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贾勤:《说文解字》之意义及读法
《说文解字》之意义及读法
王念孙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凡许氏形声读若,皆与古音相准,或为古之正音,或为古之合音,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循而考之,各有条理。不得其远近分合之故,则或执今音以疑古音,或执古之正音,以疑古之合音,而声音之学晦矣。《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曰,及所引经类多有之,盖以广异闻,备多识而不限于一隅也。不明乎假借之指,则或据《说文》本字,以改书传假借之字,或据《说文》引经假借之字,以改经之本字,而训诂之学晦矣。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尝为《六书音均(古韵字)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因是为《说文注》一书,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与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有相合无相害也。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则若膺之书之为功也大矣。若夫辩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形声读若,转注假借之通训,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耶?余交若膺久,知若膺深,而又皆从事于小学,故敢举其荦荦大者,以告缀学之士云。嘉庆戊辰五月,高邮王念孙序。
严可均《说文翼叙》曰:夫《说文》者,经典之总龟也,孔子写六经,河间得先秦古书,皆古文,经师不尽识,故属读不同,误解亦不少。诸儒渐次是正,其绪论具见于《说文》,而非观其会通不得也。何者?《说文》皆本字,经典多假借,且以隶写古籀,而古籀相沿,又多疑文惑体,轶出《说文》外,十常二三,浅儒昧于形声,未极古籀之变,泥守本字,失其假借。以此治经,扞格抵牾,在所不免。然此轶出《说文》外十常二三者,以形声求之,《说文》无不有,非遗漏也,即所假借,亦不离本字远也。唯不知形声,故不知假借也。夫六书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厥谊明瞭。形声者,据形为谊,依声为读,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随势移易,正反向背,唯变所适。或声兼谊,或但取其声,或省或不省,或取同类为行,或取声近为声,往往一字而十数异体。《说文》仅收其一,一可包十数也。假借者,或取形近,或取声近,或取偏旁半字,望文改读,声随谊转。《说文》列字十数,十数可贯于一也。故会而通之,然后能治经,然后能极古籀之变,而见《说文》之所择者精,所赅者广也。
张之洞《劝学篇·内篇·守约第八》曰:惟百年以来,讲《说文》者终身钻研,汩没不反,亦是一病。要之,止须通其大旨大例,即可应用。大旨大例者,解六书之区分,通古今韵之隔阂,识古籀篆之源委,知以声类求义类之枢纽,晓部首五百四十字之义例。至名物无关大用(如水部自有专书,示部多列祭礼,舟车今制为详,草虫须凭目验,皆不必字字深求者也)。说解间有难明,义例偶有抵牾,则缺之不论(许君书既有脱逸,复多奥义,但为求通六书,不为究极许学,则功力有限断矣)。得明师说之,十日粗通,一月大通,引申触类,存乎其人,何至有废时破道之患哉!若废小学不讲,或讲之故为繁难,致人厌弃,则经典之古义茫昧,仅存迂浅俗说,後起趣时之才士,必皆薄圣道为不足观,吾恐终有经籍道熄之一日也。
黄侃先生《文字学笔记》载:看《说文》三法。
一、专繙常用字。凡《毛诗》所有字。
二、须知说解体例。凡云“从某,象某”之上文定为下文“从某,象某”而发。
三、比较的看法。即联贯之看法。
又载:治《说文》之方法。
一、就六书分之。(亦为求之之法。)
二、以见经不见经分。(经学不徒以训诂了之,但不得不由训诂入,训诂明未必义理即明,但训诂尽明,义理亦未必不明也。)或见群书不见群书。
三、孰为文,孰为字。
四、《说文》引经。(《说文》每引经一句,以证一字。)
五、分别小篆与古文、籀文。次求偏旁。(如弌,古文一。古文从一,知一亦古文也。弌言古文一者,言为小篆所无也。)
六、求说解声韵。
七、求相次。
八、求形声。
黄先生又云,《说文》之研究法有七。
一、视字形与音义相应否。
二、问音与得声相应否。
三、问音之所从来。
四、问义之所从来。
五、问与之同音、义者,无论为正字,为俗字,尚有否。
六、问今日语言释此字当云何。
七、问此字犹存于今日语言否。
又曰,《说文》五百四十部亦有可增省者。又发现《说文》说解中字为本文所无者。《说文》用汉代字释古字,用汉时音释古音,故往往说解中有其字而本文无之。
又曰,《说文》者,一切字书之根柢,亦即一切字书之权度也。《尔雅》者,一切解释古书之根柢也。《广韵》者,一切音韵之根柢也。
附录《尔雅》之意义:
严元照《尔雅匡名》自序曰:名,文字也,匡之为言正也。吾于《尔雅》,为之正其其文字而已。《尔雅》之文字正,而后可以治经。……自宋以降,小学日微,《尔雅》一经,久为学者所不道。是以说经之儒,新义臆说,日烦月滋,脱略诂训,成书甚易。书益多而经义益汩,则不读《尔雅》之弊也。
第二篇:说文解字古诗词之误读
说文解字古诗词之误读.误解
作者 徐国全 湖北洪湖瞿家湾人
很多古典诗词,已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语句,人们往往能脱口而出,掰开揉碎地解释,几乎到了约定俗成的地步。其实,随着现代生活远离古代社会,诸多常识性的文字也日渐生疏,难免后世生吞活剥,以讹传讹。仅举几个手边的例子,便可见一斑。
(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公元727年),现在的湖北安陆。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据说,唐玄宗想亲自召见,李白先生仍然保持一副牛哄哄的高人派头儿。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这个句子,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要了解王勃此序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对此,宋代吴曾在其《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中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宋代俞元德也在其《莹雪丛说下》中说:“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世率以为警联。然落霞者,飞蛾也,即非云霞之霞,土人呼为霞蛾。至若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零散的飞蛾被孤单的野鸭在水面上追捕,就形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古绝唱。
(四)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屋漏”首先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粤,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这句诗以借代的修辞方式,举出室内的两个具体地方,“床头”和“屋漏”,代指整个屋子,是列举部分以代整体。两句诗是说: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还是雨脚如麻下个不停。不直言漏湿而说“无干处”,下句的“雨脚如麻”才无语义重复之嫌。
(五)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所谓“红酥手”可作红润的手指,还可解释为一种点心。
陆游著名的词作《钗头凤》,写给表妹唐婉。词中以“红酥”形容红梅蓓蕾之色,是个令人陶醉的字眼儿。陆游用“红酥”来形容肤色,便寓有爱怜之意。另有一说是点心,“红酥手、黄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饮品糕点。让我最最大摇其头的是夫子的‘朝闻道,夕可死矣’一句,今人多作早上悟道,晚上死也可以,此文出自《论语.里仁第四》,其后一句是‘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为足与议也。’其意思是:朝,作现在解,夕作过去解----现在明白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过去的一些不好的思想就应该与之决绝,这里的为人处事是指政治上的领悟或成熟、闻达。其实这些廖论反映的是今人对学术的态度,只求臆解,想当然的浮燥轻率。还有如胡适,适,在这里用于人名本读KUO,《说文解字注》:适,疾也,读与括同,如:南宫适;洪适,唐代诗人高适。我真不敢相信,作为北大校长的胡适,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读KUO!还有那做蒂花之秀广告的明星李玟(MIN),大家都把她叫李文,字读半边,令人家李玟也只好默认自己叫李文,连央视主持都这么叫嘛,真叫人啼笑皆非!还有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诗词误读的最多,就那《长征》来说吧,用普通话来读(中国都是这么教学的),却是“文不通”,大家把它换成湖南话来读,全篇就压韵了,不信你试下,我把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列出来纠正读音:难、闲(韩)、浪、丸、暖、寒、雪、颜(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还是共同努力,广求甚解吧!
