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必备精品课件:第2部分 第2章 第1节 第1讲 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10:2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必备精品课件:第2部分 第2章 第1节 第1讲 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必备精品课件:第2部分 第2章 第1节 第1讲 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

第一篇:2013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必备精品课件:第2部分 第2章 第1节 第1讲 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

3.赏析名句方法指导 例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前句

以花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4.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对诗歌语言的综合性考查命题形式为概括诗歌语言特色并评析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而是要求抓住关键语句品味整首诗呈现出来的语言特点

4.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 怎样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呢 例如试赏析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语言风格4.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1 多角度思考 语言层面对仗工整 画面特征雄浑 无边不尽意象特征悲凉 落木情感特征沉郁 语言锤炼顿挫 叠词萧萧滚滚4.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2 多要点概括沉郁顿挫 情感+语言 沉郁悲凉 情感+意象 沉郁雄浑 情感+画面 雄浑悲壮 画面 凝练沉郁 语言+情感3 分析步骤 第一步概括语言整体风格 第二步具体分析 重点词释义+重点词表达效果+画面特征+情感4.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 参考答案示例 这句诗语言上有雄浑悲壮的特点 概括 萧萧拟落叶之声使人如听落叶之窸窣 重点词释义 滚滚拟长江之音使人如见长江之无穷 重点词表达效果 落叶无边见其壮阔长江无穷见其深远 画面特征 落叶已下长江永逝更令人感慨的是诗人那韶华不再壮志难酬的苦楚 情感题一《春 寒》 陈与义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题一《春 寒》 陈与义2 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题二《 端居》

李商隐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题二《 端居》李

商隐2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

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

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 如互文拟人等手法 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题三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1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

中哪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示例1 长字用得最好长

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 释义 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

解说 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 作用题三《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1 古人

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示例2 畏字用得最好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 释义 钟声一

响朋友就要告别这里了 解说 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

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凄楚 作用题三《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2 清代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

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

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题四《浣 溪 沙》汤胤绩1 古人作诗填词常

常一字见新全篇为之生色请结合具体诗句简析拥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拥字

以拟人手法写出了榴叶对花儿的呵护传神动人拥字也写出了初夏时节榴叶繁茂

榴花明艳的勃勃生机以花叶繁茂灿烂的景象传达出词人内心的闲适喜悦之情 题

四《浣 溪 沙》汤胤绩2 词作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词作选取了空空的燕巢雨后夕阳悠闲的鸬鹚拥花榴叶出墙新笋等意象描绘了一

幅极富情致与生机的初夏闲居图营造了一种清净幽雅闲适宁静质朴安详的意境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考题1 解析本

题考查炼字完成此类题首先要对全诗的内容进行解读其次要了解一些答题常识

和答题技巧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

一个家住溪西水湾里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风雨骤

至 考题1 解析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

片阴沉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下来波涛顷刻间卷上了沙滩轰鸣的瀑布如同十

万军队发出喊声让原先心情悠闲早早出门的牧童慌忙冒雨渡溪谁知天突然又晴

了山又绿了 考题1 参考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考题1 本词描写燕子形神俱似活灵活现达到

了穷妍极态的境地请结合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一句具体分析 考题2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要求结合全词品味词人是如何描写双燕的全词通篇不出燕字而句句写燕极妍尽态神形毕肖词人通过描写双燕对尘冷旧巢欲住而又犹豫软语呢喃商量衔泥筑巢多姿飞翔陶醉美景飞游观光等活动成功地刻画了燕子双栖双宿恩爱羡人的优美形象 考题2 解析把燕子拟人化的同时描写它们的动态与神情又处处力求符合燕子的特征达到了形神俱似的地步真的把燕子写活了解题时剖析原词的具体描写的语言紧扣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一句中的重点词具体分析即可 考题2 参考答案本词用人格化的描写将双双燕的心理神情写得惟肖惟妙观察细腻用词精刻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生动写出了燕子双双飞舞戏弄春光的情景飘然绘出燕子轻盈的体态与舞姿快拂在花梢上飞快掠过既有快活无忧无虑之意也反衬了闺中人的忧伤 考题2 参考答案红影紧承花梢而来又与翠尾相衬映色彩十分鲜明分开 的翠尾像一把张开的剪刀掠过花梢有力而艺术上句写轻快下句写矫健至此双双燕的形象十分丰满突出 考题2 试析燃字的妙用 考题3 解析本诗中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碧纱窗下香炉中升腾着的沉香的袅袅轻烟以及微雨后像要燃烧起来的火红榴花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寂静中的棋声惊起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 和风考题3 解析在如此美好的景色中昼眠惊醒的女主人公索性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真切地展示了女主人公喜悦兴奋的心情 考题3 参考答案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从而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气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同时也烘托出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 考题3理解古代诗歌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鉴赏诗歌语言则又是诗歌解读的深化在诗歌中有些语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有特定的含义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 诗歌语言的考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分析诗眼 2.推究炼字 3.赏析关键句 4.品味语言风格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一般包括 1.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准性揭示语言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与效果 3.分析作品语言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1.分析诗眼方法指导1 寻找和断定诗眼要注意词

