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咋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1、加强学生的阅读。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做好摘记。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做好抽查督促工作。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加强语感实践,体验语言韵味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形成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加强语感实践训练可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3、加强学生的表达训练。
叶老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是写作训练,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写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求同存异,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论文(范文)
摘要:几十年来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转移了我们对语文教育根本任务所应有的关注,许多与如何提高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直接相关的重要课题却未能得到深入的研究,这是造成目前不少学生语文水平不太理想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呼吁语文教育工作者求同存异,搁置课程性质之争,回到原点,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程性质;语文素养;求同存异
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由来已久,并不时地出现白热化的高潮,然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而且性质之争似乎也并没有对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多大的推动力。反观别国的母语教育,几乎没有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大家都在“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母语能力”的共同目标下,开展各自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似乎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是一个并不存在的问题,或是一个不需要、不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一对比促使人思考:是不是我们一直以来都走入了一个误区?性质之争是不是反而束缚了人们进行各种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手脚?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转移语文教育研究的重心,将性质问题暂时搁置,把目光聚焦到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上来?
一、语文教育的“独当之任”
基础教育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程?笔者以为答案是简单而又明确的:为了提高学生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亦即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原点、基准,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一再强调的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任”。[1]此“任”,是我们基础教育非完成不可的,因为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此“任”又是语文课程的特殊使命,别的课程无法取代,非要由语文来承担不可。
综观各国的母语教育,无一不是把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作为其根本任务。从纵向看,我国起码自1912年开始,有关文件就已明确指出:“国文要旨在通解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2]此后表述或有差异,精神实质却是一以贯之的,有案可稽。即使在社会激烈动荡的抗日战争时期,语文课也仍然坚持这一内涵,没有变成“抗日课”;只是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期间,先被取消后被变成实质上的“文革课”;随后又拨乱反正,返回“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正轨上来。从横向看,其他国家的母语课程也都有着与此基本相近、相同的核心内涵,兹不赘述。对语文教育的这一原点、基准的认识应该没有什么异议,这也是笔者所谓的“求同存异”之“同”。这个“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之“同”正是语文教育和语文课程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都循此而致力于研究、实践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又何至于会出现“中国人不懂汉语甚至闹出洋相的事早就不是新闻了”①这样的咄咄怪事呢?
二、性质之争对“独当之任”的冲击
