没有市场的支持,诚信体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此外,建立律师诚信制度,一定要体现公平原则和市场原则,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地形成,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规则,行使监管职能。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世贸组织规则主要约束的是政府。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秩序比较乱,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行为,国务院已经开始着手制定,相应地,各地司法行政部门也可以成立律师诚信领导小组,专门就此类问题进行调研与落实。
5、行业组织责无旁贷。
政府的职能主要在于制定市场游戏规则,并监督这些规则的具体实施。作为政府的助手,律师行业协会在建立律师诚信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律师协会对于“两结合”体制的贯彻执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国各省、市律师协会管理人员架构中,执业律师占大多数,但律师行业监督、监控力度还远
远不够,如何发挥行业管理的优势,真正做到律师自己管理自己,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律师行业管理重点是行业自律,实现行业自律的前提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律师诚信体系。律师协会在此方面重点应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1)用规章制度规范律师的信用行为,在继续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强化行业管理。继续制订和完善各级行业管理规范、律师执业准则和律师业务规则,并付诸实施,争取在几年内形成比较全面的全国律师自律规则体系。
(2)根据司法部《关于进一步推动律师工作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强律师协会对律师的监督职能,加大对律师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律师行业管理的长效机制。当今中国社会,律师违约现象屡有发生,究其原因,这与律师管理制度、国家法律建设水平以及国家的政治制度紧密相关。其中,违约成本低,也是违约现象比较普遍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减少违约的发生,必须加大对律师违约的惩罚力度,增加违约人的违约成本。
(3)建立律师诚信评审委员会,培育有权威的诚信评审机构。由执业信誉良好的优秀律师及本系统内外的一批社会知名人士组成,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执业信用、执业素质进行评价和审核,积极开展评审技术基础研究,并结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完善评审体系。定期向社会公示,加强评审文化的宣传,传播信用理念,提高全体律师队伍的信用意识,接受社会监督。
(4)建立统一的诚信评级记录库,但在信用信息体系中,不是所有信息都要予以记载,可以只记录违约记录,并永久保存不可更改,奖罚褒贬均依此为据。此外,在实行部门间信息共享的过程中,要防止这些信息被应用于其他目的,特别是要注意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政府可以运用行政权力把信息收集起来,然后制定资格认证标准,确定哪些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有资格使用这些信息。鉴于律师行业自律的发展趋势,此项业务应由律师协会进行监管,用5年时间来完成这个过程是可行的。
(5)建立律师执业保险制度。将这项制度的建立归入律师协会工作重点之一,是有其道理的。一方面,责任保险想律师之所想,为当事人和律师创造了双向保护,真正体现律师协会——“律师之家”的温暖;另一方面,强制推行,业务公开,有利于律师协会在律师及社会公众中树立行业权威,为完全实现行业管理奠定基础。
6、建立律师事务所管理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在律师事务所不断向着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今天,要把这些具有专业法律知识、个性很强的律师组织到一起接受市场的考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律师执业的特点和行业的发展,要求每一个律师事务所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管理理念和具体操作规程的基本原则,而诚信就是这一理念与原则的核心。
有的律师事务所在从业过程中,十分看重最大限度的利润产出,致使“搞承包”、“挂靠”经营的现象不断出现,一旦律师发生违法违纪的情况,就会对当事人和律师事务所本身造成严重的损失。中国律师执业,是一个团体协作的合成,律师事务所能够立足于矛盾冲突集中的法律服务领域而不倒,靠的就是“诚信”二字。律师事务规模的增长,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随着客户的增长而成长,要想留住和拓展客户群,除了需要掌握精湛的法律业务技术之外,还得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诚信”就是关键。如果在律师事务所的管理理念中缺少了“诚信”这一服务公众的操作规则,就必然会导致律师事务所与客户之间维系之绳断裂。因此,律师事务所需要制定5年或10年规划,将这一哲学理念注入到自身的管理规则中,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律所文化,并于每年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正。具体操作
方法应重点突出几项工作:
(1)通过探讨与规范,确立诚信在律师事务所管理理念的核心地位。组织本所律师在诚信这个问题的背景与前景上,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讨,缓解律师个人利益与律师事务所、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充分认识诚信在法律服务市场中的重要性,建立起以诚信为核心的律师事务所经营理念与文化氛围,并将这一原则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
(2)树立合理的财务目标。“财”与“信”在当前社会中经常被置于两个对立的层面上,其实只要协调好两者的内在联系,“财”、“信”也能相辅相成。律师事务所的财务目标应当切合律所发展的实际,好高骛远只能滋长不良的职业道德,出现业务振荡,增加律师执业的风险。因此,在确立律师事务所的财务目标之前,律师事务所必须慎重考虑下列因素:客户质量与规模、律师事务所资金实力、律师人员业务水平、律师事务所的发展规划。总之,一切业务的开展均需“依法执业、诚信为本”,财务公开,严格管理,“财”“信”合一。
