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词诵读基本模式研究实验报告
《亲近母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基本模式实践与研究》
之子课题《诗词诵读基本模式研究实验报告》
浩友慧全
一、课题提出
所谓儿童经典背诵,是指在0-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里,各国儿童们通过诵读古今中外最经典的篇章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中华传统经典诗词文化不仅蕴涵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地智慧美,更积淀着一个不灭的精魂。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社会上重理轻文急功近利的现象比较严重,人们得不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民族的文化传承产业断层。而丧失传统文化素养的人,很容易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而诵读经典古文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理智和诗情的融合,会塑造出有教养的人。有了根源性的文化素养,很容易开发个人的理性,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一生受用无穷,直至生命升华。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是不仅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的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
从1994年开始,有许多有识之士倡导和推动,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乃至北美、东南亚开展了“儿童经典背诵”活动,目前这一活动的良好成效主要表现在:
(1)儿童的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
(2)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语文程度提升。
(4)带动其他学科,如数学、历史等成绩的提高。
(5)培养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知识。
(6)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经典诗词诵读活动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以“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宗旨,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以“经典诗词诵读”教学为核心,从语言教学的改革出发,进而迁移到其他科目的教学,从而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通过经典文化诵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观;有利于培养学生最真、最善、最美的性情,防止沦为功利主义的奴隶;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养性、养正、养志、养德的目的,让人人“性情端正,才华洋溢”,以面对世界,面对未来。
三、研究对象、实验时间及诵读选本
1、研究对象:五年级在校学生
2、文选读本:《古诗绝唱100首》《宋词绝唱100首》《唐诗绝唱100首》
3、课时安排:充分利用早读20分钟、第二节课预备铃响后的10分钟、下午第三节活动课35分钟进行诵读,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每天晚上回家后,再与家长一起诵读20分钟,复习巩固当天诵读的内容。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开展,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们打好传统的根基。探索开展经典文化诵读和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养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
2、诵读经典文化对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的研究。
3、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经典诵读的形式与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培养学生热爱和诵读经典诗词的方法、途径进行研究。
2、诵读优秀经典对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的研究。
3、对做学校家庭共育方法的研究。
六、具体方法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运用对比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对实验班级进行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2、运用激励法培养孩子诵读的兴趣,尊重孩子对优秀经典理解的方式,培养孩子创新和想像的思维品质。
(二)、具体措施:
1、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2、教学方法:
(1)、采用“跟我读、听录音、自读、小组读、全班读”等方法。“人人是教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诚,能读拼音,就能成为一个导读老师。初期,在每天进度中,或“听读”或“随读”或“自读”,总计遍数二十三至五十遍为度。一至二月之后,每段一百遍为度,通过如此教学,80%以上的儿童能够熟背本日进度,只要80%的学生通过检测,即可进行新进度。至于少数尚不能背诵之儿童,潜移默化中,亦达成多项教育目的,无须要求人人会背。
(2)、“同学们!跟我念!”诵读的六字箴言。这是进行经典文化诵读的基本方法,是让儿童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儿童和老师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自然地熟读,是一种在唱中学习的方式。时间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不增加学生负担,受到诵经之乐,使诵读活动成为课外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在学校由老师利用课间,活动课分几个时段诵读后,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既能培养亲子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和家人分享。总之,就是反复再反复的多念,很少讲解,或甚至不讲解。
(3)、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也采用了多种方法,如:模糊教学法、情景设计法、鼓励与表扬、让儿童在生活中感悟经典。
3、诵读原则:
儿童方面:“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只奖励,不强求”。只要反复念,儿童自然就能背诵。
师长方面: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
4、经典双语文化诵读教学的学生成绩的评价与测量:
学生的经典双语文化诵读成绩以鼓励为主,应采取“每天评量”及“百分主义”结合的方式,亦即“每天都让每个学生得一百分”。其方法如下:(1)、正常评量:评量的范围是前一天的学习内容(或几天来的复习,由教师在前一天宣布)。评量时间最好在早自习时间。老师用几分钟,检查几个学生,他们会背了即可得一百分,作为当天的诵读班长。让他们利用下课时间去检查其他的人。不能通过检查的人,记下名字,交由老师处理。(2)、特殊评量:凡通不过检查的,让他利用下课时间,拿着书,补读约二十或三十遍即可,补念二三十遍后,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他一百分。(因为经过这样训练,对他已有相当进益,不一定都要会背。而且此一阶段不会背,不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所以凡是“经典双语文化诵读考试”,一定人人一百分。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学生情况:
