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强化练习)
课题:【实验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强化练习)
1、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采集到的血液在体外凝固最快的温度条件是()
A、0 oCB、15 oCC、35 oCD、25 oC2、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不应将加酶洗衣粉溶于沸水中使用B、所有的消化酶只有分泌到消化道中才起作用
C、麦芽糖酶水解后可产生许多氨基酸分子D、淀粉酶可高效地促进淀粉水解为麦芽糖
3、人在发高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更本原因是()
A、消化道的食物没有消化B、发烧使肠胃蠕动减慢
C、代谢废物排出受阻D、酶的活性减弱
4、为使加酶洗衣粉的去污渍效果好,处理方法应该是()
A、先用冷水侵泡,再在温水中搓洗B、先用开水侵泡,再在温水中搓洗
C、先用温水侵泡,再在温水中搓洗D、先用温水侵泡,再在冷水中搓洗
5、随食团进入胃内的唾液淀粉酶不再消化淀粉的主要原因是()
A、酸碱度改变使酶失活B、唾液淀粉酶只能催化一次
C、温度改变使酶失活D、胃中已没有淀粉
6、下图表示某有机物中加入某种酶后在0oC~80℃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依图判断,在0℃~80℃环境中,酶的活性变化曲线(pH适宜)是()
7、酶在经0℃和100℃温度处理后,都没有活性,因为()
A.经过0℃处理的酶的活性不能恢复B.经过100℃处理的酶的活性不能恢复
C.经过0℃处理的酶其空间的结构被破坏D.经过100℃处理的酶被氧化分解
8、下图是某一有机物加催化物质后置于0℃~80℃环境中,有机物分解之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据该图判断,如果把这些物质置于80℃~0℃环境中处理(如图),其关系图应为()
9、鸡蛋煮熟后,蛋白质变性失活。这是由于高温破坏了蛋白质中的()
A.肽键B.肽链C.空间结构D.氨基酸
10、某同学在做“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时,实验设计的步骤如下:
(1)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2、3,分别注入2 mL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液
(2)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60 ℃左右的热水、沸水、冰块中各维持5 min。
(3)取出3支试管,分别滴入1 mL质量分数为2%的α—淀粉酶溶液,摇匀后,再在各自
温度中维持5 min。(4)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摇匀观察现象。
请回答:
(1)、该同学做该实验所依据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2)、该同学做该实验预期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他能达到目的吗?为什么?
(3)、假如该同学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你认为应对他的实验过程作怎样的调整?
(4)、该实验的颜色反应指示剂碘液能否用菲林试剂代替?为什么?
(5)、能否用稀释的唾液代替α—淀粉酶溶液?如果可以,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1、已知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的水解;又知鸡蛋被加热到65℃后会变
熟,但不知唾液淀粉酶被加热到65℃后是否影响其生物活性(即加热到65℃后其生物活性
是不变、失活还是活性降低?)。为探究此问题,请您依据所给材料和用品完成相应的实验
方案,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及可获得的相应结论。
材料用品:经过稀释的唾液、经过稀释并煮熟的淀粉糊两份(一份保持在37℃环境中,另一
份保持在65℃环境中)、碘酒、酒精灯或其他的加热设备、试管若干、量筒、滴管、大烧杯、温度计。
完成相应的实验方案:
(1)
(2)将甲、丙试管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将乙试管放人65℃温水中。3支试管均保温5min
后取出。
(3)。
可能的实验结果及可获得的相应结论:
12、酶是生物催化剂,其催化效率受温度、酸碱度和激活剂的影响,已知NaCl是唾液淀粉
酶的一种激活剂。请设计一个NaCl能提高唾液淀粉酶催化效率的实验。
(1)实验材料用具:淀粉糊、蒸馏水、碘液、稀释的唾液、适当浓度的NaCl溶液、试管、量筒、滴管等。
(2)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甲、乙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
第二步;
¨¨¨
(3)结果分析:。
13、在一块淀粉——琼脂块上的5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方法处理,如图所示:
一组酶作用特性和酶活性的探索性实验。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入37℃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h后,用碘液冲洗淀粉——琼脂块,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1)你对圆点A与B的颜色变化的解释是。
(2)圆点D的颜色变化与圆点C具有一致性,你对这种实验结果的解释是。
(3)你认为圆点E应呈现色,你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是。
(4)上述实验装置要放入37℃恒温箱中进行保温处理,请你提出两个理由加以解释: ①。②。
【实验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强化练习)答案:
1—9:C B D C A B B B C10、实验步骤改动:(1)取3只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分别注入2 mL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液;同时,再取3支洁净试管,分别注入2 mL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
(2)将3支盛有淀粉液的试管分别放入60 ℃左右的热水、沸水、冰块中,同时,在3种温度中各放入1个盛有淀粉酶溶液的试管,维持各自的温度5 min。(3)将3种温度下的淀粉酶溶液分别倒入各自温度下的3支淀粉液试管中,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 min。(4)
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滴碘液,摇匀,观察其颜色变化。注意:置于沸水中的试管取出后要在温度降低到70 ℃左右后再滴碘液。
11、实验方案:(1)取3支试管编号为甲、乙、丙,向甲试管注入37℃的淀粉糊3 mL,向乙试管注入65℃的淀粉糊3 mL,再向两支试管中各注入等量的37℃和65℃的唾液2 mL。向丙试管注入37℃的淀粉糊3 mL并注入37℃的蒸馏水2 mL,振荡。(3)保持各自温度5 min后冷却,分别向3支试管中滴入等量的碘酒.观察并比较3支试管中液体的颜色。
实验结果及结论:本实验可能的结果及结论有3种:(1)若甲、乙两支试管液体的颜色相同(均为无色),则证明唾液淀粉酶在被加热到65℃后不影响其生物活性。(2)若经过65℃温度处理的乙试管中液体呈现蓝色,与丙试管液体颜色相同.则证明唾液淀粉酶被加热到65℃后失去了生物活性。(3)若经65℃温度处理的乙试管中液体呈现蓝色,但是比丙试管液体颜色浅,则证明唾液淀粉酶在被加热到65℃后生物活性降低了。
