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19-05-15 10:5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反思》。

第一篇:《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反思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和理念

1、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高效课堂的理念,使用各种高校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学案导学法、思维导图法、表格对比法、合作探究法等。

2、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如历史剧导入、课堂辩论赛、学生设计思维导图并讲解都是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要把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的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尽量增加一些历史故事,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等等。

4、注意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解析,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

5、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在课堂总结的时候,要把课堂内容进行升华,和同学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6、注重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培养,如阅读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历史事物进行科学、全面评价的能力,采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对历史事物进行对比的能力。

二、授课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时间安排较为合理,各部分的时间运用得当;运用的图片史料和文字史料相对科学、有效,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学生们的探究过程;能够运用比较优美的语言对历史事物进行讲解,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使其很好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不足之处: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和归纳,没能提出更好的指导性意见;探究的问题过多,导致整个课堂节奏较为紧张;对史料的解读还不够深入,不能对同学们进行深入的史料分析引导;电子白板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对电子投影也缺少使用。

三、对以后教学的启示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地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用历史的视野去看待问题。

2、课堂教学中要学会“聆听”,以便能给给予孩子们更好的指导和点评。

3、要适当调节课堂容量,减少可有可无的环节,以免调整授课节奏,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

4、更多地、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电子白板技术。

5、在课堂上,应该更多地传授解题技巧,让孩子的学习真正地高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案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标: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雄才。”

设问:这首诗是李白描述秦始皇的雄才伟略的,李白为何如此盛赞秦始皇,他有何功绩? 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详细了解一下。(3min)【讲授新课】

我们上节课讲到西周的统治者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建立了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那么这套制度有何弊端,秦始皇是建立中央集权的背景是怎样的?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探究:

1、宗法分封制为什么会崩溃?

2、秦国为什么能在诸侯中脱颖而出并统一全国?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0min)

1、宗法分封制被破坏

表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原因:周王室衰微,血缘疏远

2、春秋争霸

春秋五霸(提问)

诸侯国数量变化:初期800→中期只余近100→末期七大国

3、战国社会剧变

eg: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收效最为明显)

4、秦国的强大及统一(秦的强大得益于商鞅变法,它的战略则是秦能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战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张仪)过程:韩赵魏楚燕齐(强调顺序)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的政权称为秦朝,秦朝与秦国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秦始皇建立的一整套史无前例中央集权制度,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二与第三部分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个问题:

1、“始皇帝”的称号是怎样来的?

2、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各自的职责是什么?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20min)含义:

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1、中央:①皇帝制度—皇权至上(提问1,皇帝称号取自三皇五帝)皇权至上表现在皇帝总揽军政大权,自称朕,命令称诏,印称玺。避讳举例:“政月” →“正月”,“楚” →“荆”。另一方面,强调皇位继承制,秦始皇设想:“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②三公九卿制(提问2三公职能,建议用树状图辅助记忆)

2、地方:郡县制(李斯)

郡→县→乡→里 看课后《解析与探究》,采用同桌讨论形式合作探究,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对王绾、李斯二人主张的解读,理解秦始皇选择郡县制的理由: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与中央争权,诸侯割据混战,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用表格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3、其他制度:①官吏的选拔与考核

②严刑苛法(立法指导思想:轻罪重刑,举例死刑种类,对巩固中央集权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对人民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造成“囹圄成

市,赭衣塞路”的情形,是导致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4、影响影响:①既有现实的意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提高行政效率。

②又有深远的意义,彻底打破贵族分封制,成为后世国家管理体制的基本准则

第三篇: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说课稿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第二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型属于新授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一说,教材分析:

从两个角度说教材地位 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处重要地理位置。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一课介绍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点分析了宗法分封制。第二课,承上启下,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中国古代大一统的王朝制度奠定了基础。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历史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具体说来,从题型题量上来说,本课的高考命题方式以选择题为主,共出过11道题目,主观题只在福建、浙江、北京等高考题中出现过,而且主要是周秦政治制度的比较。而山东似乎不喜欢凑这个热闹,至今还没有命过题。

从难度上来说,逐年在增加难度,08年上海直接问郡县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而10年安徽则借助《封建论》中的古文材料来考察周秦政治制度的区别,难度明显加大。

