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无用论[最终版]
马云鼓吹“读书无用论”?
知名企业家马云最近一番关于读书无用的话引起了热议。
他说:成功与否跟情商有关系,成功不成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读书像汽车加油,得知道去哪里,装得太多就成了油罐车。不读书和读书太多的人,都不太会成功,所以别读太多书。”他强调:人可以少读书,多干事。有人事干的很多,事干的很多当然时间有限,把自己的人生当一部书,翻过了就忘了。
这些话曾在中国流行过。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空间巨大,商品严重短缺,不少人只要勇敢下海,就往往能够迅速暴富,故有“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之说。
以至于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严重的脑体倒挂,造导弹的天天羡慕买茶叶蛋的。
在今天信息化年代,商业社会知识化、技能化已是大势所趋,作为著名企业家的马云再发读书无用的宏论,的确耐人寻味。
读书不是马云强项。从小,马云功课就不好,数学考过1分。只有英语特别好,原因竟然是:“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数学31分。高考数学第一次考了1分。高考失败,弱小的马云做起踩三轮车的工作。1984年马云几番辛苦考入杭州师范学院(现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是专科分数,离本科差5分,但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幸运地上了本科。
毕业后,马云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并显示出惊人的商业天赋,最终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
必须指出的是:相对于更多白手起家的浙江草根商人,马云算读过书的,只是文凭不是985名校颁发的。另外,他创业的年代正好是造导弹的渴望卖茶叶蛋的市场经济发育初期。
马云以惨淡的读书经历创造了非凡的商业成就,便获得了一种鄙视读书的资本,并在一个鼓吹成功、忽视人文的时代获得了广泛认同。
但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做如此偏颇的倡导,严重值得商榷。
首先,马云是极端个案,他的成功像辍学的乔布斯、比尔盖茨一样不可复制。而且在全球成功企业家里,更多的是GE前传奇CEO韦尔奇博士那样的高学历人才。
马云固然成功,但似乎离只有小学文化的李嘉诚还有距离,但老李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没有好好读书,他的后代都受过正规良好的教育,他决定将自己家产的三分之一捐给社会,其中大部分捐给教育以避免更多年轻人因为无法读书而耽误前程。
在当下中国社会,新读书无用论有广阔的市场,倒值得认真反思。伴随着大学这些年疯狂的扩招,中国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越本科,但由于教育观念的滞后,优质师资资源的不平衡和匮乏,行政化体制下的功利化泛滥,导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愈演愈烈。2011年,中国至少有57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越来越多人对上大学好好读书的传统观念产生了严重怀疑。
由于体制变革的滞后,中国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中自由竞争、百舸争流的美好图景已经式微,现在经商越来越重视背景、关系,人脉经济学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要素,读书难敌上面有人,能力怎比人情练达。连高端商务人才再教育的重要基地EMBA班都成了建人脉、搞关系的集中营,认真读书学习便成为一种很傻很天真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在实用主义哲学牵引下,即使有人读书,也是功利化阅读。从帮助升学的课本和教辅读物,各类成功学俗称读物、以及满足人们基本生理需求的舌尖系列、真假难辨的健康养生读物,充斥着各大畅销书榜,莫言好不容易为中国人获得了一个诺奖,但此前真正知道他的普通人没几个,读过他大作的更少。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中国18到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5本。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不如一些经济比中国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也许,强调实用、摈弃人文的国家也会获得快速的经济增长,但很难持久,也会崛起,但姿态很难优雅。正如一个人的能否成功可能由情商和人脉左右,但人生的质量和生活的品味却往往由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没用的东西决定——比如读书,比如艺术,比如信仰。
一个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性——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格的公民,而阅读往往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与其说成功人士马云的“读书无用论”在点亮年轻人成功路上的明灯,不如说再次为这个人文素养缺失的时代敲响警钟——如此尖利,如此令人肝颤。
。一句话:特别的马云在特别的时间不读书可以,但您真未必。
