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靖 基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教学基本特征是课堂教学,在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效的课堂教育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因此。完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课程改革的主旨,是教育内涵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效性教学评价方法的分析,研究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改善措施。
【关键词】中学物理;有效性课堂教学;改善措施
0.引言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开展,如何培养具有主动参与精神、参与意识,具备理论与实践并重适应新时代的人,是现阶段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物理发于社会环境也要用于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所从事的中学物理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也必须从符合新时代人才需求出发。但是由于社会上对升学考试的过渡重视,人们很难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禁锢,物理教学自然也未能很好地走出应试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培养公民的综合素质,这为初中物理教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学物理作为一门主要学科,要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就需要将物理学科的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1]。
1.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及有效性
1.1物理课堂教学现状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现象、生产技术中的问题、生活经验中的事实等各个方面与物理知识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物理课堂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等角度出发,可归纳出三方面的内容:①教学内容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虽然现阶段我国强调开放式教育,但是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仍旧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生搬硬套教授给学生,对教材内容缺乏深刻研究,未能将静态的教材有效的与学生动态学习相结合;②教学方法单调。单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没有多元学习方法的支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潜力的挖掘和学习水平的提高,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背道而驰,导致学生对学习散失兴趣。③课堂教学过程违背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仍旧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课堂教学过程单方面的注重知识教授,而没有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素质教育。每一个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考虑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我们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不同个性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1.2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
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是指每一位学生在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学有效与否完全取决于各个学生是否有进步、是否取得学习成果。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授课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教学是否有效,既是教师专业水平的表现,又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仅仅在知识传授上有效的教学远非真正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指标应该是一个多元的、综合的体系。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不仅是课改关注的热点,也是每个数学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当面对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除了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更需要教师的辛勤和智慧、策略与方法。
1.2.1有效性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对象”意识,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且尽量保证全体同学的进步与发展;提倡对话教学,反对“目中无人”的教学;讲述不是教学、讲座不是教学;课堂是一个学习型共同体。
1.2.2有效性教学体现教师智慧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形成教学智慧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成性特点要求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活动时的创造性,而创造性的基础在于教师形成了基于经验、反思、实践基础之上的教学智慧。
2.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改善措施
中学生厌学,好动是正常现象,他们对新鲜事物都有着极大兴趣,对新鲜事物表现出极强的执着精神,并迫切相对其展开探秘,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实验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向往对物理世界的奥秘探索。因此,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要将物理学科的特点与学生个性有机结合在一起,针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改善措施。
2.1细化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目标的设立,制定科学良好的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要对学生展开全面的了解,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探求心理,学生学习能力、基础条件,学生兴趣爱好等;要对教材展开深入的认识,不仅仅拘泥于教材表面的理论知识专研,挖掘教材潜在的教学价值,因材施教。逐步细化分支教学标目,各个击破。
2.2理论结合实际