语或句子的以下特征 ①统摄全篇的情调 ②深化诗句的意境 ③集中体现作者的情感2 答题要点分析诗眼要着眼全篇结合诗歌的内容看怎样强化诗歌的情调氛围如何体现诗歌的思想主旨分析诗眼要立足于情感主旨 1.分析诗眼方法指导 例如2011年重庆卷明朝张弼《渡江》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1.分析诗眼方法指导 例本题的诗眼就是客愁客愁为羁旅愁思《宿建德江》也有日暮客愁新句如果我们知道这是漂泊在外的愁思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诸如奔波忙碌 几问津忙于我 孤身在外 孤枕 思念家乡 乡国梦 朋友零落 交游落落 这样的遭际是作者愁的原因了 2.推究炼字方法指导1 命题形式对古诗炼字的考查命题形式一般是要求从某句中找出最生动传神的字然后分析其运用之妙或指出某字历来为人们称道分析好在哪里2 答题要点推究炼字的妙用不可把分析之字孤立来谈论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答题步骤一般为第一步判断第二步释句第三步表达效果 2.推究炼字方法指导 例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那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推究炼字方法指导 例诗眼分别是咽冷 第一步判断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第二步释句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第三步表达效果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 形象 显示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意境动词的表达效果形象意境3.赏析名句方法指导名句是整首诗歌的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意 理 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者皆说也可侧重一个方面1 命题形式指出某个被后人称道的句子要求分析其妙处或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或找出诗中意蕴丰厚的句子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赏析名句方法指导2 答题要点解读关键语句中所包含的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来答题尤其是诗句中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手法一般的形式是解读诗句的内涵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涵怎样的理趣3.赏析名句方法指导 例 赏析薛宝钗《咏白海棠》与林黛玉《咏白海棠》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

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3.赏析名句方法指导 例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第二篇:高三复习第1部分 第2章 专题2 第2节

语文学习资料

第一部分 第二章 专题二

第二节

静 贾平凹

①去年秋季,我去兴庆宫公园划了一次船。去的那天,天阴,没有太阳,但也没有下雨,游人少极少极的。我却觉得这时节最好了,少了那人的吵闹,也少了那风声雨声;天灰灰的,略见些明朗,好像一位端庄的少妇,退了少女的欢悦,也没上了年纪的人的烦躁,恰是到了显着本色的好处。

②同游的是我的妻,她最是懂得我的;新近学着作画,是东山魁夷的崇拜者。我们租得一只小船,她坐船首,我坐船尾,这船就是我们的,盛满了脉脉的情味。桨在岸上一点,船便无声地去了,我们蓦地一惊,平日脚踏实地的一颗心,顿时提了起来,一时觉得像飞出了地球的吸引层,失去了重量,也失去了控制,一任飘飘然去了。

③船箭一般地飞去了四五米,突然一个后退,一瞬间地停止了,像一个迷丽丽的梦,突然醒了,觉得凭一只木船,自己站在了水上。心倒妥妥地落下来,默默看着对方,都脸色苍白,脖颈上的筋努力地用劲,便无声地笑了。妻说:古人讲羽化而登仙,其实大致如此,并不会轻松的。这话倒也极是。