第二篇:读书无用论
1调查背景
本世纪初,“读书无用论”又在一些地区滋生。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新的“读书无用论”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群体心理现象。其中,2005年的“丁俊晖事件”可以说是这轮新的“读书无用论” 的一个转折点和爆发点.它使得这股思潮从民间的潜隐状态一下子被推到了公众的视野中,引起众多媒体、学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人们认为,上世纪80、90年代“读书无用论”的出现是由于市场经济大潮下的“知识贬值”所导致:而新的“读书无用论”则是因为昂贵的教育成本和严峻的就业现实,或者说是教育上的“投入”与“产出”失衡所致。但笔者还认为。新的“读书无用论”反映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知识 与权力的当代状况以及民间对知识与权力关系的解读与应对。
温家宝说,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
温家宝说,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今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
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将采取两项重大措施:一是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二是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
然而,正在我们想大展身手,雄心勃勃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义务教育建设时,一个严重的问题却悄然浮出水面,一种“新读书无用论”开始在农村出现,并已有蔓延之势。它的发端就是严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局面,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激增,读书已经不能带来明显的立竿见影的实惠。一些农民家庭甚至出现了“读书增贫”的现象。农民并非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现实又是如此尴尬。一是巨额的教育费用(非义务教育阶段);二是教育投资回报的潜在性和迟缓性。读书不能带来眼前困境的好转,而不读书更看不到希望,家长和学生陷入两难。根据民盟最新调查,“读书无用论”在一部分农村地区再次抬头。这种认识不仅使一些大学生弃学,甚至已波及中小学教育,近几年来,一些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辍学学生正在逐年上升,“读书无用”已经蔓延!
在此问题上党和教育部领导人高度重视,甚至广大群众对“新读书无用论”现象的发生也感到惶恐不安马克思“新读书无用论”调研报告
调查目的
为更深入地了解新读书无用论影响情况。探究学生们为产生“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调查当地政府和学校等有关部门面对这种不良风气所采取的措施,了解他们所取措施的效果,分析其中的利弊。为当地政府和学校提供更为准确、有力的数据,以便他们以后改良解决问题的措施;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另外,也可以为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地方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把调查的结果反馈到我们自己的学校,给我们学校在校的示范生提供相应的信息,让他们对当今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于他们从各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教师素养,为以后从事教育工作的开展奠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项任务与课程调查
3调查对象
广州大学等大学城学生
4调查人员
邹建,郭惠秋,邓光辉,曹飞翔
5调查经过
A确定调查主题“读书是否无用”
B搜集相关资料,确定调查对象及访谈对象 C设计网络调查问卷
D发放问卷,收集问卷并整理分析
E在学生宿舍,家里经行采访,记录采访结果及整理分析 F对所搜集的资料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调查结果 G制作调查报告
6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
一你是GG还是MM()
A GG
B MM
C其他
分析:对于这个问题,没什么好说了,中国就是男多女少,读书的学生也一样吧 二你所在的年级是()
分析:由于我们人数有限,发出去的问卷大二的占多数了,这与我们本身读大二也有关
三你攻读的专业类别是()
四你是否赞成读书无用论
分析:可以说完全赞成这个观点的人只占了17%,46%的同学不赞成这观点,有点赞成的同学也占了不少,有35%,大多数同学是读读书时持肯定态度的,既然来到了大学说明他们认同读大学会对自己以后发展有帮助。
五你认为读书是否对你以后的发展有帮助
分析:75%同学认为读书会对以后发展有帮助,只有21%同学认为帮助不大,在大学校园中读书的认同率还是很高的,没有认为读书无用,知识也许不能很大程度改变命运,但是肯定是对自己有帮助的,就看怎么用了。读书难找工作,但是不读书更难找,所以大家也是比较重视的
六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读书无用论
