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濮存昕的话剧情结
在首都剧场见到濮存昕时,他刚刚结束排练,从剧场3楼的排练场出来。他出演话剧《白鹿原》中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白嘉轩,一个儒家道德传统的忠实实践者。
濮存昕一米八的个子,戴着一顶蓝色的旅行帽。经历了三四个小时的排练,脸上带有些许的疲惫。
“哎呀,还没从戏里出来呢!”见我们在等他,他不好意思地用手揉着脑门。我怕他不方便,问是否要另约时间。“现在不就有时间吗?再等也是这种情况。”他回答。
■ 个性十足的魅力男人
采访中,濮存昕始终比较严肃。他偶尔手托下巴,似在沉思。可能是与媒体接触多了,面对采访,他从容练达,回答很有逻辑性。
濮存昕一开口就坦诚地表示,他现在不想谈两方面的话题:一是公益活动方面的,因为谈得太多了,没什么新的内容。另一是自己的家庭生活和个人隐私。
“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土生土长的,像常人一样生活,实实在在工作的一个老百姓。”濮存昕接着说,“演员与歌星不同,虽然都要化装、打扮,但歌星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形象,他们是代表自己的;我们则始终藏在角色的后面,不管角色怎么样,一回到现实,自己还是个普通人。”
濮存昕总是委婉地拒绝向各家媒体谈论个人感情,包括他妻子、孩子什么的。
“距离产生美,有距离才有吸引力。”他说:“我的私生活没有任何价值。作为一个演员,最光彩的是舞台上和艺术上的那部分,那才是无价的。况且我作为一个演员,本身就是一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什么秘密了。”
濮存昕在影视中的出色表演,儒雅坚定的男人形象吸引了众多女性观众,成为不少30岁到50岁女士的偶像。一些崇拜者甚至把电话打到他家里,就是为了听听他的声音。“我的手机号码都被贴到了网上。”谈到影迷的热情,谈到某些热情给他和他的家庭带来的影响,濮存昕表现出豁达与宽容。
■ 就想当好职业演员
2003年4月11日,濮存昕被任命为“人艺”主持日常工作的常务副院长。
院长当了不到4个月,他就向上级递交了辞呈,同时通过电子邮件告知全剧院。他苦闷地说自己实在做不了领导,这辈子只适合做演员。
那是在“非典”结束之后他参加的第一出戏《北街南院》上演当天。
“行政工作,坦率地说,和背台词、塑造人物没关系。在2楼刚刚开完会,吵架、争论,闹得心情挺不愉快的,上到3楼,进排练场你就背不来词了。”
“我是一个职业演员,就要尽职业演员的职责,我只想演好戏,其它的都不怎么重要。”辞职报告上交两年多未果,他最关心的还是演戏。
一提起排演中的《白鹿原》,他顿时来了情绪。
“演农村题材对于演员来说不是表皮的模仿,大部分工作是排练场之外的。”
很少塑造农村题材角色的濮存昕专门到陕西看窑洞,问民俗,听秦腔,寻状态。现在他的表现使作者陈忠实渐渐放下了心。
“方言已不是大问题。”濮存昕说:“关键是看能不能融入到戏里面。空间感、角色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你要变成另外一个人,捕捉这种感觉比较艰难。”
“城市生活的干扰影响,加大了我进入角色的难度。但要拥有一个封闭空间是不现实的。我感觉到自己现在还没有真正进入角色。”
濮存昕总是说,自己不是一夜成名的演员。年轻时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他,“感觉自己演戏就像是在割麦子,一天一天地演出,像在一刀一刀地收割。戏得一个一个演,台词得一句一句背。一场话剧的观众900多个,演10场才近万人。被大家认识和接受,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
■ “话剧是我一生的情结”
濮存昕为全国观众认识和喜爱,最初是通过《英雄无悔》这个电视剧,可他一直说,话剧对他很重要。如果话剧的档期和拍戏有冲突的话,他绝对会服从话剧,因为那是他的职业。
他认为,话剧是让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形式。话剧与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不一样,必须是心灵之间的沟通,台上台下的交流。那种同处的感觉是影视作品完不成的。