今日国人语文功底之差已引起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忧虑:大学校长在高层论坛上读白字;著作等身的文化大师常常闹出用典错误甚至白字的笑话;国家级电台电视台主持人播音员“白话西游”早已被好事儿的网民们辑成专集传为“佳话”;①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和莘莘学子了。在语文教育的滔滔历史长河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呢?笔者以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训就是语文教育领域一直弥漫着的所谓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滚滚硝烟,虽说不是全部,但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转移了我们对语文教育的原点、基准,对语文课程“独当之任”所应有的关注。我们思考的兴趣和重点(甚至是焦点)始终在“性质”,而不在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上,甚至自觉不自觉地以为性质问题解决了,所有其他问题也就都会迎刃而解。因此不惜为解决性质问题而耗费无数的时间、精力、才华。
进一步追问:性质之争缘何会闹得如此不可开交?争论各方又缘何要为此血战到底呢?分析起来原因有二:一是客观上的,如何认识语言的功能和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二是主观上的,即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权威文件明确表达了文件制订者对语言功能、语文课程性质的判断。这在相当程度上把问题给放大了,从而引起了大家广泛的注意。与这一判断见解相左者认为,这么大的错误都写进文件了,势必影响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他们出于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一定要把这一大是大非弄个清清楚楚,搞个水落石出。而见解与这一判断相同者,面对上述相左者对这一“真理”的挑战,出于同样的责任感、使命感也必予以反击而于心方安。权威文件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判断引发了性质之争,而性质之争又反过来影响了权威文件的有关判断,如由“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加上“是文化的载体”再改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直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又将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见其一斑。新课标的这一定位,在当时的语境中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实际上“人文论”和“工具论”各自的支持者对此都不满意。
更严重的是,课程性质之争对大纲或课标中关于语文“独当之任”的表述也产生了影响。“语文”是什么?从1963年至1999年制定(或修订)的所有教学大纲指的都是“语言文字”,强调的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但2000年小学、初中的教学大纲却把原来的“祖国语言文字”改成了“语文”。窃以为,它是由于自己拿不太准或为息事宁人而有意为之,联系1997年开展的语文大讨论对“工具论”大加挞伐这一背景,很可能是大纲制订者觉得明确语文一词指的就是语言文字或有偏向工具性一面之嫌,于是就让“语文”一词留下不同理解的巨大空间。可这一含糊,导致“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表述就得不到落实了。
如果有关文件删去关于语言功能、语文课程性质的判断,从而突出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争论各方的士气绝对不会那么高涨,从而干扰大家对语文教育原点、基准的关注。性质之争还可以而且应该争下去,但不应该由此而淡化、模糊语文教育的原点、基准,更不应该将它凌驾于对原点、基准的关注之上。
三、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求原点之同,存性质之异
(一)走出舍同求异的怪圈
根据以上的事实和分析,笔者郑重建议、真诚呼吁: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求语文教育原点、基准认识之同,存课程性质理解之异,暂时搁置课程性质之争,从舍同求异的怪圈中走出来,由语文教育的原点、基准出发,齐心协力,共同开创语文教育的新纪元!当然不能完全否定性质之争的积极意义,更不能人为地加以禁止,只要不影响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课程“独当之任”的关注,就学科性质展开富有学术深度的高质量的探讨、辩论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语文课程标准一旦修订,也不妨考虑上文关于删去有关判断的建议。
求原点之同,存性质之异,应该成为今后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一个根本原则。不管是工具论者还是人文论者,不管是哪个流派哪个集团,大家都把工作的重心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上来,在这个统一的大目标下,放开手脚,各显神通,语文教育一定会呈现出一番新的气象。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对“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问题本身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对它的必要性和艰难性作出充分的估计,以期为我们下一步各自展开工作搭建一个共同的平台。
(二)探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必要性
尽管历年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强调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往往只是一句简单的表述,并没有作具体的解释和说明。而语文教育专家和理论工作者们也一直对这个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这就难免造成理论上的困惑和实践上的不便。这个问题显然有讨论的必要。
什么叫“正确理解和运用”?有人就此提出异议,认为“‘正确’的提法既不符合语言实际,又忽略了语文个性、语文规律”,“所谓‘正确’的提法仍停留在过去低水平的、‘对不对’的语言教育的圈子里,是过去语言知识教育的思想遗老。这句话顶多是一句空话、没用的话,丝毫不能突出语文教育的个性和特点”,提出“语文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正确’的水平上,而是要让学生‘熟练地、出色地、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3]另外,还有一些有待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诸如:“理解和运用”分别对应何种语文活动;“理解”是否指阅读,“运用”是否指写作,还有没有另外的解释;如何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如何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写作能力;等等。