分析:在此问题上43%同学认为原因是学到的知识工作时用不了,29%认为是就业困难,21%说现在大学生已经不具有优势,还有4%同学认为教育成本太过高。这个原因多数人认为是学到的知识无用,工作时所用到的也不是所学或者是有初中高中水平就行了,甚至不读书也可以去打天下,就业难也是大家认为读书无用的原因,读了大学也不能找到工作那不如直接去打工了。
七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有超过一半的同学,51%读书时为了自身前途,24%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也有17%是被父母逼着学,感兴趣的仅有5%。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读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但也有少许学生认为读书由父母强制,读书无用。
八现在所学的内容的难度
分析:46%的同学认为现在学的内容难度是一半的难度,有29%的认为有点难,13%认为很难,容易的占了9%。所学不难,所以说学的东西的多少就是看个人了,就看个人有没有用所学的知识了。课标的要求是符合学生能力要求。
九你家的收入大概每月
分析:由上图可知家庭收入500元以下的占5%,收入500—1500元的占15%,1500—2500元的占30%,2500—3500元的占26%,3500以上的占24%。由此反映出同学们家庭平均收入是不高的。
十 在校一年花费(包括学费)总和大概
分析:一年在学校的花费六千到八千的同学有11%,八千到一万的有21%,一万到一万五的有34%,一万五到两万的有24%,两万以上的有7%。由上面的问题看出同学们家里收入不高,但看这里花费却是不少,不少同学是有兴趣读而且读的很好,却是因为经济原因而不能继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学生们认为读书无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7结论
学生们认为读书无用的原因及解决
A家庭经济困难
“假如一个幸运的孩子考上了高中,那么在未来几年里,带给其父母的除了快乐,还会有一张张沉甸甸的账单:一个孩子如果考上公费高中,一年学费要1000元,加上其它花销,一年大约是3000元,三年下来是1万元。如果是择校生,三年下来至少得4万多元。如果孩子考上大学,即使花钱再节省,四年至少也得5万元。这样的支出对于一个每年现金收入仅数千元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很难承受的。”
读大学当然不是高中生的唯一出路,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可能是一条最好的出路。进入大学不仅可以学习知识,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为未来的人生之路积累“势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应该鼓励学生到大学接受良好教育。目前,我国已建立起生源地贷款等一系列助学政策,读大学所需的成本并不是高不可攀的。B大学生就业难
“上大学最后还不是找不到工作?还不如直接去打工呢”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了
大学生就业难事高中生放弃继续考试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年来,大学色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尖锐,近来来经济危机,表现的格外突出。一些家长将上大学看做是一个经济行为,讲究投入和产出。如果高投入只能带来低产出,自然会有人放弃。就业的大环境是个主要的问题,但也要从自身出发: 1)学习成绩要好,能学致用。
2)灵活掌握专业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及对专业前沿问题了解。3)增强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及合作精神。
4)及时吸取正确有效的社会实践经验,增强动手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C成绩跟不上 数据表明同学们学习的内容的难易程度是适中的,主要是学生自身的问题。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出学生厌学的关键。然后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有合理的激励体制,让学生吧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至于拔尖的学生,个人资质有限,是不能强求的,作为师长,只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至于学生的成就,那很难说的。相信做到这些,问题就会有所改观了。
要消除这个问题,还需很长的路要走,主要从学校和政府方面做好,学生才能做的更好,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读书的真正价值所在,从他们的思想杜绝读书无用论流行的可能性;加强老师的知识水平培训,使其有机灵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杜绝厌学情绪;改变学校的硬件设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农村教育水平,对贫困生加大生活上的帮助,使他们对学习没有经济的顾虑;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是广大群众认识到读书无用”仅仅是一种局部表象。在“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对于知识的尊重和人才的需求,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总体来讲是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从而才牢固读书有用论在农民心中的地位。。