从考察内容上来说,只有重庆考察过秦末农民战争,因为重庆使用的是通史教材,周秦政治制度比较(主要是分封制与郡县制)12次,三公九卿制度1次,以上数据很好的反映了本课的重难点。而内容的考察仍然是建立在课本基础知识之上的,比如海南的12年高考题,材料说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如果能够理解了课本关于“始皇帝”来历的介绍,这道题就完全能够迎刃而解。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接下来,根据刚才时空角度的教材分析,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需要学生知道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等中央集权制度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以及周秦政治制度的比较。

2、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阅读历史古文材料,用历史学科语言归纳概括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扭转学生历史就是背背而已的错误学习观,克服学生畏难抵触情绪,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快乐感,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体验成就感,逐渐形成成熟的历史思维和感觉。接下来,说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特点,理由很简单,因为它本课最大考点;难点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以及周秦政治制度的比较。理由是教材讲述的是中央集权的具体内容,对其评价与比较并未明确提及,依据内容归纳概括特点对高一新生现有认知水平而言难度很大。

二、教材分析完了,再分析一下学情

由于在中考中,历史为非考试科目,初中生对历史课普遍不重视,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科素养较低。而目前,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内容比较抽象,这种体系只有在对总体历史有相当了解的前提下才具有合理性,因此要达到教学目标还有一定难度。根据这种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从课本基础知识入手,先帮助学生建立通史观,再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帮助其把握专题史的内容。

三、针对教材和学情,说一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上

1、在重点落实上采用:

①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史料的引导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②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对教材的自主把握,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难点突破上采用:

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学法上

课前:通读教材,了解秦的历史概况。

课上:剖析教材,结合问题,自主思考,构建。

课下:画出本课结构脉络,进行宏观把握;同时填充具体内容,进行微观处理。

四、下面,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2006年曾经有一位很有创意的德国小伙自制秦陵兵俑服装,脸抹秦俑肤色,装扮成秦俑并跳入1号坑修复区,被秦俑馆公安干警及时发现,记者问及原因,德国小伙说是想表达他对兵马俑的喜爱之情。秦陵兵马俑是是秦朝留给我们的文化杰作,但是秦朝在政治领域也有着惊世之作。那么秦朝的惊世之作具体是什么内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

设计理由:逸闻趣事,形象生动容易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问题引导,能够产生共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本上。

接下来,铺陈背景

第一步是通过学案预习,了解春秋、战国、秦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列表归纳三个时代的时间、人物及重要事件,以检测学生预习效果和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本节课也有了整体认识。

第二步处理“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部分,考虑到教材是把“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作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来设计的,语焉不详,该部分内容采用读书指导法、讲述法,与学生共同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崩溃,从中认识到大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必要性。然后,突出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本课重点。让同学们分析课本P7的小字部分,明白“皇帝”与“始皇帝”的由来,从中了解“皇权至上”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认识到中央集权的第一个表现。

皇权如何集中,我们从以下“秦朝的政治组织”金字塔图片来了解,三公的职责和九卿的主管事务,并一块牵出了“郡县制”。让同学分析并讨论解析与探究的史料,通过对古文材料的理解,明白郡县制设立的历史必然,同时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结合小字部分讲述秦朝的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和秦朝的严苛法律。接下来,突破难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历史影响是本课学习的难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整体问题具体化,因此,突破难点的准备工作蕴含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分化在具体知识点的讲述里。在此,精选历代史学家对秦始皇及其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正确全面的评价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最后,本课小结

由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老师加以指导。当然还要布置一下课后巩固的作业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而全面的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课下动手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并将具体内容填充进去,从而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吸收和咀嚼。另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读一下顾炎武的《郡县论》,内容讲的是郡县制的弊端,“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还比较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福建、浙江等都曾以此文章出过高考题。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还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四篇: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案2)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的统一、皇帝制度的确立、中央政府的组成、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

2.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

3.运用: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和史论结合、论出史出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2.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

难点:皇帝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的含义。【教学过程】

复习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导入新课。[点评:这一导入直奔主题] 课堂设问:夏、商、周三代建立时间?其各自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二课的时间跨度包括东周(春秋、战国)和秦朝两个历史时期。(在专题史教学中让学生明确了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点评:与复习巩固的内容一并构成了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过渡:简单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指出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朝建立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课堂设问:秦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探究的成果来说明)情境营造:展示《秦朝疆域图》并指出疆域四至。[点评:这一部分体现了教师依据《课标》大胆处理教材的创新之举,这一部分课标没有要求,所以完全可以作为中央集权确立的背景处理。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可以突出重点。]