(3)树立律师个人的诚信意识。律师事务所的管理要以人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具有较强商业气味的法律服务市场中,律师事务所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的律师队伍。首先,要把好“入门关”,在挑选合作对象时,就应当重视观察律师的内在的职业品德;其次,要抓好“继续教育关”,通过形式多样的、不断的学习活动,稳固律师个人执业的诚信意识,以点涉面,赢取整体效益;第三,可以效仿医务管理的方法,将本所律师个人业务情况向社会公开,如在律师事务所开辟一个专栏,内注明律师的个人基本简介、业务特长、执业年限、信用表现等等内容,以便督促律师诚信意识的树立和增强社会对律师行业和监督。
(4)建立一套完整的律师事务所管理体制。规模化的发展前提是规范化的发展,律师事务所的运作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来约束。律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就是律师事务所的“骨”、律师个人就是律师事务所的“血与肉”,而诚信制度便是律师事务所的“精、气、神”,只有这三者得到切实地统一,律师事务所的生命才能在这一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延续。
7、律师诚信与入世竞争。
中国加入WTO后,很多国外知名律师行陆续被获准在国内设立办事处,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较为完善的业务素质,对国内原有的法律服务市场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形成了四大挑战:一是观念的挑战,在中国的历史转轨中,律师在必须适应高度市场化挑战的同时,必须适应国际化,应对全球律师业竞争的挑战;二是业务技术的挑战,国内律师虽然在国内法律服务市场占有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在业务水平的吸收和应用上与国际知名律师行还存在相当的距离;三是组织管理的挑战;四是人才的挑战,国内律师界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吸纳优秀的“五懂”人才,是不可能在与国际法律服务的竞争中占据主动的。
诚信,在市场经济中就是市场竞争力,它能帮你打开知名度,拓展业务面,良好的信誉就是你投资律师行业的账户,当社会与政府为你注入第一笔创业资金后,执业信用与业务素质就成了行业竞争的两大储蓄资本。众所周知,储蓄业务如果总是光出不进的话,就会出现赤字,律师的信誉账户如果没有诚信作为及时补充,仅仅注重提高业务水平,也一定入不敷出。一旦耗尽当事人对你的原始储备,那么这个被称为“朝阳产业”的行业恐怕也只能是日暮夕阳了!所以,面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律师行业必须提高认识,建立信息完备的诚信系统,增加行业运行的透明度,将各项业务的开展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
事人之所急,方能赢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当前社会,律师诚信制度的建立必须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诚信规范提出之后,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机制运作使这些规范要求真正成为律师个人的内在素质:一方面是诚信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就是诚信的养成机制。因此,作为律师行业与律师管理行业来说,任重而道远。信用体系是一种威慑力量,对守信者,信用体系是一个“保护神”,对失信者,信用体系则是一把利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完备的诚信体制下,失信者对抗的不仅仅是交易对方,而是整个社会,整个社会都将对其严惩不怠,使之无处藏身。
第五篇:诚信是建立食品安全的保障
诚信是建立食品安全的保障
庄金敏
(天津龙威粮油工业有限公司)
摘要:介绍了天津龙威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建立诚信体系的过程。还介绍了诚信体系的建立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促进本行业发展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诚信 诚信体系 食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全国政协、人大会议上,“食品安全问题”成为民生关注的焦点。[1] 食品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内部诚信管理。树立诚信意识。培训以“合法经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企业诚信文化。以确保质量安全、防范失信风险为重点,结合已有的管理体系实施、建立健全原辅料的管理、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加工制造、储运销售、质量追溯到责任研究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内部诚信管理制度。[1] 天津龙威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建立诚信体系的过程
作为天津市第一家诚信体系被认证的油脂企业,诚信体系的建立并没有固定的的运行模式可以遵循,所以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尽管如此,公司高层认为,诚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我们建立诚信诚信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在天津市工信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认可研究所(以下简称CCAI)的大力宣贯和组织下。2012年3月在我集团总部召开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植物油及油脂制品生产企业实施指南编写的启动会。2、2012年4月份在天津市嘉里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再次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植物油及油脂制品生产企业实施指南再次进行商讨起草的工作。3、2012年5月由CCAI在哈尔滨组织的的诚信管理体系的专题培训班。我司派专人前往进行培训,将诚信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进行系统的培训。4、2012年6月。我司组织两名人员参加了由工信部、中粮集团、中国经济网协办的全国工业“十二五” 食品 发展交流会。由代表天津龙威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的质检部经理周青与全国4000余家食品企业一道签署了“2012年食品企业诚信宣言”。为我司建立诚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7 5、2012年11月。我司再次参加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植物油及油脂制品生产企业实施指南最后定版工作。其中我司人员周青对要求的细节进行了大量的参与编订。受到了CCAI于海峰老师大力表扬。6、2013年3月企业高层最后确定我司建立诚信管理体系机制。