第三篇:“读书无用论”是一剂毒药
“读书无用论”是一剂毒药
杨 华
广州、深圳一带城中村的“包租婆”经常是这样教育他们的小孩:“你整天想着读书这些没用的东西,再这样下去,将来就像租我们房子的大学生一样。”社会习惯于将“读了书的小职员”与“没读书的大老板”相比较,来论证“读书无用论”。
“没读书的大老板”在当下中国无非是以下几类人:一是城乡经商者,包括做商业流通、开商店饭店、做小生意;二是在城乡办厂者,包括企业和家庭作坊;三是包工头;四是包租婆和拆二代;五是乡村混混。这些人有靠能力赚钱的,也有靠拳头吃饭的,还有靠土地增值进项的,但就是没有靠技术成功的。即便是像靠办企业、经商这样创业发家致富的,包括江浙沿海大量的五金加工企业、纺织行业等,技术含量都不高。
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主要特点是市场准入门槛低,一般人都能进入这个行业,如五金加工,不需要多少资金,不需要雇工,不需要高深技术,只要有个空间便可开办家庭作坊。这样谁都能够进入这个行业,就容易造成这个行业的高度竞争性,使其利润较低,也使这个行业容易饱和。只有率先进入这个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才会最终生存下去,从而垄断这个行业,形成对其他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人的机会排斥。也就是说,行业的技术含量越低,市场准入门槛就越低,而竞争性则越强,最终发展的结果是垄断性就越高,排斥性就越强,致使后来者越难进入这个领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很多技术性较弱、市场准入门槛很低的行业造就了一大批“没读书的大老板”,这些大老板垄断着这些行业的资源与市场,排斥其他人的进入。逐渐地,其他人进入这些行业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便进来了,要赚钱也越来越难。也就是说,不需要科技含量的小五金创业时代即将成为过去,“没有读书”的人要想再创业成功,已近痴人说梦。
举一个例子,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在全国百强镇中排名很靠前,现有上万家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该镇的发家靠的是改革开放后当地兴起的小五金加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快占领全国市场,在当地也涌现出许多农民企业家、亿万富翁。对于这些没读过书的农民企业家来说,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首先是技术。只有少数企业突破技术瓶颈使自己的产品升级换代,而更多的企业则继续做着低端产品,但是他们进入该行业较早,拥有较丰厚的资金,因此能够联合起来垄断该镇的五金市场。其结果是,如果当地农民早年没有通过创业发家致富,之后就不可能再有机会成为一个新的富翁了。
同样,在其他如建筑、饭店、服装、商场等低技术行业,也已形成了市场垄断,市场机会不再对外开放,在这些领域很难再有零起点创业成功者。也就是说,中国以后的发展,很难再出现新的“没读书的大老板”。
未来中国更多的将是“读了书的大老板”,他们出现在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在该领域,市场准入门槛高,能够进来的人较少,饱和程度较低,且技术突破性和创新性强,领域的拓展性强,但垄断性不高。换言之,新进来者可以率先成为“大老板”,后进来者则可以通过领域拓展和技术创新同样成为“大老板”。
所以,如果你现在不读书,未来就不可能通过创业成为“大老板”。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并非所有人都认可“读书无用论”。大家什么时候听到过知识分子、官宦、资本家等大谈特谈“读书无用论”?什么时候看到过这些家庭不送自己的子女读书而让他们更早地赚钱?你看到的更可能的是,这些家庭会创造一切机会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浙江农村,当地成功的农民企业家无不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内外名牌大学深造,再不济也要送到国外野鸡大学混一圈,而不是过早地子承父业。“读书无用论”在中国的市场,主要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城市中下层家庭,也就是常说的底层社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乘着中国发展的东风先富了起来,而更多的人也通过打工、经商赚了钱,他们示范的是“不读书也能赚钱”的效应,也就使得底层社会越来越功利地看待读书,越来越不读书。这些家庭的子女过早地辍学,过早地感受到赚钱的快意,于是嘲笑起还在读书的、读了更多书的同伴来。
但是他们不知道,上层社会不会功利地看待读书。在他们那里,读书是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自我认同、自我归类的过程,是精英自我复制、自我循环的一种机制——通过读书、接受教育,永远留在上层社会。所以,上层社会的家庭会让他们的子女多读书、读好书。
也就是说,中国上层社会没有“读书无用论”,而底层社会却盛行“读书无用论”。有了这个认识,诸君就清楚了:“读书无用论”具有极其浓厚的阶级阶层的隐喻。阶级阶层地位从来不独由经济决定,它是权力、文化和经济的有机统一体,且三者会相互转化。“读书无用论”的出现,既是中国底层社会尝到了中国发展、自己赚钱的甜头后的幻象,也使得他们停止了向上层流动的脚步,走向了自我边缘、自愿底层化。