④倏忽间,船就打旋起来,像一片落下的树叶,便见光滑的水面有了波纹,像放射了电波,一个弧圈连着一个弧圈,密密的、细细的,传到湖心。以前只认为水是无生命的,现在却是有了神经;神经碰在了岸上,又折回来,波纹就不再是光洁的弧线,成了跳跃的曲线,像书写的外文,同时有一股麻酥酥的滋味袭上心头了。桨继续划动着,起落没有声息,无数的漩涡儿悠悠地向四边溜去,柔得可爱,腻得可爱,妻用手去捉拿,但一次也没有成功。

⑤我们调正了方向,向湖心划去,妻终是力小,船老向一边弯,未了就兜着圈儿。她坐到船尾来,我们紧挨着,一起落桨,一起用力,船首翘起来,船尾似乎就要沉了。但水终没有涌进后舱。我们身子深深往下落,正好可以平视那湖面。水和天并没有相接,隔着的是一痕长堤,堤边密密地长了灌木,叫不上名儿,什么藤蔓缠得黏黏糊糊。堤上是枫树和垂柳,枫叶成三角模样,把天变成像撒开的小纸片儿,垂柳却一直垂到树下,像是齐齐站了美人,转身过去,披了秀发,使你万般思绪儿,去猜想她的眉眼。湖面上,远处的水纹迅速地过来了,过来了,看了好久,那水纹依然离得我们很远,像美人的眨着的脉脉的眼,又像是嘴边的绽着的羞涩涩的笑。我们终于明白那柳之所以背过去,原来将眉眼留在了水里。

⑥船到湖心,我们便不再划,将桨双双收在舱里,任船儿自在。妻便作起画来。我仰躺在船里,头枕在船帮上,兀自看着天。天也是少妇的脸,我突然觉得天和这水,端庄者对端庄者,默默地相视;它们是友好的,又是相离着,因此它们不像月亮绕太阳太紧,出现月圆

语文学习资料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语文学习资料

月缺,它们永远的天是天,水是水,千年万年。我还要再想下去,突然一时万念俱灰,空白得如这天,如这水一般的了。

⑦划了两个钟头,湖面上依然没有第二只船,一切都是水,灰灰的白白的。我一时想作些诗,来形容这水的境界,却无论如何想不出来。我去过革命公园的湖,那水里有了绒绒的绿藻,绿得有些艳了;也去过莲湖公园的湖,那里生了锈红的浮萍,红得有些俗了,全没有兴庆宫公园的湖来得单纯,来得朴素。我只好说,兴庆宫公园湖里的水,单纯得像水一样,朴素得像水一样。

⑧诗没有作成,我起身去看妻的画,她却画了一痕土岸,岸上一株垂柳,一动不动的一株垂柳,柳条自上而下,像一条条拉直的线,柳的下方,是一只船,孤零零的一只船。除此都空白了,我没必要再作诗了,她真是东山魁夷的弟子,是最深知这兴庆宫公园的湖水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集《爱的踪迹》,有删改)注:①东山魁夷,日本画家,其画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再现自然,融“我”于自然,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如第④段的描写,船像树叶,水纹像电波,波纹又似“书写的外文”,在蕴藉中隐匿的情感音符跳动不止。

B.文章第②③段描写“我”和妻子湖中泛舟的景象,主要抓住人物细致生动的动作和感受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在平淡之外隐含着深沉和力度。

C.文中第⑤段的景物描写十分柔美,从垂柳到水纹,广泛设喻,化静为动,妙不可言。文章正是倚赖细腻的观察,借助贴近的比喻,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宁静美好的情怀。

D.随着视角的变换,全文移步换景。一路行船,“我”见所见,抒所感,在这样一个宁静安适的环境里,“我”的思绪也很平静。

E.全文在从容不迫、朴实无华的述说中,融贯着深情,在自由自在、信笔点醒的抒情中,阐发着精辟的议论和深邃的哲理,于丰厚隽美中透出些禅意。

解析:选CD C.原文描写并没有化静为动;D.“我”的思绪不“平静”,作者一直在浮想,只在文章第⑥段结束时才“万念俱灰”。

★2.文章开头第①段详细交代了游园的时令和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解析:第①段的“时令和情景”,其实就是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可以从其与内容、情感、人物、主题、情节等方面的关系去考虑。本文这部分描写文字,极力渲染了宁静的氛围;由于其处于文章的开头部分,显然有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答案:突出游园环境的宁静安适,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为文章主旨的表达作铺垫。3.文章最后一段写到妻子作出的画,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意图。