过渡: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课堂设问:秦是怎样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概括三点,即皇帝制、中央政府、地方政权机构)

情境营造:展示《秦始皇》图和《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图片。

课堂设问:谁知道“始皇帝”来历?(学生展示自己探究的成果后,进一步明确皇帝制基本内涵: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点评:通过课前探究,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和历史图片的能力。] 情境营造:中央政府中“三公九卿”及其职责示意图。(通过讲小故事方式让学生了解其各自职责)[点评:这种深入浅出的方法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九卿”的职责,很受学生欢迎。] 过渡: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什么样的制度,一些大臣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情境营造:展示文字资料,师生共同探究: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回答:

①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②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

过渡:介绍地方政权机构概况,明确郡县制基本内容。[点评:通过这段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历史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历史史实的判别、归纳能力。这段资料没有文字障碍,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课堂设问:郡县制和分封制有何不同?(学生展示探究成果)[点评:通过这个问题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情境营造:展示图片《云梦睡虎地秦简》《秦权》《秦半两钱》《秦长城遗迹》等图片。

课堂设问: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后,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由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提示:巩固中央集权措施包括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修长城等。[点评: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形成分析、总结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学会使用教材、重视教材上的原始历史资料。这个环节显示了老师处理教材、整合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配合说明老师的引导十分到位。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之处。] 课堂设问: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影响?(学生展示自己探究的成果)提示:对秦朝:利于国家统一,利于封建经济发展,使祖国疆域初步奠定,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对后世: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其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沿用,并不断加强与完善。[点评:培养了学生多的分析评价能力,特别是全面评价历史事务的能力。] 【教学总结】

秦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中央集权制确立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下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个问题。[点评:言简意赅的小结为下一节课作了铺垫。] 【板书设计】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群雄割据 2.秦的统一

二、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①皇帝制

②中央政府 ③地方行政机构 2.中央集权制度巩固

①制定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②制定法律 ③修长城

④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 3.中央集权制度影响

第五篇: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一)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皇帝制度建立的条件、主要内容、特征和历史影响;掌握秦朝三公九卿的设置和职责,评价秦中央官制的特征和影响;掌握秦朝郡县制全面推行的背景、概况和影响;分析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对秦朝及后世历史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及影响。能力目标:①绘制秦朝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示意图 ②秦朝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通过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讲述,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③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封建皇帝。通过具体史实讲述,增强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2)阅读法、讨论法、绘制示意图法(3)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①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间、空间,抓住有关的内在联系; ②注意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

③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解决问题,联系史实,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四)教学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教学难点: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五)教学策略:

理解名词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密切关系。其特点一是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二是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

专制主义:一种君臣关系,其特点一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二是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

(六)教学过程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用两则材料说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材料一: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就是其中的例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上述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不仅随着诸侯实力的增长,诸侯与周王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不少诸侯国内卿大夫的实力也日益增长。分封制和宗法制被日益坏和削弱。

材料二:楚庄王曾经率军到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定王派来劳军的代表王孙满询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周天子以德服天下,不在于鼎的大小轻重。”楚庄王产:“你无法阻止我铸九鼎。楚国单用折掉戟的钩尖,就足以铸造九鼎。”王孙满说:“周的德政虽较前衰微,但天命尚未改变,这鼎的轻重,别人是不可以过问的啊!”楚庄王于是带兵回去了。

上述材料说明:鼎是周朝时王位的象征,楚王问鼎说明楚庄王随着势力的强大,已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

2、在激烈的争霸斗争中,各国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秦商鞅变法最有成效,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秦王赢政时终于灭六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展示秦兵马俑)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赢政统一六国,意气风发,非常得意,觉得功劳盖世。后世有李白作: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提问:1)皇帝制度的特征有哪些?2)赢政自称始皇帝反映了他的哪些政治意图?(特征:赢政自称始皇帝,皇权至高无上,大权总揽一人之手;皇位世袭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自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并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等。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传之无穷”。以上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在封建国家中享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理解名词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其特点一是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二是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

专制主义:一种君臣关系,中央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其特点一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二是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