第三篇:从《秦腔》看贾平凹对农村改革之反思及意义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从贾平凹《秦腔》看农村改革之路
学生姓名: 院 系: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4年5月20日
从《秦腔》看贾平凹对农村改革之反思
摘要
作家贾平凹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新时期从未中断过文学创作与艺术追求的作家之一。因其斐然卓著的文学成就与勤奋执著的进取精神,他长期受到文坛关注。而他作品中反映的农村改革的种种状况,尤其是反映的精神上的迷失和乡土文化的衰落,以及生态文明的破坏等问题,更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因而,本文便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贾平凹作品《秦腔》中表现的改革思想进行探究,同时总结出贾平凹创作中农村改革思想的变化过程,阐明对贾平凹创作中体现的农村改革之路探究在当代的重要启示意义。从新的历史高度去回顾、反思贾平凹创作中农村改革的曲折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中反映的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改革的变化,以小见大,进而可以透视全国农村改革的发展,这对反思农村的改革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对贾平凹的创作情况及其创作个性和风格简述;第二章就《秦腔》对作家贾平凹对农村改革的反思进行梳理概述;第三章作为最后一章,是本文的总结部分,首先说明贾平凹作品对改革反思的探究在当代的意义,再总结贾平凹创作中农村的改革思想,最后结合中国农村现状,谈谈我对贾平凹作品《秦腔》中改革思想的思考,并阐明贾平凹创作研究在当代的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农村改革;反思
目录
中文摘要...............................................................................................................2 英文摘要...............................................................................................................2 1 贾平凹创作情况简介......................................................................................4
1.1 贾平凹创作情况简介...............................................4 1.2 贾平凹创作个性与风格简述.........................................4 2 从《秦腔》看贾平凹对农村改革之反思......................................................4
2.1农村土地作用之弱化...............................................4 2.2对农村传统文化衰落之反思..........................................6 2.3 对农村伦理道德滑坡之反思.........................................7 2.4 对农村生态破坏之反思.............................................8 3 探究《秦腔》对改革反思的意义及我的思考..............................................9
3.1 探究贾平凹《秦腔》改革思想的意义.................................9 3.2 贾平凹《秦腔》对农村改革的看法...................................9 3.3 关于《秦腔》的反思..............................................10 结论.....................................................................................................................10 参考文献.............................................................................................................10
引言
从我开始接触贾平凹的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便被他的小说深深吸引。他的作品内容基本上都涉及中国大多人关注的问题——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其中渗透着他对中国农村几十年改革的反映和思考,从《商州》《浮躁》到《废都》、《怀念狼》、《秦腔》等,作家贾平凹多年来笔耕不辍,一直在探索农村,他的作品无不反映了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乡土变迁,生态变化等等。黑格尔说作家“都是他那个时代的儿子,他有一个任务,要把当时的基本内容意义及其必要的形象制造出来,所以艺术的使命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适合的艺术表现”,贾平凹便是这样一直追求和探索,不断得超越自己的作家,因而能够吸引很多读者。
作为文坛上一个独特而又极具个性的作家,社会上对于他的研究也非常多,显然这位具有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坚守于西北一隅的“独行侠”,虽然很少扯旗拉派、追风赶潮,也从未参与喧闹的文化论争,却在批评界引爆了多次大大小小的争论**,或贬或褒,时毁时誉,也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这种现象存在的本身就值得我们深思。不少评论家研究他的作品中的乡土特色,或定义为“寻根”文学,或归类为改革小说,不一而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开拓,结合贾平凹的作品《秦腔》探究其中反映的农村改革之路。
贾平凹是时代与艺术使命感很强的作家,他的笔触能够深入到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变化的农村本土世界,以极其深刻的笔力表现了农民面临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改善,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自我觉醒的“多层次”的生存状态,并且展现了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人民的变化,以及人类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对于贾平凹作品《秦腔》研究无论是对于社会现实还是作家创作,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贾平凹创作情况简介
1.1 贾平凹创作情况简介
贾平凹起初以散文闻名于世,后来又创作了“商州系列”小说。长篇小说以《浮躁》、《废都》、《白夜》、《高老庄》等为代表,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作家关于改革的思考。尤其是2005年创作的《秦腔》,更是21世纪新时期的代表作。之后又有《古炉》、《带灯》等长篇小说。还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贾平凹在1988年前后的“土匪系列小说”创作,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1.2 贾平凹创作个性与风格简述