解析:思考文章末尾写“妻子作出的画”的意图,就是考虑文章这样构思安排的作用。从妻子所作的画的内容可以看出,它与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兴庆宫公园湖水的意境是十分吻合的,因此,交代其画的内容,其实正是对文章的主旨加以点缀,侧面烘托;另外,要注意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注释中对“东山魁夷”的介绍,结合文章内容,就不难理解其用意了。

答案:妻子学画,学的是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的东山魁夷,她画的是“一动不动的一株垂柳”“孤零零的一只船”,既写出了她的娴静之心,也侧面描写出了湖的静。将画的内容放在文末,热爱大自然、追求和谐宁静生活的情怀毕露,升华全文主旨。

4.文章标题为“静”,全文却无一“静”字。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探究。解析:作答本题,可换一个角度理解题意,即文章是如何表现“静”的。本题考查的是作品的构思技巧。本文虽未出现“静”字,但所描写的环境,营造的氛围,表现的心境,传达的主旨无不透露出“静”的特点,整体上运用的是融情于景、借景传情的手法。局部运用了反衬、对比等手法。

答案:(1)通过意象和环境的描写烘托“静”。如文章第①段,还有第⑤⑥段写垂柳娇羞地立着,天和水“默默地相视”,都渲染了一种空灵寂静的意境。

(2)以动衬静。如文章第④段,船打旋,像落叶般轻盈,桨“起落没有声息”“漩涡儿悠悠地向四边溜去”,一派柔和娴静;船到湖心,任船儿自在,悠闲而宁静。

(3)对比写静。文中第⑦段,将兴庆宫公园的湖水同革命公园的湖水、莲湖公园的湖水作比较,与一“艳”一“俗”作对比,反衬了兴庆宫公园湖水的清静。

(4)以妻子作画的内容侧面写静。她画的是土岸、垂柳、一只船,从“一动不动”“孤零零”的描摹来看,一股“静”气扑面而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

李 琬

①入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天空同样沉郁。爱散步的人本来想寻一点闲淡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我胸中气闷,只想:就像城市夜晚的星星一样啊,如今真正的羞涩已不多见。

②学校要搞话剧表演。那天我们几个在讨论剧本的事。有个情节是少女说出自己爱人的名字,我原本想要让少女羞涩些,结果是这一设想获得了一致的揶揄与批驳。只是一件小事。他们大概是混淆了羞涩与做作。

③但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认识到一个巨大的现实:在这个被利益和欲望裹挟着、在大量信息里高速运行的现代社会里,羞涩没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人们用冷眼瞥着这张曾经令人感动的面庞。人们不再关心内心曾有的不安与生涩,只是直露着一切。这一切快乐、痛苦、渴求、怨恨,它们的根系都是欲望,并最终汇入欲望的洋流里。

④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真正的羞涩。我一次次问道,难道那素白衬衣、扎麻花辫的女子,深埋着头拉着旧手风琴默默做梦的羞涩,一去不返了么?

⑤羞涩是可贵的。我之所以热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是因为这些音乐才包含了最纯

语文学习资料 注

语文学习资料

粹的羞涩。听苗歌,歌声轻快飞过山头又在情人的吊脚楼外敛足,盘桓着低回着,诉说内心迟迟未发出的感叹;听维吾尔民歌,那声音的源头是来自大漠的荒凉,唱歌的人用鼓声与歌喉的苍茫、词句与情感的炽烈来抵御荒凉,这是对生命与自然的羞涩;听蒙古歌谣,唱着刚出生的小羊,把不肯喂奶的母羊唱得内心柔软了,唱出了晶莹的泪珠;最让我倾心的还是彝族的海菜腔,飘忽不定,尽是善良灵秀的男女内心的吟咏与欢歌,蒙上了沉静素美的纱„„没有丢失羞涩的民族,让我心生敬意与倾慕。

⑥羞涩是质朴的,而质朴的品质在我们生活里稀缺。虽然我未曾事农桑,却常常渴望一个温厚纯良庄稼人那样的质朴和羞涩。对于羞涩的人,外部世界里种种功利的繁芜丛杂、根根攀攀令他不安,他只想着,哦,看这庄稼多高多壮实,都是我的双手耕作的,哦,此刻炊烟正在唤我回去。我应当回家。羞涩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