材料: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幸梁山官,在山上见丞相出行时车骑很多,心甚不快。当时大概有在其身旁的官中随行侍者私下告诉丞相。丞相从此便减少了车骑。始皇知道后大怒。推断“此中人泄吾语”。于是“诏捕请时在旁者,皆杀之”。这则材料说明秦始皇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权和威严,并且专制、残暴。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为了管理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秦始皇参考六国制度,设置了一整套官僚机构。中央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首的百官,丞相辅佐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并负责监察,这便是所谓“三公”,是中央机关的首脑。他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改变了这以前执政大臣平时治民,战时带兵,出将入相,军政大权统由一人掌握的传统。这样就可以从体制上防止权臣专横,而只有皇帝才能总揽大权。三公的下一级是负责各部门具体事务的“九卿”,主要有掌管礼仪制度议论政事的“奉常”,有负责持从警卫的“郎中令”,有主管司法侦察审讯的“廷尉”,有管理国家财政经济的‘治粟内史”,有管理皇室财务和官营手工业的‘少府”等。由三公九卿为主而组成的封建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彻底否定。

3、郡县制 讨论:统一之后是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有不同的意见,你能说说哪些人会主张郡县制?哪些人会主张分封制?他们各自有什么理由? 全国统一之后,面对这空前的广土众民的大帝国,秦始皇应当采用何种政府形式来进行统治呢?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所以,就在统一的当年,丞相王绪等人便提出,燕、齐、楚等地离首都太远了,若不分封始皇的儿子们去当国王,恐怕不便于统治。在距关中遥远的地方实行分封制有利于拱卫王室;治理国家如不遵循古代的传统,就不能成功。秦始皇把这个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办法好。只有廷尉李斯独排众议,他说:两周初年分封国王的子弟亲属很多,但传到后也亲戚关系就疏远了,相互攻击如同仇敌,兼并战争不断发生,周正也无法制止,到现在好不容易才既一起来。始皇的儿子们和大功臣,可以立为“封君”(享有“侯”、“君”等名誉爵位,但不实际领受封国),用国家征收的赋税重赏他们。这样,他们既很富足尊贵,国家又便于控制,天下没有二心,这才是巩固统治的好办法。分封诸侯的意见不对。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作出决定说:天下都深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痛苦,原因就在于分封诸侯王。现在天下刚刚统一安定,又去建立诸侯王国,那就是培植战乱的根子,这样来谋求天下安宁,岂不是非常困难吗。廷尉的意见才是对的。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以后,便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都,每都下设若干县。其后秦始皇开拓边区,又不断增设了一些郡县,据统计先后共设置了四十六郡

小结:中央集权——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1、积极作用和影响

1)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北击匈奴,南平百越,疆域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2)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巩固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2、消极作用:秦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但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秦的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提问: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与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历代封建王朝相比,可谓惊人的短暂。试结合下列材料分析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从秦亡的原因中是否能印证今天我国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试举例述之。材料一: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 集权,为什么秦朝却很快覆亡?

材料二:柳宗元回答说:因为秦朝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群众,“人怨于下”,所以一呼百应,揭竿而起一下子推翻了秦的统治。“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四、评价秦始皇(知识拓展)(教师提问)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值得后来的统治者思考的,而在这段历史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正确认识的历史人物。千秋功过,后人评说。在秦始皇身后,毁誉纷纷。赞颂者称其为“千古一帝”,否定者称之为“暴秦”。当今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也有不同的观点。在大家学习了这段历史过后,你是否能够给秦始皇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希望大家能够思考并讨论一下,来谈谈秦始皇的功与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如何客观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他放到他所处的那个阶级和时代去分析。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的所作所为是反映了这个阶级的愿望和要求的,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他的身上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奴隶社会的烙印。根据刚才同学们所讲,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秦始皇适应了人民的愿望、时代的要求,他才能建立一系列文治武功,成为一个富有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封建皇帝。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为维护和巩固这一局面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措施,其中许多措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的秦始皇,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应该说,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但是也要看到秦始皇的另一面,就是他的过。秦始皇毕竟是一个封建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实行严刑峻法、暴力政治、文化专制,对人民的镇压和剥削都是十分残酷的。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不断征伐,超越了人民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二世而亡。

五、习题:

1、秦始皇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D)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D)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衽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3、下列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4、郡县制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D)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5、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D)

A. 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6、投影题目:秦统一六国后,围绕如何治理这个疆域空前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大国,秦始皇煞费心思,群臣为其各献良策、争持不下。为此,始皇曾组织群臣在朝廷上两度展开大辩论,当时的廷尉李斯(后为秦承相)力主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请你为李斯起草一份驳倒承相王绾实行分封制主张的辩论稿或准备一道上书始皇、让其推行郡县制的奏章。

下载《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反思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反思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