“我很留恋我在舞台上所有剧目的演出,我认为我在舞台上的成就远远高于影视作品。话剧是我一生的情结。不到演不动的时候,我不会离开戏剧。”
濮存昕对自己演过的角色多数均感满意。他说:“这些形象都是我花费很大的精力与心血塑造的,是我某个时间段真诚的表达,都有一个从不懂到懂慢慢摸索,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是汗水的结晶。就好像是自己的孩子,你不可能说最喜欢哪一个。”
当然也有例外。“《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传》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那是他年轻时发生的事。“可以说是„为五斗米折了腰‟吧!结果受到了批评,我觉得大家批评的对。”
当前濮存昕正处于他一生中最有作为的时期。拿他的话讲,1天要干8天的事。
“现在是我一生最宝贵的时间:上有老人健在,下边孩子长大了,家庭和谐美满,我可以全身心地干自己的事业。等上了年纪,恐怕精力就没这么足了。我得抓紧时间啊。”濮存昕小传
1953年生,一级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出演过电影《清凉寺钟声》《与往事干杯》《洗澡》《说好不分手》,电视剧《英雄无悔》《来来往往》《光荣之旅》,话剧《古玩》《阮玲玉》《茶馆》等。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大奖
第二篇:濮存昕排练话剧《家》:谢幕有种满足的伤感
#0-baidu-1-30
濮存昕排练话剧《家》:谢幕有种满足的伤感
北京人艺一楼排练厅,话剧《家》剧组正在进行着紧张的排练。濮存昕在剧中饰演的角色是大哥觉新;在一群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演员中间,人们很容易忽略他已是个快60岁的人了,看上去倒真像是一位大哥。难怪剧院里的大多数人,都称呼他为“濮哥”。
今年上半年,“濮哥”的工作似乎格外繁忙:有时他是《蔡文姬》里的曹操;有时又化身为桀骜不驯的“诗仙”李白;他还曾以一张丑陋的反派嘴脸出现在电影《最爱》里,令人大跌眼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透露说,自己接下来还想尝试着去排一部小剧场话剧,甚至要演个让人目瞪口呆的喜剧角色。
热爱舞台的濮存昕,甚至巴望着想要退休,因为他想要更加自如地去演戏。从没像现在这么棒
问:从1993年至今,《李白》这出戏你演了18年,现在感觉李白的形象和你挺契合的,当年首演时感觉如何?
答:1993年演《李白》,情绪是从头到尾的气贯长虹,全都是慷慨激昂,没有生活常态。同样是李白狱中背诵陶渊明诗歌的那场戏,以前演的都是愤懑;现在放松下来,重新认识生活,重新去体味李白的生存状态,演出来就是一种苦中作乐,百无聊赖。
现在再演《李白》,我已经是快60岁的人了,没有当年那么大劲儿了。不能拼劲儿的时候,就会促使你往心里走,往自在走,往舒服走。这才发现,原来不用使那么大劲儿也能演,不用那么大力气说话,台词照样听得清,你在台上很自在,观众也很舒服。演戏有太多方式,原先我只有一两种,现在有N种方式了。问:这个逐渐契合的过程是怎么实现的?
答:《李白》首演之后,隔了10年没再演;2003年再演时,我已经后悔当干部了(指担任副院长一职),因为我当不了,我负不起责任,没有能力带动起人艺。我别耽误大伙,也别把自个儿耽误了。我说不干就不干了,开始一门心思地演戏,我知道我只能用演员这个身份为北京人艺做事。
我愿意演戏,而不是苦哈哈地违心做事。所以,2003年再演《李白》,就有了剧中李白那种进退两难的感觉。带着这种心态去演,就和1993年首演时的感受完全不同。你更懂得如何把自己的生命、命运、感受、思考、想象带到角色中去,有了这种心态就能和李白沟通了。
问:你现在好像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了舞台上?
答:剧院给我条件演戏,这么多人帮助我,多好啊!一天到晚哭天抹泪,把观众感动得不行,最后获得掌声,卸妆回家,第二天接着演。我在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个人利益和你的事业都一致。而且越演越放松,没有功利心。现在演《李白》,我演得上天入地,每次谢幕时,都有一种满足的感伤,感觉死而无憾。真的是棒极了,什么时候都没有像现在这么棒!演戏不动心,没意思
问:电影《最爱》中,你饰演了一个反面的“血头”角色,怎么会去接和自己反差这么大的角色?