⑦羞涩是灵魂的镜子。面对着心爱的人,羞涩的女子低垂下头,此刻内心奔涌如大海而嘴唇缄默;此时她的羞涩让她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热恋、矜持与纯真,她读到自己内心的诗句。是的,羞涩就在你的体内,只对着你的灵魂,照见你灵魂的真相。有了这镜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才坚定对艰辛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纯洁理想。没有羞涩或故作羞涩的人就没有这面镜子,他看见的只能是自己生命虚无空洞的幻影。

⑧作为灵魂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羞涩绝非扭捏的造作、矫情的粉饰。它应当是一个远古的女子正艰难的跋涉,在清晨醒来坐在山头,望见了前方的葱郁水草,被刚刚出生、圆满火红的太阳映热了脸颊,有微醉般的羞涩。羞涩是我们生命里的大气象,我祈望着它不再衰败也不会死灭,执拗地坚韧地活在这愈来愈拥挤的世界上。

注:罗曼司,解释:romance的音译。富有浪漫色彩的恋爱故事或惊险故事。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从话剧表演的小事洞察到现代社会羞涩缺失的重大社会现象。B.本文的羞涩既指女子的表情,还包含人间真情以及人们对生命本质的回归。C.文章首尾均提到“羞涩”和“做作”,表明文章主旨是批评那些混淆了羞涩与做作的人。

D.第⑥段作者向往庄稼和炊烟,表明羞涩的质朴、真切与自然。

E.第⑧段描述远古女子的羞涩,旨在表现火红太阳映照下女子跋涉的艰难。答案:CE ★2.文中第①段对夏夜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描写了夏夜的闷热沉郁与都市的繁华,烘托出作者的郁闷心情,为后文写现代物质社会羞涩的丧失及对羞涩的向往作铺垫。

3.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子“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的含意。(2)文章第⑤段为什么说“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答案:(1)现代社会追求物质利益,人们不再关心内心的不安与生涩(人们失去了浪漫的情怀),而羞涩是浪漫的表现,是稀有的、美好的、令人感动的。(意思相近即可)(2)表达内心的迟疑(或“矜持”),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与不安,对亲情与母性的赞美,表现了内心的善良灵秀和沉静素美。(意思相近即可)4.本文认为羞涩丧失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利益与欲望的驱使,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其它什么原因?请任选一点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现代社会人的性格普遍外向造成羞涩丧失。性格外向的人更为开朗活泼,少了矜持与羞涩。而现代社会的孩子性格养成方面普遍趋于外向,从而导致羞涩丧失。

示例二:社会信息化程度愈来愈高造成羞涩丧失。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交流沟通更加快捷全面,人们对自身或外界信息抱着更加开放的态度,很难对某些人和事保持矜持与不安,从而导致羞涩丧失。

语文学习资料

第三篇: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05课模拟考试!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05课 模拟考试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E.“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D 2.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

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

① 1 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

④离别故土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载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

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寄韩潮州愈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④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以回忆起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颔联“隔岭”“出关”二词,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烘托出互通书信的宝贵,也包含了对

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

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颈联“海浸城根老树秋”,写潮州老树盘根错节,饱阅风霜,背城面海,遒劲苍凉,反衬出韩愈被贬谪后孤寂、迷惘的心绪。

E.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2.《唐诗贯珠》评价本诗“庸肤剥尽”,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并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D 2.①构思精巧。前句写途中景象,后句写潮州景象,虚中有实,落笔超逸。②取象不凡。险峰、驿路、断云、沧海、城根、老树,蕴藉深沉,境界开阔。③用字脱俗。“悬”“浸”二字,俯仰结合,形象而贴切,写出驿路艰危,海城卑湿。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寒食书事 赵鼎①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桉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詹不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潸明节均携全家上坟祭扫。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E.尾联第一句用了拟人手法,以酒杯倚靠着青苔睡卧的样子,写出诗人凌乱的生活状态,突出经历政治**后他内心的愁苦和失望。

2.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E 2.①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解析】

1.C项,汉寝唐陵已无人祭拜,而山溪旁的梨花依旧年年开放,世事变迁,人力无奈,暗诫宋高宗不要重蹈汉唐灭亡的覆辙;E项,凭靠着青苔卧倒的不是酒杯而是作者,并无拟人手法。