“读书无用论”无疑是底层社会的一剂毒药。若不及时去除这种思想,中国底层社会便无希望。中国在未来如果还保持在当前的发展速度,社会继续充满活力,底层社会尚可继续做着“不读书也能赚钱”的美梦;反之,社会也快速固化,那么目前处在底层社会的家庭将何去何从?唯一的出路是,丢掉“读书无用论”,趁着还有机会赚钱,用赚来的钱让子女读更多的书。
既然差生那么有前途,你怎么不鼓励你儿子当差生
苏清涛
最近,好多人都在转一篇文章——《为什么坏学生最后当了老板》,这跟前几年流行的“好学生都是给差学生打工的”是同一个调调,尽管我们都已审美疲劳了,但依然阻挡不了它们的继续流传。有的人在传播谬论时,特别喜欢混淆逻辑。比如,清华、北大有几个不学无术或运气不好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某个没有上过大学、从搬砖起家的人,在摸爬滚打中最终创出了一番事业,这时候,有人就得出“上清华大学没用,搬砖更容易成功”的结论。明明是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群中最漂亮的那只鸡,可他们偏偏说“凤凰不如鸡”。“读书无用论”就是在这个逻辑的指导下复活起来的。的确有一个历史时期,差学生更容易当老板,但那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后很难再现。在当下及将来,差学生当老板、好学生打工的现象还会继续出现,但绝不会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最顶尖的富豪、企业家中,越来越难看到差学生的身影。对比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批企业家,你们就清楚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刚开始,市场刚刚被激活,压抑已久的需求一下子释放出来,但市场上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消费品的供应是匮乏的,因此,只要你能造得出产品,就能卖得出去,哪怕质量差一点也无所谓。
当时市场上最紧缺的物资基本是一些附加值低的东西,不需要你懂多么高深的技术也能造得出来。但在当时,有知识的人,基本在体制内有一份稳定而体面的职业,让他们放弃干部身份去创业,机会成本是巨大的;相比之下,那些没知识的人,本来就没有好工作,即便是创业失败了,也没有多大损失,反而顾虑少、更有魄力。这就是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那个年代,鲁冠球、步鑫生、年广久的崛起,缔造了“不上大学也能有前途”的神话。但总体上,这批草莽英雄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机遇和胆量、闯劲,跟个人的知识没有多大关系。他们的知识,主要是靠在实践中积累。
这批知识储备不足的企业家,在创业之初,行动力很强,但如果后续的“补课”跟不上,一般走不远,甚至还会死于他们的胆大。身为造纸厂厂长的步鑫生在被塑造成改革明星后,忘了自己几斤几两,到处作报告,甚至到部队、机关谈改革。此后由于一系列决策失误,1988年海盐衬衫厂资不抵债,步鑫生被免职。而曾经显赫一时的年广久——傻子瓜子创始人,今天很多人已经忘掉他了,不知道他在哪儿。实际上,现在,他就是一个个体户。商界的思想家冯仑曾经质问:为什么近30年来年广久一直做不起来?冯仑后来找到了答案:“我曾经在做一个电视节目的时候碰见过年广久,主持人让我们在题板上回答问题,那时候我们才发现年广久不会写字,除了自己的名字,其他字不会写。后来主持人问,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每个人的变化是什么。他说,我就是换了三次老婆,其他什么也没变。最有趣的是,记者去采访他,说到他办公室谈谈,结果到他办公室一看,里面除了一张麻将桌,其他什么也没有。一般来说,办公室最起码得有台电脑、有张桌子或者有个秘书吧。他说:‘没本事的人才用秘书,我都能自己干,秘书哪有我干得好啊?’记者问他怎么连办公室都没有,他说:‘我们在打麻将的时候就把事情谈完了,不用办公室。’这样一位资深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近30年来,他的企业在组织上没有任何变化,我们今天看到的他和20多年前看到的他是一样的,他的想法、观念都没变,你甚至会感觉时代停止了。”对于年广九,芜湖市原市委书记金庭柏的评价是:“精明的个体户,蹩脚的企业家。”
与年广久的“三十年不变”相比,能成为“常青树”的同龄人鲁冠球,极富学习精神、反省能力,甚至坚持写日记,不断地总结、进步。40余年来,鲁冠球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有知名企业出现大起大落,他便找来该企业的所有资料,认真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比如当年禹作敏被判刑后,鲁冠球三日不出,写了一篇题为《乡镇企业家急需提高自身素质》的文章,轰动一时。
与早期的创业者在没有多少知识的情况下赤膊上阵形成自己的商业思想不同的是,80年代中后期的柳传志、王文京、任正非,以及1992年前后那一批,大都是体制内的知识精英,眼界更开阔,他们可能从一开始就有比较明确的方向。
这一批人,无论是文科生冯仑、陈东升、郭凡生,还是理科生柳传志,都有很好的人文素养,比上一代企业家更擅长表达、擅长沟通,其中不少人还扮演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是比较有情怀的一代。他们往往是自己所在公司的精神领袖,他们的个人形象,同时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
到2000年前后崛起的互联网的一代,创业者们的教育背景更好了,陈天桥甚至只用了三年就从复旦大学毕业了,还有不少人是海归;并且,他们在创业不久就引入了风投,接受了风投的专业辅导。因此,这是典型的知识引领创业实践的一代。