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对着书本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在下面记录老师讲的知识点的情况,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要求,教师要加强对物理课程标准的研究,添加社会实际元素到教学内容中,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运用,突出了教学内容的真实性。通过提问的方式牵引学生的思绪,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有效地完成教学目的[2]。问题的发问方式可以由教师根据实际和教材中理论设计而出,也可以让学生互相之间提问。例如,在课堂上讲授“地震与物理”这一概念时,就可以结合牵动人心的“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实例,向学生发问:汶川雅安为什么会发生地震,遇到地震是该怎么预防等等,又如“声音是由震动产生”这一概念,向学生提问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是如何进行音乐创作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物理现象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2.3建设师资队伍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需要学校领导、各级管理部门、教师加深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认识,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扎实工作、不断创新。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树立提高学生物理综合素质的理念,不断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从而对物理学科产生全新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打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要实施者,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创新,理解我国新形势基础教育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真正含义,掌握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使自身能够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同时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是师资队伍建设任务的一部分,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现代化设备娴熟的运用能力,用于不断开拓自身视野、更新技术知识,从而对物理教学内容有逐步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能够顾在深层次的理解中进行创造性地改革活动。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教师通过各种网络获得实时的物理知识,在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同时,将物理知识结合现实生活教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物理变化产生新看法。因此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结语
无论是什么课堂教学,即使是经过精益求精的示范课,在我们结束教学后回想,总会觉得有很多细节方面略显不足亦或自己能够做的更好。这些回想正是我们在接下来教学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针对这些略显不足的细节方面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找到改善措施,使自己真正做的更好,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发光发热的环节保持敏感度,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接受能力等不尽相同,但是我们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问题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及时察觉。对学生发光发热的环节,我们应该投其所好,一方面能够增进师生友谊、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目的[3]。
总而言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明确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多元化学习方法与评价方式的支持下,使得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和谐,学生课业更加轻松,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中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完成物理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锦化,孟庆华,史达清,卢祥生,刘晓红.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01)
[2] 宋荣睿,李成梁.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浅谈在课堂上如何渗透物理思想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9)
[3] 樊 强,张文顺.开发抽象思维,拓展思维空间——论高中物理教学培养抽象思维的策略
[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9)
第二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创新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创新
大水学校
徐沙沙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诊断、调节、鉴别和激励功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本文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学校课堂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和原因分别进行了追溯和深入分析,进而在理论和操作层面上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相应的完善与创新。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
一、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源起及发展
17世纪班级授课制的形成标志着课堂教学的产生,课堂教学评价是随着课堂教学而产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随着课堂教学模式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而变化。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这一阶段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强调是对教师的评价,尤其是对教师的编写教案和教学设计评价。19世纪末,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新的三中心即学生、经验、活动,在这一阶段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进行评价。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评价都强调对教师知识教学的评价。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教育评价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策略,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了解这些目标并达成目标。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国外课堂教学评价中对教师的评价更注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教师的发展对工作带来的实际变化及对学生和学校的影响。