领导层是企业诚信建设的重要保障:企业领导者在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方针的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本身就是企业及其领导层的意志转化。因此,企业领导层对于诚信建设的效果和成效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来看,企业领导人不仅是企业诚信建设的设计者和倡议者,而且成为身体力行者,他们也必将通过示范引导整个企业诚信经营,带动员工诚信自律,成为企业诚信建设创新和转换的带动者。[2] 7、2013年5月进行公司内外部现状评估,为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完善企业诚信体系,企业有必要对自身已开展的诚信建设状况进行梳理,及内部诊断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诚信建设政策,以指导企业更加系统、规范、有效地推动诚信建设工作。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诊断一般可分为以下3个步骤:(1)准备阶段
召开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内部沟通会;制定企业诚信调研计划。(2)实施阶段
企业内部调研:企业各级内部人员访谈;收集内部诚信相关资料。
企业外部调研:行业诚信情况调研;产业链诚信调研;利益相关方情况调研。(3)分析与汇报阶段
收集的信息归纳及分析;分析结果总结并撰写汇报材料;调研汇报;企业诚信体系总体[2] 8、2013年7月建立全面企业诚信建设体系。
企业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了法律、道德、经济、行为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相关制度,并对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考核和持续改进。在对现有诚信建设诊断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应因企制宜,深入讨论,精心构建企业诚信建设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不断发展。从共性来讲,企业诚信建设内容通常包括以下4个方面:法律层面、道德层面、行为层面、经济层面。而且四个方面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企业诚信建设的内容。[2](企业管理杂志)9、2013年8月设立组织架构,明晰职责分工。
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 建立有效的诚信建设管理组织架构,已成为企业领导层在诚信体系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说,企业设立相关的企业诚信管理机构或协调机构,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结合实际和灵活性原则、集中管理和全员参与原则、权责明确原则、信息畅通原则、嵌入性原则(也就是诚信建设
/ 7
活动必须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相结合)。国际经验表明,企业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机构在现代企业经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职能和作用。[2] 10、2013年9月在CCAI的全力协助配合下全力开展诚信体系(1)成立CMS领导管理机构(2)明确诚信管理体系负责人
(3)确信企业内的诚信方针并发布,在企业内外营造诚信氛围。(4)按照CMS建立诚信体系文件(包括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记录、档案)形成六大机制,重点做好诚信因素的识别的和合规性评价。
(5)进行诚信体系模拟实施运行阶段 11、2013年11月6-7日邀请审专家甄剑对我司的诚信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有效的指导性审核。12、2013年11月15日将审核的一般不符合项进行整改并及时提报。2013年11月25日最后在为期7个工作日的公示下,2013年12月5日我司获得了诚信管理体系证书。
13、执行监督,加强考核评估,持续改进
成功的企业经验证明:5%在战略,95%在执行。在当前企业诚信建设中,只有通过执行制度来实现有序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度,才是诚信建设的根本意义所在。考核评估是企业诚信体系构建中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不断总结企业诚信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为不断持续改进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依据,是推动企业诚信良性提升的不竭动力
二、诚信体系的建立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促进本行业发展的治本之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政府大力推动和全社会积极参与下,食品企业不断探索实践,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为我们敲响了诚信建设的警钟。深度解析这些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发现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血液中遗失了诚信的养分,丧失了道德的成分,在食品中使用非食品原料、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制假、售假,给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我们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诚信贬值,失信严重!