② 4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山居寄友人

周贺

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

除忆文流【注】外,何人更可言。

【注】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标题既点明了写作的时令,又表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意图,可谓“一举多得”。B.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诗人高雅脱俗,飘然世外。C.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地写出来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D.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诗人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又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E.尾联写诗人除了文友可忆之外,再无人可与之交流,表达了希望友人能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的愿望。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E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表现:①借景抒情。借春日山居所见之景寄寓自己内心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②直抒胸臆。“除忆”两句写面对 5 眼前山居的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外,无人可以分享,抒发了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其二)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②,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注释:①鸦片战争爆发后,力主禁烟抗英的林则徐被贬戍新疆,启程赴伊犁前作此诗留别家人。口占:不起草稿,随口吟诵。②《左传·昭公四年》言郑大夫子产因改革遭谤,仍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③山妻:对己妻的谦称。老头皮:老头子。此联作者“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自谦体力衰弱、才智平庸,言外之意是贬赴新疆就不会再“神疲”了,否则反而会“不支”,平淡话语中隐隐透出政治风暴后诗人疲乏低沉的心态。

B.颔联对仗工整灵活,既有句间对仗,如“生死以”对“避趋之”;又有句内对仗,如“国家”对“生死”,“祸福”对“避趋”,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字驾驭功力。

C.颔联含意丰富,既指目前贬戍伊犁远行,纵然是祸也在所不辞;也表明自己不论过去将来,其所为都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坚定态度。

D.颈联感谢君王,认为贬谪是君王对诗人的宽厚处分,实则是借此向家人诉说衷肠,心平气和地解除家人对他远行的担忧,希望获得家人的理解和谅解。

③ 6 E.“养拙”相当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之意,守本分、不显露自己,此句诗言“我”适宜归隐田园,语气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2.尾联用典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E 2.尾联引用苏轼以效仿隐士杨朴妻作诗来安慰家人的典故,是故作玩笑戏语来同亲人告别,安慰亲人(概括典故,指出实质)。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此行生死未卜的隐隐忧患,对家人的脉脉关怀和深厚感情,也显示了旷达的胸怀,幽默诙谐的风度。此处用典显得含蓄隽永,言简意赅。

2.依据试题提示“用典”,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最后点明情感。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典故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渭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

第四篇:广东省天河区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内容部分(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件

第二课时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 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⑴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⑵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 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①《南园十三首》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昌谷家中所作。②嫣香:指娇艳的花朵。(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为“花发恐飘零”而愁。②表现出他的豁达、愉悦的心境。

(2)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②将“愁”比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显了“愁”之浓烈。

【解析】上片写雨。从屋檐流下的雨水泻如山泉,寒气从门窗的缝隙处侵入屋里,一股愁绪恰似百草在雨中萌生。谁会相信,在家居住却一点也没有家的感觉,反倒像羁客客居旅馆一般,睡不安稳,在勉强进入梦乡时,突然间又被惊醒,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下片写情。“花发恐飘零”,词人担心花儿会被大雨摧毁,零落成泥。其实,经历了一夜狂风暴雨的花儿,经不起风雨的摧毁,早已凋谢了。先前词人曾约故人一起观花赏月,而花儿却被昨夜的风雨摧毁了,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然而,花开花谢,月圆月缺,都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娇艳的花儿虽然没了,锦绣河山经历了一夜风雨的清洗,在明媚的阳光下,山更清水更秀,莺歌燕舞,山河美景仍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不正是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吗?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谢 池 春 陆 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从词中看,作者“伤怀”的原因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早年的理想破灭,年华虚度,功业无成。大好河山没有收复。

(2)对比。在上片,作者回忆了早年的军旅生涯,慷慨激昂;在下片,作者写了现在泛舟吴楚的生活,闲淡无奈。上片和下片构成了对比,突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苦及强烈的爱国

声,不能见其人,而且,隔墙之影在享受着荡秋千之乐。这一乐则反衬了词人的孤独寂寞。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代敦煌曲子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 踏 枝

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注:叵耐:不可耐,可烦。

(1)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作简要概括。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描写“灵鹊”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片:思妇怨鹊、锁鹊;下片:灵鹊委屈、盼望。