12、(2)第二步:向甲试管加入适量的NaCl溶液,向乙试管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第三步:同时向两支试管加入等量且适量的稀释唾液;第四步:向两支试管各加入1滴碘液;第五步:观察哪支试管里蓝色较快褪去。(3)甲试管中蓝色褪掉较快,证明NaCl能提高唾液淀粉酶催化效率。
13、(1)强酸和高温使唾液淀粉酶失活(2)面包霉菌分泌的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
(3)蓝色;不能催化淀粉水解(4)①利于面包霉的生长;②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第二篇: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一节的教学设计
[键入文字]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一节的教学设计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高中生物学教材第3章、第1节“新陈代谢与酶”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对问题进行探究,由学生自己通过实践获得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教学效果很好。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目的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学生通过对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的探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处理,培养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2 教学设计 酶的活性受温度pH值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本课的教学内容就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教学过程中,通过果汁生产的实际问题引入探究的课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假设,并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在实验设计和实验实施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实验的设计是定量实验,通过定量实验获得的证据,证明学生对问题答案的假设;本实验中对实验过程的单因素的控制尤为重要,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本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并给以适当的辅导。3 准备与注意事项 1)教室8组桌椅,每组6人。2)每组8个水浴、8个温度计、8支试管、8个量筒、8个过滤装置。3)果胶酶与果泥事先配好,8个小组,每组1份。果胶酶50 mL,果泥200 g。果胶酶可以从试剂商店买到,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的果胶酶溶液备用。果泥用苹果制作,苹果去皮后用榨汁机榨成果泥备用。4)热水、自来水、冰每组1份,托盘天平每组1个。5)报告每组两份。4 课时安排 2课时。5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引入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实施方案 结果与讨论 反思与总结
设置情景:细胞壁的成分包括纤维素和果胶 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上,破除细胞壁是一项必要的工作程序。如工业上生产果汁,果肉细胞细胞壁的破除将有利于果汁的出汁率。
果胶酶为复合制剂,可将果汁、蔬菜汁中的果胶水解,降低其黏度,提高出汁率,缩短提取时间,同时达到提高产品档次的目的。
酸是生物催化剂,酶的活性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温度、pH值等。在工业上,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得果胶酶的催化效率较高 果汁的产量高呢? 提出问题: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设问1:就温度与果胶酶活性的关系提出合理的假设 交流1:组织交流各组假设
预期假设:在最适温度(约 40 ℃)酶的活性最大、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时 酶活性递减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设问2:如何设计实验取得证据证明假设。
说明;可参考所提供的材料和用具,先写出实验的主要步骤 交流2:组织各组交流设计方案
说明:引导学生注意温度梯度的设置以及过滤果汁的方法 设问3:在实验设计时,如何保证实验的单因素控制。交流3:组织各组交流进一步的方案
说明:等量的控制(果泥 采胶酶的量)等时间的控制(反应时间、过滤时间)
恒温的控制(不同反应物的预热 水浴、反应物的混合搅拌等)其他处理(加水、滤纸等)
设问4 如何设计记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说明:设计记录表格 完善实验步骤 分工、统筹等 开始实施方案
说明:教师巡视、提供帮助
设问5:对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什么实验结论。说明:处理数据
分析结果与假设关系 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5:结果与结论 预期结论:假设正确
设问6:反思实验过程,归纳探究问题的一般程序是什么?预期: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验证—提出结论)交流6:
总结:温度影响酶的活性 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
进入情景 明确问题 分组讨论
交流(组长发言)分组讨论
交流:以1个组发言为主,其他组补充,完善设计方案 分组讨论
交流:以1个组发言为主,其他组补充,完善 分组讨论 开始实施方案 说明: 分工协作 统筹安排 观察记录
数据处理与讨论 交流
分组讨论
[键入文字]
第三篇:《探究温度与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说课稿(推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高二级新开课程,依据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生物学科的探索性、实验性的特点,使研究性学习课题渗透于课堂教学,我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调整,第一课时学习酶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学会控制自变量、因变量与无关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第二课时学习资料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通过实验总结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处理相关习题;第三课时进行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本课时要按新课程标准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探究思想。对此学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师在处理这块知识时也感到困难,好在教材中有思路提示,这样就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也给了教师根据学生和本地实际选择和创造的空间,便于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尝试探究温度与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和重复实验;