当前,企业诚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3] 一是企业诚信基础薄弱,诚信文化匮乏。许多企业已经把诚信作为重要的经营战略加以考虑,但企业诚信管理的人员和资源相对缺乏,组织机构、职责和程序得不到落实;普遍存在着企业诚信管理系统化、专业化水平较低,信用管理不完善,诚信总体水平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守法、履责、诚信为核心的企业诚信文化普遍匮乏。
/ 7
二是诚信现状不容乐观,经济损失惊人。企业重大失信事件呈现多发趋势,来自社会各领域的诚信问题令人担忧,也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发了 “失信”所带来的沉重代价触目惊心。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国因为失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人民币,其中因为制假售假、产品质量失信的经济损失就达2000多亿元。[4] 三是主体责任尚未落实,企业积极性差。一些企业对诚信体系建设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到位,企业诚信主体责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企业诚信制度尚未建立,措施不得力,企业参与积极性尚待提高,没有认识到诚信与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四是诚信建设缺乏引导,推动机制滞后。“守信者荣、失信者耻;守信者得益,失信者受制”的诚信环境还没有形成。我国缺少在诚信管理方面的标准,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建立还在探索之中;缺乏完善统一的企业诚信建设评价体系;企业诚信建设工作推动进展还不均衡,诚信体系推动机制滞后。
五是宣传工作力度不够,诚信管理落后。宣传教育工作较为薄弱,这是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诚信标准体系,信息交换等方面难以“对接”与“兼容”,导致信息不能共享,诚信信息的使用效率低,诚信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仍然落后。
六是监督机制缺乏,奖惩机制乏力。食品安全失信事件的背后是我们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深刻体现。在市场经济中,厂家必定以自身利益为中心,失信企业将消费者的健康抛诸脑后,采取各种方式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种种事实表明,缺乏有力的监督,对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乏力时,厂家很难以消费者的利益为中心,从而失去诚信,食品质量安全也就无从谈起。
我国政府在诚信体系方面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方面所采取的措施[5] 令人欣慰的是诚信缺失问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对我们提出的意见是:“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第一,要营造诚信经营的道德环境,培育企业诚信文化。单从字面上看,食品的“食”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一个“良”,象征一个有良心的人在生产食品。只有用良心、用诚信去生产,这样才能长久保障食品安全。我们可以放心地吃东西,是建立在一种以诚信为前提的认可和信任,我们在以一种不需要亲身参与生产的方式获得生活必需品,因此市场经济更加需要诚信。
1是要营造企业诚信经营的道德环境。道德约束是诚信体系的内在要求。在诚信体系中,道德约束和法律规范是一对互补关系。在食品安全的覆盖领域,道德要比法律广泛得多,可以弥补法律规范的不足。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呼唤
/ 7
人的良知、抨击丑恶现象,以群体的力量引导和教育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自律。良好道德环境对于食品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提高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是要培育诚信文化和提高诚信水平。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食品企业的诚信文化培育,弘扬诚信传统美德,增强企业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质量诚信意识,逐步形成以守法、履责、诚信为核心的企业诚信文化。尽管各行各业的诚信文化往往有不同特点,但都不能忽视诚信原则,都必须把诚信理念、诚信精神放在企业文化的核心地位。
3是加强诚信队伍建设提高诚信意识。加强诚信队伍建设,关键是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企业管理者要坚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诚信教育培训,带头讲诚信,弘扬诚信,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诚信意识,要加快建设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具备较强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食品安全和诚信管理队伍,为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更是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未来!如何营造食品企业诚信经营的道德环境,是一项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
第二,要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落实责任人主体地位。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凸显了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的重要性。保障食品安全既是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的理念。
1是正确看待利润抛弃唯利是图思想。就企业内部而言,诚信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就企业外部而言,诚信有助于企业开拓业务,扩大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扩展知名度和美誉度。食品企业只有诚信经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不断做强做大,才有可能做成百年老店。
2是深刻领悟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体现在企业的市场开发、品牌塑造、客户资源运用、融资等多个领域。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那些中华老字号都是上百年积淀的硕果,企业信誉比有形资产更加珍贵。诸多实践证明:“失去诚信是一个企业和一个品牌的无边苦海”,“质量诚信能决定企业生死存亡”。
3是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的主体地位。企业生命力的源泉在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食品行业诚信自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生产安全食品的主体责任在企业,企业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立业之本,必将被市场经济淘汰。因此,要以诚信强化食品生产企业的第一责任人的主体地位,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变“要求企业诚信”为“企业要求诚信”,自觉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 7