(2)①衬托思妇失望、烦闷的心情,委婉地表达出思妇希望丈夫早日归来的愿望。②形成对话式结构,使上下两片浑然一体。③使用拟人手法,使诗歌别具审美趣味。

【解析】《鹊踏枝》是一首以思妇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写得饶有趣味,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为人喜爱的艺术魅力。全词内容假设了思妇与喜鹊的对答场景。上片是思妇语,意思是说:不可耐那喜鹊叽叽喳喳地叫,都说喜鹊是最灵的,总是报告喜讯,可是你给我送来了什么啊?他一点消息都没有!再这样哄骗我,看我不把你捉了来,把你锁在笼子里。下片拟用喜鹊被关思放时的心理:我本来是好心来早早给她报个喜讯的,想给她的寂寞一点安慰。可是她竟然把我捉了起来并锁在笼子里。唉!她的心情我还是理解的,不跟她计较了,但愿她的心上人早日归来。她要知道我是好心,就会欢天喜地地把我放出来的。整首词以清新活泼的笔调,精巧奇特的构思,反映了古代思妇深切怀念丈夫的心情。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 至

第五篇: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04课新题!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04课 新题

一、(广东省肇庆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虞美人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细雨蒙蒙、洒满池塘、点落在萍面上的迷人春景,一个“看”字,把人与细雨、浮萍联系起来,以乐景反衬主人公内心的愁苦。

B.“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一句,表面点明已是黄昏时分,也暗含了光阴飞快、即将别离的深层意蕴。

C.下片开头二句,描写美酒飘香、杨花飞絮的饯别情景,然而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伤别之情更显凄婉悲凉。

D.“相将羁思乱如云”一句,直言行人心烦意乱,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羁思烦乱的无端无序勾画出来。E.这首词,以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活动场景的变化,描绘寻常人物情事,却也别具一种朴实、厚重的感人力量。

15.词的结句“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与上片哪一句相呼应?这两句怎样表达离人深致的情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AC 15.词的结句与上片“一双燕子守朱门”呼应。“一双燕子守朱门”一句,描写黄昏细雨之中,深院里是一对固守朱门的燕子;“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一句,描写离别之际,灯下是相对而立的一对零落身影。一双苦闷的燕子与两个愁人的影子,两个意象的遥相呼应(映衬),令即将分离的情景格外凄恻哀伤。

二、(广东省汕头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莎衣(宋)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睛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直饶:犹纵使,即使。④紫绶金章:绶,系印环的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软绿柔蓝”是写出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软”“柔”点明质地轻柔。

B.“倚船吟钓正相宜”,作者认为在船上,一边吟诗一边钓鱼,这是最合适的搭配,塑造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渔翁形象。

C.颔联中“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D.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E.颈联写渔人赏景饮酒,洒脱豪放,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

15.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诗句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E 15.“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尽管官员的服饰(金印)极其尊贵,也不肯轻易

① 2 拿蓑衣去换取。)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15.解答这道试题要注意“伊”代指“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不换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诗人心境的淡泊带来了生活上的快意,也就能充分享受生活,享受自然。正是在这碧绿如玉的河畔,作者倚船吟钓,畅意诗文山水之间,是何等的惬意悠闲。这样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也是诗人想要的生活,而与此相比,那些穿金戴紫的王侯将相,荣华富贵的享乐生活,并不是诗人所追求的。“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就充分地说明了作者的态度,所谓千金不换一蓑衣,所换的并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三、(广东省揭阳市2017年高三年级二模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李处士故居 王建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芳筵想象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14.下列对本诗文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草萋萋”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芳草萋萋”语意相同,感情也相同。B.“树映阑干柳拂堤”意谓茂盛的树木映衬着阑干,垂柳拂掠堤岸,衬出景色优美。C.三四句描写落花满地,无人醉酒,再现半窗残月、树间莺啼的景致,凸显环境寂寥。D.五六句想象李处士当年在故居大张筵席,欢快畅饮的情景,流露出欣喜羡慕之情。E.七八句把景色依旧与人心已改、故居冷落与门外热闹进行对比,强化了悲凉感情。15.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CE 15.本诗表达了作者的物是人非之感。作者来到李处士故居,看到的是露浓烟重、芳草萋萋、落花遍地等凄凉景色,不禁想到与李处士在这里大张筵席、宾主畅饮的情形,而如今,原来的人都不在了,只剩下故榭荒路,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