(2)在探究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通过探究,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性实验设计、观察、分析、判断、汇总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生物学实验设计的能力。
(4)在探究基础上,绘制实验图像,从中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图像定性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中前进的;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端正科学探究不仅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3)加深对合作学习的体会与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理解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增强STS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性实验进行的一般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实验设计。
四、教学策略:
1、引课时直接进入探究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2、展示背景资料,确定探究主题
探究活动起始于问题的提出,我出示加酶洗衣粉洗衣小窍门,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温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立即把学生引入情景了,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考查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激励学生树立从生活中收集知识信息的学习素养。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情境二给出的是人体消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有注解,学生通过观察后,根据前二节所学理论知识回答问题“唾液淀粉酶与食物入胃后,是否还有活性?”学生回答后,确定探究问题“酸碱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通过学生对示意图解的观察、分析和倾听老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的学习激情,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分析实验材料,确立实验意图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试剂与器具,与学生一起分析材料、试剂和器具在本实验中分别是做什么的,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性和使用要求。然后把材料、试剂和器具依据实验要求进行分类,哪些是用于探究T的,哪些是探究PH值的。为了使设计实验和做实验更有针对性,我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做了限定,每个探究主题准备了三组实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给的是淀粉酶,调解变量每组准备了五个贴了不同温度标签的烧杯,试管给了11个,也分别用标签贴了A1A2B1B2C1C2D1D2E1E2,有一个试管没有编号有两个作用,一是加淀粉和碘液与其它实验组进行颜色对比,另一个作用是个备用试管,为了使实验科学准确,每组还准备了二个贴了标签的量筒。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给的是肝脏研磨液和过氧化氢,给了蒸馏水,10%的盐酸,1%的盐酸,1%的氢氧化钠,10%的氢氧化钠,五个贴了标签的试管,七个贴了标签的量筒,通过学生观察这些材料和用具,教师再提出为什么准备这么多试管和量筒?为什么要贴号?学生思考后,心中就会对实验设计有了大致的框架。这样就使教学难点实验设计得到突破。
4、设计实验
不同小组学生选择材料不同,设计实验也不同,教师在提示清楚相关问题时,不能干涉太多,这一环节很费时间,我根据学生可能选择的探究问题,给了三个提示性问题(①、你将怎样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②、你将设定哪几个温度或PH值?怎样控制?怎样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③、根据实验设计的等量、对照、单因子变量、可行性原则,完成实验设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合理设计。在实践中我认为应组织好学生讨论,让形成小组的实验方案,教师不能给出现成的实验方案,如果给一个现成的实验方案,那将改变本节课的性质,不是探究实验,而是成了验证性实验,并且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去,与每小组同学交流,及时发现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来学生再修改。不同的小组,设计所需的时间不同,快的小组方案可以用示物展台展示,这样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高效学习。此环节从目的、材料选择,装置,过程,实验结果预测都与学生活动相联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突出学生是学习和教育的主体,培养学生高效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突破知识难点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引领,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消耗,使学生减少盲目性,树立自信,学习借鉴教师和本组其它成员的探究经验和方法,以实际行动启发学生要资源共享。
5、进行实验
学生在本环节按实验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相互协作。教师在行进中查看学生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做适当提示,并了解各小组实验的探究进度。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培养自身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数据,汇总实验结果的创造性思维与运算能力。教师参与到小组实验结论的讨论中去,及时了解各小组情况,确认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激励参与,注重过程评价。
6、结果分析,全班交流。
每小组发言人用视频展台展示本组所选探究问题,实验设计思路和本组探究能力表现评价表(见后续附表)。
学生学习与欣赏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及分享信任,分享实验成果的乐趣。创造一种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氛围。训练学生获取、加工和表达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活动的经验,初步确立严谨的作风,敢于面对失败,积极分析原因,尊重客观事实。
7、得出结论,推广应用