贾平凹的个人经历较坎坷,其创作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贾平凹的个人经历及其创作道路,他自己在诸多作品中都有揭示,不仅有身体上的疼痛,更有精神上的迷茫困惑,以及不被人理解的苦闷。关于作家贾平凹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简言之,是善于运用传统艺术手法来表现时代情绪,他的创作基本上都是民间叙述,并将传统思想文化和传统艺术手法蕴含其中。同时又不拒绝学习西方现代派艺术,善于思考关于人的存在价值, 人的心理意识的突出等问题;还结合欧美魔幻现实主义、拉美结构现实主义,对民族文化心理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穿梭中进行透视。从《秦腔》看贾平凹对农村改革之反思 2.1对农村土地作用弱化之反思
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大国,历经两千多年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农耕文明在中国的发
展显得稳固而悠久。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已经远远落后,鉴于几百年“挨打”的教训,以及发展经济并走向世界的迫切要求,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改革,为此,国家领导人以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眼光,发动了全方位的改革,积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市场经济,跟随时代潮流。而农村作为中国社会大多数人口的集中区,在整个社会改革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关系到改革全局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成为国家改革的重点。
农村作为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发端点,近几十年来,无论是农村面貌,还是农民的地位,物质生活,精神状态,伦理道德,价值观,农村环境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农村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农民的命运。从1978年算起,农村改革已经整整三十多年了,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经历了三个黄金发展期,先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让农民做了土地的主人;再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自主经营权;然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使农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实惠,通过国家政策的一步步贯彻实施,中国农村的经济有了巨大发展,随之带来农民观念的变化,产生了一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观念也随之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土地,去城里挣钱,造成土地原有的作用下降。在《秦腔》中,主要是通过书中主人公夏天义的一生都在坚守土地体现出的。夏天义作为老一辈的村主任,致力于发展农村的传统农业经济,重视保留土地,为此在修建公路时,因公路占用大量耕地和果林而组织人挡修国道,加路障,阻止工人进驻清风街,劝村民躺在路上以阻挡挖掘机前进等等,但最终也不能阻挡社会前进的脚步,这也体现了农村改革的步伐不可阻挡,只能进不能退。夏天义因为带领的修淤地也没完成,阻止修路也没成功,在双重打击下心灰意冷而撂挑子,后来由君亭担任。君亭想要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建农贸市场,以此来带动清风街的经济发展。而夏天义总想发展农业,保留土地,不惜反对君亭建市场,后来亲自带领家人去七里沟淤地,但连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只有“疯子”引生和哑巴去给他帮忙,可是单凭他们的力量是不够的,可见很多人已经不再重视土地,不愿意再依附于土地了,而去谋出路,摆脱农村。很多人出去打工,但也过得很苦,像无根的浮萍。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那么多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为何宁愿在外漂泊,也不待在家乡种地呢?从《秦腔》来看,山区人多地少, 传统经济发展缓慢,粮食生产成本高, 售价低, 农民生活困窘, 对土地也失去了初期承包时的热情;而建设市场发展贸易, 山区交通不便,加上物资匮乏,物资流通困难, 市场经济道路很难走通, 难以拯救清风街的衰落;不堪重负的农民,无法守住土地,于是大量青壮年们一步步从土地上走出去,来到城里 寻求挣钱的机会。秦腔就像是这块土地上的挽歌, 逐渐蔓延,成为令人心痛的绝响。村中只留下孤寡老人和未长大的孩子, 既而又造成了土地的粗放经营甚至土地荒芜, 村里死了人都发愁抬不到地里去,于是,棣花街的经济越来越衰败。夏天义一方面想要保留土地,总劝君亭带领大家淤地,说“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你只顾眼前,不及长远,糟蹋了十八亩地,又要扔掉一百亩地,到你死了,埋都没个地方!”141可另一方面,他也算了一笔账,分到的土地一年的收入,除去农作物生产的花费,剩下的得“管电费,生活必需品,子女上学费用,红白喜事人情往来花销,还不敢有个病病灾灾!这样算仍还是逢着风调雨顺的年景,今年以来,一切收入都在下滑,而上边的提留摊派都提升了,化肥、农药、地膜和种子又涨了价,农民的日子就难过了。”45因此,他也很矛盾,很担忧,地越来越少,农民种地的收入也低,日子艰难,势必离家找出路,去城里打工,土地荒芜,土地的作用下降也是必然。没了土地的农民,就相当于被放了线的风筝,没有了根,没有了精神家园,生活上就陷入更大的困境。
本来相对于城市,中国农村的发展仍然是缓慢而艰难的,城乡居民无论是在收入水平上,还是发展机会上的差距都在扩大。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局面出现的原因,固然与农村内部体制改革尚不彻底,制度建设仍完善有关,但更为的则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还未受到根本触动;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固然有解放人性中固有的压抑和束缚的作用,但也带来了现代化的物欲、急功近利、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观,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颓败不堪,土地的作用在弱化,被遗弃在历史的风尘中。如今的农村面临的迫切的问题,不仅仅是代表农村经济关系的土地的衰亡,就连农民的精神家园也都逐渐衰败,中国乡村不可避免地陷落于凋敝的之中。
2.2对农村传统文化衰落之反思
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的确在发生深刻的改变,表现在人民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种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交通便利,出行方便,联系更加频繁;人民在思想上也有了新的观念,开放且多样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也是积极想办法奔小康。能够学习别人的致富经验积极发展,开荒植树等等。但与之不相称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人民的物质生活虽然提高了,可是精神上仍然是空虚的,盲目追求现代流行的快餐式文化,遗弃了传统文化,丧失了精神家园。作家用引生的口吻说道:“秦腔是国粹,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就要热爱它,保护它,都来看秦腔;秦腔振兴了,我们的精气神就雄起了。”可见作家贾平凹是多么希望传统文化能够长久流传,延绵不衰,可惜他的愿望落空了,《秦腔》便是一曲传统文化衰落的挽歌。