15.作者对李处士的情感流露在全诗的字里行间,开篇便是“露浓烟重”四字,可想而知,草木定然一副脉脉低垂之态,似是也在为李羽的亡故而垂头伤悼,全诗沉郁的调子由此而定。飞卿于夜阑天将晓之时经过李羽故居,这个时间选择得极好,正是阴冷凄清之时,配上五更残月、落花满院、野草萋萋、露浓烟重、荒凉台榭诸景,直教人感觉如同走在阴森的墓地间。虽然堪称“有声有色”,但这种几近恐怖的画面着实让人难以想象是出自一贯“风花雪月”的飞卿之手。若一般人偶然初经此地,大概都会被吓得惟恐避之不及。但飞卿毕竟不是一般的路人,这里的一切,除了荒草外,对他而言都太熟悉、太亲切了,所以他才显得如此“大胆”。然而,故物犹在,故人却亡,连老马都识得此地且懂得伤情,更何况感情细腻的飞卿故物犹在,更何况感情细腻的飞卿。唐代另一位诗人温庭筠写的《李羽处士故里》:“柳不成丝草带烟,海槎东去鹤归天。愁肠断处春何限,病眼开时月正圆。花若有情还怅望,水应无事莫潺湲。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一篇。”也表达了相似的感情。

四、(广东省湛江市2017年高三年级二模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自蓟北归 高适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①,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②。

【注】①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②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盂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歌“长剑归来”。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哀”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有边地马鸣声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之哀。B.首联运用顶针的手法,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紧张迅急的行军气氛。C.“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胡天”指塞北的天空,是边塞诗常用意象。D.颔联运用烘托渲染、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了塞外空阔辽远、苍劲悲凉的独特风光。E.颈联借用汉代田广明等将军出击匈奴的典故,暗喻唐军死伤惨烈的情形,含蓄蕴藉。

15.本诗尾联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D 15.同:都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立功边陲的思想。异:高诗尾联“谁怜”与“独”字,渲染诗人“不得意”的情绪,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苏词无半点哀情,以形象的描画,抒写了渴望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15.本诗尾联“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再照应首联“哀”字,在前文“北风”、“边马”、路遥、苦寒、唐军惨败等边景、边事、边情之记叙中,以“长剑独归来”的形象描写,将诗人自身“不得意”的情渲染得无以复加,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五、(广东省潮州市2017年高三年级二模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向子諲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实有虚,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易水寒”为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

③ 5 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DE 15.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 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望收复失 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 渴盼。(思想感情每点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15. 这首词上阙写景,起句“江南江北雪漫漫”气势壮阔,为全词创造、渲染出了一种特定的、寒冷空旷的氛围。“遥知易水寒”紧承起句,“遥”字表达了词人与帝后相隔遥远,但是因为心中牵挂,所以能够知道他们在远方被幽禁的痛苦,这种痛苦应该不止是肉体上的寒冷,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易水”源出河北,词人一方面借此点出北方国土的沦陷,一方面又取荆轲之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句意,增添悲愤之感。“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是词人看到的景象,在这里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凄凉情感。下阕抒情,“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表达了词人对金人的痛恨之情。“天可老”化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海能翻”化用了汉乐府《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诗意。词人用这些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来说明让自己忘却国耻家仇的不可能。即便是“天可老,海能翻”这些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也不能消除对金人的仇恨,以极夸张的比譬反衬自己的创巨痛深。“频闻潜使问平安”,明明是天翻地覆亦难消除的深仇大恨,朝廷所作的竟然只是遣使问候这样轻飘飘的表面文章,两相对照,令词人黯然神伤,悲愤莫名。“几时鸾辂还”,以问作结,表现词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全词写的虽然是亡国之痛,却并不鼓噪喧哗,而是曲折深婉,层层推进,于沉郁压抑之中凌空设譬、突兀而起,复又归于深长的叹息与无尽的忧思。全词借 6 对二帝的思念与亡国之痛,深刻地表现了南宋初期爱国志士中普遍存在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下载2013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必备精品课件:第2部分 第2章 第1节 第1讲 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必备精品课件:第2部分 第2章 第1节 第1讲 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