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前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依据教学理论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评价系统,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知识的教学即知识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教育评价思想被介绍到我国,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迅速开展起来。此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其评价内容大多是依据教学过程的展开确定的,以李秉德为代表,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以下几个方面,即目 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在这之后我国的教学理论发展迅速并且逐渐成熟,随之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也旱多样化发展。国内的教育家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注重对教师的评价,以王汉澜教授为代表,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的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有的教学家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如赵明仁、王嘉毅认为,从教师对学生、学生之间、学生自我在知识、思维、技能、品质、作品等方面以及教师自我教师对学生在教学知识、教学方法上的表现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二、现行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功利性较强
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在评价的目的上出现了异化,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侧重在奖惩、晋升或降级、加薪或减薪等方面,过分关注评价活动结果,通过等级划分(优、良、合格、差)对教师进行鉴别分等,或者把课堂教学评价当作工具,简单地从外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考核、鉴定等,评价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过度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评价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反思等功能体现甚微。很难客观公正地评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实际水平,对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不突出。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归纳为:课堂教学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不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限制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更不利于教师素养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全面性较差
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偏离新课程改革的轨道,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表现在特别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过分注重教材分析的评价,尤其是课本上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教学评价中“重智育,忽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尤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重视。大部份学校仍然是按照教学要素分解法对构成课堂教学的因素进行分解形成的,如把课堂教学要素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或者从教师的外显行为来评价,如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流畅、教师的教态是否认真饱满,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工整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有序,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重难点是否突出、详略得当等等,注重教师的“教”偏离考虑学生的“学”。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单一化凸显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理应有多元的主体来实施,主要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自身、同行、专家、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而目前大多的课堂教学评价中,任课教师会感到恐慌,感到自己处于被动受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而且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评优或晋升。教师同行们对被评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特点比较了解,即使能对课堂教学做出合理的评价,但受制于诸如人际关系的处理,同行教师平日都在一起工作,相处地和和气气,谁都不愿因为自己触及他人不足而惹是生非,评价的结果往往都是肯定和赞赏。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小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参与评价完全没有必要,他们的理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不真实的,他们有的是因为教师的某一次批评产生厌恶教师的情绪,在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时就会把不满的情绪通过评价量表表现出来学生评价的随意性较大,有时并不能真实的反应课堂教学效果。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不能相互结合
当前国内的课堂教学评价基本上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简单的定性描述;二是偏重于定量分析,这两种评价方法各有优缺,但任何一个都达不到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相对的准确性,因此信度、效度不高。单独地崇尚量化评价,仍然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但课堂教学中有些方面是无法量化,如教师的个性特长、学生的兴趣、情感等因素。这些方面即使能够量化,也是带有主观判断的成分。单一的量化评价缺乏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中个性的表现及教师在教学中的进步和发展以绝对的抽象的分数来表示教学活动貌似精确,实际上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教学活动是一个变化复杂的过程,单一的量化只会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无法从本质上抓到问题存在的原因,使教育过程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丢失。所以,不利于教师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影响现行课堂教学评价原因分析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滞后
我国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队伍及其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督导评价机构、评价的规章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课程文件中对评价的吸纳运用等基本是空白。只是到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实施义务教育的需要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加,才有了一定的发展。近20年来,这些方面尽管有长足进步,但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加大课程与教学改革力度的客观要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制约
在我们理性地探讨评价理论仅仅有短暂的历史时,我国传统考试评价制度却有了千余年的历史(中国隋唐兴起的科举考试首开了笔试考试的先河)。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中国 的教师和学生往往通过外在的评价来得到认可和发展,而不是靠自身内在的品质来获得应有的一切。因此,当新的评价体制要求用于内在的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时,便不能很好地适应及采取有效的对策。