参与实验的56名学生基本完成了《古诗绝唱100首》《宋词绝唱100首》《唐诗绝唱100首》中的86篇的诵读任务。
参与实验的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
1、自信心增强了,厚厚的一本书背完了,并且有的能做到随便抽一章都能背诵,他们觉得很有成就感。有些原来比较内向的孩子,眼睛里也充满了自信,学习质量、习惯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2、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品质,有个别的孩子在诵读过程中,出现了畏难,想偷懒情绪,经过与家庭的及时联系,及时调整,孩子坚持跟了下来,战胜了自己,这些孩子的意志品质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提升了孩子的记忆力,这些参与实验的孩子的记忆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没有参与实验的孩子一对比,他们背诵的速度都要快好多。
4、提高了孩子的阅读速度,这些孩子的语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阅读的速度比没有参与实验的孩子要快很多。一本杨红缨的小说《贪玩老爸》,参与实验的孩子几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其他的就要慢一点。
5、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参与实验的孩子在书面表达上,能准确形象的使用词语,做到有条理的描写,具有一定的文采。
(二)、具体的背诵方法:
“同学们!跟我念!”诵读的六字箴言。这是进行经典文化诵读的基本方法,是让儿童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儿童和老师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自然地熟读,是一种在唱中学习的方式,以此为基本方法,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也采用了多种方法,如:
1、模糊教学法。教师并不作详细讲解,学生阅读的学习目标也是未定的,让儿童以猜测和期待的眼光去理解作品,语言运用的过程,既是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同时它又与人的认识活动密切相关。背诵的过程可帮助学生识字,并提高其记忆力,至于整体成篇的作品,更包孕了很多只能意会的场景,只能体味的情感,只能领悟的意蕴。让儿童精确的背诵经典,模糊的理解经典,在儿童逐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产生联想,逐渐领悟。
2、情景设计法。由于小学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还带有明显的无意性,因此,在背诵经典的过程中应创设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的情景,并把学生引入这种特定的情景中。教师可以利用背景音乐渲染,因为在古代诗歌、戏剧、舞蹈、音乐本同源,借助音乐可以使儿童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移易,帮助对
第二篇:诗词诵读基本模式研究实验报告
诗词诵读基本模式研究实验报告
《亲近母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基本模式实践与研究》
之子课题《诗词诵读基本模式研究实验报告》
浩友慧全
一、课题提出
所谓儿童经典背诵,是指在0-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里,各国儿童们通过诵读古今中外最经典的篇章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中华传统经典诗词文化不仅蕴涵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地智慧美,更积淀着一个不灭的精魂。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社会上重理轻文急功近利的现象比较严重,人们得不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民族的文化传承产业断层。而丧失传统文化素养的人,很容易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而诵读经典古文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理智和诗情的融合,会塑造出有教养的人。有了根源性的文化素养,很容易开发个人的理性,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一生受用无穷,直至生命升华。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是不仅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的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
蕴。
从1994年开始,有许多有识之士倡导和推动,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乃至北美、东南亚开展了“儿童经典背诵”活动,目前这一活动的良好成效主要表现在:
(1)儿童的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
(2)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语文程度提升。
(4)带动其他学科,如数学、历史等成绩的提高。
(5)培养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知识。
(6)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篇二:市回中“高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指导策略研究”研究课题中期报告(1)“高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中期汇报
商丘市回民中学 课题组
商丘市回民中学语文组的课题《高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指导策略研究》
于2014年9月被立项为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为:l142306102。半年年多来,在各位专家、领导、同事的指导帮助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开展顺利,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况
一、本课题研究内容
我们进行的是课例研究,我们的课例研究以高中语文新课标为指导,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我们课例研究的对象是课堂、学生、教
师。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激发诵读兴趣,研究诵读策略。(每年
一次古诗文课本剧汇报演出,每学期一次经典古诗文诵读赛事活
动。)
2、探索出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形成古诗文课堂诵
读教学基本模式。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总目标:旨在通过“以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传 统文化的熏陶,让经典古诗文中华夏民族的智慧、胸怀、积极的人生
理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的心里,让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寻找易于提高学生兴趣和热情的诵读形式,锻炼学
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对古诗文的感受力,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从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料,成为古文化的继承者
和传播者。在吸取借鉴古诗文精华的同时,以期能净化灵魂,升华
情感,培育人格。
2、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整合古诗文校本教材课程,探索出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并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既有能体现古诗文韵律美和