第三,要完善诚信经营的法律体系,逐步建立评价标准。市场经济既是诚信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有评论者认为“企业家的良心不是靠他自觉自愿产生的,而是被法律约束出来的”。诚信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法律作保障。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体现诚信原则、信用机制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当务之急是通过制定食品安全诚信法律法规,用国家的意志强制赋予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以相应的法律地位,构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法律体系,加快制订相关规章、标准!诚信体系建设不能流于口号,而必须出台量化企业诚信管理标准和评价标准。建立企业诚信评价制度,结合不同行业特点制定行业评价标准。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10-2012年)》以及《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QB/T4111-2010》和《食品工业企业诚信评价准则QB/T4112-2010》两个诚信体系行业标准,对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诚信管理体系就真的“很给力”。另外我国信用体系的首部法规《征信管理条例》也即将出台。
第四,采用严刑重典治理失信行为,提高诚信违法成本。企业责任人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对法律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不顾产品质量,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是食品安全事件多发的主要原因。敬畏之心的缺失,既源自道德的滑坡,又因为违法成本过低。要想真正让生产者对食品安全充满敬畏之心,就必须在加强诚信和道德建设的同时,重拳出击,形成强大威慑力,真正从源头上管住食品安全。在对待失信行为上,就得建立起这样一套严格制度,“一次恶意失信,一次恶意违法,一次恶性事故,就被列入黑名单,永远从食品行业出局”。在食品安全面前,根本就不应该有“下不为例”。
第五,要建立完善的诚信管理体系,实现诚信信息共享。
1、是建立完善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目前国内有关部门先后建立了本行业的诚信体系,虽各自发挥一定作用,但由于没有做到统筹兼顾和信息共享,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有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将众多部门的诚信资源整合起来,由专门部门牵头,统筹建立统一的社会诚信体系,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实现信息采集、信息交换的“对接”与“兼容”,消除信息孤岛和信息割据现象,实现互联互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向社会有序、分层次开放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数据库。
2、是依法征集和完善诚信信息披露。负责诚信信息征集的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据食品企业诚信状况,依法加强对企业诚信体系建立的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对严重违反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制假售假等严重失信的企业,要列入黑名单实行重点监管。在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企业诚信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面向社会的食品企业诚信信息查询系统和诚信信息公示披露系统。
/ 7
3、是加强协作和综合利用诚信信息。诚信体系建设,有很多工作涉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与配合,开展诚信信息交流,实现诚信信息的互通共享。在此基础上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将众多部门联合起来行动,让失信者付出应有代价,使诚信者收获应得利益。
第六,加强对诚信行为的监督管理,建立诚信奖惩机制。各级政府要全面树立“质量是大计,质量是民生,质量是关键,质量是形象”的执政理念。政府不仅需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也需要在诚信体系方面加大建设力度,督促食品企业把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化为真正的自律意识。
1、是要建立诚信协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构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要协调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制定全面覆盖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整顿,营造以食品安全诚信为标志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氛围。
2、是要建立诚信政策扶持机制。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支持企业诚信体系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源向诚信企业倾斜。在政府采购、公共服务、项目核准、技术改造、融资授信、社会宣传等环节参考使用企业诚信相关信息及评价结果,对诚信企业给予优先支持。
3、是要建立诚信宣传教育机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优质食品和诚信企业的模范典型,曝光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和失信严重的典型案例。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守法意识,弘扬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崇尚社会主流价值观,努力营造“诚信为本、守信为荣、失信为耻、无信为忧”的社会氛围。
4、是要建立企业诚信奖惩机制。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依法做出公示性惩戒,如公布“黑名单”等;由政府监管部门做出监管性惩戒,采取警告、处罚、取消市场准入等行政管理手段,打击失信行为,弘扬诚信行为。
总之,要从自律、监管、政策、法制、宣教等多方面着手,使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愿犯法、不敢犯法、不能犯法、犯不起法”,从根本上扭转食品企业失信严重的局面。
[1]《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实施通用要求》(CMS)应用指南 [2]企业管理杂志
[3]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12-01-18 [4] 《2004-2010社会力量推动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 [5]中国食品产业网—国内资讯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