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求一个数在数组中的第几个数的C语言程序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1000
void main()
{int a[N],i,min,max,cnt,t=-1,j,x,half,y;
printf(“请输入N个数:n”);
for(i=0,cnt=0;i {scanf(“%d”,&a[i]); cnt++; if(getchar()=='n')break; } for(i=0;i for(j=i+1;j if(a[i]>a[j]) {y=a[i];a[i]=a[j];a[j]=y;} printf(“请输入你要查找的数:n”); scanf(“%d”,&x); min=0; max=cnt-1; do {if(x==a[cnt-1]) { t=cnt-1;break;} half=(min+max)/2; if(x max=half; else if(x>a[half]) min=half; else t=half; }while(a[half]!=x); if(t==-1) printf(“-1”); else printf(“%d在这个数组中的%d个”,x,t+1); } #include int main() { int a[10]={1,5,3,6,8,5,4,82,1,8},i,j,t;for(i=0;i<10;i++) { for(j=0;j<10-i;j++) { if(a[j]>a[j+1]){ t=a[j]; a[j]=a[j+1]; a[j+1]=t; } } } for(i=0;i<10;i++) { printf(“%dt”,a[i]); } return 0; } /*什么是闰年? 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如果一年只有365天,那么每年就多出5个小时。 4年多出的23小时15分4秒,差不多就等于1天。于是决定每四年增加1天。但是,它比一天24小时又少了约45分钟,如果每100年有25个闰年的话,就少了18时43分20秒,这就差不多等于1天了,这显然不合适。 可以算出,每年多出5小时48分46秒,100年就多出581小时16分40秒。 而25个闰年需要25*24=600小时。 581小时16分40秒只够24个闰年(24*24=576小时),于是决定每100年只安排24个闰年(世纪年不作闰年)。 但是这样每100年又多出了5小时16分40秒(581小时16分40秒-576小时),于是又决定每400年增加一个闰年。这样就比较接近实际情况了。 根据以上的,决定闰年按照以下的计算规则: 闰年应能被4整除(如2004年是闰年,而2001年不是闰年),但不是所有被4整除的年份都是闰年。在能被100整除的年份中,又同时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才是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如1800、1900、2100)不是闰年。 这是国际公认的规则。只说“能被4整除的年份就是闰年”是不准确的(复制直接使用)*/ #include int main() { int a; printf(“请输入年份n”); scanf(“%d”,&a); if(a%100==0&&a%400==0)//如果判断是百年,则判断年份能否被400整除printf(“%d年是闰年n”,a); else if(a%100!=0&&a%4==0)//如果判断不是百年,则判断年份能否被4整除printf(“%d年是闰年n”,a); else printf(“%d年不是闰年n”,a); system(“pause”); return 0; } 求两个数的平均数 程序描述: 输入两个整数,求这两个整数的平均数; 样例输入: 5 样例输出: 4.5 出题人: 我们一起的痕迹 程序代码 #include int m,n; double average; scanf(“%d%d”,&m,&n); average=(m+n)*1.0/2; printf(“%.1fn”,average); system(“pause”); (提交代码这条须删去) return 0;} 我们一起的痕迹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15-17页的信息窗 (四)和自主练习的第1--3题。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2.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课本第15页四幅有关“世界之最”的资料。提出要求,让学生阅读资料。 在这四幅图每个数据的前面都有一个相同的字,圈出来是哪个字?是什么意思? 默读课本第15页四幅有关“世界之最”的资料。 找出每个数据的前面一个相同的字,圈出来,想想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约”字 它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对比下面这两句话,理解“约”的意思 我校有学生1300名。我们学校有学生约1300名。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比较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学生比较发现:我校有学生1300名。表示我校就有学生1300名,不多一个,也不少一个!而我们学校有学生约1300名。这里的1300名就是我校实际学生人数的近似数,可以比1300多一点,也可以比1300少一点。 让学生举例进一步理解理解“约”的意思 学生举例: (1).我写作业用了20分钟;我写作业大约用了20分钟; (2).一辆小汽车的价钱是13万元;一辆小汽车的价钱约是13万元;(3).一支铅笔长14厘米;一支铅笔长约14厘米。 小结: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准确的表示出来,或无法准确的表示出来,我们就用一个“差不多”的数来表示,这个数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是谁的“近似数”。 2.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近似数就是和准确数差不多的数,怎样才算“差不多”?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 ①11030大约是多少万?12030?12031?14800?18234?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师讲解:在数学中,我们用“=”表示准确数,近似数则是用≈来表示。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结果。①11030大约是多少万? 指名回答,师板书。11030≈10000=1万 想:因为11030更接近于1万,所以我们就把千位和它右面的数舍去,全部改写成0,变成了10000,在书写的时候,写作:11030≈10000=1万。 质疑:为什么前面是≈,而后面则是=呢? 学生探究,得出结论:10000是11030的近似数,所以用≈,而1万和10000的大小是一样,所以用=。 ②11030≈1万,12030呢?说说你的看法? 12031?14800? 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这些数的大小都不一样,但它们的近似数都是1万。再换个试试!18234? 学生试着写。并说出怎么知道它更接近于2万的。 质疑:11030、12031、14800和18234为什么有的接近1万有的接近2万?主要看哪一位? 小组讨论。小组长汇报结果。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师根据各小组的意见综合并小结: 小于5的,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四舍”。而等于或大于5的,向它的前一位进1后,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这种方法我们叫做“五入”。这两种方法合起来,就是求一个数近似数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自主练习的第1题 6名同学到前面来做。在做的过程中,你有没有什么小窍门说说大家听听! 2.自主练习的第2题。 独立完成。3.自主练习第3题: 小组合作,交流你们是怎么做的? 4、下面()里可以填那些数字? 3()456≈40000 17()231≈170000 5、课后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近似数 11030≈10000=1万 11030≈1万 18234≈2万 四舍五入法 徐功锁 孙成营 姚永军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教师要用动态的眼光,钻研教材,营造体验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深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受体验,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发展。 2、使用建议: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本案例通过提供有关“世界之最”的资料。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11030大约是多少万?并谈谈理由。从学生用“接近”一词来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习数学化的过程。本案例提供了四个仅有千位上的数不同的数据,为学生的观察、比较 山亭区店子镇鹁鸽崖小学 和发现规律作了愉当的先行组织,学生把思维的焦点直指千位上的数,从而把零散的感受整合为理性的总结。“四舍五入法”水到渠成。 3、需突破的问题: 近似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正确态度。第二篇:C语言:将一10个数的数组从小到大输出
第三篇:求闰年C语言程序
第四篇:C语言程序:求平均数
第五篇: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