(三)坚持“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艰难性
探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不容易,在语文教育中坚持这一根本任务同样有许多困难。首先是理论的缺乏,关于听说读写的特点和如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的理论实在稀少而苍白;而且仅有的那点理论主要还是从国外引进的。然而汉语汉字有自己的特点,仅仅照搬国外的理论肯定不行,比如“汉语学习的心理学根据”这样的问题就必须依靠我们自己来解决。其次是教材的不理想,包括教科书、教学辅助以及一系列配套资料,可以说,靠现有的语文教材要达到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教学辅助用书、配套练习训练册等同样不尽如人意。再次是考试评价的困难,按照目前的考试技术和评价手段,要测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显然又是一个难题。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贯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根本任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原则和前提,但不可否认的是,基于当前语文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发展状况,几乎每个方面都有许多相关工作有待开展和进行。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目前我国中小学母语教育的任务都是由“语文”这门唯一的课程来承担的,即语言和文学混合教学,这就给完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语文”其实是一门综合的课程,它担负着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双重任务,而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无论在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有所不同。如果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显然应该由语言教育来完成。然而,在语言和文学不分家的前提下,我们很难判断一篇具体的课文或一堂具体的语文课是该进行语言教育还是文学教育,或者掺杂进行。这种混沌的状况不但易于导致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两败俱伤”,而且显然不利于我们坚持“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原点、基准。
四、结语
在以往的性质之争中,我是冲在前面的,自以为真理在握,于是浑身是胆,雄纠纠气昂昂地屡屡主动挑战,不断积极应战。我在1990年就出版了《语文教改的第三浪潮》一书,大意是说,1949年以来,语文教改经历了片面强调政治性和片面强调工具性等两个浪潮,今后我们应当掀起以突出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浪潮。但我始终深信真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哪个浪潮的推动者,其初衷和用心都是为了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都是为了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至今仍然认为语文属于人文课程,但我对工具论者却怀有真诚的敬意。
“历史地看,‘工具说’有它的合理性。我国的语文教育可谓源远流长,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语文教育总是和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结为一体,而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直至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才算有了语文学科(当时称国文科)。但在实际上语文学科多半还是政治和伦理道德的附庸,或以为语言文字是‘末技’。到了20年代,叶圣陶等前辈语文教育家高举‘工具说’的大旗,明确了语文学科不同于政治等学科的独特性质和价值,初步为语文学科争得了独立的地位。他们的功绩将永远为我们所铭记。建国以后,特别是在极‘左’思潮肆虐时期,语文课往往被要求上成‘政治课’,但语文之外的史、地、数、理、化等学科虽然同样受到影响,却没有被变成‘政治课’,这说明,除了外因,还得找找内因。原来‘工具说’基于语言的工具性,既然是工具,为什么不能、不应该成为政治的工具呢?于是轻松自如地滑向了‘政治课’,尽管这有悖于‘工具说’倡导者的初衷。由于语文教材是有其思想内容的,因而具有思想性。而极‘左’思潮就由此强调它所谓的‘思想性’,顺着‘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这一条路喧宾夺主霸占语文课堂,把思想性变成了政治性的代名词,以为其政治服务。极‘左’思潮就是以思想性为缺口肆无忌惮地涌入语文学科本不严密牢固的篱笆之内以致泛滥成灾。又是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前辈语文教育家再次高举‘工具说’的大旗,坚决抵制极‘左’思潮的侵袭,并不断肃清它的流毒,这是需要勇气和风骨的。我们对倡导‘工具说’的前辈语文教育家始终怀着虔诚的敬意。”[4]
①参阅李甘林《谁该为中国人汉语功底寒心》一文,原载《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3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A].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54.[2]二十世纪中国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房义斌.为语文“新课标”进一言[J].天中学刊,2005,(3).[4]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67—368.