《秦腔》中的主人公夏天智和白雪可以说是一生都在为传统文化呐喊,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作者的笔下,夏天智的喜怒哀乐全在秦腔中: 高兴时播《挂画》、《白玉钱》,忧伤时放《纺线曲》;对儿子夏风愤怒时播放《辕门斩子》;给庆玉家盖房当监工时,用收音机放秦腔给大家加油鼓劲;他去安慰二哥夏天义时不说话, 而是在秦腔中达到两人的默契;鼓励生病的秦安要多唱秦腔,夏天智生平最快乐的事, 就是听秦腔,唱秦腔,画秦腔脸谱马勺,并将自己画的脸谱马勺加以精选照像, 在儿子的帮助下出版了《秦腔脸谱集》。遗憾的是没能拿到书店去卖, 而是选了六本做了他棺材里的枕头。这是在为热爱秦腔的前辈送葬,同时也是在为秦腔哀悼,当这些蕴含着民族无意识的曲调悲壮地响起,我们也是在告别一种传统民族文化,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在他的一生中,秦腔可以说是已经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成为他灵魂的一部分。但遗憾的是他至死也没有看到秦腔的复兴,但他也为秦腔的传承做了贡献,无论那本书是否会能卖出去,我相信,它的价值在若干年后肯定能被秦腔文化的研究者和兴趣爱好者发现,他的一生也会成为一段佳话。只可惜,想他这样的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太少。此后被现代化文化生产哺育出来的新一代,可能再也无法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在时间上与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在空间上却失去了与乡土的血脉联系,同时也使他们失去了精神的家园。
他的儿媳白雪,作为一个秦腔剧演员,也用她的一生竭力促进秦腔剧的发展,尽管为此以牺牲家庭幸福为代价。家里唯一的支持者便是同样爱好秦腔的她的老丈人夏天智,可是她的丈夫夏风却不支持她,这是多么的讽刺,作为文化人的夏风不爱秦腔,喜欢都市生活,而他的父亲和妻子却是秦腔的忠实爱好者。可见,如果文化人、知识分子自身都不爱好秦腔,不热爱传统文化,我们又怎能要求缺乏文化的普通百姓来热爱并传承秦腔呢?白雪是秦腔剧团的台柱,在家乡或者外出表演,大家都最喜欢看她的表演,但靠她一个人的力量也是不够的,到后来,很多演员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放弃演秦腔,或者转行。书中也说到秦腔剧团解体的过程和原因,团长中星说“演员里边有些人文化
低,素质差,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还说“咱整天说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秦腔就是传统文化的精粹啊,振兴秦腔就应该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作家意识到这点,可是他毕竟势单力薄,回天无力啊,料到剧团终有一天会散伙的。果不其然,有的演员换了职业或者联系了别的演出班,其他演员也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开,眼看着剧团分裂,白雪和作者都只有哀痛和无奈。到最后连团长都离开了,留下白雪和仅剩的几个演员,在村里赶场子。不得不让人为之哭之叹之。白雪倾尽一生心血的秦腔剧团,就此衰落,可怜她丈夫不理解她,离了婚弃她而去。到头来,还是没有留住秦腔。她的老师年纪虽大也为了秦腔的传承,为了出秦腔录音的碟盘而奔波,一方面为他们的执着献身精神肃然起敬,另一方面也为他们的无奈痛苦唏嘘不已。
传统文化的衰落的必然性,是在现代经济的影响下不可避免的。原因大概有几点:首先是文艺工作者为了追名逐利,不加以重视和宣传,没有尽到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其次是人民大众本身就文化素质低,难以接受内涵丰富难懂的古典传统文化,且盲目跟随现代经济和文化潮流,喜欢那些通俗易懂甚至趣味低俗的流行歌曲等,如爱唱流行歌曲的陈星,不仅受到年轻女孩子的青睐,也吸引了很多原来看秦腔的观众。最后,应该还有部分政府领导人的责任吧,不够重视传统文化,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秦腔剧团的演员离开,不仅有他们自身的原因,我想也与他们工资待遇低,生活所迫有关吧。国家应该有一定的支持和宣传吧。作家贾平凹通过这部作品深切的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哀痛无奈,为故乡的传统文化秦腔竖一块碑子,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主义和反思吧。
2.3 对农村伦理道德滑坡之反思
伴随着时代改革大潮,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趋势不可阻挡,问题也是随之而来,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人民的道德滑坡,素质下降,价值观不正,人性扭曲,不孝不义等,那我们该如何应对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如何使自身不被某些不良影响吞噬?这是作者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作家对改革前后农村的伦理道德的反思体现在,他的作品由起初的浪漫、淳朴逐渐变得凝重、沉闷,作者也由原来被誉为“最干净的作家”到被骂为“流氓作家”,这些具体体现在:在作家贾平凹早期的“商州系列”作品里,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家乡深深的迷恋之情,无论是那虽贫乏但不失温馨、恬静的土地,还是那贫困但善良纯朴的民风,那里蕴藏的文化意境,让作者难以忘怀,古朴的商州,在他的笔下充满了原始的纯真、质朴、强健和旺盛的生命力。那里的人爱憎分明、重义轻利,道德感重于物质利益追逐,因此,我们总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那一个个纯真柔情的少女;那“地也无名,人也无姓”的自然美丽的山野;那“生也没快乐,死也没痛苦”的善良质朴的人性。然而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他的作品题材转向反映现代农村改革,巧妙结合时代之风与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出商州人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以及新旧价值观冲突中,人们的精神和人格发生的转移,并最终裂变,原来的“远山野情”也逐渐远去。可以看出,作家贾平凹作品的风格,从开始的歌颂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好的变化,赞美农村的美好,到后来的揭露农村的“丑恶”展示给人看,展现他们最真实的生存体验,如80年代以前的的《月迹》、《山地笔记》等,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到后来九十年代的《浮躁》展现社会转型时期时代情绪,表现人心浮躁的特点,金狗为了事业娶了妻子,但因为不喜欢她而抛弃她。《废都》中的从农村来的唐婉儿后来背弃丈夫,与庄之蝶长期保持不正当关系。到21世纪初《秦腔》中写了新任支书君亭跟随时代的步伐,发展经济,不顾众人反对建起了一个大农贸市场,有了摊点、酒家和旅社,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也渐渐有了钱,但也有了坑人的小贩、投机商、妓女,有了见利忘义的行为,有了婚姻的背叛,官僚的腐败,人性的美好渐渐淡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挣脱了原来的压抑和束缚,却也淡忘了以往美好善良的人性和传统的伦理观。在《秦腔》中主要表现为孝悌观的淡化,婚姻爱情的背叛,官僚草菅人命等。书中的夏家一族根深叶茂,族人较多,长辈中的四兄弟分别取名为以仁、义、礼、智,象征传统的儒家文化。文明都知道儒家对于孝悌伦理观异常重视,“仁义礼智”可以说是儒家精神的精髓,可在书中如同讽刺一般。除了老大早逝,剩下的三兄弟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而他们的儿孙却是不孝不义。夏天义可以说是长辈中最有威信的,可在家却颜面扫地,他五个孩子多有不孝,在事业上不支持他可以理解,可在生活上,年老的夏天义两口子劳动力弱,没法种粮,需要孩子供给,有一处说原定秋后兄弟五个给夏天义老两口交稻子和包谷,身为教师的庆玉只交了稻子而没交包谷,于是其他几个儿子媳妇全都学样不肯交,很是不孝,让人气愤。不仅如此,几兄弟甚至为了争家产大打出手,全无兄弟又爱之情。作者还故意给几兄弟起名为“金玉满堂”,非常具有讽刺性,不敬长辈,兄弟不睦,家里如何金玉满堂,故而老五取名作“瞎”,深有意味。