答:顾长卫(电影《最爱》导演)很早以前就说要找我演戏,我就答应下来了。但直到我档期都调好了,正式谈的时候看到剧本,才发现是这么个角色。当#0-baidu-1-30 #0-baidu-1-30
时有些犹豫,因为我是卫生部防治艾滋病宣传员,不知道演这样的角色是不是合适。但卫生部领导认为,这是艺术创作,没有问题,还能宣传“防艾”意识。问:你并不抵触这种反面形象?
答:英若诚老师说过,演员应该具有水的品质,可以装在碗儿里、罐儿里、缸里。这个角色不是我的生活常态,不是世俗生活中大家对我的认识。但这个角色给了我一个机会,展示了一个50多岁的、有一些生活经历的演员,他的可塑性、他的幅度、他的多面、他的弹性,他的演技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体会能力。接下来我还有可能演个喜剧角色,让人目瞪口呆的那种。问:你在《最爱》中只是个配角,如何才能演得出彩?
答:演这个角色前,我做好了三件事情。首先是对外形的改变,我这张脸观众太熟悉,要把这个距离拉远。其次留起长头发,你戴头套演一定没这个劲儿,可是半年多不剪头发真的很耽误事,广告不能拍,很多场合都不能去。但你必须有这种投入,才能把戏演好。最后学会河南坠子,把坠子学会,我就知道这个角色一定能有一个“大彩”,骑着摩托乱唱那段,后来果然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演戏不动心没意思。我不爱拍电视剧,还没怎么着呢就演完了,一捆一捆的钱就拿来了,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虽然是个配角,但这个人一定要精神张扬,不然就是依附在主线边上,单纯给别人配戏。年轻时也为出名着急
问:演戏是你现在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吗?
答:收入主要还是来自商业广告。不过我有自己的标准:医药广告不做,我是卫生部药品宣传员,医药广告我不敢做;房地产广告不接,连剪彩也不去,因为我就觉得不靠谱,你做了广告人家肯定骂你;现在食品广告是尽量不做,以前做过的,合同到期也不再做了。我有一部分广告收入不过手,直接就投到了公益领域。
问:那你的钱够花吗?
答:我觉得够了。物质的东西我都有了,都够了。现在看有些人拼命地在挣钱,觉得他们很累。不过每个人都得经历这个阶段。以前在空政话剧团的时候,我的外号叫“快节奏”。那时候电影《蹉跎岁月》本来有个角色是我的,团里不让我去,让我留在团里“跑群众”(指当群众演员),结果人家一演就出名了。第一届飞天奖最佳男女主角,都是我身边学员班的同学,那时候看着人家出名,怎么可能不着急,都急死我了。
现在看来,舞台才是我的避风港和安乐窝。要是没有北京人艺对我的呵护,也许我也会成了一名个体演员,也会找不着北,也会狂妄自大,也会像那些明星一样出事儿。
问:演员做久了,会有自我表达的欲望,那你会去做导演吗?
答:我当不了导演,我的审美还是局限在个人空间里,我也不太会看剧本。不过我可以帮别人“抠戏”,我不喜欢做导演,就喜欢帮衬别人。问:接下来会有一些什么计划?明年还这么忙吗?
答:明年是人艺建院60周年,会把这10年的一些优秀剧目都拿出来重新演,这里头有不少我的戏。我还没排过小剧场的戏,明年一定要排个小剧场话剧。问:您已经50多岁了,打算什么时候退休?