第三篇: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澧县小渡口镇中学曹杰
语文的教学任务,一般的看法是:掌握语文工具,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这是无可争辩的。从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来看,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又要重视语文素质的培养,在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素质、思维能力、语文情趣等方面有所提高,训练学生把知识转换为适应于新世纪社会的能力。那么如何进行语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落实到课堂之中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没有独立的过程,而是结合听、说、读、写,一点一滴逐步加深和提高的,重在感染、渗透,潜移默化。教师应将语文教学任务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到语文训练的全部活动中去,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一样,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如在词的教学上,我们就可以从词语具有的形象化特点入手。人们在交际、交流思想时,对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概念,通常就有一定的、相应的表达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和抓住它的感情色彩,把它放到句甚至段、篇中去辨析,这个辨析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实施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和教育的过程。如鲁迅先生《藤野先生》一文,开头第一句话;“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一词,《现代汉语词语》解释为“只,不过”的意思。放到句中即为“东京也不过是这样。”联系课文所描写的具体人物和事件,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到这个词的表达作用:鲁迅满怀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热请,飘洋过海去日本留学,但到东京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终日赏花跳舞的情景,他极其失望,于是发出“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感叹。“无非”一词的失望意味就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次,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语文的情感教学是建立在对字、词、句、段的钻研分析把握之上的,各种情感的交织、汇总、升华,也只可能源于对课文内容具体分析、理解、掌握。在教学教程中,我们应对字、词、句、段等进行仔细推敲。如汉字的音、形、义其内涵就是很丰富的。而句段则有的能直接表现中心思想,有的能代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构思特点,因而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其对于表达思想内容的作用,甚至作为思想教育的突破口。另外从整体上去领会,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就能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如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我们应领会文章的情感基调是哪一种呢?是“愤”。其凛然的正气,悲愤的心境,形成了他演讲悲愤的基调,悲愤的语言,可谓色彩鲜明、爱憎强烈。教师在教学时则应进入角色,充当演员,以现身说法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其产生强烈的爱与恨,其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发展性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不要象过去那样只停留在对阅读材料的识记和理解上,而要让他们对之进行积极主动的感知、思考、探究,有所领悟和发现,进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这样,才会有个性的张扬,才会有创造思维火花的迸溅。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采取新颖有趣的方式,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可以通过讲述与文章有关的人物故事、成语故事等,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也可以从寓言、格言入手,让学生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进行阅读。还可以由幽默、笑话切入,给学生提示阅读的内容或阅读要达到的目标。还可以选取图画、录像、音乐等特殊媒体,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增强他们阅读的敏捷性,感悟文章的妙处。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要真正起到一个导师的作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我要读”的内驱力,从而逐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以及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在写作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教学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也要重视作文教学,并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作文中大胆地写“我”,写我之所见、所闻、所思及喜怒哀乐,写我最想说、最想做的事,并有别于他人的见闻感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学生也才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心底里真正喜欢作文。
语文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创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自由作文,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弘扬个性。“作文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等,只有让他们大胆地在作文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以我手写我心”,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欲望,自觉地把写作当作一项必备的技能,为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语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普遍得到了重视,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无疑应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面对这一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就要适时地调整教学观念,变一味地让学生记教学参考书上“思考与练习”的答案,词语解释,段落分析,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研究、探索,去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变无条件地接受教科书和老师的观点为有选择地接受,鼓励他们对现成的结论进行挑剔,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师。变注重学生思维的结果为注重学生思维的过程,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是有独特性,新颖性。要爱护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的火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获得创新的愉悦。