(三)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物化
课堂教学评价我们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这往往导致教育主管部门常常为追求自己的业绩,显示推进改革的力度,过分推崇“看得见”的评价。这就使得学校和教师未能结合自己学校或自己的专业学科背景来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不在提高内在精神品质上下功夫,而是受评价指标体系驱使,不断追求外在的、物化的、数字化的、虚假的发展。
(四)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消极的影响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对课堂教学过程有着最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是最具有发言权的群体。可以说他们是课堂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充分理解时,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实现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积极转变。但是由于教师们的自身情况和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每个个体对新课程及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也各有看法。
四、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评价效果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评价理念,这种理念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在某些方面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无论是评价理论的研究者还是评价的具体实施者,都需要在教学中慢慢摸索,对其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探究,积极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更好实施。为此,以下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思考,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一)理论层面 1.深层次转变评价理念
在新课程体系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看教师教学模式。更应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自由个性的张扬、师生平等对话、课堂教学气氛和谐民主、学生之间的主动合作、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情绪和交往状态。观察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否投入学习之中,学生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评价一节课时要关注课堂教学氛围,新课程课堂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改变过去课堂沉闷压抑,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确定,主要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广度。从深度来说,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还是被动的迎合老师;从广度来说,全班学生是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还是只有各个层面的少数学生参与。
(3)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好坏关键在于学生课堂思维。学生要有思维的内容、空间和时间,即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倾听、独立思考;是否善于交流、从多角度解决问题;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能从异议中彼此得出肯定性的评价、分享见解。
2.构建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制度
新课程改革根据国内外先进的现代教育评价理念与实践,提倡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涵义是多面的,同时也要依据评价的目的和评价的内容进行选择。在实施中我们应该坚持如下基本策略:
(1)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显然,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公正和有效,必须考虑评价主体队伍的多元组成。
(2)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用定性评价为主,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以定性评价统整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我们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建立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制度。
(3)课堂教学评价功能的多元化。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评价功能从重视评价的鉴定与奖惩到重视评价的发展与激励等。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改进等功能,弱化鉴别、定级等功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二)操作层面
1.创设课堂教学评价的文化氛围
成功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要与学校文化相兼容。教师群体大多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每个个体具有特有的文化,在编制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时候,要让教师参与整个编制过程,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制定评价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评价氛围。
(1)师生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学校评价文化。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质量,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让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课堂 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的确定等过程中感受参与的意识和认识到评价能促进自我发展和进步。
(2)多重角色坦诚交流,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多重角色之间应该坦诚交流他们的体会和感受,让学生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家长参评、专家评价之间主动沟通评价的信息,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的评价气氛,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3)教师之间互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之间的互相评价也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发扬民主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互相展示课堂教学,教师有机会讨论观察和教学反思,听取优秀评价者的意见,从同行教师中借鉴和吸收经验。开展教师互评,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均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2.加强教师理论培训和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指导