涵蕴美的艺术性,又有能应对高考古诗文阅读迁移和解题能力的实
用性。
3、集结一套以古诗文诵读为核心的校本教材,包括课本剧视频、优秀教案、朗诵会图片及其他文字资料。
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定位:工作即研究,成果即成长。以问题为先导,以课
堂为现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实干为保障。
四、本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采取分工合作方式开展研究。定期召开课例
研究交流会。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剖析,及时解决。不定期在网上,展示研究过程,分享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进展
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5-2014.9)
1、成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申请立项。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2、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4.10-2015.4)
1、课题开题,在理论学习、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立了课题研究内容,明确了研究思路,在各位专家、领导、同事的指导帮助下,进一步完善了研究方案。
2、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3、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
(1)、课题组定期给课题组成员印发培训资料,在备课组活动时间开展学习。
(2)、课题组不定期给课题组成员发放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
成员自学。
(3)、课题组不定期请专家指导工作,培训课题组成员。本校课题专家张
建礼、王新立、程黎、赵巧芝老师均指导过我们的课题组工作。
4、积极外出参加学习培训活动。
5、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5-2015.6)
任务:按既定的方案组织实施、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并分阶段对课题实
施情况进行检查,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改进研究与实验工作。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1、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2、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3、迎接专家验收课题结题。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成果
本课题研究已有以下初步成效:
1.实验教师对课例研究的本质、研究模式、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2.实验教师对高中语文古诗文诵读的驾驭能力有了提高。3.实验教师的古诗文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提高。4.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教研意识,坦诚合作的课题研究团队。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实验教师的具体成果初步统计:
课例研究资料 30份,教学设计25 份,教学案例30份,教学反思 18份,课件52个,实践活动音频视频资料8份,论文22篇。
四、课题的后续研究
1、继续开展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内容,及时收集各种资料,为课题组结题工作做好准备。
2、组织课题组老师积极参加课题活动等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积极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和论文等,为最终形成的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研究论文集努力加油!
3、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通过典型古诗文诵读课例的研究,用心归纳“高中语文古诗文诵读的一般模式”,形成可推广和交流的经验和 成果,在学校逐步推广应用。
4、继续争取学校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及帮助,争取学校的经费支持,不断调动课题组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克服工作中的不足和困难。
第三篇:17诗词诵读基本模式研究实验报告
2017诗词诵读基本模式研究实验报
告
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资料整理回来了关于实验报告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当热网()的后续更新吧!
《亲近母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基本模式实践与研究》
之子课题《诗词诵读基本模式研究实验报告》
浩友慧全
一、课题提出
所谓儿童经典背诵,是指在0-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里,各国儿童们通过诵读古今中外最经典的篇章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中华传统经典诗词文化不仅蕴涵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地智慧美,更积淀着一个不灭的精魂。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社会上重理轻文急功近利的现象比较严重,人们得不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民族的文化传承产业断层。而丧失传统文化素养的人,很容易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而诵读经典古文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理智和诗情的融合,会塑造出有教养的人。有了根源性的文化素养,很容易开发个人的理性,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一生受用无穷,直至生命升华。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是不仅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的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
从1994年开始,有许多有识之士倡导和推动,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乃至北美、东南亚开展了“儿童经典背诵”活动,目前这一活动的良好成效主要表现在:
(1)儿童的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
(2)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语文程度提升。
(4)带动其他学科,如数学、历史等成绩的提高。
(5)培养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知识。
(6)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经典诗词诵读活动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以“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宗旨,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以“经典诗词