时代进步了,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传统的婚姻爱情观被颠覆,但巨大的变化又使很多人丧失了对婚姻爱情的责任和忠贞。知识分子夏风进了城后抛弃妻子白雪,其他人诸如上善与金莲、白娥黒娥姐妹俩,庆玉等人背叛爱情婚姻,没有责任心。让人厌恶。还有一些在金钱的诱惑下,出卖肉体做了妓女等,无不是背弃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这里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后,灵魂上却被无尽的欲望充斥,最终走向精神上的贫困。
另外还有诸如狗剩那样贫苦却上进的农民形象,为了不浪费树行见得土地,千辛万苦找来菜籽在那里种了菜,却不料还没吃到他辛苦的成果,就被政府罚款,家里一贫如洗的他,无奈绝望之下喝农药自尽,他的死更多的责任应该归因于社会,归因于那些不顾百姓的官僚吧,他一辈子勤勤恳恳,先是天天捡粪,“日子还是过不到人面,连盐都吃不上”,后来为了挣钱去矿上打工,没曾想钱没挣下却患上了肺病,手脚无力,几乎成了废人,真让人觉得可怜,可是在他日子这么苦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政府来帮他?穷则生变,他好不容易翻了地种了菜,还没收获就被罚款了,这个时候乡政府以他违背政策为由罚款,对他来说,一分钱都很珍惜的啊,他的孩子连学费都交不起,还是在夏天智的资助下才勉强能够上学,在他最要帮助的时候,政府领导那里去了,犯了点点错误,便被无情惩罚,不顾别人死活,让我对他的悲惨命运感到伤心和愤怒。最后还是在老校长夏天智的帮助下,理亏的乡长以“访贫问苦’的名义给了补偿,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他们在哪里?如今倒来给封口费,还写感谢信,真是可笑,面子做的十足,可是一个人就这样去了,再也回不来了。这充分表现了干部队伍中还是有部分无视百姓困苦,道德责任感沦丧的腐败官僚。另外还有投机商人,不法分子如夏天礼卖银元等,都体现了伦理道德的败坏,价值观扭曲等。2.4 对农村生态破坏之反思
《秦腔》中也涉及到贾平凹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反思,作家多次提到“风水一词,我认为他所说的虽然带有迷信意味,但实际也应该是环境的意思,书中说修路糟蹋了了耕地,还把清风街的风水破坏了,而风水一坏,夏天义下了台,实际上夏天义主张发展传统农业,他下台了,君亭发展现代化经济,后来还想把七里沟作为水库的绿化带以发展旅游,这样不仅会破坏水库的水质,浪费土地,还会带来污染。因此遭到引生的坚决反对。另外书中提到国家要求的退耕还林政策,也是在提醒要保护环境,注意生态平衡,而有人占地种菜自然会受到惩罚。作者还提到夏天义在七里沟淤地的时候,看到了狼,但是他又想应该不是狼,因为他们时代在这里生活,足足二十年没见过狼了,他们走遍了七里沟,走遍了每一个崖脚,每一丛梢林,都没见到过狼,再联系前面所说退耕还林,就可以想到,由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树林被大量砍伐,十年树木,树林是很难一时间
长大的,所以很多动物都没有了栖息地,狼自然也搬了家。想起作家的《怀念狼》,就可以明白作者其实不是在怀念狼,而是在控诉人类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力生态平衡。同时也失去了迫使我们产生竞争力和生命活力的朋友;警示我们要爱护自然环境,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探究《秦腔》对农村改革反思的意义及我的思考
3.1 探究《秦腔》改革反思的意义
对贾平凹的创作中的改革思想研究在当代有什么意义?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我想,它的当代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继承并发扬传统民族文化,触摸时代情绪。
《秦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首秦腔衰落的挽歌,作者通过纷繁复杂的叙述,展现农村生活百态,也结识了传统文化秦腔衰落的命运不可避免;同时,作品中体现的改革中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甚至是这个时代的缩影,那种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情绪。
第二,密切关怀现实,悲悯天下苍生。
贾平凹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对农民的密切关注,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怀。《秦腔》中体现了作家对于农民生活上的困窘,精神上的困顿,作了诸多观察和思考,对于改革中暴露的问题加以反思。我想,这不应该仅仅成为具有审察社会的使命感的作家的责任,更是普通大众和当权者的责任。作家把这些问题揭露出来,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那么我们呢,身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也应该参与思考,而那些当权者,更应该有心怀天下苍生的悲悯之情,来尽心竭力解决百姓的困苦吧。
第三,积极与世界文学接轨,把民族文化推向世界。
作品《秦腔》中关于传统文化秦腔的描写,可以说是贯穿全文,详尽而又细致地展现秦腔的文化意义和民族内涵,书中写到“秦腔是国粹,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就要热爱它,拥护它,都来看秦腔;秦腔振兴了,我们的精气神就雄起了”。另外还介绍了秦腔的唱法、标准等。这是在宣传秦腔,像国人介绍秦腔,像世界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秦腔。
3.2 贾平凹《秦腔》对于农村改革的看法
作家贾平凹始终以“改革者”和“人民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他的创作中,他说“我只是凭我的感知写, 尽力写出当时真实的社会的真实的情绪。”即使常常被质疑,被争议,但他始终在坚持写作,以自己的家乡为观照点,站在一定的高度,在审视、反省乡村文化时,交织着同情之情,心里非常矛盾,尽管传统的农村文化中有糟粕,让他希望农村可以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变得更好,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却逐渐被遗弃,这不得不让作者痛心,也就是作家在《秦腔》中表达的对于秦腔的没落,对于传统“仁义礼智”丧失的痛心和惋惜。他认为“现代意识是人类的意识, 农民应怎样去活着和活得更好? 之所以长久地关注和表现故乡的历史命运和生活, 基本的一点是我来自乡下, 那里至今有我的亲人, 有生命的关系;再者, 中国是农业国, 从乡下的角度最能看清这个社会的。你对它有感情, 越是熟悉, 对它的进步或衰败就越敏感。这如同家里人, 当受到外来侵害时你会挺身而出保护, 但对他们的种种不是你会去吵去骂。这些年对于农村的现状, 我是极其矛盾的。一方面是社会在前进;另一方面社会的问题在加剧, 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积累了痛苦。我为这个时代大踏步地前进而欢呼, 又为这个时代的一至两代人的茫然和无措的生命而悲哀。树是最能感受四季的, 树又那么脆弱和渺小。作家能做些什么呢, 他的认知如地震前的老鼠, 复杂的矛盾的东西完全罩住了他, 他所能写出的东西就只能是暧昧、晦暗和多元混杂, 呈现出一片混沌。”这便是对他自身创作心情的最好的说明。