学校在各种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多的给教师提供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机会。学校应为教师购买和新课改有关的参考书籍,学校定期印发教学改革参考资料,从而让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监督的重要作用,是课堂改革成败的关键。加强相关评价知识的培训和指导,使教师能有效掌握具体的评价方法,包括不同评价方法的含义、特点、具体的应用步骤和使用范围。同时,我们对于传统的评价方法,需要辨证地认识,科学地运用,使其与新课程要求的质性评价相结合。从操作上来说,学校可以与高校以及相关的科研机构合作,邀请课程论专家到学校进行教育科研讲座,内容涉及现代教学理论、现代学习理论、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学校还可以选送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新课改培训。3.健全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保证机制
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组织机构,严密组织、科学实施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组织机构和框架系统来有效的保障课堂教学评价的顺利实施,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价组织机构。学校要提高认识,加强对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为了使课堂教学评价工作顺利进行,成立的课堂教学评价组织机构应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领导小组要拟出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总体计划与实施方案,并广泛吸纳有经验的教师和判断能力强的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的参与,统一协调、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监测机制,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授课教师的反馈改进情况,更充分地发挥评价的反馈调节和激励导向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小结: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提高与发展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是为学生提供一流教学条件的有力保障。良好的评价体系是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其评价体系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科学、客观而有效地建立。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应该予以实施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团体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而更好地配合教学,并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评价结果,进而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玲.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杨丹.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
[3]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9):71-72.[4]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2.
第三篇: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玛丽亚
内容摘要:水墨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在儿童美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在多年的儿童水墨画教学实践中,以引导学生体会和表达水墨画的笔墨情趣为切入点,通过名作欣赏、趣味性联想、巧妙地题款和创新绘画题材等方法,将水墨画的艺术特点与少儿美术教学规律相结合,逐步探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水墨画教学方法,努力使孩子们走进一个多彩的水墨世界。
关键词:水墨画 小学美术教育 情趣
水墨画教学在儿童美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发散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的想象,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健全儿童的个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审美、创新能力。然而在实际水墨画教学当中,一些教师过分地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有的则采用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法,学生作品往往千篇一律,没有生机和童趣,严重阻碍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在近几年的儿童水墨画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水墨画的艺术特点及少儿美术教学规律,探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水墨画教学方法,努力使孩子走进一个多彩的水墨世界。下面笔者谈谈儿童水墨画的教学体会。
一、观察笔墨,感受情韵
儿童眼中的世界是多彩多姿的,他们对色彩斑斓的物体有着自己的理解。而中国水墨画基本上是以黑白为主,有时他们体会不到水墨之美,在绘画过程中会不知不觉用起了五颜六色,比如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红的花、绿的草。因此,让学生在水墨画中体会到水韵墨趣是初级美术教学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在欣赏齐白石《七子》画时,学生一开始会被画家写实的鸡所吸引,笔者就以此引导学生:画家除了画鸡之外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很多学生茫然不知。看得出他们除了对画中的‚鸡‛有所了解外,对其背后深意没有了解。接下来笔者提醒大家注意题款‚七子‛,学生似有所领悟,画面中是一只母鸡和七个小鸡,细心的学生还体会到站在母鸡身上的那只小鸡肯定是最小的,因为最小,妈妈最疼爱它。这样,学生不仅了解到画家是通过画母鸡和小鸡来表达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子之情,还懂得可以从题款来表达画中之意。随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墨的浓淡变化,哪些地方用了浓墨,哪些地方用了淡墨。学生睁大圆溜溜的眼睛仔细观察,‚母鸡的背上是浓墨,腹部用淡墨。‛‚尾巴用浓墨。‛‚我还发现小鸡的翅膀有浓淡墨的变化。‛瞧,这些孩子多会观察呀。笔者趁热打铁,让他们讨论为什么要画得有浓有淡呢?‚这样画出的小鸡是立体的。‛‚画面更生动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最后,笔者总结说:‚对呀,你们看画家没有用颜色也能把鸡画得栩栩如生,通过墨的浓淡变化产生了奇妙效果,这就是水墨画的魅力,所以,你们画的时候也要试试这种墨的浓淡变化。‛在启发式的欣赏过程中,学生觉得水墨画也挺好玩,对水墨画产生了兴趣。经过多次的水墨画欣赏熏陶后,学生逐步感受到了水墨画是用水和墨来表现多彩世界的。在随后的作业中,他们的绘画作品也体现出水墨的浓淡变化,《葡萄图》中用墨的浓淡区分葡萄的远近层次,在《金鱼吹泡泡》中用墨的浓淡区分鱼的年龄,《斗牛图》中墨的浓淡使画面立体生动,颇有韵味。
二、激发趣味联想
为学生创设轻松、活跃的互动空间,让学生在绘画中发挥趣味性联想,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当他们掌握了最为基本的技法,和水、墨、笔、纸的习性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大胆地绘画,这时学生就成了天生的绘画‚大师‛。为此,笔者经常在讲解完水墨画大致的布局理念、主题和对象后,就让他们自由发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做得很好,有时甚至超出笔者的想象。