答:还有两年就退了,那绝对是件大好事,因为我可以更加自如地演戏了。
#0-baidu-1-30 #0-baidu-1-30
#0-baidu-1-30
第三篇:濮存昕同志事迹材料
濮存昕同志是一位在艺术创作上取得显著成就的中年演员、优秀共产党员。他以其在话剧舞台上和影视片中成功塑造众多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艺术形象而获得广泛好评,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繁荣首都文艺舞台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国家一级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濮存昕同志事事处处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政治上坚决拥护党的文艺工作方针政策,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是非问题上坚持原则,在艺术实践上勤奋敬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多年来,他以其独特的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众多艺术形象,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社会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成为“大腕”级明星,但他从不以明星自居,而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演员,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
濮存昕同志热爱话剧事业,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剧院话剧演出与个人外出拍摄影视片的关系,面对文化市场的诱惑,他始终把最大热情和创作活力倾注于话剧舞台,只要院里有演出任务,就主动放弃影视拍片合同,愉快地服从剧院的演出安排。在剧院近年不定期公演的二十余个剧目中,由他担纲主演的戏为绝大多数,为剧院的艺术生产不断增添着新的生命色彩和韵律。他十分重视个人的艺术修养和道德品行修养的提高,为人谦和,严于律己,刻苦钻研表演技能,对艺术创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虚心求教,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角色的创造,积极参加剧院舞台演出和社会演出活动,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多年来,他先后主演了话剧《秦皇父子》、《巴黎人》、《雷雨》、《李白》;还主演了《最后的贵族》、《英雄无悔》、《运河人家》、《清凉寺的钟声》等多部影视片,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荣获了1992年中国剧协“梅花奖”,1993年中国话剧研究会“金狮奖”,上海市剧协“白玉兰奖”1995年北京市“金菊花奖”,1993年和1997年文化部“文华表演奖”,1997年北京市春燕杯“优秀表演奖”,1999年北京市“新剧目优秀表演奖”,2002年中国剧协二度“梅花奖”等多个奖项。他主演的影片《洗澡》荣获1999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大奖。
濮存昕同志以雷锋为榜样,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不计名利,无私奉献。1998年抗洪救灾中,他积极参加赈灾义演活动,并主动向灾区人民捐款16000元;同年,他积极参加中国儿童基金会倡导发起和百名明星捐助失学女童的“春蕾计划”,主动承担了失学女童学费。2000个他赴台参加文化交流演出时,正遇台湾地区发生强烈地震。返京后主动向灾区捐款10000元。去年,他积极响应市红十字会的号召,为灾区人民捐款4000元。近年来,他先后出任了中国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北京市禁毒义务宣传员、北京市无偿献血义务宣传员,放弃影视拍片和个人休息时间,奔波于医院病房、戒毒所、血站和募捐活动所,进行义务宣讲,参加无偿献血,慰问艾滋病患者,看望戒毒人员,为推动艾滋病预防工作、禁毒工作和无偿献血工作而倾注全力,奉献一片爱心。今年,主动投入到抗击“非典”斗争中,带领演员参加北京电视台主办的“万众一心抗非典”电视直播节目,带头捐款1,000元。
濮存昕同志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责,主动到群众中收集意见和建议,沟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首都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
濮存昕同志曾被剧院评为“德艺双馨优秀演员,被院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1999年被评为宣卫系统”职业道德先进个人(标兵)“,2000年荣获北京市”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第四篇:思乡情结
思乡情结
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这种情结折射到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是浓浓的思乡情结,让我们一起进入当代诗人周天侯的《思乡》体验这种感受:“登高楼,望故乡,重重山峦遮眼水东流。梦里泪湿枕头。思念苦,相思忧,家书怯写离愁。敢问魂魄几时回岳州。”从远古时“狐死必首丘”的传说到前些年唱红的《常回家看看》,无不展示华夏民族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乡愁。
在“故乡”这两个简单而朴素的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下来的思想哲学、民风民俗,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会在故乡情结中良久徘徊,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千年来,“乡土情结”几乎是游子的普遍心态,乡愁的音响一直在中国诗传统的城堡上空缭绕。故乡与游子,这似乎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故乡、故土是长说不衰话题。人们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着深厚的情怀,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滨,也难以割舍。一纸乡书,一句乡音,往往让人们激动不已。一部中国文学史,写尽了乡情、乡愁。
相关散文, 诗词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两相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台湾乡愁诗举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出塞曲 席慕蓉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当代大陆乡愁诗举例