在此环节依据学生五组实验数据,采用描点法绘制成曲线图得出结论,应用阶段准备了二道如何利用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的练习题,一道如何利用酶的活性受PH值影响的练习题,作业是学生自学课后STS部分知识,并写小论文《如何保存酶制品》,和让学生给加酶洗衣粉进行广告设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学生对练习的表达与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并对下一步的教学做及时调整。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打造未来技术型社会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五、、教后反思
剖析成败,寻求良方
1、使用课件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用课件展示加酶洗衣粉的洗衣小窍门和人体消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配合老师一起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温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酸碱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课件背景用黑色象征探究活动就象在黑夜里长征,绽放的礼花象征着知识的瑰宝引导着探究的主体勇往直前。通过以上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提问与引导有度,培养与激发有节。
根据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实验材料及器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实验材料的基本特性,掌握实验器具的使用与操作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教师还准备了一些与实验相关的提示性问题,学生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相互间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和集体的力量完成这些问题,从而达到突破实验设计这个教学难点的目的。理论要在实践中检验,进入实验阶段,学生兴趣更加浓厚,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实验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学习STS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提炼知识内涵的能力,在结果分析、交流环节,培养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3、用心准备课堂预案,积极应对课堂挑战。
设计实验很费时间,教师不能着急,不能把自己设计好的方案给学生去做实验,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地实验过程中探究到真知,并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实验方案和操作。同时,有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不止一次的出现错误,教师要有耐心,允许学生出现错误,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切不可因态度和语言的失误挫伤学生的实验情趣。还会有部分学生可能还不适应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显得无所适从,不能积极认真的参与到实验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这部分学生的监督和引导。总之,45分钟时间完成所有环节很紧凑,在时间的分配和把握上,对任课教师有很大的挑战,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各种情况,准备充分,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4、教学失误:
⑴、课堂容量过大,时间比较紧,对学困生表现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以后开展探究课教学时,要更多地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不同层次。
⑵、探究活动结束后,要留给学生巩固知识、强化应用的课后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探究性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未来技术型社会探究者的主体。
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是一株常青树,它的每一片新叶、鲜花和甜美的果实,都是在课改第一线的教师辛勤耕耘的结晶。我们会在这广阔的舞台,天然的实验室,为新课程的实施继续实践。
第四篇:“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摘 要: 细胞中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是由生物活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被称为酶活性。细胞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条件会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从而使酶的活性发生改变。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pH对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最后得出强酸强碱会破坏酶的结构,使酶失活。
关键词:pH 酶结构 酶活性
一、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学会设计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方法;通过亲身实验与观察,了解酶活性受环境pH值影响这一事实,为今后学习新陈代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比较、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着重训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技能目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情感目标: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培养细致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团结协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索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三、教学方法
发现法;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
实验教学。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已经为大家探索了酶的前两个特性,即高效性、专一性。我们知道酶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还需要适宜的条件。今天我们在上节实验课的基础上再探究一下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观看黑板板书)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教师: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