在平时的语文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学会排疑解难,透过现象看本质,探求新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引导他们学会举一反三,把握规律,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引导他们注意特殊用法,调动知识储备,产生顿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引导他们克服思维定势,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引导善于通过画面,把握意境,进行创造想象,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二、积极挖掘语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因此,课堂教学本身不应局限于有限的课本知识和教室时空,而成为封闭式的教学,限制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限制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教室外、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积极创设教学环境,将生产和生活实际引进课堂,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小组或开设多种活动课程,为学生创造实际观察、参与实践和运用知识分子分析具体事物的场所,让所有学生都来参加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教师应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寻找答案的方法,竭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学习和实践是一种非常艰苦的脑力、体力劳动。它要求学生不断地克服外部困难和内心障碍,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因此,通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而且可以加强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极大地改变他们意志力弱、自理能力差等现象,并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完善个性,健康发展。从而,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品质以及知、情、行、诸方面协调发展,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第四篇:藏语文有效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藏语文有效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摘要】在校课堂教育是教学实践的主疆场,任何先进的培育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措施、教学艺术都必然在这个疆场上经受“烈火”的检验,才会出现它们的光芒。
【关键词】藏语文;有效教学;学生;语文素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快速拓展,教师作为人民灵魂的工程师,虽然个别民族地区的飞快拓展绝对滞后,但是国度大力扶植个别民族地区的飞快拓展,社会经济、文化等逐渐实现推进对藏区人才的实现也剖析了新的统一要求。
藏区义务教育阶段是至关重大的,《语文》教育分外主要,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语文老师要依据语文课程准则组织实施教学,提高学生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中小学生规范书写汉字,注重语言文字的概括运用,全面完整增强中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正是我们所说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它是其他科目学习和后续的培育的中心因素。这也是中国优异文化继承和发掘的推手。所以?Z文教学-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剖析了新的挑战。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自然成了我们增强语文素养的必须。
一、语文在校课堂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联系
要吃透语文教学的概念,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教学:“把知识、技能教授给同学们的过程”。是师与学生教和学的共同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学科系统知识、技能的教授与把握,促进学生身心拓展。因此可以把“语文教学”的概念鉴定为以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为媒介的师与学生教和学的共同双边活动。
语文在校课堂教育是以语文课堂的形式存在的,因此我们还需要了解语文课的概念,按教育大辞典上的把握,“课”的含意应是“按各自的教学内容划分的科目,是一种科目名称。”
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最近这些年教育界各学科教学中一个较看重的问题,这也是引入语文教学的一个新词语,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深入以实现新课程为辅导革新,有效教学已引起了广袤语文教师极大的看重,当前使用“有效教学”词汇的频率与日俱增,有点像新课改标签似的。而深入到语文在校课堂教育中增强语文素养的理论研究十分短缺,因此有必需弄清语文课堂中“有效教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思路。
(一)“有效教学”内涵的把握
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理论实践化,他强调教学效能的核定。西方学者对有效教学的说明可归结为:目标取向、技能取向和成果取向。而海内有着各种以上的说明:其一为,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说明有效教学。此见解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法则,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十全十美的教学效率,从而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培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二)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体现来界定有效教学
这种见解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增强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培育目标。
(三)以学生拓展取从来界定有效教学
这种见解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拓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以上几种见解争议的焦点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还是学生,各为其观,辩论不休。
在此情况下,笔者认为教学中的有效性应表现“教与学”的统一,因此要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实施和同学们的学习行为变迁来认知“有效教学”-教师实施教学方式、教学措施、教学措施、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有效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习技巧、学习措施和自我管理形成好的习惯的有效性。
三、语文素养增强的有效性
语文素养主要表现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概括应用能力。“识字与写字的有效性生成”而应从造就同学们的识字兴趣入手,好转在校课堂教育措施,在课内打好识字基础;选用多种措施,实施课外巩固,注重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尽快完成课标提出的识字任务;“口语交际的有效性生成”而应从学生普遍用广泛话沟通、细读、背诵和演讲做起,学生在细读和演讲是具有感情色彩和角色风度;“阅读的有效性生成”而应从学生通过阅读具备检索、吃透、剖析和综合的能力,以正确的技巧去阅读,并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写作能力的有效性的生成”重点从学生平时的储备开始,储备是写作的中心因素,储备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写作能力报告学生选择、吸取、加工和改变语言文字的能力,言辞的简练、生动、动人、论证的充实都表现同学们的长进和拓展是有效教学的底蕴表现。
有效教学必然合乎教学法则。同样是说,我们的教学要以简捷、育人、拓展和二主法则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感知教材、吃透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阅兵自己的语文素养。
有效教学要以满足社会主义德、智、体和美全面完整拓展的建造者和交班人。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当前,海内典型的研究是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拓展性两个维度。
把研究过多地囿于在校课堂教育范畴,就在校课堂教育谈在校课堂教育,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如政策、管理乃至社会)的相互作用。准则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辅导性。
四、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评估措施