鲁冠球那一代企业家的知识,主要侧重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92派”的知识,侧重于宏观视野,包括对各种政策、趋势的熟悉;而互联网精英这一代,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其中脱颖而出的大佬们,除了陈天桥、马云和刘强东,其他基本都是理工科生,他们的知识优势主要在于专业性,甚至,他们自己就是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人才。对这个新领域的企业家来说,关系和资源并不那么重要,智商也许比情商更重要,你只要有好的商业模式、好的服务,就能取得成功。张朝阳和李彦宏其实都是很内向、“脸皮薄”的人,却照样能在这个领域叱咤风云。我们设想一下,把这种性格的人放到鲁冠球所处的时代,结果会怎样呢?他们在创业过程中肯定会碰很多钉子,甚至根本办不起来一个公司。
诚然,俞敏洪是个差学生,可人家是北大的差生。这个时代的光环,基本上是属于学霸们的。没有真才实学,脸皮再厚也没用。
不信你去问问那些鼓吹“好学生都是给差学生打工的”论调的人:既然差生那么有前途,你怎么不鼓励你儿子当差生?
第四篇:令人汗颜的新[读书无用论]
令人汗颜的新[读书无用论]
文/秦长生
我市的龙湖花园等几个企业在招聘专业人才时,都发现一个令人汗颜的现象:学某个专业的大学生往往对一些基础专业知识都茫然无知,一问,他们的精力都花在搞“社会实践”去了!
笔者的一位同学在高校教历史,她对中文系的100名学生搞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只有两三名学生认为中文系有必要开设历史课。她介绍说:现在的大学生与我们读书那个时代简直已是天壤之别了,一个个对未来看得非常“现实”,他们对老师和大学教育的唯一要求是“教给我求职与就业的招数”。
中文系到底有没有必要开设历史课,恐怕是不言而喻:对于文史哲等文类学科来说,历史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绝不可缺少的一门课,也是其必须懂得“专业”的一部分。当年,我们的院校造就了许多死啃书本的书呆子,今天,这股相反的风潮更极端,甚至干脆完全否定基础专业知识和素质教育。
勿须讳言,现今我们的高校教育本身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特别是新闻系、工商管理等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方法基本没有操作性可言。加上社会上用人单位的指挥棒,都强调“有实际工作经验”,在此众多复杂因素影响下,新的“读书无用论”风行也就自然而然了。仍以新闻与工商管理学科为例,学生们没看到,这两个学科同时又是一个特别需要“素质教育”的学科。
教育是生产力,我们早就了解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学生是世界上读书最聪明的,但出来后的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却比国外学生差很远。后来,我们认识到这个差距的根源来自于“素质”的差距,于是,今天我们又把“素质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事与愿违,因为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缺乏“素质”,学生们的价值取向正无情地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这就成了难以理清的悖论了。其实,要搞清楚也不难,“素质”与“操作性”本身就不是对立的,而是缺一不可(当然不同学科有差别,比如文史哲类就以提高素质为主)、互为帮衬的。今天的学生单方面地追求“操作能力”,是因为他们在学校教育里没有得到真正为提高其能力有用的素质教育,于是,他们认为“素质教育”本身是无聊的东西,就转过来追求他们看得见、摸得着、能马上见效的所谓“操作性”。确有人尝到了甜头,“读书无用论”这个荒谬的“真理”就流行开来。
第五篇:农村“读书无用论”抬头情况调查
湖南商学院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读书无用论”抬头情况调查
调查目标:通过对“读书无用论”的调查,了解农村人对读书的重要
性的认识,为提高农村升学率提供依据,改善农村教育现
状。
调查时间:8月10日-8月17日
调查对象:怀化市麻阳县A村的老师、家长和孩子
调查方式:访谈法
一、农村的教育现状:
1.教育资源匮乏,学校设施落后——读书无用,事出有因。
中国是到1949年之后变成一种垂直的社会,这种垂直的社会,比如资源集中在一些大城市。但是对于乡村的中国,或者基层的中国来说,我们能够获得的资源,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一些硬件设施,对于农村的学校来说,“匮乏”是相当正常的。很多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宿舍条件也是十分艰苦的。比较偏远的山村的孩子读书还得离家几十公里去镇上的学校读书,所以对很多农村的孩子来说,读书是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的。
2.学生自我意识不足,辍学率高——读书无用认知成风。
目前,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十分严重。初中生辍学呈现出三个特点:
(1)学生主动辍学是主流。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家长都能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学一点知识,无论孩子成绩好坏都想让他们读完初中。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自己主动辍学,不愿继续学习。据调查,在辍学的学生中主动退学的占87.6%;