作者自述《秦腔》的创作心情,“这些年每次回乡, 那里的变化离我记忆中的故乡越来越远, 传统的乡土文化一步步逝去, 我于是冲动着要为归去的故乡竖一块碑子。”可见,作者在惊叹于家乡的变化的同时,也痛心于乡土文化的衰败,于是想要为故乡竖一块碑子。来表达心底最深的哀痛。3.3 关于《秦腔》的反思
对于贾平凹作品《秦腔》中改革思想的探究中的得与失,主要反思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对于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因为我自身也是来自农村,所以就去看了他关于改革的作品。开始看他的作品,就被深深吸引,所以接连把他的作品从小说到散文,再到其他评论家对他的采访研究都看过了,他的代表性作品看过好几遍,并且边看边反思,能切身感受到它对农民现状深切的关注和博大的悲悯之情,常常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写作中不会觉得无从下手,无事可写。
二,虽然看了他的书,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包括自身知识、人生阅历、思想认识方面的局限性,在对于他的作品中改革思想研究上,还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需要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多学习、积累、沉淀。作家贾平凹还在持续不断得创作,作品也在不断地超越。我们也随着他的作品一起成长,进步。
三,对于他的作品中改革思想,我们需要正确评判。首先,不能根据作者创作心态的转变,而简单地认为肯定或者否定改革,作家本身没有这样的意思,而我们也不能仅凭主观感受妄下结论。起初他很大程度上实在赞美歌颂美好的乡土文化,美好的人性,以及改革给农村发展注入的新的血液和活力,到后来。作家以敏锐的眼光和积极前瞻性的思考发现了改革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很多潜在的问题,所以才“揭伤疤”给农民自己看,给改革者看,给社会看,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体现了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的形象,无论是毁是誉,他也从不曾放弃探索。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为作家是在否定改革,或者认为他是在宣扬消极思想,这种观点绝对是错误的。社会上本来就不缺歌功颂德的人,且不说阿谀奉承的人有多少,溜须拍马,隐藏事实真相的人也为数不少,而像作家贾平凹这样,始终以改革者的姿态关注农村发展,关注农村改革,心怀天下,孜孜不倦的探索的这样有良知的作家实在是屈指可数,不管是从艺术价值上,还是内容的内涵上都有巨大的价值。因此,我们对他的作品和作家的创作都需要有个公正客观的评判。
结论
纵观70年代以来,贾平凹在创作中不断思考、摸索,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对于农村改革的思考也坚持不懈,创作了一部部佳作,取得了很大的创作成就。而不管是作家自身对农村改革状况的探索,还是我们对作家作品改革思想的探究都需要不断地努力。
作家贾平凹的创作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行为,使得我们对贾平凹的创作探究难以从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整体的把握,难以把作品和现实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对生活作细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拓展思维空间,把研究对象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上进行观照与把握。
无论怎样,历史的浪潮总能冲刷掉万物外表的“尘埃”,露出事物的本真面目。随着岁月的沉淀,相信作家贾平凹作品中改革思想的巨大思想内涵与价值将会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专著:
[1]雷达、梁颖《贾平凹研究资料》,山东文学出版社2006年。[2]孙见喜《贾平凹之谜》,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3]陈泽《秦腔》绘画评点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年。[4]费秉勋《贾平凹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5]孙见喜《鬼才贾平凹》,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6]孙见喜《浮躁》评点本,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7]费秉勋《白夜》评点本,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8]肖云儒《高老庄》评点本,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9]孙见喜《贾平凹前传》(三卷本),花城出版社2001年。[10]贾平凹、谢有顺《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年。[11]贾平凹《怀念狼》,作家出版社2000年。
论文:
[1]黄长敏《贾平凹创作研究评论述评》,[2]黄平《贾平凹与新时期文学》,《南方文坛》2007年第6期。[3]符杰祥、郝怀杰《贾平凹小说20年研究述评》,《山东师大学报》2000年第6期。[4] 叶非《<秦腔>:新时期农村的心灵史--简谈小说《秦腔》的生存体验》(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064)[5]李莉《乡村现代化遭遇的困惑--来自<秦腔>的报告》,2006年第5期 [7]姜波《贾平凹创作的文化抉择与现实困境》,《学术交流》,2006年第6期。[8]黄平《贾平凹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南方文坛》2007年第6期。
[9]谢有顺《尊灵魂、叹生命——贾平凹《秦腔》及其写作伦理》,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5期
[10]《传统, 如一缕清风远逝——评贾平凹的<秦腔〉》,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年第1期
[11]林建法《<当代作家评论>视阈中的贾平凹》,《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3期。[12]《时代心理的整体把握:贾平凹长篇小说〈浮躁〉讨论纪要》,《小说评论》1987 年第6期。
[13]马超《论<废都〉的世纪末情绪》,《榆林高专学报》1996年第2期。致谢
此次论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谢这么多年来领导和老师们的培养和谆谆教导,还要感谢民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在他们的一步步帮助和教诲下,我才能逐渐进步,谢谢老师们的教育和严格要求,让我们学会认真学习,治学严谨的精神态度,并希望在我以后的成长中,多给予指导,谢谢老师!最后,愿老师们和同学们生活愉快,万事顺心!