学生回答:pH。
教师:对,所以我们要在实验中严格控制好pH。为此我给大家设置了三组pH即质量分数为5%的HCl溶液,蒸馏水,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
(一)实验原理
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它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二)猜想实验结果
根据以上原理,利用桌子上给出的一组材料用具,请你们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比较一下pH对酶活性的影响。
(三)材料用具
质量分数为20%的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HCl溶液,蒸馏水,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试管、滴管、试管夹。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写出具体步骤,绘制一个表格填写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因为大家是第一次练习自己设计生物实验,可能有的同学有些紧张,不知从何着手。没关系,关于设计实验的一些注意事项老师先提示一下。
设计实验的注意事项:
(1)明确实验要求、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
(2)认清材料用具,并确定各材料用具在实验中的作用。
(3)设计对比实验时,除需要测定的条件外,其他条件应保持等同,而且应该调整到实验要求的最适宜状态。
根据以上三个注意事项,大家两人一组先进行讨论,选择使用给出的材料用具,共同设计出一个你们认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写在桌子上的纸上。写好交给老师后,就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试着做一下,验证方案是否合理。
学生活动:5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讨论,并把讨论的方案,以提纲形式写在纸上;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将方案付诸实践――两人一组尝试实验。
(四)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一:
(1)取三支试管,编上号,然后各注入2毫升过氧化氢溶液;
(2)将这三支试管分别注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5%的HCl溶液,蒸馏水和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
(3)再分别向这三支试管中加入相同量的肝脏研磨液。
(4)观察单位时间内这三支试管的气泡产生多少情况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方案二:
(1)取三支试管,编上号,然后各注入2毫升肝脏研磨液;
(2)将这三支试管分别注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5%的HCl溶液,蒸馏水和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
(3)再分别向这三支试管中加入相同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4)观察单位时间内这三支试管的气泡产生多少情况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为什么我们大家设计出的实验方案,会有不同现象,哪个正确呢?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以后我们再做此类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案。
方案二正确,原因是本实验设计的是pH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必须保证在酶与底物发生反应之前,先用不同的pH对酶进行处理,保证实验目标的实现。质量分数为5%的HCl溶液和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会使酶失活,因此本实验的第一、三组中的过氧化氢酶失活,再加上过氧化氢在没有催化剂的作用下,不会产生明显的气泡;而第二组中加入的蒸馏水不会对酶活性产生影响,其将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气泡。
方案一由于先加的是过氧化氢,第二步进行不同pH处理,最后加入酶,也就没有保证在酶与底物发生反应之前,先用不同的pH对酶处理,即在酶刚加入还未失活的情况下会分解一部分过氧化氢,因此也有气泡生成。
结果及分析:质量分数为5%的HCl溶液和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会使酶失活,因此本实验的第一、三组中的过氧化氢酶失活,加上过氧化氢在没有催化剂的作用下,不会产生明显的气泡;而第二组中加入的蒸馏水不会对酶活性产生影响,其将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气泡。
结论:强酸强碱会破坏酶的结构,使酶失活。
七、板书设计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
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它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二)猜想实验结果
(三)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一:(略)
方案二:(略)
总结:(略)
(四)实验结论
强酸强碱会破坏酶的结构,使酶失活。
第五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学设计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学设计
广东省汕头市第六中学 陈嘉莹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内容需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酶的发现和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第二课时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活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本文主要介绍“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由于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酶的发现和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提出预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进行讨论,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最适宜的温度和pH值。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理解酶的特性。2.2 能力目标 ①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④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和语言表达能力。
2.3 情感目标 ①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③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课前准备