(2)留守孩子辍学的多。辍学的初中生中,父母全部外出打工的留守孩子占三分之一。这是因为这些孩子都是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祖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由于其年龄较大,文化不高,除了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外,对孩子的学习是既管不好,也管不了,孩子想逃学,祖父母也很无奈;
(3)偏远村庄的孩子辍学率较高。越是偏远的地方对学习越不重视,学习的风气也差一些。
3.教育成本高恶化读书无用、难抬头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所能选择的出路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一般来说,农村孩子有三种出路,第一种就是读书,有句俗语就是说“书包翻身”,农村孩子企图通过读书考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在学校的不少标语中也有强烈的体现。而且由于农村孩子的上一代或上上代往往经过文革的洗礼,很多没有经历过正规的教育,并深深以此为憾,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往往会把这种读书的愿望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在子女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希望他们成龙成凤,如让他们接受大量的补习班或者是进入一些管理比较严格的学校,以此希望能够提高子女们的成绩。这样的情况下生活的小孩比较内向。因为身上背负的担子很重,所以这样农村的孩子就只能一门心思读书,而没有太多的动手能力。第二种就是如果读书不是很成功的话,那么对于青年人来说,特别是农村的年轻人,就是去大城市打工。因为对于父母来说,成绩不是特别拔尖的话,小孩继续读书也是浪费钱,那还不如趁着年轻出外打工。男孩子出门是为自己以后找老婆去挣钱的,女孩子则可能真的是为了补贴家用。但是由于学位不够高,往往在大城市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待遇,并且很有可能会受到种种歧视。第三种往往是对于很多农村的女孩子来说,如果读书没有读出去,选择早点嫁人可能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在小村走访期间,经常看到年轻的少女就挺了一个大肚子。而对于男孩子来说,如果年纪轻轻没有出去,往往受到亲戚友邻的排斥,被当做成一种没有能力的表现,除非有些青年选择成为用自己的方式,成为当地的小混混或者流氓并且留下来。
因此,在种种现实无奈的选择下,在这种城市发展实际上建立在剥削农村的基础上,到最后,“读书无用论”似乎占据了农村人思想的主线,读书读的多不如赚钱赚的多。
二、“读书无用论”存在的原因分析
1.农村教育制度陈旧,是形成读书无用风气的根本原因。
解放以后,国家包办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包办体制已经成为财政的包袱,同时也制约着教育本身的发展。80年代以来,允许私人办学并逐步扩大私人办学效益,如今还在着手建立健全相关法规。90年代,高校开始实行缴费上学、不包分配,走市场化道路。即使如此,教育的公有体制几乎没有改变。农村教育至今依然清一色公有制,人和资本均无活力,长期依赖政府,滋长了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不讲效益的落后观念,人才和经费等教育资源的缺乏与浪费并存,莫不与此息息相关。农村学校危房随处可见,设备落后基本上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根教鞭的原始教学状态。学校作为人才的摇篮,本应是知识分子的活跃地,但农村的学校却人才匮乏,缺乏竞争、缺乏流动。教育制度陈旧,人才培养断层,没有用实际行动证明读书有用的现状,让家人失望,更让读书人迷惘。
2.经济现状促成读书无用认知。
高昂的学费以及生活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所承受不起的,读书所花费的成本太高,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却并不能带来很高的收益。2008经济危机后,虽然我国经济逐渐好转,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算找到了,许多人的工资还比不上卖苦力的打工仔。以致许多家长不愿意进行教育投资。再者,高成本教育投资背后,还存在较大的教育投资风险。一方面,那些农村考生一旦成为“落榜者”,或者,在大学生就业不乐观的大背景下,毕业后却迟迟无法实现就业,这些因上大学背负着庞大债务的农村孩子则将面临着更大的困境。
3.教育制度的不健全导致许多学生“高分低能”,无法适应社会。尽管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考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分数决定一切,分数决定命运的情况,因而学生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读教科书、做练习上,而在个人的能力尤其是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上出现了严重的缺失,因而许多人在“饱读诗书”以后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受到排斥,这种
教育制度缺失的情况下,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对于读书是否真的能改变命运,是否真的有用产生了强烈的怀疑,甚至否定读书的作用,产生了“读书无用,读大学更无用”的思想。
4.黄赌毒风气加剧读书无用