第四篇: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又作《说文解字叙》。下面请看小编特地为大家收集的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古者包羲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法象,现象)于地,视鸟兽之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与地(一说为“舆地”,即“与”之繁体“與”通“舆”,“ 与地”即“舆地”。“舆地”,以车喻地,即大地之意)之宜(通“仪”,仪象,或法度),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示也;《康熙字典》:又布也;留传,留传后世)宪象(观测推算天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众多)业其繁,饰(假托、掩饰)伪(作伪、虚假)(饰伪,即巧饰伪诈)萌生。黄帝之史(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兽迹也)之迹,知分理(即文理)之可相别异也(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初造书契(即文字)。“百工以乂(yì,治理),万品以察(分辨、明察),盖取诸夬(guài,《說文》分決也,即断决、分辨)”;“夬扬(扬:传播)于王庭”(这句意思是:万物分辨明晰了,然后在王者朝廷上予以传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说的是文字是在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君子(王臣百官)所以施禄及下(下层庶民),居德(蓄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孳乳:繁殖,泛指派生)而浸(一作寖,渐也)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如:《說文》从隨也。一曰若也,同也)也。以迄五帝(指黄帝、帝颛顼(zhuānxù)高阳、帝喾(kù)高辛、帝尧、帝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武)之世,改易(改变)殊体(不同的形体)。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无)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官名)教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先以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éqū,弯曲),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喻也)相成,江河是也。四日会意。会意者,比(比合、组合)类(字类、字群)合谊(义之本字,义乃谊之假借字),以见指撝(指向)(二句言组合字群而会合其义,以表现所指向之物事也。),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造字类)一首(统一其部首),同意相受(加也),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谓与仓颉之古文稍有不同)。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厥,其也,指示代词;厥意,文字构成之义)可得而说(说明)(这几句意思是:直到孔子编写六经,左丘明写春秋传,都用古文,字的意义还能够说明)。其后诸侯力政(政,即征。力政:以武力相征伐),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讨厌礼乐妨害自己),而皆去(废弃)其典籍(典章书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上奏)同(同
一、统一)之,罢(删除)其不与秦文合作(相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采用)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或者有很大的简化改变),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指焚书坑儒),涤除(废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以求简便),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刻于符信之体),四曰虫书(象鸟虫之形,书写旙信之体。旙信,即旗帜之类),五曰摹印(规摹印章之体),六曰署书(题署之体),七曰殳书(殳,兵器;殳书,刻于兵器之体),八曰隶书。(注:自刻符以下《汉书艺文志》谓之六技,其中除隶书外,大约都是大篆、小篆之艺术体)。
汉兴有草书(段玉裁曰:“按草书之称起于草稿……其各字不相连绵者曰章草,晋以下相连绵者曰今草。”草书之特征有二:—简化,二连绵)。尉律(廷尉之法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讽,背文也;籀,紬绎理解之意。讽籀者谓讽诵理解也。有人说:籀书九千文,是用籀文所写之文长达九千字,也通);又以八体试之(试用秦之八体使之书写之)。郡移太史并课(并试),最者(成绩最优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以法纠有罪也)之(这两句意思是:吏民上书,书写如不合规格者,即举而纠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文字之学谓之小学者)不修,莫达(明白)其说(文字构形之说)久矣。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谓李斯所作仓颉篇之说解。读,即说解)者,张敞从受之(从之受业);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未央宫)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采,采取,采取会议讲学讨论之结果)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亡新,指王莽。摄,摄政,指王莽代汉自立),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大司空,官名。甄丰,人名)之部。自以为应制作(谓应王莽之命而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壁中书,以古文出于壁中故谓之璧中书。晋人谓之蝌蚪文,则以周时古文头粗尾细,有似蝌蚪之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不可之意)版复见远流(此言虽不可再见远古文字之流变,然其构字之详尚可说明),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大加非议),以为好奇者也,故诡(变也)更正文,乡(向,先前)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常行,通行之书,即指隶书),以耀于世。诸生竞说字解经(言依秦隶书之形体牵强解字释经),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曲也,误也)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诃之假借字,斥责也)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翫(wàn,玩弄)其所习(指隶书),蔽(不明之意)所希(稀)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谓构字之条例),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通达)圣人之微恉(恉,意也)。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言学童承师之教告,而俗儒鄙夫因后世有“君命曰诏”之义,因说“仓颉篇”为古帝所作),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古代的记载)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xié,同邪,不正也)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经传子史)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博,广也;通人,学识渊博的专家),至于小大,信而有证(信、可信也。证、证据也)。稽撰(稽,稽考;譔,诠釋)其说,将以理(解释)群类(字类),解廖误,晓学者,达神恉(深奥之旨,此谓文字结构之神妙意义)。分别部居(部类),不相杂厕(置也,放置)。万物咸覩(睹),靡不(无不)兼载(尽记也)。厥(其也,代词)宜不昭(昭,明也),爰明以谕(谕,告也)。其称(称,举也,犹今言征引,引证)《易》,孟氏,《书》;《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阙,即缺;阙如,即阙略不言之意)也。