如上《螃蟹》一课,课前笔者让学生跟着父母去菜场观察螃蟹的外形和爬行特点。在课堂上,先请学生回忆各自所看到的螃蟹长得怎么样,爬行有什么特点,并让他们模仿螃蟹的爬行动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出来。接着,由笔者示范螃蟹的基本画法。在笔墨技法上,笔者从一只螃蟹的墨的浓淡变化,到整幅画的墨的浓淡变化开始讲解,随后介绍枯湿用笔、中锋侧锋用笔的变化。等学生基本掌握螃蟹的画法后,笔者引导他们画出各自所观察到的螃蟹,特别注意螃蟹的各种姿态,随后在他们作业时,根据他们所画的形象加以引导和启发。如《快乐的小蟹》,学生刚开始画的螃蟹姿态都是一模一样的,而且画面布局得比较满,笔者提示他们能否把画面表现得更有趣呢?学生看着画,挠着头,感觉得出他们不知如何下手。接着笔者就问:‚这些螃蟹在那干什么?‛‚在哪儿爬呢?‛‚它们是在毫无目的地爬还是在散步、赛跑呢?‛‚那它们心情怎样?‛学生们说:‚它们好像在参加模特表演。‛‚心情很高兴,快乐。‛‚说得多好呀,原来是快乐的小蟹在模特表演。‛经过笔者的启发,学生马上拿起画笔加上红、黄颜色作为背景,整个画面一下闪亮起来,有了生机,那些稚嫩的小蟹一摇一摆看起来好像真的在表演(见图1)。教师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支点,在学生绘画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点拨、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作品各不相同、富有创意。在他们的笔下,有的螃蟹憨态可掬,有的则张牙舞爪,有的慵懒中不乏警觉……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情趣盎然。如《烧烤》,一开始,画的鱼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很呆板,通过引导,学生跟生活相联系加上烧烤架,使原本毫无生机的画面变得富有童趣。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通过给一个支点,发挥学生扩散性联想,学生就不会有一种拿起笔无从下手的感觉,他们在趣味的联想中,越学越有兴趣,越画越好。孩子同水墨的亲密无间出乎笔者的想象,(转第153页)(接第135页)他们的眼光和笔法虽不那么有规矩,但情致趣味却是难能可贵的。
三、巧借题款,表达水墨意境
题款是中国传统书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书法、绘画结合的重要形式。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云:‚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臵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就是说,巧妙的落款位臵可以完善画作构图,精彩的题款内容可以彰显画作的意境,延伸画家的思想。在一堂以画鸭子为内容的课上,笔者先布臵学生画鸭子。不一会儿,有位学生兴冲冲跑来说:‚老师,我的鸭子画好了。‛‚你画得真棒。‛笔者表扬说,‚可是一只鸭子站在这儿会不会太孤单了?‛经笔者的提醒,学生拿起笔又画起来了。两只神态一样的鸭子居于画面中央,没有背景,显得单调。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他在画上添加了石头和竹叶来丰富画面,但修改完后还是不满意,画面布局也比较满,很难再添加新的背景来完善画面,这时笔者想也许可以通过题款来补充,就让大家一起给画取个有趣的名字。大家议论纷纷,突然有个学生说:‚鸭子像阅兵的解放军叔叔在敬礼。‛仔细一看,还真有点意思,大家都非常赞同,觉得很形象,于是作品以《敬礼》作为题目,该题款一扫呆板,画面立刻鲜活起来,富有情趣(见图2)。这个例子说明妙趣横生的题款会使作品鲜活,能非常好地引导学生来体会和表达水墨情趣。
四、创新题材,开拓学生视野
在题材选择上,笔者常常寻找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感兴趣的切入点,以唤起学生的兴趣,满足儿童审美心理。传统的水墨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多去描摹梅、兰、竹、菊等。诚然,作为欣赏课,‚梅、兰、竹、菊‛的教学内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四种植物都被人格化了,人们赋予它们高贵的品质,所以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如果要作为小朋友们绘画的题材,由于缺少生活,缺少体验,很难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回应,画出来的只是一些概念化、程式化的东西,不会有好的作品产生。因此,笔者在选择内容上做了些大胆的尝试,如用水墨的方法画城市、画脸谱、画戏剧人物等,取得比较好的绘画效果。在孩子们的《魅力城市》作品里,水墨变化丰富,美丽的琴桥跨波横卧两岸,鳞次栉比的大楼竞比天高,孩子们的水墨画把三江美景表现得栩栩如生,富有生机。在戏剧人物画中,他们的色彩运用合理,线条流动,旖旎多姿。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笔者感到水墨画教学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让孩子们亲近水墨画,喜爱水墨画。在充满情趣的水墨画世界里,他们奇异的想象、天真的情趣和无拘无束的天性才能得到尽情的发挥。
第四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结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结
张林芳
一、问题来源:
有效教学不仅是个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行动研究的实践问题。新课改的推进离不开教学的主渠道——课堂,而当前课堂中存在着低效或无效现象: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因此,如何使我们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部分班级进行了教学调查的基础上,我校对教与学这对矛盾进行了认真统计及分析,并聚焦课堂追求到问题的焦点——“课堂方式决定效率”这个真问题,为更好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了通过有效教学的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既能保证有一定水准的较高的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教师能教,善教,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二、研究内容:
上学期学校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后,收到了来自各学科教研组的许多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子课题。有高中数学组的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高中语文组提出了①强化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的实践研究;②“创新写作教学”的课题开展、研究。高中生物提出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创设科学合理的学习情况”;如何科学地评价教学试验的效果的课题开展研究并确立了实验班和对比班。高中英语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话题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地理组提出以《练习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初中数学组提出“把课堂教学中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一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研究等。子课题立项申请书,经学校批准后确立为本学期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内容
三、研究目的
本课题主要进行“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行动研究。
其主要目的有:一是研究有效性教学策略,建构有效性教学课堂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二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三是建构有效性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科学地讲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业绩。
四、研究原则
(一)、关注学生