还 乡 舒婷
今夜的风中 似乎充满了和声
松涛、萤火虫、水电站的灯光 都在提示一个遥远的梦 记忆如不堪重负的小木桥 架在时间的河岸上
月色还在嬉笑着奔下那边的石阶吗 心颤抖着,不敢启程 不要回乡,不要回想 流浪的双足已经疲倦 把头靠在群山的肩上 仿佛已走了很远很远
谁知又回到最初出发的地方 纯洁的眼睛重像星辰升起 照耀我,如十年前一样 或许只要伸出手去 金苹果就会落下 血液的瀑布
使灵魂象起了大火般雪亮 这不是真的,不是真的
青春的背影正穿过呼唤的密林 走向遗忘 乡愁 卞之琳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罢,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唱。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只是故园旁边的小池塘,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荻 典故、故事
狐死首丘:战国时期,屈原因遭人忌妒与陷害,得不到楚王的信任,被放逐到外地,他在被放逐的困苦生活中,写下许多反映人民愿望与现实矛盾的诗篇,他的《哀郢》诗:“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古代传说狐狸如果死在外面,一定把头朝着它的洞穴。“狐死首丘”比喻不忘本或怀念故乡,也比喻对故国、故乡的思念。亦省作“狐首”。
梁园虽好,不是留恋之家:《史记·梁孝王世家》载:西汉时,梁孝王刘武在开封东南建造了一所大花园,名为梁园。“东西驰猎,拟于天子。”极尽欢宴逸乐之事。但好景不长,刘武不久因罪失宠,于是宾客云散。
后以“梁园虽好,不是留恋之家”,指此不如彼,或用指思归故乡。
纳兰性德《长相思》: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作于出关前后之途中。作者出关时冰雪未销,又离开了京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家乡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第五篇:书法情结
书法情结
书法是一门艺术,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瞧出门道,就必须懂得入此门道的方法,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而很多非专业的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书法的欣赏只停留在“好”与“差”的感觉的层次上,是非常笼统和模糊的。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必须多看多写多练。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学写字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毛笔字比一般的硬笔书画在线条的要求上更为细致,它的笔画并不是从如至终完全一样的,从提笔,运笔到最后收笔,线条的丰满程度都有所不同,只有良好的视知觉能力才能对整个字的边、线和角有一个正确的把握。而且,对着墨的多少全控制在手腕与手指之间,对手部小肌肉的精细控制能力要求很高,力度的把握也十分重要。
练习书法能使人静,而静又是书法的前提!静以修身,对书法的追求是一种境界,曹老师说他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便喜欢写写画画,还给我们展示了他十几年前的作品文章.和他的一些书法练习手稿。这也使我联想到了很多,这个时代的人们,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都是很浮躁的,做事情缺乏持久力,也总是静不下心来!而老祖先留给我们这么多宝贵的艺术财富却不知道好好的运用!认真练习书法,不但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还可以让渊源的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书法之美,不仅美在形体,更美在风骨,美在精髓,以至其任何一块肌肉的肥瘠,任何一块文脉的走势,任何一种表情的意蕴,任何一袭衣袂的摆动,都如巧夺了天工一般,增之则长,减之则短。鲁迅先生有言,汉字具三美:音美,以乐其耳;形美,以悦其目;意美,以感其心。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书法艺术不仅为历代中国人所钟爱,在世界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98年在世界艺术之都巴黎举办的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大展上,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郑重写下一段话: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祖祖辈辈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画与书极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鲜为人知。它既使人惊诧,也使人着迷。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书法是内涵丰富,表现力较强的一门艺术。持之以恒的练习书法,可以使人的注意力集中持久,使观察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理解力加深,能够让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书法让人得到美的享受,精神的寄托,情趣的陶冶,大有益于身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确,人们可以靠精通一门学问来认识世界。
曾国藩曾经说过:“习字贵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养畜,日见其大而不觉耳。取法上上,仅得其上,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学习就要学习一流的人和事。选贴要选上乘的法帖,像欧颜柳赵等人的,他们的也要选上乘的成熟作品。(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被称为人间第一帖;天下无双铭。很适合女孩子练,日本女士练书道长习该帖。日本《朝日新闻》报名就取自该帖。)临帖一定要追求像,“察之尚精,拟之贵似。”不下苦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可能成功!
醉过方知酒浓,当置身于那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中,才知道书法爱好者如痴如醉地“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那种情结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