诵读”教学为核心,从语言教学的改革出发,进而迁移到其他科目的教学,从而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通过经典文化诵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观;有利于培养学生最真、最善、最美的性情,防止沦为功利主义的奴隶;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养性、养正、养志、养德的目的,让人人“性情端正,才华洋溢”,以面对世界,面对未来。
三、研究对象、实验时间及诵读选本
1、研究对象:五年级在校学生
2、文选读本:《古诗绝唱100首》《宋词绝唱100首》《唐诗绝唱100首》
3、课时安排:充分利用早读20分钟、第二节课预备铃响后的10分钟、下午第三节活动课35分钟进行诵读,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每天晚上回家后,再与家长一起诵读20分钟,复习巩固当天诵读的内容。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开展,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们打好传统的根基。探索开展经典文化诵读和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养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
2、诵读经典文化对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的研究。
3、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经典诵读的形式与方法。
第四篇:诗词诵读
学科:语文课题:《诗词诵读》备课教师:课型:新授时间:
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词。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1、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宋神宗无丰八年进士。晚年处于新旧党争的旋涡之中,屡遭贬谪,词集有《淮海居士长短句》问世。秦观少从“苏轼”游,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学步《花间》,善写相思树类,情韵婉转,犹比秋水;历来被奉为《婉约派》首席,有《淮海词》卷。
2、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是东晋大贵族王导、谢安家族的聚居地。
3取以为曲名,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乐章集》入“歇指调”,较一般所用多三十二字。通常以《淮海词》为准。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亦有上下片各四仄韵者。《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当时秦观正在别处任职,和恋人苏小妹聚少离多,备尝相思之苦。秦观是以牛郎织女的鹊桥会,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
二、展示、交流
1、诗文朗诵大比拼,师生点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查阅资料,理解全诗的意思。《乌衣巷》: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花开点点,夕阳斜照在乌衣巷口,一片荒凉的景象。昔日飞进王导和谢安他们家豪华的厅堂的燕子,现在飞进了普通百姓的家。
《鹊桥仙》:云彩在天空变幻出千百种奇巧的样式,牛郎、织女守候在遥远银河两岸,每年只在七夕的夜晚相会,可这相逢就如同秋风和露水般的交溶,胜过了人间那些日日相守,却不懂珍惜的人间伴侣。这刻缠绵的情思,像天河里,流了千年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却最终还是要结束,牛郎、织女恋恋不舍的各自踏上归去的路,在心中相互劝解:我们的真情已至死不渝,天荒地老,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词,欣赏古诗。
1、名句赏析:
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句。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 ”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
③“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四、课堂小结
理解诗歌的主题。
《乌衣巷》:
《鹊桥仙》:
五、当堂检测
1、《乌衣巷》中写寂寞衰败之景的句子:。
2、《乌衣巷》中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从侧面描写时代和社会的巨变的诗句:。
3、《鹊桥仙》中赞叹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的诗句:。
4、借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来表达爱情观的佳句:。
六、补救清遗预设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第五篇:诗词诵读
诗词诵读
说
课
2011年10月27日稿
说课稿
语文教学分为阅读教学、造词诵读、口语交际、写作和综合性学习五个版块,这次公开课我想在“口语交际”、“诗词诵读”上去尝试。开始本想以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面对挫折》来讲,后来还是选择了第四单元的“诗词诵读”来讲。其一是缘于对诗词的喜爱,其二是我认为诗词这颗古代文学中的璀璨的明珠如果不引导学生去享受,那真是太可惜了。所以每一次的《诗词诵读》课我总会全身心地去备,深情地去引导学生赏析,总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自己的引领下爱上诗词。希望他们能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感受诗词带给他们的美的享受。
第四单元有两首词,一首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另一首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两首词都写“愁”,一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故国之“愁”,一是“轻舟难载”的生离死别之愁,然而两人写“愁”都写到了极致。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学习目标,采用诵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词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潜移默化的诗词学习中熏陶学生,激发他们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领他们领略诗词的美。
魏志雄 2011年11月27日
诗词诵读
教案
2011年11月27日
诗 词 诵 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作及其它词作写愁情的绝妙之处,并积累这些词句。
能力目标1、2、3、感悟诗词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炼的语言; 学会从字、词上去鉴赏诗词;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教学重点:领悟作者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入中国古代文学阆苑,去感受南唐后主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故国之“愁”,去体会李清照“轻舟难载”的生离死别之“愁”。
二、范读诗词,初步感知文本。(配乐范读)
三、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分组互助研读诗词。
1、出示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
(1)学生借助资料书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读中感悟词文,体会词人所寄寓的感情;
(3)背诵、默写两首词,并尝试作一首(或一句)写“愁”的 “小
诗词”。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研读词文;
3、分组互助研读诗词。
四、学生展示研读成果在班内交流,教师及时点评,小结。
五、教师对两首词进行解读、赏析。
六、拓展,仿中学写:试作一首(或一句)写“愁”的“小诗词”。
七、指导学生背诵、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