语文有效教学的评估措施应包括对同学们的评估和对在校课堂教育的评估,对同学们的评估可以引进“质的评估”的技巧,记录同学们的各种长进,报告学生参加在校课堂教育的教程和他们问题的处置的考虑过程。同时也要求有教师教学效率评估,如学生反馈、评价统计等。
五、总结语
藏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从有效的语文教学开始,这样一个基础有系统的工程,不能只学校管理层面领导的关注,也要全员底层小学语文老师的辛勤付出,更要我们个别民族地区的学生刻苦的不懈发愤才会达成。个别民族地区社会的交班人和建造者由此起航。
参考文献:
[1]刘实.学生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52).[2]史冰凝.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07.[3]杨面.浅谈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A].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4]回秀尚.浅谈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A].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第五篇: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南昌市湾里二中曲凤霞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语文教学大纲的多次修订,语文教学也由单一的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纵观现今的语文教学,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人们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单
一、死板,教师采取一味的灌输,学生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至于消化知识、运用知识,养成素质教育,教师不够重视。学生必须在三年内去适应教师的教法。其结果造成有的学生能适应,有的不能适应。对教师的教法能适应的学生,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成绩较好;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被动,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障碍,导致成绩差。造成有的学生初中三年语文学习结束后,既不敢当众发言,也不敢当众写作,竟连一篇短短的通知也写不好。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寻找一条新的教学途径。首先,教育观念要转变,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就不可能改变教学方法。改变教育观念,就是在教学中重新认识学生的地位。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有差异,接受能力也有强弱。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尽量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教师的教法。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采取多种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学得轻松愉快,这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语文素质的关键。
其次,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再次,教师知识要更新,教学基本功要加强。教师要打开心窗,与传媒接轨,捕捉信息,容纳新的教育理念,关注科学前沿,追逐科学前沿,随时调整自己的理念,讲究教学艺术,精心设计教案,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板书,变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教学是为一定的社会服务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目的性、社会性。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初中教育是基 1
础教育。它的任务是除向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合格的生源外,另一方面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因而,中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质,应培养过目成诵、入耳不忘,能言善辩,出口成章,妙笔生花的语文人才,这是其一。
文道结合,这是语文学习的宗旨。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历史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等,使学生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优良品德,富有爱心,具有健康的人格,这是其二。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在确立语文教学目标时,就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重点。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树立大语文观点,把初中语文教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家庭和社会,与祖国和民族紧密联系起来,把初中语文教学与为人处世、奋发图强联系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例如在教学课文《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时,针对文中父母的态度与“我”的心理矛盾,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例举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并且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处理的,对课文进行改写,将作文写作训练与学习处理复杂状况的方法结合一起;在教学课文《散步》时,我要求学生反复听取录音带,着重体会文章中所描写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自己对父爱或母爱感受最深的一件小事,学生积极发言,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人文情感。
在制订语文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伯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上课要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千方百计的将教学目标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缩短教学过程,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海滨仲夏夜》一课时,我利用幻灯片将课文的一些画面展示出来,并将制作幻灯片的笔和白片带到课堂,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绘出自己心目中的夏夜景色,学生兴趣特别浓厚,课文教学也相当顺利。
二、选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一篇课文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内容,做到一课一得,不求面面俱到。“教材只有一种范本”,“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课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听、说、读、写,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在教学中要多训练学生综合的素质,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学生接受的知识是死板的,而运用知识是灵活的。因此语文教学的内容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积累,着眼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语文教学内容不仅是要以本为本,同时还要注重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
系学生的实际。
如讲授新闻时,先让学生在课外找一张报纸阅读,从报纸中选取新闻学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再让学生关注学校的突发事件,练习写作新闻,最后让每人办一张“手抄报”,进行评比和展览。通过这些学习,学生能全面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