3.1 实验材料的准备 ①制作两种猪肝研磨液:新鲜猪肝研磨液和煮熟的新鲜猪肝研磨液;②实验前教师配制pH分别是2、5、7、9、13的缓冲溶液。
3.2 寻找资料 请同学上网或上图书馆找资料,内容为:酶与社会的联系,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酶的活性与动物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有什么关系。教学过程
4.1 设置探究情景,提出探究课题 教师设置探究情景:提出问题,把新鲜猪肝研磨液煮熟,过氧化氢酶是否还有活性?演示实验:把猪肝研磨液滴入过氧化氢溶液中,结果没有气泡的产生,说明把鲜肝液煮熟后即不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据此可知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从而联想低温是否影响酶的活性,提出探究课题:设计一个探究温度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实验。从温度这一因素,进一步提出另一外探究课题:pH对酶活性的影响。
4.2 介绍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因为我校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差,平时课上又很少进行探究实验,所以教师明确地把科学探究的步骤告诉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阐述和交流实验结果与结论。有利于学生按照正确的研究的思路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进行思考,对于温度影响酶的活性的课题,应设定哪几个温度?怎样将不同溶液的温度分别调到设定的数值?对于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课题,应设定哪几个pH?怎样排除pH和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数据记录表。
教师应该介绍对照实验的方法,即研究某一因素(如温度)对某一特定反应(或事物)的影响时,要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观察该因素的不同情况(如不同的温度)对特定反应(或事物)的影响,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
4.3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在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进行指导。各小组完成设计方案后,教师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学生设计了表
1、表
2、表3的实验方案来探究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表1 探究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1 2 3 4 5 编号
0 ℃ 37 ℃ 60 ℃ 100 ℃ 温度 室温 2 mL 2 mL 2 mL 2 mL 2 mL H2O2溶液
猪肝研磨液 两滴 两滴 两滴 两滴 两滴
预期结果(气泡数目多少)
实验结果
表2 探究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2 3 编号
0 ℃ 37 ℃ 100 ℃ 温度 mL 2 mL 2 mL H2O2溶液
猪肝研磨液 两滴 两滴 两滴
预期结果(气泡数目多少)
实验结果
表3 探究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2 3 编号
0 ℃ 100 ℃ 温度 室温 2 mL 2 mL 2 mL H2O2溶液
猪肝研磨液 两滴 两滴 两滴
预期结果(气泡数目多少)
实验结果
编者按:探究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时,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和猪肝研磨液做实验,不宜使用太高的温度,否则反应过于猛烈,易发生危险。
设计表1的学生他们的设计思路是室温为20 ℃,需要设计在37 ℃和60 ℃的条件下,观察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果,已知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设计100 ℃是使设计方案完整;设计表2、3两个方案的学生的设计思路是低温、常温和高温三种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学生讨论以上三种设计方案,相互进行评价,37 ℃可以得出酶最适宜的温度,实验方案三应补充37 ℃实验组。对于60 ℃,有的学生觉得不需要,有的学生觉得多这一组更能说明问题。其中有一组学生提出“探究pH影响酶的活性”的实验方案(表4):
表4 探究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 2 3 编号
pH 2 7 13 mL 2 mL 2 mL H2O2溶液
猪肝研磨液 两滴 两滴 两滴
预期结果(气泡数目多少)
实验结果
全班学生讨论表4的设计方案,有些学生提出增加pH为5、9的实验组,有的学生提出方案中pH应为3、5、6、7、8、9、11、13。教师适当地指出这几种方案的不足和可行性。
当讨论实验预期结果时,由于学生们习惯于写实验结果,不明白实验结果可以预期,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实验预期结果。通过讨后,各小组完善各自的实验方案。
4.4 实施实验方案,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①对不同温度、不同pH的实验组进行编号;②每组所加入的物质量必须相同,以减小实验误差;③及时将实验结果记录。
4.5 实验结果的交流、分析,得出本探究课题的结论
各小组对自己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①在37 ℃的条件下,产生的气泡大,数量最多,说明过氧化氢酶的最适宜温度为37 ℃。②在pH为7的条件下,产生的气泡大,数量最多,说明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7。③过酸、过碱、低温时,酶的活性受影响,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高温使酶失去活性;不同pH影响酶的活性。
全班学生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差异的原因:①有的小组发现当过氧化氢溶液处于90 ℃~100 ℃时(没有加入猪肝研磨液),试管内有极少量的气泡。这是因为加热促使过氧化氢分解。实验时应该把猪肝研磨液加热到90 ℃~100 ℃,过五分钟后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②有组学生的实验现象是在pH为9时产生的气泡数量最多,而且气泡多到溢出试管。通过分析,是他们滴加猪肝研磨液太多所致。没有按照每实验组所加入的物质量必须相同的方法。③比较实验结果和实验预期结果的差异,虽然之前有教材的引导,还有个别的学生写预期结果时全部都写有气泡的产生,或者干脆不写,等做好实验后才写上。所以教师要强调写预期结果是生物学实验设计程序之一。
4.6 交流信息 上网或到图书馆找资料的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资源。如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有更强的去污能力,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温水使加酶洗衣粉发挥最大作用。含酶牙膏可以分解细菌,使我们牙齿亮洁。0 ℃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因此,酶制剂适于低温(0~4℃)下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