主要表现在:①有效教学必需坚持教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教师要正确处理教与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辅资料的关系,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②转变教学方式强化自主学习,研究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③教师应成为课堂得合作者、参与者,是评价中的首席。
(二)、关注过程
主要包括:①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中的过程;②关注独立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③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过程;④关注教师的反思过程等。教学与研究同步,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要在就教学中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特点,学生也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研究过程
在实践中研究,我们一直围绕将理论学习转变为教学实践。将领导牵动研究转变为教师主动研究,将普遍关注教学学科研究转变为重点学科的研究,本着“以点带面”的思路,将学校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普遍调动起来的基本思路,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研究:
(一)、全面调动教师积极性,采取“三线一点”的主攻方法,推行课题研究。“三线”即教育科研处、教研组、备课组,“一点”:课题实验教师。采取的形式有:周研会、月例会、月反馈和学期反思。
1、周研会:
每周开展一次备课组课题研讨会议,即“周研会”。通过这个周研会使形成了学科学习共同体及时发现本周课题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并将实验圣徒到良性循环轨道,例高中数学组林东东老师的发言: “提问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艺术,课前准备好的提问,而课堂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无效的提问。问题设计得好,学生投入积极思考的面就广就很有效。”
2、月例会:
由教研处每月召开一次的教研组、备课组工作会,通过月例会了解各个子课题实施、研究的进展、学校总课题对子课题研究的调查结果进行反馈和回顾、总结课题实施的过程,及时进行有效教学理念的培训。目前,我们已召开了2次工作会。①有效课堂理念的理论学习;②课堂教师行为分析,每位研究实施教师做了详实的课题记录。
3、月反馈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每个月对实验的学科进行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和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有效教学反馈。如:实验班级的学情调查、家长的反馈等。
4、期末反思:
学期末出刊一期课题研究教师的实验反思和优秀教案集,便于教师及时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现已收集有价值的教学反思案例30多篇。
第五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1、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就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45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单位时间效率等提法并没有过时。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密切关注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讲效率,要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力争用最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走“轻负高效”之路。
2、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有的英语课只重形式,不讲教学的实效。有的不顾当地的实际,不看学生的实际,片面地学习模仿某一形式,或简单利用某一教学手段,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轰动效应”,背离了课改的初衷,降低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目前有的课教学目标不集中、不明确,有的脱离课标,转移目标,课堂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这长期困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因此,研究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尽量减少英语课无效的或低效的劳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轻负高效”的英语教学之路,是我们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工作量),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学规律,以学定教,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研究有效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行动策略,努力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确保有效,增加实效,力争高效”是本课题研究的行动口号。
2、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把本课题研究融入常规状态下的校本教研。围绕“有效和高效”认真开展一堂好课的说(说课)、讲(上课)、评(评课)、思(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活动,引导教师通过经常性地研究,自觉加强教学反思,努力提高教师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教学的自我觉察水平。
3、大力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研究。通过三年的研究,拟达到“三个提高”:一是努力提高教师教的效率。强化目标(整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和一课书至一节课的目标)意识,在单位时间内,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使课堂上的“劳动付出”与教学目标规定的“达标”效果成正比。二是努力提高学生学的效率(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三是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自我诊断、自我觉察、自我矫正能力,尽量减少低效或无效劳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都能完成预设的学业目标(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有收获、有进步和提高,是衡量有效课堂的标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课题指导下,拟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如下专题即子课题研究:
1、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新课引入的有效性研究;
3、初中学生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4、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5、课堂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6、教材及各种资源的使用与处理的有效性研究;
7、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性研究;
8、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与对话的有效性研究;
9、新课程下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10、新课程下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