又如,在讲写景散文时,我将文章中描写的景物与实际生活中学生所看到的自然景物结合起来。在学习《夏天也是好天气》一文时,让学生将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与感受和自身刚刚渡过的暑假进行对比,再对课文进行改写,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再如,指导同学写议论文时,要求学生把摆事实、讲道理作为论证的重点。我以《小事不小》为题,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列举许多人们忽视的小事,如不遵守交通规则、经常玩电子游戏机、上网、看内容不健康的黄色书籍、赌博、乱丢乱扔垃圾等。指出如这些小事如不注意,会产生学习成绩下降、人格畸变、环境污染等等严重后果,酿成大祸。这样的作文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议论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思想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法受应试教育的制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管、卡、压的办法,在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的被动、学得枯燥、学得厌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潜力得不到挖掘,智力得不到开发。学生厌学,教师只好采取强制手段,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被抑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们必须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首先,注重每一节课的开端。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堂课的开端要精心设计,恰到好处,导入要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篇散文时,我先让学生诵读孟郊的《游子吟》,以此作为这堂课的开头,并用“三春晖”比喻母亲,形容母爱的伟大、温馨,同时引述鲁迅的“怜子如何不丈夫”指出父爱同样也有其温柔、详和的一面。还可采取让学生课前3分钟演讲的形式导入教学。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围绕“难忘的童年”这一主题进行演讲,学生在讲述时都不约而同的回忆起童年时美好的时光与快乐的往事,迅速的营造了一种欢乐的氛围,与文章开头描写的美景不谋而合,我适时的将演讲与课文学习结合起来,这种导入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牵移能力,一举两得。
其次,教师讲课感情要亲切,语言要平和,要对学生进行情感薰陶,以情教文。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中,它是传送带、催化剂、润滑油,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交流。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是受教师情感影响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塑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要挖掘文章的情趣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学生之中,让学生融入文章特有的氛围,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只有进入最佳状态,才能上好每一堂课。
此外,是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久而生厌,因而可一课一法,一节一法,视课文的目的和重点而定,如导读法、分析法、图表法、探究法、质疑法等。
如讲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时,就可用导读法、朗读法和图表法,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个画面去诱导学生朗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于春天的美好,同时让学生在课外时用画笔将文章中描绘的美景画出来,在班上进行展示,将抽象的文字与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
又如讲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可用质疑法,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好老师吗?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在讲述《谈骨气》一文时,可用导读法,提问:越王勾践在被虏时苟且偷生是有骨气的表现吗?骨气到底指的是什么?通过学习文章,让学生理解骨气的真正含义。
学习《孔乙已》一文时,采用探究法,给孔乙已前面加上定语,如迂腐不堪、被人取笑、可悲可怜„„等等,通过这些定语,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认识当时的社会,认识孔乙已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四、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确定之后,还必须有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在教学手段上,我们只有努力做到新颖、奇特、巧妙、先进。
新颖是指教学手段新颖。听、说、读、写不能老一套,要多动脑,多想一些教学上的新招。如我讲《木兰诗》一文时,结合热播的电视剧《木兰从军》,让学生将课文与电视剧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理解一个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并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学习。在上《论语十则》一文时,我采用选取小老师上课的形式,从班上选取1—2个同学做小老师,让他们以分组竞赛的形式给自己的同学上课,在上完课文后再进行最佳小老师与最佳配角的评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新颖的教学手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奇特就是出其不意,出奇制胜。不同的体裁,用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手段。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利用VCD机播放动画片,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排演小话剧,进行表演,通过亲身参与演出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在上《狼》一文时,我先播放VCD片《小红帽》,让学生形象的认识片中狼的贪婪与愚蠢,然后指导学生译出全文,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狼的特点,要求学生思考:在社会生活中像狼一样的人他的本
质会是怎样?进行发散,写出读后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质。
巧妙就是运用巧妙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既动手又动脑,既学得轻松,又学得有成效。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篇名作,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哪次是详写?为什么要详写这次?指出人们颂扬母爱较多,其实父爱同样伟大。然后利用电脑制作的课件,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重新编辑修改,更换文章的背景、详写与略写,让学生比较评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先进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要学会使用电脑制作课件,要有一两手绝招。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板书,有一口流利的标准的普通话,这些都是“绝招”,当然,这个绝招,还包括课堂教学上的随机应变,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等。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如果抱住传统的教学手段不放,不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不充分利用先进的传媒与外界沟通,掌握最新的流行时尚与信息,就要落伍。古人云:“他山之玉,可以攻石。”我们要充分利用今天传媒发达的优势,要学会操作电脑,学会使用电脑进行课件制作,要尽可能的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在上网时看到浙江一同行制作的课件,觉得非常新颖,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稍加修改,便全盘选用,这样做,既省时,又省力,教学效果又好,何乐而不为?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刻苦耐劳,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自强自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