在农村,黄赌毒现象也有抬头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价值观发生倾斜,不再崇尚真善美,却热衷一些低俗暴力的东西。很多年轻人想通过赌博一夜暴富。镇上的网吧里全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在玩游戏,嘴里叼着烟卷,神情专注。十七八岁的男孩子,留着长发,染了颜色,并且还带了耳钉。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在课本前面写上“非主流”三个字,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他们不知道WTO,但知道麦当劳,知道网恋,会用QQ找女朋友。县电视台里永远都在播放着性药和丰胸广告,用词非常具有挑逗性,大人孩子都在看。
三、针对缓解读书无用现状的个人建议
1.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农村教育落后不公平主要是其投资不足造成的。农村教育本来是先天不足,后天发展畸形,必须下大力气投资。投资来源应该有两个,政府和社会,当然前者是最稳定的、主要的。政府投资在财政体制改革中感到很吃力,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这是将来教育发展趋势。那么对于政府就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支援力度,逐渐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同时调控完善教育政策,国家政府政策的倾斜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分配投资方式,扩大教育供给,促进教育公平。
2.统筹城乡教育资源。
融合城乡教师,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统筹城乡教育就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城乡教育的整合发展就要使城乡两者教育之间有同等的办学条件和思想文化素质,至少是能够相互认同的。要增强区域内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首先,城乡中小学教育教材、课程的编制和选择标准要统一合理;其次在软件上就要求师资上的流动。
3.加强农村教育成功论宣传。
当前农民受教育人数不多,对教育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很多只是局限于当前的利益,普遍认为读书无用,加强农村教育宣传乃是当务之急。要让他们知道:这个社会是人才的社会,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他们子孙的命运;不要被眼前的一些表面现象迷惑,要有高远的眼光。成功的教育宣传能够缓解当前读书无用的现状。
4.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
采访中,一部分同学因为经济问题而不得不辍学,所以建立健全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要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捐资助学中的作用。鼓励“希望工程”继续做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工作。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捐资助学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结论:
“知识无用”背后的症结所在就是教育成本高。当前,“知识无用”的说法主要流行于经济落后地区,它发端于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增,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读书已不能带来经济上直接的、明显的实惠,不仅如此,一些家庭甚至出现“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现象,以至于有些农民把送孩子上大学看成“就像一场赌博”。
而实际上,“知识无用”仅仅是一种局部表象。在“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对于知识的尊重和人才的需求,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总体来讲是呈高度正相关关系。长时间来人才市场追求高学历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历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意义。
其实,许多贫困地区农民对于知识的重要性并非没有认识,可是,有两大现实困难又使他们感觉读书“无用”:一是巨额的教育费用;二是教育投资回报的潜在性和迟缓性。教育投资表现为人力资本的增值,是一种无形资产,虽然是受用终身,却难以有形化,而越是贫困的家庭,越是希望对孩子的投入能够立竿见影。读书不能带来眼前困境的好转,而不读书更看不到希望,家长和学生陷入两难。所以,新“读书无用论”是贫困者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矛盾的困惑,“赌博”一说可以最形象地表明他们对现实困境的迷茫。
“读书无用论”其实体现了贫困者对于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矛盾的困惑。“读书无用论”背后是一种“农民理性”。对于农民而言,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生存,而不是发展。在一个两难问题面前,他们最终将选择“代价最小化”,而不是“利益最大化”。农民认为“读书无用”,更多时候,并不是认为读书后的“期望收益较小”,而是现在读书付出的“代价”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