译文:
古代庖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则观察星象于天,下则观察现象于地,又看到乌兽的纹理和地理的形状,近则取法于身,远则取象于物,于是开始作了八卦,用它来表示法定的图象。至神农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物,诸事繁杂,饰伪的事情不断发生。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乌兽足迹,知道纹理可以互相区别,始创造了文字。“百官以乂,万民以察,大概取象于分别,”“分别了,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王者朝廷里宣教明化的,是百官用以对下布施教化,增修德行,明白禁忌的。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相互结合就叫做“字”。“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写在竹帛上的叫做“书”,“书”就是“如”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时代,文字逐渐改变成不同形体。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竟然没有相同的呢。
周朝的制度,儿童八岁入小学,保氏先用“六书”来教育王室的子弟。第一种叫做指事。所谓指事,就是一见就可以认识,细致观察就可以了解它的意义,==(上下)二字就是这样。第二种叫做象形。所谓象形,就是画成那个东西,随着它的形体而曲折,日、月二字就是这样。第三种叫做形声。所谓形声,就是根据事物造字,再取一个近似的声符配合而成,江、河二字就是这样。第四种叫做会意。所谓会意,就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武、信二字就是这样。第五种叫做转注。所谓转注,就是说造这种文字要统一部首,用一个同义的字展转注释,老考的关系就是这样。第六种叫做假借。所谓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这个概念,令、长二字就是这样。到周宣王的时候,太史官名叫籀的作大篆十五篇,跟古文稍有不同。直到孔子编写六经,左丘明写春秋传,都用古文,字的意义还能够说明。此后,各国诸侯互相征伐,不服从周天子,他们讨厌礼乐妨害自己,于是都废弃旧时的典章书籍。当时天下分为七国,各国田亩划分的制度不同,车路轨道的宽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衣冠形式不同,语言的声音不同,文字的形体也不同。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丞相李斯就上书建议把这些混乱现象统—起来,废除那些跟秦朝文字不同的书写形式。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都是取史籀大篆,或者稍微进行一些改变或简化,这就是所说的小篆。这个时候,秦王朝烧毁了经书,废除了过去的典籍,大量发动隶卒,兴起役戍,行政事务,监狱案件一天天繁杂起来,开始产生隶书,以求简便,于是古文使从此不用了。自此以后秦国文字有八种体式:一叫大篆,二叫小篆,三叫刻符,四叫虫书,五叫摹印,六叫署书,七叫殳书,八叫隶书。汉朝初年,出现了草书。廷尉的法律规定:学童十七岁以上才得应考,能讽诵理解九千宇的文章才能允当史官;同时也要考秦代八体的写法。地方送到朝廷去会试,成绩最好的录取为尚书史。书写有不正确的就检举处分他。现在虽然还有廷尉的法令,可是不考试了,小学也不讲求,一般人早就不懂得文字的道理了。孝宣皇帝的时候,召集了精通《仓颉篇》的人,派张敞跟他学习;此外,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够讲授文字的知识。孝平皇帝的时候,征聘爰礼等百多人,在未央宫中讲述文字,封爰礼作小学博士。黄门侍郎扬雄采集他们所讲的编成《训纂篇》。合计《仓颉篇》到《训纂篇》共十四篇,合计五千三百四十字,各书所记载的文字大致都保存着。到王莽摄政的时候,派大司空甄丰等人校正文字。甄丰自以为奉命而作,对古文有些改定。当时有六书:第—种叫做古文,就是从孔壁中得到的文字。第二种叫做奇字,就是古文的异体。第三种叫做篆书,就是小篆。第四种叫做左书,就是秦时的隶书,秦始皇命令下杜人程邈所作的。第五种叫做缪篆,是用来摹刻印章的字体。第六种叫做鸟虫书,是用来写在旗帜或符节上的。
壁中书,就是指武帝时鲁恭王拆孔子住宅而得到的《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有北平侯张苍所献的《春秋左氏传》,各地又往往在地里挖掘出钟鼎彝器,上面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它们的字体都相类似。虽然不能从这些材料看出文字的流变,但是造字详情还是可以大致说明的。然而当时的一些人对于这些古文,大加非议,认为这是好奇立异,故意变更正规文字,向着孔壁凭空虚构一些难以认识的东西,淆乱通行的文字来炫耀自己。太学的学生都争着解说文字,阐明经义,妄称秦朝的隶书就是仓颉时代的文字。他们说,文字是世代相传的,怎么会改变呢?竞歪曲地说:“马头人”是“長”字,“人持十”是“斗”字,“虫”字是弯曲“中”字而成的。掌管法律的人说明法律,甚至根据隶书的字形判决案件,把“苛人受钱”的“苛”字说成“止句”,类似这种情况还很多。这些都同孔于壁中的古文不合,也不合于大篆。可是庸夫俗子玩弄他们的所学,不明了他们所少见的东西,没有看到宏通的学者,也没有明白文字的条例,把旧艺当作怪异,把野言当成宝贝,认为自己所知道的是非常奥妙的东西,认为自己透彻地领会了圣人的深意。他们又看到仓颉篇中有“幼子承诏”这句话,就说仓颉篇是古代帝王所作的,这里面还记载着神仙的法术哩!这样迷误不明,难道不是悖乱吗!
《尚书》说:“余想观看古人之象”,这就是说,必须遵守古代的记载,不应穿凿附会。孔子说:“我还看到过古史上的阙文,现在没有了啊!”这就是批评不懂不问,各逞己见,是非无定,巧言邪说,使天下学者疑惑的那些人。文字是经艺的基础,也是政治的基础,前人用它,将文化传给后人,后人用它认识古代文化。所以说:“基本建立了,其它事物才能产生”,“知道天下的深奥道理就不可错乱。”我现在编次小篆和古文籀文,广泛地采取通人的意见,至于各种解释,都是可信而有证据的。稽考诠释那些解说,目的在于拿它解释文字,剖析错误,告诉读者通达文字构造的深意。分别部类排列,不使杂乱。在这里,万事万物都可以看到,没有什么遗漏。那些意义不明的就清楚地加以说明。书中所引《周易》是孟氏本;《尚书》是孔氏本;《诗经》是毛氏本;《礼经》、《周官》、《左氏春秋》、《论语》、《孝经》都是古文经。至于那些还不清楚的,只好阙而不解了。
第五篇:课程简介之自然拼读法
课程简介之自然拼读法
1.概念-----自然拼读法又称“Phonics”,它不仅是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孩子学习英语读音与拼字,增进阅读能力与理解力的教学法,更是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初学者学习发音规则与拼读技巧的教学方法。
2.方法简介-----英语自然拼读法通过直接学习26个字母及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建立字母及字母组合与发音的感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学习英语字母组合的奥妙,掌握英语拼读规律,从而达到看到单词就会读,听到单词就会拼的学习目的。对于大多数英语初学者,自然拼读法是一门实用的工具与方法,如能掌握,不需要借助音标,就都能够读出80%的英语单词,把枯燥无味的背单词变成一件简单的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自然拼读法的理念-----自然拼读教学法是目前国际上最推崇的英语教学方法,也是美国儿童语言启蒙所采用的方法。根据语言发音的自然规则归纳而成的一种发音学习方法,它是根据“字母”本身代表的“发音”,以及不同“字母组合”的发音,找出相同的音源,做有条理,有系统的整合,学生可以通过认读字母及字母组合与其所代表的发音。训练学生看到任何单词立即直觉反映如何发音,锻炼孩子的正确发音,锻炼学生的独立音感,达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一种超强能力。
4.中国小学自然拼读教学----自然拼读教学法在中国小学阶段也已经逐步开展。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英语教研组组长董海运表示,中国小学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在学习英语时依然以游戏为主,多做游戏,寓教于乐,相比起枯燥的音标学习,小孩子更容易接受自然拼读法的学习,而小学阶段对于音标的考查要等到5年级之后。由于中国小朋友在课堂之外接触英语的机会比较少,因此,课堂上老师会对英语单词的拼读做归纳总结。5.六阶成功法
第一阶:建立字母与字母自然发音之间的直接联系。
第二阶:能够成功拼读元音+辅音(辅音+元音)。如:c-a ca a-t at 第三阶:能够成功拼读辅音+元音+辅音。如d-o-g dog 第四阶:能够成功拼读双音节或多音节单词。如sw-ea-t-er sweater 第五阶:能够听音辨字,即听到单词读音就能拼出该单词。第六阶:单词量大量扩充,能够阅读英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