除上述所列专题外,学校和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自拟专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突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为宗旨,树立“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师生的发展,为了师生的一切发展”的意识,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鼓励教学创新或推陈出新。
2.发展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有效功能,注重用客观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主体,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3.开放性原则。不同学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年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很难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穷尽可能发生的一切。所以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开放的,要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的实际留有一定的空间,搞好自我反思,不搞“一刀切”和硬性规定。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分析法:深入课堂,听常规课。听课时既要看老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既要看“过程和方法”,更要看“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究,从教学案例中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要把听课、说课和评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诊断能力。提倡开展“同课研究”(同年级或同学科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先开展集体研究或集体备课,然后各人按照自己的思路、风格参加学校举办的“同课擂台赛”,同科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使每一课都成为不断探索的研究课)。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约翰·埃里奥特)。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对我们来说就是活生生的课堂,即常态课研究。
4、调查研究法:实验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质量调研、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 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5、文献资料法: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为教师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6、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方法,积极撰写论文、报告,形成丰富的课题研究成果。
六、主要措施
1、县成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组长覃鸿海,副组长韦家利、班小民,成员分别是各实验学校子课题研究主要负责人),由课题组全面负责本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2、课题组下设实验学校(学校以教研组与教师个人相结合)。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把理论学习、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3、课题组按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办法对实验学校进行跟踪研究、指导与服务。
4、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结合起来。把课题中的子课题纳入校本教研专题,做到有计划地开展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08年8月—10月)
⒈成立课题研究工作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确保工作有章可依。
⒉讨论制定《象州县教育科研管理办法》、《象州县学校校本教研管理方案》、《象州县校本教研基地发展规划》。
⒊总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校本教研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研究总课题实施方案。
⒋召开课题启动会,开展学习培训,提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认识。
⒌以学校为单位或教师个人申报子课题,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学校组织教师认真系统地学习校本教研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
⒍开展调查研究,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分解研究内容,申报子课题,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等。
实验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9月)实验第一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3月)
⒈教学实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听课、评课、座谈等活动。
⒉收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分析总结,以便纠正实验的偏差,在实验过程中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如不能增加课时量等。采用谈话、观察、问卷等方法收集实验对象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测试成绩等方面的材料,收集学生在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及在县、校组织的各学科教学竞赛、展示等活动情况等可量化的数据。
⒊学校、教师对前一阶段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查找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步使校本教研规范化、教学研究日常化。
实验第二阶段(2009年4月—9月)⒋举行实验观摩活动。对实验进行分析、总结,构建教学模式,撰写论文、实验总结。深入开展实验研究,印证实验效果。
⒌举办全县课题实验经验交流研讨会。总结阶段(2009年10月—12月)
八、课题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遵循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在我县的学术期刊《象州教育》开辟课题实验报道专栏。预期成果为:实验方案、教学论文、实验报告、教学实录等。
各实验学校整理研究成果、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根据本校实情申请结题鉴定;县教研室组织专家组的课题进行结题鉴定,编辑《初中英语有效性教学评价优秀案例》和优秀论文专集
九、课题研究的管理
1.本课题将在全县范围内展开研究与实验,经学校自愿申报后纳入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
2.本课题研究纳入县教研室科研计划管理,由专(兼)职英语教研员负责全程指导。为确保本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实验学校可成立分管教学领导+英语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研究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3.各实验学校除积极有效地依据方案有序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外,原则上至少每学期应开展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活动有记载、有报道); 县课题组每学年组织一次“有效课堂教学”交流或研讨活动。
4.县总课题组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为各实验学校开展课题研究交流与展示提供优质服务,及时上传课题实验工作情况以及各实验学校的经验、做法,积极创造条件,大力表彰课题实验学校先进单位和实验教师。